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研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研究分析范文1
[关键词] 资源环境约束;企业环境行为;环保规制;决策机制;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7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033-05
[基金项目] 武汉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约束下武汉市企业环境行为复杂性分析及对策研究”(批准号:06086)
[作者简介] 张劲松,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理论、企业信息化。
(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引言
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受到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尤其是它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所导致的环境急剧恶化,使得环境问题从边缘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议程的中心话题。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并逐步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制度,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但是,以往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模式,缺乏自下而上的思考和实践,使得各类政策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增加了环境管理的成本,降低了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探求环境压力与企业环境行为转变的内在关系,找到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最优方式,为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二、资源环境约束及其影响
1.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企业竞争力变迁。从工业发展的历史看,工业技术路线总体上是沿着从“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技术”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升级的方向不断进步的。当耗费资源技术是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时,工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而当节约资源技术成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即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时,工业发展便进入高级阶段。
耗费资源技术与节约资源技术的企业竞争力比较取决于两个方面:(1)技术本身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国家如何调节经济个体消费资源和影响环境的行为。企业竞争力变迁是指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企业使用节约资源技术比使用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实行的管制制度和政策的技术标准也不同。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有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也越高。在这样的条件下,耗费资源技术的竞争力必然显著下降。我国企业能否尽快实现竞争力来源的转移,即以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是一项关系到工业发展前途的重大任务。
2.资源环境约束下企业环保压力来源。资源约束环境下企业环境保护压力主要来自如下三个方面:
(1)环境法律法规压力。由于企业行为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自然资源正在快速枯竭,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环境法规及国际规则对企业环境行为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遵守和适应环境行为规范,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
(2)国际竞争压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已转向技术壁垒。作为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利用环境保护制度,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和措施。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3)生产技术改进压力。我国不少企业使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污染增加型的生产技术,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绿色壁垒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积极采取环保措施,使得企业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三、企业环境行为分析
1.企业环境行为内涵。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面对来自政府、公众、市场的环境压力而采取的宏观战略和制度变革、内部生产调整等措施和手段的总称。企业接受环境压力并将其转变为环境成本,作出相应的环境行为响应,使得原来由社会承担的环境外部负效应逐步为企业所认知和承担。企业行为和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促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战略。企业环境行为主要是满足政府的要求,表现为企业遵从各种政府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干预和企业遵从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程度的调查来评价政府监察、各种处罚、环境管理政策的效果。随着公众、市场等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企业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对企业多方面的环境压力。
2.企业环境行为驱动因素。企业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规制驱动。企业之间在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着博弈关系,在没有政府规制的情况下,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表现为企业都不治理污染。强制性的政府规制的实施可以使企业回归到最有效率的均衡之中,社会收益也因此会有所增加。因此,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初始驱动力便是政府的环保规制。其二是市场驱动。在满足政府规制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企业通常还会主动采取进一步的污染防治措施。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驱动。当企业采取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时,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而且也可以显示其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常,良好的环境声誉也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3.企业环境行为动机分析。企业环境行为产生的动机表现在三个方面。(1)事业动机。指企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身生存和长远发展视为最终目标,自觉地承担包括污染防治在内的各项社会职责。在事业动机的推动下,只要企业具有投资实力和适用技术,环境问题终会找到解决途径。(2)行政动机。企业以政府的法律、方针、政策为主要信号,以政府的偏好为其行为调整的方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实施,微观上要求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相联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并举,即采取合理的环境管理行为。(3)利润动机。企业出于市场机会的考虑,采取合理的环境管理行为降低原材料用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4.市场经济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起着激励多投入、高消耗来实现高产出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其环境行为也必然随之发生转变。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要求所制定的环境政策可分为适应型政策、防御型政策和主动型政策。适应型环境政策的特征是企业基本遵守环保法规,先发展后治理;防御型环境政策是企业不仅遵守现有环保法规,而且为满足可预见的环境管理要求制定积极对策,主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御活动;主动型环境政策是企业将环境保护、利润最大化、市场开拓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融为一体而采取的创新策略,优先选用清洁生产技术,将污染消除在源头。
四、企业环境行为决策机理
企业的决策环境和决策问题是复杂的。企业环境行为决策面临的是复杂的多目标问题,而这其中又由于决策偏好和认知偏误等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对环境行为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
1.企业环境行为类型及其变迁。企业环境行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现体现出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企业环境行为,即环境保护投入行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及企业污染行为。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管理采取了不同的行为策略,总体来看可分成政策应对型、风险规避型、机会追求型、持续发展型等四种类型。其中,政策应对型的环境行为若非强制性要求,不会主动考虑环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不会主动采取行动治理环境;风险规避型的环境行为是为了防止由于污染而引发事故,给企业经营造成风险,或者是保证对竞争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作出及时反应,以防止竞争对手施用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带来的尴尬;机会追求型的环境行为中,市场驱动因素成为企业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发展型的企业环境行为将环境与经营目标进行最佳融合,企业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已经将环境视为目标因素。
