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概述

慢性病概述范文1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感染; 白细胞分类计数; 降钙素原; 相关性

doi:10.14033/ki.cfmr.2016.34.0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4-004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急性加重期病情较重,诱因主要有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原体则以铜绿假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等,部分病毒也会参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反复住院患者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与肠杆菌为主[1]。降钙素原(PCT)属于诊断与鉴别全身细菌感染新型血清标志物,其中严重感染者会有明显降钙素原升高现象,而且和感染严重程度、预后等息息相关[2]。白细胞分类计数属于传统感染性指标,发生细菌感染后有明显升高,但是在创伤、恶性肿瘤及应激状态下则可能发生升高现象[3]。为了进一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感染中白细胞分类计数与降钙素原检测相关性,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共计86例,全部为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纳入研究的患者确诊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有关于COPD及COPD加重期诊断标准,86例患者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50~84岁,平均(66.8±5.9)岁;病程2~15年,平均(6.7±1.2)年。

1.2 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的仪器与设备及试剂主要有: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希森美康)及其配套试剂、Nano-Checker710免疫层析检测仪(Nano-Ditech公司)及其配套试剂盒。纳入研究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实施降钙素原与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测,相关操作及检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相关步骤、仪器与试剂说明书要求执行。其中白细胞计数异常为超过10×109/L、中性粒细胞异常为超过70%、降钙素原异常为超过0.05 ng/ml[4]。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水平进行观察记录,同时进行指标相关性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降钙素原与白细胞计数上无显著相关性,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Ⅰ组>Ⅱ组>Ⅲ组;降钙素原升高,白细胞计数有所升高,但二者变化趋势并未表现出必然联系。通过对降钙素原、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实施直线相关回归分析处理,显示相关系数r分别为0.234、0.308、0.031、0.179、0.068、0.1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老年人常见多发性疾病,是以肺通气功能受阻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急性期发作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情况下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很多诱发因素,但有50%为细菌感染所致,而且大部分患者无法找到具体的病原学依据[6]。尽管近几年呼吸科细菌培养越来越成熟,但是慢阻肺患者采取痰培养处理,其痰标本因多种因素影响,难以获取合格标本,即便是培养出基本合格、有意义菌株,但也难以区分为定植菌或病原菌[7]。此外,痰培养因耗时较长,可能会耽误治疗时机,为了尽量不耽误治疗时机,同时不引发抗菌素滥用,建议针对COPD急性期伴有或不伴有感染者应结合其它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比如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分类计数等。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接诊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入院后实施白细胞分类计数与降钙素原检查,根据降钙素原结果分组,比较三组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表明三组患者在降钙素原与白细胞计数上无显著相关性,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Ⅰ组>Ⅱ组>Ⅲ组;降钙素原升高,白细胞计数有所升高,但二者变化趋势并未表现出必然联系。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诊断细菌感染最为常用的指标,至今已有多年应用历史,这种诊断指标的优势在于检测速度很快,价格也比较低廉,明显减轻患者家庭负担[8],更容易接受。不过,因人体血液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存在个体性差异,而且造成白细胞计数升高的影响因素也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人体白细胞计数升高[9]。但是,在一些细菌感染患者中存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升高却降低的现象,比如伤寒病患者就会有这种现象。此外,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若长期抗菌素治疗也会造成白细胞计数下降[10]。基于此,将白细胞计数作为细菌感染单一诊断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联合诊断。降钙素原属于降钙素前体物质,组成包括116个氨基酸,无激素活性,正常人体内含量不超过0.1 μg/L,半衰期为20~24 h,但是在病理状态下降钙素原在甲状腺外其他器官也会产生,比如肾、肝、肾上腺、肺、胰腺等,尤其是感染时降钙素原水平会成倍升高,在感染后4 h便可检测到,6 h有显著上升,但在6~24 h维持正常水平[11]。从已有相关研究中总结可知,局部细菌感染时降钙素原并无明显升高,但全身感染时则会显著升高,可区分出典型细菌性与非细菌性炎症。此外,血清降钙素原不会受到非感染因素影响,病毒感染、创伤等造成全身炎性反应时降钙素原含量依旧不高[12]。不过,PCT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仅适用于体外诊断,且要专业人员使用;无法将其作为全身细菌感染与否的绝对证据,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评估。

综上所述,在本次研究中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感染患者中白细胞分类计数与降钙素原并无显著相关性,若能结合二者进行诊断,则可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曾雪峰,陈锋,刘楠,等.降钙素原在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感染治疗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13(22):4093-4095.

