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统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统计分析

经济统计分析范文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上,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出了更多挑战。面对新的情况,如何从统计学知识体系来渗透经济分析方法,并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问题来探讨其发展趋向,对于提升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关键问题

从概念上来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统计知识为核心,围绕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也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以计划经济为主时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利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来完成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和平衡。同时,借助于政府统计系统,从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中,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研究,改进下一阶段计划经济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但是,对于统筹兼顾、优化管理为主体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从我国统计学发展历程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概况的讲,主要是围绕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来展开,如利用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从各个核心部门、核心指标、核心统计体系中来分析国家、产业的发展状况,减少经济危机的发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借鉴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计划经济管理理论,同时借鉴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思想,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方法,逐步实现了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在以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特别是经济学与现实问题的关联,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可比性,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等。

一、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念研究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主要依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经济循环理论下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各类标准、统计分类等内容。宏观经济统计,从概念上理解为从宏观上来探讨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统计测度理论和方法。从统计范围来看,主要从经济活动中来获取统计数据,包括各类经济活动的信息整理、也包括各类统计部门设计的用于统计实际数量的调查资料。统计学是依据统计学理论,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对各类经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利用抽样调查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实现对样本总量的推断;在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内容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分类法、关联统计法、变化率统计法、总量统计法、结构统计法等。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和地位更趋重要。概括来讲,经济统计分析从统计方式、统计数据上来全面认识经济获得,并从有效分析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统计数据的测度方式及搜集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如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相类似,在现代经济统计中,增加了软统计内容,如抽样问卷、心理量表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宏观经济统计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以实证经济分析来处理统计结果。从概念上来看,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的经济活动较多,不仅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内容,还有其他与国民经济管理相关的统计分析。微观来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从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中,来构建统计分析模型,并从统计分析变量或指标中探析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结果。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研究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包括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三项内容,对于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象,如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等建立均衡统计分析,从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中来构建各项统计指标,如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统计分析、消费-投资需求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等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及组织结构上,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重大战略开展统计分析。如创新型国家经济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主要从国家统计、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区域统计等层次化统计数据基础上来开发,围绕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科学研究等内容展开统计方法创新。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归结为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专题型或问题型统计分析工作。在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中,围绕政府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中来搜集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并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表现上来剖析主要问题和成功之处;对于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对执行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从存在问题中来提出应对建议。如国家统计局和各下属统计单位,每年要对上一年度的统计工作进行汇报,以经济分析白皮书形式进行综合。制度化宏观经济分析工作,能够从社会生产、市场供需、收入分配、金融市场化、国际收支等多方面进行呈现,既有动态指标,也有近期、中长期发展趋向分析。宏观经济专题统计分析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主要是围绕不同时期的经济工作,从经济问题中来展开针对性调查统计分析。其特点表现在:一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专题具有较深的研究;二是多采用多重调查方法来实现对专题问题的全面分析,如抽样调查、软实力调查、问卷调查等的综合使用;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统计分析能力,特别是用网络化平台技术来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改善数据质量等。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多样性,针对不同问题,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方法,也有针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有基于统计描述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总的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同领域所涉及的统计方法具有交叉性。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中动态经济分析、静态经济分析、比较动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所反映的经济学问题,能够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体现目标、过程、方法、绩效、因素等统计描述信息,改善统计分析的应用实效性。主要常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弹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应用回归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对于不同经济变量体系的描述,根据经济运行过程及数量特征,从所选定的指标变量上来进行估计,包括推算、核算和估算等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应用,从构建基本逻辑架构中来分析客观存在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活动中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动态性,需要从经济分析的聚类、因子分析等方法中,运用分层回归、分位回归以及协整分析方法来转换,以促进对各项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同样道理,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面对大量微观性数据,如何发挥统计变量测度及过程变量特征分析优势?实践中常用统计系统描述方法,将系统分类及归纳至分位、分层、立体、动态的复杂系统中,从探索各关系变量及因素之间关系上来进行描述性分析。如在人口普查以及经济普查中,对于各类模拟系统方法的运用,主要从各因素的顺序识别和组内方差缩小、组间方差扩大上来实现动态过程的科学推断,提升核心主体的统计分析精度。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趋向研究

