网络新闻与传播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新闻与传播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新闻与传播的特点

网络新闻与传播的特点范文1

1 网络新闻传播特点

1.1网络新闻传播的地域限制相对减弱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世界连接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已经让人们感觉到了这个世界范围之小。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传播受到地域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新闻的传播往往需要的就是剪切、复制、黏贴的过程,接下来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读者来看到这条新闻,这种新闻的传播速度之快,往往加快了新闻传播不受到地域限制的程度。在过去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在于新闻的传播过程往往受到了地域的限制,这种地域的限制,往往导致的就是新闻没有办法能够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因素。有的时候一条新闻传播开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这种情况在最开始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一般的新闻也就成为了旧闻。网络新闻传播就打破了这样的地域限制,这样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生存的空间,为促进网络新闻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面之广

网络新闻传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面之广,这里应该看到网络新闻你传播的覆盖面广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相对比较广泛的将受众的需求更加立体化、多方面化起来。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互联网是一个可以同时能够传播文字新闻、音频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的一个综合的媒介,在这里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地看到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覆盖面之广,它的意义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层面就是所覆盖的受众人数的广泛,另外一个就是传播内容的广泛,这两种广泛性所带来的内容就是导致了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面的广泛性。当前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就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针对受众的接收范围的广泛性以及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在这个条件下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网络新闻传播的各种有利因素所在,为网络新闻的更好传播提供可靠的保障。

1.3网络新闻传播的裂变性

裂变性不是新闻学当中的一个术语,在这里将裂变性应用到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有着其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将网络新闻传播的裂变性,往往是和互联网的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当前需要注意的一个内容就是产生这种裂变的基础和技术的手段是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的技术条件的基础上,网络新闻传播才有可能产生裂变性。这种裂变性往往所带来的一个内容就在于,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的爆炸性,这种爆炸性的开始和结束往往都是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下面,这个前提就在于能够充分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将网络上面所产生的新闻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发送出去,这才是网络新闻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所在。

2 网络新闻应该重视网络选稿

网络新闻与传播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效果;标题;制作要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141-02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信息多元获取和信息高速传输的今日社会,标题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阅听方式。“标题党”的出现、“看新闻只看标题”、“五秒效应”等都日益凸显了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往往在一开始就能够抓住读者,进而引导读者完成整个阅读过程。在网络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过度追求标题给读者的刺激,则会南辕北辙,起到相反的传播效果,甚至面临给读者受众带来误解和曲解的尴尬境地。因此,追求适度的标题创新是可取的,更是网络新闻的生存法则,新闻记者要站在法律和道德的高地,用良心制作网络新闻标题,为读者受众和新闻人自身负责。

一、网络新闻标题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网络新闻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的新闻,它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具有快速性、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性等特点。网络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的传播概念,在视觉、听觉、感受方面给受众以全新的体验,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

对网络新闻来说,制作好网络新闻标题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网络新闻标题是指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整合,通过运用艺术手法给人视觉冲击,以达到吸引受众点击阅读目的的二次加工过程。

网络新闻标题与新闻标题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网络新闻标题因为网络而独特,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单行化:网络新闻标题大多采用单行的形式,以单一型标题为主,字符一般受到限制。不同于传统纸质新闻的多层标题形式,通过主题、引题、副题相互交织来传递新闻主旨。网络新闻标题由于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更新快速,决定了它只能以短小精悍的单行标题出现,以最短的字数对新闻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概括,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受众的眼球,将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强硬的“塞到”受众的大脑中,之后点击量、观看率就是受众感兴趣与否的问题了。

2.实题化:网络新闻标题讲求避虚就实,一般以实题为主,通过选取好角度,力争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心理,并将新闻的内容真实的传达给受众。网络上高速互通、信息繁杂,使受众很难有耐心和时间来仔细推敲标题的内涵,所以网络编辑通过高超的概括能力把网络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实实在在的“大白话”呈现给受众。

3.多元化:网络新闻标题采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段,一般通过字体、字号和文字颜色的变化,使网络新闻标题在网络页面达到美化版面、引起受众注意的作用。同时,由于互联网上多媒体化的特点,网络新闻通常还会通过图片配题、新闻摘要、标题集合、附加象征性的音视频图标等多种形式,来渲染和增强标题的感染力,刺激读者的视觉属性,达到引起读者阅读的目的。

