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亚健康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亚健康概念

亚健康概念范文1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脾胃病;辨证论治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医学界对此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中医学已开展了亚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但较多文献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却很少将其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细化研究。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针对中医亚健康研究的困惑,笔者从剖析亚健康状态相关概念入手,并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探讨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辨治思路。

1对亚健康状态的思考

11对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解20 世纪70 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最先将其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1]首先提出“亚健康”这一名词。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一观点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

因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若要确切理解此概念,则应先界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把健康定义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完全良好”这种提法,是把健康概念绝对化了。这种“完全良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绝对”的健康标准。此外,所谓“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的含义也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健康”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之后有人把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修改、补充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多种调节环境稳定的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在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2]。由此可知,并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或者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各不相同。

关于疾病的概念,根据目前的认识可将其概括如下: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在多数疾病中,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害反应。内环境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可以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应当指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例如,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结核病,甚至早期癌症,都可能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早期疾病,只有在仔细地检查时才被发现。随着科学的发展,疾病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

由上可知,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尤其是疾病的内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检测手段的不断出现还在进一步扩展中。因此,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此则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相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状态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状态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因此,对亚健康的界定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12对目前有关亚健康状态几种观点的思考

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低质状态论:有学者[3-4]认为,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这种观点揭示了亚健康的本质,体现了亚健康的共性,但个性化的阐释不够,范围笼统而不深入,临床研究不易操作。(2)个别系统功能紊乱论:有学者[5]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社会、生物诸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而致。这种观点已触及到相关的系统,范围较为具体但不全面。(3)综合征论:此种观点[6-7]是把国际上相对正式命名的综合征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定陈述综合征等。此种观点临床易于把握,但内涵不足,有以偏概全之嫌。(4)中医“未病学”论:此观点[8-9]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联系起来。中医学中的“未病”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 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是“未病”四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观点对中医治则的确立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显简单化和概念化,研究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各有优点,但亦均有不足。亚健康状态、健康和疾病统属同一内涵,研究亚健康状态就如研究疾病一样,应具体化,避免抽象化、概念化,要体现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化特点,避免对其进行机械地静止地研究;应意识到人体不同系统的不同疾病具有其各自的病前状态或潜状态,也就是各有其不同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而目前的研究现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同样,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很多文献亦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即使是做一些量表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只是把亚健康作为一个系统去研究,却很少把它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研究细化。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也是目前中医界在研究亚健康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多数文献及相关亚健康的学术会议停留在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上,真正解决有关亚健康状态的实质性问题的学术文章却乏善可陈。事实上,在临床工作当中,有较多的功能性疾病(轻微)均可包含在亚健康范围之内。各个系统的病前状态(亚健康状态)按中医辨证分型,则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故结合人体各系统来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提高临床疗效更具有实际意义。以下试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来阐述此观点。

亚健康概念范文2

【关键词】辩证 健康 亚健康 疾病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的主要改善,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文明病的发生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制约体质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对健康状态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文章从辩证的视野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了解健康-亚健康-疾病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健康提供可支配的运动处方,对预防亚健康,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增强体适能提供理论参考。

一、亚健康概述

(一)亚健康状态概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类有关健康的认识上的深化,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条带。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研究指出,人体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简称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疾病的策略真正从治病转向预防加以治疗方面,是当今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大体表现: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和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其中躯体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躯体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无缘故的头晕、耳鸣、目眩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进而出现心悸、不安、慌乱、手足无措等;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感到无望、空虚、自卑、自闭等感觉。

(三)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受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影响。如长期的身心紧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正常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下降,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心情郁闷、烦躁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感情生活的信息下降,孤独感更加突出,缺少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等。

二、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一)健康与亚健康的转化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更是一种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的机体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一种状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良好的体适能,良好的体适能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缓机体衰老的速度,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技巧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体适能还是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机体由健康机能朝向亚健康状态发展是由于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过度紧张、压力过大;饮食方式不合理,休息不足,运动缺乏等造成机体能量过剩或营养不良、机体功能和体力不足、精力不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社会变迁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家庭观念的更新变化,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制度的弊端、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不良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状态的发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在这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机体将朝向亚健康放慢发展。

(二)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由亚健康状态到疾病是身体自发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由症状演化为病状,实质是机体内部没有功能紊乱到内部器官系统的内分泌紊乱的一个过程。疾病中的代谢、功能、结构变化统称为病理变化,当身体处于病理变化中,细胞、器官开始出现故障,人体就会有头晕、头痛、身体不舒服等的病态感觉。

(三)健康-亚健康-疾病关系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可以向健康状态发展,也可以向疾病状态转化。对于亚健康终究向那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按措施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水平。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时自发的过程,向健康状态的转化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加强自我保健。

参考文献:

[1]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7.

