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1
平遥和丽江是1997年中国第一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其后两座古城的旅游发展红红火火(表1),成为学者研究的典型案例。本文主要是对两座古城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进行比较,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这有利于政府指导古城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对其他旅游地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认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至少应履行立法、规划、协调与投资四方面的职能。尽管目前已经有研究开始关注旅游业中政府行为,但是对其研究内容较为分散,主要是从宏观上确定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角色[1]、职能与作用[2]等。不少研究者对政府在地方旅游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给予较多的关注,并在指导实践方面提出了一些较好的建议与意见,但是对政府行为实施后的效果却没有进行持续的关注,缺乏对政府行为是否达到理想效果的监督和评判。
资料来源说明:平遥旅游局和丽江政务..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二、政府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保护规划方面:
1996年,为申报世界遗产,平遥当地政府编制了《平遥古城保护规划》,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之后又陆续通过了《平遥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强平遥古城内房屋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等,为其保护规划提供了依据和有力的保障。
丽江当地政府在登录世界遗产名录之前,就已引起重视,1983年制定了《丽江县城总体规划》,首次明确了保护古城的方略。尤其1994年《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的制定为中国古城保护法制建设进行了勇敢的探索,不仅通过“丽江古城维护费” 和“分级保护”来建立古城房屋保护制度,还通过宣传教育、研究交流对传统的纳西族语言、服饰、东巴文化、乐舞等非物质文化进行抢救和传承,对房主修护房屋实行鼓励补助的措施。
在意识层面上,两座古城的当地政府都能很好地认识到古城的保护与利用之间有着互相制约的关系,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以及规划指导战略,将保护古城形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丽江当地政府对古城的保护行动得更早,制定了更全面、可行的操作方法,包括非物质文化类的东巴文化、乐舞等内容,而平遥当地政府确定保护内容更多的是在建筑、民居、街区等可见的、物质实体。
(二)管理经营方面:
2002年平遥地方政府和旅游局牵头成立了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与旅游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公司领导分别由主管旅游的副县长和旅游局长担任,负责古城保护、新城建设、旅游开发与经营。因此,当地政府具有保护与经营双重管理目标,其体制设计之初就非常强调经济功能,而古城遗产保护的公共目标就比较容易被当地政府忽视或回避。2004―2006年连续三年城墙坍塌,社会广泛关注,但当地政府的修缮工作却迟迟不见进展,足见政府的古城保护工作不到位。另外,平遥政府拥有较高的决策权,又缺乏相应的监督体制,某些领导为谋私利的寻租行为产生,严重影响了平遥的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形象。
丽江古城旅游区由“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直接统一管理,主要负责古城保护、维修和规划等,是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的最高决策机关,其主任由市长担任,委员由市属城建、国土、文化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丽江的旅游经营管理则由旅游行业管理体系负责,实行严格的建设审批制度和商业经营行为准入制度,凡与古城历史风貌、传统民族文化不协调的建筑装饰及经营项目一律拆除或迁出,规范商业摊点的门店装饰和经营行为。这样的体制建设将资源保护放在较重要的位置,避免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和古城保护的权衡中失衡[3]。此外,丽江政府实行旅游企业行业自律,并组建了旅游诚信监理公司,负责维护各行业协会之间的自律公约执行,也切实维护了游客的合法权益和丽江旅游的良好形象。
(三)招商引资方面:
在未发展旅游之前,两座古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复,都采取了招商引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平遥主要是产权拍卖、租赁、转让等形式,资金主要用于古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景点修复和开发。景点开发项目主要是采取买断景点经营权,与政府按经营收入比例分成的方式获利。在发展旅游的初期,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投资商为获得经济利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了恶性竞争。同时,大量涌入的外来商贩缺乏对古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热情,商业化气息过浓、商业行为不文明等不断侵蚀着古城的传统文化,使游客对古城的体验大打折扣。
在招商引资发展旅游初期,丽江也曾出现过商业化气息过浓的状况。但丽江政府很快采取了积极措施,将现代特征较浓如美容美发厅、卡拉OK厅等迁出古城,并进一步给予优惠政策以吸引一批文化企业,如大研纳西古乐会、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等。政府鼓励性经营目录,鼓励经商者经营具有纳西民族文化特色的商品和项目,并对外来经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丽江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这些企业的互相推动使得丽江经营文化产业的商家大大增加,每一位来丽江的游客都能体会到纳西民族文化的沉淀。尽管平遥古城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对商业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比如限制在明清一条街经营过分现代化的店铺,但对经营者的文化本土化教育或培训却是缺失的。
(四)对外形象宣传方面: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使得平遥古城名声大噪。随后,当地政府趁热打铁策划了“国际摄影节”,从筹备到举办,积极寻求合作,通过新闻、报道、网络等多渠道在全球造势宣传,邀请国外著名的图片公司、摄影家参加,摄影节结束后专题报道其盛况,旅游接待人次从2001年的82万暴涨到2002年154万,门票收入也增涨了87.7%。这些成绩与当地政府积极宣传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当地政府在宣传、塑造古城旅游形象方面缺乏系统管理,之后连续三年古城墙坍塌,未能积极关注事件,做好古城修复和危机公关,一度造成了较严重的不良影响。
(五)居民搬迁方面:
平遥古城由于人口密度过大,不利于古城的保护,在申遗的过程中就开始了搬迁工作。当地政府采用“自然迁移法”,以行政中心和社会事业单位迁移带动居民外流的办法,引导古城内居民迁至新城修建的住宅小区。面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诱惑,古城居民希望继续留在古城从事旅游经营,或者从搬迁中获得资金补偿。但是,由于政府搬迁补偿的资金不足,未搬出古城的居民仍与政府僵持不下。另一方面,招商引资带来的外来经营者,往往经验丰富,收益可观,也逐渐将不具有经营优势的本地居民挤出古城旅游市场。这种双向力量共同作用致使古城居民结构变化,人口置换带来文化变迁,使古城失去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古城正面临文化缺失的威胁。
丽江相对平遥而言,人口密度较小。七八十年代丽江古城因居民人口密度过高,生活环境差,出现了居民自发外迁至新城的现象。政府为了留住原住居民,弘扬民族文化,曾对古城原住居民实行惠民补助。当地政府能够从文化与人的关系上认识到,古城居民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鼓励本土文化名人在古城内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展演活动。对外来经营者也极力进行地方文化宣传和培训,鼓励他们经营具有纳西文化特色的商品。社区参与能够很好地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我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6]。丽江当地政府不仅领悟到社区居民包括旅游经营者的双向作用,还切实推出了相关政策积极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营造古城良好的、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结论与不足
1.两座古城旅游发展取得成功的共同点:当地政府重视古城的保护和古城旅游形象的塑造、宣传。一系列的法规、条例等保护古城居民建筑、民俗技艺等内容,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形成人们对古城保护的自觉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从而为古城的旅游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基础。两地政府在对外宣传、塑造旅游形象上的具体做法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充分发挥了各种优势打造古城的知名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两座古城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丽江古城的环境秀丽,而平遥古城的风光古朴,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行为的不同也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同的政府政策、行为参与、参与程度,甚至是相同的政策,由于执行力度的不同,造成不同影响。
3.平遥古城的旅游管理是“政企合一”的模式,没有合理监督管理体系,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不适当地介入,甚至部分领导的寻租行为、的行为,导致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管理部门的进一步工作也会受到阻碍。因此管理体制的完善、监督体制的建立以及管理人才尤其是领导者素质的培养对提升古城旅游业进一步良好发展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政府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65-175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2
