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1
1引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控制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1-2]。为了培养计算机业技术人才,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亟需构建多维立体式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教育界专家学者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但面向计算机专业特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需要更新。机器学习、嵌入式、网络安全、大数据等成为新兴的技术前沿,教学内容面对这些新的技术,必须与时俱进。(2)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项目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较少,教学过程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训动手方面实施得不够。(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与手段欠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种种不足,使学生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人才培养体系上进行改革,探索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3]。
3体系构建
3.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教师、学生、企业等多重要素。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如何整合资源,通过协同创新,提升自身实力,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方案。
3.2总体框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分为:目标层、实施层、平台层。目标层:确定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面向就业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师为导向。实施层:强调CDIO,即以项目设计为主线,产品研发、运行为载体,使学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实施层包括校本教学模块和对外合作模块。校本教学模块包括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三部分。对外合作模块包括校企合作、产业融合、校校合作等多种面向外部的合作形式。强调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倡导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工程现场设课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应用课堂知识。平台层:搭建“政、企、行、校”联合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为实践层提供软硬件资源支撑与整合。硬件资源包括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大学生创新项目组、科研创新团队、实验室。软件资源包括专任教师团队、校企对接工程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层、实施层、平台层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融合。目标层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导向;实践层是目标层在教学、应用、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实现;平台层是实施层的物质基础,为实施层提供软硬件的保障和支持。通过三层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有机体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遵循目标明确、面向应用、易于实施的原则。目标明确即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是针对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面向应用应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并结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强化应用性、实践性,注重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协同创新项目实践、学科竞赛相互支持,使得各个环节相互融合、协调统一。实践性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易于操作。
3.3实施办法
多维立体式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努力做到本教学模块和对外合作模块无缝对接。校本模块实施要注意整合课程结构,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体系;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注重实践环节[5]。对外合作模块的实施,从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产业融合等方面考虑。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密切结合,旨在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实训,通过企业参观、企业见习、企业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全面促进校企融合。校校合作: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产教融合:将教学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产教融合使学生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根据企业、社会需求合理安排、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组织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应注重将学生的培养与国际合作密切结合,建立跨国性的校际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近两年来,运城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外的合作,先后有多名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加拿大、美国、英国、韩国、德国进行交流学习,为后续国际化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2
一、以“产品设计周期论”构建核心课程平台
在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现代社会,产品设计专业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服务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等,已经成为产品设计专业新的研究内容。但从狭义的产品设计概念上讲,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依然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一个新产品的开发要经过产品规划、设计构思、设计表现、结构设计、手板模型、营销推广等几个阶段,作为应用型的产品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应在新产品设计开发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课程与之匹配。当然对于不同产品而言,设计周期模块也会不同,例如信息艺术设计,它的产品输出应该是一套信息手册或者一套信息系统,但设计的前期也需要产品的规划和构思以及设计的表达。在产品规划阶段,需要对产品的用户进行研究和定位,对产品整体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等,这就需要在课程中设置例如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设计管理等课程。而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就业,相应的设计阶段在这个体系中也对应了相应的职位,如产品企划师、产品经理等职位;在设计创意阶段,需要进行概念设计、草图构思、CMF分析等,这需要对应产品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工艺等课程,同时对应了ID设计师、产品建模师等职位;在营销推广阶段,需要对产品进行包装推广、开拓市场、进行产品识别设计,需要设置包装设计、展示设计、VI设计等课程,对应了包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职位。
二、专业软件技能的培养体系
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学生具备良好的设计表现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良好的表现力,其他专业课程的开展都无法进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非常普及,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计算机设计软件更是从事本行业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在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体系中,计算机软件技能的培养要放在专业学科平台部分展开。软件技能包括平面软件技能、三维软件技能、工程软件技能,以及进行产品动态表现的二维、三维动画软件表现技能。软件技能培养已经形成一个子体系,即从产品二维表现到三维表现,从概念造型设计到参数化设计,从产品静态表现到动态表现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可以为相应的课程提供技术支持。
三、学科交叉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3
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遵循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使用相关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凭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践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迄今为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各大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探索,并取得了相应成果。例如成立了新研究院、建立创新实践班、开设《创新技法与思维》等课程,其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有培养方案模式,学科融合模式,创新实践模式等。虽然形式各异,模式多样,但笔者研究发现这些都是围绕这学科竞赛展开的,要么是为学科竞赛做理论铺垫,如《创新技法与思维》课程的开设;要么是为学科竞赛提供训练平台,如各类创新实践班或创新研究院。由此可见,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学科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是以超常思维和综合素养为基础的。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精通的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构成了创新人才的综合素养。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超常思维和综合素养,其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要想在学科竞赛中取得胜利,首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关常识,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运用超常思维,独立思考,这样最终完成的作品才能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独创性。所以,学科竞赛这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和提升提供了支持。
1.2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思前人未思、做前人未做之事,即不为私利也不惧困难而敢于做破天荒去吃榜蟹的第一人。创新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极其艰巨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创新型人才既要有敢于质疑、敢为人先、不怕打压、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学科竞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开思想、大胆实践的平台,竞赛的题目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同时,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理论,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思路进行大胆创新和设计,在模拟环境中践行,这无疑为培养学生创新勇气,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厚重的土壤。
