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运输方式运输结构

基金项目:河南交通运输厅课题(2011D07,河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减排考核指标体系究)

作者简介:姜照华(1967-),男,1964年,黑龙江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李鑫(1987-),女,1987年,河北保定人,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

一、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提出和概念框架

在全球能源日益紧缺和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中确定的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三大产业体系之一,提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指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装备体系,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三大体系,是统筹发展低碳交通运输,着力于建设一个“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完整体系。见图1

二、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

2.1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建立

辽宁省在交通科技和创新方面,2006年至2009年间,总投入科研经费12955万元,共完成部、厅科研项目立项115项;组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23项,验收35项。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强实现“高速公路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的部省联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交通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层次结构合理、骨架干线高速、次干线快速、支线密集化的公路网络体系;形成与大运量流向相适应的较完善的铁路框架网络布局;形成江、海运输大通道和水系运输网络;建成枢纽机场、干线、支线机场结构层次合理的机场布局;形成与油气资源开发地、进口点至加工地、消费地相适应的具有较好调配功能的输送管道网[1]。

2.2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装备体系的建立

2.2.1交通运输结构的合理规划

对比国际主要国家以及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的能耗水平,见表1,发现由于交通运输模式的不同,单位运输的能源消耗量显著不同,同样完成千吨公里的周转量,民航运输的能耗最高,铁路和水路运输的最低,最高最低的单耗差别达到数百倍。要减缓未来交通用能的快速增长,降低交通部门的碳排放增速,其关键途径是引导选择低能耗的运输方式,调整和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通过表1中2008年的数据对比后可以看出,中国的能耗强度在铁路和公路运输上比美国和日本的高。辽宁省在铁路和水路上的能耗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可以通过发展铁路和水路运输,在现有水平上通过调整和优化不同运输方式在区域交通周转量中的比重,使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持续降低。

傅志寰,胡思继,姜秀山[2],通过中、美和中、日对比分析计算得到了中国2015年和2020年的运输结构分析结果。通过查看《辽宁省统计年鉴2010》得到辽宁省的运输结构数据。美国、日本、中国以及辽宁省五种运输结构的数据的累计柱状图,如图2所示。

通过柱状图可以看出辽宁省水运占货物运输周转量的比重是最大的,考虑到水路货运具有成本低、运量大、能源强度低的优势,应全面优化港口泊位结构。努力增强全省港口集群的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淘汰老旧船只、采用新船型和先进动力系统,发展大宗散货专业化运输和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鼓励扩大开展水路运输。

2.2.2提高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比例

扩大公共交通出行需求规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降低能耗和改善环境的最有效战略。公共汽车每乘客公里二氧化碳碳排放量约为轻型汽车(汽油)的1/3,地铁和区域快速铁路的每乘客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轻型汽车(汽油)的1/2。在机动化出行方式中,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的能源消耗量最小。提高公共出行比列将极大地促进交通部门的碳减排。

2.3 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的建立

2.3.1 组织协作机制

建立“交通运输部―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项目部门实施主体”四级低碳交通运输组织体系的工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头负责”的原则,各部门组织、协调与推进低碳型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3]。

2.3.2 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低碳交通运输技术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交通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补助。各级政府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给予支持。

2.3.3 科技创新机制

依托能源生产、运输装备制造等行业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构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科研基础力量及条件平台,定期行业推荐低碳技术清单。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2.3.4 合作借鉴机制

与国际上具有领先技术的节能减排领域建立合作机制,借鉴国外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政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碳税、碳排放交易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实现全省内外信息连网

加快物联网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不停车收费系统等的推广应用,推进公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强以高速公路运输为骨干的信息系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升级改造问题。推进政府管理、公众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

3.2 积极研发交通节能新产品推广节能减排型交通运输工具

鼓励优先发展小排量汽车,加快小型汽车的技术升级,是应对能源紧缺、缓解碳排放压力、实现和谐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小排量汽车车体轻、油耗少、排放量较低。资料显示,经济型轿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连约为134克,中档和高档车分别为148克和161克,高档豪华车为198克。而目前小排量轿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控制在107~120克[4]。

3.3 健全低碳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体系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是规范组织的能源管理标准,旨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实施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管理体系既有赖于政府的承诺也依赖于全员的参与。

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同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 2400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的条款进行比较。例如在范围上,三个标准体系分别规定了标准的内容范围、适用范围和应用程度要求,GB/T 19001标准中提出了删减的原则和范围。在术语和定义上,分别给出了标准涉及的相关术语和定义,GB/T 19001直接引用GB/T 19000的定义;GB/T 24001给出了20个术语和定义;GB/T 23331给出了9个属于,其中的能源、能源管理基准、能源管理标杆是特有的术语。GB/T23331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GB/T 19001给出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5]。因而需要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通过实施先进的能源管理体系,应用系统的管理手段使其能源管理工作满足法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