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来看,当前社会环境下面对更多挑战,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重要决策导向研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从海量数据分析中来挖掘科学的信息资源,来优化和辅助市场化竞争、产业竞争及区域、国际间的竞争需要。哈佛大学加里·金(GaryKing)提出“信息革命背景下,对于海量数据资源的统计分析,将席卷商业界、学术界和政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精细化测量行为研究,从经济领域、商业领域来拓宽延伸,以促进社会发展;二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期,从协同政府、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以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来完善社会发展科学管理水平,从中长期发展政策分析中来进行科学谋划和实施。对于统计信息平台中的活动、业务、行政记录、财务信息等资料,要按照统计数据的统一化要求进行科学转换,增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决策科学化能力;三是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统计分析工作,围绕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要求,从国家科技政策制订,到各项经济统计工作的实施,都应扎实推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和驱动地位;四是构建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统计分析模型,围绕我国全面转型过渡期的产业结构现状资料,从构建“三高一低”产业结构高端化统计目标入手,加大对信息化金融产业的创新,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辐射及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进程转移;五是注重金融统计分析,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提升金融管理效率。在建设金融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上,发挥统计手段来全面跟踪和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服务环境,挖掘金融数据,加大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六是注重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依托大数据时代数据集中化平台,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创造有利环境,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合作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大数据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周芳.试论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统计改革发展新模式[J].教学与研究,2014(01).

[2]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

经济统计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经济问题;概率统计;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对经济现象不仅要做质的论证,性的分析,还要注意对经济和经济管理进行量的研究。这对我们更好地掌握经济政策和经济政策分析、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概率统计是对经济和经济管理问题进行量的研究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新的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商品价格确定的如何,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来确定商品的销售价格,使其商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价格的制订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价格定的太高,销售量会减少,营业额也会相应的减少,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不好,如果商品的价格定的太低,即使销售量会增加,但由于利润减少,因此经济效益同样不好。

二、营销中的应用

1.利用贝叶斯公式研究营销成功与信誉度的关系

我们知道营销的成功与信誉度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利用贝叶斯公式考察如果一家公司多次不讲究信誉会有怎么样的结果。

例1设一家公司的可信度为0.8,不可信度为0.2,问该公司多次失信后客户对其相信度变为多少?

现在用贝叶斯公式来分析此问题中的可信度是如何下降的。

首先记事件A为“不可信”,记事件B为“可信”。不妨设客户过去对该公司的印象为P(B)=0.8,

用贝叶斯公式来求,亦即该公司失信一次后,客户对其可信程度改变。

在贝叶斯公式中我们要用到概率和,这两个概率的含义是:前者是“诚信”(B)的公司“不可信”(A)的可能信,后者为“不诚信”的公司“不可信”的可能性。

设第一次客户相信该公司,发现该公司不可信。客户根据这个信息对这家公司的可信程度改变为(用贝叶斯公式)

这表明客户上了一次当后,对这家公司的可信程度由原来的0.8调整为0.444,也就是(1)式调整为P(B)=0.440.556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这家公司的可信程度再一次用贝叶斯公式来计算。

这表明客户经过再次上当,对这家公司的可信程度已经从0.8下降到了0.138,如此低的可信度,该公司如何奢望对客户进行第三次营销的时候会成功,顾客怎么会相信怎么会愿意购买呢?进而必然严重影响公司营销的业绩。

2.利用比例p的置信区间调查客户数

调查客户数、跟踪市场是营销公司经常会碰到的一个事情。下面举例说明这方面的应用。

例2某营销公司欲调查其投资产品的受益率p,为使得p的1-a置信区间长度不超过d0,问应调查多少位客户?

