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学的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等数学的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等数学的教学

初等数学的教学范文1

 

不同的是,中国更强调初等数学的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本身的最直接的功能,即把数学的功能纯粹化,而美国更看重“做”数学,即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性。

 

所以,通过对中美初等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吸取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所用,在数学基础教育继续保持优势的前提下针对我国初等数学教育理念的现状及误区进行完善和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理念的跨越和赶超。

 

一、中国初等数学教育理念

 

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形成抽象概括和理论的基础,是进行实践与应用的过程。”1所以,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课程标准里也提出了初等数学教育理念的实质意义,那它具体体现哪些方面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建以人为本的初等数学教育理念

 

首先,重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任何教育理念无论以什么为中心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我们的一切教学实践都应结合学生的不同特征来实施。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通过有关的实际应用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动机。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而且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理论或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新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背景材料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比如,数学中的概念一般比较抽象,所以把概念讲透非常关键,概念引不好,讲不透,将直接影响学生后面的学习。所以,教师应着重以实例引进概念的一些技巧,如回忆式、设问式,总之一定要作好铺垫,从简单人手,一步步自然引入,使学生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情境-----问题”教学中的情境学习理念

 

“情境--问题”教学中的“情境”主要是指“教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前提、基础和条件。我国中小学数学情境学习理论是吸收西方的“知识是情境化的”观念,并结合我国国情及现代教育理论的合理部分,通过中国现有教学经验进行推敲、验证、反思、精选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新教学模式。其情境学习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情境学习理论主要表现为:情景、互动的建构学习理念、边缘性参与的合作学习理念、基于情景的反思学习理念几个方面。

 

综上,在我国初等数学教育理念中,着重强调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改革不合适的教学内容,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数学的需要。

 

二、美国初等数学教育理念

 

美国教育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教育理念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是直接来自教育理念本身,而是实实在在的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崇尚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

 

美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非常崇尚合作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刚开始,美国的这种学习理念是为了方便黑人和白人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而产生的,实践后发现好处不少,所以现在在美国很普及这种理念下的教育,使之培养出了具有美国教育特色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做”数学的教育理念在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远远超出了仅仅是计算或演绎,它还涉及到模式的观察、猜测的检验以及结果的估计等。美国正是在这种合作学习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出了一批批有责任感、敢于创新与奉献的素质型人才。

 

2、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理念

 

美国从80年代起,就非常重视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解决。美国数学教师协会颁布的《行动议程》中的第一项建议就是:“问题解决必须成为学校教学的核心"。2可见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问题解决占有很高的地位。美国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都体现了解决问题在所有数学活动中的最重要作用,因为它包含的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作用。

 

因此,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理念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学具的使用、尝试和改错的方法、图表的运用等。美国强调问题解决的教育理念中大都采用开放性的题目,一般从问题情境出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它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想象,诱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例如,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加法的:“在我的口袋里有一些1分、5分和l角的硬币,我拿出3个硬币放在手里。你认为在我的手中有多少钱?”这个问题,美国学生会采用尝试的策略,使用真的硬币去操作,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制成表格,进而采用表格分析数学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又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为学生设计这样的解决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提问、思考、讨论和探索中成功地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了自信,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发展了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初等数学的教学范文2

【关键词】综合素质 数学基础 初级指挥院校 高等数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军队建设科技化和自动化水平日益增强,尤其在基层部队表现更为明显,不仅装备配置越来越先进,而且工作思路也逐渐向科学化和人性化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变化的关键都在于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而作为军事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类军校应适应军队发展建设的基础上,战略性改革教育思路,为国家改革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军事人才。高等数学作为军事院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员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统筹协调性以及发散性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对学员培树辩证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优秀的人格品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真正达到上述教书育人的目标,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学员心理疏导、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

一、注重教学中学员的心理疏导

初级指挥院校新生学员由于入学前的文化学习缺少连续性,知识遗忘程度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学知识链断裂,知识零碎,严重影响了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高等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又给学员造成了心理上的紧张,对数学学习缺少信心,畏难情绪严重。因此,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做好学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教员在为学员做心理疏导时,应该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采取针对性强、可行性高、效果较佳的应对措施,帮助学员消除心理上的负担,轻松投入课程的学习过程,让学员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建立起学好高等数学的充足信心。