四、结束语

依靠科技进步,开发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建立低碳型的交通运输体系,不仅使辽宁省的交通运输水平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方便了人们出行,有效控制了交通运输的碳排放水平,减少了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十二五“交通科技发展规划

[2]傅志寰,胡思继,姜秀山.中国交通运输中长期节能问题研究[M].人民交通出版社

[3] 试点引路创新模式全面推进――解读《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M]. 科学出版社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范文2

平台科学建设与有效运行维护相并重真正要使平台发挥出显著的效益,必须更加重视平台建成后的运行和维护管理。要做到平台科学建设与有效运行维护相并重。当阶段性的平台建设工作完成后,学校要根据平台特点,制订详细的运行维护制度,并保证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良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机制是保持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学校应着眼长远,为平台的运行维护建立长效的人员、资金及制度方面的保障,只有平台处于健康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真正地确保节能管理体系目标效益的达成。监管体系建设为节能长效机制作保障在学校“数字化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和节能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将理念、制度和科技三方面的工作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才能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很多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办法,产生了一些节能效果,但从总体上还缺乏节能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节能综合效益不显著。针对这个问题,学校要通过“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将节能空间的发掘、管理制度的延伸、节能改造的切入,和后期节能效益的评估等各环节全面地串接起来,有效地解决节能工作的系统性问题,避免长期以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式、非连续的工作模式,实现学校能源的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管理。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在新的理解和认知层面上开展再创新。从“平台”到“体系”的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新时期高校能源管理要求的再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现阶段,一批先期示范的高校正在经历从“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向“能源监管体系”建设的过渡。未来高校能源监管体系的建设,将是“再创新”给高校能源管理模式带来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在这次变革中,高校的能源监管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与管理和服务业务相结合、与绿色建筑和绿色区域评价体系相结合、与数字化校园相结合,最终实现高校能源监管的“可控制,可管理,可服务”。再创新的目标与价值观以江南大学为例,学校在高校能源监管体系的“再创新”过程中,对前期“数字化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进行归纳与提升,结合节约型校园管理与服务需求,完善节能监管系统平台相关子系统。先后研制成功了以“网络化预付费管理系统”为代表的服务类应用系统,学校的数字化能源监管体系,目标是建成体现“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应用带动”的“数字后勤”应用系统群,并在管理服务过程中体现价值。能源管理、服务的需求最终将通过科学深入的“数据挖掘”,逐渐过渡到与“信息流”相结合的阶段,实现与“数字化校园”相融合。这样,未来高校数字化能源监管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为再创新培育强有力的内生动力高校能源管理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环境育人”在“再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念教育、行为养成要从日常教育抓起。高校则更要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思维模式融入到相关专业的教育体系之中,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植根于师生脑海中,渗透到其专业素养中,进而体现在其行为上,成为高校师生全面参与“再创新”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低碳社会发展过程中坚实的依靠力量。创新的历程是艰辛的,但成功的创新者也将享受到攻坚克难和战胜挑战后的兴奋和愉悦。未来,不断进步的高校将对自身的能源资源管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承担社会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将义不容辞地成为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示范。

作者:王强 潘吉仁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高校 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 机制创新

一、合同能源管理必将成为高校节能工作的核心机制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简单的说就是节能服务商通过和客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帮助客户节能降耗,并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以此取得节能服务报酬和合理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以减少能源费来支付节能项目部分或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其突出特点是:零投入、零风险,客户不用出一分钱,也不负责设计施工等所有事物,一切节能改造的工作均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且客户还能按合同比例分享节能利润,合同到期后所有节能设备和节能收益均归客户。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根据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以及用户向节能服务公司付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和节能设备租赁型四种模式。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占据主流,同时节能量保证型项目增长迅猛,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和节能设备租赁型项目也纷纷涌现。

1、国家政策助推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解决了我国企业和单位节能投资意识不强、节能资金不足、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了各种高效节能措施的推广,减少了能源消耗。2010年我国政府全面出台政策法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4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为落实意见的实施,财政部及国家发改委又先后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需求及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相应的全国各大省市也纷纷按照意见精神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相关规定和办法促进节能工作中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应用。如《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河南省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山西省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税收扶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改善金融服务、明确申请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的依据和程序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积极培育节能服务这个新兴行业。

2、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双赢双促作用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面向市场的节能新机制,在高校有其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首先,合同能源管理解决了高校节能资金短缺问题。节能服务公司与高校通过签订合同能源管理合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设计、实施、维修等一系列节能管理服务,使高校在缺少资金及专业管理人员的背景下节能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其次,节能服务公司为高校提供了专业化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其充分发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技术先进、管理全面、服务专业的特点,使高校由自我管理转变为专业管理,解决了节能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问题,有效地减少了项目成本,稳定地提高了节能效率。高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仅获得了节能收益,而且将无偿得到高效节能设备,长期受益。再者,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的实施具有深远的社会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合作中不仅能为节能服务公司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还能为其储备大量的技术及人才力量,有效地促进了节能服务公司的快速发展。显然,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工作实现了高校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双赢,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而且有利于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壮大。

