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主要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的主要特征

旅游的主要特征范文1

一、旅游地产的主要特征

旅游地产融合旅游产业和房地产业,由两者形成的独特房地产产业类型,可将房地产开发与旅游景区、主题公园开发充分结合在一起。与传统房地产开发活动相比,旅游地产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旅游地产在开发过程中,其选址要考虑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城市人群构成等因素,并将其作为主要依托和基础开展房地产开发活动。众多旅游项目实践经验表明,旅游地产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可以是自然传承下来的旅游资源,也可以是人工开发的旅游景点。

(2)旅游地产注重品质。与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活动不同,旅游地产主要服务对象是度假、休闲的游客,或进行自有产权物业管理(包含出租),项目不过分追求大规模建设,而是比较重视配套设施、服务质量及外部环境设计等方面问题。

(3)后期物业管理难。旅游地产项目依靠旅游业务发展而壮大,因此常年居住用户随季节变化有一定的波动,而且集中在节假日、旅游旺季等,给后期物业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4)物业服务水平高。与传统房地产项目不同,由于旅游地产性质特殊,因此对物业服务水平要求更加高,这类项目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品质也与普通住宅小区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餐饮、卫生的要求等。

二、旅游地产金融投资风险问题分析

旅游地产投资活动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因此存在金融投资风险问题是发展之必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反馈发现,旅游地产金融投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投资――资金风险。投资旅游地产,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导致很多地区盲目跟风,且盲目投资行为以集中投资为主要特征。例如,桂林为了有效解决海内外游客的住宿问题,曾在一段时间内超负荷建设多家星级酒店,长期面临亏损经营,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较大阻碍。

(2)不可抗拒――自然风险。旅游地产是伴随旅游产业而发展的,因此对旅游业具有较大依赖性,若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风险,则会给旅游地产带来投资风险。例如,东南亚海啸,给当地旅游业带来重创,进而影响到旅游地产的建设和发展。

(3)宏观调控――政策风险。任何产业发展均要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针对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情况,政府及时出台相关调控政策,且各大商业银行也陆续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从金融投资风险角度来看,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会给旅游地产带来直接或间接性的影响。

三、旅游地产金融投资风险控制对策

近年来,旅游地产发展迅速,且资金来源越来越广泛。因此,若能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处于较为良好状态,则会进一步促进旅游地产资产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未来良性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1)增强财务风险预测水平,切忌盲目投资。面对日趋复杂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不断提高金融投资风险管理工作。为此,可定期组织活动对其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同时,加大信息化技能普及力度,使财务管理能够与新时期发展背景相适应。将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扩展到日常工作中,提升财务资金风险预测的能力,并及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风险的措施,进而促进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减少盲目投资风险。对房地产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明确和完善,是减少盲目投资的核心措施,可通过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经验等方法,对企业产权制度进行优化。例如,创建董事会,由内部、外部成员共同构成,进而形成完善的监督体制,进一步减少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因素。

(2)完善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控长效机制。针对不可抗拒的投资风险,可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来减轻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并将财务风险预防、控制视为关键环节,通过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应变能力,将风险因素及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发挥出审计和监察的职能。建立上下连贯、纵横协调的网络机构,实现全方位监督效果。例如,通过加强对干部履职进行监督,不断改进财务管理水平。再如,适当采用激励机制,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推动财务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同时,要对重点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实际反馈情况进行风险因素排除。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资金风险管理和财务监督制度,认真落实财务监督工作,使资金风险防控和财务管理有机的协同统一。

(3)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正确应对政策风险。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对自身财务活动的预算,同时应考虑到企业内部责任、利益等因素之间的对等关系。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所有部门和人员进行全力配合,这样才能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据,进而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发挥指导性作用。同时,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并根据企业未来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发展计划。要对内部控制效果正确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不断完善。为确保旅游地产开发企业内部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管理持续有效,防范财务供应链管理风险,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内控流程自评工作,在自评及时发现投资风险因素,并制定管理制度和整改措施,进而正确应对政策风险。

四、结束语

旅游的主要特征范文2

随着旅游全球化趋势的明朗化,在跨文化交际成为现今时代主要特征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向海外游客宣传中国的旅游资源和品牌,已经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障碍的存在,使旅游活动中主客之间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化现象。旅游行业有着越来越大的市场,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外国游客的到来刺激了旅游景点有效推广的需求。如何向外国游客传递我国的文化信息,如何克服文化差异而达到有效翻译,成为旅游资料翻译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大量的汉语版、英语版或英汉对照版的旅游资料,如宣传册子、旅游交通图、旅游杂志等等出版了。