关键词:世行贷款 街区保护 经济发展 正外部性
一、绍兴古城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情况
绍兴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和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是浙江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城建环保项目的一个子项目,项目总投资5.63亿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4412万美元。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世界银行执董会于2004年批准贷款。
2006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在绍兴召开了“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与会专家对绍兴名城保护的理念和做法表示赞同和肯定。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修复和保护了绍兴古城文化遗产,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旅游发展来维持其文化和历史的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升和培养了公众对城市文化遗产的意识和兴趣,减少城市文化遗产免遭擅自拆除的威胁,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出平衡点,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
二、历史街区保护带来的正外部性
文化遗产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它除了具有一般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性质之外,还具有文化价值,当这些文化价值通过旅游、观赏等方式被人们享受时,就形成消费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而且文化遗产还具有世界或国家范围内的唯一性、不能重复性、不可再生性,这些特征再次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处于绝对优先的低位历史街区属于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城市重视生产建设而忽视了城市发展过来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底蕴,造成许多历史遗迹因保护不力而被破坏,许多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出现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公共产品增长速度不协调。
绍兴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和基础设施改造具有正外部性,在街区散步的人既可以欣赏建筑并感受到这些古老建筑带来的历史沧桑感,又可以从这些建筑物上了解到过去的历史。历史街区的住户更能够深切体会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优化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古色古香的建筑的修缮和政府的大力宣传给当地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沿历史街区的许多住户成为了搭便车者,开出富有绍兴当地特色的小吃店、手工艺品店和土特产店,旅游经济发展的如火如荼。
三、世行贷款资金对项目的作用
(一)利用汇率风险,实现财务收益最大化
与世行长期和优惠的利率机制,保证了资金的利用水平。同时由于过去几年我国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及国际市场等因素,人民币有了强劲升值。2003年12月,绍兴项目办与世行签约时,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是8.28,截止2012年12月底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是6.30,汇兑收益8735.76万元,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减少现金流出量,外债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借款人得到收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吸收了世行的先进管理理念
世界银行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学家和精通各专业的技术专家,拥有广泛的国际经验和知识,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绍兴来说,与世界银行的合作不仅仅在于引进优惠贷款,更重要的在于利用世界银行的国际经验与发展理念,发挥世界银行的“知识银行”作用,给绍兴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和基础设施改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绍兴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后,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了旅游资源。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作为绍兴市第一个保护整治后的历史街区,向北连接市中心城市广场,向西紧靠府山越王台,向东与越都商城相连接,向南与鲁迅故居、明代文学家徐渭故居“青藤书屋”相近。游览历史街区既可漫步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也可以乘水乡绍兴“乌蓬船”沿环山河观赏水乡风光。古城内其他几片历史街区也都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旅游。近期,绍兴提出古城创“5A”的目标,需要更有效地利用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绍兴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由116亿元增加到318亿元,游客人次由1523万增加到3489万,旅游业日益成为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扩大绍兴知名度和影响力
世行中蒙局局长杜大伟先生对绍兴印象很深,认为绍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几年古城保护的成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绍兴这个江南古城在世界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世行中蒙局可持续发展局副局长羿艾德先生认为“绍兴的历史街区整治做到了修旧如故、以存其量,保护实施中做到了公众参与,留存了活的地方文脉,保护和利用不以发展赢利性的旅游为目的。”来自国家财政部国际司的姚怡昕博士看了绍兴的历史街区,给她的印象很不错,“民风保护得很好,非常有吸引力”,值得作为“世行项目”。
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城市发展部主任克沙夫·瓦玛在谈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时,认为城市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完全可以做到平衡,绍兴做到了,值得大家学习。
四、结束语
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对绍兴的历史街区保护产生了许多经济效益,也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虽然世行贷款用于绍兴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这项工作已暂告一个段落,但随着绍兴古城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这些效用将会一直发挥。
参考文献:
[1]顾军.文化遗产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3
关键词:凤凰 收费 私有财产
湖南省凤凰县对外公布,从2013年4月10日起,对现有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实施调整,变凭票进入"景点"为凭票进入"景区",这意味着今后进入凤凰古城多了一道148元的"门槛"。而此举被广大网友称为"围城收费",几乎遭到网上网下一片反对,保护古城与保护私有财产,收费与收税之间到底应该如何"和平共处"?除收费外有无其他办法能够达到为保护古城筹集资金的目的?这不仅仅考验着当地主政者的智慧,更是摆在法律学者面前的一道两难选择。
一.凤凰古城"围城"收费法理分析
凤凰古城圈城收费,实际上隐藏圈城跟收费两个问题。西谚有云:"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几句话形象的概括了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那么,在私人居所外砌围墙是否构成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凤凰的做法是否侵犯了县城内私人产权呢?回答是肯定的,国王的铁蹄不能跨越私人产权的门槛,同样也不能以围城的方式减损产权的价值。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以暴力破坏财产本身的行为已经一去不复返,但通过限制权利的形式对财产的消极侵犯却是大量存在。对凤凰古城整合收费表面上看是物价部门对游览参观点(景区)门票价格审批行为,而本质上是对城内私有财产的无形侵犯。凤凰城内百姓的居住地都属于私人领地,而政府以门票的形式将凤凰圈占起来捆绑收费,就如同在私人家门口砌一道围墙,设岗收费。围墙收费致使游客减少,在此经营利润下降,继而房屋租金降低,而房屋价格是房屋租金无限期的总和,从而导致私有财产价值减损,房屋减损价值恰是被当地政府及景区开发公司以门票的形式收走,客观上侵犯了凤凰城内人民的私有财产。
宪法同时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湖南省物价局关于凤凰古城门票价格的回函中称,凤凰古城由过去景点验票改为景区验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回函以景区的概念规避了景点与城内其他房屋不同的产权归属的不同性质,景区在产权人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实行一票制,在权属分散的情况下,以整合为名的圈城实际上构成对私有财产的变相征收(租金一部分归政府),不能以收费问题掩盖圈城问题。而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不能仅以一纸通知而为。
