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范文1
管理会计陷入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①管理会计缺乏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理论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如管理会计的假设、对象、目标、原则尚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而这些问题是构成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管理会计方法宠杂,缺乏独特性;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和清晰的主线,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重复。③理论和实际脱节。管理会计的理论是建立在确定经济环境基础上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成立,在实践中几乎没有可能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④不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对象,由主要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主要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活动的管理;企业组织结构由多层次的等级管理结构转向系统网络结构;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平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及时。但是,管理会计的理论创新却没有跟上经济环境的这种变化。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探讨其他理论问题的基础。而我国还停留在介绍、诠释西方管理会计理论阶段,而极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并注意吸收其他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以便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1.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及时总结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全面推进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内容上重新整合。在我国,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两门并行的学科。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割裂开来,管理会计的定位就很困难。可以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成一门成本管理会计,其研究的对象是成本的核算、规划和控制,研究的内容是原有成本会计的内容加上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内容,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内容。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范文2
1.1缺乏一套系统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学进入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领域,相关的现代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管理会计的理论并不全面系统,许多方面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致使企业决策管理层不重视其发展和应用。
1.2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1.3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会计人员只强调经济业务核算,经济管理意识不强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
1.4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部分企业已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1.5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的会计核算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2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对策
2.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能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特点的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2.2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2.3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2.4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2.5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管理会计要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可保证运算的准确性,可减少大量的工作量,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需要;同时可以扩大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
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需求。21世纪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随着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必须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此相适应,管理会计会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必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 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工作.
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应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等。
一、管理会计的起源及意义
管理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纪大战后美国许多企业中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为了配合科学管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开始引进到会计中来,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有学者提出了“管理的会计”这个词汇,并主张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加强内部管理上,但当时没有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到了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广泛实行职能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与此相适应,“责任会计”与“成本一业务量一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也应运而生,并加入到原有的会计方法体系中来。1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于是,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 纵观国内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不难看出:价值链分析正是为这一战略目标服务的。通过价值链分析各种活动的消费关系、依存关系,可以分析企业自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提高企业的战略地位,实现国家宏观管理目标。目前国企资产重组是我国企业界的热点问题。在企业并购和重组中,分析重组和并购各方的价值链,有助于企业做出整合和并购决策,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整体效应,给企业带来成本和竞争优势。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可是,相关科学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进行个别的修正。许多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二)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三)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会计人员素质低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
(四)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会计循环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三、如何做好我国管理会计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
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是探讨其他理论问题的基础。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二)成立全国管理会计协会,组织开展全国管理会计学术理论研究工作
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由会计师、工程师、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管理会计工作以及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鼓励推动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
目前我国有中小型企业800万家左右,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经济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新经济的形成。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蒙代尔教授说:“由于以信息平等共享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出现,给那些贫困、偏远、被抛弃在高速经济增长之外的国家带来飞越的机会”。在新经济下,网络系统以低廉成本提供了市场的、经济的、科技的、管理的各类信息,这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相对偏远、后进地区的企业的管理者与财会人员来说是绝对需要的。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逐步把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起来。
(四)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可能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参与与努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加入WTO,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需求。21世纪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随着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国际化企业的不断涌现,企业组织结构及环境的变化,必须以竞争力为导向,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相适应,管理会计会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必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强.谈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04-19.