旅游资料的英译活动是一个集合了译者遵从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结构,以及译文读者反馈信息的多维转换过程。在旅游资料英译实践中,译者可以灵活的采用多重翻译技巧来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缺失,以便使译文让更多的读者所接受。旅游资料的英译具有发展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诞生不同的时代性的译文。因此要把译文交给读者去检验,注重读者的反馈。故而译者在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过程中要清醒的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始终有意识地坚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促成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实现。中国旅游景点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外国游客旅游的追求决定了涉外旅游资料不仅应该介绍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景点魅力、服务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应该介绍积淀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我国的景点往往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这就对旅游资料的翻译提山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资料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根据纽马克的划分,应该属于以呼唤功能为主的资料。旅游资料的主导功能是诱导性的,因为旅游资料的目的在于吸引游客,激发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趣,并增加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但是,这个目的的取得必须以提供有效的信息为前提。读者在做出决定去游览某地之前和在参观景点的当时都希望得到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所以信息性也是旅游资料的一个重要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性是前提,诱导性是最终目的。翻译旅游资料时,当原文提及一些人名、地名、朝代、诗词典故等,如译者不作任何改变,直译,由于文化差异外国读者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也就很难完整地接收译文要传递的信息,从而失去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这样就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很好的理解旅游资料传达的信息,实现旅游资料的最终目的,译者必须要以偏向译文,侧重译文读者的方向为准则,调整翻译方法,以期达到有效翻译。旅游资料的翻译不是字对字的转换,而更应该充分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现有的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上良莠不齐,给中国的旅游行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给外国旅游者留下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不完整的印象。

旅游资料的翻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正确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处理译文,因为读者才是译文质量好坏的验证者,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性,不能一味地去依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那样翻译出来的东西将无法为读者所理解。必要时译者可以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放弃部分原文而保持译文的完整性以及可接受性。在有些时候,原文和译文在语言表达、文体风格、读者认知等方面有着神奇的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很轻松地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含义相等或相近的说法,然后仿照着原文格式,将译文创造出来。不增加内容,也不删减内容,原文和译文的表达是对应一致的,这种翻译方法笔者称其为对等式翻译。一般来说,在对等式翻译中,景点名称无外乎就是用拼音翻译或者用英语翻译。它们或单独出现,或两种方法混合出现。

笔者以为,无论采取什么译法,都应该以宣传中国文化、吸引游客兴趣为取向作为导向原则。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英旅游宣传资料差别很大。首先,在表达风格上,汉语文本注重文化的感染力,以此达到宣传旅游景点效果的目的。而英文则多用生活中常用词汇介绍景点信息。汉语强调心境情绪的表达,赋予具体的景物以抽象的情感,主观色彩浓厚;而英语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罗列出具体的景物,表明其优点和特点。其次,在篇章结构上,汉语旅游篇章往往着重突出旅游资源的社会特征,如社会影响,历史内涵,发展业绩,风光景色和人文特色。而英语旅游篇章重在传递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等方面的纯信息,对风光景色的描述性语言并不像汉语那么多。

再次,在思维模式上,汉语句子结构显得松散,主谓之间关系松散,词语和句子的排列顺序依据语义逻辑,倾向于先旁征博引,再切入主题,用词虚实结合,选词华丽。而英文句式紧凑,倾向于先有主题句说明文章的中心,再从各种角度论证说明问题。

