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管理机制范文1
关键词:物资采购;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面对就业形势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现状,培养更多的“学士技师”,打造学校的新品牌、新亮点使得我国技师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教学、科研、开发活动逐渐增多,各项投资越来越大,设备的更新也在加速。大规模的土地建设、教学仪器、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等大宗物资的采购也在迅速的增加。如何有效地使用采购资金,杜绝在采购活动中腐败现象的滋生,探讨技师学院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实现物资采购的科学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是组织运营和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目前我国技师类院校物资采购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主体多样化,内部制度不完善,采购行为不规范
目前许多院校对采购管理工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采购主体也有明确规定,但我国目前技师类院校大多在原中职技校的基础上合并形成,由于采购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采购的规模越来越大,部分领导对采购工作重视不够,在机构设置中没有设置独立的采购和管理机构,使得大多数学校的采购工作分工不清,造成院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处甚至资产使用部门、各处室都有不同程度的采购业务的发生,从而出现缺乏宏观调控、重复采购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采购程序不完善;评标时价格核定不科学;委托采购机构的选择和资格审查管理不合理;采购合同条款中设备规格、质量、性能描述不准确;违反合同的责任不明确、采购物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不能得以保障等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二)采购预算管理不完善,采购计划编制困难
院校采购预算的编制大多是按学院本年度的招生规模和培训项目的需求来确定的,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因教学、科研立项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因而要求所需设备的供货期非常短,而院校采购因具有规模大、组织结构层次多、管理权限分散、资金来源广,所需设备技术含量高、品种多、时效性强等特点,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技术参数、技术指标和商品质量、数量、价格准确的采购计划,对于政府拨款以外的各类经费是很难在年初预测相关的结果,这样在院校采购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设备物资采购的实际数与年初预算不相符,采购计划编制预算与实际发生不相符,超预算情形时有发生,采购计划的编制形同虚设。
(三)物资采购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许多大中专院校的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识别能力缺乏,由此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尤为重要。院校物资采购风险贯穿于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风险来源的不同,可能存在的风险事项可以划分为外部采购风险和内部采购风险两种。外部采购风险主要源于校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外部环境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物资采购的影响,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社会政治风险、供应链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贬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等。内部采购风险主要是由于学校内部管理不善和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问题和风险,具体包括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多年来院校虽大力推行建设任务项目化管理,不断加大采购环节的监察力度,但在物资采购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监督审查不到位
采购工作涉及面广,面对的部门也很多,如用户、职能部门、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各部门理应相互配合,各自履行职责,互相监督。但由于没有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使各部门之间往往相互配合不够,给采购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从现有情况看,大多数院校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对学校政府采购活动参与得多,监督得少,在制度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没有实现全程监督。如在学校组织的采购招标活动中,监察或审计人员只是走走过场,担任招标会的现场监督员,事前事后的相关工作均不知情,这样势必会出现采购活动的失控地带,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三、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预算管理与计划控制,施行集中采购
采购环节是单位“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金流”密切相关。采购业务涉及请购、审批、供应商选择、物资质量和价格、采购合同订立、验收和支付等众多环节,院校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编制采购预算,采购活动的可行性论证以及集中采购控制,才能保证采购管理政策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才能不断适应采购工作的需要,提高物资采购的及时性,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院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院校物资采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采购量大、品种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需要一整套有效地内部控制机制来管理和协调,如何有效地使用采购资金,杜绝在采购活动中腐败现象的滋生,是院校有关负责人及其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院校应加强物资采购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及时根据新的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制定一些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明确岗位责任制。如制定采购预算管理规定、采购监察工作规定、采购审计工作规定等,有了规范的控制制度,并注意严格推行,就能实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管理采购行为,使各项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应明确物资采购工作的具体分工,明确采购人员和采购项目使用人的权利和责任,针对采购各环节的特点及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制定相应的条款,并坚持先审计后付款的原则,在条款中明确规定未经审计的重要物资采购项目,财务部门不得支付任何款项,以保证学校和设备使用人的利益。
(三)完善院校物资采购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院校在对物资采购管理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物资采购管理风险的评估机制和物资采购管理风险控制机制,以保证各种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实施。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物资采购流程的监控,如合同签订与管理,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体系,审核供应商资质、评估供应商资质和财务状况,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合同风险、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审核使用计划、预付情况及合同约定办理款项付款手续是否健全、对采购物资进行验收、审核验收单的价格和数量是否与采购单一致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
(四)健全物资采购管理监督机制
