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相关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会计相关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会计相关性

管理会计相关性范文1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会计模式被计算机逐步取代的情况下。会计工作向何处去?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坐等会计工作的空间日益缩小乃至“消亡”。还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转变和延伸会计工作的功能,进一步发挥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调节、指导、约束、促进的能动作用?答案很明显。那就是向管理型会计转化。

1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管理会计,顾名思义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履行管理职能的会计。所以其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内的任何一个责任部门,期间可以灵活多变,计量不必那么精确,依据法律不需那么严格,所提供信息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着重依据现在、面向未来。而财务会计是核算型会计,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会计,主要是向外部有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反映过去情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必须是以一个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严格划分会计期间,计算必须精确。严格按照《会计法》及其他法规办理事务,所提供信息除供内部使用外主要用于对外公布,着重对已经过去的业务作全面的反映。

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是有很紧密联系的。管理会计的很多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提供数据的真实与否对管理会计结果的正确与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两种会计的划分会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内外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结合、既提供信息又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会计信息核算、管理系统。

2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

管理会计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条条框框的束缚,是在广泛吸收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预报等环节提供有关未来信息的会计。管理会计就是一种实施管理职能的会计,而且是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在内的全过程管理的会计。

传统的财务核算会计时期,会计人员只能忙于应付核算。而无暇从事管理,再加上由于理论上的误导,人们也不去研讨有关会计的管理职能。而现在,人们获取会计信息逐步冲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对会计信息处理和利用的制约、指导作用有所淡化,这就使进一步改革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和加深了会计的信息源,这就为利用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型创造了条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会计工作既是一种生成信息、供应信息的工作,也就是一种利用信息、参与管理的工作。所谓管理一般是指确定目标、进行决策、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实行控制等活动的总称,其中决簸和控制是核心。控制的实施更便于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更能够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控制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控制的标准概言之是合法、合规、有效,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实施控制需要建立各种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3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换时应注意的问题

管理会计的对象应定位于管理成本。管理会计对象大致有资金运动、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运动有关的成本、利润等。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成本。贯穿于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即对企业各种活动的形成与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问题应是其关注的重点。但管理会计所运用的成本概念,远远比财务会计里的成本概念含义丰富。财务会计主要从核算的角度来运用成本,注重的是将成本与对应的收人进行配比,以便确认损益,它关注的是成本信息的可靠性。管理会计对成本的认识和运用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它以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成本为基础,对成本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开,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3.1管理成本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决策成本。它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时,都需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然后从中选出可行的或者最优的方案来具体实施。在对不同方案进行财务比较、选择的时候,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看不同的方案成本的大小。这里的成本就是决策成本。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很多,其核心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在决策阶段。会计人员应当提供科学的机会成本,为管理当局决策服务。

控制成本。企业的各方案确定以后,就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来完成方案确定的任

转贴于

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管理当局需要制定各种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通过对这些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分解与落实。把各部门和各项任务都纳入预算体系,促使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各部门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指标、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保证目标的实现。在控制阶段,会计人员不仅要参与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制定,更要利用其掌握的成本信息优势。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会计所应用的控制成本,其核心是预算成本和标准成本。

责任成本。企业各种活动的结果既要通过其所取得的收入来反映,也要通过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考核。为了有效评价各管理层的经营业绩,需要对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考核。按照“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来考核,其考核的依据就是各管理层的责任成本。但在对管理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时,不能依据成本总额,而应依其所能控制的成本来进行。因为只有依据各自能够控制的成本进行的评价才是恰当的,所以,责任成本的核心是可控成本。

3.2管理会计是提供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统一。通常认为,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管理会计运用信息。实际上,管理会计不仅运用信息,而且也提供信息。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对管理当局的决策、控制和业绩评价,更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

管理会计提供大量的与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例如,成本性态的划分有助于管理当局获得产品定价的相关信息,以便于合理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预期报酬率、贴现率等指标的生成和运用,便于企业进行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管理会计产生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信息的过程,两者很难具体分开。这使管理会计既不同于财务会计,又不同于财务管理,它是生成信息与运用信息的统一。

管理会计相关性范文2

1.1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

现代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历史上,管理会计之所以取代成本会计,是因为成本会计的理论对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增强,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了管理会计的内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方向、把握契机,使战略管理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及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1.2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1.3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长期、持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提供内外部综合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包括: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和资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以帮助企业做好战略决策工作。

