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1

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目前,全国两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型试点工作,逐步由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变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产业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本来就是应用技术型专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深度转型。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合理的办学定位。为与中专、专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现差别发展,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定位在为旅游行业培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经历是转型的关键。旅游规划策划能力是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能,且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以及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已对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在求职的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够拿出证明其规划策划能力和水平的作品,对其在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技术岗位求职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培养培训学生旅游规划和策划能力,作为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突破口。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特色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从课程性质来看,该课程是综合的应用性课程,涉及到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制图、旅游影响、旅游形象设计等本专业多门教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且直接对应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旅游规划策划行业,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工作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旅游规划策划的好坏有三个最关键的指标:一是严谨;二是创意;三是落地。严谨要求规划的各个部分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创意要求旅游的主题、形象、项目、活动有特色、有创新;落地要求规划要因地制宜,具体可行。只有同时具备了严谨、创意和落地的规划策划方案才能保障旅游开发的成功和效益。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中,严谨、创意、落地是规划教学的三要素。传统教学模式中,该课程多以教师分章讲授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发展脉落、步骤环节、基本方法等了解得比较多,但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规划策划过程,学生对规划策划的核心问题、各规划环节的要点以及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解得不深刻,也不具备规划制图等关键技能,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际操作时,基本上是有心无力。因此,要保障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深度转型的要求下,必须对教学的形式、内容和重点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是在教学模式上,应该采用案例式教学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使用学生经历旅游规划策划的过程、熟悉旅游规划的环节、掌握旅游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在教学的内容上,必须减少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强化形象设计、旅游制图、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策划的技能训练;三是在教学重点上,除了让学生分段掌握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各环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联,训练和培养他们严谨的推理、创新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适用型旅游规划的核心框架、关键环节及相互关系

根据旅游规划的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及目前较为流行的规划方案,我们认为适用型旅游规划至少应该包括区域发展环境分析、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主题策划与形象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与时空布局、市场营销策划、及投入产出分析、保障体系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重要的环节。这些环节尽管在旅游规划中必不可少,但对于整个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同时好的规划文本中这些部分之间是相互呼应、环环相扣甚至形成网络状关联的,从而保证整个规划的严谨、创意和实用,图1展示了适用型旅游规划中各环节的功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深度转型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和教学重点

在深度转型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掌握规划策划的技能,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以区域开发的实践为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然。在指导学生从事旅游规划的操作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外,教学目标应该提升到保障规划的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上,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的相互关系,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见表1。

四、Y语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且对区域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深度转型,使得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至关重要。在以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改革中,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必须提升到保障规划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之间的逻辑线索和相互呼应,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2

关键词:旅游;乡村;开发管理;运行机制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武隆县这样的山区贫困县,也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研究掌握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及运行机制十分重要。

一、现状分析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认识高度统一。由于武隆旅游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可见的现实利益,当县委提出抓“全域旅游”,建“中国武隆公园”,得到全县人民的广泛响应。二是自然禀赋优良。以中国喀斯特自然遗产为代表的山水河湖,可以旅游观光、休闲纳凉、垂钓养生、农家体验、寻幽探险等。三是特色初步形成。有自然景观、农业观光、民俗村寨、节庆活动、山区体育赛事等,特色初具雏形。四是景区带动有力。核心景区旅游产业已经充分展现了强大的带动能力,带来了知名度和游客量,加速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五是基础条件较好。离重庆主城只有137公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319国道、省道贯通全境,仙女山机场开工建设,“动车进城,轻轨上山”规划已经确定,县内各乡镇主要道路也都得到改善硬化、油化,苗木花卉别具一格,瓜果蔬菜四季不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深度的、统一的、整体的一盘棋规划。特别是顶层设计没处理好,具体落实到各地规划时,是遍地开花,各行其事。二是缺乏核心主题。全县乡村旅游比较忽视综合主题形象的定位。没有一个综合的乡村旅游主题形象,导致游客认知不足,降低了口碑效应的影响力。三是缺乏统一管理。没有一个专门的、全面的、有力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管理力量分散。四是缺乏组织运作。被动依靠景区大旅游的带动,以吸引度假休闲客人,缺乏组织运作。

二、开发管理及运行机制

(一)开发管理

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到农户、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群体。如何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好乡村旅游,在开发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

1.确定主题。旅游主题形象是基于旅游主体的资源禀赋和产品特色,按照市场性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形象定位原则、方法及现代传媒手段,构建的包含旅游理念、语言、标识、视觉、行为、服务等方面的印象体系,而旅游主题形象更偏重于理念和语言,优秀的旅游主题形象更是对旅游发展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武隆处在中国内陆腹地,而且是大山区大农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乡村旅游在定位上只能是在生态上做文章,武隆的旅游形象在于四句话“神奇山水,梦想家园,自然遗产,世界武隆”,如何吸引众多游客来体验或亲自经营自己心中的“神奇的梦想家园”,就是武隆乡村旅游的核心主题所在。