[2]胡忠,杨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血清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进展[J].重庆医学,2015,11(23):3291-3293.

[3]O军,张学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感染的诊断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2):14-15.

[4]李迅,陈长山,胡义萍,等.降钙素原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抗菌药物使用的价值[J].安徽医学,2016,37(1):58-60.

[5]郭桂英,郭勇,曾邦国,等.白细胞分类计数及降钙素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感染中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3):1658-1659.

[6]张艳平,周鹂婕.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细菌感染的诊疗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9):939-943.

[7]叶伟杰,莫蝶仪,高炎超,等.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降钙素原变化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4):26-27.

[8]徐大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加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5,19(12):2358-2360.

[9]李怡,刘华,陈其章,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红细胞免疫和降钙素原相关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5,11(2):280-282.

[10]李蓓,霍敏琴,李仲廷,等.血清降钙素原在 AECOPD 中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J].重庆医学,2015,13(22):3111-3112.

[11]杨海燕,付朝晖,王喜春,等.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4,10(32):4314-4315.

慢性病概述范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iuxinyu”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医疗保障局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医疗保障局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对照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呼和浩特市2020年高标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呼扶组发〔2020〕2号)明确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局实际工作,对今年以来重点工作推进完成情况,以及典型经验汇报如下:

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情况

根据市扶贫办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建立医疗保障参保清单,实时动态更新、调整参保人数,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状态核查责任,逐户、逐人摸准参保状态,对未参保的逐一动员,及时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因人口流动等原因导致的断保、漏保问题,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

截至12月31日,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55565人,已脱贫享受政策26623人,已脱贫不享受政策28829人,边缘户113人,其中,市域内参保54722人,省域内参保423人,省域外参保325人,累计参保55470人。除95人因死亡、服刑、服役、无有效身份信息等原因无法参保外,均已落实应保尽保工作。

二、“三重制度”综合保障落实、费用报销情况及集中救治大病专项救治情况

(一)“三重制度”综合保障落实情况

一是在《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的基础上,按照自治区医疗保障局要求及时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先后印发《关于调整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大病补充保险筹资及待遇标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明确医疗救助有关事项的通知》及时调整大病补充保险待遇以及将非民政救助对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重制度”全覆盖。

二是出台《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简化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申办流程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实施细则的通知》大幅度提高门诊统筹待遇,简化审批手续、优化门诊流程,实现居民参保患者持《社会保障卡》享受普通门诊、“两病”、乙类慢性病就医,无需申请,无需办理直接结算,在自治区范围内尚属首家,并且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截至12月31日,我市通过医保系统登记在册管理的慢性病患者56648人,其中13种甲类慢性病3182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63人,高血压、糖尿病2482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70人。

三是深化医药改革持续发力,为保障药品及时配送到基层医疗机构,方便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买药、报销,不断加强职能建设,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情况进行多次调研,分析研判,创新思路,与卫健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送工作的通知》(呼医保发〔2020〕17号),改变药品配送模式,要求药品配送企业将各级基层医疗机构所需药品集中配送到旗县医院,旗县医院承担域内基层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的验收和分发工作,加快基层药品配送速度,为药品配送企业减负,努力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不到位的问题,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慢性病药品品种全,数量足,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二)费用报销情况

截至12月31日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普通门诊报销29213人次,报销123.89万元;特殊慢性病报销6981人次,报销534.61万元;住院报销6447人次,报销3513万元;大病补充保险报销1506人次,报销474.37万元;医疗救助报销6368人次,报销771.26万元;其他保障政策报销3376人次,报销396.93万元。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为79.5%,综合实际报销比例为86.51%。

(三)集中救治大病专项救治情况

按照《关于进一步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的通知》文件精神,并结合全区疾病编码更新工作,我市出台《呼和浩特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单病种付费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及时增加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调整支付标准,依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结算系统实现大病专项救治的待遇支付工作。

