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文1

一、文化是旅游产业腾飞的翅膀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文化和旅游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魂,是旅游产业腾飞的翅膀,文化的内涵决定着旅游产品的价值和品位,决定着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和空间;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旅游活动挖掘文化内涵,展示人文历史,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使传统文化广为弘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和旅游逐步融合、相得益彰,文化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产业发展包含多方面的驱动要素,比如旅游资源及其衍生的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营销、旅游品牌的塑造等,其中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素。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有名山大川、河湖沟谷,也有乡村风情、小桥人家,但真正吸引人的是文化,感染人的也是文化。有了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旅游就能增添无限魅力。尊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的三僚景区,就是通过充满神秘的堪舆文化和满目疮痍的风水作品,使游客趋之若鹜,近距离感知文化的魅力,让其文化需求在神秘和共鸣中得以满足。

2、文化追寻是游客出行的基础动因。旅游动机分为身体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声望动机四类,其中文化追寻是旅游的基础动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裕,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人们期望通过参观历史古迹、浏览名山大川、体味民俗风情,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神韵,并从中获得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文化旅游占全球旅游活动的比例高达40%,与文化有关的旅游活动已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化价值是旅游形象的重要内容。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区域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条件的总体感知和评价,其中独特的区域文化是旅游形象感知的核心。真正吸引人、感召人的旅游形象定位,不仅是一个区域地脉和文脉的表征,也必然反映旅游者的核心需要,即文化需要。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定位通过蕴涵在旅游形象中的文化价值,对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形成有效的市场感应和消费引导,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因素。

4、文化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必要依托。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旅游消费、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节俭思想制约旅游消费意识的形成,客源地与旅游地文化差异的大小决定旅游需求动力,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影响游客的文化感知等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营造文化氛围、引导消费需求,也对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旅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兴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纵览兴国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数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兴国人民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兴国文明,留下了无数厚重的文化遗产,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主要有以下资源:一是红色文化璀璨。兴国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县、烈士县、将军县,是人民军工的摇篮。近现代革命战争,在江西留下了众多的战斗遗址、革命旧址和名人旧居,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100余处,遍布全县近20个乡镇、200多个村庄,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见证和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二是堪舆文化独特。兴国是中国风水文化的发源地,梅窖三僚被海内外尊称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自古以来明师迭出,十三陵、故宫、长城、清东陵等著名建筑都是三僚风水先生堪择。三僚村内保存了大量的风水作品,是中国风水文化保存最为完好、风水作品最为集中的古村落。三是生态文化丰富。巍峨磅礴的大乌山、覆笥山,为兴国树立了一道道天然绿色生态屏障。奇峰秀丽的灵山冰心洞,风光迷人的宝石仙境,山水相融的丹霞湖,飞花溅玉的龙下瀑布,号称“小庐山”的省级森林公园均福山等自然景观,如诗如画,各领。四是圣贤名人荟萃。著名人物有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宋学诗文家李潜、李卿、李仆父子兄弟七进士,明代史学家吕复,钦天监灵台博士廖均卿,清雍正重臣礼部侍郎王思轼等,无不是兴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史上名贯古今的大德贤才。此外,海瑞在兴国曾任县令,文天祥在兴国大乌山留下了“永镇江南”翰墨笔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兴国工作和战斗过。五是民俗文化淳厚。兴国山歌闻名遐迩,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称“悬丝傀儡”和“吊线子戏”的兴国提线木偶,是古老珍稀戏种之一。另外,还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包括宗族文化、客赣方言、饮食文化等。

2、存在的问题依然艰巨

兴国虽然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在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源挖掘不够深。兴国虽然挖掘出了不少文化旅游资源,但大部分都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渊源、人文传说、宗教文化、民间故事、党史文献等方面的挖掘不够深、不够细,更缺乏有效的整理归类,导致景点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景区开发不够好。兴国县虽然文化旅游资源众多,由于点多面广、分布分散,又缺乏有效的整合,景区建设档次不够高,未形成规模;文化旅游品牌不够创新,又缺乏有效手段,导致目前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三是管理体制不够顺。红色文化旅游是兴国的主打戏,行政职能主要由文广和民政部门负责监管,而旅游部门只负责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在开发红色文化景点和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方面缺乏专业性和整体性,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文章做得不够好。