2.科学规划。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旅游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武隆乡村旅游的规划,应当按照“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县”的目标要求,请高水平设计单位,编制《武隆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全县26个乡镇、186个行政村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在这个《规划》下分别编制乡镇、村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3.健全组织。旅游组织是指为了加强对旅游行业的引导和管理,适应旅游业的健康、稳定、迅速、持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或协调发展职能的专门机构。一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负责研究制定政策、原则、规范。二是成立专门的工作执行机构,可以让旅游局来负责这项工作,也可设固定编制的单位,如“乡村旅游开发办公室”。三是成立一个负责业务运营管理的企业组织,如“武隆乡村旅游公司”,负责运营全域乡村旅游开发和运营管理。

4.做好试点。武隆县2015年制定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有点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贪大求全,要做就做精品,同时,应当统一标准,有一套评审体系,最好是划分一个层次,比如依次可分为精品村(示范村)、推进村、潜力村等,审定合格一个算一个,一步一步建设,保证试点村的典型带动作用。

(二)运行机制

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不好,做不做得成功,关键看最后的运行效果,运行效果取决于什么样的运行机制。

1.重视加大党政主导力度

党政主导是把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济调节、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其关键要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稳定、公正的农民利益分配机制和科学的土地补偿机制,才能实现经济学原理中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的利益均衡。实践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阶段或是经济落后的较贫穷地区,政府主导优势明显,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应不断调整和优化,适时抽身转向,以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

2.鼓励扶持村民自主开发

村民自主开发型在武隆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存在,主要是在政府引导后,村民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主开发或是在当地成功案例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开发、经营,主要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和“示范户带领”模式。如双河木根村、大洞河乡的百胜村、赵家乡山虎关水库周边等,都有一些尝试。这种方式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能最真实地保留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景观,也能一定程度提高村民意识和积极性。

3.引导调动乡村自发组织经营

当农户积极性有所调动,光靠农户单干显然不行。乡政府、办事处或村民可以自发组织协会或部门,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提供旅游接待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把旅游活动安排和效益分配由村干部组成的旅游接待小组负责,村民则负责游客食宿游接待和表演,村委为鼓励群众参与旅游接待,利益分配实行“工分制”,以保证居民的利益,这一模式村民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是关键。

4.激发形成多利益主体参与

乡村旅游发展到最成熟的时候,应当是多利益主体有机参与,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政府有效引导和调控下的综合运行。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涉及众多的利益分享者,如何协同发展,做到合理的利责分配,则是乡村旅游实现有序有效发展的关键。武隆可以借鉴和尝试的方式很多,比如“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四位一体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可适宜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综合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3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旅游一直是南传佛教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当地旅游已显多重忧患,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的单维性、文化发展的非持续性、对西方传统的迎合性、主体对旅游认知的浅层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缺乏良性的文化内推力和再生力。作为这些国度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南传佛教具备一种全域、和谐、一体的生命价值观体系。以南传佛教的特点来审视现代旅游,并将之融入旅游活动,进而提升旅游客体、主体的文化品质与深度,是当前乃至今后旅游文化品质再生性探索的主要路向。

关键词 :南传佛教;人文关怀;旅游文化品质;再生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4-0072-07

南传佛教文化旅游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对南传佛教地区① 的经济拉动、文化提升有目共睹。但是,从当地生态负荷、观念变迁以及旅游主体的反响来看,该产业并未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而是普遍以损毁生态,利欲第一,影响“回头客”等为代价,即使旅游资源渐近恶化,又令旅游主体无法得到应有的身心安歇、品质提升。这从南传佛教地区如我国西双版纳、泰国清迈、老挝万象、缅甸仰光等城市的旅游现状可见一斑①。如何使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文化走入良性再生实乃社会、学界应当深思的重大问题。本文立足于南传佛教人文关怀理念与实践,具体透视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现状,探讨其再生之原理与可能,并作出一定的旅游产品构想。

一、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文化品质分析旅游撑起了南传佛教地区经济的半壁江山,很难想象,如果该产业链出现断裂或陷入非持续性发展将会对当地起到怎样的综合性打击。为探讨、实现其旅游的良性再生,下文略对当前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品质进行述评。

南传佛教地区多处于热带,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大量的雨林季雨林植被、珍稀动物、海域风光。如缅甸有植物6000余种,西双版纳有鸟兽近500种,东南亚各国海岸线总长约10万km。人文资源方面,曼谷是“佛寺之都”②,缅甸是“绿色翡翠”③,柬埔寨有名闻世界的“吴哥窟”,西双版纳、老挝、泰国一线贯穿着堪称“母亲之河” 的湄公河。既有缅、泰、中等共同尊崇欢庆的“泼水节”,又有僧伽罗、傣、老听等各自差异的多民族地方文化。当然,最为突出的文化特色还是其“南传佛教” 传统。南传佛教已融入当地文化血液,为自然、人文、民众构筑了一层浓厚、深邃的底蕴,又以其特殊的魅力形式显诸出来,吸引着无数游客信众前往。这种旅游资源深度中已包含了旅游主体所需的观光猎奇、放松身心、体验生命、品质升华等种种价值,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理想归属。一般而言,具备如此丰厚、独特的资源,应该是永不冷寂的旅游旺地。但为何近年会屡屡出现“泰国客流已下滑逾30%”[1]、“东南亚旅游遇冷”[2]的现象?这固然涉及泰国、缅甸时局,或湄公河、柬埔寨旅游线路安全等综合因素,但笔者认为这些现象本身就是旅游文化品质缺乏深度说服力的表现。“南传佛教地区” 的旅游,明显已有可令人深思之局面。