4.大众化:网络新闻标题大多平易近人、朴实无白、在通俗易懂的同时也不乏生动形象。网络受众来源复杂,既有精英阶层也有草根民众,且网民平均年龄普遍年轻化,所以在迎合受众需求的角度来讲,网络新闻标题大多工整对称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少有卖弄文采或晦涩难懂的标题,而且一般通过运用鲜活生动的网络流行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给人以感染和联想。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学问,是检验一个编辑综合素质的“试金石”。网络新闻标题为人们快速查阅有效信息提供了平台,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1.以吸引受众为主。网络新闻标题和其他标题一样,首要作用就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这是网络新闻标题艺术的第一要素。读者打开网络,在接触到网络新闻标题的第一阶段是处于无意状态的,而好的标题可以把读者的无意状态转化成有意注意,从而引发读者下一步的阅读和收看新闻,起到强烈的引导作用,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具体操作上要坚持以单行标题为主,严格限制字数,以最简洁、最醒目的文字,将所要表达的新闻内容、真实事件、中心思想等信息,像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端到读者眼前,一目了然,无意中“强迫”读者接受信息。

2.做到准确客观。新闻要真实客观,同样地,新闻标题也要准确真实,这是对所有新闻媒体和新闻产品的共同要求。所谓网络新闻标题的准确真实,就是要求网络新闻标题要与网络新闻内容做到题文一致,标题必须真实、准确的反应新闻客观事实。不论标题多么简短、含蓄,准确地传达事实、准确地表达观点,都是网络新闻标题应该坚持的第一原则和要求。坚持标题的准确,在具体操作时可采取九个方面的检验法来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后续检查,即:题文相符;一语破的;讲求分寸;合乎逻辑;符合政策;合乎语法;讲求科学;引用恰当;防错别字。这些后续检验方法可以作为新闻写作及标题制作时的参考和借鉴,防止出现新闻失实的现象。

3.注重提示,兼顾美化。网络新闻标题作为有效信息的集合,通过精炼简短的文字高度概括新闻事实,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到有效、有用的信息。从这方面来说,网络新闻标题的提示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繁杂纷乱的网络世界里,有效的提示可以节省受众的精力和时间,高效率地获取所需信息,这对于提高受众的信赖感和提升用户对网络新闻的粘合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网络新闻标题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在审美爱好者和“颜控”者的眼中,美观对称的标题界面可以给受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首因效应”的作用下,获取用户的关注度和积攒点击量也是网络新闻制胜的一大法宝。

二、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

(一)适度“别具匠心”提升传播效果

网络时代,网络新闻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家编辑对于如何提高传播效果,如何在优胜劣汰中保存自己,可谓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在标题上下功夫。所谓传播效果,简单地说,就是新闻事件在受众中得到传播的范围、受欢迎程度和受众理解接受的程度。

网络新闻编辑适度的在标题上“别具匠心”,可以提升传播效果,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吸引作用。网络上每天上传的新闻数量巨大,但是真正点击进去观看的人却不多,想要受众喜欢看,除了要具备好的文章功底之外,还需要生动精彩的标题,对此,网络新闻标题一般在“别具匠心”上下功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句子完整的主谓宾。用一句话概括一则完整的新闻,并用其作为标题,是网络编辑吸引受众和提升传播效果的匠心独运。新闻要素,即5W1H,是构成新闻的必要因素。用一句话概括一个新闻事件可以是:某人某时在某地通过某种方式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往往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句子,这样的标题可以使人在短时间内就了解到新闻事实,从而得到受众的喜爱,提高传播效果。

2.开门见山式省略句。网络新闻标题因为短小精悍著称,编辑在制作时充分考虑到时间、版面等问题,也经常使用省略句形式,尤其是一些介词、量词、连词、谓语中心词等常常会被编辑无情的删减,甚至是一些主语、谓语、宾语也会面临被省略的无情境地。删减省略过后的标题不一定会缺肢少尾,相反,剩余的往往是最能吸引受众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精华”。