3、面对着千载难逢机遇

今后一段时期,是兴国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推动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面临着以下两方面机遇:政策机遇方面,《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并提出“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江西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构想,全力提升江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对旅游寄予了厚望;市委提出的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五个赣州”,其中“生态”为兴国绿色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市场机遇方面,国内居民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出行半径的增长、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红色旅游热潮逐渐兴起,现有的红色资源为兴国红色旅游吸引大量客源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兴国县作为井冈山和瑞金的旅游腹地,井冈山景区的客源已经接近饱和,将为兴国提供大量客源。

三、兴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兴国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必须牢牢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顺应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大力推行“文化+旅游”模式,“把握一个关键,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三项任务,推进四项工作”。

1、把握一个关键。即文化旅游品牌创新。文化旅游发展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将抽象的文化符号、模糊的文化记忆、残缺的文化遗址等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以直接感知或观看的文化产品,“七彩云南”和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就是成功的案例。因此,兴国文化旅游品牌创新,必须在深度挖掘红色、堪舆、生态、客家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以兴国山歌为素材,通过提炼一句主题口号、打造一台演艺节目、出版一套文化丛书、推出一条文化旅游线路,来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将极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特质展现出来,使之在消费群体中形成“第一印象”,进而成为游客出行的“第一选择”。

2、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实行综合开发。坚持红色为主、红古绿“三色”并举,加快推进中央苏区烈士陵园、苏园及将军园创4A级景区建设,不断完善三僚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灵山冰心洞等景区开发以及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真正把旅游产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二是提升景区品位。红色旅游方面,在挖掘苏区干部好作风和将军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声光电和情景再现等手段,丰富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和将军园陈列馆布展内容,提升布展水平;古色旅游方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三僚村内风水文化作品,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建筑和小品设施,做到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绿色旅游方面,通过景区内的历史渊源、人文传说、民间故事、红色文化丰富景区内涵,利用雕塑人物、物品陈列、建设亭阁等方式打造景点,实现休闲娱乐与参观教育的完美结合。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__县旅游产业开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近年来旅游产业开发工作

近几年来,我县坚持把旅游产业开发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产业来培育,围绕打造“红色旅游大县”的总体目标,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投资环境,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全民投资新建了一批旅游景区景点。20__年以来,我县坚持打红色旅游、人文历史、生态旅游、民俗风情四张名片,把各种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同步开发,建成了一批旅游景点,延长了旅游线路。20__年至20__年,景区景点建设维修及宣传促销先后共投入资金1.1亿元,建成了双塔森林公园和龙泉山庄,维修了巧儿旧居,新建了巧儿新居。20__年4月份,成立旅游局以来,县上加大了宣传促销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止目前,共投入宣传促销经费373.9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开发的资金1.19亿元,先后完成了红色旅游道路铺油改建工程,建成了范公祠主体工程和南梁革命纪念馆新馆建设。通过不断更新建设,我县旅游景区(点)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旅游收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良好局势。

二是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完成了红色旅游产业开发总体规划。20__年,我县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抢抓国家大力扶持红色旅游开发的大好机遇,我们邀请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来也旅游策划公司完成了《__县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建设方案》编制,核定总投资9420万元,该项目已得到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批复,已落实到位资金1029万元。

三是加大旅游宣传品开发促销力度,扩大影响,提升品位。为了配合红色旅游开发,县上筹资299万元,启动了从悦乐到南梁的“红色旅游户外长廊建设”工程,共制作大型宣传牌50面;策划发行了大型画册《走进__》和__红色旅游丛书《南梁之光》、《__民歌》、《__歌谣》等书籍;出版了《__旅游指南》5000册,研发制作镀金双塔模型200件,双塔寺、南梁纪念馆纪念卡3000张,并先后多次参加省市旅游部门组织的项目推介会。通过一系列宣传和促销,扩大了__在外影响,提升了旅游品位,树立了良好形象。

四是狠抓旅游行业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旅游服务水平。为了促使我县旅游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先后出台了《__县旅游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和《__县旅游安全紧急预案》,并在节假日前多次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确保了全县旅游业的规范操作,安全运行,没有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并确定县内规模较大、服务良好的8家渡假村、农家乐和旅游商品经销点为旅游定点单位,纳入了行业管理。