二、注重学员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研究的是自变量无限变化过程中因变量的变化趋势,与自变量固定的初等数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初次接触高等数学的新生学员,由于已习惯了初等数学的定量思维,很难从原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明显感觉思维跟不上教学节奏。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员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上述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让学员逐渐了解高等数学的思维模式,慢慢培养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引入数学发展史教学

在课程知识正式讲解之前,引入数学发展史的介绍,包括数学是怎样产生的,数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数学现有的学科分支情况以及研究进展,数学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数学大师的成长经历,数学史上的奇闻趣事,高等数学极限思想的具体实例体现等等。这个教学环节的引入,不仅可以开阔学员的眼界,更能激发学员对该课程的求知欲望,进而促进学习兴趣的养成。

(二)强化高等数学课程的应用

高等数学课特点之一是应用性, 不仅要学员掌握理论和计算,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教员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多举所讲知识点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员认识到该学科的实用性。另外,教员在讲解习题时,应该尽可能多的涉及一些实际应用题,鼓励学员多思路多方法解题,提倡学员独立思考,让学员在探索与创新中体会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乐趣。

(三)鼓励学员参与课堂讲授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几乎全部以教员讲授为主,忽视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扼杀了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种课堂模式导致很多学员上课精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思维处于半停滞状态,不利于学员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某个学员经过充分准备后,充当小教员走上讲台,大胆讲出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员对小教员给予充分肯定并给出科学的点评,让小教员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同时,应该将这样的教学环节转变为学员自发行为,鼓励更多的学员充当小教员积极参与教学,增强主体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一纸试卷决定学员的最终成绩,是高等数学课程多年来一直沿袭的考核方式,其单一性是制约学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探索更加科学灵活的考评方法已成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可以先尝试较大幅度地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提高学员参与教学实践的成绩比例,考核形式尽可能多元化、新颖化,稳步推进考核机制推陈出新。因此,只有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才能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拥护,使学员的学习氛围更为轻松,学习效率和效果更高,从根本上激发出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员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基层部队调研,为适应日趋复杂的工作环境,基层单位要随时转变工作思路,这就对官兵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教员应结合高等数学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更为进行创新思维教育提供了最便利、最直接的条件,在实现优化教学结构、资源共享、激发师生创新精神方面,架设起师生互动、加深彼此了解的桥梁。

(二)开展自主研究性教学。为给予学员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真正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员可以给学员布置各种研究性数学小课题,让学员利用网络、现代信息工具以及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或几个课题的研究,让学员以自主研究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员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各种教学场景,并根据教学目标来创设各种问题,同时让学员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观察力和创新能力来探索、研究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发展学员的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的同时,可以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通过数学实验,学员可以对数学理论进行验证与推导,这对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是推进创新思维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四、注重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员作为体验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高等数学不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教员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确立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教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员做好课后总结。每次课学完后让学员做好自我总结,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梳理,对经典习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做归纳总结,对仍有疑惑的地方也要及时与任课教员探讨研究解决。

(二)重视学员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不仅能使学员所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得到巩固和提高,还能够拓宽学员的思路,将前后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进一步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员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每一次课外辅导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促进学员合作交流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获取有效的信息。教员在学员合作学习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也就产生了师生互动,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效应。而课堂讨论,既能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又能为学员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所以应将课堂讨论有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员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上述几个环节作为影响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应该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研究。同时,教员在施教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更多促进教改的措施,为学员更好地学好本课程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振英.论极限的思想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0).

初等数学的教学范文3

教育实践表明,恰当、适宜的教学环境能有效激发学生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中: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计划安排15场比赛应邀请多少个球队参加比赛?对于这些题目首先学会“读”,既然是单循环比赛即说明两支球队之间只赛一场,甲对乙,乙对甲其实是同一场比赛,理解这一点,题目就很好解决了。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题目,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的真切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

二、利用“想一想”激活知识。促进自主探究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学习更足这样,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选择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首先让学生“想―想”,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圆的周长可以看作是360°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由此可推导出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而刘新问题自然而然地运用先前的认知,体验到前后知识的对比和变化历程,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通过“想一想”,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从而学会创新。

三、利用“试一试”,丰富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

品尝不到情感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的源泉。同时数学知识需要一定最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训练动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例如:在运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进行因式分解时,通过“试一试”的运算如:198×202=(200-2)×(200+2):2002-22,既实现知识、能力的整合,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为此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试一试”的题目,这些习题往往由易到深,丰富丁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