旅游的主要特征范文3

摘要__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旅游业的发展极具潜力。但由于可进入性差、文化开发意识的欠缺、旅游之间的要素组合不完善等原因,造成__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有坚持求异导向,使__的本土文化特色贯穿整个旅游过程,__的文化旅游事业才能有所作为。关键词__文化旅游发展位于__省宁德市__县境内的“__”,平坦的岩石河床为一石而就,净无沙砾,布水均匀,宽处达150米以上,形成面积近八万平方米的水上广场,溪水皆刚没脚背,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一片白光耀眼,被誉为“天下绝景”。__境内还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的“百丈际水帘洞”、木拱廊桥、庶民古戏以及展现农耕文化的各种人文活动。__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__旅游业的发展极具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已经从走马观花的年代进入了文化陶冶的时期。旅游者将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景点、面目雷同的景区。于是,景点景区文化内蕴的魅力便一步步地浮上了层面,成为新世纪旅游开发的重点。一、文化旅游的界定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正好同步于工业经济的崛起,从事旅游的人们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为开发动力,把旅游定位为一种经济现象。其主要功能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推动了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当时旅游开发中过度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本质上的文化功能的直接原因。我国旅游业经过从一种接待事业到一种经济手段到今天完备的产业地位的发展历程,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本质是它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花费大量的经费、时间、精力,收获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一种旅游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是追寻一种文化上的差异。文化是旅游产生的基础,是构成旅游的一个基本条件,把文化作为旅游的一个要素或把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更加符合文化要素在旅游中的地位。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已经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一些学者认为所有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为文化旅游。二、__(__)文化旅游的现状1、基本状况__鸳鸯溪景区在1993年就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称号,但多年以来,由于旅游市场的不成熟、投入不足、文化旅游开发意识不强等方面的原因,__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原始状态。然而,目前无论是宁德市还是__县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改变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已成为省、地、县政府的共识。宁德市的旅游总体规划体系即将形成,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在可预见的未来,__县的旅游资源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2、__文化旅游的资源(1)自然景观对于追求景观丰度的旅游产业来说自然景观的优势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__文化旅游的前提。表1__境内的主要自然景观及主要特征景点景区主要特征等级__“__省景观”之一,有“天下绝景”的美誉。特级景点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中国传统名禽鸳鸯的祖籍地。特级景点百丈际水帘洞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特级景点鼎潭仙宴谷、小壶口瀑布等峡谷地貌,形成了沟谷纵横的瀑布、深潭、急流、险滩。一级景点鸳鸯湖湖面面积达五千亩,同时有面积220多亩的卧牛山,一级景点太堡楼、刘公岩、仙山牧场、天湖湿地颇具特点自然景观资料来源:__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__—2020)(2)人文景观以木拱廊桥、庶民古戏、岩后革命根据地村等为代表的__人文景观和古老的农耕文化构成了__独具特色乡土文化,为__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表2__境内的主要人文景观及主要特征种类名称主要特征文化古迹木拱廊桥四座省级文保单位。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双溪古镇东南沿海保留最完整的古县城。棠口西洋建筑群有圣公会教堂,潘美顾医院,淑华女子学校等三个建筑群,面积25亩。小梨洋清朝虎将,__省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故居虎婆遗迹与妈祖、陈靖姑齐名的三姐妹之一革命历史遗迹岩后村革命根据地村。叶飞将军曾在此组织指挥闽东北的游击战争。北上抗日纪念地闽东独立师分批从棠口、双溪出发,挥师北上抗日。上楼闽东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地。民俗风情庶民古戏1982版《辞海》有记载并称它已失传,被誉为我国戏剧研究的“活化石”。传统武术闽东北提起“__师傅”无不叹其武艺精湛,香火龙为国内独具特色的舞龙活动。凤凰茶20__年畲族歌舞团代表__省参加香港“__节”中所表演的凤凰茶。古法制陶等技艺不合当代人之所需,技艺已濒临失传,但__农村还有个别老人会此技艺。(3)生态观光农业__海拔800多米,日照充沛土壤肥沃雨水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在__县城至__的途中这几年发展了很多个体生态农庄。

