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成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1

【关键词】 次贷危机;成因;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美国银行把能够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优级,把那些不能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次级。近年来,次贷危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给全球金融和经济带来损失的规模和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至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同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也造成巨大的冲击,至今仍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与发展、危害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的连续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美联储在2004年6月30日至2006年6月30日两年内连续17次加息,把利息率由1.25%提升到5.25%;从2006年第二季度起房地产市场开始持续降温,房地产业也大量裁员,两方的结果必然导致那些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即次级抵押贷款人)还款压力增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抵押贷款公司和银行资金回笼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这种现象持续的结果是从2007年4月开始,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为标志的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年月美国抵押贷款公司十强之一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美国两大住宅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Fannie Mae)与房地美(Freddie Mac)宣布正式破产;2008年10月,以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大本营投资集团(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LLC)为标志的多家对冲基金破产或面临破产;2007年10月4日至2008年10月26日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和阿尔法银行在内的16家银行宣布倒闭。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亚太股市遭遇“9.11”以来最为严重的下跌走势,2008年1月中旬披露的数据显示,花旗、美林和美国银行这几家大牌金融机构,2007年第四季度出现高达35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由此触发全球股市地震,造成20年来最严重的股灾,以至有的国家濒临破产(如巴基斯坦,冰岛),引起全球金融动荡。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正在破灭的房地产泡沫使美国经济在8月份信贷市场出现动荡之前就已经变得比较脆弱,信贷困境使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并由此拖累其它产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如果美国经济发生严重问题,世界各国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虽然也对股市采取了大规模救助行动,但是欧洲央行的救市行动规模比美联储要大得多,美联储到去年为止大约对股市投入了1400亿美元,欧洲前一阶段则投入了近3000亿欧元,这说明欧洲人所持有的美国次贷数额可能最多。初步统计表明,目前停留在美国的国际资本约有9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外汇储备约4万亿美元中约有3万亿是美元形态,是投放在了美国,但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买美国的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在余下的6万亿美元中,日本可能持有2万亿美元的美国金融资产,还有4万亿美元可能就是为欧洲人所持有。由于欧洲人所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是最多的,其所持有的美国次贷就可能是最多的。美国的次贷风波,就会通过与世界各经济体的金融联系通道,向全世界扩散,由此世界各国将遭受次贷危机的不同损失。

二、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投资银行的恶性竞争使危机得以开始孕育

在次贷资产证券化个过程中,投资银行直接购买次级按揭贷款、ABS资产、CDO资产,然后设立特别法律实体SPV,通过SPV实现风险隔离;其次对资产池进行设计,评估资产池质量,构建金融产品,通过信用评级机构获得信用评级;最后确定不同等级次级债产品的利率,并销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由此形成完整的次贷产品市场。投资银行是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动者,其角色包括次贷证券的构建、承销和做市、直接投资、杠杆融资等多种重要角色,在次贷资产多次证券化过程中,投资银行始终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投资银行之所以不遗余力的推动次贷资产证券化,根源就在于其利益诉求。

首先,从收入来源来分析投资银行的利益诉求

投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大块:一块是承销发行次级债所取得的佣金;一块来源于投资银行固定收益部门次级债投资;一块是投资银行旗下的对冲基金通过高财务杠杆操作大比例投资于次级债,进一步获取收益。三块收入相关是度如此之高,以至于达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这表明,如果要取得收益最大化,投资银行不仅要大力推动次级债产品的发行,还要保证次级债产品在收益率上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才能不断推动次级债价格的上涨,实现投资银行自身的多重收益。次级债本身具有的高风险,使保险公司等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望而却步,为吸引这些投资者,投资银行对次贷产品进行了多次包装。应该说,在次级债产品的创新中,各种步骤的设立是科学合理的,在实作中,利益推动下的投资银行却可能有意无意的掩盖次贷资产的高风险事实资产证券化中必备的SPV,大多设立在离岸金融中心,这一方面可以为投资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相当程度上躲避了金融监管,与此同时大多数SPV的运作也缺乏透明性和可控性,这都使投资银行道德风险成为可能。再比如CDO产品结构非常复杂,投资银行往往利用内部模型计算违约率和风险,信息透明度较低,投资者只能依靠评级机构的评级进行判断,在评级机构自身独立性受到业务扩张的压力情况下,二者存在串谋的可能性。

其次,现资银行拥有复杂的组织机构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背景下,投资银行已经涉足大部分的金融业务,其中就包括了固定收益部门和对冲基金。尽管大多数投资银行都按照法律规定建立了公司内部防火墙,避免各部门交叉影响,但同一公司的各个部门,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事实上很难实现真正的隔离,投资银行的发行承销部门、研究部门、投资部门在次债投资中存在暗通款曲共同推高次债价格而谋取收益的可能,只要最后一个投资者不是投资银行,其投资部门的收益就是安全的。雷曼兄弟2007年11月底持有772亿美元按揭资产,其中就包括294亿美元按揭贷款证券,在系统风险来临之时,任何投资都不是安全的,投资银行对次级债券估值存在很大缺陷,通常采用的是市价法估值。根据市场价格信息,参考信用评级,使用其内部模型对按揭证券进行估值。由于按揭证券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成交并不活跃,价格信息并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有可能因价值高估导致投资银行低估当期损失。