首先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单维性。随着旅游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④[3],社会、学界对旅游的探讨极为热心,南传佛教文化旅游即属其中较受重视之专题。但从目前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品质来看,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明显的单维性。主要表现为:侧重动植物观光、海滨游览休闲等自然产品的开发;热衷于以宗教气息较重的寺庙、佛塔、各种佛本生壁画等“宗教静物” 的推出,进行观赏、审美、信仰等层面的“旅游” 消费;强调对南传佛教内蕴的发掘,如直接性地体验夏雨安居、寺庙食宿生活、内观禅修持、听闻经论等。表面上,这是最理想的南传佛教旅游资源“三重境”,一切旅游开发的大类也不外乎此。但如果亲自实地体验,考察,并沉下心来反思,就会发现:第一,自然性旅游项目中,缺少多维延伸的文化内涵;第二,上述项目实际是以经济获利为最终目的,从而造成设计、实施上的单维性,基本不再顾及其余负面影响;第三,绝大部分项目并未真正立足南传佛教的内在精神,无法在挖掘、突出南传佛教人文关怀的基础上良性地获取更大、更长远的多维利益。这种单维性对当地旅游资源、旅游形象之伤害是非常大的。其次是旅游文化发展的非持续性。南传佛教地区倚重自然性旅游产品开发的主因是其开发非常直接,不需过多的后天投入。但这正是自然、生态遭受破坏的开始和见证。例如那些“宗教静物”,多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迹、文物瑰宝,直接以之作为旅游产品必然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耗。这种损耗虽然得到了现实经济利益,但长远来看,收支却是“不等价” 的。美国学者克里彭朵夫早就意识到,建立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旅游业实际上也暗含着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摧毁意向,旅游必将面对旅游发展和生态破坏之悖论,“非持续性” 终会成为人们的棘手问题[4]。言下之意,这种“旅游热度”,体现了旅游主体对南传佛教的高度认可,展示了南传佛教的内在人文魅力,但正是这些看似积极正面的开发形式导致了南传佛教文化旅游乱象的势不可遏。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以“南传佛教” 为名目的文化旅游恰好就是违背南传佛教人文精神的“短视”行为。

再次是当地对西方传统的迎合性。信奉南传佛教的国家、地区基本做过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其文化体系中包含大量西方元素,再加上对西方旅游经济发展的艳羡,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西方文化的迎合。有学者已注意到: “二战以来,东南亚国家成为西方旅游者热衷的旅游目的地。而这一过程使得东南亚国家的民族传统和地方文化发生了明显的重构、再建现象。一些国家和地方为了迎合西方游客的兴趣和‘口味’,往往会刻意强化异国情调化,给旅游资源披上古代、乡村与原始的外衣来突出其‘他性’,以突出与旅游者的母体文化的反差。”[5]汲取、创新是应有的开放态度,但“迎合” 便意味着自身传统之丧失。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文化想要发生质的超越,核心还得立足于其基本传统———南传佛教。

最后是主体对旅游认知的浅层性。旅游学包含旅游客体、旅游主体、旅游活动等多维元素。很多时候,主体对旅游的认知程度决定了旅游活动的最终价值高度及旅游活动所付“资源代价”之高低。南传佛教地区旅游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不能一概归咎于旅游设计者、开发者、组织者,甚或导游。在对南传佛教文化旅游的认知上,旅游主体明显存在“错把一般民间传说当成文化内涵,错把艺术形象当成文化内涵,错把封建迷信当成文化内涵,错把文化符号当成文化内涵”[6]等观念性错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无法深刻认识旅游对象,旅游价值便大打折扣。另外,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南传佛教文化旅游提供给人的绝不仅仅是休闲放松、观光猎奇、增补知识、体验宗教等一般功能。最为深刻和彻底的,还是其中含有的对“补特伽罗人我” 的论证与解构方法。“补特伽罗” 即是受染之“主体意识观念”,与之相对者就是无污染的“绝对清净本性”,解构“补特伽罗” 即确证清净本性。人生之种种苦受、愚迷正是主体之执著所造成,这意味着,解构此补特伽罗主体实际上即是南传佛教的最高价值。这一点,对当今社会对治人类心灵之苦难无疑是具有重大借鉴作用的。以此对照当前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文化,该层面的价值建构并未达成,其浅层性显而易见。这也是南传佛教地区旅游业缺乏文化内推力的深层原因。

南传佛教地区的文化旅游一如既往地充当着主要产业,但其隐显之种种局限已一览无遗。如何让该产业提升品质,促成持续性的良性再生?这是本文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下文将以南传佛教人文关怀为基本视野,对此再生性展开探讨。