1.4战略管理会计假设

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计量假设。会计分期和会计计量假设有其特殊性。在会计分期上,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能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一段段相等的较短期间。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增长,战略管理会计分期的年限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5年或10年规划,这5年或10年的年限就可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会计期间。在会计计量上,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不能单纯地利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还必须广泛使用实物量、相对量和其它计量形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效果进行记录和计算。

1.5战略管理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活动的科学规范,是对会计实践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会计工作的一般性指导规范或基本指导思想。相应地,在战略管理会计领域也应制定原则来规范和指导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战略管理会计原则应包括真实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性原则、横向协调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2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2.1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

战略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多为政府部门及外资企业所使用。进入90年代后,国内企业才涉及运用战略管理,但大多数为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意识较先进的优秀企业,如长虹、海尔等。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战略意识仍然是比较薄弱的,更不用说学习和掌握战略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经营目光的短浅、狭隘的经营意识也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一个原因,资源的重复配置、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比比皆是。在缺乏战略意识、战略思维的企业里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2.2缺乏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环境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财务会计上。尽管传统的会计体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但是在国内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仍然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无论在会计机构的设置还是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大多数企业仍是把会计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将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现状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实践的内部环境,人员得不到实践锻炼,战略管理会计很难开展。

2.3缺乏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还没什么认识,缺乏超前意识,也就无法开展广泛的研究。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除会计学外,还要涉及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这就对会计人员或其它要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依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的素质来看,还不能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其素质还有待提高。

3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设想

3.1树立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许多传统的会计观念必将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的会计概念、原则、方法都要从新的角度加以认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分支,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其对象、内容和方法都与传统会计大相径庭。因此,研究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摆脱传统会计的旧框框,用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新生事物。在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宣传战略管理会计的先进性、优越性,强调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对明确它在会计的发展、企业行为的调整、会计的转轨变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必须在企业界广泛开展战略管理的学习和讨论,使企业经营者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

3.2创设战略管理会计环境

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而在实务中,在某些领域已涉及到了战略管理会计,这种理论研究滞后的状况将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成立一些专门机构来负责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比如,可设想成立“战略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吸收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对一些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3.3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更加强调知识对其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企业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应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管理会计相关性范文3

关键词:盈余管理 价值相关性 公司估值 会计盈余 权益账面值

一、引言

已有研究(Easton和Harris,1991;Ohlson,1995;Penman,1998;Ou和Sepe,2002)表明,会计盈余具有价值相关性,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预测性,因此常被投资者作为估值基础。但是,会计盈余有可能受到管理层操纵。国外相关研究证实了管理层会受契约动机、报酬激励、政治成本等因素驱使,进行盈余管理来人为地操纵利润(Watts和Zimmerman,1986;Healy和Palepu,1993;Teoh et al,1998;DeGeorge et al,1999);而国内研究也表明了我国上市公司为了应对证券市场的相关规定(如获得配股资格、确保上市资格等)进行盈余管理(陈小悦等,2000;陈晓和李静,2001)。无论动机如何,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会造成报告利润真实性的扭曲,从而降低会计盈余的可靠性。因此,当盈余管理存在时,会计盈余可能不再是估值的可靠来源,其价值相关性会减弱。另一方面,当盈余管理存在时,市场可能会寻求其他指标估计股票价值,而权益账面值作为另外一个重要的估值基础可能会更多地为投资者使用,其价值相关性会提高。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当盈余的可靠性下降时,其他指标(如账面价值、现金流量)会变得更具有价值相关性来补偿盈余作用的下降(Berger et al,1996;Collins et al,1997;Barth et al,1998)。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粉饰的会计信息有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所以有必要从实证角度研究我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对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为投资者正确选择估值方法提供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基于已有文献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与市场价值存在正向关系。但盈余管理可能会扮演一个调节的角色,对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换言之,盈余管理可能对盈余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而对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为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盈余管理的存在会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进而提高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

(二)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本文在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中加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变动额,来估计盈余管理水平,并建立了加入了盈余管理变量的价值相关性模型。

(1)盈余管理水平衡量。国内外众多研究都采用Jones模型(Jones,1991)或者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 et al,1995)来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 DA),并用此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水平。夏立军(2002)的研究表明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分行业截面数据Jones模型可以很好揭示盈余管理程度。而Kasznik(1999)考虑到总应计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Dechow,1994),在修正的琼斯模型中加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变动额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因此本文中笔者在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中加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变动额,并通过年度截面数据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其中:DAit为i公司t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操纵性应计利润DA的计算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从不同方向操纵目前的盈余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许多研究认为应关注应计利润的维度而不是它的方向,并用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来衡量公司盈余管理水平(Sloan,1996;Pfeiffer et al,1998)。本文按每年|DA|值的四分位数对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分组,如果上市公司当年|DA|值高于当年的上四分位数,它进入盈余管理组;而当年|DA|值低于下四分位数的公司进入非盈余管理组。

