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1
一、提高认识,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文化建设提高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特别是今年五四期间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迅速进步的历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改革的历程,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断明确化、细致化的历程。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深刻意义和重要影响,并身逢其事作出奉献,获得新的定位。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内涵,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统一的。
与会者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系统的崇高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从根本上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素质教育是高度统一的,素质教育回答“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回答这一问题。正如同志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为契机,来研究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这是今后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二、立足根本,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
发展的好时机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指南。与会者指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依循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贡献。
同志五四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给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指引,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与会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文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要以文化为根本。从2011年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到最近同志在北京大学的讲话,突显出同一个主题,即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新建设。在讲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同志明确指出“这三个自信根本就是文化自信”,他鼓励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掀起新的拉开了序幕。
有学者指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好时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需要进一步被植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使大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充分构建这一根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学者指出,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先进的文化、文化等三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三种资源内在地整合起来,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直面挑战,探索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的新路径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高等教育正进行着新的变革,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1)宏观而言,价值多元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是最大挑战。(2)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我们的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3)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思想认识不均衡、不统一、不到位。(4)进一步健全与加强组织机构建设。(5)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方法和形式老套。(6)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进八零末九零后的大学生。(7)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
与会者指出,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新方向之后,应认真检视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优势,在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同时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和基地建设,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加有效的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播知识局面上,要通过传承融合,升华、跃迁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重要的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按照同志近一、两年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讲话的精神,遵照同志关于教育方面的指示,确保提高教育质量,反思与总结这些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问题。还要进一步针对割裂文化内涵整体(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的教育,即割裂文化形而下层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的知识教育与文化形而上层面(精神)的价值教育,把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这两者相融合,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到非文化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从具体课程到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氛围与活动,从校内活动到社会实践,从干部队伍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组织机构到制度措施,从每个单位的实际出发,既较全面又有重点地做好几件工作,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之一来抓。进而把文化素质教育推向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四、创新实践,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全面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与会者指出,除继续推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多年来已开展的各项工作外,今后未来将以迎接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二十周年全面展开工作,持续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基地建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实践,破解难题,努力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有学者指出,各基地高校要把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投入、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新鲜经验、形成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好基地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当前,各基地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尤其要把握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本校特点,积极借鉴、大胆创新,进一步探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机制。并在创新实践中完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借鉴。
有学者指出,教指委应积极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建立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基地年报制度,积极对各基地年报进行总结,并将年报结果在基地学校内部进行通报,对基地建设成效突出的学校提出表彰,同时对工作不到位的基地学校提出改进意见。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2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校教育 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琳,天津商业大学设计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立德树人”首次被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成为了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指标。“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者应共同遵循的基本理念,字面意义即树立德业,培养人才。教育事业应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大计,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在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日新月异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大学教育最独特的能力是使学生思维活跃,懂得广纳新知,能够运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在大学教育当中,“立德树人”四字需贯穿始终,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保证大学能为国家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意义重大。
一、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路径分析
下文将从四个维度来探讨大学教育如何培育现代进步青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学校维度:重视德育,注重顶层设计
学生可谓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高校教育需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校,注重探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原则,一切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本人所在的天津商业大学自1980年建校以来坚持以商学为主干,管、经、工、法、文、理、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应用学科的综合优势。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力求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学校也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更好的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育人质量。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在全国高校首先开设了《诚信教育》选修课,力求将诚信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二)学院维度:探索特色,落实素质教育
高校二级学院隶属于学校,与大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具有特定的职能定位,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本阵地,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二级学院担负着培养教育及管理学生的职责,需要响应学校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人所在的设计学院共有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及动画三个专业,学生人数已达到近1200 人,各个专业教研室都注重教学创新,致力于探索特色,依据学生实际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培养目标,集中师资力量以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战技能,以更好的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学院鼓励并积极扶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类专业比赛来提高专业素质。自建院至今,设计学院师生活跃在各级各类比赛场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制定了健全的制度规范,严格考核管理,力争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为提升学生素质保驾护航。
(三)任课教师维度:教书育人,注重身先垂范
高校办学就是治学与育人,而集治学和育人为一身的角色即是教师。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既是国家赋予的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教师岗位的要求。一般意义上,大家通常认为,目前高校给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课程可以算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渠道,其他课程跟德育几乎扯不上关系,事实上所有的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必须坚持为人师表,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努力向德艺双馨的方向发展,从而能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感染教育学生,在立德树人的神圣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为了保证德育效果,教师还应注重增强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学科专业中所蕴含的丰厚的德育资源,善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德性的涵育和滋养。