3、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种种优势

(1)高校能耗高,节能潜力大,市场广阔。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高校校园建筑面积都有了大幅度增加,高校已逐渐成为重要的能源消耗单位,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势在必行。此外,很多高校建校时间长,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管理粗放,浪费严重。虽然近几年各高校都加大了用能管理力度,进行了一些节能改造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备较大的节能潜力和广阔的节能市场。

(2)高校体制健全,信用好、风险小。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技改的项目回报期一般较长,节能服务公司普遍担心在改造项目结束后用能单位以其没有支付能力、政策变化、体制改革、领导更换等各种理由违反约定不支付款项。在社会诚信和商业诚信相对缺失、司法成本偏高、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节能服务公司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中长期的投资普遍感到风险性较大。高校情况则不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员稳定、管理规范、信用良好,具有健全的财务制度,避免了因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带来的风险,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优质客源。

(3)高校用能稳定,易于核定节能量,操作简便。节能量的计算与核定涉及节能效益的分配,是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在校园建设基本完成、学生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用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生活几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高校节能量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与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服务合同的具体条款上易于达成一致。

二、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资金短缺造成的合作困难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集中于两种模式:节能效益分享型和节能量保证型。前者要求节能服务公司负责筹措,后者则要求高校用户方自筹大部分资金。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双方由谁出资,都存在困难。高校的核心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其资金多用于此。随着学校的发展,基本能耗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能用于规模化节能改造的资金是少之又少,因此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多希望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由节能服务公司筹措资金规避资金压力。而多数能与高校匹配的节能服务公司均为技术型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项目基本都需要融资实施,加之国家对此类项目现有扶持政策的不完善,银行等金融业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熟悉,缺乏相应的项目评估体系,致使节能服务公司对外融资困难重重。此种情势下,势必造成不少数目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

2、高校管理人员节能意识淡薄

高校一般建校时间长,能源管理者管理思想陈旧、成本意识差,用能习惯粗放,只要保障了正常的科研教学秩序,能源开销花多花少一个样,效率高低无人问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能源管理者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能源价格存在侥幸心理,如改造过后,能源价格波动,则得不偿失。由此造成高校方节能改造工作均较为保守,不到迫不得已,不会主动地实施节能改造。再者在现有的高校能源管理体系中,能源供给方与管理方一般均隶属于高校后勤系统,属于自供自管,而高校的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广大的师生、教职工则分属不同部门,一方面造成能源管理者监管起不到实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得能源管理者又对使用者的不良用能行为、习惯无直接管理的能力,长期以来造成能源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淡薄。而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各环节的良好管理与支持。

3、高校对合同能源管理认知的偏差

在高校方节能意识、管理意识不足的不良影响下,再加上国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宣传的偏差,多数高校能源管理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非常有限,仅限于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用户“零投资”,“零风险”即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其他模式的了解甚微。对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流程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认识不足,对过程中双方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缺乏了解。另外,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目前又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加之高校相关管理人才的缺失,使得高校多数项目合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合作中双方一旦出现分歧,由于认知的偏差,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4、高校可实施节能项目的局限性

近年来通过对一些高校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选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上还趋于保守。实施的项目都是一些成熟技术在小范围的推广尝试,而在大规模新技术应用上面则缺少魄力,这也与高校能源管理的核心职能――维持稳定的教学、科研秩序的性质有关,大范围、高新技术的改造在高校实施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虽说高校节能项目潜力巨大,但其规模有限,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吸引力不足。另外,高校节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上,不同于工业节能项目的规模大、节能量大,使得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化的改造能力体现不出来,单位成本上升,难于管理,收益率降低。这与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巨大资金及技术风险不成正比,因而节能服务公司拒绝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可能性较大。

5、相关政策及法规的不完善

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在能源管理方面,国家的政策压力及其在各领域都应起到的社会示范作用,是其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项目改造的主要动力。现有的国家能源政策不完善,高校执行不力是高校节能减排工作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使得高校这些“特殊”单位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再者国家针对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的缺失,现有的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一般多针对大型工业节能项目,对于高校来说申请难、审批难、兑现难,兑现周期也较长,自然无法刺激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展开。

6、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

目前我国在权威的第三方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滞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在能耗审计、节能量计算上分歧不断。双方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作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节能潜力是多少,实际节能量是多少。这些仅靠双方协商达成共识是不太现实的,我国正是缺少这种权威的双方均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告诉用户节能潜力是多少,实施后节能量是多少,通过第三方使得双方在信息上均衡,否则双方的合作就无信任可言。