1.3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独立个性,同时也要有合作精神。另外,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有资料显示:诺贝尔获奖者中的合作获奖的比例从1947年的41%提高到1972年79%,可见,创新型人才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善于整合多方力量,在团结协作中从事创新实践并获得创新成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的方式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但在学科竞赛过程中,整个竞赛题目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以组为单位的参赛形式为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所以,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2.以学科竞赛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思路
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还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关于学科竞赛的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及其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高教研究的热点内容,并已取得不少成果。论文在吸收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和辽宁科技大学的运行经验,提出了“理论传授—技艺切磋—嵌入思考”的递进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
2.1以主干课程为基础,在学科竞赛中完成理论传授,培养创新能力
理论传授是教学之根本,对于经济管理学科来说,传统理论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机械性地传达给学生,至于学生掌握如何,能否应用这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悟性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应该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但传统的理论课堂无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知识的平台和机会。随着学科竞赛技术和手段的逐渐完善,笔者发现在学科竞赛中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可以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用的效果。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各种方法优劣势的比较都会涵盖,但很少有后台数据支持学生进行真实的计算和模拟。但这一点在学科竞赛中完全可以实现,例如在“挑战杯”竞赛中,学生根据自己公司所选择的目标市场设计产品,不同的产品组合可以计算出相应的直接成本,然后在计算人工费、管理费和收税等间接成本,最终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完成几近真实的成本核算过程。所以,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完成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四大主干课程的理论传授,可以实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实现不了的效果,以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2以三大赛事为依托,在学科竞赛中完成技艺切磋,激发创新精神
事实证明,科技竞赛为学生技艺切磋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完成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过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想法,在竞赛平台上模拟实践,不断测试每一种经营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竞赛群的交流平成技艺切磋的过程。例如在群中,同学们可以就定价的方法展开讨论,试图找到一种既能使企业盈利,又能使竞争对手无缝隙可钻的定价区间,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以及参赛经验进行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使得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热烈的讨论过程,技艺的切磋过程,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平等的切磋可以使学生勇于发言,所无顾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创新精神。
2.3以案例分享为平台,在学科竞赛中完成嵌入思考,培养创新人格
学科竞赛的目的并不在于比赛的过程和成绩,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比赛过后带给参赛队员的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即嵌入思考。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往往会开设案例分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分享对某个知识点的再认识、比赛过程中的沟通合作和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沟通的意识增强了,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更愿意倾听,更愿意合作,逐渐形成了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创新人格。
3.总结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4
【关键词】创新 实践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0-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大,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实践资源,构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
1.重视制度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规章制度的建立,能使工作开展有序,使管理水平得以提高。我校一贯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先后制订或修订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和规范了我校实践工作的管理。
2.坚持互利互惠,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校利用在冶金、建筑、市政、材料等行业的资源优势,与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系,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些企业在科学研究、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我校全面合作,特别是在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为我校学生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并指派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进行现场讲授、指导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工程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质量。同时,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开发与指导、毕业生输出、企业环境条件改善等服务。
双方通过建立互访交流制度,互聘和兼职、技术项目合作、组建研发中心、重大课题攻关等多种方式,把大学生企业培养工作与学校对企业的科技服务、条件改善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使企业和学校互利双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
3.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师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非常重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建设一支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较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针对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学校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
“走出去”指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交流,到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挂职锻炼、跟班工作、培训学习等。为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一方面加大激励机制,通过减免教学工作量、提供实践期间的补贴等形式,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岗位的工作中;另一方面建立约束机制,将教师参加工程(社会)实践工作、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指导、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的考核指标。通过分层次选派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进修、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程(社会)实践,使我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以提升,视野得以开阔,有力促进了其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引进来”指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又热爱并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才到我校担任教师;另一方面指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等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学校通过向其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方式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等人员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通过贯彻执行“走出去、引进来”,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我校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4.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实践教学质量评估
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流程,据此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与管理。坚持开展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的专项评估,组织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作风严谨、熟悉评定内容的专家进行评估,并撰写教学简报对专项评估情况进行通报。
5.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本科人才培养和课外科技活动广泛开展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斐然,毕业生始终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高、社会需求旺。
作者简介:
张静(1982.10-),女,硕士,工程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5
一、财务管理专业介绍
财务管理专业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培养“懂技术、通经管、会外语”的经管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即培养在德、智、体、美等领域全方位发展的,并且能够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律以及金融理财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的专业型人才,与此同时,这类人才还应该具有比较好的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能力、投融资管理能力、公司和个人理财能力以及资本运作、风险控制的能力。此类人才在毕业之后,能够在制造业企业、商业服务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政府以及事业单位从事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会计业务、审计业务甚至是资产管理和规划业务,是适应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学生们能够有效的、系统的掌握经济管理领域、财务管理领域以及金融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关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知识的广度上来说,还要熟悉和了解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成果以及发展趋势,有基本的能力去分析和解决财务和金融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本专业还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培养创造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挥个性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争取将学生培养成为“管理方面的财务专才,财务方面的管理通才”。