四、利用“做一做”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实践操作

学生的学习受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课堂作为有着各种差异的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显然在客观E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些学习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可能对某些学生是适合的,但对另一类学生却不一定适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研究学生的背景、兴趣、智力所在,努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创设多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并进行一种最适合于他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先请学生测量并标出各种不同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报出其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老师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带着惊奇和疑问,走进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有的用折纸的方法,有的把_二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还有的用长方形对折成两个三角形推导等不同的方法探究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学生们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的“做一做”又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推导出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的规律。课上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由此我们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做一做”,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确定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广泛搜集资料、解决现实问题,从中获取知识,丰富经验。又将在课堂和书上所学的知识及时转化运用于教室外等其他场合,让学生在知识应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海南省万宁新中中学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例谈

吴存迁

摘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联系或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的问题等教学策略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 生活体验 生成性问题

科学探究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提出问题。因此,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主动有效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刘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做起。

下面就从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来谈讨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困惑是展开探究性学习的源头,在教学中经常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抵触的形成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水平的不平衡状态中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如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让学生思考下列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

Fe+O2――Fe3O4,

这与学生脑海中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原有认知生冲突:因此学生从式子两边的原子个数不相等提出这个式子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从而提出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问题。再运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问题,使式子两边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相等的方法。

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研究问题需要以具体事物的感性知识作为支持点。而科学中的一些概念、原理、法则等由于其高度的概括、抽象等让学生感觉到难以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个体已有的实际生活知识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弹力这个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在个体的生活经验中都会有一些体会。可在课堂上把这些生活经验再次体验:如让学生拉橡皮筋,拉弹簧,把塑料尺子放在桌边支撑,使之弯曲,用手捏塑料瓶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再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有关弹力概念的问题。学生会从这些现象中提出什么是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所有的物体都有弹力吗?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等等问题。

三、在课堂生成的问题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个性差异均大相径庭。因而他们提出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必然也有所不同。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激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的恩维火花,在课堂上会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生成性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有自南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权利,保护好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同的学生才能结合各自的专长和兴趣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在探究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课题时,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打开瓶盖,会有大量气体冒出的现象,提出气压是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其他同学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提出,雪碧在未打开前瓶壁很硬,用很大的力气也压不瘪,而打开后则很容易被压瘪,是不是为了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而增大压强呢?有的同学则提出夏天暴雨前,水中的鱼冒出水面是否与下雨前气压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有关系呢等问题。

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往往也是他们经验背景丰富,感受体会比较深刻的领域,很容易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习物质的酸碱性时,学生对自己家里的物质的酸碱性非常感兴趣。提出我家里的哪些物质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pH值到底是多少?为什么肥皂是碱性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一去探究,在实验结果汇报时,学生又发现为什么洁厕精有的呈强酸性,而有的是强碱性?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又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新的问题去进行研究。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利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关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的问题等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世界,能对自然界产生好奇,领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等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3-34。

2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06-207。

初等数学的教学范文4

关键词:“减负提质”;课堂质量;学习兴趣

在当下这种教学模式下,如何正确处理“减负与提质”的关系,是对教师工作能力的一种考验。我作为一名担任八年级两个普通班的专任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减负与提质”的问题,并对此有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我校普通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较为复杂,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比如,学生成绩总体水平较差,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在平时测验中保证及格的学生所占比例只有30%~40%左右,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同时很多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学生也较多,缺少家庭教育。所以,我认为要认真做好教学工作,需从好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二十一世纪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要想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需要。

在教学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每天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课堂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所以,它是初中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布置课堂作业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成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主要集中在课本上的一些基础练习,这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另一部分,布置少量的练习题,这部分题难度较大,主要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样处理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不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形式来强迫学生完成,而是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心理引导,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正视自己的学习。

三、向课堂要质量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决定在课堂上只能是精讲、多练。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个人觉得要做到四条:(1)精心备课。在深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备课。(2)减少时间损耗。要求学生课前作好上课准备,合理提高课堂密度,增加教学信息量,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教学效率。(3)改变课堂结构,达到讲、练结合,知识点落实,体现精讲精练。(4)对后进生实行及时的辅导。后进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从简单的、他们有能力接受的方法入手,或者让他们求助成绩好的同学。

四、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减负与提质”中最重要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探究未知。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生动有趣,语言风趣幽默,从内心深处关心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就会慢慢地感兴趣,喜欢上我们的课。