收费方面,《湖南省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游览参观点(景区)门票价格依其关系社会文化生活和国际国内旅游的重要程度,分别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各类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门票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商业投资兴建的各类人造景观实行政府指导价。游览参观点(景区)内属于游览参观者自愿选择参与的娱乐项目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凤凰将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东门城楼、虹桥艺术馆、沱江泛舟、崇德堂、万寿宫和古城博物馆等9个景点及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捆绑在一起收费,而其中景点性质并不一样,既有文物保护单位,也有人造景区和沱江泛舟这样的娱乐项目。捆绑在一起收费实际上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及市场调节价混为一谈,违反了《实施办法》。
对于增收费用的用途,凤凰旅游局负责人的解释是为了筹集古城保护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费,他认为凤凰古城开发旅游没经验,当初没意识到这问题,直到需要用这些钱时,才发现经费缺口。而根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1年修正本)》第五条,州人民政府、凤凰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将保护、维修和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吸纳符合国家规定的拨款和社会资助。凤凰历史文化名城维护资金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筹集,专项用于凤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第四条规定,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因此,对古城的保护建设,本应该由政府从财政中安排相关资金,不能借公司之手,变相增加费用,将成本转嫁到游客身上。
二.古城保护与私有财产保护的"双赢"之道
自由经济成就城市的繁荣,以围城的方式收费,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是得不偿失的。近代以来,欧洲的城堡与中国的城墙早已成为历史的景观,哪里能阻挡得了人流、物流、信息流?香港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典范,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2013年1月10日发表的联合报告显示,香港连续第19年位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榜首。坚持自由港政策,正是香港一百多年来,从一个渔村逐步发展为世界贸易、金融中心的重要秘诀。同理,为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凤凰要想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扒去"围城",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八方宾客才是顺应世界潮流的明智之举。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认为,国家是一个理性人,它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国家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和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市场上界定所有全部结构),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得社会的产出最大,从而国家税收增加,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①两个目的之间存在一定相斥关系,租金的最大化增加交易费用,从而导致税收减少。因此,政府不可随意以通知的形式重新界定产权,达到自身收取租金最大化的目的。合理的政府收入应税收为主,租金为辅,避免租金对税收的挤占。据了解,凤凰县地税局每年的税收也在增长,2011年过亿,2012年达到1.69亿。②目前在凤凰古城经营的商户,每年光跑漏掉的税收至少在8000万以上。加大税收征管工作,补足政府的缺位,退出越位,也不失为解决古城维护费的良方。
注释:
①道格拉斯・C・诺思(1994 中文版)《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1~22页。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4
论文摘要:近年来,云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云南已跨入旅游大省的行列。在赴云南的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云南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 民族 风情是其内在的基础;云南人确立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目标更丰富了他们的旅游内洒,提升了旅游品位。当然,云南的旅游业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深刻地 总结 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时于 指导 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睡,古称“蛮荒”的不毛之地。谈起云南的旅游,十年之前除了西双版纳等少数地方之外.大概是名不见经传的。但最近五年以来,旅游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兴起,特别是世博会以后,有迅速发展之势。2000年云南的旅游总收入排全国第14位,其中外汇收人排全国第8位.云南已跨人了全国的旅游大省之列。云南的旅游业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云南为什么对游客.特别是境外游客那么富有魅力?带着种种疑惑,杭州市委党校教师考察团一行30多人踏上了这片热土。
一、政府的重视和培育
在抵达昆明当天晚上,我们听取了云南省委党校杨校长的报告,据杨校长介绍,云南旅游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有关。过去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单一烟草几乎是唯一的 经济 支柱,这种现实迫使云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省政府制定规划,把烟草、旅游、矿藏、生物、 电力 确定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旅游业是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政府投入巨资加大对云南旅游的宣传,让国内外的人士熟悉云南、了解云南,仅去年一年政府投入的宣传费用高达5000万元。由于政府的培育,云南旅游业这几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据 统计 ,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人数由1995年的60万人次增加到2000年的9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9.7%;旅游外汇收人由1.65亿美元增加到3.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4.20/0;国内旅游收入由47.5亿元增加到180亿.年平均增长29.5%。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第二产业。
为加快全省经济的发展,确保旅游强省目标的实现,省政府进一步部署了今后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思路第一,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并充分发挥其综合带动效应,争取十年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第二,以 市场 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开发旅游资源。把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运作,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一切围绕市场,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此,云南着力树立品牌意识,重点推广大理、丽江、中甸、西双版纳等国际品牌,同时抓紧开发其它后继精品景点。第三,加强景区景点综合治理,打响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战。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食、住、行、旅游,购物、娱乐等许多方面的综合性产业,而单纯依靠旅游行业 管理 部门的监管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省政府决定,以当地政府为领导、以旅游管理部门为中心建立综合治理机构,形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全面提高餐饮、宾馆、购物等服务业的水平,促进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云南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正是它宝贵的旅游资源。
l、奇特的自然风光
云南地貌丰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典型的阶梯状,强烈的地貌差异造就了云南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向西北有连绵的雪山,碧罗雪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梅里雪山终处积雪,云雾缠绕,构成了澳西北一道神秘而壮美的风景线;而南端的西双版纳处于低山河谷地带,属于温湿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北国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片绿洲,澜沧江在终年长绿的森林里流过,如同少女一样婀娜秀美.难怪有人说走进云南就象走进了奇妙的大观园,云南的美就在于它的不被重复和变化莫测,对此我们深有感受。
来到石林,进入南路山区,我们不禁为眼前的奇景而叹为观止。在绿树丛中随处可见峭石插天,石峰林立,石笋丛集,俨然一片林海。’这些奇峰怪石,奇形异状,千姿百态.有的似人,有的象物,精巧别致,妙趣横生。最精华之处要算大石林、小石林,如“天下第一奇观”就座落在大石林,著名的阿诗玛石像则盗立在小石林。大石林、小石林紧密相连,其间无数的石径、石廊、石门、石洞、石桥连成一体并相互贯通,步人其中,时而峰回路转、奇景迭出;时而险象环生,异境天开,真是鬼斧神工,天下奇观.