截至12月31日,享受大病集中救治513例,其中脑卒中258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28例、肺癌18例、直肠癌10例、胃癌13例、终末期肾病179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乳腺癌12例、白内障28例、宫颈癌5例、食道癌4例、重性精神病3例、结肠癌1例、肝癌1例、儿童白血病1例。

三、盟市域内“一单制”结算情况

为方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结算,充分保障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市医保局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对医保结算系统升级改造,并将其他部门的各类信息整合其中,积极建设了城乡居民“一单制”结算系统,在全自治区首家实现市级统筹范围内“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功能。

“一单制”结算系统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结算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信息、民政救助人员信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残疾人信息,上述人员信息在“一单制”结算系统中进行了标识,在患者就诊结算时,自动提取人员信息,符合倾斜政策的人员,及时得到保障。

“一单制”结算系统目前可以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医疗救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政策、“12345”兜底保障起付线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兜底保障政策、大病集中专项救治等多项政策实现“一单制”结算。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和扶贫政策得以精准计算,解决了长久以来存在的因多部门、多系统信息不畅通,数据共享不及时导致的政策落实不精准、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既避免了重复保障、过度保障,也避免了保障不充分的问题,各项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得以精准落实。

四、主要成效

(一)组织各旗县区医疗保障局再次对贫困户慢病卡发放情况进行排查,按照自治区统一模板要求,及时印制发放到位,确保“应发尽发”。

一是与卫健部门联合发放慢病卡。结合脱贫攻坚摸底排查工作,逐户逐人收回原有的各类没有作用和仅发挥政策宣传作用的慢病管理(证)卡,重新统一制作、规范宣传内容,集中发放新的慢性病管理卡。在发放慢性病管理卡的同时集中开展政策宣讲,有针对性地宣讲慢性病政策,让贫困人口知晓医保政策,明白慢性病管理卡作用。二是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建立慢病追踪机制,对已发放的慢病卡和新增慢性患者进行动态追踪,确保慢病卡随患者所患疾病同步,新增慢病患者及时发放到位,确保“应发尽发”。

截至目前我市入户排查13801户,制作慢病卡11671张,新增慢病患者111人,已发放11467张。

(二)全面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等信息共享和服务一体化。

一是提高门诊医疗待遇,简化慢性病审批手续。出台《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实施办法》(呼医保发〔2019〕35号),年度支付限额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2000元(60岁以下参保人员)和2400元(60岁及以上老年参保人员),实现居民参保患者门诊在所有定点机构就医直接结算,在自治区范围内尚属首家。取消乙类慢性病审批环节,扩大甲类慢性病范围,除 13 种特殊慢性病需要依申请进行审核外,其余病种患者持 《社会保障卡》 即可通过划卡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享受门诊待遇,并且无病种限制,无需申请、无需办理慢性病审批。通过简化审批手续、优化软件流程,方便贫困人口享受医疗保障待遇。为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服务质量和效率,方便参保患者申请办理门诊特殊慢性病,及时享受待遇,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程序。印发《关于进一步简化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申办流程有关事宜的通知》(呼医保发〔2020〕18号),在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参保人员门诊特殊慢性病申办流程,将门诊特殊慢性病备案下放到定点医疗机构,经定点机构医保科审核后,符合申办条件的由定点机构医保科录入医保系统,慢性病患者即可在定点医疗机构直接享受相应门诊特殊慢性病待遇,实现慢性病患者申报、备案、待遇享受“一站式”完成。

二是加强慢性病信息化建立“一站式”结算,系统自动提取慢病患者信息。为方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结算,充分保障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市医保局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对医保结算系统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将其他部门的各类信息整合其中,建立城乡居民“一站式”结算系统,在全自治区首家实现市级统筹范围内“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功能。建档立卡贫困慢病患者就医购药仅需持二代社保卡即可即时直接结算报销,享受待遇。

三是实现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直接报销结算,打通基本医疗门诊待遇结算“最后一公里”。为方便乡镇、村城乡居民(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医购药,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度优势,通过多次调研、系统调试,实现了村卫生室门诊通过系统线上直接结算,打通了基本医疗待遇结算“最后一公里”,确保了城乡居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小病不出村、常见病、慢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持卡就可在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就医购药直接结算报销。