学校应结合采购活动实际,制定相关监督制度,拓宽监督管理渠道,明确物资采购经济监督的方法。对学校职能部门以不同采购方式组织的采购活动实施全程监控,通过采用观察作业现场、询问相关人员、审阅物资采购档案、审查物资采购经费收支的会计资料、研究分析物资采购管理制度等,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对采购业务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的监督进行转变,并要充分挥职工群众监督的作用,督促和约束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机制范文2
第二条采购单位委托政府采购机构从事政府采购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业务以及咨询、培训等相关专业服务,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政府采购机构(以下简称“机构”),是指经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认定资格,依法接受采购单位委托,从事政府采购业务以及专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
第三条各级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应当对已取得认定资格的机构设立信息库,加强机构办理政府采购事宜的
管理、监督,并将对机构的考核、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等记录归档及公示。
第四条采购单位可将采用部门集中采购组织形式进行的采购项目委托机构办理,但不得将法定应由集中采购机构(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实施的列入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的通用采购项目以及未列入集中采购目录但金额超过集中采购限额标准的采购项目委托机构办理。采购单位与机构签订的委托协议涉及应由集中采购机构组织实施政府采购项目的,委托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
第五条采购单位对采用政府集中采购组织形式进行的采购项目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办理,集中采购机构应当独立组织实施采购活动,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可以劳务形式邀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认定资格的机构协助办理一些辅工作,但不得将采购项目再次整体委托机构办理。对集中采购机构不能独立操作、必须由机构办理的,应当由采购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自土选用机构。
第六条采购单位选用机构应当遵循自主选择、客观公正、公平竞争和体现专业优势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为采购单位指定机构。
第七条采购单位依照下列方式选择机构,委托其办理政府采购事宜;
(一)评选产生。对项目预算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以及大型或者复杂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在具备相应资格的机构中确定候选机构,并组成由单位主管领导和相关内设机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负责人参加的评选委员会,由评选委员会对候选机构进行考核,择优确定机构。
(二)自行选择。对项目预算在lOOO万元以下及相对简单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单位可根据采购项目实际情况、对机构服务情况和业绩的了解和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对机构的考核结果等,在设立的机构信息库中自主择优选用机构。
(三)随机抽取。对项目预算在lOOO万元以下及相对简单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单位对委托机构没有明确意向的,由其代表在设立的机构信息库中随机抽取产生。
第八条采购单位确定机构后,应填制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委托机构确认单(附件1),加盖单位公章后,报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审核。
第九条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对采购单位确认机构的意见进行审核,验证事项是否与财政部或省级财政部门签发的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载明的业务范围相符,确认无误后,填制政府采购项目委托通知书(附件2),下达机构执行。
第十条机构按照委托通知,与采购单位商定事项,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并签订委托协议书。
第十一条采购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按照规定的方式和要求选用机构,以及擅自委托未经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认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办理政府采购事宜的,一经查出,责令限期改正,并追究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二条采购单位在选用机构过程中不得向机构索取贿赂或谋取不正当利益,机构不得以行贿或提供不正当利益等方式取得政府采购业务。违者,一经查出,将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采购管理机制范文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电力企业生产活动的各项经济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基于此发展目标,作者以多年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前提,以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为立足点,浅述构建基于知识经济的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初步设想,以便应用到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之中,提升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
知识经济;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发展目标
知识经济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利于推动与促进电力企业发展,加快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应明确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确保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文中从不同角度对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了必要地阐述,客观地说明了做好这项研究工作对于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一、知识经济影响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相关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了人才是电力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保障,强调人才对于电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因此,电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加入到电力企业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为此,电力企业在这种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
(二)创新理念的原则
新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从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战略部署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电力企业在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秉承创新理念,这有利于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创新意识。
(三)集成化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可以保证电力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各种信息的正常传递,为企业提供实时的、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确保企业在相关投资活动中决策的正确性。坚持集成化管理原则,提高财务管理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度,提升财务信息利用率。
二、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
(一)构建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