三、加快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

1、多措并举,合力应对资金短缺问题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资金按合作模式的不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采用节能量保证型时的高校方与节能效益分享型时的节能服务公司。现阶段实施的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高校方不愿意主动承担资金压力与风险。若国家及地方政府积极地政策引导,例如对自筹资金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资金)或在融资时相同条件下优先保障节能量保证型的项目,激励高校方积极自筹资金,资金上不全依靠于节能服务公司,这样不仅能极大地促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而且还可以使节能服务公司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开发,获得更高的节能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用户。

目前多数高校确实存在资金压力及融资困难等问题,自筹资金无望必须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时,项目资金压力就全部倒向了节能服务公司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多数要面临融资局面,如何解决融资难问题,是双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涉及到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融资难源于银行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服务公司的不熟悉、不信任。针对此问题建议先由银行对节能服务公司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评级区别对待,对一些信用良好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贷款利率及额度上实行宽松政策积极扶持,使有技术、有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金融行业内部成立或者由政府设立权威的银行认可的项目评估机构,对需要融资的项目进行评估,认定其技术风险等级与预期收益情况,银行以此来判断此项目的可投性。对一些技术风险等级较高预期收益不稳定的项目进行规避,对一些技术成熟且预期收益稳定的项目积极放贷,同时适当引入保险业服务,对项目进行投保,降低项目风险。这样银行既规避了风险又拓展了业务,在逐渐熟悉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后,此类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责任到人,强化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

对于节能意识淡薄这个问题,除了高校管理方加大宣传、自觉培养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管理者缺少有压力的行政性命令和明确的节能目标。没有了这些硬性的指标,一些管理者就得过且过,侥幸心理重。我国政府应当效仿国外政府对公共事业机构尤其是高校下达明确的节能目标及阶段性时间表,既要切合实际又要保持相当的压力,积极配合、按时完成的进行奖励,拒不配合、到期未完成的给予处罚,使得高校能源管理者无空可钻,必须付之切实有效的节能改造工作。对于管理意识不足、管理不利的问题,必须先解决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关系的问题。高校应摒除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为一家的现状,在高校设立独立于能源供给系统之外的管理机构,切实起到能源监管的作用;同时协助能源管理者积极与使用者沟通,使能源管理延伸到使用者内部,建议在各机关单位部门、各院系内部建立能源管理小组或者节能管理小组,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化立体管理模式。

3、加强宣传,全面认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在强化节能意识与管理意识的同时,要想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改造项目中的应用,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比如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管理者培训,增设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相关课程,校内的节能新机制宣传等,以此加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客观全面的宣传,使各级主管部门、用户深入了解学习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培养相关人才,掌握其特点、模式、实施流程,消除双方在机制认识上的偏见,提高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自身意识和能力。

4、搭建平台,促进高校节能项目整合

高校节能项目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双方合作中的一大障碍。节能服务公司具有规模化的节能项目改造能力,希望通过规模化降低单一成本,提高整体收益率,而高校方一般不可能一次性提供大规模的项目平台,基本都是“前期试点”加“逐步覆盖”的模式完成改造。此类项目规模有限,有时还存在多点分散的问题,需要一个良好的节能组织平台――例如高校节能联盟,或建立一个高校节能项目协作平台来协调解决。平台既分享各高校用户节能减排经验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心得,又可整合意向高校项目资源,化零为整;同时可以采取收取项目管理费用代替中小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达成规模化的节能改造项目,吸引节能服务公司与之合作,这样项目双方的意向匹配度就会高很多。由此高校方、节能服务公司、平台(联盟)相互促进,三方共同发展。

5、完善法规,强化经济调控手段

针对法规及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应依照我国国情或当地经济状况,制定切实可行并带有明确阶段性目标的节能减排计划,严格执行。对于按时提前完成的高校进行奖励,对于完成不力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取消相关单位、管理人员评先资格,扣发相关单位及人员的精神文明奖,使节能减排工作成效与高校相关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切实推动高校节能减排工作即推进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除了上级给予的行政压力,我们愿意看到的是高校方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地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选择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这就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经济调控手段上要到位。现有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多针对大型的工业节能项目,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出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政策,突出可操作性,例如《关于促进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小项目的财税细则》等,利用经济调控的杠杆实现推进高校实施此类项目。另外,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自身的特点,相对规模较小、节能量较小,单一项目能够获得的财政及税收补贴数目少,高校碍于繁琐的申请、审批程序,相关部门应考虑设立高校中小节能项目申请、审批、支付的绿色通道,方便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及时落实到位。