二、20__年全县旅游产业开发主要目标任务

20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此,根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旅游开发工作,年初即召集常委会进行了讨论研究,并将20__年确定为“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突破年”,按照国家审批的红色旅游开发建设方案,累计投资1.2亿元,建设①完成南梁革命纪念馆、列宁小学、范公祠、南梁红色文化广场后续工程建设;②恢复抗大七分校、新建寨子湾、军民大生产基地、阎洼子会议旧址四个景点;③完成南梁王大沟门至义正、林镇小河沟口至义正、东__至大凤川3条景区公路建设;④整合开发香包、刺绣、军鞋、南梁说唱等红色文化旅游产品20余种;⑤编排具有时代气息、彰显红色文化节目,组织在景区内演出;⑥完成景点景区绿化及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交通图编制工作;⑦完成南梁革命纪念馆生活管理区建设;⑧组织举办南梁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奠礼仪式。

三、工作措施

(一)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继续坚持红色旅游为主,生态、文化历史、民俗旅游共同发展的思路,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在规划上要着眼长远、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搞好《__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建设上要全民参与,彰显红色、突出优字,尽快建设一批好景区、好景点,在管理上要着眼需要,彰显特色,突出安全,积极引导更多企业加入旅游服务大军,在服务上要着眼游客,彰显人本,突出周到,吸引更广泛的人士来__旅游观光,休闲渡假,努力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强化宣传促销措施,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宣传就有市场,客源就是财富。年内要尽最大努力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省、市旅游推介会。完善、充实《__县人民政府网》、《__旅游网》的内容,并在县电视台开办《走__》旅游系列短片,拓展并巩固外界对__旅游的注意力,提升__对外界的吸引力,以实现__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目标。

(三)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重点围绕红色革命历史和民俗文化,开发具有__特色、有市场需求的刺绣、剪纸、香包、军鞋等旅游商品。扶持创办一批手工艺品加工企业,开发富有我县文化气息、凸现地方特色和实用价值、有纪念意义的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等旅游产业发展经济主体,增强我县旅游业发展后劲和动力。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文3

这是泰安市文化产业的又个亮点。

泰山在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人海 泰山文化、儒家文化、黄河文化、齐文化、泉水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谁也不敢否认山东历史文化的丰富与厚重,每一个文化种类都有占据全国之首的文化资源。

但在文化产业迅疾发展之下,山东并没有得到厚重文化应该带来的经济效益,许多文化资源被顶礼膜拜而没能赚出钱来,文化带来的收益远远落后于文化大省的头衔。与文化积淀丰厚相比,山东针对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产品数量少、品种单一、形态呆板,难以适应现形势下普通大众的需求。

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进程中,产业化正在考验山东的传统文化的去向。

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文化名人,这些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大多尚处在产业化初级阶段。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经济,就必须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文化产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色彩浓重,有些产品甚至具有惟一性。从这一点出发,山东各地开始逐渐开发自己的独特文化产品,靠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创造多样化的、富有亲和力的文化产品为中心来推进文化的资源化、促进文化品牌的成长。

以泰安为例。拥有泰山这个文化名山,却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是依靠登山来吸引游客,没有把泰山文化作为资源进行开发。泰安市提出了“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总体部署,着力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泰山文化旅游圈。他们策划实施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项目,项目总投资2.6亿元,以戏曲、歌舞、礼仪完美结合为载体,再现秦、汉、唐、宋、请五朝封禅的宏大场景,投资20亿元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项目,给游客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两个项目今年4月正式亮相。仅“五一”3天时间,《封禅大典》就创下营业收入89万元,泰安市接待游客12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以上。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享誉全球,孔子是曲阜文化的金字招牌。曲阜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连续举办26届的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祭孔大典、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享誉中外,文博会、科博会、书博会的成功举办,成就了曲阜节庆会展品牌。曲阜为了打造孔子文化产品,成功推出大型舞剧《孔子》和《杏坛圣梦》和祭孔乐舞、开城仪式、鲁国古乐等演艺项目,形成了集人才培养、营销推广、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演艺品牌。曲阜市文化旅游产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25.3亿元,增长21%,占GDP的比重达到11.6%,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孔子文化,山东省也在进行大力的开发利用。在文化产业规划中的鲁文化产业园区,就是集鲁文化特别是孔子文化产品创意、科研、生产、服务、销售于一体,形成强大的集约优势。具体内容是组建孔子文化产业集团,重点开发富含孔子又化底蕴、创意新颖、深受市场欢迎的孔子文化系列产品,推动集团在国内和境外上市:保护开发曲阜明故城,进一步挖掘、提升和整合孔子文化资源,建设孔子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窗口,开展“孔子文化世界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对外贸易,扩大孔子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孔子文化走向世界。

