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1
关键词: 全纳教育 教师 专业素养
全纳教育是一种强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集体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新兴的教育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在全纳教育视域下,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
一、全纳的教育观念素养
1.真诚接纳所有学生的观念
教师是否具备真诚接纳所有学生的观念,直接关系到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否得到特殊的支持和帮助。而在我国传统的课堂里,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着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但他们的特殊需要并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普通学校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有真诚接纳特殊儿童的意识,对特殊儿童的存在漠然视之,很少让这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也很少与他们交流沟通,更不去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也不去发动班里的其他学生与他们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甚至在有的班级,教师还把所谓有问题的学生独自安排在最后一排,没有同桌,使他们完全被忽视。如果推行全纳教育只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争取到了这样有限的“关照”,实际上只达到了物理环境上的回归,而没有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接纳和平等对待,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毫无裨益。因此,教师真诚接纳所有学生的观念急需确立,否则,全纳教育就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2.民主平等的教育价值观
当前,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时候,往往表彰和奖励那些教出出类拔萃学生的教师,而不是那些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师。这种单一的、功利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导致教师形成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即认为只有能够给上一级学校输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己的工作才有价值。基于这样的信念,一些教师把自己的心思更多地用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花在学习成绩差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从而导致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全纳教育要求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的情况,从而促成所有学生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因此,教师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用平等的、积极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习成绩差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1]而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种有效的、全元化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从内心真诚接纳所有学生,积极关注他们不同的需求,从而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价值观。
3.合作的教育过程观
全纳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共同生活”。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指导教育活动过程、建立班级的奖励制度时,也应按照合作学习的理念来执行,把目标、奖励面向小组,而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倡导学生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氛围,并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小组在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有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并提出指导性的改进建议。合作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教师和社区之间也应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二、全纳的教育理论素养
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是全纳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全纳视域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理论素养。
1.多元智能理论素养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而不同等的重要作用。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能的种类可能不同,不同的人群表现出参差不齐的认知能力,但这种能力很难用一元化的智能观点来解释。因此,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学生的智能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别。它承认差异,不承认“差生”,主张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自身都存在优势与不足,而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帮助学生扬长补短。所以,教师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育公平性原则。全面悦纳每一位学生个体,尤其是对有缺陷和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体贴和温馨的照顾。无论是所谓“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是经济条件好的还是差的,要做到一视同仁。其次,要用完整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个体,不论是所谓“智力发达”、身体健全的学生,还是所谓“智力障碍”、身体残疾的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有义的完整的个体。同时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位学生个体。他们都有存在的潜能,等待着教师来开发、指导。
2.人本主义理论素养
美国人文主义代表罗杰斯认为,教育的效果同教学技术的高低和教师专业知识的多少等相关度不大,只有人际关系的良好,师生情感沟通的融洽才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人本主义教育十分强调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受教育的人和教育者的态度上。罗杰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下述四个方面的态度品质:(1)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2)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平常表里如一;(3)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4)能够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怀。罗杰斯认为,只要教师具备这样的态度品质,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就可以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他们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动机就会自然显露。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目标就在于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2]
三、全纳的智能素养
1.教师要同时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全纳型教师培养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仍有许多缺陷。理想的全纳型教师知识结构模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层面,特定专业知识;(2)教师资格层面,教育理论(含教育学、教育心理、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3)特殊需要教育层面,全纳教育理论(含全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论);(4)方法和技术手段层面(盲文、手语、行为矫正等)。[3]
2.教师需要发展与学生的交往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教师积极、有效地发展师生关系的能力。凭借这种技能,教师方能应对学生复杂多样的社会需要。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学生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着未曾满足的许多独特需求来到学校。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各类需要能否满足及满足程度,极大地受到存在于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及学生同辈关系的质量的制约。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交往技能,不能总是让学生感到害怕,总是注意自己的权威形象,而应该让学生感到和老师说话也可以很轻松、不拘谨,让学生很自在地参与课堂的讨论,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4]
3.教师要同时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能力
全纳型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能力,即对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的控制能力;管理班级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教学评估能力;参与学校管理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具备发现和教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能力。第一,能够教育具有不同能力、行为、社会背景和伦理、文化差异的学生;第二,学会鉴别学生的不同困难及其潜能的能力;第三,学会如何发展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特殊教育帮助的方法和能力。[5]
综上所述,在全纳教育视域下,教师应具备全纳的教育观念素养、全纳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全纳的智能素养。唯有如此,全纳教育的理想才能根本实现。
参考文献:
[1]郝振君,兰继军.论全纳教育与教师素质[J].中国特殊教育,2004,(7):1-4.