解这是关于二点分布比例p的置信区间问题,这是一个随机变量,这就是说p的1-a置信区间长度不超过d0。例如,“十一”期间一大型超市为一厂家推销新出厂的产品,在保证收益率p为0.95的前提下,为使得p的1-a置信区间长度不超过d0=0.04,欲知该产品的受益情况,对顾客进行调查,其中a=0.05,问应调查多少客户?这表明,要使产品的受益率p的置信区间的长度不超过0.95,则需要对2041各用户做调查。

三、风险决策中的应用

1.先验信息决策分析

凡是来自过去的记录、经验或主观判断的信息,都是先验信息,在先验信息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在经济问题上常常以收益表为基础,分别计算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并进行比较,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合理的方案,对于以前已进行过的活动,并有一定记录的商业行为一般都采用该方法决策。

例如某熟食店出售香肠,每斤进价10元,售价为14元,若当天卖不出去则会腐烂,由于目前熟食店对香肠的销售情况还不够清楚,故只能从去年同期日销售量的资料中去拟定现在的进货计划。

除了应用收益期望表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决策树来进行决策分析。决策树的基本原理是以决策收益为依据,通过计算择优决策,决策树是一种图解方式,对分析较为复杂的问题非常适合。

2.最小损失标准

由于决策存在着风险,所以决策者对待风险就有不同的态度,相应地就有不同的标准,从而也就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案。但一般情况下所采用的是最小损失标准。这也是当今经济工作中一个非常引入注目的问题,它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存储。

例如工矿、企业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从原料、半成品到成本都需要存贮;而商业方面,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必须采购一定数量的货物,保证一定量的库存,如果库存过大就会造成积压的损失,若库存量过小,又会造成缺货的损失。因此,必须选择一个最优的存贮方案,使相应的问题总费用最小,在存贮问题中,需求一般是随机的,如顾客对某种货物在一定时期内的需求,暑期时冷饮的需求,过节对高档商品的需求等,这些在事先对需求量都是无法确实知道的,但是通过较长时期的统计或根据以往的经验,就能找出它的概率分布规律,从而定出合理的库存方案或订货批量。

四、商品生产和销售中的应用

经济统计分析范文3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语言,是进行国际比较、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中国统计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就要采用国际统计标准,提高统计数据的可比性,这不仅是统计上进行国际比较的需要,也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需要。因此,现代企业必须把经济统计分析中数据的可比性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探讨研究。

■ 企业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

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是指将客观事物进行对比来鉴别它们之间的差别和存在的矛盾,通过计算出数量上的差别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评价和判断,找出原因,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对比分析法是在统计分析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如果把一个事物孤立起来看,就作不出正确评价,只有经过对比,才能帮助人们认识清楚。例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中,将不同时期的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分配资料进行动态对比,可以有效地观察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状况的变动以及影响有效利用时间的诸因素间结构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进行静态对比,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料进行对比,可以观察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原因对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的影响;通过不同单位间资料的对比,有助于发现单位差异的影响;通过对不同个人的资料进行对比,可以找出生活负担、工作习惯、生活爱好等个体因素对时间利用状况的影响。

在企业经济统计分析中,由于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比的内容和形式也存在差异,应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分为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相差比较与相除比较,单向比较与综合比较。

■ 企业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原则

所谓可比性,是指同一项目的统计数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可比程度,就是拿来对比的两个指标是否符合所研究的任务的要求,对比的合理;对比的结果,要能说明所要说明的问题,要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在企业内部使用统一的统计制度方法和标准分类,保证统计数据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在时间上一致衔接,并保证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可比。

统计比较的多样性决定了统计指标的可比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准确地选择对比基数,必须以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特点以及统计研究目的为出发点;其次,相对数的分子与分母必须保持可比性,主要可以从他们所包含的范围、内容、计算方法、计算口径等方面来考虑。当相对数的分子、分母出现不可比的情况时,可以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的需要进行调整、换算。例如,某企业2004年10月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12000元,这只能反映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而不能说明工作的好坏;如果将其与计划指标10000元对比,则可反映出劳动生产率完成120%,超额完成20%,每人多创造产值2000元,这样,就使认识提高了一步。如果再进一步与过去年份的劳动生产率相比,与同类型的其他企业或先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就可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着手加以解决;又如,统计台账要根据客观变化及时调整资料的口径,以保证各个时期资料的可比性。可见,对比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也把各国统计数据的可比性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 企业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中的可比性问题研究