而虎跳峡则以其“险”闻名天下.虎跳峡之险,最险当算上虎跳。这里首先是山险,东有玉龙山,终年披云戴雪,银峰插天;西有哈巴雪山,峥嵘突兀。峡谷两崖,高山耸峙,山峰高出水面3000米以上。其次是江窄.许多地方双峰欲合,如门半开,最窄处仅约30余米,相传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一顿脚,便可腾空越过,故称虎跳峡.最惊心的是水险,这里地势陡峭,从上虎跳峡至下峡口,落差达210米,地势每公里下降14米。金沙江水穿越断崖,在这里狂涛怒卷,凌空飞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崖底,加
之江中礁石林立,犬牙交错.江水向崖石不断发起冲击,形成万朵雪白晶莹的浪花,旋即化作银雨乳雾.断崖之下,千波万涛,回旋翻滚,人站在山谷之中,只听耳边轰鸣,声震山谷。面对这磅礴的气势,顿感自然之神奇和伟大.
可在碧塔海,我们则看到是另一种幽静图画.下了车,徒步在园木铺设的道路上,只见两边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除了人的行走和马帮的铃声外,只有风的声音和偶尔的鸟叫声.在这幽静的森林中,你觉得人与自然是那样的接近,闭上眼睛你仿佛听见大自然的呼吸;在空旷的深谷中,你大喊几声,不久便传来一连串的回声,仿佛在与自然进行对话和交流。当走出茂密的森林,你的眼晴顿觉一亮,一片宽阔的草地呈现在眼前,草地尽头就是著名的碧塔海。来到湖边,只见湖水碧绿清澈,水中的游鱼清晰可见;湖中凸兀的小岛林木葱茂,偶有水鸟在上面飞翔;周边的草甸像地毯一样轻柔,小花繁星般在其中点缀.导游介绍说,五月是碧塔海最美的季节,那时周围山上的杜鹃竞相开放,妮紫嫣红,花叶落到水面后,被游鱼吞食,游鱼由于贪食落在水中的花瓣,如同醉了一般漂浮在水面上。传说在有月亮的夜晚,老熊也来到水边捞食水中的醉鱼。好一个幽静美妙的世界,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2、浓郁的 民族 风情
如果说奇特的自然风光是云南得天独厚的 旅游 资源,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则是云南最绚烂、最迷人的风景。
民族众多是云南的特点之一,除汉族外,云南还有25个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纳西族等巧个民族为云南所独有。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多居住在 交通 不便的高山地区,所以很多民族至今还保留许多原有的生活方式,传统节日,民族 语言 服饰、民居 建筑 、婚丧嫁娶的习俗。在传统民族节日中,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纳西族七月会都较为著名;在婚俗中,摩梭人(纳西族支系)的“阿注婚姻”显得最为古老神秘,它是与母系家庭形式相适应的;在民族服饰方面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最有特色,而丧葬则要算藏族最为严格与考究。
这些民族在与其它民族的交往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 文化 ,其中最著名当称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由东巴象形文字和由东巴文字所记载的经典、绘画、 音乐 、 舞蹈 以及神祭祀礼仪共同组成。其中东巴文是至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纳西古乐被国内外的权威人士称为“东方音乐的活化石”,东巴舞内容丰富,动作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我国各民族甚至是世界 艺术 的瑰宝。
当你走进云南,不要带着猎奇的 心理 ,更不能用先进或落后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这些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它们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的结果。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地带的人们以这种平和而朴素的生活方式去顺应世界、理解世界,与世界交往、与世界对话。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变化之时,而这些地区的生活方式仍保存完好。这些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云南在世人眼中显得神奇而美丽,使人们的云南之旅内涵更丰富,更赋有魅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在这次考察中、我们特地安排一个晚上到中甸一藏族居民家去体验他们的生活。
藏民是热情好客的,跨进大门藏族姑娘们给我们献上代表吉祥、圣洁的哈达,人座后主人便拿出青棵酒,酥油茶和酩饼来招待我们,随后又热情地向我们敬酒。酥油茶和酪饼并不合我们的口味,青棵酒的度数也太高,但我们却被主人的真诚与热情所感动。他们的热情使得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没有生疏和拘束。敬酒之后,年青的姑娘和小伙子为我们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由于长年生活在大草原,他们歌声都很高亢、燎亮、舞步轻快而又奔放。看着他们富有激情的表演,我们一下了被感染,当他们的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跳舞时,我们便情不自禁加人了他们的行列,随着音乐的节奏跳了起来。此刻大家都忘记了生活中的烦恼,工作中的压力,只觉得心情很自由,很轻松,浑身充满活力。此地、此情、此景真让人陶醉,如此浓郁的风情、如此热烈的气氛,比人为之震撼,难怪有那么多的国外游客钟情于云南并为之留恋。
三、云南人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从中甸返回丽江的途中,导游向我们介绍香格里拉的来由。1933年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肖失的地平线》里描述了一个叫“蓝月亮峡谷”的地方,那里不仅 环境 优美,而且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和谐相处,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为“香格里拉”,即世外桃园之意.从此“香格里拉”便成为人们向往之地。至于它的具置,小说里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于是有人在西藏、尼泊尔一带寻找,但始终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位新加坡游客闯人云南迪庆,发现这里与小说里描绘的“香格里拉”有着惊人的相似,干是他声称他找到了“香格里拉”。随后,丽江又提出了另外的根据,证明“香格里拉”应该是云杉坪脚卜的一个村庄。导游接着说,其实“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人与人之间
都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处处都是你心中的“香格里拉”。
到达丽江,我们发现这座古城也正象书中描绘的“香格里拉”。整座占城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城内街道井然,道面用五彩石铺成,保持了传统的布局房屋造型美观,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颇具 民族 特色。最难得的是从山腹中流出的泉水绕过古镇的每一条街道,一座座小桥再把街道与民房相连。街道两边挂满了琳朗满目的赋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街道上的游客面带微笑,一边欣赏古城美景,一边挑选自己喜爱的商品,整座古城显得那么安祥静谧,我们仿佛又走进了世外桃园,又找到了“香格里拉”。
当晚,我们来到丽江市委党校听取丽江县段县长有关丽江古城保护和 申请 “世界 文化 遗产”的报告。段县长介绍说,1986年的丽江突然发生一场地震,在这场地震中所有的现代 建筑 都毁于一旦,而木质结构的古城却保存完好。因此,这座古城不仅拯救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引起世人的注目。从此国人和世界知道了丽江,知道了古城。于是政府决定按照保持古城风貌、古式建筑与周围 环境 相协调的原则来保护古城,恢复古城,这样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丽江古城。
当我们问到丽江古城建筑的特色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时,段县长回答道:“丽江有山、有水、古城布局灵活自由,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它的最大特色。丽江古城保护完好,特色鲜明为我们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他接着说“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丽江的特色,也是我们云南人追求的目标。”
段县长的话,使我们深受启发:为什么云南的 旅游 业会迅速发展?政府重视是它的外部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其坚实的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却使得云南的旅游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为什么这片土地显得神奇而赋有魅力?“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句话也许告诉了我们答案;单纯的自然风光,没有人的参与则显得没有生命与灵气,因而没有价值;单纯的人文景观没有自然的衬托则显得做作与失真,因而没有基础,只有把人与自然相结合,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真正的完美,才能构成最靓丽的风景。
四、云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发展杭州旅游业的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旅游业 市场 化程度不高, 融资 梁道单一。
在云南,我们了解到其旅游业的 投资 主体主要是政府,除红塔集团等少数几家国有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外,其它资本涉足旅游业的很少.投资渠道的单一化,将严重制约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应鼓励私有资本、国外资本在统一 指导 下,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促使旅游 经济 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竟争发展的新格局。
2、市场运作不规范,行业 管理 不健全。
云南几乎所有旅游类企业都存在“小、散、差”的局面,管理基本上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缺乏实际竞争的机制和能力.特别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加之利益关系、民族矛盾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使得 行政 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进而引发恶性竞争,严重损害了游客的利益。