曲《沂蒙山小调》唱了几十年,红色文化丰富的临沂却没能在红色文化上开发出响亮的品牌。为了把文化资源变成经济效益,临沂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红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力度,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更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演绎出临沂的文化的源远流长,打响了蒙山沂水的文化品牌。山东计划建设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将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山东红色旅游连线,突出生态、民俗、兵学、影视、书法和红色旅游特色,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链,打造以临沂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

淄博是蒲松龄的故乡、《聊斋志异》的诞生地。淄博市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演绎成丰富多彩的聊斋文化,在蒲松龄的故乡建成了著名景区“聊斋城”。以此为切入点,山东省整合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孙子故里资源,突出齐文化尚功利、重革新、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重点研发齐文化系列产品,将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以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产业园区。

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给了山东丰富的海洋文化。如何把这个特色文化做出看点々沿海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开发这个文化的富矿。青岛把海洋文化与现代歌舞艺术和音乐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大型舞剧《蓝色畅想》,即体现了青岛的蓝色文化,又有现代青岛的特色,成为青岛的文化名片和固定滨出节目。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文4

关键词泸州旅游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Luzhou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

LIANG Tao

(L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5)

Abstract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t a certain stage and an inevitalbe choice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 )Effective stategie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uzhou tourism is proposed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traints of the local areas: first, to get acquainted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take the opportunites of the market based on our own advantages; second, to strengthen the competiveness of tourist enterprises by optimizing their patterns; third,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ractioners by e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staff.

Key wordsLuzhou; tourism;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期。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国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首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标志着“转型升级”、“转型增效”已被正式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的战略共识。

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构成了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体系。近年来,泸州以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旅游组织中心目标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产业综合体系。但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整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经济”的旅游初级发展阶段、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了泸州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泸州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 泸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泸州按照“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抓住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旅游交通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旅游精品线路、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进了全市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综合体系。

1.2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泸州市依托富集的旅游资源,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目前,全市共拥有星级宾馆23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13家)、旅行社20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4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8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商品生产企业43家,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

1.3 产业效益逐年递增

2008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916.88万人次,同比增长4.19%,实现旅游总收入44.73亿元,同比增长17%;2009年接待游客1000.31万人次,同比增长9.10%,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22.96%;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262.35万人次,同比增长26.20%,实现旅游总收入66.08亿元,同比增长20.15%,旅游产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 泸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1 旅游资源开发粗放,产品结构单一

泸州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资源缺乏系统规划,缺乏市场细分,缺乏完善服务,处于低层次开发状态。从开发类型上看,主要以资源导向型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尚处在形成过程之中;从产品类型上看,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度假型、体验型产品较少,且受季节性变动影响较大;从开发力度上看,虽然大力宣传推广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体系,但在优势发挥、深度开发、强化特色、市场开拓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问题,阻碍了泸州市旅游产品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2.2 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较弱

泸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还不成熟,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效益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目前,泸州市大部分旅游企业是中小型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企业的牵动作用和招徕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如旅游饭店业没有根据目标市场的差异进行合理布局,缺少度假饭店、度假公寓、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产品体系;实力雄厚的旅行社较少,缺乏旅行社集团和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旅行社;旅游商品在游客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偏低。

2.3 旅游人力资本供需失衡,高层次人才缺乏

随着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旅游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当前泸州市旅游人才队伍面临着供需关系失衡、整体素质偏低、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

根据《泸州旅游发展产业总体规划》,到2015年, 泸州市主要旅游企业从业人员需求量将达到一万三千余人,而目前泸州地方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200名旅游专业毕业生,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较大。另外,通过对全市主要旅游企业在职人员的抽样调查看,目前泸州旅游从业人员总体学历偏低,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4.2%,专科学历约占13.2%,而初、高中(中专)学历占80%以上;从业人员持有与旅游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的不足20%;从业人员技术等级较低,全市近200名导游级、高级导游人数为零,中级导游员2人,其余为初级导游。同时,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待遇较低,导致旅游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泸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