(2)加入了盈余管理变量的价值相关性模型。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文献(Collins et al,1997; Barth et al,1998;Ou和Sepe,2002等)广泛采用Ohlson(1995)的理论模型,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这些研究的实证模型中,股票价格是盈余和股东权益账面值的线性函数:Pit=α0+α1Eit+α2BVit +εit (1)

其中:Pit是i公司第t年末的股票价格,Eit是i公司在t年的每股净利润,BVit是i公司在第t年末的每股净资产,εit是残差。为了衡量盈余管理对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影响,本文在价值相关性模型(1)的基础上加上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的虚拟变量,来捕获盈余管理的增量信息。鉴于盈余的可靠性会影响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每个会计变量的系数都可以看作是盈余管理虚拟变量的函数。即令:α0=?茁0;α1=?茁1+?茁2Dit;α3=?茁3+?茁4Dit;

其中:Dit是盈余管理虚拟变量,当i公司在第t年属于盈余管理组时值为1,否则为0。因此模型(1)可转换为:

系数β1代表盈余管理不存在时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当盈余纵时,系数β1和β2代表了市场对盈余的反应。同样的,系数β3代表不存在盈余管理时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系数β3和β4代表了当盈余纵时,市场对权益账面值的反应。系数β2和β4分别代表了盈余管理对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影响。根据前面的假设,预计β2为负,表明盈余管理存在时,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会下降。相反地,预计β4为正,因为在盈余管理存在时,市场会改变其对盈余的信赖,转向权益账面值,从而提高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9年在沪深两市的一般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这一时间序列的原因是2001年起《企业会计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执行,信息披露逐渐规范和证券监管不断完善,股票价格从一定程度上回归于其内在价值。进一步筛选标准如下: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股价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财务数据极端异常上市公司;剔除连续两年ST的上市公司;剔除当年上市和上市时间少于两年的公司。剔除2007年的样本,只用其作为计算2008年相关数据的基础。因为,2007年作为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CAS)后的第一年,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的构成和2006年有较大区别(笔者对2002年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邹氏检验,发现2007起财务数据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无法人为或者通过数据库进行调整,而2007年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需要以2006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按上述标准筛选后,共得到7326个样本。初选样本在计算完操纵性应计利润后,按照|DA|值的四分位数分组,位于上四分位数的样本进入盈余管理组,位于下四分位数的样本形成非盈余管理组,得到了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模型的研究样本3666个,其中盈余管理组1833个观测值,非盈余管理组1833个。如表(1)所示。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分别按总样本、非盈余管理组和盈余管理组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组公司的每股净利润、每股净资产都显著低于非盈余管理组的公司,同时非盈余管理组中亏损的上市公司比例只有4.47%,而盈余管理组中亏损公司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盈余管理的公司往往是那些经营业绩不佳,获利能力较差,财务状况严峻的公司;反过来说,这些公司正因为这些原因而有足够的动机来粉饰利润,操纵盈余。既然盈余管理组公司的境况相对较差,其市场价值也应该低于非盈余管理组的上市公司,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盈余管理组公司的股价明显高于非盈余管理组,这可能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将代表盈余管理行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视为投机性的粉饰利润,反而将其视为公司盈利的信号。在标准差方面,盈余管理组变量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较非盈余管理组大,这表明了盈余管理组公司的财务状况波动较大,不太稳定,需要求助于盈余管理来平滑利润,稳定业绩。

(二)回归分析 表(3)是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模型的回归结果。其中系数β1和β3表明了公司不进行盈余管理时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按年度和混合回归的结果都是显著为正的,说明盈余和权益账面值都是价值相关的。系数β2和β4是该模型关注的核心问题。从表(3)中可以看出,β2在所有年度和混合回归中都显著为负,而β4显著为正,这似乎验证了假设:盈余管理会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同时提高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但描述性统计已经指出盈余管理组中亏损公司所占比例较高,而在公司当期净利润为负时,投资者无法使用盈余信息评估公司以后的业绩,估计公司价值,只能利用权益账面值作为估值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投资者察觉到盈余信息的不可靠而转向更为可靠的账面价值并将其作为估值依据。那么就有这样一种可能:是上市公司亏损而非盈余管理行为本身导致了盈余价值相关性的下降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上升。因此为了验证研究假设,需要剔除亏损公司,消除亏损公司的存在对本研究的影响。