(四)管理教师维度:管理育人,注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管理教师比如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等管理教师主抓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日常德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1世纪的今天较之以往日新月异,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复杂的思想、价值观念深深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如今在校的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深切感受着互联网的魅力,但海量信息的包围也让如今的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不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再也无法将“德“字直接镌刻在学生心头。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结合学生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尽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真正在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达到教育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教师作为学生的“生活教师”,要贴近学生实际,融入学生中去,注重人文关怀。此外,如今时代步伐加快,大学生虽还未进入社会,却也已经面临诸多压力,工作中还应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二、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任务过程中需尤为关注的问题
除了以上四个维度外,培育现代进步青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个综合命题,需要统筹规划、协同配合,落实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建立协同联动教育机制
德育是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立德树人不只是学校的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必须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作,切实解决家庭及社会教育存在的缺位及错位问题,建立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德育网络,营造共同育人的大环境,共同为大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为保证育人的协同联动教育机制有序运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育人中划分不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工作重点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予以厘清,加强三者之间的衔接、联系及沟通,形成三者的良性互动机制,凝聚教育合力,实现社会资源教育效应的最大化。
(二)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树己。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可谓立德树人的关键。教育部近期已首次针对高校教师划定出被称为“红七条”的师德禁行行为,涉及教学科研、兼职兼薪及生活作风等方面,如违反规定,将给予最高至解聘或开除的处罚。高校应按照要求建立问责机制,将师德考核纳入高校师德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若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推诿隐瞒,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还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高校在招聘新教师时,更应该将德行考量视为第一原则,把好教师入门关。
(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3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思政教育重点课题(SZ201101)、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1年重点教改项目(TMZD1102)、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TM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彭金玉(1965-),女,湖南双峰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校对思想政治课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不少成果,但与党的十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很有必要在前期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反思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不仅是教育管理者同时也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一、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
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作为一项学校育人的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最能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至少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包括“立德”与“树人”两个层面的内涵,“立德”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为培植成长,培养成才[1]。“立德树人”讲的是“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根本和目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明白白地表达了我们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它提示着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的多少,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2]。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思想政治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虚化,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单向度的信息传输,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消极抵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所以,当前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和价值[3]。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进,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要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高度概括了以生为本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从虚假引向真实,从低俗引向崇高,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根本体现和具体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特点,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能否取得成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探索和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主体的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的规定为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1.注重学思结合。这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继承与弘扬,蕴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学什么。一个人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正确地思考,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思想政治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提升青年学生基础知识修养、促进青年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如果“忽视哲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等等的学习,就难免会造成知识面狭窄,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考虑问题缺乏深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4]
二是如何思。对青年学生而言,其别重要的是批判性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辩证态度,深刻领悟的批判精神,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养成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学会运用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轻信,不盲从,将理论知识经过思考与思辨自觉地接受、认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所提出的希望:“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
三是怎样实现“学与思相结合”。“学”与“思”相结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与所形成的“思想”二者内化为心中的“信仰”,这里有两条途径:教育与自我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道出了自我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他说:“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5]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竞争意识日益强化,同时互联网、手机、微博、飞信等现代信息工具和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心理还远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缺乏对外部世界的理性判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应该遵循青年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能力,以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选择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构建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转化,形成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模式[6]。
2.注重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是强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寓“知”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认识论和实践论为依据,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特征,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真正的信仰都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在自己思想的不断成熟和稳定中,在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清醒面对中树立起来的。”[7]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接近群众,切实了解国情社情民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要有:参观式实践教学、体验式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式实践教学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认识性难题、教学性难题、保障性难题。要解决这“三大难题”, 必须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化[8],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每一个教育者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行差异化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鼓励个性发展。同志曾对“因材施教”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个性发展。”[9]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木匠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赏识和激励,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显示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其次,实施个性化教育,推行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着的“整齐划一”和“一刀切”的教育教学现状提出来的,就是教育者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使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智力、素质和能力等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过程。正如先生所提倡的:“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10]为此,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必须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新任务,针对信息化网络化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博客、微信、课程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受教育者在接受过个性化的教育后,每个人的教育教学成绩也是因人而异的,如何评价这些教育教学结果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压力大,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11]因此,要改革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模式,建立多元联动的评价机制,既注重形成性评价,也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既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更要强调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通过这些评价,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幸福,形成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自我认识和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01):10.