随着按揭贷款违约率上升,投资银行不断面临巨大的资产减记。2008年7月,美林宣布将持有的306亿美元CDO资产仅按面值的22%打折出售,其资产减记总额合计已经高达504亿美元。在风险控制上,投资银行也有诸多失误,尽管对次债的高风险有详尽了解,更高收益的诱惑仍使投资银行大量向对冲基金提供抵押融资服务。对冲基金采用过高杠杆比率和大量的资产抵押再融资进行次债投资,但次债市场的下行很快使其面临追加保证金的巨大压力,由于次级债流动性较差,相当部分基金不能及时补足保证金,银行对其抵押的次债资产的平仓交易,将不仅导致次债价格的大幅下跌,也导致更多的追加保证金压力,导致基金破产,进而使投资银行损失惨重。2008年初,凯雷资本(高杠杆投资CDO的对冲基金)由于抵押的房利美公司债券价格下跌,又难以满足银行追加保证金要求,最后只能宣布破产,不得不对持有的166亿美元按揭证券进行清算。凯雷资本的借款银行包括瑞银、美林、雷曼兄弟等几乎所有顶级投资银行,它们因此遭受重大损失。对于旗下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为了公司声誉,在其面临困境时,向其提供了大量的财务援助,更使投资银行的损失雪上加霜。

(二)次级抵押债券市场的先天缺陷

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按照FICO信用分数(由FICO公司评定的信用分数)从高到低大致可以分为最优贷款市场(Pri me Market)、“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三个层次。次级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分数低于620分的借款人,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购房人无需提供任何偿还能力证明,往往采用先低后高的还款方式,主要向借款者提供首付低于15%或月供超过收入55%的浮动利率按揭贷款。这样因信用纪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无法获得优质抵押贷款的人,可以通过申请次级抵押贷款来购买住房。次级抵押债券之所以被开发的原因在于:(1)次级抵押贷款拥有更高的收益率; (2)虽然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较高,只要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上升,即使出现违约情况,房地产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没收抵押品来收回贷款本息;(3)房地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证券化将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风险完全转移给资本市场。

但次级抵押债券具有无法回避的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次级抵押债券价格对违约率极其敏感,违约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次级债券所依赖的资产组合质量。次级抵押贷款往往采用先低后高甚至先无后高的还款模式,贷款对象是信用记录较差和无法出具收入证明的借款人,这意味着除却恶意贷款者之外,按揭购房者要想及时还款,必须保证收入水平或者还款能力在还款水平提高之时能够随之上升,要求还款者能够稳步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但次级贷款客户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人群,技能较差,收入来源单一,很难在短期内提高收入水平,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收入堪虞,在还款水平提高时将很难保证及时还款。

第二,除违约率之外,次级债券的稳定收益还源于另外一个基本假定:即使违约率上升,房价的上涨也足以弥补违约率上升带来的损失。很明显,这个假定忽视了房地产市场本身的波动性。作为商品,房地产价格的变化由市场供需力量决定,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不可能永远持续,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周期变化使房产这一看似安全的抵押不再安全,也使得次级债券收益最后的安全阀门在房地产价格下行时洞开。

第三,按照美联储的定义,次级债券是指期限在五年以上、不能提前兑付、不能被担保、没有联邦机构的保险和担保,在发债机构破产时,清偿次序相对靠后的证券。这意味着,次级债券在发债机构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清偿顺序仅仅在股东权益之前,投资者在实质上承担了发债机构相当大的经营风险。

第四,投资银行界对债券定价通常用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模式,定价过程中存在很多假设,其中就包括每年平均的违约率。由于假设条件的差异,这些债券的定价在不同的投资银行里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该定价只具有指导意义,并非实际买卖的价格。在市场定价方面,投资者也只是根据主观上的“合理价值”进行交易。由于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和债券本身的特点,次级债持有者倾向于持有这些债券以获得长期收益,整个次级债市场交易并不活跃,投资者在次级债上获得的收益大部分仅仅表现在账面上。一旦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开始上升,这些债券的市场价格也会下跌,对冲基金抵押在投资银行的资产也相应缩水。此时,投资银行就会按照回购协议向对冲基金追讨抵押借款,基金手中的债券不仅贬值,而且流动性极差,出售往往不能及时完成。拿不到钱的投资银行,会马上将基金抵押的债券拿出来“大甩卖”,甩卖的价格可能只有评估价格的一半,几个回合之后,基金的现金也很快枯竭,落得巨亏甚至倒闭的下场。