四是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充分保障常见病、慢病患者用药。为切实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送不到位,药品串换等问题,保障乡镇、村城乡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购药时常见病、慢病药品品种全,数量足,能够满足患者用药需求,要求各旗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网上集中采购药品和药品购销“两票制”,严禁外网采购药品;各旗县二级医院承担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的验收和分发工作,乡镇卫生院凡有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开展住院医疗业务的,用药目录参照二级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对药品配送企业提出新配送要求,药品配送企业按照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度将县、乡、村各级基层医疗机构所需药品集中配送到县医院,解决因配送成本高、数量少、时间长等问题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无药可用。

(三)进一步核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待遇落实情况,重点排查符合普通门诊和门诊慢性病病种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否及时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确保“应报尽报”。

一是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加大政策宣传与引导,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尽量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享受“一站式”结算服务带来的便捷服务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与人社部门合作提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持卡率。对未持有二代社保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要尽快督促办卡、领卡。对人数较多的地区,要积极协调驻村书记、帮扶干部、当地金融机构,组织统一办卡。三是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未报销的医疗费用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定期排查、梳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未报销的医疗费用落实到位。对所有票据再进行梳理登记,逐张录入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台账。对于符合保障政策的票据要及时兑现待遇,并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中进行标注;对于未提交材料无法享受医疗救助、其他保障待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要及时协调村医、驻村干部督促尽快报送材料;对于不符合保障政策的票据加盖“鉴定背书章”。对发现执行医疗保障扶贫政策不到位,存在过度保障或保障不充分等问题要立行立改,确保医疗保障各项政策精准落实。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困难人员流动性大,精准掌握全部困难人员的医疗保障情况难度较大。不享受政府代缴政策人员中,部分青壮年认为自身身体健康不愿意缴纳保费,部分农村高龄群体没有经济来源且为给子女减轻负担,不愿意缴纳保费情况。动员参保工作难度较大,难以对全部贫困人群形成有效的预防措施。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 结合国家“全民参保”计划将全部户籍人口纳入医疗保障范围,通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建立防反贫致贫机制。尤其是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特困、孤儿、重残等困难人群的动态参保。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动态参保规则,动态为困难人群随时参保,及时享受医保待遇,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计划以各旗县区政府牵头,乡镇为单位进行布置,逐村进行摸排,了解情况,掌握流动人口的异地参保和未参保情况,通过深度摸排动员,确保所有困难人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落实“基本医疗有保障”以及防返贫预防措施。

(二)提升基本医疗、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的市级统筹层次,优化医疗保障综合保障服务水平;提升基本医疗、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的待遇保障水平,让困难人群“看的起病、看得好病”。提升医疗保障信息化水平,实现困难人群在家门口就能享受 “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减少困难人群跑腿垫资,为困难人群提供便捷服务。

慢性病概述范文3

关键词:社区护理学;案例教学法;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26-02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凸现,慢性病逐年增多,相对短缺的医疗资源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社区医疗和护理。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根本途径,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老龄化必然的结果就是慢性疾病的增多,慢性病如果长期住院治疗,一方面患者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再者,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使空巢老人老来越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健康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疾病的预防,而社区护士将在这支预防大军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正突飞猛进地发展,社区护士的需求会急剧大幅增加,会使我们的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社区护理教育的实效性将更加显著。

二、现状分析

目前,护士资格考试注重的是医院急症病人护理的主干课程,如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等,而社区护理学不包括在内,社区护理学又是考查课,因此,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为了既不让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社区护理学知识,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力争使老师和学生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拟实际生活情景的案例教学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学习程度相近的两个班级,一个作为实验班,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法,一个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本学期护理12A1、A2两个班级的社区护理学教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担任,通过对第一学期学习情况的调查,这两个班各科成绩都比较接近,适合做教学研究。因此,随机将护理12A1班作为实验班,护理12A2班作为对照班。