三、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

1、可进入性差制约文化旅游的发展地处山区,目前境内仅有省道202线从中穿过,无高等级公路,景区可进入性差,如--宁德仅120公里,中巴车约3小时,--福州172公里,中巴车约4.5小时。路面等级差,坡陡弯多,给游客的出行造成了许多不便。2、文化开发意识的欠缺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不仅仅是投入的问题,而且文化开发意识也有欠缺,把旅游定位在初级阶段的旅游。这表现在线路的设计上,多为自然景观的观赏,片面强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和“天下绝景”__,人文景观等文化内涵的则一带而过,这既不能反映的整体资源形象,也不能深入到的文化核心,与的旅游资源现状是不相符的。3、旅游之间的要素组合不完善完整的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目前的接待能力仅有天外天、 电信宾馆、邮电公寓和华侨旅行社等4家宾馆,350多个床位。其他的吃、行、游、购、娱也还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而且景区的配套的设施、娱乐项目、参与性游戏没有跟上,景区还显原始状态,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4、缺乏专业的形象设计由于旅游专业人才奇缺,聘请来的专家也往往浅尝辄止,在只是住上2--3天就走,只注重表面的自然景观,而不能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旅游规划不理想,形象策划不理想,没有对外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形象。5、旅游网络没有形成。三、(__)文化旅游的分析。一、客源条件分析1、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是我国旅游人口最多的区域,__在接受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幅射时吸引此两地人口到__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天下绝景”__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完全可以打造成为吸引游客进入的重要品牌。2、是闽东北、华东旅游网络的重要连结点。拓展文化旅游有利于武夷山景区和太姥山景区的联系和衔接。武夷山年旅游人次超过250万,年旅游收入超过10亿,是__省最重要的首选的旅游景区。因此吸引到武夷山旅游的游客进入闽东旅游是非常重要的。而“__”正地处武夷山旅游网络和太姥山旅游网络之间,是吸纳武夷山游客的一个重要的支点。3、当前旅游市场的客源构成,呈现以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主要客源方向的基本特征,闽东各县市、闽北各县市、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浙南地区等客源地,是的近时距(2-3小时车程)市场和中时距(3-5小时车程)市场。这些地区大多属于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出游率高,由其构成的客源市场是旅游资源颇具潜力的市场。4、是__省27个重点侨乡之一,历史名人甘国宝两任台湾总兵,因此回国观光的“三胞”也会在__的旅游者中占一定的比例。因此,的旅游市场定位应当是:近期主要依托福州、厦门、温州及周边地区,把“__”打造成为福州、厦门、温州的后花园;中期进入长三角、珠三角,东接太姥山、雁荡山,北接武夷山、华东地区,进入全国旅游网络;远期进入东南亚、国际市场,使鸳鸯溪—__景区成为全国旅游网络的重要连接点。二、旅游资源分析1、珍稀奇特程度众所周知,旅游资源的奇特性越是突出,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从而具有越高的旅游价值。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奇特性,其中的“__”景区,更是具备了世界难得一遇的奇特景观特性,可以起到带动整体旅游的龙头作用。而像廊桥类资源,因其属于特定地域的特殊建筑,且年代相对久远,在一般旅游景区并不易见,因此也具备了这一特性。有被誉为戏曲研究“活化石”的“庶民戏”,这是可挖掘的、颇能体现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源。2、文化差异性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的优势就在其相对滞后,因为落后,许多东西还没来得及破坏,还保持着其相对原始的状态。源远流长的闽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依然在传承不息。而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建设的趋同和文化的趋同,城市之间已经没有个性。而相对滞后所造成的与城市之间文化的差异,也正是我们发展旅游经济吸引发达的城市人来感受我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3、规模、丰度与几率旅游资源的规模是指景观对象数量的多少、体量及占地面积的大小等。旅游资源丰度,一是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与补充情况;二是指各类要素的组合及协调性;三是指景观的集聚程度。只有在一定区域内,旅游>文秘站:交通干道两侧,现有在建的几条景区公路及步游道完工后,将不但能解决可进入性难的问题,而且也将进一步完善旅游景观的有机组合。4、适游期主要指旅游资源因受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适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时期。由于地处亚热带高山地区,平均海拔八百多米,冬暖夏凉,理论上说,可常年适宜开展旅游活动。但在冬季,__景点的可参与性和夏季时相比,反差很大,这将会导致游客在冬季的大量减少,降低旅游资源的总体价值。当然,由于旅游主要属于资源依托型,其旅游资源基本上能够满足多种旅游的需求,能够吸引多种客源群体,宜于进行多种旅游活动。所以,旅游资源在先天上具有了观光、度假、探险、修学、宗教等多种功能,如能建设好,将能吸引大量需求各异的游客光顾。四、(__)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1、完善交通网络,改善可进入条件处于规划中的连接__省几大著名旅游景区的重要位置,也是未来省内高速交通网的重要节点。“十”中规划的连接武夷山和宁德的宁邵高速公路、宁邵高速与京福高速的连接线都经过,使得未来由闽南方向、福州方向、浙南方向的客源前往武夷山和宁德旅游,或经由武夷山和宁德前往闽南旅游的游客,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必须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改变不利的区际交通条件。与时同时,在区际交通状况改变之前,应极力改变区内交通,修建景区内的旅游公路和安全的步游道,形成区内、区外畅通的交通网络,使游客能更悠闲、更安全欣赏秀美的风景。2、制定旅游和文化一体化发展策略由于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只要能引起旅游者观赏和探究欲望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都能产生旅游效益。