亚健康概念范文3

关键词:健康;亚健康;轻体育

一、关于健康

1.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健康也纳入健康的范畴,提出只有同时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如今,健康已经超越了孤立的医学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个人问题,而成为社会进步、民族鼎盛、经济发展的保证。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体健康的十条标志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体重适当,体形匀称,站立时头、臂、臀比例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头发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由于道德判断还没有严格的标准,故WHO健康标准中没有涉及道德健康的具体内容。

3.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归纳有以下四个方面: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约占60%;生物遗传因素,约占15%;生活环境和社会保健制度,约占25%。

二、关于“亚健康”

1.“亚健康”的概念

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也就是健康向身体亮起了“黄灯”,虽然没有明显的病症,却呈现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弱,引起诸多不适症状的情况。

2.“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烦燥、易怒、健忘、胸闷、心悸、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目前认为“亚健康”的范围很广,身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均可属于“亚健康”的范畴。“亚健康”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某种疾病。

3.“亚健康”出现的原因

与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过度工作,不良生活嗜好,不良生活习惯,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食品,缺少合理的体育运动,缺乏睡眠等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造成人们对体育锻炼及日常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忽视,所以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有关报道,我国2003年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为50%以上,而到了2005年则高达70%左右,据有关的报道,目前已达76%以上。

三、关于“轻体育”

如今,“轻体育”的健康方式正形成热潮,对消除“亚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轻体育”的概念

所谓“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如益智类项目(下棋、打牌等),消遣类项目(散步、日光浴等),艺术类项目(跳舞、演技等);其次是运动负荷较小、娱乐性较强的项目(保龄球、台球等);也有学者把慢跑、健步走、登山、游泳(较短时间)亦归为“轻体育”。

2.“轻体育”的特点

(1)体能消耗小:“轻体育”不追求运动量,对身体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的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

(2)运动方式活,“轻体育”可集体活动,也可单独活动,可以静悄悄活动,也可以在音乐伴奏中活动。

(3)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愿望,就立即可以进入角色。

(4)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不用为经济负担伤脑筋,在公园、广场或家里均可做到“少花钱可健身,不花钱也可健身”。

(5)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宽松,可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也可以利用茶余饭后零散时间进行,锻炼时间可长可短。

(6)锻炼轻松化:从事“轻体育”,锻炼者可以忘却烦恼,摒弃一切不利健康的情绪。活动过程不仅是健身的过程,而且是净化心灵、怡情悦性、消除精神紧张的过程。

四、“亚健康”与“轻体育”

1.从事“轻体育”的强度

亚健康人群在开始锻炼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逞强,以锻炼后感觉良好、精神爽快为佳;如果锻炼后感觉身体十分疲劳,肌肉酸痛,持续几天都未有好转,则应该适当减量了。

2.“轻体育”的作用

这种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机体的呼吸,调节循环、消化和神经等系统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缓解不良情绪,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进而增强体质。

3.“亚健康”状态的驱逐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应逐步从“轻体育”活动过渡到竞技性体能类的锻炼中去。把强身作为目标,坚持每周3次以上,每次1个小时左右,同时达到一定的运动量。锻炼时每分钟的平均心率要大致维持在130次左右,或控制在(220一年龄)×60%~80%的范围。这样就可以最终达到强身健体,驱逐“亚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厚成.优育与健康(南方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亚健康概念范文4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 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 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

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

文化氛围不好等。 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亚健康概念范文5

[关键词]疲劳;未病;亚健康

[中图分类号]R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280-01

简单性原则是将复杂笼统、庞大、深奥的事物变为高度抽象,一语全括的简单性概念。近十几年我们在临床中将现代经典医学已明确诊断和其认为是所谓“健康人”群所存在的未病、前病、潜病、微病、不显病以及目前国外所称之为“亚健康”人群所存在的症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疲劳症候是己病和未病其主要症候,现总结报告如下:

1 疾病人群抽样情况

本组随机选取普通肝胆外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常见疾病各50例,其中包括消化道肿瘤18例,胆囊胆道疾病13例,胰腺炎7例,门脉高压症9例,急性阑尾炎3例。消化性溃疡病9例,糜慢性胃炎25例,十二指肠郁滞证3例,腹腔结核4例,胃下垂5例,肝硬化4例。肾小球肾炎13例,肾病综合征28例,尿毒证9例。肺心病18例,肺炎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8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支气管扩张症5例,肺脓肿2例。白血病9例,再障碍性贫血13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6例,尿崩症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3例,糖尿病11例,其它贫血病6例。冠心病20例,心梗5例,先心病4例,心肌炎6例,扩张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11例。总计300例,其中男193例,女117例。年龄17~78岁之间,平均43.21岁。

全部病人均有典型的相关疾病症状、体征,并经相关仪器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者,其中有合并疾病102例。全部病人均在接受相应对因或对症治疗。

2 健康体检人群抽样情况

本组随机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对社会,机关,企事业单位来院行健康体检者300例,其中男150例,女150例。年龄在21~60岁之间,平均年龄39.46岁。300例均行血压、心电、腹部彩超、X光胸透、脑CT、胃镜及相关实验室各项检查。其中有41例(13.66%),体检结果符合现代经典医学诊断标准,确诊为一种或多种疾病。余259例(86.33%),体检结果未确定有明确疾病。

