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1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改革思考

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

1.1 专业设置应当瞄准社会需求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市场缺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实需要问题;二是未来几年内,市场将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这是需求趋势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把握起来难度较大。

具体讲,从宏观层面: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中观层面:需要对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用人趋向。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审视现实、前沿研究、全面规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互动。

1.2 专业设置要突出行业特征

在设置专业前必须综合考虑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认真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进行系统化。可以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订,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颁布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

1.3 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岗位不断更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不仅要适应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需要,还要密切关注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人才效益获得的急切性等特征。

2 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1 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的重点应当是构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依托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技术呈复合化的趋势,可将课程分类组织成若干模块,进行课程的重组和调整,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的综合。

结合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优化也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及时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使毕业生始终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职业特点。

2.2 围绕“应用”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基础课与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乃至更新。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2.3 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学生人文素质课程

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将面对的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环境,如果学生社会适应力比较差,就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就难以维持。

所以,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除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外,还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考虑到高职教育课时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把学生人文能力实训实践与专业技能实训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模式——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

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尽快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二是由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包打天下的状况,一方面要在校内创造“仿真”环境,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到实践一线,通过岗位实训,提高其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应当重视与真实职业情境直接相关的学习场所的创建,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校内实训室、实习基地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做到:从实训设备、实训工具到现场工况都按照实际的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使用,把学习情境塑造成“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提高技能、增长知识。

3.2 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能否真正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

另外,企业还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从学校看: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借助企业实力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这种合作或共建,对企业和职业技术学院是互补的,能达到企业和院校的双赢。

4 结 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地区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用人趋向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了解对方所需,主动上门推销自己,当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主动服务,搞好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今国内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新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2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区域发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一些地理位置较好的地区中,其城镇人口的比重以及经济发展的提升更加明显,相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比较落后。要想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教育无疑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力武器,教育水平的提升必然能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但其发展也受到资金方面的制约。因此,研究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系,能为职业教育在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

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城镇化发展应为互动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出拉动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职业教育更是为解决当地就业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水平,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水平,解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一个地区城镇化的人口、经济等因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也不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对城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为城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为了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会为当地的就业发展提供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人才,保证城镇化的长远发展。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农村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为当地居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的传统模式,以此来提升当地的劳动生产率,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二、重庆黔江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现状研究

1.重庆黔江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重庆市渝东南部,处于武陵山区的腹地,长期以来有着“豫鄂咽喉”的美誉。黔江区作为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获得过“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区”、“最具风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截止到2012年,黔江区户籍人口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5.9万人,城镇化率比较低。与此同时,在2012年,全地区的生产总值为147.95亿元,其中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54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6450元,贫富差距明显,体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截止到去年,黔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为72585万元,在其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30901万元,科学技术支出354万元,文化体育支出200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028万元。和往年相比,黔江地区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有所增加,也使得教育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但是通过调查分析黔江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中发现,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是其农村地区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一万余人,学校共开设了关于电子信息、机械加工制造、酒店管理等十几个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对于一个有着40余万人口的地区来说,目前黔江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并且存在着类似职业教育资源匮乏、职业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学校的硬件不够完善等问题。职业教育水平不高。

2.重庆黔江城镇化发展现状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也较低。在成为重庆的直辖区之后,其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对比于其他发达地区来说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大体上来看,黔江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黔江区是一个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较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0年,黔江的城镇化率仅为19.8%,同期的重庆市平均城镇化率为42.0%;到了2012年,黔江的城镇化率为39.1%,而重庆市平均城镇化率已达到55.0%,由此可以看出黔江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速度缓慢。

另一方面,黔江地区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为了更加直观看出黔江和重庆市的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率的统计数据,本文提供了相关表格,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黔江和重庆市的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率的统计

注:资料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通过上表当中的数据能够看出,黔江地区的常住人口在2005年,由于三峡移民的影响,人口数量降低,而自2006年以后,重庆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开始逐渐增加,但黔江却仍然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是由于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中培养了一部分学生参加就业,但这些学生在毕业后返乡人数却较少。

3.黔江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让农村职业教育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态势,以此让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中准确定位,就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条件:首先,职业教育和城镇化在发展目标方面就要形成一个共识,建立相似的发展观念;其次,二者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最后,农村职业教育和城镇化发展需要进行资源交换。但就目前的二者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黔江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对其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推动黔江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县域经济的聚集作用、城乡统筹建设的牵引作用等,而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大,职业教育水平滞后,在居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黔江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虽然在近几年中,黔江的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但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的作用[3]。在所有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素来说,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而需要城镇化发展所带动的职业教育仍然是农村地区教育中的薄弱部分。