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大动力,异域文化一般都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兴趣,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质,都是文化资源。人们的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独特的文化活动形式,所以旅游和文化从来就是高度融合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发展旅游业中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富有文化含量,这样才能打动和吸引旅游者。开发文化旅游和发展旅游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旅游和文化一体化发展可以将两者相互促进,两者相得益彰,这应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大策略。3、打造由资源型向市场型转化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它具有异地性、多样性、季节性、波动性和高度竞争性等特征,而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呈现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趋势,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地持续增长。对特色旅游项目、“自然”和“本色”的旅游项目、参与性旅游项目以及旅游者的多重需求等都对旅游业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些都表明了无论旅游资源如何地“天生丽质”,如果缺乏对目标客源地和目标客户的长期培养,再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也可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最终难免落得个“敝帚自珍”的结局。文化旅游发展,市场和营销才是真正的瓶颈。因此,政府和旅游资源开发者应转变观念,把市场放在旅游资源开发极为重要的地位,要整合相关旅游产品、宣传和策划、市场推广和营销等相关部门,不要一味地把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简单归罪于路况不好和投入不足,要“眼光向外”,把工作重点放在目标客户市场,通过明确定位、细分市场、寻找喜好自身资源的目标客户,实施准确定向的营销推广活动。4、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__)的品牌知名度。举办各类具有(__)特色的文化活动,扩大其举办次数、范围、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__)的品牌知名度。例如:1、举办全国性的“中国·__·天下绝景”探秘摄影大奖赛。2、召开全国性的“木拱廊桥”、“庶民戏”、“__地质结构”研讨会。3、承办“__小姐”乃至“中国小姐”等有影响的全省、全国性文体活动。4、每年酷夏举办“中国·__趣味亲水活动”。5、每年元宵举办农耕文化节,同时配套小吃评选活动等等5、各项旅游服务功能区的设立和完善按面积法和游览线路法计算旅游的环境容纳为8000-10000人/日。考虑到可进入性、景点的吸引 力以及气侯等因素,旅游的床位规模近期必须达到1500床,远期必须达到5000床,直接服务人口和间接服务人口达到600-20__人。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的建立需要占用大量空间,因此必须根据各景区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并建设。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的接待服务能力也集中在县城,且地理位置上位于全县中部,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以县城为旅游网的中心接待服务基地。鸳鸯湖紧邻双溪古镇,湖面面积5000亩;棠口“燕畔”有木拱廊桥群,三溪交汇。鸳鸯湖和“燕畔”还有共同的特点:处于旅游景区、宽广的水面、大量的土地、交通便捷和可建设大型停车场等。由于__和宜洋属于峡谷地貌,又是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不宜修建大量的接待设施。因此鸳鸯湖和“燕畔”应该是未来旅游网的中心接待服务基地以及大型的购物、娱乐场所。由于风景区范围大、游程长,各个景区又相对独立,所以在风景区需设立各级小型的服务接待设施。总之,只有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意识,才可以让的文化意蕴弥漫整个旅游活动的空间,才能够使的本土文化特色贯穿整个旅游过程。这需要巨大的文化投入,既包括资金、物资等有形的投入,也包括公众意识的引导、媒体的关注等无形的投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本土文化风格。对于旅游业而言,差异性有如旅游事业的生命,求异就是求生。立足本土文化,坚持求异导向,的文化旅游事业一定可以大有作为。__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不可多得的一项宝贵财富,是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也是旅游宣传促销中的一大卖点。要精心谋划、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工作,应把握当前有利时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氛围,将建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包装的文化旅游精品,树立文化旅游强县形象,把以__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建设成为名冠东南的一流品牌。参考文献[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__.5[2]颜亚玉.旅游资源开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__.9[3]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__.8[4]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宁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未定稿)及规划说明书[R]20__.10[5]钟亮等.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R]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__034)[6]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7]__省城乡规划设计院.__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__—2020)[R]20__.9[8]沈祖祥.文化旅游概论[M]__人民出版社.[8]黄佛君等.试论文化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__(9)[10]王松涛.从旅游文化到文化旅游[N]光明日报,20__.03.16.[11]王会昌.中国旅游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