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其环境管理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企业自身条件及政府规制与市场状况等外界条件的变化,环境行为也会发生转变,可能自下向上,也可能自上向下。企业环境行为的变迁原因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环保规制的严格程度。当政府提高环保规制标准或加强环保规制的实施时,企业违反环保规制将面临严厉惩罚,这会促使企业认真考虑与制定本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而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应对环保规制。
(2)市场的需求约束。即消费者对产品与生产过程环境性能的认可情况。这种市场需求的激励会促进企业进行更深入的环境治理,使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态度从消极走向积极。
(3)企业规模变化。当企业规模逐渐壮大时,规制者对其排污行为的监管相对容易,同时企业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公众形象与声誉。企业如果违反环保规制,所导致的机会成本会更高。企业规模的变化,使企业环境行为从消极走向积极。
(4)环境管理改进所获收益的可占有性。企业是否会采取积极的环境管理措施,依赖于企业能否占有改进产品或生产过程环境性能所产生的收益。企业能够占有环境性能改进的收益时,才会有动力采取积极的环境管理措施。
2.企业环境行为决策函数。企业环境行为主要受内外两类因素的制约。内部因素为组织方式、体制、自身素质、目标、领导体制等;外部因素为自然、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因素。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决策情境,而企业在不同的决策情境中会选择不同的环境行为。在外部情境和内部条件均较好的情况下,企业会选择积极的环境行为;在企业实力弱且外部环境较差的时候,企业倾向于选择消极的环境行为。企业的环境管理决策可用如下环境反应函数形式来描述:
环境行为=f(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环保规制、市场环境、社会因素以及竞争企业的行为;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自身技术状况、企业战略定位等等。对某些企业,环保规制是影响企业环境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而对另一些企业来说,来自于竞争者的压力、上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及公众的环保压力则是影响企业环境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
3.企业环境行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企业环境行为只有在其能为企业带来某种利益,并且这种利益至少要大于企业为之付出的全部成本时,这种行为才会发生。以企业环境污染行为为例。所谓收益,包括因忽视环境治理给企业节省的成本W和节省的环境治理行为管理成本C;污染行为实施成本包括被查处的惩罚为Q、查处后社会压力给企业经营者带来的成本为L,假定环境污染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为P,企业环境行为的成本收益不等式如下:
(W+C)×(1-P)≥(Q+L)×P
上式可视为企业环境污染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揭示了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根源和本质原因。若环境污染的经济处罚力度不够,即Q值较小,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措施力度不大。以收费制度为例。收费标准一般偏低,大大低于超标排污的收益,也低于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因此,使得收费手段难以奏效,对企业本身的刺激力度不够。环境管理是通过多级委托实现的,当各级人具有虚报信息和隐藏信息的动机时,环境污染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低,即P值较小,上级部门很难切实掌握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管理的具体情况,难以对企业行为实施有效的查处或控制。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性,其环境污染行为说到底是理性决策的行为。环境污染行为成本收益不等式告诉我们,要达到控制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目的,一方面,要加大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实施成本;另一方面,要降低污染行为的预期收益,使得污染行为的实施成本大于乃至远远大于预期收益。
五、基于环保规制的企业环境管理
环境问题涉及到技术、管理与制度三个主要层面,制度层面上的问题是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在缺乏有效的环保规制约束下,微观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在其决策中占据优势。设计有效的环保规制制度,建立宏观环境保护目标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决策行为之间的传导机制,应成为环保管理者的关注重点。
1.环保规制的类型和手段。环保规制按照其对经济主体排污行为的不同约束方式主要分为命令控制型环保规制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保规制。命令控制型规制是旨在直接影响排污者的环境绩效的制度措施,其具体手段是通过建立和实施法律或行政命令来规定企业必须遵守的排污目标、标准和技术。这种规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污染者几乎没有选择权,主要是机械地遵守规制制度,否则将面临通过法律或行政渠道所施行的处罚。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保规制也被称为环保规制的经济工具,在制度设计时紧密利用市场机制,借助市场信号来引导企业的环境行为,具体方式包括实施产品税:以影响污染物品的相对价格;通过缴纳排污费等方式,实现资金转移。以市场为基础的规制的主要特征在于为经济主体提供了选择和采取行动的自由,可以使排污者通过选择对其自身来说最为经济有效的解决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
除上述两种正式的环保规制模式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的环保规制,其主要方法包括环境管理认证与审计、生态标签、环境协议等。与正式的环保规制类型不同,非正式环保规制一般不具有强制约束力,是建立在企业自愿参与实施的基础之上的。
2.环保规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种利润导向决定了企业会不断地自觉地寻求可获利的创新机会。环保规制对创新的影响是双向的,相对于宽松的规制而言,严格的环保规制可以实际引发更大的创新。这是因为宽松的规制可以用渐进的方式进行应对,并采取末端治理方式;但更为严格的规制可以使企业的注意力不再更多的关注于末端治理,而是采取更为基本的解决办法,如重新设定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尽管遵循的成本可能会随着规制严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创新补偿的潜力可能会增加更快一些。因此,遵守规制的净成本可能会随着规制的严厉程度的增加而下降,甚至会形成净收益。
作为对环保规制的反应,企业环境行为创新补偿可以采取两种广义的形式。一是当企业面临着由于规制而导致的高污染行为的更高成本时,他们被迫要考虑可能会减少企业遵循成本的新技术与生产方法。这种类型的创新尽管会减少污染控制的遵循成本,但多采用末端处理方式。创新的第二种形式是企业可能会从环保规制引致的环境管理发现全新的生产方法,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同时改进了受影响的产品本身或相关的生产过程。
3.环保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环保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收益或其获利性的重要影响,体现为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环保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直接关系着环保规制的环境效果。切实有效的环保规制应是充分考虑了企业竞争力约束的环境制度设计。环保规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环保规制必然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在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环保规制的实施必然会减少企业的赢利空间,进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有效的环保规制在提高企业成本的同时,可通过创新补偿与先动优势等途径为企业创造收益,部分或全部弥补企业遵循环保规制的成本,甚至会给企业带来净收益,即环保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双赢。
4.产业生态与环保规制。产业生态是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范畴。产业生态和环保规制的出发点都是保护环境,但存在较大差别。环保规制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而产业生态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企业;在达到环境保护标准的过程中环保规制具有强制约束力,而产业生态不具有;环保规制由政府的强制力推动,而产业生态的激励机制是市场推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企业的产业生态行为产生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环保规制,但企业的产业生态行为又超越了环保规制。企业自愿进行的产业生态实践,建立在现有的环保规制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基础上。产业生态的系统思想要求环保规制不仅仅考虑环保规制对于本地区的影响,更要关注全球环境的可持续性。产业生态思想要求环保规制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当作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而着重考虑如何发挥企业在减轻环境污染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即在规制的制定中,优先考虑如何激励企业基于合理的经济动机而最广泛地参与产业生态实践。
六、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府环保制度建设。无论从手段类型、数量还是区域、领域覆盖面来看,强制性的命令控制型环保规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以市场为基础的环保规制或自愿性环境管理则处于从属地位。与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工业污染防治状况相比,命令控制型规制所拥有的环境管理手段比较单一,而且缺乏创新。因此,我国在环保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待改进之处。