3.直接引述的大白话。最流行的网络新闻标题是引用新闻报道中的某个人所说的话。这个人物一般是新闻报道的主角,而且其所说的话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色,或者有着特立独行的语言艺术特色和感染力,让受众想对其所说的话“一探究竟”。可以说,编辑正是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好奇心理,才直接把新闻人物的“大白话”作为标题,从而提升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

(二)过分“标新立异”降低传播效果

由于网络新闻大多是从传统的纸质新闻上转载转发的,其文章内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但是网络新闻的传播载体是网络,为了吸引关注,提高商业盈利水平,编辑人员往往对原有的新闻标题进行“大刀阔斧”地改动,有的标题看似“标新立异”、“语出惊人”,但是其标题和新闻的实际内容却毫无联系,可以说是为了达到吸引受众的眼球而纯粹的“断章取义”。

这种网络新闻标题表面上看似“先声夺人”,短时间内吸引了受众的目光,得到了受众的关注,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可是一旦受众点击进去真正浏览新闻内容时,就会发现自己被标题欺骗了,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愤怒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到达一定的顶峰,就会在受众中形成强大的舆论,这个时候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跌再跌。有的标题甚至引用“雷人雷语”来博得受众的关注,但是很有可能触碰到道德的高地和法律的界限。

长期来看,过分“标新立异”的标题不仅不利于传播,反而会降低受众对网络媒体的粘合度和信任度,失去受众的信任就等于失去整个市场。

三、结 论

现代人浏览新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网络,网络快速便捷,受众的注意力也容易被转移,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在新闻中的重要地位。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首先要坚持准确、真实的原则,其次才考虑形象生动、美化提示等作用;在提升传播效果方面,适度的创意与创新是可取的,过度的标新立异则会起到南辕北辙的相反效果。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门艺术,需要在理论中探索奥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规律。

参考文献:

[1] 郭伟,毛正天.网络新闻标题制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网络新闻与传播的特点范文3

网络新闻传播优势

首先是传播信息的速度十分迅捷。这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网络新闻的制作环节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繁琐,例如与印刷媒介相比,没有了制作分色胶片和印刷的程序,直接在电脑上制作后便可以送上网络投入传播,这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第二个因素更为重要,这就是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之快是其他传播媒体无法与之相比的。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二大优势是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与印刷媒体相比,读者阅读网络电子刊物无需去邮寄订单、订费,只需打开计算机接通互联网就可以直接浏览刊物内容。此外,由于网络信息“全天候”的驻留性,读者对自己所需的信息内容和时间都可以自主进行选择,而不必受广播电视播放时间或报刊邮发时间的限制。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三大优势是跟读者的联系更密切。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即时交互性,这一特点使得传播者和接受传播者随时可以进行交流。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四个优势是可以同时传送文字、图像和声音,从而造成一种动态的立体传播效果以吸引读者。一个新闻机构一经上网,实际上就可以同时拥有一个报社、一个图片社、一个广播电台和一个电视台。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五个优势是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贮存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得读者可以对历史文件随时进行检索。对新闻传播来说,网络传播的这一重要功能开拓了实施“深度报道”的新的纵深途径,它能够保证读者对新闻发生的广阔背景及所波及的影响进行全程观察,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生存环境发生的真实变化。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六个优势是能够对读者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目前提供的对网站访问状况的分析统计软件已经十分成熟,其精准程度已经到达可以满足全程定量分析提出的全部复杂要求。这些统计软件可以向网络新闻传播者提供读者在一天24小时中各个时段的访问流量,一个时间段(诸如一周或一月)的读者访问总量,所有读者所在的国度和地区,网站中被访问最多和最少的专栏,读者进入网站后最常规的浏览路线,居于前位的将读者引导至本网站的中转网站等等各方面的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提供了网络读者的全方位状况,彻底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对公众状况不甚了了的被动局面,对网络新闻传播者及时有效地调整传播方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七个优势是低成本的运行。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传播的性价比是最高的。报纸要想扩版,电视台要想开设新的频道,广播电台要想扩大功率,都要耗费巨额资金。相比之下,网络新闻传播扩大信息量,增设新的传播功能所需要的资金要比传统媒体实现同样目的节省巨大的资金。