旅游的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教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56-02

《生态旅游学》是许多旅游院系都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综合考虑当前这一领域的问题和背景后,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针对现存问题和发展新趋势的课程新框架,现提出来供交流探讨。

一、整合生态旅游教材内容

近十年来,“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中一个时尚和流行的名词,国内一批学者也相继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出版形成著作,成为各相关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教材。这些著作中代表性的有:由卢云亭和王建军合著,2001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旅游学》[1],全书共十章内容;由严力蛟所著,2007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的《生态旅游学》[2],全书共二十章内容;以及张建萍主编,2008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旅游》 [3],全书共十三章内容。这些著作内容虽有简有繁,但大致都按照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资源和评价、规划与开发、游客与市场、管理与发展等几个部分编排。这几个部分从前至后的逻辑安排,同时也是旅游专业中几乎对每一种业态教学的普遍体例,学生对每个部分的相近知识已经有较多的学习积累。

因此,根据以上教材,结合其他文献资料,作者安排了以下几部分的生态旅游教材教学内容:第一,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第二,生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第三,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第四,生态旅游者与生态旅游市场,第五,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等多视角的生态旅游管理考察。

二、凸显低碳旅游前沿热点

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着重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低碳旅游示范城市试点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创建四个方面,将发展低碳旅游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基于当前低碳旅游的实践发展和形势要求,因此在生态旅游学教材内容教学之后,安排了低碳旅游教学内容。除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之外,主要还考虑到以下原因: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同是关注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内容上并不矛盾,且后者由于直接应对气候变化趋势,强调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在研究中能够量化、更具科学性,在实践中能够通过节能减排的措施实际推进、更具操作性;目前全国尚无低碳旅游相关专业内容,本院系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知识空白区;作者近两年来关注这一领域,并与人合作编写了国内首部相关著作 [4],该书以汇总国内外相关资料、技术、运作模式和实操案例为目标,既是一个工作指南,同时也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工作,适于学生对此领域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因此,主要按照该书的内容章节,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低碳旅游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现状评估”解决基础概念和认识问题,重点阐明低碳旅游概念、内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估算旅游业对降低碳排放的贡献,阐明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优势与意义,并对全球和中国旅游业的能耗状况、节能减排现状及潜力进行初步评估,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现存问题与降减途径进行分析阐述。第二部分“中国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与主要措施”解决发展背景及政策体系问题,主要对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五大领域组成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政策框架进行了介绍分析。第三部分“景区节能减排及低碳化发展的途径与案例”解决旅游景区低碳循环发展问题,阐述了循环型低碳景区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及运行流程,分析循环型低碳景区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并以典型案例形式阐述示范低碳景区的发展思路与具体途径。第四部分“绿色饭店节能减排途径与案例”解决餐饮饭店业绿色集约发展问题,介绍了绿色饭店的概念与特征、饭店节能减排的意义、饭店节能减排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饭店业节能减排的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制订计划、技术控制及制度安排推进饭店节能减排的途径,介绍相关标准、扶持激励等政策措施并对饭店的绿色能源管理进行了案例性介绍。第五部分“低碳旅游城市发展及案例”解决旅游城市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在阐述低碳旅游城市相关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基础上,对低碳化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战略和途径进行分析。第六部分“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创建途径与案例”解决旅游企业绿色环保创建和评定问题,简述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的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介绍绿色环球21、ISO14000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环境认证体系,对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的创建思路和途径进行重点分析。第七部分“其他相关领域低碳发展”从概念、内涵特征、主要方式、技术和做法等角度,分析绿色旅行社、绿色旅游者、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相关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第八部分“低碳旅游的融资模式借鉴”解决旅游业低碳发展的投融资问题,主要是介绍并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和领域在低碳化发展中成熟的融资政策和模式。

三、经由实践提升理论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作者了解到,学生对生态旅游的实感非常欠缺。由于对实际情况认识的欠缺,学生对生态旅游的理解普遍停留在“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去旅游”或“在旅游发展中要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对生态旅游“保护、发展与分享三者一体”的概念内涵认识不深刻。

为加深学生对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组织了一次全体学生的外出实习。综合考虑交通、安全和实习地点的典型性,选择了北京郊区门头沟的爨底下村和灵山风景区的两日一晚行程。爨底下村是以北京典型的沟域生态为基础、以明清风格的村落景观为特色并提供食宿接待的旅游村,而灵山景区则是以山地生态景观为主要吸引的风景区,二者地理相近、类型有别但都可属于生态旅游范畴。出发之前,要求学生从旅游专业尤其是从生态旅游的视角,对实习地进行综合考察和独立思考,在实习体验结束后,又组织了一次专门的讨论课。课间,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加深了对两个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认识:两个旅游区都有良好的生态景观作为旅游吸引,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爨底下村以村委组织旅游公司收取门票、投入进出村的道路等设施,而村民以自家的院落参与食宿接待,这一发展模式既保障了公共设施的投入和整体接待质量的提高,又让当地村民充分参与得到旅游发展的实惠。对案例的剖析加深了学生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经济发展复杂性的认识,对生态旅游概念中关于如何保护、怎么发展以及利益分享等有了实际的认识。进一步,通过作者引导,学生对灵山景区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接待服务质量的提高、登山线路的多样化安排以及与爨底下村的资源整合、周边旅游点产品组合等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四、小结

总结起来,对《生态旅游学》的创新教学实践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通过对《生态旅游学》各版教材的比对和整合,让学生了解了这一分支学科目前的发展现状,对“生态旅游”这一研究领域有了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低碳旅游的教学,学生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计算和景区、饭店、城市等实践领域的低碳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对此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以“高星级酒店的低碳化运营”为题,还面向全校举办了一场开放性的学术沙龙;最后,实习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一方面深化了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其理论深入的兴趣。从对生态旅游这一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都在随着实践而发展,因此对于专业教学而言,也应该随着时展和实践需求而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 严力蛟.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旅游的主要特征范文5

一、泉水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美学价值

“齐多甘泉,甲于天下”,喷涌的泉水赋予了济南特有的灵性。

泉水及与其相伴而生的泉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济南这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标志和代表符号,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鹗在光绪十六年上半年和十七年至二十年客寓济南期间曾遍游济南的名泉。后来,他在《老残游记》中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一语精确地概括了济南“潇洒似江南”的独特风貌。

(二)保健价值

泉水资源保健价值很高,尤其是温泉。温泉的保健功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所著的《温泉赋》。泉水的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康复疗养。早在16世纪,欧洲人就发现温泉水对皮肤病、风湿病以及肠胃病等有一定的疗效,将温泉水用于康体保健。早期的温泉疗养主要是利用温泉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医疗效用;二是辅助医疗。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辅助设备的使用,使温泉旅游的保健、疗养功能不断的走向多元化。现代医学证明温泉水中含有的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包括铁、锰、钙、钠等对皮肤健康起重要的作用,具有舒缓皮肤、提高皮肤抵抗能力的作用。此外,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大的发挥。“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三)历史人文价值