总之,“减负”不仅仅是减一些作业,减一些教辅,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减负与提质”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更需要社会、家长、学校、老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初等数学的教学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中等生教育;因材施教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42-01自有学校教育以来,每个班级里都存在着优、中、差三类学生。"抓两头,带中间"是许多教师为改善这种状况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却掩盖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弊端--淡化或削弱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在许多教师眼中,所谓"带"就是跟着走,往往是抓"两头"精心,带"中间"随意。

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服从正态分布,既两头小,中间大。尤其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中等生。试想,绝对对数的中等生只靠"两头"去"带",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的求知欲、创造力和自尊心,阻碍其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不利于对数学生素质的提高。

1.加强中等生的思想教育

教师要培养中等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意识地给他们提高要求,形成压力刺激他们上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意识,教育他们互帮互学,在集体中获得力量,走向成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学生你追我赶,最终共同进步。在这类中等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就提醒他们向班里其他同学,特别是向优生请教,寻求帮助,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还可作如下安排:中等生向优生请教,差生向中等生请教,全班共结师徒对,使中等生在帮助差生过程中体验比他们强的心理优势,从而增强自信心。

2.教育中等生改造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

教师要告诉中等生,他们并非天生"中等",而往往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思想、意志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的好坏责任在我自己,而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自己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次序,意识到要尽自己能力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白这样一种道理,学习好坏是自己的责任,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就像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吃饭一样的道理。一个不能自主学习,总是依赖别人学习的人,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浅层次的,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自觉承担学习的责任,认识到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是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学好了本领,才能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作出贡献,也才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深层次学习和有效学习。

3.打破心理定势

3.1正视差异,改变"配角"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前提是了解每一位学生,正视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中诸多因素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差异。班级里存在着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并非要求我们把它拉齐扯平,他们都是课堂中平等的主体,我们追求的是让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无视差异势必会造成"一刀切"、"齐步走",挫伤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的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3.2激励赏识,唤醒成功意识。教师的激励赏识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课堂中,可以用微笑、点头、眼神等方式与中等生在课堂中交流,向中等生传达我在关注你的信息。教师对中等生尤其需要及时准确的激励、表扬,如"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解题思路十分有创意"、"你的补充很不错"等;对中等生课堂中思路有错误的,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可说"你对课堂的贡献是一样的,你可以启发大家朝另一个方向走";作业评语,不要用简单的"对"或"错",写上充满激励性的话语等。当然,教师还应该努力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能让每个中等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扬与肯定,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3.3设置目标,增强进取意识。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心理,中等生自然也会产生与优等生无法抗衡的心理定势。他们缺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学习目标牵引,这需要数学老师经常地指导中等生自我设定数学学习目标,要求他们确定追赶的对象,榜样人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体现中等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实现,由自我设定的目标和教师对他们的目标和要求来增强进取意识。

4.制定有效的发展计划,改进完善评价方法

呼吁国家应当将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加大改革的力度,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尽量的缩短,因为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即要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要应付应试教育的考核,其压力之大是不难想象的。作为占学生绝大多数的中等生的发展、转化更应有目标、有计划,管理者教育者应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习活动。针对中等生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发展计划,要使得中等生明确这个计划是班集体的计划,它是受老师和全班同学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班级个体的交流过程中,为实现计划和赢得老师同学的赞许而不懈地努力。另外还要及时地对发展对象进行跟踪调查,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合理地采用"进步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中等生,不吝啬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通过多方面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让他感受到温暖。

5.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防走入另外的误区

初等数学的教学范文6

关键词:中学数学;全等三角形;解题策略

全等三角形这类题目在考试中多以大题形式出现,要求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根据已知的三角形求另一三角形的某个边长,这样的大题若失分则成绩难以提高,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将此问题重视起来。

一、全等三角形在实践解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概念掌握不牢固

所谓全等三角形是指经过翻转、平移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而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相等。验证两个全等三角形一般用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和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边(HL)来判定。有些初中生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认为概念类的知识根本用不着记忆,只要在实践中多加练习自然就能明白,因此,忽略了概念的重要性。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根本不清楚需要用到哪些条件,如此,怎能学好全等三角形知识。

2.思路不清,逻辑混乱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是逻辑推理、分析、整合的过程,如果在大脑中不能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程序是无法解决三角形全等问题的。这一点具体体现在,有些学生不清楚要证明A问题需要先证明B还是先证明C,或者是将B和C证明出来后,又如何与A产生联系,这种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的现象成了学习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绊脚石。

3.思维固定,无法举一反三

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学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教师教给一种方法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当题目换了另外一个说法后,学生就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了,当然在解题时也就会显得很慌乱。