企业生产方面

1.在企业产品统计中,通常采用三种计量方式:企业产品的实物量、企业产品的劳动量和企业产品的价值量。无论哪种计量方式,都必须注意可比性原则。

在统计原始实物量时,一般应根据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的《产品目录》的要求;在计算标准实物量时,先确定某种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将其他产品产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标准产品的产量,例如,将发热量不同的煤,折算成发热量相同的标准煤,然后将标准煤数量加总,得到煤的标准实物量。在计算产品劳动量指标时,通常采用定额劳动时间,而不用实际劳动时间;在计算产品价值量时,应选择合适的价格标准,反映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状况。

其中,企业产品劳动量指标不能直接用于企业之间的横向对比,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劳动量指标,也缺乏直接的可比性。因为影响“定额工时”水平高低的各因素――技术装备条件、工人熟练程度及生产管理水平,在不同企业及同一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

2.在产品品种与质量统计中,产品品种的多少,产品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及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计算品种供货合同完成率时,交货量和订货量可以是实物量,也可以采用合同价格进行过渡,综合为价值量计算。要注意的是,计算该指标时也应注意分子分母的可比性:(1)子母项的产品范围要一致,不能用某些品种的产品去抵冲其他品种的欠交量;(2)采用价值量时,分子、分母使用的价格必须一致。

3.在企业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统计中,有的生产过程消耗的原材料只用实物计量不能反映真实消耗量,需要加以折算。例如对某些化工原材料的消耗,应折算为100%有效含量。又如在牲畜饲养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由于饲料种类繁多,且时有变化,故需折合标准饲料量,以便综合比较。

我国对能源的消耗都制定有一定的定额标准,通过对企业再生产中实际消耗的能源与定额标准的比较,并据此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可以检查企业对能源消耗标准的执行情况,找出差距和解决办法。

企业生产者方面,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和劳动效益指标计算过程中、企业劳动报酬统计分析中计算平均工资指标时,也都要严格遵循可比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方面

企业经济效益统计,包括企业经营效益统计和投资效益统计,指标的设置一般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设计的,它不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党的方针政策,而且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济效益指标及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经营效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出与投入之比,而企业的投资效益简单说来就是成果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不符合这一涵义的指标不应纳入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之中。

经济统计分析范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2―0009―05

作者简介:刘爱东,女,山东高唐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审计学会个人会员。主要从事会计与财务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反倾销会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10项分别获省部级奖;撰写并公开出版教材、专著8部,在《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不仅为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帮助政府、企事业等单位优化管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创新路径。为对这一具有时代特征审计模式的运行有―个基本了解,2007年4月至2007年6月课题组在对长沙、衡阳、永州、岳阳等地经济责任审计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的同时,设计了一套由32题组成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回收问卷18l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十分有价值和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总体状况,我们选择了被调查对象的所在单位、年龄结构、学历构成及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即相关法规、制度等)指标反映。图1为调查问卷所访对象的工作单位分布系列。

图1的统计结果显示,国家审计机关83人(占46.11%),地方各级政府部门16人(占8.89%),大中型国有企业72人(占40%),学校/事业单位9人(占5%)。被调查对象基本覆盖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各类型代表,包括省、地、市县各审计主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主管领导,计划、法制、经济责任审计处、室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一线人员,被审计单位(对象)的代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即审计机关)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或内容(即经济责任审计所监督的“人”与“事”的有机结合。“人”――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事”――经济责任审计所监督的“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分别为46.11%和53.89%,这就为后续调查研究的客观性、可采性、有用性提供了保证。

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调查问卷所访对象的年龄结构及学历构成。

从表1年龄结构看,无论是所访对象的总体,还是被访的审计机关,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了70%以上,这从某一侧面说明经济责任审计这支队伍年轻化的基本状况,预示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前景。表2的学历构成显示,被访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且本科学历为主体(分别占58%和67%),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相对偏少(分别仅占3%和4%)。这说明经济责任审计这支队伍知识化总体状况相对不错,但需要关注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即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是伴随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从1999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的“两个暂行规定”(标志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式确立),中央五部委不断出台的指导性意见,各省、市、地区根据自身情况相应出台的相关暂行办法、指导性文件等,到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法律形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明确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作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知晓理解、研究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反映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的质量。为此,我们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原则及对2006年我国新修订《审计法》学习、研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3-5所示。

