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范文1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俞立中:高校应从扩张转向内涵发展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我是2003年2月从华东师大副校长岗位调任上海师大校长的,2006年1月又调回华东师大任校长,2012年4月被聘为正在筹建的上海纽约大学校长,10年间经历了三个不同类型大学的校长职位。

我觉得,过去的10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的10年,这是与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紧密相关的。从一个校长的眼光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硬件与世界高水平的差距已大为缩小,甚至可以说比较接近了。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6%,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了。记得10年前我就任上海师大校长,和同事们讨论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中国大学扩张的已经过去,学校应该把精力更集中在提升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社会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上。

如今大家对教育的期望很高,这是件好事。但浮躁、急功近利等社会风气,也不免影响到教育。通过几年努力,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上海在编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组织了三个独立版本的调研和编写,最后定稿时吸纳了各版本之所长。由华东师大负责的版本,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也成为后来正式公布的上海纲要的核心理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回归到人的终身发展上,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幸福,为了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许多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好”的大学。那么,什么才算是“好”的大学?怎么评价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我觉得,我们应该真正打开眼界,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

易红:必须辩证看待内涵式发展

东南大学校长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也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其实在此之前,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多。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国内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这包括很多内容,诸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社会发展等。而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由大学的核心任务决定的。

当然,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辩证地去看。当前,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并不意味着对高等教育前一阶段发展的否定,而是当前高等教育为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逐渐克服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的需要。

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开展各项教育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非常谨慎,进行改革之前,一定要广泛调研,请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详细、全面的论证。这是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做科学研究不同,一项科学实验失败了可以换种方式重新再做一次,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旦失败,则是以牺牲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以牺牲参与改革的一批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代价,是无法走回头路的。

齐涛:大学的内涵体现在大学特色和大学地位上

曲阜师范大学原校长

我们曾提出要建设若干所世界知名大学。为什么提“知名大学”,而不提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我们认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法只是一个角度,一所大学的真正价值还是体现在办学特色上,体现在学校的知名度上,所以“知名大学”也是比较恰当的提法,这应当是大学办学的一种追求。但是,知名大学靠什么来体现?要靠知名的教师、知名的课程、知名的教材和知名的学生。过去我们比较看重专业,今后我们应该把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重要单元来考虑,开出多少品牌课程、知名课程,这是大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专业是个不确定的因素,是学分和课程组合而来的,而课程是个确定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单元。

知名学校要靠知名教师,知名教师要靠知名课程。核心是课程,而不是专业。其次是知名教材,要提供和使用知名教材。其三就是要培养出知名的学生。这几种因素最后合成,就是一所知名的大学了。有了知名度,学校的地位自然就得到社会的认可。高等学校是独立的法人办学实体。每一所大学既然是法人实体,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只是在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办学知名度上存在差异。把大学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是不对的,对一所大学来讲,真正最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特色。所以,每一类学校都应当是在合适的办学层次上,扎扎实实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学历攀升。有了自己的知名教授、知名课程、知名教材、知名学生,就有了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知名点,自己的地位,知名大学的意义就在这里。

如何促进大学内涵的发展,一是高校要“依法自主办学”。《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办学自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总体上说落实得还不彻底、还不到位。《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自主办学行为作了规定,主要包括: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等等。这些内容更多属于学校内涵发展。既然法律赋予了学校很大的自主性,作为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就应该认真研究可以行使的自主办学权力,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在内涵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李元元:深入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吉林大学校长

党的十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变革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长远上看,我们应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即全员参与、全面评价、全过程管理、全方位优化和全要素提升的质量观。但就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首先应树立核心质量观,也就是以人才质量和学术质量为核心加快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质量观,这应当是当前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策略选择。学科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共同纽带和载体,在高校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为此,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科调整、优化和建设。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把学科调整、优化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以建设一流学科或高水平学科引领发展方向、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结构、整合发展资源、激发发展动力。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范文2

关键词:2011计划;学科组织文化;建设

2011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通过高校与其他机构的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但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科发展的状况来看,其知识产出能力与这一任务的完成尚有较大差距,如何使两者相匹配?强化学科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是2011计划中将要创立的协同创新中心一种不被其他组织复制或同样拥有的能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一、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学科组织之间的竞争