二、南传佛教人文关怀及其对旅游文化品质的再生原理

何谓“南传佛教人文关怀”?它何以能实现对旅游文化品质之再生?从概念上看, “人文关怀”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关注人类自身存在和提升精神品质之价值观。比照之下,南传佛教可视为广义“人文主义”。但南传佛教具有更为特殊的生命内涵:一为超越主体局限,与其余生命类型一体化的全域性、和谐性生命观;二为实现“终极生命关怀” 的修持方法。这异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是以本文安立“南传佛教人文关怀” 之概念以达意。现代旅游学中,从南传佛教的文化常识、宗教义理、价值体系来探讨旅游品质之再生是极为寻常的理路,目前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设计大都属此构架。但据笔者了解,从上述两方面特殊深度即“全新的生命观”和“具体的实践方法”来重估现代旅游之品质,的确还是鲜有人试笔。笔者认为,从当前乃至今后社会、学界对南传佛教地区旅游文化品质再生性之探索来看,这必然是主要路向。以下可分两层来对其“再生”原理进行论释。

第一层,从南传佛教生命观来重估旅游对象之生命内蕴,重构其生态伦理。南传佛教人文关怀的独特与彻底,即在于从“全域性” 生命视野来重估生命之存在、类属、运作、价值、伦理。此视野中的旅游对象,具有生命化的特性、尊严,旅游的品质因此而能拔高、升华。

一方面,不但作为主体的生命是一种身、心、佛性式的多维存在,被视为“客体”的一切生命形态也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它们和人类是平等的、相依的。南传经典中多有体现此生命态度的记载,如《律藏二》云:“六群比丘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 ‘何以六群比丘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耶?’佛世尊呵责: ‘愚人,汝等何以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诸比丘,汝等当知如是颂此学处:任何比丘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者,婆逸提。’”[7]内中以“佛世尊”的形象来对“知水中有虫而饮用之比丘”进行批评,足见南传佛教义理对其余生命形态的理解、维护、尊重、敬畏。实际上,这也是因物及人,是主体人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尊重。

另一方面,从“涅?佛性” 视野来看,各类生命形态之间存在同一性、一体性,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从南传佛教“佛本生故事”对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等宣讲中便可看出端倪。旅游对象是一个由“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等多重生命形态组成的生命系统,在特定的理论条件或视角深度下,人也属该生命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据此来看,旅游不再是简单的主客关系,消费与被消费,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交流活动。旅游的再生,便是这种交流和谐化从而展现出的自他、物我平衡。这种良性关系会带来无穷的文化增值和经济收益。旅游品质的再生,必须通过内在的生命力量来延展,只有这些东西才是活的灵魂。故而,这种全域性的新型生命观应该成为南传佛教地区旅游文化中被赋予、注入的基本生命态度和内涵。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都应以此为基本生态伦理和理论出发点,以酝酿更高旅游文化品质的再生。

第二层,从南传佛教人文关怀方法审视旅游主体之品质提升。现代旅游体系中,主体提供的是一种价值判断,在旅游活动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主体可选择旅游或不旅游,向何处旅游,如何旅游,甚至以“顾客是上帝”的观念自居。笔者认为这是需要反思的。在南传佛教人文关怀式的旅游活动中,并不偏向客体、主体之任何一方,而且这种关怀具体落实到主体对自身品质之反照、提升,将旅游主体视为需要迫切提升品质的旅游文化元素之一。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在尊重、维护旅游对象的同时,以旅游的形式去除自身生命之疲惫、焦虑、困惑、局限等,达到心灵的绝对自由。在此意义上,旅游,实际上是一种提升生命境界之修行手段。

那么,如何以南传佛教人文关怀方法来提升旅游主体之品质?此处先对旅游主体的价值层次做一种说明。有研究者曾将旅游主体的价值需求层次划为“三类八种”:第一类为“确证主体的存在”,分消闲怡情、增广见闻、文化与身份认同三层;第二类为“解构主体的存在”,分加深信解、以物观我、修行体验、物我一如四层;第三类为“圆满心”一层[8]。这种划分较为细致地诠清了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的价值对应情况及对旅游品质评判的决定性作用。详言之,旅游主体的品质层级可分为“三类八层”。第一类是增强自我积淀,属于社会文化层的价值观。第二类过渡到“损之又损”[9],是宗教超越层的价值观。第三类是涅?本性的自然显化,是终极心性层的价值观。这种类分,可以对照出旅游主体的价值追求和所达到的境界。在笔者看来,最高级的品质自然是连“宗教相”也不执著,随缘安住、显现于旅游生活中的心性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便可详谈提升主体品质的方法。“人文关怀方法” 是南传佛教中最为丰富、独特的元素,体系非常庞大,然其核心为“四念处”观法。四念处者,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它实际已超越宗教修持的局限,具体落实于生活中的实用心性炼养,是南传佛教人文关怀实践的代表性方法。大意是:身、受、心、法概括了生命之一切处一切时,应时时处处念念不忘观身、观受、观心、观法。①[10]即主体对行住坐卧、观念意识,甚或深藏诸业的随时、随缘观照。这种观照在南传佛教看来实际上是立足于清净佛性的终极旁观,作此“四念处” 观法,一切因缘虚妄便可解体,是对主体偏失、执著、愚迷、贪嗔痴等的矫正和鞭策。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中,主体可以“观生活”,而在旅游中,便可“观旅游”。长期训练此“四念处”,所谓“主体” 便会“解体”,随之而来的是“圆满心” 的清净呈现,“旅游主体” 品质的无染升华①。以此来应对旅游,则无拣择心、利欲心,无对旅游对象的种种抱怨不满,也无对生态环境的肆意毁伤。