[2]唐丽.浅谈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教师素养[J].教书育人,2007,(5):55-56.
[3]兰继军,于翔.加强教师教育改革 培养全纳型教师[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4-18.
[4]王燕妮.全纳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07,(1):65-66.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2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法,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差异,证明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较大,因此,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应重点掌握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3
一、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分期
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过一定的阶段,不同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呈现出不同的知识要素与组织形式特征,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具有不同的构成机制。这种差别正是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依据。专业成长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教师执教风格的差异性。而文学素养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对于英语教师专业不同成长阶段下呈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归纳,是研究文学素养对于专业成长影响的重要前提。
第一,专业成长准备与初步成长期。教师专业成长的准备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就专业成长准备而言,教师主要完成以下储备: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作为一名未来职业规划为教师的在校生而言,拥有专门的知识体系是专业成长能否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换而言之,英语教师需要在学校阶段完成复杂“学科知识群”的建构工作。学校学习阶段是对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中,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师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一方面训练英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英美等国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其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可以拓展其知识储备与学科视野,对于未来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专业素养的塑造。素养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在沉淀之后的升华,而英语专业素养在这一时期得到奠定。通过几年的学校学习,教师的英语基本素养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具备承担未来英语教学工作的能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初期主要的时间节点是其刚步入职场的一到两年时间内,这一时期教师的知识要素还比较分散,缺乏实践性知识。在教师完成学校学习后,已经具有专业成长的学科知识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要丰富的教师知识。教师知识和学科知识不同,其不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存在,教师知识是由多种学科和知识共同整合而成的。这种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有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等方面。这种多学科知识群支撑教师教学行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初期,教师知识存在匮乏的情况。而这一阶段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成长一方面表现在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具体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知识的学习与模仿。
第二,渡过专业成长的初始阶段后,教师迎来专业成长的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专业的主要生长点表现在教师专业人格的定型以及“学科知识群”的完善。专业人格是指教师应该具有的与其专业相一致的人格。专业人格是自然人格在职业上的体现与适应。英语教师的专业人格除了具有教师专业人格所共通的要求外,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主要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较高的文学素养等。此外,教师“学科知识群”在这一阶段得到不断的完善。具体表现在:(1)教学理念的更新。通过在教学一线的实践,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开始形成基本的看法。(2)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师教育理念的完善与定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
第三,经过将近十年的教学生涯,英语教师专业成长进入成熟阶段。教师开始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的自我反思开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重要的动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反思对象,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学科知识群”进行分析与再认识,从而使自己的专业获得成长。
二、文学素养在专业成长初期的辅地位
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动态的过程。在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其素养构成具有不同的样态。不同的素养构成影响了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而文学素养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专业成长初期,文学素养主要处于辅助的地位。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储备阶段与初期,文学素养在英语教师知识素养体系中处于辅的地位。这一时期英语教师的学习侧重点是对英语专业性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同时,步入职场初期,模仿学习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技巧与方法是英语教师在专业成长初期的主要任务。因此在这一时期,构成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知识与素养的是英语专业性知识以及教学技巧与方法。但是这并不是完全否定文学素养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相反,虽然处于辅助地位,但是文学素养一方面是大英语素养的一部分,另外一方面,对教学素养的形成具有补充与激励作用。一般意义上讲,英语教师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与职业的专业性。学科的专业性立足于英语教师对进行教育教学的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上。目前英语学科知识主要表现在:(1)对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知识的熟练掌握。(2)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求英语教师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巧。(3)对英语语言学知识的掌握。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对词法、句法以及语篇结构等知识有熟练的掌握。一直以来,文学素养一直没有被归入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培养的素养之中。一方面英语长期被当做交流的工具,使得人们忽视其人文内涵。另一方面,文学素养一直被严格划分的现代学科切割。这一切都导致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以及成长初期处于忽视的地位。但是文学素养可以熔炼英语教师专业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一方面加深了其对英语语系国家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英语词法、句法等知识也在文学素养的提升中得到熔炼。在专业成长的初期,出色的文学素养对于教学技巧具有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将自身丰富的文学素养融入课堂气氛中,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文学素养对于教师在入职初期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三、文学素养对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中后期的影响