表(4)是剔除亏损公司样本后的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剔除了亏损公司影响后,系数β1和β3的值和显著性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基本上一致。而β2和β4的值和显著性则出现了明显的改变,β2在除2005年外其他所有年度中都不显著,并且其方向也不一致,表明盈余管理没有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β4在大多数年度的回归中都为正(2003年、2005年为负),从方向上表明盈余管理行为会提高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仅在2002年、2006年以及混合样本的回归中显著为正,这表明盈余管理对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存在盈余管理时市场可能会更加重视权益账面值。换言之,盈余管理不会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但会增强账面价值和公司股价之间的联系。这个结果部分拒绝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回归结果表明,主要是亏损公司导致了盈余和权益账面值两者价值相关性的变化,而非盈余管理本身。当剔除亏损公司后,盈余管理并没有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但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这反映出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所以在估计公司价值时不会减少对盈余的依靠,但是出于谨慎和自我保护,投资者还是会有意识地侧重于更为真实的权益账面值。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实证结果的稳健,需要验证亏损公司的盈余确实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对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模型样本中亏损的公司进行分析。因为样本数有限,只进行混合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这一回归结果也证实了笔者对亏损公司的考虑,当公司亏损时,其盈余不再具有价值相关性,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依然存在。

四、结论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对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这两个估值基础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与股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亏损公司的存在是导致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降低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提高的重要原因。盈余管理并没有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因为信息不对称,无法判定上市公司的盈余是否控,也就无法察觉盈余管理会降低盈余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出于谨慎的要求在估计公司价值时会依靠相对稳定、可靠的权益账面值。本研究对投资者、分析师、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具有实际意义:既然市场不会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那么投资者在估值时不需要减少对盈余的依靠,但也因为市场无法识别盈余管理,投资者需要谨慎地更多关注权益账面值在估值中的作用,以提高估值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会计研究》2001年第12期。

[2]陈小悦、肖星、过晓燕:《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3]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0期。

[4]Barth M. E., W. H. Beaver and W. R. Landsman. Relative Valuation Roles of Equity Book Value and Net Income as a Function of Financial Health.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

[5]Berger P., E. Ofeck and I. Swary. Investor Valuation of the Abandonment Op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

[6]Dechow P.M., R. G. Sloan and A. P. Sweeney.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7]Healy P.M. and K.G. Palepu. The Effect of Firms’ Financial Disclosure Policies on Stock Prices. Accounting Horizons, 1993.

管理会计相关性范文4

关键词:核算会计 管理会计 转型

一、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原因

(一)企业发展需要管理会计

一直以来,核算会计指的是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和尺度,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相关会计主体的资金运营情况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为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

而现代企业发展迅猛,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传统的核算会计早已不能满足企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求,要想稳健且持续地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向管理会计的转型成为必然。管理会计是处于核算会计的基础上,利用核算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更准确地反映企业过去的资金使用情况,能够对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效预估,参与企业的投资计划、战略管理与全面管理,帮助决策者做出各种专门决策。它着重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二)管理会计促进财务人员能力提升

传统核算会计的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人员急需提升自身能力,管理会计的强化应用,能有效提升财务人员能力,以应对企业快速高效运转的模式需求。

二、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一)对管理会计认识不全面

核算会计一直都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管理会计的概念及职能应用,多数人对财务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记账、算账及报账的基础上,不能将财务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发展相结合。部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或大型集团公司能够逐渐接受将管理会计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模式,让财务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决策等,但一般的中小企业目前很少有真正实施管理会计模式,即便有应用的也因为理解不够深刻而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将管理会计深入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没有发挥出足够的有效作用,还是核算会计占主导地位。

公司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全面,使得管理会计在公司内部的实施受到阻碍。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同样需要有一个全面认识,要深刻理解管理会计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为企业提供财务数据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向管理者提供非财务信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发挥重要作用。

(二)会计人员操作及分析能力欠缺

随着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模式的转型,财务人员也面临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核算会计能力早已不能满足日常经济活动分析的需要,更需要不断深入学习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其中,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和判断、决策能力尤为关键重要。现代财务人员要能凭借专业知识水平帮助企业管理者敏锐地分析问题并通过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管理会计人员首先要从意识上将自己认定为企业管理的一份子,提高自身信心及能力。