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整体形势,需要电力企业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和其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逐渐提升企业的综合财务管理水平。在可靠的电价机制支持下,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效地保障,电力资源也将得到充分地利用,从而使得电力生产活动开展中各种原材料的成本价格能够得到合理地控制,有利于现代化电力企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对于不同生产阶段电价的动态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力企业控制工程造价水平,逐渐促进符合实际生产活动需要的统一电价销售机制的形成,充分地发挥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电力企业有效构建电价机制的重要性,有利于完善企业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优化财务部门职能,提高电力企业的调控能力
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电力企业财务模式的构建、专业人员的配置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不同部门的均衡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调控能力。基于知识经济新型电力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地优化财务部门职能,尤其是管理会计的职能,明确其具体的工作范围,促使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开展中的各种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增强电力调度的实际作用效果。充分发挥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于电力企业子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也至关重要。因此,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力度,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而其中管理会计职能作用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全覆盖企业决策层和各级业务层面。同时,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调控能力,完善财务部门的服务功能,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建设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便对电力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管理要求,就需要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平台,这种管理平台以业务流、信息流和财务流的“三流归一”为目标,形成从业务流源头到财务信息反映的完成的运行流程,既能从源头保证财务信息的高质量,又能将企业各项资源高效地整合起来,促进企业发挥最大效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扭转的趋势,而这种财业信息统一管理平台也能适时融入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地发挥更大的管控效能。
采购管理机制范文4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防范机制 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招生规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高校的投资、筹资以及资金管理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我国许多高校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财务管理的难度估计不足,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改进。
一、 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风险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高校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向其他市场活动主体借贷,给高校带来的潜在的无法偿还负债并造成高校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筹资风险的根源在于高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建设规模,由此导致的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近年来,我国的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根据社科院的一份文件表明:从1999至 2011年期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320%,而在此前1993到 1998年的6年间,在校学生规模只增长了34.4%。并且,高校每年的招生计划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高校原有的资源已经很难满足不断扩招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地增加资金的投入,财政资金拨款和高校自有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使得高校不得不大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筹资。
2007年,全国政协在对全国几十所重点高校调研后,对外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的报告,调查显示,全国高校的贷款总额已经超过了2 500亿元,并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吉林大学的数据为例,该校的债务总额高达30多亿元,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55%,学校每年需要支付给银行等的利息将近2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益严峻,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高校面临的最主要的财务风险,大规模的负债给高校造成了巨大的还款压力,而偿还贷款只有依靠高校未来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学费标准的增加。高校未来收入能力的不确定性和高校未来支出压力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面临很严重的偿债风险。巨额利息的偿还要求使高校未来的财务结构越来越不稳定。
(二)投资风险
随着高等学校参与市场活动越来越广泛,高校的投资活动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一些高校不仅从事教学活动,还拥有自身的产业,下属的公司,并进行一些金融投资等,给高校带来了比较大的投资风险。我国高校的投资活动形成的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类: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经营性资产;高校下属产业以及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教育部直属的高校的校办产业账面投资总额共计1 586 455万元,主要表现为高校下属产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的投入;其中投资收益为60 845万元,投资收益率为3.85%。高校在进行下属产业等投资中,由于权责不明以及产权关系不清晰等原因,使得校办产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市场竞争力比较差,校办企业面临着亏损、倒闭等风险。另外,一些高校还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债券投资,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债券投资总额为3.3亿元,由于债券市场属于风险市场,因此给高校带来不可避免的投资风险。
(三)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是指高校的财务状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结构不合理,收支不平衡等总体的失衡现象。首先,目前我国高校的资金结构不合理。高校的资金结构中,债务资金尤其是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过大,负债率过高,导致企业债务利息负担较重,长短期偿债能力受到削弱。其次,高校的收支不平衡。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的资金支出压力非常大。原因在于,高校与企业不同,缺乏足够的资金收入来源,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现象,使得高校没有资金用于日常开支,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甚至会发不出工资,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二、创新财务管理,构建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议