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公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提出尖锐的挑战,认真研究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加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的心理预期

网络新闻传播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加快发展的时代,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日益密切和深刻,人们的思维频率和行为频率日渐加快,信息总量迅速膨胀,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生成于这个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拥有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数据库等诸多传统媒体未曾具有的信息传播上的性能优势,而且也存在诸如网络信息接收终端的物理特性所导致的屏幕的光刺激、页面第一视觉区域的有限、上网费用的消耗等各种阻碍信息传播的局限因素。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公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下列特征:

一是快速获取最新信息。进入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公众,往往需要快速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目前以计算机上网和手机新闻订阅作为主流信息接收模式的公众群体,无论从职业构成还是年龄构成上看,通过网络高速获取最新新闻都是他们的普遍需求。

二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交互性信息传播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公众因此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的欲望更加强烈,并且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

三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随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联系的加强,一个领域、一个地区发生的新变动往往会对社会各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处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之下,深度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广大公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由于信息的“海量”存储、数据库检索、信息时间的多级梯度布列等全新技术手段的采用,使得网络媒体拥有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向公众提供全方位深度新闻信息的特殊优势。正因为如此,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公众对精确接近深度信息怀有强烈的渴望。他们不仅希望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且渴望了解与主体新闻相关的各种背景,主体新闻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主体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

公众行为特征变化

公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的上述心理预期,促使公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些新的明显变化:

首先是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标题已经成为公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公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读者每一次对于下一层网页链动结构的点击(即对深层新闻信息的选择和索取),对于读者来说,支付的不仅是时间,而且是金钱。因此,标题实际上也成为他们权衡自己获取新闻所支付成本的第一判断。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

第二是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公众阅读信息的速度加快导致阅读方式的改变,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79%的网络读者对内容是一扫而过,只有16%的人逐字逐句地阅读。网络新闻传播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扫描式阅读(潜阅读)时代。扫描式阅读与读者对印刷媒体信息内容的阅读方式完全不同。这种阅读信息速度加快所导致的阅读方式的改变,除其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复杂因素之外,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环境也是促进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计算机屏幕作为网络新闻的主体接收终端,它的特殊优势与特殊局限并存。人们在享受着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忍受着屏幕光对眼睛的刺激;人们在享受着便携式计算机精巧的设计时,也感受着屏幕不能让人对全部版面一览无余的遗憾;人们在随时获取重大新闻事件的最新变动状况之际,又不能不为此支付昂贵的费用。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处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公众抛弃了对印刷媒体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开始在扫描中阅读,在快速扫描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如果新闻中没有醒目的关键词,没有清晰的提示与标识,没有引人注意的种种细节,就难以抓住读者飞速运行的眼球。

第三是阅读过程中自由选择信息内容的机率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不仅为传播者传播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种种便利,同时也为公众获取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种种便利。在新闻网站丰富的纵横链动结构中,公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决定浏览新闻的时间顺序和时间长度,对接收新闻的过程实施全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公众不仅可以在一个网站中浏览多个页面,甚至可以同时访问多个网站。面对公众在获取网络新闻中拥有的这种极大的自由度,网络媒体需要在内容的写作编排上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链接组合系统,以保证信息传播的丰富度、深刻度,进而保证网络媒体多元化传播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

上述这些新的特点已经在提示着网络新闻工作者,尽管网络新闻的写作要遵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但是网络新闻的写作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探讨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进而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字表现形态及结构缺陷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播发的文字新闻大都来自传统媒体,各个网站对这些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一般是原文转发,有时可能会对标题进行一下修改,至多是对原文进行一下删节,而很少对其进行适合网络新闻传播规律的结构性编改,致使新闻的文字描述方式和内容布局结构都无大的改变。因此中国网络媒体上的新闻大体呈现出单一的平面媒体新闻的结构形态。这种没有充分注意到网络公众特殊需求,没有按照网络新闻的特殊规律写作的新闻,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产生着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是影响阅读效率。适合于平面媒体刊载的新闻往往不能适应读者进行扫描式和跳跃式的阅读。而当读者必须用阅读印刷媒体文字新闻的方式按部就班甚至逐字逐句在网络上阅读这些新闻的时候,最先感到的可能就是疲惫,进而会与他们在互联网上高速阅读新闻、主动选择新闻、深度索取新闻的需求发生种种冲突,从而限制了读者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应该拥有的主动权的实现,影响了阅读的效率。