从本专业的建设和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毕业生应该具有下列所述两个方面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
第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以及公司金融和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并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以及人工解决和处理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的方法,比如熟悉和懂得计算机运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的操作知识,掌握统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与此同时,还应该了解和熟悉与会计和金融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第二,是基本能力的要求。毕业生应该要同时具备经济学、公司金融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还要具有比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解决实际财务、金融管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的,需要熟练运用和掌握一门外语,能高效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国际上关于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报告。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可以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经济金融信息,并运用相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研究。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与会计课程体系区别不大
目前,很多新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会计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财务管理属于新兴专业。所以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在会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做了微调,开设课程几乎一样,感觉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会计专业的建设相差无几。这也造成了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一直认为学院在把自己培养成会计,不知道自己跟会计专业的同学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财务管理专业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干什么的。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认为自己是学财务管理的,为什么要学这么多跟财务无关的课程呢,甚至觉得有些课程没有意义,造成学生对这些课程的态度很冷淡,学习热情不高,最后造成论管理没管理的意识,论会计比不上会计专业的学生,竞争力非常低,最后社会评价该专业的学生定位非常不明晰,就业不理想。
(二)课程体系建设多以考证为导向
财务管理专业还是效仿以往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导向模式,是以考证为主,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均与考证挂钩,尤其是新办的独立学院更为突出。这种模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在于,采用考证导向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迫使学生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自觉性,最终通过考证考试也能加强学生对学业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进一步的提升学习高层次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方式在独立院校可能会更为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而不利的地方在于,大学是一个提倡多元化教育的地方,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各项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的操作能力。但以考证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证,从而必然减少在其他非专业主干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和兴趣爱好素质能力拓展时间。学生只对英语考证、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相关的课程感兴趣,而对于其他的课程态度就很散漫,并且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多以应试为目的,只在考试当时记得相应的理论知识,考试通过之后即忘,后续专业课程中需要用到专业基础知识时又一脸茫然,实操动手能力非常差。所以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之前首先得明确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导向是什么,是否真的应该以考证为唯一或是为主来进行人才培养,还是应该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实践理论相结合的专业综合素养。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立足的不是培养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而是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理财管理的实用性人才。因此财务管理实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的状况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短,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等,学生的财务管理学习主要是理论知识,实操和动手能力较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
1. 明确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区别
首先,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属来分析,会计专业是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而财务管理是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所以会计和财务管理有本质区别,首先在学科划分上的等级不一样,其次学科研究的逻辑也不一样,会计更注重合规性研究,侧重账务处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下的学科,一定是偏管理,财务管理则侧重成本、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包括财务分析等工作。那么这就使得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所差别,财务管理学生在熟悉会计记账的同时还要具备财务管理等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的课程设置要与会计区别开来,主要是从课程上纳入更多的管理类课程,且思维方式要更灵活一些,综合素质强一些。虽然说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好会计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能够让他们在学好会计的同时不要形成会计的那一套思维方式,因为管理是做决策,做决策需要思考,而做好会计只需要能够懂得掌握会计准则,两者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类的课程覆盖面广,比如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等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做决策有帮助,其实学这些课程的本身就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更明确的目标,管理本来是很实用的课程,它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如果能将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实用性的话,学生会渐渐对这些课程感兴趣,从而更好的培养出该专业的优秀学生。
2. 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就业为导向
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去向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财务会计岗位群以及财务管理岗位群,而这也是本专业主要的就业岗位群。其中的财务会计岗位群,一般是包括了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岗位、主管会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等;而在财务管理岗位群,则是包括了成本管理岗位、资金管理岗位、资产管理岗位、投资管理岗位、理财规划岗位、财务分析岗位、财务咨询、税务与筹划岗位等;
第二种,是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岗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审计助理员岗位,这是本专业的次重要的就业岗位群;
第三种,则是其他就业岗位群。比如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经济信息分析员、统计员以及公司财经文秘岗位等。
3.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来源于会计学专业而更应该高于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这个专业的实务应该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建设的完善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而日益丰富的,财务管理的理论也要随着财务管理实务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因此,财务管理在课程设置时可以紧密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在专业基础课程后适当增加金融学类的课程,其次可以开设一些多方向性的专业领域课和管理类的课程。
其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化为基本出发点,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并开设了专业英语的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并期望能实现英语学科和财务管理专业彼此之间的融合发展。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下列技能: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与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获取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掌握我国关于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发展方向;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可以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体系的构建
1. 学科基础课的开设:
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经济法等;
选修课: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市场法、合同法等。
2. 以专业课程的体系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以下三个方向:
方向1:投资理财
必修课: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个人理财等
选修课:风险管理、税法与税务筹划、行为决策、高级财务会计、资产评估、计量经济学等
方向2:财税管理
必修课: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财政学等