例如在我们游览玉龙雪山的时候.上山索道由于前一天晚上遭雷击而出现故障,可景点管理部门没有进行任何说明,照常卖票。游客们租了羽绒服,排着队等了两个小时,仍是铁门紧锁,最后导游去打听才知道这一结果。去退羽绒服时.租金却不能退。其原因导游解释说,出租羽绒服的是周围少数民族的农民,他们的衣服一经租出,租金就分文不能少。若要与之论理,游客有可能就要遭受非礼。
3、食宿行游晌娱等配套设施较差,旅游服务功能弱化。
旅游业涉及食、宿、行、游、购、娱诸要素,长饮饭店业、 交通 业、景点景区、娱乐设施、购物商场等都是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云南长饮业和景点景区服务设施显得较为落后,服务功能也较差。我们看到有些景点景区的饮食店里人满为患,管理混乱,其卫生条件更是令人担忧。落后的硬件设施势必对开拓客源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低层次的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金和资源.而且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云南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其存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说带有共性,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总结 云南旅游业的经验教训,对指导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立“大旅游”的开发原则。
云南旅游的成功经验,证明了政府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无可替代,为实现“把杭州市建设成为著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市府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大旅游”的开发原则:在杭州市内,把杭州景区与淳安、建德、富阳、临安联成一体,形成大杭州的旅游区在省内使杭州与绍兴、湖州、宁波联成一块在域区间,杭州可以与上海、苏州、安徽的黄山横向合作,联合开发,形成华东地区的黄金旅游地
段,共谋“大 旅游 ”的出路。
5、发挥山水优势,打造旅游精品。
杭州有山有水,风光秀丽,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对海外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文物古迹、自然风光的游览。因此,杭州应尽快实现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集观光、休闲、娱乐、渡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转换,由静态旅游向动态旅游转变,由市区、近郊向远郊扩展。应根据现有的自然条件和旅游资源.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如在淳安、建德、临安等地开发生态旅游,在萧山、余杭等地发展庄园旅游。另可开发一些能让游客参加的动态旅游和项目,如垂钓、漂流、比赛、表演等,让游客在旅游中不仅领略到清新秀丽的风光,而且体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氛围,陶冶性情,启迪心智。
6、挖掘人文内涵,走可特续发展的道路。
杭州是 历史 文化 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经典内涵就在于它的历史与文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杭州旅游业的宝贵财富.因此杭州在制订旅游规划、进行城市建设、景点景区开发时,一定要具有战略眼光,保护好历史文物,挖掘其中文化内涵,使整座城市传达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和神韵。这就要求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内在的融合,处理好开发与创新、发展 经济 与保护 环境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确保旅游资源时空上的持续性和扩展性。
7、加强旅游商品开发,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5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旅游规划决策;利益相关者;潮州古城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2-0076-09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2.014
引言
Mitchell曾提出,“社会网络是连结一系列人、事物或事件的特定类型的关系”,这一系列人、事物或事件称为“能动者”(agent)或“节点”(node),能动者之间的各种关系称为“联结”(tie),这种“联结”往往会对规划决策产生重大影响[1]。旅游规划决策是一项涉及众多相关群体的规划决策,它本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利益协商与权力博弈后形成解决旅游发展问题共识的动态过程。在该过程中,以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为节点,以因交换信息、解决矛盾、协调目标和共享资源等而建立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关系为联结,共同交织成了一个多重、复杂的社会网络――旅游规划决策网络。该网络具有怎样的关系结构以及联系的紧密程度等,密切关系着规划决策的方向。本文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潮州古城为例,剖析其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探究这种社会结构对旅游规划决策过程的影响情况。
社会网络分析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社会学研究,它着重从关系结构、社会网络等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现已发展成为一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并被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中。然而,在旅游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应用却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有西方将此方法应用于旅游资源管理研究,随后的相关研究领域有所拓宽,但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结构、旅游政策网络、旅游企业成长和知识管理 等[2]。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旅游决策由集权式的官僚方式向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与决策的方向转变,各利益相关群体围绕旅游决策 形成的关系网络也逐渐引起西方学者的研究兴 趣[3-4]。Pforr分析了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旅游规划的交流网络,认为利益相关者由于在旅游政策网络中所处位置不同,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力会有所差异,其中,政府机构和地方旅游协会是规划的核心行动者,可以左右决策的最终结果[5]。Scott等对比传统旅游决策和网络化旅游决策方法,得出后者比前者更民主、更透明以及更具参与性的结论[6]。但网络化旅游决策是把双刃剑,基于共同目标的共识有助于信息共享,但参与者拒绝接受他人观点时会削弱网络效力[7]。此外,部分参与者仅代表自身的利 益[8],但他们的利益未必与当地旅游发展方向相一致,这就可能导致旅游决策的偏差。最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往往需要正式政策的跟进才能顺利开展,即网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参与[9]。总体上,国外相关研究倾向于用网络分析对决策结果进行回顾性描述和解释,对于在旅游决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政府如何进行授权,网络决策合法化、网络的发展变化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探索。
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法逐渐成为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学者也开始运用该方法对我国的一些旅游现象展开分析,主要集中在旅游线路[10-11]或旅游流网络结构[12-14]、旅游空间结构[15-16]、旅游空间经济关系[17-19]、旅游网站[20]等领域,这些研究着重于对宏观的、显性的地理空间结构展开研究,而对于旅游发展中涉及的人及其社会关系的研究却极少。当前,伴随旅游快速发展而爆发出来的各种问题,很多是由于没有处理好利益相关者而引发的。王素洁[21]已开始关注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和旅游规划决策,但总体上,现阶段学者们尚未从社会网络视角给予旅游规划决策足够的关注。旅游发展涉及许多不同利益相关者,随着人们权力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以往的集权式旅游决策也将向多元利益者合作的方向发展变化。旅游规划决策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会左右决策的制定与落实,同时这些利益相关者并非孤立的,他们会就旅游发展进行相关的合作或博弈。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已在我国实践尝试,但对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复杂社会网络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为案例研究,期望探索决策网络在规划决策中的影响,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1.1.1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跨学科的,对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主要目的是探查和分析行动者之间的社会纽带模式[22]。它以数学中的社群图法和矩阵代数方法,分析社会网络中的点和关系,其中,点代表行动者,关系即是行动者之间的联系。本文关注的是旅游规划决策中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其中,各利益相关者是点,他们之间就旅游规划决策所建立的正式工作联系为研究的重点关系。