其次是影响查询效率。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的大型搜索引擎一般是根据文章的前几十个字作为关键词进行数据库信息的收集与编录,而如果不能严格遵守诸如“重要结论前置”、“重要的关键词前置”这类网络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再重要的新闻也难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数据库中崭露头角,难以在信息的再度利用领域有所作为。

最重要的则是会影响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一个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如果在速度、深度、可读性、易读性、可用性等方面不能充分满足网络公众的需求,就难以增加对公众的吸引力,难以增强媒体的威望,难以实现传播目标。

网络新闻与传播的特点范文4

    1.时效性。网络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时效性。网络新闻24小时全天发稿。任何时间段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新闻报道。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实现了第一时间报道的可能性。新闻快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一步得到完整的体现。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可以说是趋于完美。为了凸显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每一条网络新闻都有相应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秒钟,准确无误。

    2.多向性。网络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是一种多向性的传播。新闻者和传播者可以是专业的新闻记者、新闻媒体,也可以是日常老百姓。可以说,只要手头有工具,随手一按,就可以有一条新闻。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无论身份地位、学历才识如何,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互联网在网上消息。另外,网络上的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博客、微博、论坛等,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新闻传播途径。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界限,让更多的人成为新闻的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3.海量性。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大众传播的优势,网络的信息也变得丰富起来。网络新闻的传播范围是全球性的,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信息。由于网上的搜索引擎,人们在网上搜取信息已不再是一个难题,查找新闻也变得十分容易。使用搜索引擎,人们可以准确而迅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网络新闻的传播,打破了时区的限制。许多的传统的新闻媒体也抓住了网络传播的优势,纷纷加入了网络新闻传播的行列中来,如中国新闻网。据悉,中国搜索已覆盖了国内新闻源近4500家。[1]

    4.交互性。在互联网中,新闻的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同步互动。大量网民参与信息传播、新闻评论、新闻的活动,大大增大了网络新闻的影响力。网络新闻的传播已实现了“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的互动,新闻接受者之间的互动等。在互联网上,信息和思想的交流平等、自由。人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将最真实的感受传递给他人。

    二、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界限,在听觉、视觉等方面给人们全新的感受。人们利用网络新闻的特点,让人们及时了解新闻,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扮演着新闻平台的角色,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以下,就几个网络新闻应用实例进行讨论。

    1.“郭美美事件”。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郭美美在网上公然宣布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同时炫耀自己的名包、名车和别墅。郭美玲的这一举措,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网民的热议。事后,红十字会也陷进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卷进了一场信任危机、慈善危机。在郭美玲新闻信息之后的一个多月,深圳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只有100元,而佛山红十字会更是未收到任何捐款。另外,在郭美美事件出现之后,与之相关的官员信息、车辆信息、房产信息都一一暴露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新闻的影响之大。在信息传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新闻尽管真假不一,但是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网络给了人们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让人们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2]

    2.“天价切糕事件”。2012年12月3日,一湖南村民想新疆人购买切糕,但是因为语言不通而导致群殴事件。岳阳公安警事当日就此了一条微博,而且声称在这一过程中,损坏的核桃仁糖果价值16万,加上损坏的摩托车、受伤人员共计有20万。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人们的讨论。什么样的切糕价值高达16万?有些网民也就此纷纷进行评论。有人说:“一块切糕一平方,一个切糕换套房”。还有人说:“现在看一个国家的财力,不是看黄金储备,而是看切糕储备”。面对这样的“天价切糕”,各种评论报道可谓是铺天盖地。然而“天价切糕”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相似事件的发生,不得不说是网络新闻的一大胜利。