3 疲劳证候调查内容及方法

3.1 疲劳证候所含内容:被调查者主诉:疲劳、疲极、疲乏、疲倦、力疲、劳疲。昏倦、劳倦、困倦、懒倦、烦倦、闷倦、沉倦、软倦、热倦、疼倦。倦怠、倦乏。困乏、困怠、困软、困弱、昏困。少力、乏力、无力、乏弱、力不足、乏累、劳乏、气乏、力乏、烦弱。颈酸、肢酸、肩酸、腰酸、腿酸、胫酸、足酸、酸重、酸沉、酸疼、酸痛、酸楚等。

3.2 医师望诊所见疲劳形态:疲弱、神疲、形疲、神劳、形劳、劳惫、倦惫、怠惰、懈怠、软弱等。

3.3 疲劳症候的调查方法:以问卷形式,按照中西医疲劳病证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疲劳诱因、疲劳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病人自我感受症候、医师中西医体检所见情况,现代经典医学仪器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等以序分别由医师填写,最终结论分类获得疲劳类型。

4 结果

4.1 疾病组结果:本组300例,其中普通肝胆外科所抽样50例患者中有疲劳主诉和所见疲劳形态49例占98%。消化内科50例病人中有疲劳主诉及所见疲劳形态者45例占90%。肾内科病人有疲劳主诉及所见疲劳形态者为100%。呼吸科50例病人中有疲劳症候及疲劳形态者48例占96%。血液分泌科为100%。心血管内科有疲劳症候及疲劳形态表现者49例占98%。总计300例病人中有疲劳症候及疲劳形态表现共291例占97%。

4.2 健康体检组结果:健康体检检测出有明确疾病41人,其中40人有疲劳症候和疲劳形态表现占97.55%。余259人现代经典医学未诊断有疾病者,其中有214人有疲劳症候表述占82.62%。300人健康体检人群中,有疲劳主诉及疲劳形态表现者共254人占总体检人数84.66%。

5 讨论

亚健康概念范文6

关键词:心理亚健康;筛查;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1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大众对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亚健康越来越重视。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白领女性阶层;据WHO 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健康人占20%,余下75%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已向整个人类提出了警示。当代大学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心理等压力,其健康状态不容乐观;而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的中间状态,这些状态均未达到CCMD2Ⅲ(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ICD210(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210)、DSM2IV(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不引起重视可能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目前,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在群体中,真正患有心理疾病,或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我认为,真正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数并没有这么多,在大学生这一人群中,大部分并不是心理疾病患者,而仅仅是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以,对大学生群体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2010级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1)研究对象为非体育专业学生(2)研究对象无精神疾病(3)研究对象为自愿参与研究。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从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2010级本科新生中,根据研究对象要求条件,随机抽取5个班级、约300人为研究对象,视班级人数过多或不足加减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意义,采用自愿记名的方法(但性别必填),由专人负责组织研究对象进行集体测试并当场回收问卷。

测量的问卷采用经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修订、由美国康奈尔大学Wolff HG Brodman R等编制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 Medical Index,CMI)[3]作为指标,选取康奈尔医学指数中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共51个问题。在每个问题均为“是”和“否”两级回答,“是” 得1分,回答“否”得0分,根据性别确定评分范围,将男生》15分,女生》20分作为确定心理亚健康的标准范围[4],即本实验研究所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三)统计分析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录入数据并用SPSS 1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问卷发放每个学校300份,共2100份,回收2067份,问卷回收率为98.43%,其中有效问卷有2020份,有效率为97.73%。其中男生1011份,女生1009份。

(二)心理亚健康状况

根据问卷评分标准,得分取:男生》15,女生》20,人群界定为心理亚健康人群。我们得到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心理亚健康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一)为20.05%,其中,云南师范大学心理亚健康人数比例最高,为23.73%,而云南财经大学心理亚健康比例最低,为16.89%。

所调查人群取回有效问卷中,所调查男生总人数为1011人,女生为1009人,男生心理亚健康人数为198人(9.8%),女生为207人(10.25%)。

(三)亚健康各因子得分状况

在我们所选取的康奈尔医学指数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中,被测试者得分状况如下(见表二)。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体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方面,而抑郁和敏感等心理状况较少。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改良过的康奈尔医学量表和评分标准对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2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05%学生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即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心理亚健康发生比例为20.05%,该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大致相符。心理亚健康人群中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方面。

心理亚健康是当今社会,对健康这一定义深入研究的重点方面,但对心理亚健康的概念、诊断方法及评分标准仍不统一。本研究中用改良过的康奈尔医学量表及评分标准筛查心理亚健康人员,调查结果与现有的研究大体相同,说明该筛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康奈尔医学指数作为评价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工具,在国外已应用多年,但在国内利用其作为心理亚健康的筛查工具还不多见。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0J004)

参考文献:

[1]孙云.跆拳道选项课对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研究[J].信息科技,2009(12).

[2]刘欢欢,张小远,赵静波,等.军队医科院校心理亚健康学生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48-2051.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5―30.

[4]David L,John P,Wayne G,et a1.A family study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Am J Paychitry,1995,152:76.

[5]连长贵.大学生群体心理卫生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