现代旅游中出现的种种主客矛盾、非再生性,实际上是人类“二元对立” 本能的具体物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到上文所谈的生命深层。上述两点,表面上是从相对立的客体、主体之间来谈旅游文化的注入,但其实主客相互含摄、依存、一体。这也是南传佛教人文关怀的特性,并不局限于确立主体的存在价值和主导地位,而是从“大生命观”、“全域性” 来看待自他、主客之关系。旅游如果仅仅从“旅游学” 来自证、预设、发展,必然无法取得最终超越。从南传佛教人文关怀的基本思路来看,旅游并非单维浅层之存在,而是建立在以生命存在、生命价值、人文关怀方法等为中心之上的一个多维系统,其发展路向、发展潜力、发展面目、价值高度、经济收益等,最终决定于整个旅游系统尤其是主客二者的“深层人文内涵”。有一点需要强调,本文以南传佛教人文关怀来观照旅游文化品质,并非“强行注入” 一种“南传佛教人文关怀文化” 的内涵或价值观,而是借用其理论视野来反思、呈现旅游自身本来具足的深刻蕴藏、内在品质。在此意义上,一般所说的将“文化注入旅游”,以促成“旧瓶装新酒”、“老树开新花” 等观点值得商榷。“注入” 实际上还是一种透露着现代工业文明外向型思维的观念———想方设法以主体为主导,强行粘合出一个“新产品”。从南传佛教人文关怀的全域性视野来看,这并不符合旅游的本来规律与特征,换句话说,这终将导致旅游产品的“名实关系”出现对立,并表现出种种非持续偏失。从旅游的长期良性再生来看,这也是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地方。

三、南传佛教文化旅游品质再生之可行性论证

当前最为普遍的“南传佛教文化旅游” 主要是南传佛教宗教形式、基本义理及相应资源的“融入”。对于从“生命的全域性”与“主体品质的终极提升”两层来看待旅游,则显得过于“深奥”和“理想化”。既如此,本文所诠之人文关怀最终融入旅游活动而达成文化品质再生之可行性又有多少?下文分而论之。

其一,这是典型的良性再生思路。结合南传佛地区的文化传统及其铺开效果来看,从一般性的“人文常识利用”提升到“全域性生命观” 和“主体终极品质”,必然是当前乃至今后南传佛教地区旅游文化品质的主要发展路向、基本指导思想。南传佛教人文关怀所蕴含的全域性、一体性、和谐性的生命观,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旅游与人的存在、价值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发展思路是可持续的、多维性的、生命化的,能够从客观上解决产品开发的单维性、文化发展的非持续性、对西方传统的迎合性、主体对旅游认知的浅层性等问题。当前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业无疑正处于收效良好阶段,但生态损耗过大、后继乏力、当地居民观念物化、客流逐渐减少等负面效应已经出现。必须及时调整思路,寻求长远发展。对于长期依赖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当地来说,一旦旅游陷入困境,必然引发极为严重的“骨牌效应”。在此意义上,“可行性”毋宁说是“必要性”。

其二,以具体旅游文化产品构想为证明。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项目早已难以计数,我们还有必要更添波澜?如果按照良性再生之理路开发设计,这种旅游产品实际上是对生态、旅游,甚至是人心的拯救,永远也不会嫌多。此处以在西双版纳A地建立一个“珍稀树种博物馆” 为例①。

一般而言,博物馆只针对于历史遗迹,对象多是无意识生命的“文物” 等, “珍稀树种博物馆”限于树木生长的自然性,确乎很难落实。但这正是南传佛教人文关怀之精神、视野结合地方特色所催生的新型而又良性的旅游创意。

假设②:在西双版纳景洪市远郊A地,某旅游集团竞得一块200多hm2的荒地,面临重新规划、开发。一般而言,这样的土地早已被用来种植橡胶林,做短期的经济收成。③ 但出于更久远的文化、经济、生态考量,我们将之规划为“珍稀树种博物馆”。其基本特征是:种植珍稀树种、具有纯野外开放性、以博物馆的思路来经营。目前的西双版纳,许多珍稀树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但当地的气候又非常适合多种珍稀植被生存。我们采取的对策是在不影响其余林区生态的前提下统筹规划,或移栽、或培育,200多hm2山地全部种植珍稀植物。并建立资料库,对每一株珍稀植物的特性、价值、成长等均做详细记录,用以展示。

此博物馆的管理机构,以“夏安居禅修体验苑”的形式设在其中,请南传佛教有德行之高僧入住,以形成南传佛教氛围与实质。正如小部《法句经》所说:“于村落森林,平地或丘陵,阿罗汉住处,其地则可爱。森林其可爱,众人所不乐,彼喜离欲乐,不求诸欲乐。”[11]较为著名的南传佛教禅修苑经常设在雨林中,本身就体现了尊重生态、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南传佛教生命观。在此形式和内容下,此博物馆形成了主客之互动、依赖、一体化及与南传佛教修持相结合的特征。