从表3-5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尽管在具体调查内容或回答选项上有一定差异,但回答不了解、不清楚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分别为0.45%、2.78%和6.67%)。对新修订《审计法》关于审计机关职责的相应调整内容,回答不清楚的比例略高(为6.67%)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被访审计机关以外的人员或由于新修订《审计法》实施时间不长的原因所致。这除了启示我们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的学习外,也实地测试出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具有较好的政策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内容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审计模式,其定位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内容。由于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不同,故相应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为此,我们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与侧重点的定位、划分的责任类型、党政领导干部及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等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进行审计监督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6~11所示。

表6、表7的统计结果说明,为廉政建设服务、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为组织部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应当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与侧重点(占了57.00%);同时,在进行经济责任的界定和确认时,应重点划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为首选。表8、表9说明,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以党政领导干部管辖的政府性资金运作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观与绩效观展开审计”(占52.12%);而“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被审计责任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的情况”次之(分别占25.87%和20.85%),回答“不清楚”的只有3人次(1.16%)。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52.78%的选择“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等”以及“检查与评价领导干部履行“四权一规定”情况,即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执行权、经济监督权和遵守廉政规定”等为其主要具体内容。我们认为,这一统计结果是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情况的。

表10、表11是关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大、中专院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的统计结果。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应当是“对所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占46.67%,只有3.89%选择“被审计责任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的情况”;选择“以上均是”为48.89%,而只有1人不清楚。

我们认为,表10、表11的统计结果,基本反映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大、中专院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和相应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实践运作要求具有一致性。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状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落实的控制机制,自产生以来,是在不断创新、完善中求发展的。为客观认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状况,探寻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及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就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评价、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地方政府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及与审计部门的协调情况、影响我国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12~19。

表12―15分别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状况(良好和一般占了约75%)、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好、较好和一般占了近72%)、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达55%)和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情况(选择很好、较好和一般的比例为91%以上)等视角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与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但回答存在问题、不理想或不够重视的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

表16―19所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启示。比如,我们发现,在“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审计管理体制”为首选(45.57%);“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是“缺乏合理评价指标,难以做出客观评价”(58.44%);“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审计监督时间窗口”选择“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高达86.67%;而“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49.54%)也成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的首选。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综上各部分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调查对象(或样本选择)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和各类被审计、监督的对象,其比例分别为46,11%和53.89%,这是本次问卷调查客观性、可采性、有用性的基本条件。

2 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年轻化、知识化、较好政策水平等总体优势,但需要关注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3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不同,相应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基本验证了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差异和相应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的不同。

4 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状况、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和经济责任审计机关与政府等部门的协调情况等视角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状况良好。但“审计管理体制”、“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被认为是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

(二)思考

鉴于上述统计分析主要结论中,“审计管理体制”、“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被认为是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仅就这两方面的问题思考如下:

1 关于国家审计管理体制的思考

现行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始建于80年代初,属行政型、双重领导体制,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种体制确立的初衷是为了从领导体制上保证依法审计和独立审计两项原则的贯彻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许多缺陷。由于审计机关定位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并隶属于政府部门管理,审计工作被界定为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约束,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权和监督权,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经济监督权与处理处罚权集于一身,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局面,制约了审计的监督职能,限制了国家审计的权力,使之一定程度上带有内部监督的性质。这种审计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弱化了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的经济活动难以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审计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受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意志的左右,审计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领导者素质和重视程度,在一些重大审计事项上难以保持审计独立性,无法突破地方政府保护的屏障。同时地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其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等都决定于本级人民政府,因此,审计机关往往不得不做出偏向同级政府的选择,以权压审的现象时有出现,审计结果极易被变通,成为地方政府的维权工具。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路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对我国现行审计体制采取渐进的改良策略,进行结构性调整,向政府和人大同时报告工作(尹平,2001);(2)为强化人大立法监督和国家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组织应由行政型模式向立法型模式转变(杨肃昌,2002);(3)将我国国家审计适时地由行政型向立法型转变,设立即“一府三院”,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下的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管理(项俊波,2001)。课题组认为国家的审计模式应该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同时又要大胆吸收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第3种观点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主张以立法型管理模式作为理想目标,循序渐进,审势度时,从审计工作各方面着手准备,为最终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同时,打破“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管理”,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分别专门负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力度,避免出现审计“盲区”;省级审计机关接受审计署业务领导,有利于对中央、地方两级财政资金的监督,也有利于审计系统加强业务建设。

经济统计分析范文5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问题;提高方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3]丁宇昕.宏^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1-32.