[2]许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63.
[3]赵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76.
[4]陈昌兴,李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新视点[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11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7.
[6]柯文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德育),2013,(01):26.
[7]王丽萍,张明志知行统一命题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范式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7):106.
[8]刘建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构建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4
关键词:公安专业 人才培养 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76-02
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才是公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十年来,我国公安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规模适当、层次多样、类型齐全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但同时,如何考量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了我国公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笔者尝试就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相关问题进行综合性地探讨,以期有益于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及质量提升。
1 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1 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质量的基本解释有两种:一是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二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用户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就是适用,适用性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质量的内涵。ISO9000:2000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而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质量”的含义是广义的。除了产品质量之外,还包括工作质量。质量管理不仅要管好产品本身的质量,还要管好质量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工作质量,并以工作质量为重点。为此,我们理解所谓“质量”,既可以是零部件、计算机软件或服务等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是某项活动的工作质量或某个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可以是指企业的信誉、体系的有效性。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公安高等教育产品(毕业生)的质量,又是公安高等教育工作及全过程的质量。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标准的解释为衡量事物的准则,或是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的核心内涵就衡量事物的依据和准则。
综上所述,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指衡量公安专业人才质量和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工作质量的依据和准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公安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的质量标准,即学生的质量与规格;二是指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标准,即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结果等多方面的评价尺度。它是衡量、评价和保障公安专业人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和准则。
1.2 主要特征
(1)普适性与特殊性共存。公安高等教育作为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性,同时具有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行业特殊性。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具有《高等教育法》对于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一般要求,又具有公安工作与公安队伍建设对于公安专业人才的行业特殊需求。
(2)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本身就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其内涵及要求应随社会环境变化、公安工作需求等各要素以及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反之,既然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符合公安高等教育的特征要求,达到国家、社会、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对公安专业人才的期望水平。这种期望值相对于历史、社会、国度来说,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3)建设性与评价性兼容。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对公安专业人才质量与规格刚性规定,也是对公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效果的标准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对公安高等教育系统的构建。同时,又是对公安高等教育的产品(毕业生)质量的检查和对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评估和价值考量。因此,它具有建设性与评价性的兼容特征。
2 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设计原则及目标
2.1 系统性原则―― 构建涵盖公安高等教育全部功能和任务的质量标准
系统性原则即整体性或全面性原则,它是以系统论原理和全面质量观为指导,将公安高等教育的全部功能和任务都纳入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架构体系中,构建涵盖公安高等教育全部功能和任务的质量标准。旨在从全方位、多维度去规范、指导、评价公安专业人才质量及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质量。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公安高等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公安专业人才,还要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先进文化。这几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几个方面都是高质量的,公安高等教育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的,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因此,要规范、指导、评价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围绕这四大功能和任务来构建质量标准。
2.2 科学性原则―― 构建符合公安高等教育规律和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质量标准
科学性是指思想、概念、内容、方法等要符合客观实际,如实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安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层次多样、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凝练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实战为宗旨,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规律和突出警察职业基本技能和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更应该符合国家、社会、公安工作与公安队伍建设对于公安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遵循公安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做到目标明确、内涵准确、外延清晰、内容具体、逻辑性强。
2.3 导向性原则―― 构建体现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的质量标准
导向性是指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亦指事情向某个方面发展的特性,是质量标准的固有特性、核心价值和主要功能。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对公安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及人才培养工作规范、效果的系统、科学的规定。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必然要代表国家及社会对于公安高等教育的期许和盼望,体现公安工作与公安队伍建设对于公安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指明公安高校的根本任务,规范公安专业各层次人才的质量规格。因此,要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的质量标准。
2.4 评价性原则―― 构建考量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质量与水平的质量标准
评价性是以一定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及满意度等进行考量和评估,是质量标准的基本属性。如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专业评估等都是运用一定的标准对评估客体的水平、状态和趋势进行考量和评价,以实现促进评估客体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价值目标。公安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在客观反映人才质量的同时,也必然能够正确地评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过程、环节和成果的质量。因此,要遵循评价性原则,发挥质量标准的评价功能,构建能够客观考量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质量与水平的质量标准。