[2]蒙代尔.论新经济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机制与意义[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1,(2)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范文4
关键词:中日;管理会计;比较;启示
从管理会计的起源和发展进程看,我国的管理会计与日本的管理会计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欧洲、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极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这就使得日本在管理会计的研究中,能够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同步发展。相比而言,由于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普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使中国的会计研究(包括与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巨大差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自主权,企业不存在进行预测、决策等活动的内在要求,与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仅限于如何提高产量,怎样降低消耗等内容,研究方法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不断进行的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为了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学习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就成为必然。因此,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我国会计工作者才开始致力于西方管理会计的学习与研究。笔者拟就中日两国的管理会计作一比较,并对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有所启示。
一、中日管理会计的比较由于我国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因此,在管理会计方面存在着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计划管理与日本的全面预算。由于我国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国家有一整套计划管理方法,既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也对企业的供、产、销等经营活动进行微观管理;日本的全面预算则是从美国引进的,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所进行的预算。计划管理与全面预算虽然都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核算”,但核算所涉及的范围、方法、要求和具体内容都存在很大区别。
2.我国的厂内经济核算与日本的责任会计。我国的厂内核算与日本的责任会计存在一定的类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管都是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指标可解,逐级落实计划。但我国的厂内经济核算是在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经过评比和讨论制定考核指标;而日本的责任会计则是由会计专业人员划分责任中心,并根据相关会计资料指定考核指标,对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其次,都使用一套标准进行日常控制。我国的厂内经济核算是通过限额领料、劳动定员、工时定额等方式进行日常控制;日本的责任会计则是通过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方法进行日常控制。第三,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核算和报告系统。我国的厂内核算采用的是专业核算和群众核算结合的方式;日本的责任会计主要采用专业核算方式。
3.我国的成本管理与日本的成本控制。我国在企业管理中为了不断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积极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实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使成本管理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日本的成本控制采用价值工程,成本差异分析等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二、我国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后的会计制度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这也为我国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条件。我国的会计理论工作者在积极学习西方管理会计的同时,也深入地开展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根据我国国情,设计出国有企业效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提出了一整套规范性标准和方法。与此同时,部分企业为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也积极采用管理会计方法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形成了“邯钢经验”、“a管理模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不过,与日本相比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理模式,不过,与日本相比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我国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虽然日渐兴盛,但多数理论研究还是来自于对西方管理会计的模仿和单纯的理论推导,研究者很少关心其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际工作者对这样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对其效果往往持怀疑态度,从而使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严重脱节,制约着管理会计的发展。相比而言,虽然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由于其管理会计研究的动力也来自于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高,情况要好于我国。
2.管理会计尚未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不断深入,但由于改革方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许多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管理方式也不够规范,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环境还有待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人们的观念也有待进一步改变,不少企业对建立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建立管理会计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开展。
3.管理会计尚未在中国得以普及。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与发展,政府部门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由于管理会计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使得政府部门在管理会计的普及方面难于发挥作用,这就使得我国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不高,而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动力,促进了其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
4.管理会计机构设置和工作组织缺乏规范。由于我国对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工作组织尚未进行统一规范,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工作开展情况也参差不齐,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规范,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理论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
三、日本管理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会计所具有的解释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职能无疑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将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仍然不容乐观。我们要吸取日本管理会计的先进经验,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能有所帮助和启示。
1.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是探讨其他理论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管理会计的目标、对象、假设、职能、原则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相关学科如理论、行为科学、信息经济学一直是管理会计的理论依据,它们的研究成果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十分深远。我们要全面、系统地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管理会计,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推翻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范文5
关键词:管理会计影响因素未来发展