(1)加强环保制度创断,实现规制手段的多元化。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环保规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实现规制手段的多元化。在制度制定与实施的严格程度上,应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环保规制基本保持一致,既不过于落后,也不过度超前。过于落后会使本国的出口企业更易于受到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过度超前会使本国企业的遵循成本过度提高,同样会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改革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完善环境税费政策。目前,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在环境治理上的经济激励作用,而且排污费收费标准大大低于治理所需费用。由于缴纳排污费比企业自己采取污染治理措施要便宜,所以不能激发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积极性。为了激励我国企业实践产业生态,需要对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进行改革。我国应适时开征环境税,对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征税,提高企业排污行为的成本。
(3)扩大排污权交易范围,建立健全市场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对污染物排放和管理的经济手段,对企业采用产业生态实践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方面,应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交易的透明度,降低交易费用,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的市场交易体系,为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逐步完善和培育环境资源市场,为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奠定基础,通过引进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健全、高效的价格机制,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性。
(4)建立并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告制度。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可以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清楚的认识,改变投资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决策更加理性。这一制度有利于增加企业进行产业生态实践的动力,也有利于企业自愿环境协议的形成。为了弥补环境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建立环境信息公告制度、环境听证会制度,及时向公众提供各种环境信息,让公众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监督企业排污情况。
(5)对环境资源实施许可证制度,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在实行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目前,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实行许可证制度,它包括开采或使用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对于前者,必须根据环境资源的是否可再生性,确定其开采或使用的最高限额和利用方式。这些限额必须是可以转让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后者,环境监测部门制定总排污量的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改造传统产权制度。一方面,要明确产权主体并使其利益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按照权利和责任义务对等原则来构造产权主体。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真正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承担环境损失费用。
2.改善企业环境管理的建议。目前的企业环境行为状况表明,经济刺激型政策的不足,在我国排污收费领域体现为排污费标准太低而不会促使企业主动治污,同时协议收费现象的存在便是对命令控制手段和经济刺激手段的违反,在协议收费存在下无法保证企业环境行为有效。因此,必须改善企业环境管理方法和手段。
(1)严格环境政策,强化环境管理。环境政策不够严格,导致环境政策在实际操作上低效率。例如,我国企业污水费和超标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远远起不到作为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所特有的经济激励作用。同时,环境管理还存在执法不严现象,环保部门内部管理还有待于加强。建立宏观层次上的严格的环境政策,强化微观层次上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标准进而增加制度的约束力,是必要和迫切的。
(2)改进现有环境政策手段,施以行为激励型政策手段。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是行为激励政策的典型表现形式,其思想最初来源于ISO14000。通过公开企业环境信息,能有效改变企业和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信息不对称格局,提高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有效性,从而促使企业为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而主动改善其环境行为。
(3)建立企业环保投资援助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企业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进行环境投资不能仅仅依靠企业本身,对于特殊行业或企业,政府需建立环境政策和企业环境投资援助体制,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介入和引导,应该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规定,制定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执行的法律条款,用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同时,政府也可以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公司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
(4)通过培训和环境教育,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很多企业并非无力承担环保投资,而是在逃避环保投资,认识不到从长远来看环保投资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对企业领导进行环境教育和培训,能引导企业打消对环保投资的顾虑,提高其环境意识,从而提高改善其环境行为的积极性。企业把社会责任纳入到其发展战略中,就能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企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制度规范来强化,企业制度和规章的建立要体现企业的责任理念,明确划分事情的责权关系。
(5)社会要形成完善的企业责任监督体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除了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之外,还要发挥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中,开始起重要作用的往往是作为社会一般成员的消费者、投资者和大众媒体。有组织的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投资者运动在为自身争取利益的同时,也促成了相应的立法,从而使得企业充分而全面地重视社会责任。由此可见,社会团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社会责任监督体系的形成也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的力量,从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着手,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监督体系。
(6)建立企业实质性参与环境管理的渠道,加强行业协会的环境管理职能。政府在环境管理中一般占据了主导地位,作为排污主体的企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动遵守既定制度。行业协会在进行行业管理,包括行业的环境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本行业的排污状况、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较为了解,可以有效调动行业内的资源进行污染的防治。行业协会层次上的环境管理有助于减少政府环境管理中的交易成本,政府可以针对行业协会制定环境管理措施,同时再由行业协会组织协会内的企业实施,行业协会也可以有效地组织行业内的企业采取符合共同利益的环境保护措施。
七、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体制转型期,企业的环境行为受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政策制定和环境行为调控的难度。政府、公众和市场压力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更多的公众和企业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来自市场及社会的压力逐渐成为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导驱动力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环境问题突出,必须积极开展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探求环境压力与企业环境行为转变的内在关系,找到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最优方式,为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在企业环境行为决策机理、环保规制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从政府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建设与改善企业环境管理两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任保平.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型工业化及其制度供给[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
[2]关劲峤,黄贤金,刘晓磊,等.太湖流域印染业企业环境行为分析[J].湖泊科学,2005,(4).