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R·克拉克指出:“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院校”,并且“研究性大学的动力主要来自学科本身的发展……”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层次,学科不仅比院校更能体现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学科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理想的平台。从组织论的观点来看,学科作为拥有一定权力和职责的实体,其所对应的学科组织就是由以知识操作为主要任务的学科成员、知识信息和学科物质资料所构成的实体化专门组织,以知识传递、知识发现和创造以及知识服务为基本职能,即直接承担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三大任务,是大学目的性活动的承担者。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的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的评审,学科建设经费的争取以及“985工程”“211工程”的创立等,都是学科组织竞争的外在表现。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高校之间的差距实质上是学科组织之间的差距,学科组织的发展就是学科的发展,也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学科组织文化影响高校学科组织的发展

高校学科组织资源最为人关注的是师资队伍、条件建设、人才培养等,学科组织文化则甚少被人关注与提及,而这恰恰是学科组织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广义的学科组织文化是指学科组织所具有的文化因素体系;狭义的学科组织文化是学科组织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运行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学科组织文化就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表现为组织成员特有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等。

学科组织文化所承载的使命使其完全能够作为学科组织中的一种动态而持久的管理载体,对组织的发展起着刚性的制度难以替代的作用。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学科组织的管理与所有的管理一样,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如此,管理就不仅与理性的制度有关,也受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制约,理性因素对学科成员起支配、定向和指导作用,而包括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等在内的非理性因素所构成的学科组织文化成为了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无形地左右着成员们的行为。在学科组织的管理活动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彼此交织、相互转化,影响着学科组织的管理绩效。因此,学科组织文化对学科建设而言是更直接、更有效、更符合知识生产规律的建设路径。学科决策的产生、队伍的形成、学科成员的工作态度,都是学科组织文化作用的结果。学科组织文化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对学科组织的发展将产生目标导向、组织振兴、团队凝聚、行为规范、创新推动、形象美化等作用,进而在组织内部把学科组织的目的转换成一种明确的、有活力的、为人高度关注的目标或愿望,使组织成员将个人的活动融合进组织的整体活动中,为学科发展提供内在激励,减少学科组织的内耗,增强学科内部凝聚力。负面的学科组织文化将阻碍组织成员自身的发展,组织的变革和创新,阻碍组织的兼并和联合,在学科组织内部产生离散作用,对学科组织的成长产生破坏作用。

三、积极的学科组织文化将促进2011计划目标达成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范文3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20-01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存在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第13条中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68条规定:“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二)高职教育的主客观发展环境复杂多变

随着我国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的调整,在职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对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此外,第二三产业对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人力资源的结构、素质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与培训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随着国际间竞争、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强,也要求不断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整体素质,这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各类学校教育,尤其需要各种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有力支持,而后者正是当前中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而后者的培养目标具有学术和研究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理顺,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现行高职教育仅定位于大专,层次单一,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应摆正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两大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不是完全分隔、不可逾越的,两者只是教育类型的差别而无层次的差别,应是平行发展,而不相互替代;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具有的特点是:

1.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实用的符合社会生产、生活和服务实践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高级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之成为主要在生产、生活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并主要从事成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

2.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并能够及时调整,以社会职业岗位分工的需要为中心问题来考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加以确定。

3.高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通过设置和实施大量真实或模拟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形成,同时要求基础课的设置与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强调基础理论的选择与学习为专业实践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4.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和重视校企合作、校社联手的办学模式,在办学理念、培养计划、实验实训等各方面都应体现时代要求,真正做到以他方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5.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要实行“双师型”,毕业生要实行“多证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取得代表其学识的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该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二)高职教育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

我国职业院校现在已开始实施“双师型”建设工程,但是行业与企业的参与仍然缺少从政府或宏观层面上的鼓励与支持;除了一些重点建设的专业之外,还没有系统的为政府所认可的标准培训包或其他标准的职业教育产品,行业一方面抱怨职业院校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常常缺少企校合作的动力,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建设我国一流的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必须创新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国家、省市两级的协调机构来统筹全国的职前职后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要从宏观层面上统一协调、规划,集聚和优化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开发中国特色的统一的标准职业教育产品,使各职业院校有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2004-2020年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和在校生总规模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了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转折阶段的理论划分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从1999年国家提出《而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超常规地扩大招生,2002年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已接近15%, 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我国集中力录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将不断迈向20% , 30%以及到达普及化阶段。因此,有必要对米来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和在校生总规模进行分析与预测、

一、2000-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人I口最多的国家,不仅人口基数非常庞大,而且仍在继续膨胀。要真正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的需求预测和发展策略,必须肖先从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II出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人I口总量控制下作力度明显加强。在20多年的时间内,在全国范陆}内执行的计划生育、控制人I口增长这一基木政策使我国的生育率从高水平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人口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少年儿童人口在