经济统计分析范文6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武汉城市圈;聚类分析;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40-02

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主要类型

(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论就是数学降维方法的运用,其宗旨在通过新变量代替旧变量,同时新变量之间是独立的,同时使用者还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进行分布统计,因此,主成分分析就是一种以多数相关的变量取代少数不相关变量的分析模式。主成分分析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可以避免设定参数与实际误差的影响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并且在统计的过程中该分析方法选取了较多的变量,提高了变量基数大小的准确性,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变量较少,而且较少的变量之间互相不影响,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得统计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1]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方法是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发展出的分析方法,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矩阵内部的联系程度,即以带有原始指标数据的矩阵为基础,研究该矩阵的内部结构,进而寻找对该结构具有支配作用的独立新的因子,从而定位那些能够影响变量的特殊因子。因子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寻找主因子,而是要知道这些因子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可是主成分分析方法寻找到的主因子的解初始载荷矩阵并不满足简单结构原则, 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因而容易使因子的意义含糊不清,不便于以因子进行经济解释。为此可对因子进行旋转,以便得到满意效果。[2]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基本定义是通过统计变量的分布情况,并在分析过程中将具有同类性质的变量予以归纳总结,从而实现减少系统变量的目的的一种统计学方法。[3]实际上,聚类分析法就是一个寻找一种统计量,即可以客观反映变量之间密切联系程度的统计量,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变量进行分类,目前常用的聚类统计量有距离系数和相似系数两类。但是聚类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系统聚类法、调优法、图论法。

二、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意义

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是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数理统计学的分支,借助计算机对数据超强的处理能力而研发的统计分析软件已经使得统计分析变得更加简单,并且可以处理更大容量的数据,可以说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而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也被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多元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是对数理统计方法的原理应用,进而对多变量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其可以将复杂的基尼指标变得简单化,更加清晰地反映经济指标的背后含义,这也是多元统计分析的最重要的作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在不有损既有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变化和构造模型,使得复杂数据简单化。

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国民区域经济评价的应用

(一)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是需要从整体上予以评估和考量的,而这种经济评价可以客观反映区域经济发的综合经济实力,展现与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就是区域内的具有的全部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以及经济地位和影响力。[4]

本文所选取的分析对象是武汉市的区域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指标,其中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湖北统计年鉴和湖北省统计局于2014年所公布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的基本综合经济实力。所以,我们主要选取了其中的15项经济指标,并标记为X1-X15,同时利用了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

(二)聚类分析及其结果评价

聚类分析主要是将需要分类的对象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分类,我们主要是对这些数据的特征进行观察,然后确定这些分类的。在聚类之后,同一组内的对象应当具有相似性,而不同组的对象是不相同的。我们根据表3.1的原始数据,我们可以对武汉城市圈区域内的九个城市进行聚类,结果如图1和表2。

(三)结果评价

根据以上的聚类结果的分析,我们基本上把武汉城市圈区域内的九个城市分为三类,通过表图1和表2可以看出,不同类别区域的指标分值的差异,由此也体现了其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差距。

首先,区域内的经济实力最强的当属湖北省会城市武汉,因为武汉是该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基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交通和基础设施完备,这些指标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武汉作为该区域经济的中心,其领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武汉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周边经济体的发展。

其次,该区域内的综合经济实力第二类就是黄冈、咸宁和孝感了,该三个城市的相同点都在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性,而且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健康,在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显著,在武汉城市圈内整体实力较为强大,因此该类城市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同武汉共同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

第三类就是表2中的结果,该类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一般,其中的代表性城市有黄石和鄂州,这些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可是相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经济实力还是有所差异性,特别是黄石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但是在发展速度上还略显落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小梅.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0).

[2] 王友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3] 黄 燕,吴 平.SAS统计分析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