(一)潜在影响地位
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积累阶段,文学素养对于专业成长的影响已经从辅助地位成长为隐性的主体地位。首先,处于专业成长积累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相当纯熟,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已经不再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而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在教学技巧以及理念上都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念,教师的专业人格也在此期间定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专业知识的传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文学素养深刻影响着教师教学技巧以及专业人格的形成。而后者正是这一时期教师教学活动的支撑。因此,文学素养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隐性主体。
(二)主体地位
步入专业成长成熟期的教师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专业成长中的“学科知识群”已经构建完成。单纯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技巧与教学目标的差距使得其开始进行教学反思。就近年来教学调研的案例来看,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缺失是中国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准的瓶颈。而在这一时期文学素养塑造正好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手段。通过提升自己文学素养带动教师突破单一的专业知识局限,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习得语言技巧,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传播先进文化的教学目的。此外,英语文学素养是英语素养极为重要的一面。文学素养,不仅拓展了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而且,阅读过程对英语教师的人文情怀的养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正是英语教师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与文学素养的养成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是“专业知识”不断储积与运用、“学科知识群”建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素养始终都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辅助英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到教师专业人格以及教学理念的塑造,最后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活动的重要突破手段。随着英语教学从单纯英语知识性教授向文化教学的转变,教师专业成长面临更多的挑战,而文学素养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师优化专业成长、应对新变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章洁帆.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2]王莹,秦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调查研究[J].外语学刊,2014(03).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4
关键词:班主任专业理念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一、背景
2013年9月20日,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专业标准》),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新的依据和指导性要求,将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专业标准》从三个维度、十五个领域对中职教师提出了六十项基本要求,涵盖了育人、教学、教师自身发展等诸方面,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各项工作、教学措施、学生的行为规范、品德教育的传达者与具体执行者。职校教师和教育专家对班主任如何工作都有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多数是从学生现状出发,探讨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方法、管理策略、班主任的专业化的意义及其培养途径、班主任与学生间的交流等。但从《专业标准》的视角来探讨中职班主任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笔者曾多次担任班主任,深知当前中职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在工作中也体会到班主任自身的专业素养制约着班级管理工作的效果。为此笔者试图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并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实践,对中职班主任应具有的专业素养进行探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专业标准》对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二、从《专业标准》的视角探究中职班主任专业素养
《专业标准》是对全体中职教师的基本要求,班主任既是任课教师,更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要以基本要求为准绳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提升自身的班级管理水平。
1.班主任应具备的专业理念
《专业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一维度,强调教师的“立德”“育人”这一教育核心。班主任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性发展为基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和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和发展需求,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把人的权益放在首位。
班主任首先要承认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要尊重他们的想法、权利和独特性。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第三,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潜质。第四,理解个体具有多样性,具有多种才能,可以在不同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班主任还要有多元化的成才思想。总之班主任要以关爱、尊重、信任学生为基础,以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抓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最高追求,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班主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班主任不但要具备这样的理念,更要将这种理念传达给学生:“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欲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面临着知识技能的更新、职业升迁或职业转岗的机遇与挑战,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学力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2.班主任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专业标准》在“专业知识”这一维度,要求把握中职学生这一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具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方式方法,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性或通识性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班主任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都蕴含着正确认识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学习心理、学习方法、行为分析与矫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丰富的内容,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基础,值得每一位班主任钻研、实践和总结。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及方法,就能抓住学生的成长之源,做好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我,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而我国的应试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忽视了其他才能的开发。进入职校的学生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特长,如操作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是多种多样的,职校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原有的智力观、人才观、学生观、教育观、评价观,看到学生的长处,明确地告诉学生只要努力也是人才。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心结,恢复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帮助学生摆脱“差劲”“没用”“上职校丢脸”等心理阴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校的学习。