3推动泸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3.1 整合旅游资源,调整产品结构

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促使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型、粗放型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调整。泸州市在资源开发中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在巩固、发展和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品牌的同时促进产品的高级化,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系列化产品。

重点打造三大精品旅游区。整合张坝桂圆林、国宝窖池、沿江景观、城区景观、方山等旅游资源,深挖名酒、历史、宗教、长江文化内涵,建成以张坝桂圆林为核心的复合型旅游区;加快佛宝大旅游区开发建设力度,建成以生态、岩居、民俗、古镇文化等为特色的佛宝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黄荆大旅游区开发建设力度,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探险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黄荆生态、红色文化度假旅游区。

深入开发三大精品旅游线路。依托佛宝、黄荆、四洞沟、四面山等景区,联合遵义、江津共同打造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线;依托泸州老窖、郎酒、五粮液、茅台,联合宜宾、遵义,打造中国名酒金三角国际旅游专线;依托中国工农 “四渡赤水”纪念地、和扎西会议会址以及娄山关等,联合遵义、昭通,共同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3.2 优化旅游企业格局,提升企业竞争力

旅游企业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也是旅游产业的市场经营主体。目前,泸州市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制定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四川省内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来泸州设立分支机构,创建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同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分工协作经营中的优势,做专做精一批中小旅游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的旅游企业发展格局,推动泸州市旅游产业升级,提高旅游经济综合效益。

3.3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我国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已越来越倚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力保证。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要改变短视人才培训的做法,清楚认识到加强人才培训力度,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和培养旅游人才,积累一批质量规模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人才队伍,是提升泸州市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泸州市应围绕精品线路和产业要素,进一步完善泸州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培训,强化旅游从业人员、企业家、师资和管理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泸州市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旅游人才培养在数量、素质和结构等方面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唐柳雄.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6(12):101-103.

[2]谢春山,魏巍.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 (12):133-137.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文5

从我省旅游产业的结构内容上看,既有尽显皇家气势的世界文化遗产,又有震撼海内外的文物宝藏和宗教朝圣;既有娱乐健身的塞外滑雪,也有修身养性的大众文化与民间工艺;既有充满神秘与历史厚重感的名城古迹,又有风光无限、美丽宜人的坝上草原。其内容涵盖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滨海、文物、舞蹈艺术、雕刻、剪纸、杂技、体育健身等多种领域。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十大旅游产品系列结构。目前,我省3A以上景区达82处,其中4A景区为41处,位居全国第三位,门票收入超过千万的景区达到20余处。

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近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旅游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省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660亿元,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省各级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充分利用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厚、自然风光秀美、交通条件便利等优势,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态势喜人。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文6

一、创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是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明确自治区未来几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措施和发展重点,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深入调研全区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转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途径。二是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原有观念束缚,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协调统一、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壁垒,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特别要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间建立起协调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利用高校、培训机构和旅游部门,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懂文化、专业精的人才队伍,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以其拥有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四是做好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围绕主题旅游形象,办好各类节庆民俗和游艺民俗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影视等多种传媒手段,高密度、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策划,真正把内蒙古的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出去。

二、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在推动我区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并重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和层次,走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一是要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设计、完善和推广蒙古风情游、鄂伦春特色捕鱼、鄂尔多斯婚礼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同时要开发更多的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充分体验和感受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二是要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研究蒙元文化、契丹辽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北丝路文化、突厥和回鹘文化等历史文化,继续开发古城遗址、古长城等,使游客了解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要挖掘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本着保护草原生态的原则,开发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探险生态旅游产品等,使游客领悟草原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四是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修缮和维护好革命文物和重大爱国主义历史事件遗址、纪念馆等,使游客在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程式化模式,把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游客喜爱的文化大餐,转化为既有鲜明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的大众消费旅游产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改版、升级,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如设立“三少”民族生活体验旅游主题,让游客走进“三少”民族生活区,学习民族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传统民族服饰的佩戴、牧民食物的制作流程等,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状态,增强旅游感受,刺激旅游消费。

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