6、完善机构,成立权威的第三方评估组织

推进高校实施能源管理项目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权威的第三方项目评估机构。我国应在有相关技术能力的权威部门下设立此类组织,用于对项目的节能基准、节能潜力及项目实际节能量作出具有权威效应的评判。以此来平衡用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在技术层面的信息度,杜绝欺诈行为的发生,起到项目监督、风险提醒的作用,消除双方在节能基准判定方面的顾虑,使双方达成公平的合作。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GH-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史兆宪: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 阮丹:高校建筑节能减排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 魏新兴:合同能源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3(2).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范文4

(2008年) 

自2008年1月获证以来,公司为确保QHSE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充分和有效,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此将2008年所做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体系文件修订

针对外审查出的问题,以及公司组织机构的变动,年初贯标办对A版QHSE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管理标准进行了换版修订的策划,在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工作后,于7月初完成文件修订初稿,并在实施层、管理层和决策层开展讨论,在经过几番讨论修订后,于2008年9月30日成功B版《QHSE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及2008版《业管理标准》。

(二)体系文件培训

为使新版管理体系文件得到有效实施,今年9月和12月,贯标办分别以B版《QHSE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内容为基础,在全公司组织开展QHSE管理体系知识有奖答题活动,促使全体员工自觉学习新版文件,加深对文件要求的理解。此外,每月定期开展班组、部门安全环保健康教育学习,举办多期消防、安全等知识培训班,提高了各级人员HSE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

(三)施行监督检查机制

为确保公司QHS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生产维修部每月至少进行两次产品质量抽查,至少一次对设备、工艺、环保、安全隐患的全面检查;除此之外,重要节假日前的检查,每天各专业人员的巡检,每周各部门组织的自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开展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动态识别

针对HSE第一阶段审核提出的危险源辨识和环境因素识别缺乏支撑文件,贯标办编制下发了“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指南”,并依据指南中介绍的方法,组织全公司进行新一轮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活动,本次共识别出危险源248个,其中重大危险源13个;环境因素79个,其中重要环境因素7个。针对这些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运行控制措施,而且还有针对性地编制了应急预案。如:V-410/105装车物料泄漏,回收系统氧含量超高,氨、丁二烯、苯乙烯意外泄漏等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在《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管理》、《岗位操作法》、《回收苯乙烯、丁二烯装车安全规定》、《工艺操作规程》、《危险化学品管理》和《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氨》、《回收系统氧含量超高的预防及处理应急预案》、《液氨罐泄漏应急预案》等的运行控制下,削减了风险,避免了安全、环保事故。

(五)强化QHSE目标管理

为使QHSE方针得以实现,年初修订了公司QHSE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指标,并每月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未达标的项目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下面是我公司2008年QHSE目标完成情况。

(1)质量方面

自开车以来,我公司未发生过重大质量事故。产品出公司合格率达100%。

9月份,公司通过电话和传真的方式对40家主要顾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返回信息的有25家,从返回的信息来看,用户对我公司产品的质量满意度由去年的91.25%提高到今年的96.8%;价格满意度由去年的74.38%提高到77.6%,服务满意度高达96%,交货期、产品包装等其它项目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都较去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年公司收到5起质量投诉,主要集中在1~2季度,其中4起是因产品中混入异物(水垢、锯弓、焦油),1起是包装问题。鉴于公司在处理投诉问题时,态度积极、方法得当,以致公司的声誉未受到影响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安全方面

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以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内容的QHSE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从严治内,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公司年初召开了安全环保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加强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决定和安全生产通令》,总经理代表公司与各部门签定了安全目标风险抵押承包责任书,全公司员工签订了《零事故目标管理安全承诺书》,各部门层层分解落实,开展全员安全风险抵押承包,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保证体系。

2008年3月13日公司发生一起厂内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运行分部一名员工受轻伤。针对本次事故,公司严格按照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有效地防止了同类事故的发生。

今年公司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为零,重大设备操作事故为零,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零,达到了QHSE目标要求。

(3)环境方面

公司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装置清净下水、生产污水等各类排放的管理,杜绝长流水,狠抓装置的跑冒滴漏,减少污水排放量,杜绝了各类环保事故的发生。

在环保监测方面我公司委托具备监测能力和监测资质的扬子石化环境监测站负责对外排口排放污染物进行日常监测,公司内部化验分部负责对生产装置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实现了环保装置运行率100%的目标,确保了各类排放合格率的稳步提高,杜绝各类环保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年环保事故为零。

今年4、5月份,受生产装置生产环保橡胶的影响,公司生产污水和清洁下水的合格率一度较低,没有达到公司的QHSE目标值。公司管理部门发现这一情况后,非常重视,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迅速扭转了这一情况。