(3)马斯洛需要学说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马斯洛需要学说很好地诠释了人们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期待,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工具。抓住了理想教育和生涯教育就是抓住了育人之魂。班主任既是学生行为的管理者,更是思想的引导者,伴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是最了解学生、能随时督促学生的老师。因此班主任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懂得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利用班会、个别谈话、网络交流、聊天等各种机会,向学生宣传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规划意识,掌握规划方法。
(4)管理知识。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因此应该具有一些基础的管理知识。在接班之初,班主任就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学生的实际状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制订培养学生的各种计划,如月度计划、学期计划与学年计划。班主任要在全体学生的配合下,根据计划的内容,组织各项活动来完成计划。在此过程中,班主任的领导作用要由一开始的直接领导、直接控制逐步过渡到间接领导、隐性控制,让班委会、团支部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让学生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
(5)人文素养。班主任的人文知识是融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信服的又一利器。学生信赖和爱戴的是知识丰富、幽默、多才多艺、善解人意的老师。班主任要以自己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以自身的真善美去感染学生。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班主任才能从心底里真正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宽容心。只有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班主任,在教育说服学生时才能引经据典,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3.班主任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专业标准》在“专业能力”这一维度,要求班主任具备班级建设管理能力和开展班级教育活动的能力;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能及时感知,并能进行一定的疏导;能依据对学生个体的认识、了解,在择业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能够全面地、综合地、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育活动氛围。
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是其思想与知识储备的综合体现,是成功完成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笔者认为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学科教学能力。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学科教学老师,是自己班级的任课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是班主任树立威望、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前提,是赢得学生们的钦佩、尊重和服从教育管理的前提。
(2)班级建设与组织管理能力。接班之初,班主任就要和学生一起迅速组织建立起班集体管理团队,包括班委会、团支部、学生小组等,并能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为保障班级教学活动、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班主任要组织班干部、学生在学校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建立自己班级的管理细则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3)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能力。正确的评价是对学生的最好的激励。对中职学生,不能仅用学习成绩来进行衡量,还要从学生的活动、才艺、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创作能力、创新能力、运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能力甚至是组织、领导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用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通过启发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来达到以评价促进学生进步的目的。
(4)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能力。中职学生普遍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一种或多种欠缺,如上课时易分心、不动脑筋、不会观察、死记硬背、不会记笔记、不会总结概括、不能举一反三、不会分析和思考问题等。班主任要利用教学、专题班会和黑板报,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和训练,如记忆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技能训练方法的指导等。尤其要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首先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进行具体学科的学法指导,再以点带面,对学生进行通适性的学法指导。
(5)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班主任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和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制订出近期、中期和远期计划,并能将计划细化为可执行的各种具体措施。
(6)信息应用能力。班主任要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信息收集、信息交流与信息处理的能力,要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与新型通讯技术,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问,调节学生的情绪,通过网上的聊天、留言、祝福让学生感到班主任的关爱。班主任要正确地认识网络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防止学生沉溺网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的能力。中职学生年龄一般为15~20岁间,正处于心理学意义上的青年初期,逆反心理较重,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多数又是初中学习阶段的学业失败者,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进入中职校后,学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感较重,自信心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不强,部分学生遇事时容易走极端。班主任对学生的这些不良情绪要正确认识,并有调控和疏导能力,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要能通过教育、疏导、启发,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了良好的教育目的。
(8)细致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中职学生是带着“失败”的标签走进学校的,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灰心丧气。班主任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力,这样才能找出并指出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现实情况,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要讲究批评和表扬学生的语言艺术,多用激励规劝的语言,不说挖苦讽刺的话。循循善诱、风趣幽默的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9)督促学生完成任务的坚强意志力。班主任要严格要求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督促学生学习,要利用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班主任尤其要做到言出必行和坚持不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坚强意志为学生做出榜样。