根据网络类型,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体网、局域网和整体网。个体网是由一个核心个体和与之直接相连的其他个体构成的网络,旨在研究个体网诸多结构性质,以及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局域网由个体网加上与个体网络成员有关联的其他点构成,局域网的边界和相关研究由研究的具体问题来确定。整体网是由一个群体内部所有成员及其间的关系构成的网络,旨在分析整个网络的关系结构[1]。本文尝试揭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结构,从而对旅游规划决策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整体网的研究范式,对旅游规划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展开分析。
1.1.2 指标选择
整体网的社会网络分析将行动者集合为一个整体,对这个整体的构成、关系模式展开研究。在本研究中,选取网络中心性、网络结构洞、网络密度作为测量指标。
网络中心性(entrality),指的是某个个体或者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相对于其他行为者而言,所处的地位,或者说其通过网络结构所获得的权力,常被用来考察行动者取得或控制资源可能性的结构属性。本研究选用的具体测量指标是点的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测量的是个体对资源控制的程度。
网络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是由社会学家 Burt用来表示非冗余的联系,他认为“非冗余的联系人被结构洞所连接,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联系”,也就是说,结构洞能够为其占据者提供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的机会,从而获得竞争优势[23]。结构洞的主要考虑指标有:(1)有效规模(effective size),即一个行动者的个体网规模减去网络冗余度;(2)效率(efficiency),即一个行动者的有效规模与实际规模之比;(3)限制性(constraint),即一个人在自己的网络中拥有运用结构洞的能力;(4)等级度(hierarchy),即限制性在多大程度上集中在一个行动者身上。
网络密度(network density),包括整体网密度和整体网中的“个体网密度”。整体网密度等于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除以“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最多关系总数”。实际的关系数量越接近于网络中的所有可能关系的总量,网络的整体密度就越大,网络中所有成员的关系越紧密,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越大。整体网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D=2Lg(g-1)] (1)
式(1)中,D为密度,L表示网络中线的数目,g 为网络中节点的数量。
整体网中的“个体网密度”计算方式与整体网密度类似,是某一个行动者的“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除以“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最多关系总数”。
1.1.3 案例地选择
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独特的潮州文化、潮州建筑、民间工艺和民俗构成了潮州古城独特的旅游吸引力。21世纪以来,潮州古城通过修复广济桥、牌坊街,大力发展旅游业,已形成一定的旅游规模,是粤东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潮州古城集聚了潮州最优秀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一直被当作城市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来考虑。然而,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潮州古城在全国的知名度仍然不高,旅游发展的层次和带来的收入十分有限。调研发现,潮州古城虽然有十分优秀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旅游规划决策中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许多良好的规划都不能得到落实。旅游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的有效协调,但在潮州,不仅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之间存在博弈和矛盾,即使政府内部、古城范围内不同街道之间也存在互相抢夺资源的情况,这归根结底是没有充分考虑和协调好各方利益群体,这也是很多社区类型旅游地遇到的问题和困境,潮州古城是该类型代表。
1.1.4 数据收集
(1)总体目标
根据对潮州古城的实地调查发现,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当地社区、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者、压力集团1、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共6类。由于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因此可排除在外。另外,虽然旅游者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但在我国的现实中,几乎没有旅游者参与旅游规划决策的情况,且旅游者的出现要滞后于旅游规划,所以在规划决策阶段无法获得旅游者的真实意见,所以本研究也将其排除在外。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旅游者不能参与决策,但旅游企业出于招徕旅游者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旅游者的利益代言人。因此,本研究关注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当地社区、旅游企业、政府机构和压力集团四大类。
社会网络分析法着重对社会关系展开分析,无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展开调研。本研究借鉴其他学者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主要采用的抽样方法――参与法2和滚雪球法。首先,本研究通过查阅《潮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潮州市各级政府有关工作报告,运用参与法确定潮州古城旅游发展规划决策的部分核心行动者。其次,运用滚雪球法邀请核心行动者推荐与他们日常工作关系密切或他们认为对旅游规划决策非常重要且有影响力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随后访谈被推荐者,并请他们进一步推荐,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没有新的被推荐者。最后确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构成了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网络。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网络的目标总体包括了4个大类20个子类的利益相关者(表1)。
(2)样本选择
理想的整体网资料收集是进行总体调查,但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网络中部分利益相关群体的总体规模过大,难以进行总体调查,且个体间同质化非常明显,亦无须分别进行调查,因而采取从总体中抽取代表性的个案样本的方式,如小商户、社区居民等;对于规模较小的,且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群体,则采用总体调查。本研究选取样本的原则是,当一类利益相关者总体规模小于30时,采取总体调查;当规模大于30时,采用便利抽样。实际调查中,旅游产品经营商户、餐馆或餐饮店、非旅游类经营商户和潮州古城居民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其他相关利益群体采用总体调查(表1)。
(3)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展开调查,主要用于收集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数据,及其自身的属性数据,包括三类结构性问题:第一类问题调查潮州古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图,得出有关网络指标,通过询问被访问者“在过去一年里,您或您所在的单位在潮州古城旅游开发中,与哪些组织有合作行为或共同成员?”得出关系结构。第二类问题询问被访问者认可的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利益相关者。第三类问题调查规划决策网络中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1。
问卷调查从2015年3月开始至7月结束,历时5个月,主要通过直接拜访被访问者,发放纸质问卷并进行现场回收的方式收集,同时通过面对面访谈、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调查。在对有关组织进行调查时,本研究在该组织的核心领导层或居于领导职位的成员展开,并提醒他们填写问卷时要基于组织视角而非个人视角。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3份,回收问卷225份,回收率为85.6%,剔除填写不完整或答案前后矛盾的无效问卷30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为86.7%。目前,分析整体网络关系数据最常用的软件有UCINET,本研究运用UCINET6.0对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中的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进行分析。
2.1 关系矩阵及关系结构
社会网络研究要求将属性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基于收集的数据本研究构建规模为“20×20”的“行动者-行动者”关系矩阵,该矩阵为“0”“1”二值矩阵。需要强调的是,在样本中,酒店或客栈、旅游产品经营商户、餐馆或餐饮点、旅游景区、旅行社、居委会、街道办、非旅游类经营商户、潮州古城居民这9类利益相关者中只要有一位受访者表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有联系,在关系矩阵中就可以表示为两类利益相关者有联系,但本研究并非针对某一具体个人的特殊选择,而是在大样本调查中,寻找整体的共性和规律性,因此,对这9类利益相关者进行了二值化处理,通过对这9类利益相关者关系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取标准化后数值的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对大于或等于临界值的数值取“1”,小于临界值的数值取“0”,据此得到本研究网络分析的关系数据(表2)。