2.教学研究的方法。上课前,先模拟实际生活情景收集一些案例,或从网上下载一些视频之类的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正确的答案,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尽力自己寻找方法,时不时还有争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答对的学生兴奋不已,答错的学生有的做鬼脸,有的不好意思得脸都红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记忆深刻,同时训练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过程又锻炼了学生大胆回答问题的胆量,能够减轻学生将来应聘时的紧张情绪。期末两个班用同样的试卷在同一时间考试,卷面成绩如下:护理12A1班52人,平均成绩80.48分,90分以上8人,占15%;80~89分23人,占44%;70~79分18人,占35%;60~69分2人,占4%;不及格1人,占2%。而护理12A2班,51人,平均成绩76.08分,90分以上5人,占10%,80~89分14人,占27%;70~79分22人,占43%;60~69分10人,占20%;没有不及格。统计学分析P

3.教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后,社区护理学卷面成绩比较,护理12A1班平均80.48分,而护理12A2班平均76.08分,t检验,t=2.5673,P

四、讨论

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精选案例,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选一个合适的案例供学生讨论,这是整个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为学生选择的案例要有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的特点,并要结合案例考虑: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该案例可能会产生什么作用?何时讲授概念?如何讲解最合适?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例如:讲授第三章“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第一节“家庭概述”时,先播放一段从网上下载的视频,大概内容是:在美国某城市,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认出他是当地的富豪。警察说:“我送你回家吧。”“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说:“那……是我的房子。”案例告诉了同学们,家不只是房子,那么什么是家呢?家有哪些特点?我们周围有哪些类型的家庭呢?什么是核心家庭?什么是主干家庭呢?家庭有哪些价值呢?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跃了教学气氛,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记忆深刻。

2.案例教学,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老师提出问题,掌控着教学进程,学生自由发挥,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共同探讨,教师不时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促使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案例教学的价值。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和机会,学生通过思考、争论掌握的内容,记忆能保持持久。实验班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了本实验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将来一旦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打下了比较扎实一点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锻炼了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4.案例教学的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局限性。社区护理学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设的,内外妇儿等临床专科护理课程还没有学习,健康评估的内容正在学习中,医学知识较为薄弱,有些章节不宜使用。例如“老年慢性病人的护理”这一章,两节课内要讲老年人的特点,还要讲好几种常见的慢性病。“老年人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爷爷奶奶的情况讨论说出一部分,但慢性病只能简单介绍。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的能力还没能达到分析案例的水平,因此案例教学只能在相对较简单易懂的内容时应用。

案例教学法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为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时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化玲,邓翠珍.社区护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慢性病概述范文4

建立城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跟踪城乡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是促进城乡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全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 年全国慢性病总病例数达到 2.6 个亿。专家预测到2020 年,慢性病死亡比例将上升到 85%[1]。实践证明,有效的健康服务管理是降低慢性病死亡率和国家医药费支出的有效手段,是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为推进城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卫生部制定了工作目标,到 2011 年底,居民建档率农村要达到 30%,城市要达到 50%。到2020 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科学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2]。就此,卫生部出台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服务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标准》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推动了健康档案工作深入发展。为进一步了解我省城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现状,研究其管理水平,促进其健康发展,2012年初,笔者随辽宁省卫生厅组织的调研组,深入辽宁省的沈阳、大连、鞍山和盘锦四个城市,即我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医改的试点城市,每个城市抽取四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情况调研。

二、我省城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现状与水平

根据 2011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辽宁省总人口 43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 62.10%;乡村人口占 37.90%[3]。调研的 4个城市中,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 228 个,乡镇卫生院 320 个,分别占全省 53.8%和 32.9%。

1.取得的成绩

(1)建档率较高。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到 2011 年底,上述四个城市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达 60.21%,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居民的建档率为 30.03%。沈阳市 118 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健康调查”任务,96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入户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其中,于洪区陵西卫生服务站,在全社区 64983 人口中开展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他们通过义诊、入户走访、门诊、住院患者信息记录、孕妇产前检查、儿童体检、预防接种等多种途径,在街道、派出所、防保站等部门协助下,建立健康档案 61146 份,建档率达94.1%;其中,高血压人数 11400,建档率 31.7%;糖尿病人数 3409,建档率 56.38%;残疾人数 642,建档率 98.13%。

(2)内容丰富。居民健康档案主要由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接诊记录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等组成[4]。个人基本信息除了有居民个人血压、血糖、身高、体重等信息外,还有既往病史、遗传病史、生活习惯(抽烟、喝酒)、家庭成员等记录。对 18 岁以上的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以及残疾人、孕产妇、儿童等有特殊的健康档案。还有卫生服务站人员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居民合理用药指导记录,有为孩子预防接种、孕产妇定期检查提醒记录。