济南泉水历史悠久,泉水多,而且甘美,历代许多文人都对它的声、色、形、貌、味加以描述,留下了许多赞泉咏水的诗篇。“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

通过对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商代末期帝乙、帝(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字的研究,参考商军从安阳至东夷(山东的出发日期、行军往返路线、中途驻扎地等诸多因素考证出,甲骨文中的“泺”即今日的趵突泉。这就是说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码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542年。这就意味着,济南先人“依泉而居”的历史将上溯到3500多年前。

积淀千年的泉水文化并不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在济南,人们吃穿住用,都与泉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济南的泉水不仅有形成风景名胜的大泉,更有众多隐在街头巷尾、居民宅院的泉水。多少年来,泉水泉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民居傍泉或依泉而建,直到上世纪50年代,济南市区的四合院里、石板路边,都随处可见泉水从石缝中往外流。泉水不仅养育了济南人,还养成了济南独特的莲荷民俗。济南每年有两次荷花节,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或者七月十三日,济南人就会成群结伴地赶到大明湖畔,观花赏荷。前一个日期称为“迎荷花神节”,后一个日期则称为“送荷花神节”。除此还有拜“藕神”、采莲吃荷等风俗。

(四)社会经济价值

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因素,能否吸引人才是城市经济成败的关键,而城市品牌形象直接影响着对游客的吸引。每年很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泉城济南。而且济南泉水旅游线路价格较低,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开展泉水旅游业,能促进区域游、行、吃、住、娱、购的全面发展。

二、济南开发泉水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

(一)济南名泉数量多,影响大

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以72名泉闻名天下。其实,在古代“七十二”是个泛指数,济南涌泉远远不止七十二处。济南仅正式命名的泉水就有一百四、五十处,如再加上无名泉在内,那数目就更多了。老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泉池300余处,南部山区也有数目众多的泉水资源,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涌泉、白泉、玉河泉、百脉泉、袈裟泉、洪范池等泉群,此外还有大量的无名泉。济南众多泉水中,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当属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和百脉泉,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

(二)济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济南作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省会城市,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不断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济南是山东省交通枢纽,交通便利,己构成立体交通网络。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年发送量、发送班次,售票收入居全国之首,被誉为“中华第一站”。正在规划中的地铁、轻轨等对于缓解济南交通压力,更好的服务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提供了条件。济南作为旅游交通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现在,济南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日趋配套。近几年来,济南市的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三)政府政策支持

为促进济南泉水资源的旅游开发,提高市场知名度,济南市旅游局等相关机构开展了很多宣传促销活动。

“走进古城老街,体验泉水文化”活动结合老街区现状,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由义务讲解员向游客提供现场讲解,在王府池子、百花洲广场进行地方艺术表演,组织部分有条件的老院落接待游客进户参观,使广大游客通过逛老街、观名泉、赏民俗、看演出,进民居,体验老城特色,感受济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古城风貌。此外,市旅游局还组织了外国友人体验泉城文化活动,“亲近泉水,强健体魄”明湖铁人三项对抗赛,“赏名泉,品名吃,游泉城”观光等一系列旨在提高泉水资源旅游知名度的活动,体现了政府对加大泉水资源开发的决心。

三、济南泉水资源旅游的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1.资源开发现状。济南以泉水众多闻名于世,老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泉池300余处,南部山区也有数目众多的泉水资源,还有大量的无名泉。据2011年泉水普查统计资料,全市共计800余处泉眼。泉眼数量之多实属罕见,但是有的泉眼因为降水偏少,有的因为人为破坏,阻塞泉眼等原因已经不在喷水。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济南泉水之多。七十二泉的说法始于700年前,源于《齐乘》一书所载的金代《名泉碑》。七十二名泉中,尚有四十余处泉池完好。2.市场开发现状。针对济南市泉水资源旅游开发的问题调查,对100位学生的回答做了统计,这些学生有济南本地的,也有外地学生,这些人中,约有33%的人认为济南泉水旅游开发做得较差,50%的学生认为做得一般,认为做得较好或优秀的仅有17%。通过对被调查学生的进一步了解,除趵突泉外,有25%的人能说出一个泉水景点;有30%的学生能说出两个;有25%的受访者能说出三个;有20%的受访者能说出四个及四个以上的泉水景点。换言之,除趵突泉之外,大多数人只能说出三个以下的泉水景点。