无疑,这些珍稀树种的成长与当地生态恢复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或10年甚至更长。④ 这意味着长期的资金投入和心灵忍耐。但是,这种南传佛教人文关怀的贯彻,首先即是对当前急功近利、短平快开发意识的反思和警醒。⑤ 其次,作为参观性用途的珍稀树种之经济回报率非常高,尤其是身处南传佛教氛围下的珍稀树种,其旅游收效甚至远远超过树种本身的经济、研究价值。故而这种综合南传佛教多维元素的旅游项目,在西双版纳乃至所有南传佛教地区均具备很高之可行性。其三,从南传佛教终极价值观在旅游中的可实现性来解说。本文所论“再生性” 之核心实质上是南传佛教所推崇的终极价值观之实现,如这种终极价值观不能展现于具体的旅游活动中,则所有名为南传佛教文化旅游的项目创意充其量只是空有其名,无法上升到“终极人文关怀” 及旅游良性再生之境。此问题可分两方面来讲。

首先,其基本理路是“呈现本有”,而非“强力注入”。正如南传相应部之经典《大篇》云: “希求喜悦、断诸欲、无所有,贤者去心垢而净己。于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欣无取弃执着,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12]以及本文是在现有基础上“涤清身心”,为既有资源旅游置换一个全新的“内驱程序”,而非推倒重建,亦非倒退复古。一方面,这种人文关怀的实现有先例可循。如南传佛教地区的民风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平和、淳朴、生态的状貌,这其实便是南传佛教新生命观和主体品质升华的体现。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反思与重现。另一方面,南传佛教地区的生态、人文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资源库,本来就具有良性的自我循环与整合能力。近些年的隐显忧患,主要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维性、进攻性思维所导致的结果。对此做出一定的调整、反思、重整,便可初见效果。人们热衷于旅游,其实是对其特殊内蕴、意义价值、人文深度等的认可。而南传佛教人文关怀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无疑正是强大的内在保障,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永不会枯竭。其次,在本文看来,最为理想、终极的旅游品质,不但具有基本的放松观光功能,还应有深层“生命安顿功能” 和“审美显现功能”。① 这是建立在“全新生命观” 和“有效人文关怀方法”上的理想结果。从哲学境界上来说,此为取消二元对立的如实之境。二元对立其实是观念上的对立,如从本性的高度来观照一切思维意识,则其运作之虚幻性便清晰解构。这意味着主客之间再无界限,唯呈现以生命之泯合大化,自然而然。从生命存在上来说,彼时生命不但通达本性解脱,还和一切外境、生命形态取得了“本性”层面的链接,住于全域、和谐、一体之境,正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3],自他生命是和谐、互利、相依共处的。从审美功能上来说,这是本性之美的自然绽化,一切生态坏境、旅游活动、乃至旅游主体都是佛性自在的如实“显像”,即所谓“人间界之幸福,或神世界所有之悦乐,又涅?所有之乐,亦一切由此‘财宝’ 得”[14]。基于此,这种“人间界之幸福” 便不会再被主体的恶意判别而影响、伤害,生命的痛苦、恐惧将会消解,从而安住于圆满、自足。以上论述考虑到了项目特征、设计原理、具体案例以及旅游终极品质的实现等方面,是对南传佛教人文关怀在旅游品质再生中的可行性诠释与论证。这种再生具有丰厚自然资源、理论条件,是可长久持续的基本思路,在当代旅游学建构和反思中,当能发挥其重要作用,进而展现出南传佛教文化旅游的终极品质。现代旅游无疑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胜,几乎都属于当地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才重点探讨、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非持续性缺陷,甚至防微杜渐,以促成其持续增长。南传佛教地区的旅游具有当地语境下的特殊性,但其旅游产品也同样面临着寻找良性再生增长点的迫切需求。笔者认为,当前这种情状,其实是人类观念尤其是工业文明二元对立思维的具体表现。要解决这种对立,就必须深入到全域性的生命观来重新审视旅游,在充分展现南传佛教人文关怀的同时,促成旅游主体的高度自觉性,保持旅游客体的完美自然性,最终达到人、境的一体化,既在旅游活动中显现了南传佛教本旨,又安顿了旅游主体自身。唯如此,才是尊重了南传佛教的内在传统,又实现了深度、良性、高效的旅游品质再生。

参考文献]

[1]乐琰.东南亚旅游客流骤减,泰国客流已下滑逾30% [N].西部时报,2010-08-27(8).

[2]袁远.东南亚旅游遇冷,韩国台湾遭抢单[N].中国贸易报,2014-05-27(8).

[3]梁舜,谭畅.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达14亿人次[R/OL].[2014-10-16]http: //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10/16/c_1112850471.htm.

[4]KRIPPENDORF.TourismintheSystemofIndustrialSo?ciety[C] //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6:13,525-531.

[5]彭兆荣.阳光下的阴影:现代旅游的一种价值隐喻———东南亚旅游发展的思考与案例[J].创新,2007,1(3):5-12.

[6]桓占伟.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误区与正确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7):4-6.

[7]律藏二[G]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2册.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4:166-168.

[8]冯天春.论旅游主体的价值需求层次———以藏传佛教文化为背景[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6-141.

[9]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8.

[10]念处经[G]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9册[M].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74-80.

[11]法句经[G]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26册[M].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5:22.