(一)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出发,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其次,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财务活动。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如高校的规模、资金管理模式、贷款规模等,科学规划资金运行和管理,管理和协调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根据科学的预算方案选择合适的筹资方案,使得高校的现金流量能够始终处于稳定充足的状态,避免因为财务规划不合理给高校带来现金流断裂等财务风险。最后,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高校的会计核算虽然和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但是其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设置一些符合高校日常财务工作所需的会计科目,并严格按照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高校还要建立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的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等进行严格的控制,防范因为内部控制不严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采购管理机制范文5
【关键词】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分析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分散经营分险,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以产权为主要联接纽带逐步向着多元投资主体、前后向一体化、多形式协作联合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方向发展。目前,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单一企业相比,企业集团由于在财务管理对象、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复杂性,致使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上往往陷入实行分权管理和集权管理的两难选择。本文从企业集团的组织架构出发就其财务管理体制构建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企业集团概念及性质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包括企业集团核心企业(母公司,即集团公司)以及与之有产权联系的子公司和关联公司。集团公司作为其成员企业的出资人或协作人,依靠对各成员企业的出资比例或协作协议,控制和影响着各成员企业。从组织形式来看,企业集团是介于单一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性组织,即准一体化组织,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内部一体化组织的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发挥协作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范围及目标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不仅包括以集团总部的自身业务范围为对象的管理;同时更重要的是集团公司或母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其他形式的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同非集团类型的企业一样,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也应包括融资、投资、利润分配以及对它们的日常管理等内容。事实证明,企业集团只有成功地实施财务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对其成员企业的控制,保证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集团中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的管理与控制力度,应视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间的资本关联关系而定。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是进行权益管理的重点,因此管理的力度比参股公司或集团协作企业相对要大。所以,针对企业集团中不同层级成员企业,其财务管控的目标和方法应有所不同。如表1。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
构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除应把握基本的原则外,还应根据企业集团组织架构的类型来定位权力的收放程度,以便控制和协调各成员企业的活动,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体制构建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1.以企业集团战略为出发点的构建原则。扩张的企业战略,伴随着经营的分权度增大,为使企业集团的资源能真正地聚合在一起并发挥效益,集团总部必须置战略管理于管理的首位,财务管理必须以服从集团经营战略为宗旨来制定自身的财务战略,聚合各种财务资源并充分利用规模优势。因此,其财务管理不同于单一企业,如在融资方面,企业集团应考虑整体的资本结构如何合理安排来制定融资政策,而并非只是从单一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去考虑。对某个成员企业是实施财务集权控制,还是予以财务决策的授权,取决于集团公司对其的战略选择。
2.适应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的原则。离开具体环境的财务管理体制,犹如空中楼阁,是不可能有效运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应适应企业自身的特点,没有可以照搬的金科玉律,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应用于自身时,都应作适应性调整。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要迅速作出反应已成为企业集团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这要求子公司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包括更多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集中财务管理决策的利益也很明显。因此,企业集团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来构建财务管理体制。
3.有控制的分权原则。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着决策质量低、控制过程复杂等弊端;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则有财务控制力弱、约束性差等弊端。实践证明,绝对集权、绝对分权的极端财务管理体制将导致效率低下,而集权、分权适度的结合,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扬长避短。因此,构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应坚持有控制的分权原则,在保证母公司不失控制子公司的前提下,实现集权与分权的适度结合。
采购管理机制范文6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制;企业集团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企业集团是由众多相互间存在层次关系的公司结合成的集合体,财务管理工作是任何企业集团管理工作的核心,而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无疑又是整个财务工作的基础,对集团的理财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迅速,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其中,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是导致企业集团效益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为了提高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就有必要建立健全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一、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相关内容概述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和框架。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企业财务通则》中将财务管理体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微观财务管理体制,即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它是规定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主要由投资者和经营者通过企业章程、内部财务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确立;二是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它是协调财政部门与企业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主要由国家以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形式予以确立,旨在对企业的财务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