[3]徐雪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行为[J].上海环境科学, 1997,(8).
[4]张.环境规制与企业行为间的关联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4).
[5]周群艳,周德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0,(1).
[6]张炳,毕军,袁增伟,等.企业环境行为:环境政策研究的微观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
数字经济研究分析范文2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人神经干细胞;增殖;基因芯片
[收稿日期] 2013-03-21
[基金项目]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11jjA10031)
[通信作者] *王莎莉,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23)68892728,E-mail: 人参皂苷Rg1是传统中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在机体多个系统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参等传统药物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作用的研究。作者以前的实验也证实:人参皂苷Rg1可以通过上调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中的ERK1/2,促进人NSCs的分化和功能成熟[1-2]。还可以在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和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发挥较好的促进脑功能恢复的疗效[3]。随着研究工作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往往需要大量的NSCs。但是人的NSCs非常稀少,并且增殖缓慢,体外扩增难度很大。因此,怎样将获得的NSCs在体外大量扩增,以满足科研和临床的巨大需求,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Rg1良好的促NSCs分化作用,其是否同样能促进NSCs增殖以及具体的分子机制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采用人NSCs体外培养、增殖检测等技术,检测Rg1促NSCs增殖的效果。并再次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Rg1体外促NSCs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情况,以期望揭示Rg1促增殖的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人参皂苷Rg1(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0703-200726);DMEM/F12培养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神经干细胞培养添加剂B27(美国chemicon公司);SBC-Phalanx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
1.2 MTT法检测人参皂苷Rg1对人胚胎NSCs增殖的作用 取第3代NSCs(本实验室常规培养[3],其取材操作经重庆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DMEM/F12培养液49 mL,加入B27 1 mL,加入bFGF储存液和EGF储存液(×1 000)各10 μL(使终浓度为20 μg·L-1),新鲜配置]维持其干细胞状态。配成细胞悬液,以每孔1×103~1×104个细胞接种到96孔板,每孔体积200 μL。培养7 d后,每孔加MTT溶液20 μL。继续孵育4 h,进行常规MTT检测。
实验分组如下:阴性对照组(神经干细胞培养液)、人参皂苷Rg1组:设置20,40,80,120,160,200 mg·L-1不同质量浓度的人参皂苷Rg1作用组。培养7 d后对各实验组细胞按上述方法进行MTT检测,分析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1应用后对人NSCs增殖的影响。
1.3 Rg1诱导NSCs分化的基因芯片研究 分为对照组(NSCs常规培养)、人参皂苷Rg1组(在常规培养液中添加120 mg·L-1的人参皂苷Rg1),细胞培养7 d后,采用Trizol法提取出所需细胞的总RNA。然后测定 A260和 A280, 用 A260/ A280来判定RNA纯度。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完整性。
在PCR管中配制总RNA变性反应体系。变性反应结束后在PCR管中配制cDNA 第一链合成反应体系,体系内含Cy3/Cy5荧光标记。取出经定量的Cy3和Cy5标记的探针,混合于PCR管内,加入杂交缓冲液和甲酰胺。将杂交芯片水平放入加有PBS的杂交盒,置42 ℃杂交箱中避光杂交16~18 h。杂交结束后,将芯片取出放入芯片盒,用Agilent扫描仪扫描获取图像。将图像导入图像分析软件,提取得到基因表达的荧光信号强度值,最后通过标准化,计算得到ratio值(2种荧光Cy3与Cy5的比值)。一般认为ratio值在0.5~2.0的基因不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而在该范围之外的基因则被认为表达出现显著改变。然后使用genespring和cluster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用Pathway进行基因信号通路分析。Pathway分析对实验结果有重要提示的作用,通过差异基因的Pathway分析,可以找到富集差异基因的Pathway条目,寻找不同样品的差异基因可能和哪些细胞通路的改变有关。
[6] Sanosaka T, Namihira M, Asano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that restrict astrocyte differentiation of midgestational neural precursor cells[J].Neuroscience,2008,155(3):780.
[7] Tan S L, Ohtsuka T, González A, et al. MicroRNA9 regulates neur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controlling Hes1 expression dynamics in the developing brain[J].Genes Cells,2012, 17(12):952.
[8] Wang R, Liu K, Chen L, et al. Neural fate decisions mediated by trans-activation and cis-inhibition in Notch signaling[J]. Bioinformatics,2011, 27(22):3158.
[9] Chu M S, Chang C F, Yang C C, et al. Signalling pathway in the induction of neurite outgrowth in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Cell Signal,2006,18(4):519.
[10] Ivanov V N, Wen G, Hei T K. Sodium arsenite exposure inhibits AKT and Stat3 activation, suppresses self-renewal and induces apoptotic death of embryonic stem cells[J].Apoptosis,2013,18(2):188.