    3.“宁波QQ群爱心传递”。2010年12月,根据《央广新闻》的报道,在宁波,有由十几个QQ群组成的爱心团体,登记在册人员达1000多人,他们利用网络传递爱心、进行慈善活动。就在这样的网络媒介中,他们总共开展了公益活动200多次,帮助了许多有需要的人。通过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他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信任度,通过改善内部的运作制度,实行透明、公开的监督方式,让网络公益慈善走向新的高度。而像宁波这些QQ群一样借助网络的力量,团结人心,传递爱心的事件数不胜数。许多人通过论坛、微博、博客、SNS等方式,新闻信息,以网络为爱心的载体,给需要的人送去及时的温暖。网络新闻的及时,传播范围的广泛,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不足。[3]

网络新闻与传播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 网络执政 网络时代

2009年,广东、贵州、江苏、安徽等地政府纷纷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出台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一出现就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新时期各级政府新闻的一个亮点。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制度作为政府执政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从其诞生到现在,走过的路程并不长,迫切需要学界的反思。有鉴于此,本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指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络执政时代的到来。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

互联网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整个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都对政府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周老虎”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天价烟”事件到“艾滋女”事件,从“最牛钉子户”到“宿”事件,再到“局长香艳日记”事件、“兽兽门”事件,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迅速放大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公众舆论生成的重要平台。

网络的正面社会影响和负面社会效应如影随形,共存共生。网络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但也使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网络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公开,但也加大了新闻管理的难度;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也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网络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网络加强了对官员的社会监督,但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网络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网络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但也会给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渗透的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应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①

在2009年11月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网上舆论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切实引导好网上舆论,是维护网上信息安全的重大举措,事关事业兴衰、社会和谐。”②

正是在互联网对政府执政提出了重大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双重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首先“触网”,推出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因此,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可以说是中国各级政府顺应网络发展,应对网络挑战的必然产物。

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我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体制已基本确立,即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新闻和发言人制度。③2009年,云南、贵州、南京、安徽、天津等地顺应网络时代要求,纷纷试点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传播模式来说,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实现了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

从间接走向直接。传统的新闻模式中,新闻者通过大众媒体向受众信息,模式是间接(Mediated)。在这种模式中,者首先确定主题,然后召开新闻会向记者信息,最后通过记者的新闻稿件最终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由于传统媒体发稿周期较长,一般为24小时,甚至更长,新闻者根本无法实现与受众的直接沟通。而网络新闻则是由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向发言人提出问题,新闻发言人直接回答,从而实现了者和受众的直接传播。

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沟通。从信息的流向来看,传统的新闻模式中,公众往往缺少或不能向发言人反馈信息,因此,信息流向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在网络新闻模式中,公众由于直接面对发言人,因此他们可以随时进行沟通,正如两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的对话,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沟通。同时,Web2.0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借助Web2.0技术,通过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介,发言人与受众即时互动,网络新闻实现了真正的双向沟通。

从现实走向虚拟。传统的新闻都是在现实中的新闻,而网络新闻却实现了在虚拟中的对接。无论是者还是网民都是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现实中的舆论管理我们早已不再陌生,而且深谙其道。然而,面对虚拟的网络舆论,则需要者更高的舆论管理技巧。正如贵阳市市长袁周所说,网络舆情的变化促使政府必须进行角色转变,政府信息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从单向信息向多点、动态传递信息转变,从定时、定量传播向互联网上24小时随时更新转变。④

网络新闻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会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往往都是定期召开,而网络新闻会基本没有时间限制,网民可以随时提问,新闻发言人可以随时发言。例如,南京市设立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明确规定网上意见24小时之内必须回复。更有专家指出,针对网络舆情迅速及时的特点,网络新闻应该力争在黄金4小时之内得到回复。

除此之外,传统的新闻还受到地域的限制,而网络新闻则彻底打破了国别、地域的限制。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新闻记者、网民只要对主题感兴趣,都可以参加。另外,网络新闻会还打破了参与人数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会无论场地多大也只能由特定数量的记者参加,而网络新闻会则为无穷尽的网民提供了可能。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意义:开启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

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最早在《新闻执政: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政治部门》(《Governing with the news》)一书中曾提出“新闻执政”的理念,指出现代政府应当运用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的合法性。网络时代给政府执政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启了政府网络执政(Governing with internet)的新时代。

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中国政府由于采取传统的媒体管控方式,导致非典疫情假消息、小道消息泛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恐慌,不利于非典疫情的防控。汲取非典的教训,中国政府加强了新闻会的建设,权威新闻的,成功引导了社会舆论。