三、班级管理实践
笔者曾多次担任班主任,接班之初就采用了种种措施,对班级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快速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掌握教育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来校报到时,笔者就与学生家长进行简单的交谈,了解其家庭情况、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与看法。军训期间,注意观察学生,通过与学生逐一交谈,尽早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2.获取学生信任
军训结束学生们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就让他们自由选择同桌,以此向他们表达出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
3.组建强有力的班级管理团队
在学生们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就安排全体学生打扫卫生,观察他们在劳动中的表现,并结合对学生的了解,从中遴选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班干、团干,并以此方式向全体学生表达了班主任的价值观念和对学生的期待,树立班级正气。
4.重塑学生信心,唤起学习愿望
许多中职生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笔者在对他们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恢复其信心。首先,向学生介绍多元智能理论,改变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评价,让学生树立我能学(学不了知识学技术也行)、我能行、我优秀的信心,努力消除义务教育给他们留下的“差生”的阴影,让他们重拾信心。第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发现并指出每位学生智能中的强势智能,培养挖掘、发扬光大其强势智能为优势智能,增强其自信心。第三,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引导他们制订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以美好远景来唤醒学生学习的愿望。第四,提供学习指导并督促学生实践,让学生有学好知识的信心,为升学和职业生涯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组建学习帮扶对子,克服学习困难
对于学习基础很差又管不住自己的少数学生,指定成绩好的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督促和指导他们上课、听课、做笔记、做作业,从简单作业自己做、困难作业帮着做,到困难作业尝试做,最后是困难作业尽量自己做,养成听课、学习、做作业的习惯。笔者发现,来自城市的部分学生,虽然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很多学科的成绩不好,但是在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上较农村学生好得多,尤其是打字速度较快。笔者就让他们担任小助手,与计算机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同学结对子,让他们看到自己“行”的一面,体验当“小老师”的乐趣,达到互帮互学、合作进步的结果。
6.培养学生学习上的意志力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5
我们以八年级第六单元的听说课为例。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在完成进行时“have been doing something”的用法,用“how long”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对现在完成进行时及一般过去时进行对比学习。本单元围绕“谈论收藏及爱好”这一话题展开,并安排了三个任务:一是能用现在完成进行时谈论自己做某事持续了多长时间:二是能听出别人做某事持续了多长时间;三是谈论自己的爱好。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教材中已经出现过: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等时态。谈论过的话题有:人物、家庭、感谢、提供帮助、能力、时间、食物、比较外貌特征和性格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以及现在进行时的前提下,已经具备学习现在完成进行时的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充满好奇、精力充沛,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和认同。本单元的话题——谈论收藏和爱好,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迫切想要了解他人,也需要他人关注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一课。就之前所谈论过的话题而言,本单元的话题完全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他们的知识积累,他们具备谈论本单元话题的能力。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通过各个环节的设计展现了教师的三个核心角色,即英语学习者、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语言技能的培养者。围绕这三个核心角色,教师还成为了语言使用的示范者,语言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语言学习材料的提供者,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语言学习与教学规律的研究者,等等。
一个教师对自己在每一节课中的角色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素养。这不光光是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也是每一节课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只有当我们清醒且清楚地被这些任务驱动时,我们才能对我们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进行思考。
在这节课的“Lead-in”中,老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藏,引出新词(shell,stuffed animal)、重点句型(I collect…because…I’d like to…I have been collecting them for…),这很好地巩固了在Section A所学的知识,以旧带新,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启动大脑的“现行设备”,引导学生找出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相关性及其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内化知识之前感受到所学主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爱好。
在“Presentation”这个部分,教师首先教读新词、新句型,为学习目标语言扫除障碍。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第一部分的5个问题,让学生熟悉目标语言的同时具备写句子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老师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教材中的三段材料编辑成了一段材料,将学习的内容大量呈现给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抛弃传统教育所采用的单一的、顺序的、一次一小口按部就班的方式,采用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中提到的大脑学习所倡导的方法。
从这些教学步骤的设计中我得出了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的答案,即语言素质、文化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实践素质。
语言素质要求我们教师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即语言基本功,以及较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首先包括语音知识和能力。其次,还包括词汇、语法、语篇等知识的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以实物代替了课本的图片教授新课,对1b也进行了一点点补充。对2b的听力,教师也进行了整合和改编,并请他们的同龄人把改编的内容进行呈现,更有效地贴合了主题。延续1b的口语练习内容,表格的设计上,教师也把“how many”一栏改为了“why”,这样更好地为最后的写作打好基础。对3a的任务设计,教师也根据八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了调整。单单去找到冰雪球的名字对八年级生来说有点简单,可以说完全低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去掉了这个任务,改用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剖析这篇文章,让他们清楚文章的内在联系。这些都是教师语言素质的体现。
所谓文化素质就是教师对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一要强调跨文化(西方国家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交际能力;二要强调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三是关于百科知识,要求一个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语言是载体。我们教材越来越强调思想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会涉及各种各样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对这些内容有非常好的把握,否则教材里面渗透的一些高层次的内容是无法教授的。