(3)分类管理。健康档案分为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控制和医疗服务等档案。这些卫生服务站将若干份健康档案进行有机的分类,管理规范。其中,儿童保健档案含有出生登记、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健康体检、体弱儿童管理等;妇女保健档案含有婚前保健服务、妇女病普查、孕产期保健服务、产前筛查等;疾病控制档案含有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结核病防治、艾滋病综合防治、职业病报告等;疾病管理档案含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精神病等管理记录;医疗服务档案含有门诊及住院的诊断与治疗、健康体检资料等。

(4)有数据分析。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四个不同城市的 16 家卫生服务站都有资料分析记录。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2009 年至 2010 年 13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 1—6 岁儿童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平均接种率达 90%以上,达到规定要求。其中,兴隆台区卫生服务站对居民健康资料分析详细,即 2009 年至2010 年妇科病资料统计显示,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占妇科患病例数78.67%,宫颈类感染占 65.43%,外阴阴道炎占 25.65%,盆腔炎性疾病占 9.26%,妇科恶性肿瘤检出率为 1.98/10 万,子宫脱垂率为1.85%。疾病管理资料分析,高血压病发病率为 27.13%,糖尿病发病率为 5.64%,恶性肿瘤发病率为 0.95%。

2.建档质量与水平

目前我省相当地区质量差、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质量不高。目前,城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卫生站人员上门建档与体检,这种形式采取的机会并不多。我们调研组随卫生站人员走访了一栋居民楼。这 12 户居民中只有 3 户人家“放行”,另 9 户不是家中无人应答,就是拒之门外,有的还冷言相对。二是坐等上门形式建档,即依托居民到卫生服务站就诊时建立健康档案,但由于居民就医愿意到大医院,也造成卫生服务站档案覆盖率较低。三是借助大专院校学生寒暑假上门建档,学生未经专门培训,也是影响档案质量的因素[4]。

(2)不能共享。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居民健康档案只是一次性输入,成为只能反映当时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死档”,资料并不能及时更新与添加,对慢性疾病的追踪、随访,甚至居民个人进行的体检以及住院治疗等所产生的数据不能及时输入。与公安、街道、计生、民政等部门的软件互不兼容,服务站与居民家庭、服务站之间、服务站与大医院之间没有联网,不能达到资源共享。

(3)利用率低。各种不同版本的居民健康档案,特别是各自为政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不但维护费用高,而且利用率低。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将高血压疾病管理软件设计成动态管理,专门聘用人员将社区医师追踪、随访的资料添加到该软件中,而对这项管理的社区医生既不会使用该软件,也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化软件去分析病情,仅仅作为一种摆设供上级领导视察与观摩,使管理与实际相脱离。

三、原因分析

造成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质量不高,不能共享,利用率低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不能双向交流。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仅着眼于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的管理,不能与 Internet 融为一体。健康档案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互相隔离,只能进行有限的调查和被调查,居民由于得不到有价值的健康卫生信息和有效的基本卫生服务而失去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2.信息成为孤岛。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费尽千辛万苦,走访入户进行档案信息采集,将这庞大数据输入和整理,才形成居民的健康档案。而未与当地大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或体检信息系统相嵌,居民看病或体检信息收集不到,造成动态管理虚设的尴尬局面。没有让居民的健康档案“活”起来,更没有使健康档案发挥保证居民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健康护理、推进病人康复的作用。

3.经费不到位。卫生部明文规定,2010 年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 15 元的标准进行专项补助,且资金必须专款专用,要求在每年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开始之前预拨当年经费的 70%。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县区直到 2011 年 1 月才预拨了 2010 年经费的30%。就是这 30%中也有部分变成了乡镇一级的督导检查伙食费和劳务费。

4.保密性不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包括遗传病史、既往病史等个人隐私。但目前好多卫生服务站对居民健康档案的保密做得不够,健康档案不密封保存,结果查询系统也不锁定,没有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任何工作人员都可以随时查阅,造成居民隐私外露。