三、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中的定位与功能

1.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体

从定义上来看,职业教育就是要在日常的培训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为推动地区就业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由此看来,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体,也体现出了一种社会需求。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学历和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4]。要想让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发挥功能,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技术水平放在办学的首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

2.立足农村发展现状,适应农业生产需求

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城镇化要想得到广泛发展,就要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因此在重庆市黔江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要从当地的发展现状出发,和当地的经济社会紧密相连,促进黔江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稳步提升[5]。而在其职业教育的定位中,应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增长方式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变为依靠资本、技术以及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有数量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发展,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也应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让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紧密相连,不断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3

我们说区域经济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区域特色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一个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区域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常州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1.1常州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常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经济发达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2013年,常州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8.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50.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72.0亿元。常州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2:52.9:43.9调整为3.2:51.6:45.2。常州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9299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5万美元,见表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以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等为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中,贡献最大的行业依次为商业批发零售、房地产、金融保险、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仓储。

1.2常州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特色经济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区域内,以某一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某一产品、某一产业,并以此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等构成一个区域的经济支柱。常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强化对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学品、输变电、动漫软件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现在五大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2011年为例,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20.9亿元,年均增长28.6%,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7.7%。目前拥有中天钢铁、申特钢铁、百兴集团、亚邦投资、常林工程机械集团、新城控股集团、天地光能、金源同业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其主要产品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11年,常州市变压器产量达到1.3亿kVA,约占全国变压器产量的10%;装载机销量占全国的5%;挖掘机销量占全国的10%;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超过4.5GW;农业机械销量占全国的15%。其中,单缸柴油机和25-40马力轮式拖拉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牵引传动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占有45%的市场份额,精密高档电声器件销量世界第一,锻钢冷轧辊产量亚洲第一,冶金成套设备设计制造能力全国第三,单品种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三位的药品有45只。今后常州将继续推进特色经济在转型创新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常州智能制造装备”区域标志性高端产业。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生产业突破发展的步伐。

2常州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常州市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有6所,目前有高职学生约5.5万,设置13个专业大类(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总共有专业大类19个),开设134个专业,覆盖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纺工、轻工、旅游商贸、文教等行业,涉及百余个职业技术岗位,其中:公办5所,位于常州高职园区,为原来的中专学校在2000年前后升格而来;民办1所,于2001年8月创立,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所公办高职院校聚集于常州市高职园区,共有高职学生5万余名,专业覆盖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纺工、轻工七大行业,涉及近百个职业技术岗位。园区内还集中13个教学理念先进、技术设备一流、资源充分共享、机制灵活高效的实训基地;建成了园区内外共享装备制造类高水平的设计、制造、检验、培训平台———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建成了包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园内充分体现“高效、集约、先进、共享”的建设理念。正是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以人才的升级推动经济的转型、城市的跃升,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发展模式———“常州模式”。建东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常州市新北区,于2001年创立,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开设工、管、经、文、艺类36个专业。

3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探析

3.1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影响

2013年常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色经济产业增加值为1577.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2%,2013年常州高职院校各专业(包括普高、中职、专本连读等)共招生19979人,其色经济涉及专业(包括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等)共招生11288人,占招生总数的56%,超出其对特色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例19.8百分点,对2012年和2014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大致也在这个比例附。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生人数规模相对较高,在总招生人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原因在于:

1)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经济的精华所在,其发展水平和速度较高,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

2)特色经济是地方经济的优势部分,在省内以及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口碑相传,人们认为到当地读相关专业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发展前景。

3.2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影响

3.2.1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影响2013年常州高职院校有专业135个,专业布点数255个;特色经济专业有63个,布点数127个,分别占总数的46.7%和49.8%,分别超出其对特色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例10.5和13.6个百分点。对2012年和2014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大致也在这个比例附近。可以看出,特色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产生了超出正常比例范围的影响,相关专业被更多地设置。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确实与区域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区域经济的特色对高职专业的影响最大。

3.2.2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培养层次的影响常州经济目前正处在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转型之中,对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经济的常州,须力求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经济要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常州的装备制造、新能源、交通车辆、生物医药等功能园区,正致力于向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具有极强的产业配套能力,迫切需要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提升发展层次。走访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多数企业由于技术改进及升级的需要,迫切需要引进的学生除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外,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和促进企业升级和发展,同时认为目前的高职生的理论知识方面较弱。我们认为这是企业向我们发出了需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信号,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思考,在培养层次上不能仅限于专科层次。

4常州高职教育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重视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特色经济是常州区域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可以直接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提高其竞争能力,对整个区域的经济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精力,特色经济的发展受到政府的引导、扶持。作为直接服务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和跟进,满足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以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