当前财务人员创造价值的工作内容已经转移到战略决策支持和运营管理过程的控制这方面领域中,很多企业因为财务人员能力跟不上而使得管理会计实施困难重重,因此操作及分析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三)缺乏管理会计应用的配套制度

现代企业财务相关的软件已经随处可见,但几乎都是适用于传统核算会计模式,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财务软件却存在巨大空缺,而相应的配套制度也没有及时跟上。管理会计的数据主要是多个业务系统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其中:有核心系统的账务数据、信贷系统(贷款客户和产品信息)、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内部利息收支)、行政财务系统(费用)、风险资产系统(资本成本等业务)和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除了对这些数据归集,管理会计需要通过多维盈利分析模型对所有系统数据重新进行组织。通过管理会计系统的上线,多维盈利分析模型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管理会计保留了账务信息中的系统账户的机构属性、客户属性、余额、发生额和利息收支等主要内容,同时在所有账户上增加各种盈利指标,例如来自其他业务和管理系统的内部利息收支、减值损失、税务成本和资本成本,以及由系统计算得出的直接、间接费用等。管理会计将所有信息都集合起来,并将每一个账户关联到或切分到各个维度上,从而构建管理会计多维数据模型的基础。由此可知,管理会计有其自身的数据模型,十分复杂计算繁琐,计算机软件的滞后必然会给管理会计的实践带来巨大不便,而配套制度的跟上尤为重要。

三、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分析

(一)区分核算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内容

有效区分核算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内容,是当下的财务人员需要提升并掌握的内容之一。传统核算会计无法对企业经济运行进行全面管理。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决策、计划预算、组织实施及控制等。它是基于账务数据基础上,对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表象看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见解,为企业当前的经营和未来长期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管控企业资金筹集工作,加强企业现金管理,建立有效的制度控制经营全过程,通过严谨的核算议价体系使得奖惩分明、准确、客观公正,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战略决策。

(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近年来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的会计和报告业务管理方式。简单地说,它可以将跨地域的实体会计业务都集中到一个共享服务中心来记账和报告,一大优点是使得会计记录和报告规范化、结构统一化,同时为各公司节省了人工成本。目前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有部分大型跨国公司或国内集团公司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传统核算会计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剥离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部门,解决了财务部门人力重复投入及工作效率低下的短板,为管理会计的设立做好了铺垫。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传统核算会计的记账、基础财务数据资料归集整理,管理会计人员则不再需要参与基础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的工作,可以将所有精力集中在系统数据模型的分析应用中。财务共享服务的理念在我国还处于推行的初级阶段,这对财务人员的职业发展也是一大挑战。它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令企业或集团公司运作成本降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二是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三是帮助财务人员从传统核算会计模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为公司管理层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决策支持。

(三)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及人才队伍建设

在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及推广过程中,系统数据的质量、管理和组织面临诸多问题。关键还是财务人员对数据的认识不够深刻,数据管理和组织没有系统的方法。这些都对管理会计的推行留下隐患。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上线与加强财务队伍建设,需要齐头并进。企业对管理会计加强宣传教育,从管理层开始提高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组织人员了解并学习管理会计系统是个突破点。管理会计系统本身没有任何业务数据的产生,仅对业务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对数据结构及分析模式的学习是重中之重。管理会计人员通过不断学习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熟悉分析模型及手段,将所有信息集合并分析,从而达到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目的。财务人员提升技能、增强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从根本上对自己进行新的定位,从传统核算会计岗位转换到管理会计岗位的定位上。

(四)加强财务与业务结合度

管理会计跨越了账务数据基础与业务系统数据连接,需要管理会计人员能够从业务的角度结合财务数据分析探讨各项目可行性,并通过分析的财务指标对公司目前业务发展趋势进行预估判断,评估相应的资源配置。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等各部门的结合程度,即企业的发展等生产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需要有财务的参与,并起到一定的决策支持作用。

四、总结

管理会计相关性范文5

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出现了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弱化、不合理支出情况复杂化以及会计核算的实效性保证等问题,会计核算中心只有不断探索,强化监督,在职能上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深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的必要性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会计工作的理论需要,同时也是当前集中核算工作中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的双向要求。