今年我公司清净下水排放合格率91%(江苏省标准,使用南京化学工业园标准时合格率在95%以上),废固处置率达100%,废气均达标排放。

根据南京市环保局和南京化学工业园的要求,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我公司年初与南京市环境保护技术中心签订了清洁生产服务合同。在南京市环境保护技术中心的协助和帮助下,公司成立了清洁生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年度清洁生产审计计划,并根据审计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全年共实施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28个,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9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于12月25日通过了清洁生产验收,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今年,我公司未收到社区团体、周围居民、顾客等相关方对我厂的火炬燃烧、污水排放等问题的投诉。

(4)职业卫生方面

为确保员工身心健康,公司委托扬子职业病防治所定期对现场有毒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发现超标及时落实整改措施。此外,公司每年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按国家标准配备劳保用品,努力消除或降低职业危害对员工的伤害。

2008年现场尘、毒监测合格率分别均为100%;年度职工体检率为100%,均高于QHSE目标值。

(六)履行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合规性评价工作

根据公司提品的特点,识别并确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230条,分成十四大类。公司为确保各项工作符合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将适用法律法规条款内容转化为公司文件要求,指导开展日常工作,如对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能源管理等专业的操作和管理人员进行资格培训、取复证培训;开展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工作;开展安全、环保和职业卫生监测工作;开展针对重要环境因素涉及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符合性的评价工作,评价结果见“公司合规性评价记录”)。

(七)加强反事故演练,提高突发应变能力

结合装置特点,修订了《火灾爆炸应急预案》、《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等内容,增加了《洪汛灾害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群体事件应急预案》和《硫酸、氢氧化钠泄漏处置预案》,完善了公司应急处理程序。

2008年5月,公司组织了危险化学品液氨泄漏事故演练,并组织代表队(其中包括部门领导和一线员工)参加扬子公司消防运动会,有效地提高了各级人员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

(八)开展内部审核

为了评价我公司建立的QHSE管理体系是否符合ISO9001、OHSAS18001和ISO14001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我公司于2008年10月8日~10日组织了一次内部审核。

从内部审核的情况来看,我公司B版QHSE手册、程序文件及管理标准等体系文件基本符合 ISO9001、OHSAS18001和ISO14001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的资源配置基本适宜;体系覆盖的4个部门的员工基本上都能正确理解公司的QHSE方针、QHSE目标及本部门的QHSE分目标;各过程的运行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QHSE分目标完成情况均较好。因此,从总体上说,我公司建立的QHSE管理体系符合ISO9001、OHSAS18001和ISO14001标准的要求,体系运行是有效的。

但是,在本次审核中也发现了我公司少数部门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仍有少数员工对QHSE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理解不够,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规定要求未做到或做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

今年内审共发现63项不符合,其中21项开了不符合项报告,42项作为问题提出。从开出的不符合项报告来看,目前我公司在文件管理,记录控制,培训、沟通等方面存在效果性不符合,如:受控文件清单更新不及时,文件管理混乱,作废文件和有效文件并存;许多重要的过程和有价值的信息记录过于简单,填写不规范,缺乏可追溯性;少数员工不能理解公司QHSE方针及本部门的分目标;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方面动态性、及时性不够,深度和广度不一致,以及现场安全作业监护不到位等现象。

(九)组织管理评审

为确保公司QHSE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识别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公司于2008年10月31日召开了管理评审会议,管理者代表汇报了QHSE管理体系的总体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经理对 “内、外部审核结果;方针、目标和指标实施情况;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监视和测量情况;法规及其他要求符合性情况”等输入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七项改进需求。

(十)组织历次审核问题的整改

自QHSE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以来,共经历了十次内外部审核,其中两次内部审核,四次第二方(顾客)审核,三次第三方审核和一次扬子公司HSE审核。对历次查出的问题贯标办都进行了汇总大约231条(不包括扬子HSE检查发现的问题),目前除“原料、助剂采购时,应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环保产品”无法具体整改外,其余都已整改结束或已计划整改。

2008年5月份,扬子公司对我公司HSE管理体系审查,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指出了HSE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共开出53个不足项和20个改进项,针对这些问题,贯标办及时落实整改部门,组织整改。目前73个问题已整改66个,其余的8个问题还在整改中或条件成熟时整改。

(十一)开展纠正和预防措施有效性的验证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医院 后勤保障 考评体系 运用探讨

医院后勤保障工作是医院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在医院整体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极大的行业竞争是大部分医疗单位面临的现实。而后勤管理逐渐在医院医疗及经济效益中突显其重要作用,后勤工作逐渐成为以物流及能源保障为核心的重要部门。笔者在工作中对后勤保障质量考评体系的构建及运用进行研究,探索后勤工作的重点,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1.评价体系内容

1.1常规工作

对后勤日常工作中的维修及会议情况、库房物品出入、员工对各种能源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1.2业务及制度学习

对员工进行相关法规及制度学习有助于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及队伍建设;医院在工作期间对相关应急预案,如医院用电应急预案、用水应急预案、物资应急预案等的学习是医院及患者安全的保障;加强对业务的技术水平的学习,并对员工进行业务划分、评定、培训及考核。