[12]大篇[G]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7册[M].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152-153.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4

【关键词】县域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城镇;婺源

一、问题的提出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只有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形成对区域发展升级的强大支撑。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江西省有80个县,要实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科学发展水平作为重要突破口和重要增长点。

就江西当前发展实际而言,提升县域发展水平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县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引导和鼓励各县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打造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本土产业,形成支撑县域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提升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围绕打造有区域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增强内需拉动的能力,统筹推进城镇化与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以产业化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动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耦合发展,更有利于实现产业和城镇的和谐统一,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

县域经济也是我国空间经济演化的基本单元。历史基础、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江西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多数县都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巩固好、发挥好区域的生态优势,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基于此,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发展理念,充分结合江西县域发展实际,就如何发挥县域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促进县域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优势,促进县域产业化和城镇化耦合发展开展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探讨

1.产业发展的生态化

20世纪后期,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危机四起,传统产业结构的弊端暴露无疑,人类开始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目的是改变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以最终达成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诸多要素在系统环境里通过一定的方式耦合而行成。生态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其要素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及环境因素、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等。

县域产业体系生态化中包括:(1)农业的生态化。农业的生态化包括两个层次,一层次是回归自然农业和传统的有机农业,更高的层次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农业打造成生态、经济、技术复合人工系统,克服传统农业的低效率,适应社会的新发展。(2)工业的生态化。其与工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区别就是力求把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纳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仿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方式组织工业生产。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节约各种要素投入,高效率地组织工业生产;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在全产业链过程中,并主动引导消费者保持消费的生态化。(3)服务业的生态化。一方面要求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另一方面要使人们享受的各项服务,尽可能降低区域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

2.城镇发展的生态化

城镇生态化要求在把城镇打造成自然系统合理、经济系统有利、社会系统有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体现在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的建设与自然的选择相统一,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高效利用、信息传递流畅快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协调,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在城镇规划上,要求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洽,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在城乡关系上要形成城乡复合体,使得城市与乡村融合,互为一体。城镇生态化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且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它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将人与自然置于和谐的双方,达到共存共荣的境界,是今天追求高质量生活方式的人们的理想选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3.关于县域产业化与城镇化关系

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得出的经验是,城镇化和产业化之间通常是同步推进,并且存在着一种交替变化的内在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能够完全绕过城镇化而走上产业现代化的道路或脱离产业化而实现高水平的城镇化。县域产业化发展是县域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是县域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支撑。县域产业化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过程和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城镇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离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相对集中,产生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县域城镇化是县域产业化的空间载体和依托。县域产业化发展要求生产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需要城镇为其提供能源、交通、通讯、金融、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系统,城镇化引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利于形成交易市场,促进产品流通,从而不断推动农产业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而生态产业化和生态城镇化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产业化是推进生态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生态城镇化应当以生态产业化为主导动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显著标志,更加重视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生态产业化的载体和土壤;没生态产业化就没有城生态镇化,没有生态城镇化就没有现代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案例分析

婺源县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2%。自2002年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来,该县牢固树立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同时借助“中国最美的乡村”品牌力量,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化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不断推进生态产业化和生态城镇化耦合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分析婺源县的生态建设和发展,突出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把环境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为了让生态环境资源成为加快发展的资本,近年来该县将全县294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生态文化大公园来规划和建设,在巩固好原有生态基础的同时,重点实施了绿化美化、清洁能源、水体保护、垃圾处理和环境整治“五大工程”,进一步扩大生态优势,提升环境品位,抢占“绿色发展”的制高点。已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首批“十佳绿色生态县”、“全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先进县”等系列荣誉称号,拥有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县,生态环境品牌已日渐叫响,并为加快生态经济发展获得了先决条件。

2.全域规划,统筹建设,构建特色生态城镇

独特的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富集的旅游资源是婺源的宝贵财富,也是城镇化建设的特色资源。近年来,婺源县在全国率先以全县行政区域为城镇化规划范围,把县城、各个集镇和旅游景观村放在城镇化建设的同等位置进行规划布局。在规划中,首要进行了全县生态景观控制与规划,然后开展区域功能性控制规划,在此基础上开展城镇建设规划。规划突出抓好江湾、清华、赋春3个示范镇和景观村的发展规划,构建了“一个中心城区、三个副中心集镇、一百个文化生态景观村”的三级城镇框架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梯度辐射的县乡城镇体系。

在城镇建设上,婺源县十分注重传统建筑风格的挖掘和传承,努力塑造饱含地域文化底蕴的建筑特色。依照“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保护原则,对县域内原有明清徽派古建筑进行修缮,确保维修报的古建筑保持原来特色;对改革开放后新建的2900多幢公路沿线和景区景点非徽派住宅等建筑,进行了徽派改造;对城乡新建房屋,要求按照规划部门统一规划设计的多样化徽派建筑形式进行建设。千百年来粉墙黛瓦、精致典雅、亲近自然的徽州建筑风格一脉相传,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核心元素。

3.发挥特色生态优势,培育生态产业体系

该县在保护环境、搞好生态建设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体系。

(1)生态农业。依托婺源生态优势,该县把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作为向更深层次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的突破口,将全县划分为东北生态林茶、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已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50余万亩,其中有机茶、有机稻、无公害蔬菜等基地达20万亩。婺源绿茶以优良的品质成为我国有机茶出口第一大县,全国著“油菜花”景观品牌和无公害蔬菜产地,全面带动有机茶叶、大米、山茶油、酒、水产、有机蔬菜等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促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4家。