Study on molecular target promoting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of
ginsenoside Rg1 by gene chip
LI Ying-bo, ZHAO Xiang-qin, JIANG Ying-hong, CHEN Di, WANG Sha-li*
(Research Center of Neuroscience,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Neurobiology, Chongqing 40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creen out main molecular target promoting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NSCs) of ginsenoside Rg1 by using the gene chip technology. Method: First, MTT assay was adopted to screen out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Rg1-promoted NSC proliferation (120 mg·L-1). Then, on the 7th day after the Rg1-promoted NSC proliferation, the expression of target genes was observed by the gene chip technology.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 gene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were screened out through the data calculations. Result: On the 7th day after the Rg1-promoted NSC proliferation, obtained 440 differential genes, 266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genes and 174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genes. HES1 gene, CAMP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PKA (protein kinase A) and PI3K (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AKT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SC proliferation. Conclusion: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screened out by gene chip may provide new clues for studies o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ginsenoside Rg1-promoted NSCs proliferation.
数字经济研究分析范文3
中国经济数字化已发展到哪一步,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处在哪一阶段?埃森哲和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了领先经济体的数字化密度,旨在衡量数字技术在各国企业和经济中的渗透程度。在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中,中国排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的第十位,已领先于日本和法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研究表明,到2020年,如果中国的数字化密度提高10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就会增加0.65%,同期GDP平均增长率也会增加0.5个百分点,中国有望实现4180亿美元的新增产值。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增长红利。
埃森哲认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红利,有三条有待加速发展的转型路径。第一条是继续投资于数字资本,即进行商业环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企业和行业增长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具体举措包括提高网络连接能力,增加互联网接入人数和移动宽带用户,并实现信息通信技术专家数量翻番。
第二条路径是支持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建设,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府政策为优先考虑。具体来说,中国可以致力于实现100%的家庭联网率目标,提高管理质量和劳动力市场效率,减轻对企业的监管负担。同时还应当采取激励措施,实现信息通信技术领域GDP价值翻番,从1.9%提高到3.8%。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路径,是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中国企业高管在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动增长、培养新型数字化企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企业不仅应当专注于通过数字技术,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还应当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和增长。此外,他们还应当积极探索产业物联网,寻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数字化程度已居世界前列
所谓“数字化密度”――即数字技术和活动的广泛应用,以及企业、机构和经济环境中“数字”技术的使用程度。
在埃森哲和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合作研究中,一个国家的“数字化密度”通过记分卡来确定,其中包含四大部分,共有50余项指标,例如在线交易规模、是否利用云或其他技术来简化流程、企业中技术能力的普及度,以及国家对数字驱动型全新商业模式的接纳程度等。
*市场培育:指当前数字技术对现有市场的推动情况,以及数字技术对打造新市场的意义;
*企业运营:指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开展业务职能的程度,包括供应链、战略、人才、采购和研发等;
*资源配置:指利用数字技术采购和管理生产要素(土地、资本、人才、厂房和不动产)的程度――目前在中国,资本和人才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最为活跃;
*支持环境:指更广泛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推动数字化进程的质量和程度。
总体来说,中国目前的数字化密度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位,居荷兰、美国和瑞典之后,但领先于日本和法国。
一国的数字化密度主要衡量的是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而非仅仅针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这从研究结果也可见一斑:虽然美国或韩国的信息通信技术部门非常强大,但数字化密度排名第一的却是荷兰。
研究发现,到2020年,如果中国的数字化密度提高10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就会增加0.65%,同期的GDP平均增长率也将相应增加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4180亿美元的增加值。 中国的优势和短板
评估中国数字技术应用的成熟度、优弱势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平衡”。这些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消费者全面拥抱技术,但企业应用不足。在游戏和社交网络等网络服务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总值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但是,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仍存在巨大差距。
城乡差距显著。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地区非常发达,但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仍然较为落后,缺乏重大投资和缩小差距的计划是其主要原因。
不同行业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差别很大。
网络企业――即使采用全球标准进行测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市场领先企业也都拥有非常卓越的用户基础,并且在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和云计算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电信和银行等主要行业都被大型国企所统治,它们有着巨大的规模经济和丰富的资源,因此积极支持应用数字技术。但是这些企业的等级结构和避险倾向不利于其提高创新能力。