1.3运作流程

医院后勤管理的工作要点即是对医院能源及物资的管理,其中对能源管理包括以下几项工作:月度采购数据统计;供方样品每季度、年度评审,样品收录及处置记录情况;同时建立需求及采购计划、物资验证清单;采购成本控制,对市场变化提前给出措施以满足采购要求,提高采购效率[2]。同时对物资库存进行管理,建立防盗制度、呆滞品预防计划、库存成本优化、库存预期、安全及应急库存方案;物品入库、出库管理,盘点情况;

供应与分发物流管理主要内容为:物资消耗管理,物资流向流程图及物资作业标准化措施,对药物、标本、单据、医用耗材管理。对物资运送人员提高技能措施,员工消防及疏散物资差错改进办法等。废弃物管理对废旧物资回收清单,建立废旧物资管理制度,回收物资清单开具,报废证明的开具;赠送换代物资批准手续情况;一次性医疗废弃物回收情况,销毁情况[3];不得擅自变卖医疗废弃物资;物资回收管理情况及资金流向情况管理。

1.4效益评估

后勤保障对效益的评估主要包括行政费用、动力设施、分发供应的差错及降低率。

1.5顾客服务

在进行后勤保障评估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指导以服务临床为主要思想,并定期发放问卷调查,主要问卷涉及内容包括:物资领取情况、物资购买情况、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情况、维护情况、科室维修情况及设施维护情况。

2.执行方法

后勤质量考评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实行百分制,医院质管部门负责组织工作、相关科室协调完成,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保证考核执行力度。质管部门每月对各项指标、工作执行力度、相关制度的掌握情况、管理缺陷情况进行检查,质管部门每月到临床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总结、统计。后勤每月负责向职能部门提供水电气能源使用情况,人事部每月向质控部门提供员工的在职情况,信息部每月向质管部门提交设备效益情况[4]。质管部门对其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将结果上报医院,评分结果作为后勤管理绩效依据。同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

3.效果与体会

3.1优化了物流管理流程,完善了后勤管理体系

在构建后勤保障考评体系后对后勤人员的岗位职责、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后勤组织结构及物流流程管理有较大的改进[5]。在应用考评体系中进一步明确了物流考核重点、能源维护及保养情况,对后勤队伍建设有重要作用。

3.2提高了后勤人员工作意识及技术水平

通过强化学习各项标准,进一步补充了理论知识,从理论到实际技能进行分层次,分阶段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水平及业务技能。自2011年度与2010年度比较,培训人均增长55%,论文增长190%,实施价值改进增长660%。

通过每月进行问卷调查提高了后勤人员服务水平及意识,2011年较2010年比较,临床科室对后勤保障满意度调查结果见下表。

3.3提高物流效益降低成本

通过对库房呆滞品建立了预防呆滞品计划,降低了资金的无效占用,并推行了其优化概念,防范过度减少库存,另一方面空置率困村产品过度增加的费用。

通过建立后勤保障质量提携使后勤人员实现自身价值,逐步使后勤人员树立后勤出效益理念,使行政费用降低减少了办公室浪费,动力保障使技术人员加强了对设备的维护,分发供应提高了物流配送质量。

3.4可持续改进

后勤保障体系自运行后促进了医院后勤的改进,加大了与临床的互动,加深了各部门对后勤的理解,从此养成大家与后勤互相理解的共识,使后勤维持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to Reexamine IOM Pregnancy Weight Guidelines,Foodand Nutrition Board,and Board on Children,Youth,and Families.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 reexamining the guidelines[M].Washington,DC: Institute of Medicine,2009.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联合数据汇总分析协作: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5)

[3]范子田,杨慧霞.妊娠期营养不良对后代的远期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4):278-280.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基本国策,也是永远的主题。目前在城市中,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为人们的生活和商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二、绿色施工及绿色施工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1.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导则》作为绿色施工的指导性原则,明确提出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2.绿色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绿色施工管理要求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三、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1.绿色施工实施的困难

2007年9月,原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明确提出并阐述了“绿色施工”的定义和实施方法。随后北京、天津、深圳、上海等地先后推出了《绿色施工管理规程》,绿色施工在全国逐渐推广,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

(一)绿色施工总体意识淡薄

在追求工期、质量、造价等目标的情况下,工程相关各方较少有人关注施工带来的环境影响,即使提出了绿色施工的要求,策划者也往往未能重视,一线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更加淡薄。特别是当其与进度,造价目标相冲突时,绿色施工即流于口号。

(二)绿色施工组织和监管不完备

在现场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中,未对绿色施工管理职能和具体工作目标予以明确,工作不落实,加之绿色施工监管体系方面的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也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对施工现场监管,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文明施工和施工安全上,对绿色施工监督力度不足,从而使得绿色施工的实施与发展得不到保证。