当前,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流渠道。“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也是政府改进作风、促进勤政廉政建设,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直面网络舆论,是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实现了从过去的间接到现在的直接,从单向传播到双向沟通,从现实到虚拟的突破,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是中国政府更加成熟和自信的表现,是中国政治更加透明和民主的表现。

网络新闻发言人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发言人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仍然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践和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新闻发言人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模式的推广。目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仅在我国几个省市试点,但它一出台就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从当前来说,整体舆论导向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台表达了肯定态度。然而,如何将网络新闻从试点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络新闻依托的是网络技术发展和网民的参与。不同地区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和网民的成熟程度各不相同,如何根据各地、各部门不同的情况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网络新闻制度,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网络新闻发言人形式、内涵的拓展及其制度保障。其实,网络新闻并非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不过最早的网络新闻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早在2000年3月2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北京艺百网络就举办了“中国首次网上新闻会”⑤。网络新闻是把传统的新闻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通过网络形成虚拟会场,把新闻者和分散于不同地点的记者集中在一起,使信息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

从目前我国几个省市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施来看,网络新闻发言人更侧重线上的网络新闻形式。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在互联网上信息,用发帖、跟帖等形式回复网络舆论,形式极其简单。其实网络新闻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同时网络新闻的内容也急需拓展。网络新闻发言人不是网络发言,而更应当是网络服务的一种形式。

网络新闻的理论指导。网络新闻发言人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是我国政府在网络执政时代的积极尝试。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都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闻实践同样也需要网络新闻等相关理论的指导。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来说,网络新闻实现了传统模式的多个突破。传统的新闻理论在指导新型的网络新闻的时候更显捉襟见肘。

因此,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对于提高网络新闻水平,加强政府网络执政水平大有裨益。伴随着中国网络新闻的蹒跚起步,网络新闻的研究和理论化同样也需要加强。

注 释:

①叶皓:《网络时代执政的机遇和挑战》,《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5)。

②王晨:《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的讲话》,

③汪兴明、李希光:《政府发言人15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亮相政府学会直面网上舆情》,news.省略/c/2009-09-07/160018598509.shtml

⑤宋双峰:《一种新的新闻模式――网络新闻会》,《新闻与写作》,2005(9)。

网络新闻与传播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网络新闻;双面性;真实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越来越受到网民的推崇,其独特的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也深受认可,于是“网络新闻”一词便应运而生。网络新闻是指借助因特网并传播的新闻信息,其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或个人。[1]网络新闻的这种定义有着鲜明的代表性,它特殊强调了网络新闻的传播途径与主体特点。正是由于网络的虚拟、快速、便捷等特点使得网络新闻与其他形式新闻相比之下呈现了不同的特性,而恰恰是这种特性使得网络新闻真实性难以把握。

生活中也不乏网络新闻失实的情况发生。网络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表现概括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失职情况屡见不鲜。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中国网络媒体队伍迅速壮大,其网络媒体的队伍的质量和专业成熟度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也大多缺乏相应的新闻专业知识,不具备新闻采编的基本技能,对新闻采编的要求、特点了解甚少。在此状况下,一些新闻网站甚至将采访、编辑、审稿、发稿等工作交与一人负责,并且在没有专业把关人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新闻速度,对一些非一手资料不加甄别,在将其粗略地剪切、拼凑后便于公众面前。长此以往,网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在较高水平。