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各个行业处于落后地位,主要原因是承受能力有限和缺乏紧迫感。许多中国企业从事低利润业务,如家用产品制造等,而且它们仍然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基础,而非生产力和创新。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企业IT开支间存在不平衡。中国的制造优势和庞大的消费者基础培育出世界一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领域。现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华为、联想和中兴等中国企业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供应商。但是,在软件和服务方面,鲜有领先的中国企业。企业IT开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不平衡。中国信息通信技术总开支中,软件和服务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
这些不平衡有助我们了解中国数字技术应用在所研究四个维度中的优势与不足。
数字经济研究分析范文4
关键词:经济建设;经济统计;应用
一、引言
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有效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速度的快慢,能够为政府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政策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1]。
二、经济统计学
统计指的是社会调查行为,统计学探寻的内容主要包括涉及数量的信息及数字所反映的问题等。关于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早在17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那一时期的经济统计学主要应用于国民收入统计方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William Petty经由对收入、支出复式核算成功预测出英国人民的收入,不过核算内容即外在平衡还不够十分完善[2]。为了消除以上不足开展研究,法国著名学者Lavoisier提出了“最终产品”这一概念。历经了长期的实践,经济统计学于20世纪40年代初步形成了国民账户系统[3]。同时,在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Keynes的影响下,形成了当前经济学的大体框架。
就我国统计法发展历程而言,在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采取的是国民经济平衡表系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完善,以往采取的系统已然难以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数十年的实践,1992年我国推出了国民经济核算系统试行政策,经济统计学逐步得到完善。
三、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入背景下,经济行为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涉及到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庞大,基于如此的规模发展,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研究领域研究活动带来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数据是信息的核心呈现形式,就经济领域而言,其由于大部分均为对资金的计算、整合,因此其产生的问题同样要通过数据来开展分析、处理,而这一系列海量的信息流,唯有应用统计学统计手段开展系统的分析、整合,方可转化成更为准确、全面的数据凭证,并为后续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4]。
统计学手段一方面可应用于经济研究活动中,一方面可应用于其他领域。然而,后者各个领域的统计学应用与经济建设下的统计学应用两者不存在紧密的关联,经济研究活动中各个环节,均要得到诸多相关数据用以基础保障,意味着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倘若未有统计学数据的支撑,经济研究活动便难以有序展开。经济统计的一系列分析、研究均于准确的数据不可或缺,因此在经济研究期间应当对经济统计展开科学合理的应用。经济统计的有效应用,意味着经济研究活动,乃至国家经济活动的有效发展。
四、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
(一)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作用
1.经济统计重要作用于收集整合财政相关数据。经济统计能够为经济建设收集整理需求的一系列数据提供十分便捷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经由对经济统计的应用,对财政信息展开全面的定性分析,方可确保在经济建设方面获取令人满意的成果,换言之,要想对数据开展有效的定性研究,就务必要构建准确、健全的数据库,这期间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的重要保障[5]。
2.经济统计重要作用于剖析客观财政现象的数量浮动规则。经济发展期间,受各式各样的外界因素影响,要想实现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应当各类影响因素具体数据的浮动规律及发生原因开展分析,由此便能够自数据各次浮动中找出其形成浮动的因素。
3.经济统计重要作用于验证经济学相关理论真实性、合理性及完善性。不论哪一项新提出的理论均要对其展开全面考证,既不可直接采用也不可干脆否认,唯有通过充分的分析、实践检验后,方可对其属于绝对真理与否进行最终确认。因此,此部分经济统计学相关的学术理论,同样要求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托自身经济数据基础,去对它们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完善性展开全面验证。
(二)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应用还面临着诸多弊端,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力度仍旧十分欠缺。要想促进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运行,务必要开展好经济统计工作,相关专家、学者务必要积极配合、协作参与,实现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科学合理应用。通常来说,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可于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建设,鉴于此,为了切实实现经济建设的和谐稳定发展,务必要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全面分析,有效提升经济统计的应用实效性,进一步迅速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统计应用被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鉴于此要逐步加大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力度,有效发挥经济统计的作用,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现阶段,我国在开展经济统计工作过程中,依旧采用以往的管理制度,显然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我国在经济统计管理方面的工作会不断完善。常规数学手段促进对经济问题的处理,鉴于此,经济部门相关人员应当努力挖掘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迅速觉察经济问题,有效处理经济问题,经对经济统计的科学合理应用,为经济建设决策、预测提供有利依据,促进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五、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的趋势
1.经济统计应用于研究分析我国经济核算体系。经济统计应用于研究分析我国经济核算体系,不断改正、健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环节,全面系统研究我国金融整卷相关服务、非市场金融产出及经济环境发展规律。此外,经济统计还可应用于政府内部统计工作、企业管理领域及大型金融投资活动等。
2.找准经济学研究方向,实现其有序健康发展。面对此类经济统计相关领域今后要开展全面研究与调查课题,研究人员势必会出现混乱,甚至迷失经济统计研究方向。鉴于此,就经济领域研究人员而言,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身经济统计研究方向,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3.明确经济发展形势。现阶段,我国经济信息以数据为主要体现形式,也就是说,经济涉及的每个问题,均需要借助海量的数据用以依托来开展分析,方可进一步获取更为准确的结果,唯有自现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经济统计理论基础出发,凭借统计学手段,逐步提高自身经济研究准确性,方可切实开展好经济建设与研究活动。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完善,然而关于经济发展的探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想对经济建设开展深入的探索,就务必要依托数据支撑,统计学是促进数据获取的关键途径。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认识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应用的意义及作用,全面分析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应用所面临的问题,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运行。(作者单位:池州市贵池区教育园区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 康海斌,常小军.新形势下统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4(03):46-47.
[2] 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X):216-216.
[3] 曾海芬.统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J].财经界:学术版,2013,(08):14-14.