运用UCINET6.0画出潮州古城利益相关者网络拓扑图,通过拓扑图直观体现各子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为使4大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图中直观体现,本研究用同一类型符号对同一大类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标示(图1)。
2.2 网络中心性
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中,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模式特点:整个利益相关者网络的标准化中间中心势是0.181,这说明这个网络向某一点集中的趋势较小,不存在一个绝对强势群体在主导旅游规划决策;相关专家或旅游研究机构的点中间中心度最高,这说明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团队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十分重大,拥有资源的旅游发展公司、管委会、房管局、文物旅游局的中间中心度也较高,对旅游规划决策有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街道办虽然不掌握旅游资源,却是古城居民、居委会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中介”,对社区参与旅游有着重大影响,因而其中间中心度也比较高;旅游类和非旅游类商户、酒店或客栈、餐馆或餐饮点、古城居民、居委会处于外层,中间中心度小,这些利益群体大多个体规模小,相互之间也没有形成紧密联系,因而没能形成有影响力的组织,对决策的影响小;最后,处于中间层的是旅游景区、旅行社、规划局、区旅游局,以及工艺美术协会,其中,景区和旅行社掌握一定旅游资源,规划局、区旅游局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工艺美术协会拥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利益群体中间中心度居中,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古城的旅游规划决策产生影响(表3)。
2.3 网络结构洞
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中,利益相关者网络总体上有着较好的沟通和联系,四大类群体间没有出现明显的结构洞,但在当地社区这一大类利益相关者的子类之间却存在结构洞,尤其古城居民和非旅游类商户这两类利益相关者几乎不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联系。此外,他们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受到的总限制性达到1,等级度也达到1,这说明他们虽然是潮州古城最大规模的东道主,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却被边缘化(表3)。另外,当地社区作为古城旅游发展中最基础的利益群体却与最核心的古城管理委员会之间发生关系断裂(图1)。这些结构洞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潮州古城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当地社区的旅游参与度较低,另一方面是管委会及其属下旅游发展公司刚成立不久,还未充分整合古城旅游资源。必须注意的是,一个具有众多原住民的社区发展旅游,当地社区这一大类利益者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充分提高他们在利益相关者网络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参与信息传播和沟通,并与他们共享资源与利益,才能有效引导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促进非旅游类商户进行商业转型,从而减少旅游发展的摩擦力,不仅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使旅游规划更加容易落地。
2.4 网络密度
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利益相关者的整体网密度为0.3632,这说明总体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行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跨大类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旅游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和联系的程度较低。从利益相关者网络中的网络密度可以看出,处于核心地位的利益相关者,如潮州古城管委会及其属下的旅游发展公司网络密度不高,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两者成立时间短,还未对潮州古城的旅游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也说明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仍是比较疏远的,增加了决策执行的难度,阻碍潮州古城旅游发展。不过,酒店或客栈、旅游产品经营商户、餐馆或餐饮点、文物旅游局、区旅游局、民间工艺美术协会这些重要的旅游业类的密度相对比较高,可见经过多年的旅游发展,在民间已经形成了相对较好的合作网络(表3)。
3 结论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高的产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众多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在对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中的利益相关者网络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决策网络应具备两个特征:第一,旅游规划决策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应就旅游发展决策问题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联系网,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交流,使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都存在适当的中介,从而保持网络整体的联通性。第二,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保持较高的紧密度,从而增强网络成员的凝聚力。为此就需要完善旅游规划决策的利益相关者网络,使网络更加完备和联通。
首先,对边缘利益相关者进行赋权,提高其中心度。尤其是居委会和当地居民,作为旅游地东道主群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却被边缘化,这不仅会破坏旅游政策的公平性,而且往往会引起旅游发展中游客与居民的矛盾。居委会是基层管理机构,沟通了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提高其中心度,不仅能听到来自基层的声音,也会使规划决策更容易获得理解。当地居民则可以通过政治上、经济上的赋权,提高他们在旅游规划决策中的地位,政治上,给予居民更多的旅游发展话语权和投票权,经济上,与他们分享旅游发展的利益,将他们的个人权利和利益与旅游发展紧密相连。
其次,还要加强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联系,通过增加“桥”的数量,减少利益相关者网络的结构洞,强化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增加网络密度。在旅游规划决策阶段,不同群体之间更加紧密和频繁的沟通,能有效地降低误解,并使规划更符合各方的利益,这会使规划落地阶段更容易实施。因此,通过强化不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联系,使网络逐渐靠近理想网络结构,从而使旅游决策能体现最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社区旅游发展不同于一般旅游景区发展,大量的原住民,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由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使得规划决策不能仅由少量的人员来决定,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权利、利益和意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对潮州古城旅游规划决策中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展开研究,不仅可以为潮州古城完善规划决策、促进旅游顺利发展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其他社区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提供参考。更为重要的是,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新的系统性思路。虽然本文仅对潮州古城进行案例研究,但任何一个社区的旅游发展,都必然涉及许多利益相关者,这些相关者并非孤立的,他们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应当将其考虑在内。
最后,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利益相关者的合作选择会受到其自身属性,如性别、年龄、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地旅游资源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观念的影响。受限于研究方法,本文没有对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而是着重于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上述影响因素对利益相关者合作行为的影响,亦可以针对特定的利益相关者子类展开相应的研究,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致谢:潮州古城旅游规划专家组成员张补宏老师、周锐波老师、林旭青规划师和陈健健规划师等为本研究提供帮助,潮州古城领导小组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Mitchell J C. 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A]//Mitchell J C.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C].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1969:2-3.