二、关于全等三角形的解题策略

在解决数学三角形全等的相关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教导学生将基础性的概念牢牢掌握,因为只有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证明、计算的过程,否则,无异于空谈。其次,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理清思路,不管要证明的图形样式有多么复杂,唯记住一点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找到自己所要求的三角形。最后是教导学生要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通过多种渠道达到求解的目的。以下笔者将举出几个经典解题方法,简要分析。

1.如图1,已知ABC中,AB=2AC,∠BAD=∠CAD,DA=DB,求证:DCAC。

解题思路:如图1,在AB线段上取一中点E,因为AD=BD,AE=BE,DE=DE,所以,ADE≌BDE,所以,∠BED=∠AED=90°,又因为,AB=2AC,所以,AC=AE,∠DAB=∠CAD,AD=AD,所以,AED≌ACD,所以,∠ACD=∠AED=90°,所以DCAC。这道题中,是典型的中线法证明求解过程,通过连接中点和顶点的方法构造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以公共边为突破点实现证明求解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能想到做辅助线ED,基本就可以达到求解的目的了。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教导学生学会做必要的辅助线来求解。

2.见图2,在ABC中,线段BD平分∠ABC,点E、F分别是AB、BC边上的一点,∠EDF+∠EBF=180°。求证:DF=DE。

这道题可以有三种方法来解,分别是:截长法、补短法和以“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一法则来证明DF=

DE。限于篇幅原因,第二种和第三种本文只给出相应的图示,以下具体讲解第一种方法。

截长法解题思路:如图,在线段AB上取一点G,可得BG=BF,由此可知,BDF≌BDG,所以,DG=DF,又因为,∠EDF+∠EBF=180°,所以,在四边形BEDF中∠4+∠3′=180°,∠4′+∠3=180°,∠3′=∠3,所以,∠4=∠4′,所以,DEG是等腰三角形,所以DG=DE,又因为DF=DG,所以,DF=DE。这道题是通过将原有的线段经过截断,达到与另一个三角形实现全等的解题过程,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另外,此题还涉及了四边形的内角和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又是一次知识的提高。

3.在图3中,ABC的∠ABC=20°,AB=BC,BI=AC,则求解

∠AIC的度数。

解题思路:如图3,以AC为边向ABC内部做等边三角形AOC,可知∠BAO=∠BCO=∠ABC=20°,AC=AO=CO=BI,AB=BC,所以,BIC≌BOA≌BOC,所以,∠BOA=∠BOC,所以,∠BOA+∠BOC+∠AOC=360°,所以∠BOA=∠BOC=∠BIC=150°,所以∠AIC=180°-150°=30°。这一种典型的从被求解的三角形内部再次构建特殊三角形以达到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求解方式,在全等三角形解题实践中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师要教导学生在答题时灵活运用此方法。

4.已知ABC的两条边AC=10,BC=4,那么,第三条边上的中线长m的取值范围是( )。

解题思路:如图4,只要将题意理解透彻,并快速在脑中能构建出相应的全等三角形,将要求解的问题转化到一个待定的三角形中就可以轻松解决了。在图4中原本是没有ACE部分的,这是为了实现解题添加的必要性辅助线,教师在讲解此类题目时,必须教导学生在做题前将必要的辅助线段在图上画出来,便于理解题目,审清题意。如图4,延长CE至CC′使EC′=EC,进而很容易得到CBE≌C′AE,所以,AC′=CB,在C′AC中,10-4

5.这一点,主要讲的是在解题中利用平行线来构造出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而实现解题的方法。如图5,在ABC中,∠A=∠C,D是线段AB上的一点,AD=EC,求证:DF=FE

解题思路:如图5,做线段DG∥BC并与AC交于点G,所以∠FDG=∠FEC,∠DGF=∠FCE,∠BCA=∠DGA,又因为∠BCA=∠A,所以,∠A=∠DGA,所以DA=DG,又因为CE=DA,所以DG=CE,所以DGF≌ECF,所以DF=FE。在这道题中,通过做平行于BC的平行线DG,继而使相对较散的结论集中起来,使要求解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在实践中要好好把握这一解题策略。

总而言之,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测试和考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应予以重视并开展重点教学,积极运用以上几点实践策略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要肩负起培养全面社会型人才的重担,为国家实现“科教兴国”伟大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聂亚晶.浅析初中三角形全等教学策略与技巧[J].新课程(中学),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