数字经济研究分析范文5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首先就要确定研究对象的主体。在明确了研究对象之后,才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性质提出相应的措施,使社会的经济活动更具客观性和规律性。通过统计学的发展历程可知,统计学起源于人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开始的,并且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之下,才形成了当今的社会统计学。在社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使得当今的社会经济越来越规范。社会经济数量的研究指的就是社会经济总体的数量,并且通过在这些方面研究,使当今的社会经济在规模、速度、效益等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提升。
2、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方法
社会经济统计学依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有:实验设计、大量观察、统计描绘以及统计推测等方法,各个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优点。
2.1实验设计即对实验的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得统计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符合统计分析的具体要求,从而得出权威的统计结论。是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较为常用的方法,其广泛的适用用工程技术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统计数据收集。
2.2大量观察是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所独有的统计方法,即通过对其研究对象进行足够多的或者全部观察以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社会经济研究对象受着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在社会经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部分个体可能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选择偶然因素进行观察,其结论很难表示总体的其他特征,只用应用大量观察法对其进行汇总处理,才可以使得偶然因素的影响降到最小,其意义在于可以使得研究对象总体和个体数量偏差互相的抵消。
2.3统计描述即对统计分析或者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归类、登记以反映社会经济研究对象的具体指标,并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单独抽取出来,应用表格、函数的方式将其表示出来。统计描述是社会经济研究对象的前提及基础,其对统计环节的推断、咨询、决策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其功能是将社会经济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它可以应用归纳整理将散乱的原始资料合并处理,对社会经济内在规律进行研究。
2.4统计推断即在研究社会经济学的总体间的关系时,其范围一般都很大,甚至是无限的,这就导致只能在客观层面对观察的部分进行分析及整理。在一定的条件下,依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估测和预计的方法为统计推断法。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统计工作的流程
一般意义来讲,较为完整的统计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设计、调查、整理、分析阶段。一般意义来讲,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统计工作阶段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不是绝对的,实际的工作环节可以将其结合以简化繁琐的步骤。(1)统计设计即依据社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征及研究的具体目的,对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统计设计环节为统计工作的首要阶段,有着很强的重要性,因为缺少科学的统计设计,很难达到社会经济学统计的预期目的,为此在其统计环节展开之前,需进行统计设计工作。(2)统计调查即按照社会经济学研究对象、设计内容、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有规律的对社会经济学统计原始资料进行调查收集工作环节,统计调查是社会经济学定量认识的阶段,社会经济统计研究需要大量科学严谨的数据,管理层需要用其开展决策及管理工作。调查的统计的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权威性,当下其调查方法主要有抽查、普查、问卷调查、统计报表调查等等。(3)统计整理即在明确社会经济学统计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对统计调查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汇总,使得资料的更加具有权威性、说服力,这一工作环节的工作原理就是为了解释资料的整体特点而进行的统计分析整理,在统计整理工作过程中,其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有着一定的关系,社会经济统计整理是定量的认识工作(4)统计分析为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最后工作阶段,其是在统计整理的前提下,按照社会经济统计的任务和目的,应用科学的分析方式,对统计整理出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
4、结束语
数字经济研究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电商供应链;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创新;应用场景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推进电商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实现端对端、点对点的服务目标。数字化技术的融入可以助力电商行业的稳健发展、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强化电商供应链整体的集成化,从而推动电商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电商供应链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当前的数字化转型并不完善,电商供应链难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集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如物流活动在多方面明显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商流和信息流也因数字化技术不够完善而抑制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商供应链当前仍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通过数字化技术升级电商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水平、降低电商供应链整体成本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文献综述
白雪、张兵(2019)研究了电商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的价值,认为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从以往采购主要靠定性分析到现在定量分析的转变。基于大数据数字化技术,针对目前生鲜电商供应链模式,王祚宇(2021)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客户精准分层、溯源体系建设、运力整合及路线优化等角度提出了生鲜电商供应链的优化措施。陈志斐(2022)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将区块链与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结合,解决了生鲜电商供应链系统中的隐私安全保护、信息可溯性等问题。陶春博、王伟(2021)从区块链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协同的创新思路,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电商供应链,并分析了该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跨境电商赋予了全新的智能内涵,赵庭悦(2021)结合区块链概念和关键特征,探讨了目前电商企业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物流管理。王孟博等(2021)基于物联网环境下,对我国鲜活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鲜活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有助于解决行业内面临的困境。本文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出发,利用其优势并结合电商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积极地研究新型电商供应链模式。
2数字化平台赋能电商供应链的技术路径
2.1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电子商务产业都受到积极的影响。电商的最大优势是具有极大的曝光度,可通过大数据平台推送至各类需求端,即运营流量。电商企业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供应链赋能,实现电商平台和电商流量的去中心化,进一步促进电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电商产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销售辐射范围,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抢占市场份额、占领下沉市场,以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针对三线以下城市、县镇及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情况,可利用数字化技术给消费端提供一个高性价比、全面、方便、快捷的网络市场购物平台。采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电商平台的发展,就能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实现抢占下沉市场的目标。传统电商供应链以生产为中心,销售商聚焦于如何将制造商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销售或分销,是典型的推动式供应链,而数字化供应链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服务型制造,聚焦的是消费端的需求,是一种拉动式供应链模式。数字化电商打破了传统供应链中间商赚差价的局面,通过数字化技术使生产商可以直接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使两者直接的联系更紧密。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电子商务产业进行重塑,协助电商产业改造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打造一个数字化电商平台,有消费需求的顾客可通过平台进行需求筛选,在此过程中,顾客可以“零成本”完成传统意义上的货比三家,高性价比购入心仪产品。顾客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远程观看产品的真实质量,也能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试穿服务。最终,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提高顾客黏性、提高品牌效益、打开市场、占据较好的市场份额及促进流量变现,最终实现电商的可持续发展。