[2] Wang Sujie, Hu Ruijuan, Cheng Weihong. A literature review on overseas tourism research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J]. Tourism Tribune,2009, 24(7): 90-95.[王素洁,胡瑞娟,程卫红. 国外社会网络范式下的旅游研究述评[J]. 旅游学刊,2009,24(7): 90-95.]
[3] Bramwell B, Lane B. Tourism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s: Policies, Practice and Sustainability[M]. Clevedon: Charmel View Publications, 2000: 1-20.
[4] Hall C M. Tourism Planning: Policies, Processes and Relationships[M]. Harlow: Prentice Hall, 2007:3-25.
[5] Pforr C. The makers and the shakers of tourism policy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of Australia: A policy network analysis of actors and their relational constellation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9(2): 134-151.
[6] Scott N, Cooper C, Baggio R. Destination networks: Four Australian cas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1):169 -188.
[7] Dredge D. Policy networks and the loc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2):269-280.
[8] Dredge D. Networks, conflict and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 14(6):562-581.
[9] Lawrence M.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s: Policy Networks and Issue Cycles 1998―2005[D]. Australia: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2005.
[10] Liu Bing, Zeng Guojun, Peng Qing.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ravel itinerary research: A case study in Xinjiang[J]. Tourism Tribune,2013, 28(11): 101-109.[刘冰,曾国军,彭青. 社会网络视角下旅游线路研究――以新疆为例[J]. 旅游学刊,2013, 28(11): 101-109.]
[11] Liu Hongying, Wei Liliu, Zhang Juan.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structure of area tourist flows based on the tourism routine[J]. Human Geography, 2012, 27(4): 131-136.[刘宏盈,韦丽柳,张娟. 基于旅游线路的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人文地理, 2012, 27(4): 131-136.]
[12] Peng Hongsong, Lu Lin, Lu Xinfu, et al.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cross-border tourism area based on tourist flow: A case study in Lugu Lake[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4, 33(3):422-431.[彭红松,陆林,路幸福,等. 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以泸沽湖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14, 33(3):422-431.]
[13] Wu Jinfeng. Distribution of inbound foreigner tourist flows and its property and structure characters in China[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 28(7): 177-182.[吴晋峰. 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分布、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 28(7): 177-182.]
[14] Zhang Yanyan, Li Junyi, Yang Min. The tourism flow network structure of Xi’an based on tourism digital footprint[J]. Human Geography,2014, 29(4): 111-118.[张妍妍,李君轶,杨敏.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西安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J]. 人文地理,2014, 29(4): 111-118.]
[15] Wang Degen. The impact of Wuhan-Guangzhou HSR on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pattern in Hubei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3, 32(8): 1555-1564.[汪德根. 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J]. 地理研究,2013, 32(8): 1555-1564.]
[16] Liu Chun.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economy in middle area of China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J]. 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5, 24(2): 167-176.[刘春. 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中部地区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5, 24(2): 167-176.]
[17] Fang Yelin, Huang Zhengfang, Tu Wei.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econom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J]. Tropical Geography, 2013, 33(2):212-218.[方叶林,黄震方,涂玮. 社会网络视角下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J]. 热带地理, 2013, 33(2): 212-218.]
[18] Yang Xiaozhong, Liu Guoming, Feng Lixin, et al. Spatial economic contact of cross-border tourism region based on network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Hukou Waterfall Scenic Spot[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1, 30(7):1319-1330.[杨效忠,刘国明,冯立新,等.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经济联系――以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11, 30(7): 1319-1330.]
[19] Zhang Kai, Yang Xiaozhong, Zhang Wenjing. Tourism economic affiliation degre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s factors of cross-border tourism region: A case study of Taihu Lake area [J]. Human Grography,2013, 28(6):126-132.[张凯,杨效忠,张文静. 跨界旅游区旅游经济联系度及其网络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例[J]. 人文地理,2013, 28(6):126-132.]
[20] Lian Tonghui, Yu Caihua, Zong Qianjin. A study on net-work structure of China’s tourism website: Based on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Tourism Science,2012, 26(6): 80-88.[廉同辉,余菜花,宗乾进. 我国旅游网站的网络结构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J]. 旅游科学,2012, 26(6): 80-88.]
[21] Wang Sujie, Li Xiang.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policy based on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Yangjiabu Village in Weifang City, Shangdong Province [J].Chinese Rural Economy,2011,(3):59-69,90.[王素洁,李想.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决策探究――以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11,(3):59-69,90.]
古城文化旅游报告范文6
二、圆满完成各类创建任务。古井酒文化博览园顺利通过国家局验收,已于近日被国家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花戏楼景区申报材料已按时上报;涡阳天静宫、板桥集战斗纪念馆、沪谯中医药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全面完成,有望于12处通过省旅游局检查验收。农家乐创建工作圆满完成,我市福全农庄、姬庄农家乐、绿色庄园、西淝河农家乐旅游生态农庄等4家单位被评为4星级农家乐。古井酒文化博览园内3个厕所被评为省3星级旅游厕所。
三、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做好在建旅游项目的省旅游发展资金争取工作,今年我市组织26个项目,争取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资金、旅游主题年项目资金、旅游基础工作项目资金、旅游商品项目资金四大类共计155万元。做好市、县两级旅游项目库建设工作。结合旅游规划编制,、谋划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根据规划的时序安排,抓紧培育项目的成熟度,我市旅游项目基本形成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做好国家启动内需项目、国家国债资金项目报送工作,2012年,共组织报送项目20个,投资规模达80多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省旅游局、市政府的各项招商活动,进行重点项目推介宣传。编制旅游招商项目册,同时搭建了网上招商平台,在网上集中推介旅游项目。
四、明年工作打算。
1、成立文化旅游投资公司
2、加快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抓紧制作中华药都养生园、古城旅游区、郑店子生态旅游区、重点旅游项目等旅游项目的可研报告,尽快立项,提高项目的成熟度。
3、确保两个旅游项目落地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