(二)存在的问题

1.泉水文化资源有待开发。泉水旅游资源开发仍停留在观光游览的阶段,如何在现有的开发状况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迎合消费者口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文化竞争。济南是一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泉水文化内涵的体现。要打好泉城泉水文化理念,让创新的新技术经济同古老的泉城文化、泉水名片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载体,互相辉映,互添光彩,从而进一步吸收海内外眼球,借“眼球经济”的光,把济南的经济做大做强。2.信息化建设不足。从新型的网络营销手段方面来看,目前济南旅游网络营销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电子商务网站多数是有网络经营者创办,真正由旅游企业建立的寥寥无几,这就形成了旅游公司不了解网络,网络创办者不熟悉旅游业务的现象,从而导致了旅游网站的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亟待提高。3.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质量是旅游业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21世纪的旅游则要靠质量取胜。济南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相对比较传统,也存在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不是很强。旅游活动中游客接触最多的还是服务人员,他们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

四、济南泉水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策略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济南泉水资源的开发不能墨守成规,应当在现有的开发基础上另辟蹊径,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一要吸引旅游者,二要留住旅游者。

(一)科技兴泉

在泉水旅游资源系列化开发过程中,要切实贯彻“科技兴旅”战略,加大旅游科技投人,与国内外有关科技单位合作,争取提高泉水旅游的科技水平,使科学技术成为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细分市场,差异化定位

在济南泉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细分客源市场,进行相应的市场定位至关重要。

根据目标群体的不同,可以将客源市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外游客,主要特征就是对济南泉水旅游资源的整体认识尚停留在表面,旅游需求以探寻泉水文化,参观特色泉水街区等为主,针对这些游客,在进行泉水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完善景区的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满意度,例如提高景区游客中心的咨询服务功能,加强游客投诉管理等措施;

第二类目标群体就是距济南较远的国内游客,这类游客可以分为初游者与重游者,初游者的主要特征是既对济南泉水文化感兴趣,又对济南的城市形象感兴趣,重游者的特征是以往有过游览济南的经历,对济南的历史与泉文化都已经有了较多了解,兴趣转移到更深层次,这就需要对济南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例如举办泉水主题活动,要求旅游产品体现“新,奇,美”的特点。

第三类是济南市民及近省市游客,这类游客的主要特征是在济工作或完全熟悉济南,旅游诉求更多以工作日之外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为主,需求多是短期的休闲,主题公园旅游,对旅游产品的更新具有强烈的要求,在这方面可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内容,同时注重泉水旅游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与泉边品茗,泉水浴等一些文化软资源相配合,打造城市泉文化品牌,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延长其生命周期。

(三)提高服务水平

对泉水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对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各种旅游活动的良好集合之外,贯彻其中的服务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点。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酒店住宿,用餐,导游服务还是景区内的销售人员等等,各方各面的服务均会影响旅游者的心情。任何一个小插曲的出现都可能会影响旅游者对整个行程的评估。强调微笑服务和细微服务,积极推行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同时,也要倡导个性化、亲情化服务。要求员工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用心对待每一位游客,追寻游客明确提出的或潜在的各种需求,“真心”“诚心”地对待游客,力求每一项服务都尽善尽美,使游客真正体验济南人的殷勤好客之道、感受非凡备至礼遇。

因此,在泉水旅游的开发中需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均需加强,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五、结论

泉是济南的根,是其他城市没有的一种资源,济南的泉水已经深入人心,提起济南,人们首先映入脑中的就是“泉”,但是如何让泉城的形象更具特性、更深入人心还需要很多的研究。怎么能让济南的“泉城”形象更好的提高知名度,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泉水是济南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济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从泉水入手。近年来济南各旅游组织对泉水旅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开发途径到宣传渠道都做了较大的改变,期待济南泉水资源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好!

旅游的主要特征范文6

从默默无名到国家AAA景^,荣誉的背后是景区从设施到内涵再到服务的飞跃之路,更是近年来名山区委、区政府实施茶旅融合发展,推动以牛碾坪旅游业提档升级,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因地制宜建茶园为公园

近年来,蒙顶山茶业有限公司严格按照“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新建游客休息亭、廊(甘露亭、黄芽亭、石花亭、望郎亭、藤蔓长廊等),在亭内,游客既可观赏美丽的茶园风光,又可现场采茶、制茶、品茶。游客在此吃、住、行、游、购、娱,也为当地百姓增加了收入。

三年多来,名山区立足景区茶区一体化,启动以中峰乡牛碾坪为核心的国家茶叶公园建设。依托牛碾坪良好的茶产业基础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以“茶”为核心进行茶旅综合体打造,形成“茶中有花、梯次开放、色彩纷呈、四季辉映”的花海茶香景观;并建成茶园骑游道、游步道,完成观光亭廊、超市、茶楼、茶庄等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以茶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深度挖掘丰富景区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