2.2技术创新
2.2.1大数据大数据是指在大范围内分析并收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针对性地提取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方式解决问题。在电商供应链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做到“知你所想,懂你所需”,精准、快捷地抓住每一位客户的迫切需求,降低营销成本,打破数据孤岛的局面。例如:在社交活动平台上观看某电商直播卖货时,当打开其他社交或电商平台发现这些平台会通过大数据追踪,分析个人的消费需求,从而自动匹配同类型或相似类型产品进行产品推送或广告投入,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包括销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2.2.2区块链利用区块链信息共享技术,在电商供应链领域中,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商、消费者之间的公开信息资源进行重塑,信息从原有的私有信息变成私有+公有的模式,让开放的区块链技术打破原有信息的边界。在电商供应链各环节中,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原则,安全放心地在链中进行双方甚至多方交易,简化以往纸质版合约交易流程,从而达成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的作用。利用区块链上消费者提供的产品需求信息,将消费者进行分类,便于整个链上的供、产、销商家节约营销成本和时间。对于链上的所有人而言,信息共享,但公布信息者是以匿名的方式,所以成员企业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属于一种“利他”理念,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个体或群体上链,区块链就会发挥更大的营销作用及信息资源。2.2.3物联网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通过技术手段随时随地进行人、机、物的联系互通,实现万物互联。物联网应用在电商供应链中大幅提高了行业效率。电商供应链可视化的仓库管理,通过物联网手段实时对产品的库存情况进行监控,防止产生缺货成本和库存积压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电商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能力,更加准确地根据物联网技术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化安排供应、生产、库存备用等计划,优化不必要的流程,减少成本风险。对于电商供应链上的消费者而言,通过物联网技术,随时追踪商品的物流位置信息及到达时间,有利于电商供应链的发展。2.2.4人工智能在电商供应链中的销售环节,通过人脸识别可以进行支付交易环节,并通过人的微表情判读顾客是否喜欢该产品。在物流仓储和配送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仓库的运行变得更加智能化,不仅提高了仓储利用率,还清楚地了解了仓库状态,掌握了库存数量,减少了人工成本和缺货成本的支出。
3数字化平台赋能电商供应链的应用场景
3.1网络协同
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整合顾客的采购需求并同步到信息共享平台,销售商通过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上收集的信息向下一环节的生产企业发起精准的产品采购需求量(安全库存量和现有库存量),生产企业通过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功能,计算出该环节生产产品需要的原材料数量,再次通过数据同步在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上传生产企业原材料需求量,再利用数字化技术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供应商,供应商根据生产企业在平台的需求进行材料准备,待原材料准备好后联系生产企业收货,最后生产企业生产顾客的定制化产品。通过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了解到销售商产品质量的宣传情况、产品功能的展示及产品的价值说明,这些可以直接反映出销售商的服务水平状况。利用数字化技术也能了解到生产企业的收益情况,便于顾客选择更加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计算出项目所需的最小成本,即人力、物力、资金“简而优”原则,并自动匹配最佳路径,即“短而便”,用最少的时间、最短和最便捷的路径实现成本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在信息共享平台中,可根据透明化的数据反映物流的配送质量状况,如配送的时效性、可靠性、透明性及责任的可追溯性等。利用信息共享平台还可间接判断该物流企业能否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及能否及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响应。
3.2风险防控
利用数字化技术确定产品针对的需求人群,可以筛选出关联属性扩大人群范围,结合这类人群平时的购物习惯、购物频率、购物经费等情况,制订定制化的销售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数字化技术反向捕捉客户需求,对原产品进行改进升级,也可利用DIY吸引顾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产品信息说明,提高曝光度,同时也可通过各种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多媒体等手段扩大销售途径,从而吸引大批适龄用户。基于数字化技术分析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制订合理的安全库存量,最终吸引大批流量,并将流量变现销售给更多的用户。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实时数据共享,确保电商供应链各环节安全库存量的实时变化情况,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保障敏捷响应功能,掌握准确的库存动态,灵活应对市场消费波动,及时补货。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效控制风险,对仓库和途中的商品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可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监测风险与协调应对的能力,促使电商供应链系统稳健发展。
3.3可持续性
碳排放、碳中和始终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电商交易环境下,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绿色健康发展。数字化升级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地规划了电商供应链各节点的资源浪费、资金浪费等情况。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生产制造环节,利用数字化技术大范围捕捉可靠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挖掘对制造商、生产商有益的数据,利用大数据将有效信息自动整合形成一套最佳方案(即利益最大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资源浪费,简化流程合理配置,调动电商供应链协同、科学系统地发展,从而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产品交易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目标人群,引导顾客选择更心仪、更实惠、更适合的产品。在一定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减少了不必要的逆向物流,降低了交易环境的物流成本,转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从而推动了电商交易环节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发展。
4面临的挑战
4.1建设投入成本
虽然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对电商供应链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始终面临着一个实际性的问题,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新技术的创新初期投入成本太高、周期太长。
4.2行业差异显著
不同产业的特征差异显著。例如,对于生鲜产业来讲,生鲜产品对存储条件的要求高、保质期较短、产品更新速度快、商品容易变质和损耗,所以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相关仓储及配送条件进行提升;对于服装产业而言,虽然衣服不会变质也不会对存储条件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仍需利用数字化(大数据)技术及时捕捉顾客的需求变化,紧跟时尚潮流。
4.3尚未大范围推广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商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技术并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普通的个体或群体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数据信息,数据质量的提高也并不明显,只有少数行业领先者掌握这项高端技术并从中受益,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白雪,张兵.大数据技术在中小电商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9(4):6-7.
[2]王祚宇.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平台生鲜食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1):98-101.
[3]陈志斐.区块链助力生鲜电商供应链协同发展[J].物流科技,2022(1):147-150.
[4]陶春博,王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电商供应链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21(21):158-161.
[5]赵庭悦.基于区块链的电商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物流科技,2021(11):116-118.
[6]王孟博,尹玉婷,莫惠茵.物联网环境下国内鲜活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2):43-47.
[7]王剑.我国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绩效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20):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