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但据中国国情研究小组近年研究成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仍将继续上升,估计到2050年将达16亿左右、与此同时,在21世纪的头10年里,中国小同学龄阶段人口的增长将分别达到高峰期、学龄人口数录波动将挑战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木文在小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死亡、迁出、迁入等因索的假设下,采用年龄推移法进行测算,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件查资料数抓为依抓,推算出我国今后若干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18-22岁)的变化趋势、)即以已知的2000年全国18-22岁人口数98373587人(即约9837.36万人)作为运算的基年数抓,按照年龄移算法,预测出2000-2020年18-22岁学龄人口(表1)、为了表示得史为自观,将以上数抓列图如下(见图1),

根抓预测数抓,我们进一步分析如下:

1学龄人口的预测数抓分析、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学龄人口规模数从2000年的基年数抓9837.36万开始逐年增长,在2008年将达到峰值12539.65万,比2000年增加27.46%、以后逐年下降,到2019年,下降到最低位6897.87万人,仪相当于2008年的55.01% ‑ 2020年又稍有回升达到7049.35万人、)2004年到2011年间中国的适龄人口将一自保持在1亿以上,这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峰伯的2008年,压力将达到最高位。

2学龄人口的家庭背景分析、从2000年开始我国大部分独生子女陆续进入18-22岁大学学龄阶段%家庭人口年龄结构转型"学龄人口减少,教育支付能力上升"教育需求不断提高。希望子女上大学"是绝大多数家庭对于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基本期望。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给了高等教育发展最大的红利。家庭支出结

构转型,突出的表现是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教育消费支出持续上升,教育投资对象集中。教育支出成为家庭的理性投资行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的强大动力,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同时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正在进一步提高#主要是城镇区域扩张和市镇个数增加所造成的200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为36.09%,与1990年的26.23%相比,上升了近10个百。预计到2020年,将会达到60%。我国人口城镇化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推动高等教育的社会投入。

3.未来学龄人口的区域变化趋势。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人口地域分布呈东多西少的宏观格局更加显著,人口分布进一步向东部聚集,这一点与我国近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流动所造成的。近几年全国省际间迁移流动人口有近4000万人#在全部迁移流动人口中有76.3%的人迁入东部地区,迁入中部地区的占9.61%,迁入西部地区的占13.97%人口的迁移流动意味着学生的迁移流动#随着各省之间,城乡之间人口的迁移流动日趋频繁,未来人口的机械变动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省际差别的影响将逐渐增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需求在各省的差距将不断拉大#各省高等教育投入的强度和数量差距也将不断拉大。

二、2004-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测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7%。我们将2003年作为基年,以毛入学率17%作为基数来推算2004-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总规模。根据前面对未来学龄人口的预测与分析,我们将2004-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转折阶段:

第一阶段2004-2008年,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艰难扩充阶段。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2008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主要是因为:(1)2008年以前,我国18-22岁学龄人口规模数将从2000年的9837.36万逐年增长,在2008年达到峰值12539.65万,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需求压力非常大;(2)2008年以前,我国在连续数年的高校扩招以后,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而临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和师资约束:不足的资源约束,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扩建,需要投入的资源巨大,经费严重短缺仍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3)我国仍为劳动人力密集型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短缺,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高等教育按这几年的速度增长,对社会的压力已经很大,而政府的投入无法大幅度增加,社会投入的机制尚米完善,社会资金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仍有待进一步疏通。同时由于中国现实的城乡居民可支配能力的限制,学费仍不能大幅度增加。总之,200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同时而临着扩张的需求压力,以及因硬件扩充所需的资源压力和资源供给的压力。综合起来看,迫于社会压力,2008年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需扩大规模。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处在大众化门槛的艰难扩充阶段井以数量:扩充为主要任务。

第二阶段:2009-2015年。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轻松前进阶段。

2008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录将持续减少,到2015年下降到8099.75万人。即使我们维持2008年的招生规模不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将逐年以非常可观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增长的动力同样是非常巨大的,主要的原因是:(1)中国经济改苹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从而为教育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2)高等教育大规模的硬件设施的扩张建设在第一转折阶段已经基木完成,这方而所需的经费需求的缺口会逐步减少;(3)社会经济系统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资源的投入能力不断提高。这时,高等教育将从艰难扩充提高毛入学率逐步转变到全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第三阶段:2016-2020年,为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腾飞阶段。

2016年以后,我国逐步到达全而小康社会,人民生话质录将显著提高,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木形成,国际竞争力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各方而的制度更加完善、城