4.2在招生人数上向特色经济涉及专业倾斜

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优势行业,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有历史的积淀,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大。一般来说,其涉及的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办学水平也高,对其它经济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有辐射、带动的溢出效应。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收学生人数可以多一些。根据调研,特色专业招收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学生不仅在常州区域经济范围内就业,而且还在其它地区就业,就业有良好的发展势头。适当增加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生人数可以满足特色经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

4.3在高职专业设置及办学层次上充分考虑特色经济的影响

4.3.1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总体协调并指导高职院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政府部门,具有各高职院校缺少的对宏观状态的把握能力,对特色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非常清楚,要引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对接,招生预警报告,防止招生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撞车现象,对专业办学水平较差、学生就业困难的学校提出整改建议,来保证专业设置与特色经济的紧密结合,保证较高的就业率。

4.3.2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特色经济是动态发展的,其产业结构、技术水平都在变化,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调整机制,每二至三年之间搞一次大的专业调研,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调整专业的设置,找到新的专业增长点。专业的内涵建设必须得到加强。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优势部分,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水平高,这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支持,特别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源支撑。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生源水平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职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聘请特色经济产业内的技术型管理人员参加,厘清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规格和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专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都应随着产业的变化而变化。部分行业由于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达到本科层次,这一点目前的解决方法只能是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5结语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对策

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295所,在校生近76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几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与此并不相称的是近几年多数行业企业出现以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代表的“招工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并存,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岗位需求差距明显,基本技能及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都比较滞后,不能满足实践技能培养需要,二是学校和企业沟通渠道比较单一,职业教育集团作用发挥不充分使得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三是职业素养缺失是加剧高职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

《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办学机制”问题做了明确的阐述,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切实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科学的人才质量观。

伴随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应当看到,师资队伍问题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何使师资队伍尽快适应高速增长的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是一个长期不容忽视的任务。

对此要脚踏实地地落实《纲要》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学生现实就业和未来终身发展对知识素养的需要,保障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避免形成单纯迎合市场需要,培养制造“工具人”,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

二、适应形势的需要,用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内涵。

我个人以为,高职院校在努力服务产业、扩大在企业的影响力以及吸引企业加深合作之外,还需要政府介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这样,整个社会都来推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作则事半功倍,工作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保障。国家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及完善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支持、规范和管理企业的参与。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建立,明确校企双方在“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 明确其责任和义务,把开展工学结合的情况、实效和由此推动的企业技术进步,纳入各企业法人任期考核内容;把开展工学结合纳人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考核评估对合作办学成绩卓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在政府的扶持下,多渠道地增加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

加大投入是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基本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更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场地和职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仅靠学校自筹和市场的运作,难以保证高职教育所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实训条件。所以,要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建议建立高职专项经费制度,特别是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训经费制度。政府在财政支持的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将部分税前利润转为联合办学资金, 对这部分利润不再征收所得税, 以激发其投资职业教育的热情,更好地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实践培训基地。

四、建立有效的政府主导机制,搭建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的交流平台,探索建立新的现代大学制度。

政府掌握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的信息应适时向职教院校通报,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及时了解区域行业现状,把握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紧跟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该主动参与制定职教集团的宏观规划和发展政策,研究职业教育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合方案,职教集团的发展规模等,对职教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指导。

在职教集团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建立新的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现代大学制度。在有条件的企业和高职院校深度联合方面,可以尝试依照现代大学制度模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高职院校的举办方式等,确立企业在职教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增加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有效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探索中的被动性,使校企真正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五、在更多专业举办四年制高职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岗位变化的高端技能人才。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智能型的职业技术岗位,并且岗位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变化而变化。在这样形势下,需要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技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毕业生充实到就业岗位上。而三年制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文化基础教育满足不了这种类型岗位的需要。而且由于三年的学制学生实践工作时间较短,对工作岗位不能有深入的认识和锻炼,不能做到真正顶岗工作,也使企业无法充分的考察和评价他们的表现。

四年制乃至五年制的高职教育加重了基础科目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好理论基础和发展后劲,能迅速补充、调整、提高知识与技能,既拓宽专业适应面,又可以应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变化。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还应当引导高职院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作用。要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细节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要在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将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适应岗位变化的高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前途,江苏社会科学,2010(S1):142-145.