理论素质又有哪些内容呢?首先,关于语言的要素和语言的本质。教师要清楚在某一个阶段要求学生对某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另外,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等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本身是英语学习者,理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我们了解理论之后,我们就能够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遵守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所以,为了增强理论素质,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系统地、完整地阅读一些理论书籍,甚至是原版书籍,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学、二语习得、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言教学法等方面的重要理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6
【关键词】专业知识素养;语文教师;农村中学
一、问题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四大方面。本文通过对宜春市部分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初中语文教师。分别在宜春市的宜丰、上高、高安三县选取多所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00份,占回收问卷的95.3%。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自编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请调查对象对特定专业知识对教学发展的有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共5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中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研究比较少。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高校的全日制培养、入职后的课余学习和教育培训。因此,逐渐形成了职前教育—上岗培养—实践锻炼—职后培训的教师专业知识培养模式。当前随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从学科内容知识向学科理论和教师实践转化,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来源的渠道。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情况的调查
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城市中学的教学资源相比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和资源比较缺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素养的培养,降低了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满足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诉求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关键问题。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几个方面。[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有阅读专业书刊、同事间的日常交流、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在职培训、教学观摩活动。结果显示:教师获取的专业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主次不分、知识不系统,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知识来源对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教师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语文学科知识的发展仍以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本文认为获取语文学科知识的来源主要有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各种专业书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1%的教师认为各种专业书刊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27%的教师认为语文专业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语文教法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结果表明知识来源对语文学科重要的排序为:各种专业书刊、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
(三)知识来源对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获取教育理论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几个方面。[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4%的教师认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和同事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教师知识来源对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的排序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和实习。
(四)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教学法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几个方面。[4]语文学科知识是指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知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语文课程知识原本是学科知识转化而来的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教的具体知识,
主要表现为语文素养目标知识。语文教学法知识是具有语文学科教学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知识。[3]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45%的教师认为学科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3%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学法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17%的教师认为课程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
四、建议
(一)加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应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过程中主要工作应该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知识量的积累。同时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中要突出不同学段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积累经验,勤于反思,加强同事交流,同时注重阅读专业书刊,通过以上途径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同时建议学校的管理者采取措施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二)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课程中专业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中国语文教育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存在重要问题,集中表现为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建构比较困难而导致到目前为止语文教育领域没有统一的课程知识。由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的本体性知识建构存在问题,而导致其他相关条件性知识的建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为核心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对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入职及在职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现阶段没有建构起科学完善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所以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为完善语文教师专业教育体系,应该尽快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36.
[2]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