选修课:风险管理、税法、行为决策、高级财务会计、国际税收、税务实务、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等
方向3:资产评估
必修课: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投资学、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等
选修课:风险管理、税法、行为决策、高级财务会计、计量经济学、保险学、财政学等
3. 突出专业特色,增加实训教学
目前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它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与其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的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培养“两条腿”走路的人才,即理论跟技能一起走,才能走的更远。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建设中建议:首先开设一系列的个人拓展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证券交易、工业沙盘、商业沙盘、经营之道电子沙盘等。其次建议筹建专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企业财务环境和财务管理流程,针对财务管理电算化软件的各种财务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技能,也可以通过案例,分别承担企业运行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快的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流程,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实践应用能力。
4. 适应国际化需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在学会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又能够阅读浏览英文文章,使其真正达到培养目标,“懂技术、通经管、会外语”的经管类应用型专业人才。
总之,应用型大学是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结合市场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平.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0(02).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6
Liao Liang
(School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121,China)
摘要: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构建了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ims of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we put forward the design though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which the ability training is the main line, construct the course system which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t fully reached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Key word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training of talents;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69-02
0引言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定位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时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不仅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政治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身体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以开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视野,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西安邮电学院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1课程体系设计思想
课程体系设计的主体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实践并重、三要素贯穿始终。
能力培养主线: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实验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必要的职业能力。
理论实践并重: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专门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在结构上确保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同样完整,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将强化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充分体现了普通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三要素贯穿始终: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基础,全面实施文化传承与创造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确保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2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同时,以能力为主线分别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的三层次平台,每层次平台下,在理论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构建了多个课程模块,形成了平台――模块化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人才适应能力,凸显工程应用型特色。
2.1 理论教学体系本着“基础牢固、支柱坚实、体现专业特色”的方针,将全部课程分为三个平台:
2.1.1 公共基础平台:此平台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包括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此平台约占课内总学时的50%左右。公共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即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石”,所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中,不仅加强了对政治理论、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跨学科选修课、素质拓展类选修课,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构建有特色的知识结构。
2.1.2 学科基础平台: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学科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我们坚持以一级学科门类组织教学,加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促使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学科基础,在关键技术类课程设置方面,按照技术发展方向设置相应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在理论教学和工程技术训练中,突出“学以致用”;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强化基础,加强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
2.1.3 专业平台:为加深专业基础和拓宽专业技能的课程,此平台课程共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在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专业课的设置注重突出实践性。由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承担的实际工程技术方面的具体任务与专业课的学习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专业课的设置就必然要强调实践性,其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2.2 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普通工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构建了“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想指导,“目标导向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该体系由3个层次组成,如图2所示。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掌握公共基础实践知识、通用实验工具,认知基本实验现象,增强基本实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环节,含公共及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及认识实习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
第二层次为学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掌握学科、专业基本实验、工程工具,认知学科、专业基本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培养专业的工程实践基本能力,训练分析与解决具体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实践环节,含学科基础及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开放设计型实验等,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含综合课程设计、科研开发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训练、开放创新实验等,面向三、四年级开放。
2.3 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为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课、实践环节学分外,还必须获取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学分方能毕业,课外学分包括:
2.3.1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旨在培育和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各项科技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创新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机电产品小制作,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开发,硬件维护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在高年级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参与实验室建设,培养科研骨干和技术开发人才,同时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做前期基础性工作;针对各类科技竞赛、技能大赛等开展的重点课题研究和课程培训;科技发明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
2.3.2 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主要指在课外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素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包含: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
2.3.3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3结语
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思路,增加了实践教学模块,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律,增加了课外学分的培养要求,开设了跨学科、素质拓展系列选修课,充分体现了素质培养的需求。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新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03).
[2]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05).
[3]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