1.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会计工作的理论要求

理论上讲,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是财务工作分工不同的两个部分,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数据基础;财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制度保证,二者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虽然在职能、内容、方法、作用等方面各有侧重点,但同时二者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要筹集好、投放好、运用好资金,要借助于会计核算的各种资料、数据,去计算、去分析,才能正确进行各种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要发挥好会计核算职能作用,也必须依据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对经济活动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与监督。集中核算后,在职能划分上明确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仍由原单位行使,核算中心只负责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这样就在制度运行伊始,客观上将两个职能分离开来。要在集中核算工作中同时发挥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工作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2.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发展要求

在集中核算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形式,会计监督是核心,核算中心实质上应是一个监控中心。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只是会计集中核算最基本的要求,核算中心如果单纯搞会计核算,就失去了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意义,也达不到改革的最终目的,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是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根本要求。

3.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核算单位财务工作的需要

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存在的一系列财务问题及自身改进的局限性都需要核算中心的支持和服务去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一直以来比较薄弱,集中核算后,单位对核算中心的依赖性增强,许多单位都认为账交到核算中心,单位便无事可做了,进而出现了财务管理进一步弱化现象,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已迫在眉睫。

二、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的前提

1.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

集中核算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发展集中核算事业的灵魂,工作人员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专业素养是获得报账单位认可和尊重的前提。只有精通专业知识,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圆满地解决好问题;只有不断的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才有可能把握住文件、

转贴于

政策的精神实质,把文件的精髓宣传给单位,也才能保证为单位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

2.两手并抓,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集中核算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运行的前提,也是严明管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关键。核算中心不但应加强对工作制度的建设,更应加强对业务制度的建设,做到单位事事有制度,工作项项有要求,人人肩上有职责,使集中核算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的措施

1.转换审核重点,深化财政监督

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是通过对票据的审核来进行的,但不能仅将会计监督停留在原始凭证的审核上,工作重点应从整天忙碌在报账和记账的具体事务中逐步向会计审核和会计监督转化。加强工作人员的岗位练兵,培养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敏感,提高他们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

2.积极参与单位活动,保证集中核算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参与单位活动,特别是重大活动,是会计核算紧密结合单位经济业务实际的要求。要取得核算单位的理解,争取对重大活动的参与权、重要会议的旁听权、重要决策的财务发言权以及一些日常事务的知晓权,并定期深入核算单位,对其经济活动准确、全面、及时的了解。

管理会计相关性范文6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效益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在明确转型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们要向哪转?管理会计是什么?在国内,对什么是管理会计存在不同的观点。汪家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的经营管理,实现以最大利润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三个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才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做各种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温坤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014年10月27日,中A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认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来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个人认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大分支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来提供、收集、整理、分析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是对会计的完善和发展。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在转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确定方向,才更有助于远行。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职能作用不同。管理会计是来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是侧重于对未来的分析、预测,决策和规划的一项会计。而企业的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理论、方法与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与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计算、核算和监督,并据以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以此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各方面提供准确信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专门的经济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是为了进行预测和决策,这也就决定了是为内部各层级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管理信息。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主要是向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股东、债权人、监督机关)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由于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决策,影响未来发展的决策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也就决定了管理会计者所提供的信息不是绝对准确的,而是相对准确的。另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因为同属于企业会计范畴,两者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都是于传统会计中孕育、发展和不断分离的,管理会计也标志着会计学的发展。虽然说服务对象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最大利润。同时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使用主体有内外之分,但在很多情况下,管理会计的信息可以为外部主体所使用,财务会计信息对内部决策也至关重要。

三、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方法

(一)借用快捷高效的互联网

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使用网络技术就能大量的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同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使数据的准确性相对来说比较高。庞大的互联网网络,提供了资源的共享平台,便于获取所需的经济信息。

(二)培养社会所需的管理会计专门人才

将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纳入高校的学习中,必要时可设置将其作为会计专业的一个分支,真正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的了解学习到这门课程,为管理会计提供源源不断地人才资源。现在大多数高校只是浅尝辄止的涉及到这门专业,学生不能系统的了解学习到这门课程。加强对管理会计的人才培训。

(三)入乡随俗,与时俱进

现在国内所用的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大多数是来源于十几年前西方国家的研究,经翻译借鉴而来,缺乏与时俱进的研究,很多观念相对落后亟待更新。国内真正理解管理会计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财务会计中的企业还是在少数,同时管理会计还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体系。所以要强化管理会计的实践技术,要结合自己本国内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根据本企业的现状进行管理会计活动,同时又要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汪家佑.管理会计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