(2)生态工业。围绕生态优势,确立以生态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向,鼓励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物、电子、新材料、绿色食品、旅游商品等高科技、无污染企业。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江西省生态工业园的要求,创建了全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引进110余家生态环保型企业,吸纳就业12000余人,形成机械电子、鞋服纺织、绿色食品和旅游商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依托全省首家旅游商品产业基地,促进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发展徽州“三雕”、龙尾砚、甲路纸伞等一批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加工产业,年产值逾5亿元。

(3)生态旅游。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已经成为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牌和无形资产。该县先后编制了《婺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以及10多个景区规划,科学地将婺源旅游业定位为建设“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了旅游资源的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使全县旅游业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县域产业化和城镇化良性耦合发展,是江西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在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一要统筹考虑县域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全域性科学布局和规划城镇化建设。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人文、绿色消费的特色的生态城镇。同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眼于打造江西绿色品牌,坚持绿色生产,丰富绿色产品,促进绿色消费,形成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县域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5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6

3月4日,__县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5周年表彰暨县妇联十一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来自全县各条战线的120名妇女代表齐聚一堂,共庆节日、共谋发展。大会对在2014年服务城乡发展、巾帼创业就业、妇女儿童关爱、美丽乡村建设、绿满__工程、清白靓家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为焦运平等10个__县首届“最美家庭”颁发了证书。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肖鹏飞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希望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者紧紧围绕“新兴工业强县,全域旅游富民”两大战略,奋力打造“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民生靠山”。要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豪气,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业绩。一要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在增强本领中展示新风采;二要提升素质,锐意进取,在夯实基础中谋求新突破;三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增强意识中开创新局面。肖鹏飞就巾帼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发挥妇女在“清白”工程中的主力军作用做了重点强调,希望广大妇联组织利用家庭工作优势,充分调动全县广大妇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源头抓起,从家庭入手,从主妇切入,让千家万户净起来,亮起来,美起来。7个乡镇妇联分别召开纪念表彰大会,对2014年度的三八红旗集体、红旗手、最美家庭、好婆媳、“巾帼建功标兵”、“我爱我家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对妇女和家庭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巩固广大妇女投身“三个__”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今年是我国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周年。“三八”节期间,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开展了“男女平等宣传月”活动,在全县掀起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热潮。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利用妇女之家、电视台、电子显示屏、网站等媒介广泛宣传妇女观、社会性别理论,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内涵,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就,宣传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以及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妇女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宣传一批优秀妇女典型。3月6日,__县妇联组织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四个部门的妇委会主任,开展了以“建设法治__.巾帼在行动——部门联动 送法到家”为主题的法制宣传系列活动。首先,县妇联组织四个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向前来咨询的妇女同胞们发放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司法调解等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单及资料。四位妇委主任结合近几年来,__县内发生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典型案例和最常见的妇儿维权法律法规知识,妇女如何正确维护婚姻、保障自己的权益,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教育、养老扶小责任关系、女童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展开了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在座的妇女同胞们受益匪浅。今年“三八”期间,县妇联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送维权知识进村、进社区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全县“妇女之家”,送到妇女身边,使广大妇女同胞人人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增强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的习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三八期间,__县妇联共开展送法进家活动达5场次,有近5000名妇女同胞参加,共发放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单8000多份,利用媒介书写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标语330条,深受广大妇女同胞们的热烈欢迎。

为保护__的绿水青山,建设绿满全域、彩扮百村、

林富万家,力争两年内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绿色全覆盖的工作总目标贡献__“半边天”的力量。县妇联下发“绿满__·美丽家园”巾帼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四个一”开展活动(一次系列宣传活动、一次植树造林活动、一支巾帼绿色志愿服务队伍、表彰一批巾帼绿色先进典型)。共发放“凝聚巾帼力量·建设生态__”倡议书2500份,3月3日,县妇联组织70余名巾帼志愿者身穿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到茅坪场镇何家湾村开展“生态文化走廊”巾帼义务植树志愿服务活动,种植紫薇600株。 围绕“清白工作”开展巾帼清白服务月活动,3月11日,县妇联组织鸣凤镇社区干部、网格员、鸣凤镇妇女干部共65人到嫘祖社区开展“巾帼洁家靓家美家行”志愿服务,拉开清白服务月活动序幕,当天共清理白色垃圾100余袋,鸣凤水岸的环境得到整治。在绿满__·美丽家园 巾帼行动中,全县各级妇联组织迅速行动,成立由3750人组成的巾帼绿色志愿者服务队125支,发放洁家靓家美家倡议书3500份,植树34000多株,开展清白服务125场次,整治环境250处,通过洁家、美家、净家、靓家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家庭生态意识,为村容更加整洁,环境更加优美,乡村更加文明和谐贡献巾帼力量。送岗位。__县妇联联合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共同组织的“__县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3场次,“满足企业用工,促进就地就业”,共有49个企业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440个。累计5000多名女性进场参加应聘,3460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女性1380人。

送服务。3月6日,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文艺团体慰问演出下乡、医疗服务下乡、人口与计生宣传下乡、法律服务下乡、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知识、科技及农业知识普及下乡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