四、新型目标成本管理的原则

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特点,结合笔者从业经验,认为施工项目的目标成本应是在保证施工项目获得所需整体利润的条件下允许项目各类作业所发生的最高成本的集合,是成本控制的指标体系。而对它的目标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在各职能团队的共同合作下,获取项目的总体目标利润。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节约原则。在整个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期间,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巨大的浪费;因此,在绿色施工过程中,要将节约意识渗透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脑海中,渗透到工程项目的每一环节,同时还要通过现代科技不断改进工艺、优化方案,做到最为合理、实际的节约(切不可与偷工减料、残次品应用等划上等号)。

2.统筹原则。这里提及的统筹包含员工的全面统筹以及工程项目的全面统筹。对于全员统筹而言,绿色施工成本控制涉及到参与项目的每一个部门和个人,因此,要把它作为一个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从工程项目过程的统筹来看,项目成本将围绕相关项目的始终(从施工准备开始,一直到保修期结束),所以针对工程项目的每一过程都要做好精心准备(如施工方案的优化),要找设计和规范要求,合理利用相关材料,尽量降低或杜绝额外支出,让实际成本始终控制于目标成本范围内。

3.动态管理原则。在项目施工期间,要时常检查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关系,看其是否有偏差,不然的话就应当对所出现的偏差找出影响因素,同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修正,实施独特控制。

4.奖惩并举的原则。实行成本控制,必须依据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部门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进而达到预期效果。

5.目标管理的原则。这一点是说明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于项目组的部门、班组所要求的目标任务,用以评价他们的业绩。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项目管理,不但可以动态监控,及时调整,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优势,顺利达成目标。

五、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要点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密切结合超高层施工的特点进行策划。尤其通过方案设计阶段的优化,选定合适的绿色施工方式,确定总体目标,并在施工过程中将目标分解和具体化,进行有效的动态控制。

1.方案策划

综合考虑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特点、技术要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因素,根据自身实际,制订适合项目的绿色施工目标。

2.组织策划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是在传统的项目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明确绿色施工目标,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同时明确其他施工管理部门绿色施工职责的管理组织形式。

3.实施管理

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阶段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并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分阶段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评价的指标应当参照所设定的绿色施工分项目标,制定量化的可考评的指标。

4.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制订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例如:防止垂直物体打击的立体交叉作业管理制度,防止机械伤害的大型机械管理制度和办法,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

5.严格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法人在施工项目中的代表,将会代表法人进行项目全面实施及承包合同,以及项目的安全,项目成本,项目的质量负第一责任。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任何的施工指令都不能随时变动,应该遵循已编订好的方案。与此同时,应该充分的调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积极性,使项目技术人员发挥真正的作用。当前,具备丰富经验,并且有资格证书的项目经理人大多数在各单位的管理岗位上,一些具备资格证,年轻缺乏经验的人可以让其担任项目施工的主要角色,这样培养了人才,又弥补了人才不足这一现状,还为我国的就业难这一情况做出了贡献。施工的班组应该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扎实手头功夫,使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高质量的完工,才能在社会的优胜略汰中生存下来。 

六、对当前绿色施工管理提出的完善意见

绿色施工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建筑施工方法,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新的环保型的设备可以有效的把可持续发展应用的建筑施工上,从而有利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员工的绿色施工意识 

要顺利实现绿色生产必须提高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绿色施工意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宣传和培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普遍的宣传和培训,才能整体提高所有工作者的绿色施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不仅加深工作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了解绿色施工的本质和内涵,深刻认识绿色施工在现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对绿色生产的监管工作,提高了生产效益,自觉的实施绿色施工,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施工的能源管理 

首先在技术和设备的选取上,主要采取先进的成熟的并且是低能耗的技术和设备,对设备进行有规律的保养和维修,保障所有设备能正常运转,从而降低能耗。有条件的尽可能把高能耗的设备淘汰并且用当前较为先进的低能耗的设备进行替换。同时再生产过程中关掉那些未使用的设备以节省能源。 

3.建筑施工的资源管理 

各种建筑材料以及水资源是建筑工地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施工现场尽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避免使用一次性资源;在施工现场组建一个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把废弃材料收集统一处理;尽量使用节水设备以减少施工期间水资源的使用量;在施工现场建设污水雨水处理系统将处理后的水进行二次利用(例如将处理后的水用于降尘,洗车等)。 

七、结束语

严格按照每一步的标准来进行施工,才能使工程整体的质量更加好。改善城市的环境也是每个施工单位必须进行思考的重要问题。保障绿色施工的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其管理。绿色施工不仅美观而且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是利国利民的好技术。

参考文献:

[1] 段春伟.绿色施工在某公共建筑中的实施[J].施工技术,2009,14(1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