市化水平逐步上升到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思格尔系数不断卜降。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录将进一步减少,2016年适龄人口只有7709.34万人,2019年继续降到最低位6888.41万人。此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高等教育将从全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阶段,逐步走向或达到世界高等教育的中上水平。我们预计,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到达50%以上。

中国将用短短一十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和新兴下业化国家好几十年才能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根据以上思路,我们以低位、中位和高位三种规模来进行2004-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测(见表2)

三、米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合前而的预测与分析,我们对2004年一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1.在2004年一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艰难扩充阶段,我国的学龄人口高峰即将到来,政府、社会和高校都将而临巨大的压力。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将主要以毛入学率扩充为主要任务。考虑到2008年过后,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逐步下降,高等教育的扩充不宜大量增加学校,以适度“小步扩张”较为现实,尽可能在原有高校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这样可能使很多高校而临教育资源和学校硬件设施严重短缺,教育质量:难于大幅度提高。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只能降低生均教育经费,走一条勤价的、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相对较低的维持型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结合国家高等教育既要继续扩大规模,又要受到严峻的资源约束的实际,建议放宽国家对各高等学校有关资源投入方而的各项有关指示;适当降低国家对高等教育机构硬件方而的考核标准;建议国家修门高等教育硬件建设规划,并在修门后的有关硬件建设规划中,突出建设过程的阶段性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完善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等一整套领导管理制度。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来协调和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社会与学校以及学校内部上下之间、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

一、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

1、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政府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要均衡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注重资源配置的“均等”。政府要在教育分层体制下既切实体现教育均衡,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点所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出现本身就是对社会发展多元化的直接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办教育是一种选择教育。同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的教育需求,提供部分人需要的、特殊的教育服务,正是民办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民办教育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之一。

2、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需求。目前国家教育资源总量性短缺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和知识贡献力度,都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因此,为实现从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向教育较发达国家的跨越,必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在当前这种格局下,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也必须和国家的发展、国情的变化相适应,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需求的任务,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贡献。

二、我国民办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l、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监管乏力。民办高等教育一直未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阶段,若不加大或加强引导、管理工作,国家人才培养的宗旨将会受到挑战。同时,有些重要办学条件和办学的实际行为也并非政府管理部门或评估专家组能真实判定的,致使一些民办高校办学条件长期欠缺,办学行为相当不规范。

2、管理机构缺失。至今,我国真正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未单独设立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也无专职的管理人员,这必然导致管理行为的混乱与无序。另外,在我国还缺乏非官方的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团体和组织,即一些中介组织

比如各种咨询机关、各种协会及一些社会组织等,管理主体的缺乏必然会引起管理职能的缺失和弱化,从而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民办学校自身问题。(1)学校的个体和总体规模较小,社会声誉和影响力较差,在学生录取和毕业生分配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2)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其教育质量受到质疑。(3)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多数民办高校缺乏自有校舍和基建用地,经费短缺,硬件设施水平不高,教学评估和管理不够规范,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4)社会地位低。多数民办高校还处于大专学历的办学层次,加上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影响力都不如公办高校,与他们相比,在吸引生源方面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完善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

目前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依然主要来自学费,政府的投资微乎其微。笔者认为,政府应当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合理投资,根据地域的不同区分投资力度,根据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教育贡献量力投资,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改变投资数量。政府方面真正重视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社会认同度自然就会上升,以往社会对民办教育的偏见大多是因为民办高校得不到重视,政府对公办、民办的待遇差异所导致。

2.建立独立的、统一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

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应该专门化,尽快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建立统一化的机构;另外民办高等教育不能归为成人教育系统,而应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单独的子系统。还有,在建立独立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之外,还应放手培育中介组织,如高等教育基金会、民办高等教育联合会、民办高等院校校长会议等,利用这些中介组织,承担咨询、协调、评估、监督、沟通等职能。

3.加强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范文6

一、教育产业经济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市场失效。在市场机制正常运作条件下所出现的资源配置失效或其他不良后果不能通过市场体系本身来加以矫正的状况,即称为市场失效。主要表现:

1、市场体系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教育产业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的,虽然在其经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盈余,但其平均利润率是低于其他工业企业的。因此,在市场机制正常运作条件下,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则理性的投资者就会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其他利润率高的领域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样势必会造成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不足。但另一方面,对该高教产品的收费又会妨碍对这一产品的充分利用。因此,如果由市场来提供该高教产品,则往往导致高教产品的闲置,从宏观上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效率损失。以免费时的高等教育为例,在高等教育尚没有普及的情况下,任何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不会妨碍他人的享用。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是如果对接受高等教育者收取学费,就会降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减少上学人数,引起效率上的损失。