我国会计界对财务会计,尤其是对财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却缺乏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了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得以在国外大中型企业中迅速的推广与应用。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体制改革,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滞后,并且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①。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②。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③;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④;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⑤。
三、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理论界要针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经济院校不仅要把管理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要在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力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共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的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⑥,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Roland,G,TransitionandEconomic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
②潘飞等:《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会计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
⑤何建平:《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透视》,《会计研究》,1997年6期。
⑥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于1983年1月召开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座谈会”上提出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16字方针。见1983年1月22日的《经济参改》。
参考文献
[1]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会计研究》,2006年02期
[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02期
[3]潘飞,徐健儿,张丽萍。《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4]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会计研究》,1999年10期。
[5]王建胜,朝来东。《知识经济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北方经济报》,2007年8月2日23版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范文6
灾害会计理论是人们从灾害会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有系统的结论,是在根据灾害会计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论或对灾害会计实践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灾害会计实践。理论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本理论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构成这些必要因素的是理论框架的要素,具体包括:会计目的、本质、职能、对象、目标、假设、原则和方法体系。只有建立了合理的理论框架,才能对复杂的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并有效地指导实践。灾害会计的理论框架是指灾害会计理论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排列关系。本文所建立的是以灾害会计目的为导向、假设为前提的,由灾害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的理论框架。其中,基本理论又包括灾害会计的本质、职能、内容、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具体框架如下图1。
二、灾害会计理论逻辑起点
关于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范式,国内外大致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本质论、会计对象起点论和目标起点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目标起点论在西方会计界十分流行,这与西方会计强调信息有用性是分不开的。灾害会计的目的是以协助灾害管理者,为实现灾害管理的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保证有限的救灾资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以取得灾害救助的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这一目的作为灾害会计理论研究框架的起点是合适的,理由是:(1)灾害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灾害管理会计系统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2)灾害管理会计的目的是灾害管理会计系统本身与影响灾害管理会计的外部因素的结合体,目的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功能。目的具有连接外部环境和理论体系的属性,使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灾害管理会计是会计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个分支,是在灾害事件频繁爆发,灾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3)灾害管理会计的目的构成灾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推导其他抽象的理论与概念的基础。(4)灾害管理会计的目的反映了灾害管理会计的根本属性,决定着灾害管理会计的需求与供给,是整个灾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目的能正确揭示灾害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目的”是灾害会计理论系统中最基本最初始的抽象范畴,从这一起点出发,能够推导出其他的范畴,并由此建立前后一贯的概念框架,指导灾害会计理论的发展。
三、灾害会计结构基本理论
根据姚晖(2011)的研究,灾害会计基本理论包括灾害会计的本质、职能和对象,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灾害会计的本质 灾害会计是以提高灾害管理效率,降低灾害损失,进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应灾资源(人、财、物、信息)的配置、提高效率为目标,采用专门的方法和措施,在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对应灾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及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评价,为内、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关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支持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灾害会计的职能 灾害会计的职能应包括规划、组织与控制、评价考核、信息披露等职能。(1)规划的职能。具体包括分析防灾减灾环境、预测灾害风险和损失,确定防灾减灾目标,对防灾减灾行为进行决策,并确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救灾物资的种类、数量。在规划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应提供预测、决策的备选方案及相关信息,并辅助灾害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组织与控制的职能。该职能主要是结合灾害管理的实际情况,应用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和制定合理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程序,以便对有限的应灾物资进行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同时又对灾害管理活动是否按计划运行进行监督、控制和反馈,以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3)评价考核的职能。会计人员要对规划的执行情况与规划进行对比和分析,用来考核和评价各责任单位履行责任的情况,以保证责任制的贯彻执行,同时在差异分析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对未来的灾害管理活动提供借鉴。(4)信息披露的职能。该职能就是将灾害会计的执行结果以文字、报表以及图示等形式,向各级灾害管理者及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交报告。由于灾害管理活动的特殊性,灾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应包括财务信息,还应包括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计量属性也存在多样性,有货币属性、非货币属性;而且信息不仅向内部管理部门提供,还大量对外提供。通过信息的及时披露,有助于管理者的有效控制;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对于防灾救灾活动的监督,有助于抑制小道消息漫延,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救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灾害会计的对象 根据灾害会计的本质,灾害会计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侧重于在灾害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会计活动,是会计与灾害管理的直接结合,目的是通过给灾害管理部门及其他灾害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协助其达到管理目的。所以,灾害会计的对象应与灾害管理活动的对象相一致,即为灾害管理活动中的资源运动。
(四)灾害会计的目的与本质、职能、对象之间的关系 灾害会计的目的与本质、职能、对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如图2所示。本质决定了职能,有什么样的本质就有什么样的职能;职能是本质的具体体现,说明了灾害会计能够干什么,是灾害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是实现其目的的基本手段。而且职能还决定了灾害会计的对象(客体),即对什么进行会计。同时,因为会计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其职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新的动机和需求的产生,职能也随着发展和完善,并进而影响到会计对象。灾害会计的本质、职能和对象这三者又都是由目的决定的,并服务于目的。