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失职很大程度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目前很多网站的新闻编辑人员中有一些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新闻学教育,缺乏编辑经验,对新闻行业的规范、原则性的问题不清楚,无意识地进行虚假新闻的传播。例如:某网站曾经报道的假新闻:“上海将建300层、容10万人的摩天大楼。” [2]再如这样一条:“有个奇人叫马内克,他不吃不喝就靠注视太阳补充能量。”事实上,如上这些信息,人们利用基本生活常识就能辨别出真假,而网络新闻采编人员以及把关人却没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第二,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网站过分追求新闻的速度与数量,却没有顾及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传播迅速以及传播内容的奇特性对于新闻网站来讲就意味着点击量,而随着点击量的增加也意味着收益的增加。新闻网站所追求的快速新闻报道、新奇的新闻内容是网络新闻所特有的,也正是基于此,网络新闻失实也就成为了网络新闻形成过程中不足为奇的状况。这些网络商家为了追求所谓的先机,往往会对其获得的新颖、独特的信息不经认真核实与调查就编写成新闻出去。例如:某主流网站在2004年奥运会期间的一则新闻报道。2004年8月29日,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的中国队在先输两局的不利情况下,开始组织反击,但在第四局的最后时刻,中国队仍以21比23暂时落后。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某主流综合网站的体育新闻一栏则出现了《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新闻标题,而真正的比赛结果是,女排姑娘们奋战五局,以3比2反败为胜获得冠军。诸如此类为了点击量而播报虚假新闻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网络新闻真实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速度与质量不可同时获得,即古语所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近几年,有些新闻网站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更是不加思考地刊登、转发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新闻信息。面对这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引发的新闻失实的问题,《洛杉矶时报》的媒体评论家戴维·萧曾这样评论:“网络新闻的报道速度已经对新闻的准确性和新闻的职业道德提出挑战。” [3]

第三,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虚假新闻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在以往没有网络的条件下,由于传播手段以及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很难造成大规模的影响。就算有些读者受其波及也仅仅是小范围内的。然而在当前,在网络技术发达、信息流动快速的今天,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已经成为了弹指一瞬间的小事,在这种传播环境下,虚假新闻来得非常容易。据此,有人如此形容:“编辑坐在电脑前,鼠标一点,一条新闻就变成自己网站上的了,他(她)哪有时间去考察这条新闻的真实性?”[4]如此说来,任何一个新闻编辑都可以易如反掌地制造假新闻照片。安德鲁·里普曼对此曾感慨道:“人们分辨是非的出发点不能再是‘眼见为实’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能按照过去的一般法律观点来轻易相信一张照片。”周正龙华南虎照事件可以说是新闻照片造假的生动案例,尽管当事人并非网络新闻编辑,但通过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多媒体渠道,华南虎假照及相关新闻报道在网络上一时间点击量速增,也有不少受众信以为真,而他们就是这则假新闻的直接受害者。因此,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在客观上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给网络新闻真实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网络新闻者的身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虚假性。这里排除那些所属大型商业网站或政府机构网站,因为前者是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批准后方可营业的,具有相对较高的正规性,后者则代表政府,发自二者的网络新闻大多渠道正规,较少有假新闻的情形发生。此处所谈及的网络新闻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虚假性,主要是指个人方面。因为在中国互联网用户尚未实现实名制,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的腾讯QQ、BBS论坛、个人博客、微博等网络地点匿名发表言论,甚至制造新闻。而这些网络信息者的身份是很难确定的,所以有人伺机制造假新闻、发表虚假言论,这会给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度与可信度带来诸多不确定、不可控的因素。

尽管网络新闻真实性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网络新闻的发展却是必要的,是社会发展必然面临的一种趋势。那么面对网络新闻失实的情况,我们需要怎么做呢?首要是把好质量关,提升网络新闻的公信力。

1、网络假新闻的出现是伴随着“把关人”的缺失、相关法律和部门规章滞后、责任追究与执行的不力等因素而产生的。面对这种问题,有关部门应该有效的完善和健全制约机制。

2、面对网络新闻从业者失职的情况,网络新闻运作主体的各网站,要增加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的建设。

3、要加大力度鼓励受众积极举报新闻造假者,对网络假新闻采取公益诉讼的方法。

4、我们的政府机构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新闻机制。

5、法律规定严厉打击那些肆意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动。

网络新闻作为一种现代传播方式已经很大程度顺应了网民的心理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网上阅读兴趣。同时,网络新闻的发展也对新闻记者、网站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特别要求组织策划人努力提高新闻的发现、选择、分析、判断的能力和构思、创意、设计、运筹的能力。网络新闻日趋立体化和多元化,对当代新闻价值的发掘更到位,发展意义更大,这就需要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进一步认真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闵大洪.网络新闻之我见--兼与郭乐天先生商榷..2010-10-15

[2]李军林.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传播,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