四、改进建议

要想扎扎实实地作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就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提高全民健康档案意识。通过宣传使居民认识到健康档案对其健康的重要性和依从性,使之积极配合卫生服务站搞好立档工作,并及时把自身体检资料、到医院就医信息反馈给卫生站医务人员。还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居民健康档案的意识,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居民健康档案潜在价值,健康档案是制定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2.增加政府投入。为保证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一是对居民健康体检费用的补助,可结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给予一定补助。二是对卫生站健康档案工作人员补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要在设备上加大投入,要将卫生站信息化管理纳入发展规划中,依托大医院 HlS系统,建立全面、动态、对接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网络。

3.培养高素质人才。要高度重视健康档案人员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对居民健康档案内容、管理制度进行培训,要进行信息学和计算机等知识培训,使其提高管理能力;二是对人员进行医学知识的培训,或到高等医学院校进修,提高其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三是引进相关高校毕业生来站工作。

慢性病概述范文5

社会医疗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向因患病、负伤和生育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两部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生产、调节收入差别和体现社会公平以及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对于电力企业职工来说,参加医疗保险也是有着种种的必要性。

一、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发展概述

我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这项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疗费用由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负担沉重;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窄,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部分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与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不统一。因此,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部署了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作,要求在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将覆盖我国城镇的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二、电力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必要性

在社会和个人所面临的多种风险中,疾病风险地位特殊,它危害严重、涉及面广、复杂多样,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利益。对于电力企业职工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存在着参加医疗保险的必要性。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和劳动保障部、中央金融工委、中央企业工委《关于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参加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函〔2001〕163号),做好国家电力公司所属单位及其职工参加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工作,2001年12月3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电力公司了关于国家电力公司所属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专门对电力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具体来说,电力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必要性体现在下面四点:

1.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分担疾病风险的需要。基于疾病风险危害的严重性,只有在最大范围内分散风险,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程度,保障电力企业职工的健康权益。社会医疗保险的理论基础就是: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生病和受伤害是不可预测的,而对于整个群体来说又是可以预测的;按照大数法则,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确定的、较小数额的保费来分散难以预料的、数额巨大的经济损失。基本医疗保险可以解决体弱多病、慢性病、大病职工医疗费负担过重的后顾之忧,而且对于少数患慢性病和大病的电力企业职工来说,所发生的巨额医疗费用可以靠补充的商业医疗保险来解决。

2.使得电力企业职工享有社会医疗服务,同时不降低电力职工医疗消费水平和提高其保障能力的需要。电力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他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如果完全由市场决定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电力企业职工在疾病的打击下极易陷入贫困,从而加剧收入的不平等性。因此,需要建立基本的健康服务设施,向电力企业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帮助他们克服疾病风险,度过难关,维持稳定的生活水平。

同时基于为了不降低职工的医疗消费水平的考虑,就很有必要建立电力补充医疗保险,以提高其风险保障能力。国发[1998]44号文规定:“为了不降低一些特定行业职工现有的医疗消费水平,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作为过渡措施,允许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2001年12月3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电力公司关于国家电力公司所属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五条“国家电力公司所属各单位在属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家电力公司确定”都是具体的规定。

3.防治职业病的需要。全国电力行业职业危害调查统计表明,在电力行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已经发生的职业病排列前三位的有:粉尘与尘肺病,噪声与噪声性耳聋,它们都对人体有直接、间接的伤害。另外还有毒物与职业中毒,电滋场对人体的潜在伤害、电厂作业场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侵害,以及意外事故,如触电事故等特殊情况。如果这些伤害和病症治疗的费用都由职工来承担的话,这显然是职工无法承受的。

4.是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的需要。电力系统各单位和职工的经济状况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医疗水准、内容和医疗服务上也有不同的要求,而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这就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补充医疗保险,来满足不同对象、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需求。增加电力职工尤其是患慢性病、大病职工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电力职工对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理解和承受能力。

慢性病概述范文6

关键词:社区护理;糖尿病;护理方式

1 糖尿病社区护理概述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终身性的、内分泌型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该病种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患患者群不得不终身用药以维持体内的血糖保持正常水平。糖尿病若控制不当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出血性失明等一系列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患病导致的致残,致死率已经严重的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然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不是单纯用药就可以达到的,其治疗效果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是有很大关联的。目前,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普及和推广[1],使得诸如糖尿病这类慢性病的护理可以在社区或家中进行,给社区患者带来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由于糖尿病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因此,这也对糖尿病的社区护理提出了较高要求。