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更多地是指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按母公司集权程度或者母子公司财务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划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一种模式,按侧重点不同又分为相对集权模式和相对分权模式两种。该模式下集团总部将重要决策权集中控制,以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而将一些相对次要的权力下放到各子公司,以调动各子公司的积极性。混合型已成为国际上大公司管理体制的主流形式。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母子公司之间法人治理结构不甚清晰。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法人治理结构不甚清晰,导致了长期以来两者关系呈现如下畸形状态:一是母子公司之间关系过于“紧密”,表面上是两个牌子,管事的却是一套人马,关系混淆;二是母公司过于“溺爱”子公司,把集团优质资产集中于强势子公司处,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强,而母公司却越来越弱,两者关系“若即若离”,甚至出现母公司对子公司“失控”现象。
(二)财务分权过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关系松散,在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造成核心企业驾驭不力,难以从集团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统一安排投融资活动,建立起整体财务战略和财务监督体系。由于我国多数企业集团实行的是多级法人制,母子公司层级多,“委托-”的链条过长,部分子公司享有过多的资金调配权、对外投资权、筹资权、收益分配权,导致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财务行为缺乏及时控制。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决策机构以及内部监督机制,企业集团总部无法行使有效地监督与控制,导致财务权力过分集中在部分管理者个人手中,使得下属企业各自为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
(三)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由于经理等内部人和出资者的目标函数不同,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其行为很容易偏离出资者的要求,给企业集团带来不利影响。少数经理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转移、侵吞公司资产,或为了应付考核人为地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造成财务信息失真。在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经营者缺乏监督约束,极易引发个别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
(四)资金管理缺乏控制。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大多局限于事后控制,事前缺乏预算,事中缺乏实时监控,事后审计监督也出现走过场的问题,这都将给集团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风险。预算是企业集团母公司实施资金控制的重要手段,但部分企业集团并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使得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或控制,使用混乱。子公司挪用和长期占用母公司资金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集团总部资金流失,支付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
三、建立健全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对策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集团公司可以向全资或者控股的企业派驻财务总监,这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派驻的财务总监根据授权,对所在子公司进行专业、专职的财务监督,并参与子公司财务预算的制定、执行,对重大事项建立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这必将对经营者形成一定的制衡作用。
(二)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母公司应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实现对子公司的集权管理。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统一集团会计核算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子公司财务信息的高度可比,便于汇总和合并财务报告,缩短财务信息的呈报周期。
(三)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能力等进行系统的评价,从而对经营者实施相应的奖罚。要形成一套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这套指标要能够真实反映被考核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且易于统计、具有横向可比性。考核必须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在将经营者的报酬和企业的效益进行有效的挂钩的同时,还要把经营者的损失与企业的损失联系起来。企业集团应根据本集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四)强化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和控制。应建立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和控制。集团结算中心的职能一定要到位,起到合理筹资、调剂余缺、控制流向、确保收回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将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各子公司超过限额的对外资金支付、子公司的资金收入以及子公司间的资金调剂等事项均由母公司统一办理和审批。子公司主要负责资金的日常管理、编制资金收支计划、组织资金收支平衡、进行资金收支业务的核算。为保证子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和零星开支需要,母公司应该给予子公司限额以内的资金支付权。
四、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客观外在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的限制,母公司有必要对各子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权管理。但出于调动子公司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考虑,母公司应将子公司的一些日常财务活动的管理权下放给子公司,而将涉及子公司发展前景乃至影响整个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以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因此,建立以相对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财务管理体制才是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现实选择。企业集团应在货币资金、预算、筹资、物资采购、无形资产、重要的人事任免等环节采用相对集权的模式;在利润分配、投资等方面应采用集、分权相互结合的方式。子公司在法律上是独立核算的,在母公司审定决策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财务管理方面,子公司在制定日常工作预算、订立合同业务购销方面应享有自。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赖旭屏.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基本特征及理论基础[J].市场论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