3 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公安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贯穿于招生、教学、实践、考核、毕业等教育的全过程,涉及教学资源、管理机制、后勤保障的各个要素。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安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该包括生源质量、教学质量、教学保障质量、学生管理质量、产品质量(毕业生质量)等方面的标准。
3.1 生源质量标准
生源质量主要是指录取学生的质量。生源质量的高低是是学校实力的真实写照,是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声誉度的彰显。生源质量更是高校稳步发展、质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础。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续的人才培养工作。笔者认为,公安专业人才的生源质量标准应该包括四类,即文化素质标准、身体素质标准、思想素质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
3.2 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是指教学各个环节、要素的建设水平、实施效果。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及要素都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从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和要素来看,教学质量标准应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质量标准等四项指标。
3.3 教学保障质量标准
教学保障是教学及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环境与条件,分为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包括师资队伍与规章制度,硬件条件包括基础设施与经费投入。因此,教学保障质量标准应该包括师资队伍质量标准、规章制度质量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与经费投入标准等四类指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对于上述四项内容与指标都有明确规定。
3.4 学生管理质量标准
学生管理与教学实施构成了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即便是教学质量如何的高,但学生管理缺失了,人才培养工作也是失败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难以保障的。由于公安高等教育的行业性特点,公安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学生管理工作较之普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为重要而具有特色。因此,学生管理质量标准是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公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其质量标准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标准、警务化管理标准、校园文化建设标准、职业规划教育标准等四类指标。
3.5 毕业生质量标准
培养高质量的产品(毕业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切成果都体现在毕业生的质量上。毕业生质量标准是考量人培养质量的最终指标。合格的公安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基本文化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毕业生的质量应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考量和评价。
综上所述,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一个宏观、系统的标准体系,对于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公安教育系统从上到下去,从决策层面去研究、制定,从实践层面去检验和完善,对各层次、各类型的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质量监管与评价,以此推进公安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解晓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质量标准与质量保证[J].高等农业教育,2003(6):22-24.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学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59-01
随着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对高等教育的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就离不开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教学管理就应充分肯定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和自主价值,立足专业特色,从尊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使教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和谐相处。
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以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为契机,为适应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成立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有创业就业能力的艺术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思想素质高、为人处世好、专业技能强”作为人才培养标准,逐渐形成了“实践实训有特色、创业就业有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在教学管理组织模式和具体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朝着不断适应学院办学和管理目标的方向,立足于专业特色,重视发挥教师的参与作用,营造当代大学生能够施展其活力与个性的文化氛围,为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做出了有益地尝试。
1 从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1.1 把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管理的首要目标: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加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时代科技与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拓宽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拥有创造性的教师,更需要有一套有利创造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到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的现代教育上来。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创业,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1.2 把建设、改革和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的基本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风的建设、教学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几方面,作为学院的重要工作。长期扎扎实实抓下去,在每项基本建设中要不断提出改革措施,以改革推动建设,寓改革于建设之中,使学院教学工作形成一个比较稳定、又不断改革的协调局面。另外,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好专业的调整与设置工作。在办好一批较稳定专业的同时,专业设置坚持以行业定位,专业复合的原则,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本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改造原有专业和设置新专业。
1.3 实施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积极推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实际的,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为培养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对各教学环节提出规范要求,并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符合高职艺术专业特点的学绩改革考核办法,实施毕业双证制,改革“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办法。除取得理论知识考核毕业证书外,学生还应通过技能考核,取得技术等级证或岗位资格证书。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灵活多样,采用口试、笔试、答辩、案例分析等各种考核方法并举的方式进行考核,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人才特色。
2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
现代化教学管理是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手段,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重视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追求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在教学计划管理系统、选课系统、排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所组成,实现一体化管理。
我院教务管理为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从自身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观念,加强相互沟通、协作,掌握了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从招生、学籍和教务管理、教学计划与课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毕业资格审查、网上选课等几乎都实现了网络化、计算机化和自动化。目前我院教务管理系统出现更可喜的局面,教学管理技术人员已经在引进的教务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形成了本院的教学管理特色,许多教学活动是通过网络由学生和教师来完成的,如:学生上网选课、评教、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师上网提交成绩、确认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6
中环信息学院专业
工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管理学: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
中环信息学院介绍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坐落于全国十大魅力城镇的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