2、市场体系不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教育是一种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教育的外部收益是指教育给本人以外的人带来的收益,包括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对教育的投资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但投资主体并不能因其外部经济而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即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也不会自动导致这些部门资源的有效率配置,这也是一种“市场失效”现象。按照谁受益、谁投资原则,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越强,越应由政府部门投资。因此,需要政府作出经济规制措施,以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可以肯定地说,网络教育在21世纪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就使得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来提供,从而在生产、供应及服务使用上具有了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效益、使用范围上的规模经济效益,即在教育产业的自身范围内产生了一种“供应网络的外部经济效益”或称“供应网络的规模经济效益”。正是由于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既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又有自身的外部经济效益,为防止无序竞争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客观上就需要政府对之采取有效的经济规制措施。

3、市场体系不能有效地解决自然垄断问题。由于资源稀缺和存在着规模经济,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在特定的区域内,对于某些产品的提供,由一家大企业生产比由几家小企业分散经营更有效率,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将其他企业排挤出去,这种现象就称之为“自然垄断”。但是,当一个企业达到其垄断目的时,往往就会限制生产,抬高价格,使产品价格高于私人边际成本,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教育产业恰恰是比较典型的自然垄断部门。教育经济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规模经济效益在教育产业领域内同样存在,在一定区域内由一所学校来提供某种教育产品或服务比由许多小学校分散经营总体成本更低、更富有效率。但另一方面,某种教育产品和服务一旦由一所学校独立提供的话,就具有了垄断效应。为了避免垄断的种种负效应,如人为抬高价格及质量标准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经济规制,以此来制约和规范教育产业的供给和价格行为。

(二)教育产业的投入产出特点也决定了其垄断经营和被规制的必要性。教育产业的投入产出有其区别于其他加工产业的显著特征:从投入来看,教育产业项目的初始投资往往规模巨大,而且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高,资本回收期较长,其资本实物形态的专用性亦很强;从产出方面看,产品的同质性很强,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从这些特征看,其他的经济活动实体若想进入教育产业,需要付出较高的进入成本,这就使得一般性的经济实体客观上难以进入;反过来说,一旦某个经济实体已经进入了教育产业领域,要想随时退出也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教育产业项目投资中固定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同时存在多家相互竞争的学校,这些学校可以选择的竞争策略只能是尽量扩大销售量(如扩大招生规模等),以此作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可是,由于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同质性,若想扩大销售量,可以利用的手段又只能是低价竞争(这里隐含的假定前提是:一定区域内各所学校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一样的)。这样,相互杀价的结果是毁灭性的竞争。为了避免这一后果,政府就必须对教育产业的供给和价格进行经济规制,一方面赋予学校以一定的垄断供应权,同时还要求它必须履行稳定地向社会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的义务。

(三)市场欠缺因素。我国刚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挣脱出来,“半路出家”走向市场经济,不仅存在市场失效,而且还广泛地存在着市场欠缺的问题。市场欠缺是指在市场运行机制短缺或扭曲,不能正常运作条件下出现的资源配置失效或其他不良结果。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产业长期实行国有制,产权模糊,行业垄断,价格扭曲,市场欠缺问题比其他产业更为严重,高等教育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任重而道远。因此,在市场机制不能到位的较长时期内,还需要政府实行积极的干预。在这里,政府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主一次。其次要作用是在市场功能完善以前,暂时代替市场机制行使职能。虽然只是扮演“扶上马,送一程”的角色,这使得政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强制力来提高和降低高等教育行业的最终利益水平,以调整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其主要任务是加快改革、培育市场,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待市场欠缺消除后,政府就逐步从这些领域中退出,转由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调整产业结构,扶植重点产业发展。现阶段我国工业化进程尚处在中期,产业结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发展包括高等教育产业在内的各项基础产业,以解决制约产业自身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瓶颈环节,为下一阶段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铺平道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高等教育产业,虽然其外部效益很大,但是投资巨大、回收期很长、见效慢、资金利润率很低。因此,如果完全将其交由市场提供、调节,不仅过程很长,而且容易盲目波动、来回折腾。所以,现阶段必须由政府出面,将高等教育产业列为重点产业由政府重点扶持,使高等教育产业能够较好地跨越瓶颈制约,努力使高等教育产业成为现阶段推进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贡献部门,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政府干预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