[2] 李和明.浅析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教育研究,2010(7):129-130.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师资水平、学科建设经过十余年建设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2012年我省已有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其中,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批通过国家教育部“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试点遴选的院校和国家第一批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我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已超过接受本、专科高等教育的人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涉及管理、财经、计算机、体育、艺术、医药等领域;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专职教师中,据有博士学历的占总教师人数的5%,据有硕士学历的达到了29%,“双师型”教师达到了71%。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有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7个,办学实力雄厚,在形成院校办学特色的同时更是增加了我省职业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人才的培育力量。我省的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难题,不断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院企合作、联合办学以及集团化办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真实实习基地的同时,也给在职教师提供了开展科研的场所,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获益匪浅,我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由此得到了极大发展。

二、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政策导向错位。现行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及任用提拔方面不能与普通高校毕业生获得同等的待遇。以招考公务员为例,所设职位的学历要求起点几乎为大学本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明确不招收专科毕业生甚至拒绝专接本的本科毕业生。长此以往,造成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产生偏误,致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偏低,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第二、招生制度的问题。目前的录取程序,高职高专院校位于专科二批,也就是最后一个批次,其直接影响是能够录取到的学生高考分数很低,并且与“三本”院校竞争生源。这种录取方式不仅在生源质量上对高职院校有很大影响,而且极大的影响了考生及家长高等职业院校的看法。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河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但是师资水平,教师相关的职业技能教学经验却并没有随着学校的升格而提高。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省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教师进修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双师型”教师这一问题就会去企业、工厂寻求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授课。但是,这些兼职教师虽然操作经验丰富,但是讲不出来,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

第四、专业建设缺乏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系统性研究论证不足,没有充分了解岗位的工作任务,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定位不准,与示范性建设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是有中专升格而来的,其中很多院校仍然沿用以前学校的老专业。

三、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一、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所以做为高职院校首要的办学理念应该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掌握前沿技术的人才。当今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开设的课程,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技能较强、具备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敬业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直面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源问题,一个是就业问题。一般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这使得我们难以预测学生毕业时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和把握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的数量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匹配。此外,及时感知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以此做为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的依据。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鼓励和培养教师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且要为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此外,高职院校招聘老师不能仅仅看重毕业院校是否是211、985院校,而是要选择工程师范或是综合师范中已取得“双师”证的毕业生,河北省毗邻北京、天津,我们要利用地域优势从这些集聚教师培养基地的高校选择适合的毕业生来我省高职院校就业,为我省高职院校注入新鲜血液。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分步骤、分阶段开展,在突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特色的同时,更要考虑生源、专业配套设施、就业需要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社会职业岗位实际所需,使专业课程能够做到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要实际,学生能学有所用,在配套课程实践环节能够落到实处。我省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专业,不断树立学校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耿金岭.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冷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范文6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师资建设;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为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国家方针提出 “ 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同时还强调 :“ 职业教育要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拥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但这个新型教学模式对师资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

中职学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刚从大学校园毕业就又踏入中职校园,他们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薄弱,动手操作水平较低。理论教学因为没有实践的支持较为生硬,实训指导更是没有自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指出: “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 ‘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因此,职业院校需要贯彻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在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呢?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法

教师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之一,他应该是企业与学校沟通、交流的桥梁,他应该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渗透的融合剂,他应该是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引导者,他应该是具备职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师资建设的思路:

1.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流动模式

要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师资建设,就需要形成教师 “ 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流动模式。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招聘一些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指导。其次,学校可以挑选一批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强的老师进入较为优秀的企业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同时还可以鼓励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行业交流和科研互助等方面的工作。

2.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及调研,实现教师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定期分批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学习,这是职业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当然,为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学校可以实行带薪学习的鼓励政策。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的质量。通过深入企业,实践教师可以进行专业学习,可以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的新举措,寻求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有效性的途径等。从企业调研回来的教师们可以将学习到的实践技能运用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职业素养、专业素养。

3.成立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学校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学者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专业委员会主要由合作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担当。他们不仅在专业设置、人才培B规格、教学建设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也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专业委员会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专家和学校教师进行研讨,分享、学习最先进的经验、最新的成果;或者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中型讲座、小型培训,同时,还要为教师们提供最新的企业咨询与文化;优秀的企业一般会举办技能专业实践竞赛,给予员工切实的指导;也会举办专业学术和行业交流会议、校企科研互助会等。他们的这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都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4.企业文化贯穿师资建设始终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和内涵的总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慢慢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进程中培养形成并自觉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可以从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层面对企业文化进行理解。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全面对接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委派资深技术人员、 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客座讲师, 每学年定期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 让老师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真正学习到企业的管理意识、经营意识,加深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而这些企业资深技术人员精通企业管理,善于塑造企业文化。活动过程渗透企业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文化,这些企业文化都对老师产生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并化为有形的教学和实践,实现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三赢目标。

总之,师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背景下,师资建设更应该加强教师的企业实践,建立教师 “ 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流动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等合作部门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加深交流互动。同时,师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渗透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5.

[2]王增源不断完善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36-37.

[3]丁正亚.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4(5):82-85.

[4]徐雯,叶雯,吴伟涛从企业文化透析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以 IT 企业为例[J].市场周刊,2014(9):88-89.

[5]高振发教师企业实践中企业文化融人对专业建设的影响研究――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