四、灾害会计结构体系
灾害会计需要有一个普遍理解的概念体系,这是构建完整的灾害会计理论框架的需要,更是作为研究和推广灾害会计实务和技术的基础,是作为测试其适用性的准绳,这些概念也是指导会计人员履行其职责的理论体系。灾害会计的概念体系应由目标(任务)、假设、原则和要素四个部分组成。
(一)目标(任务) 会计目标应明确四个问题,即:向谁提供信息(who),提供什么信息(what),如何提供信息(how),以及信息质量如何(howabout)。李天民认为,目标不同于目的,二者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目的着重于行为的意图,是内在的、客观的,而目标是特定时空条件下会计实践活动本身的要求,是对会计工作的质和量的要求,是具体的,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可以称为“任务”。
灾害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应灾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灾害管理的效率。根据这一目的,灾害会计的具体目标或任务可以设定为:(1)为各类各级灾害管理部门提供与灾害管理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货币的和非货币的信息。(2)参与灾害管理部门的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灾害会计还可以根据其职能(规划、决策、组织、控制、评价考核、报告)分别设定保证各职能履行的具体目标。
(二)灾害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或条件所做的合乎情理的推断,是对会计实践中不确定因素的假定或逻辑控制。对假设的研究能有效促进灾害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对架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灾害活动的特殊性,以及会计活动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灾害会计的基本假设应包括:空间范围假设、时间范围假设、计量属性假设、灾害损失与风险计量假设、社会效益最大化假设。(1)空间范围假设。空间范围假设是对灾害会计对象运行空间范围的限定。灾害会计主要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相关灾害信息,其主体可以根据灾害管理活动的需要设定,如各级灾害管理部门、责任单位,以及灾害管理活动的各环节。(2)时间范围假设。在灾害管理活动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动因,时间管理非常重要。时间范围假设就是假设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大多可以转化为时间来表述,并要求根据灾害管理的设计需要来进行灵活分期提供相关信息。(3)计量属性假设。由于灾害损失及救灾物资计量的需要,灾害会计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计量属性。(4)灾害损失与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该假设认为:所有的不确定决策都可以转化为风险性决策,不仅风险具有价值,而且可以计量;不论灾害所带来的是何种损失,假设所有的灾害损失都可以计量。(5)社会效益最大化假设(或:有限财务效益假设)。灾害会计是服务于灾害管理活动的,其目的应该与灾害管理的目的相一致。灾害管理的目的是在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应灾物资的有效利用,从而提高灾害管理效率。灾害会计的宗旨也是一样,所以,在参与决策、进行评价考核时,其标准就不能再局限于财务效益指标,而是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在财务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冲突时,应该以社会效益为重,及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三)灾害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指导作用。灾害会计的基本原则,或者说是灾害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客观性、灵活性、明晰性、可验证性、重要性,以及成本效益平衡原则。(1)相关性。相关性原则认为灾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并对其最终的决策具有影响,能够有助于提高其决策能力。灾害会计提供的信息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也没有固定的程式,既有货币信息,也包含非货币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但以财务信息为主。(2)及时性。该原则是相关性原则的保障,在灾害会计中尤为重要。由于时间管理的需要,灾害会计更看重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对于非常规信息,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获取估计值,所以遵循该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3)客观性。客观性要求信息应是中立的,可以验证的,不带任何偏向。特别是当信息用来进行评价或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是,更应如此。(4)可靠性。灾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在相关范围内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实,不正确甚至错误的信息室无法引致正确的决策的。但可靠性并不意味着信息的精确。灾害会计并不认为信息越精确越好,相反,灾害会计更注重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5)一贯性。该原则要求在灾害管理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使用相同的规则、程序和方法,目的在于使不同时期提供的信息相互可比。但一贯性并不排斥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规则、程序和方法,只要这种变化能够提高信息的有用性。(6)灵活性。该原则要求灾害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服务于不同的管理目的,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管理要求,从而减少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数量。(7)明晰性。简明的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灾害管理中的重大因素,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所以,明细性原则要求灾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当简单明确,易于理解,从而使信息使用者理解其含义和用途,并懂得如何使用。(8)综合性。根据系统原则,灾害管理活动是一个包含不同子系统的整体,管理会计人员应利用网络化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共享,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供尽可能综合的信息,以提高管理部门的协调效应,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9)成本效益原则。灾害会计信息的取得和提供都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因此,必须将形成、提供一种信息所花费的代价与其在管理活动中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不论该信息是否有用,只要其成本超过其所得,就不应提供。
(四)灾害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经济特征分类的会计对象,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和明确化。根据灾害管理的特征,笔者认为灾害会计要素应包括:防灾救灾的物资投入、物资来源、以及物资结余、防灾救灾效果、灾害损失、灾害风险。其中,防灾救灾的物资投入+物资结余=物资来源;通过防灾救灾效果与应灾物资投入的对比、与灾害实际损失的对比、以及与预计灾害风险的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防灾救灾的绩效。
五、灾害会计应用规范
灾害会计的应用理论主要研究灾害会计的技术规范和会计人员道德规范的有关理论问题,并通过这些规范指导具体的会计活动。当然,应用理论应是在基本理论和概念体系的框架下对会计活动及会计人员进行指导和规范。
(一)灾害会计技术规范 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往往难以预计,防灾减灾过程中应灾物资的来源和利用情况也十分复杂,灾害管理者对应灾物资的运动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就十分重要,所以有必要设立一定的标准对之加以规范和指导。但同时由于不同的灾害间存一定的个体差异,而且基于管理活动本身的灵活性,灾害会计活动在接受基本技术规范指导的同时,又不应完全拘泥于技术规范。所以,当前可以通过对灾害会计实际应用案例的研究,编撰理论性和操作性兼备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从而对灾害会计应用的经验和成果加以系统总结和推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灾害会计实务指南或者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灾害会计技术规范。
(二)灾害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 灾害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管理当局为组织有限资源的合理运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然而,会计人员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其决策分析的依据应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灾害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着重解决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协调好灾害会计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以谋求一个最佳的平衡。道德行为规范是技术规范的必要补充,灾害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道德行为规范。基于灾害会计活动的特点,灾害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职业能力;(2)保密;(3)客观公正;(4)权衡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