2 糖尿病的社区护理方式

由于糖尿病本身所具有的隐匿性及慢性病程的特点,使得社区护理成为了解决糖尿病最理想的办法,目前对于糖尿病的社区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1 统筹管理 由于糖尿病的隐匿性使得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没有及时发现,从而使得病情恶化,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目前可由所在社区上级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转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体检筛查,一旦发现糖尿病患者,将会及时收集患者个人以及家庭的完整资料,并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为糖尿病患者的就医和护理提供相应的医疗平台。另外,社区护理工作者还需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定期探访或电话随访,及时询问患者病情,并指导患者按时按量进餐、用药,定时监测以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此外,社区护理工作者还要根据每个社区的具体情况,举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义诊和健康教育,增强社区人群的健康知识,提高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类型疾病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进而提高社区糖尿病的管理率和治疗达标率。

2.2 主观层面:心理疏导,健康饮食及运动 由于糖尿病为终身性的慢性疾病,其治疗效果并不明显,通常会给患者带来许多心理障碍,这些心理因素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时可能会加重病情,此时,社区护理工作者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其兴趣爱好来组织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患者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改善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着积极、稳定、愉悦的心理,这将有利糖尿病控制[2]。在保持乐观的情绪下,饮食治疗也是有效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家属在饮食的控制中的配合非常重要,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糖尿病的合理饮食护理指导。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此外,运动疗法也是一种有效控制糖尿病的方式方法,运动疗法是一个长期过程,它需要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社区护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敦促患者付诸行动。但是,运动疗法因人而异,需要循序渐进,且相对定时、定量、适可而止,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客观层面:药物治疗 在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保持合理饮食以及配合适当运动的前提下,辅助的药物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社区护理工作者通过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鼓励患者发挥主动能动性和自觉性,对自己的用药做记录。此外,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疾病, 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社区护理工作者通过指导患者对并发症做预防及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存在的问题及几点思考

尽管应对糖尿病的社区护理有多种方式方法,尽管如此,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思考,需求解决方式,以更好地为社区患者服务。

3.1 社区护理工作者的资源及素质 目前,我国各社区的护理工作者严重缺编,然而临床护理的工作量又很大,这就使得患者和社区工作者的比例严重失衡,除此以外,我国大多数的社区护理工作者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糖尿病知识培训,本身就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这会导致其在护理时不能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成为了制约糖尿病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上级医院或者相关机构应加强糖尿病社区护理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糖尿病治疗和护理需要一个团队组成,应该包括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师、理疗师等,这样才能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以便更好地从事糖尿病护理以更好的开展社区护理工作[3]。

3.2 丰富社区护理工作 社区护理工作者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由于受到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只停留在口头传授的方式上,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糖尿病培训教育。此外,社区护理工作者的各种口头宣传和指导往往还得不到患者的认同,这会导致社区工作者对患者不能进行系统的指导,也不能及时反馈患者的信息。所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宣传活动显得很有必要,目前糖尿病社区护理多数在社区附近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护理干预,而且局限于能来参与教育的,有接受能力的某些人群,虽然有的也开设了数量不多的家庭病床,但受服务价格、缺乏政府支持及其他方面的支持的影响,该类型服务项目还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而且目前一些偏远地区、小城市发展相对更缓慢。在大中城市,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设备,建立糖尿病康复网站,开展全天候的糖尿病网络护理指导,在网上拉近社区护理与患者的距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便利快捷的医疗服务,而且可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达到共同参与疾病防治及护理目的。

3.3 社区护理体制的健全 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体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社区护理的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体制,例如:系统的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制度以及社区护理的标准和操作规程,此外,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法律、法规以及操作章程等等都还有待完善。所以,建立一系列健全的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制度,与此同时,明确社区护理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区护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4 糖尿病社区护理的展望

由于糖尿病本身不可根治的特征性,导致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尽管,目前我国的糖尿病社区护理的实践工作还不够成熟,但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财政的大规模投入、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等各种途径的进步、优化和努力的条件下,在不远的未来,糖尿病的社区护理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胡敏予,肖水源,周昌菊,等.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设想[J].山西护理杂志,1997,1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