第五,次级抵押债券的生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流动性释放、信用倍增、放大资本市场风险的过程。首先按揭购房者通过抵押贷款公司申请抵押贷款,获得现金购买住房;接着抵押贷款公司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组合成资产证券化产品,卖给投行和商业银行,获取现金;然后投资银行再次将该部分资产证券化成衍生产品,形成不同层级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并卖给对冲基金;对冲基金与投资银行通过回购协议来制造杠杆效用,对冲基金通过杠杆操作再次成倍放大风险。与此同时,对冲基金同时也是银行担保贷款支持抵押债券(CLO)最大的购买者之一,一旦杠杆操作的对冲基金在CDO价格下降时被迫抛出CLO或者直接破产,通过CLO市场影响到银行贷款,将风险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

(三)美国畸形经济结构及其经济政策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

次级债产品的稳定收益源于其“双重保险”:(1)违约率保持相对稳定;(2)即使违约率上升,房价的上涨足以弥补违约率上升带来的损失。一旦这两个基本保障出现问题,次级债价格就会面临下行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这两个保障出了问题。从理论上来讲,违约率与利率、储蓄率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利率明显影响贷款者的支付水平,储蓄率制约着居民的支付能力,由于储蓄率变化的周期较长而利率则不断变化,利率对次级债违约率具有更直接影响性。房价变化则与房地产市场的周期同步变化,利率与房价变化应该是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从次贷危机爆发源头来看,由于利率的迅速提高,使次级贷款者偿付水平提高,导致违约率迅速上升。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导致依靠再融资维持运转的次优抵押贷款市场的拖欠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率大幅上升,直接导致了放贷机构的资产损失和次贷危机的形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利率提高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都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分析房地产泡沫、储蓄率、利率对解释次贷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始于20世纪末的低利率政策催生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与扩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不断降低利率,这一行为极大促进了美房地产业价格的狂涨。整个90年代的美国利率政策都选择了低利率为基准的中性利率政策,这一政策为投资者提供了机会和心理预期,可以以低成本投资于不断飙升的房地产行业,而不断攀升的房产价格也给了投资者更大的信心和预期。美国经济在2000年末出现新经济危机,膨胀到极高程度的互联网经济泡沫被刺破,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的影响,美国GDP在2001出现了负增长。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的繁荣景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从2001年开始,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5.50%骤降到1%,房地产市场受到激励开始迅速膨胀,炒房投资盛极一时。受到利益驱动,一些收入不高、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也申请贷款买房。银行为了获取较高贷款利息,降低了住房贷款门槛,即使借款人还不起贷款,也可以变卖其房屋,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的贷款方式。

股价狂跌和经济稍显衰退的同时,房产市场却一片繁荣,房价依然在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支撑了2000年的股票价格泡沫被刺破之后的衰退经济,使美国经济看起来还是持续的繁荣,特别是2004年到2005年间,房地产泡沫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联储2001年到2003年的13次降息行动是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的一个基本保证。2004年6月,美国利率进入加息通道,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高房价和利率的上升抑制了房地产消费,房地产消费量房地产上涨的势头减缓,房地产销售额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次贷危机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在利率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房价的下跌使许多房产成为负资产,许多次级抵押贷款者丧失了再融资能力,采取拖欠或者直接放弃房产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导致违约率急升,房价下跌也使资金贷出者无法用收回的房产抵消损失,更使流动资金大大减少。这两项因素导致次级债衍生产品资金断流,再加上信用评级机构突然大幅调低次级债信用评级,导致次级债价格大幅下跌。由于机构投资者的高杠杆,次级债价格跳水,极大了恶化了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负债表,赎回压力迫使其大量抛售各种资产,使次贷危机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地位,大多数金融机构遭受亏损,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市场系统性风险放大,加上流动性紧张导致惜贷现象,全球经济危机最终爆发。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教训,尤其是引起人们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美国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有着重要启示。次贷危机在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尽管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分散风险,这些风险是潜在的,只要条件具备,就会暴露出来。目前,我国的房贷市场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只要持有不断增长的房地产抵押品就无需担忧,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当成是低风险的优质资产,扩张住房按揭业务。通过降低审批标准,简化贷款流程等手段,放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大了房贷资产的风险。我国尚未进行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银行风险无法转移,一旦我国房地产价格出现大的逆转,潜在的金融风险就会充分暴露出来,国内银行也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鉴于我国房贷市场的现状,为了避免危机的出现,必须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严格防范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

第一、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关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变化,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在两年时间内先后加息17次,大幅度地提高了抵押贷款成本,使美国房地产业由盛转衰,我国宏观的货币政策需要引起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为防止经济及投资过快增长,我国在2003年至2008年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政策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重视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二,转变贷款利率的类型,有效控制贷款人的风险

我国的房贷实行的主要是浮动利率贷款,加息会加大原有贷款者的偿贷成本。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浮动利率下,美联储的多次加息使贷款人的成本大大提高,使贷款人的风险扩大,遭遇债务危机,并最终导致贷款机构坏账的增加。我国也不能忽视利率调整对贷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应尝试按揭贷款从浮动利率向固定利率的转变,这样不仅可以使贷款人在贷款初期就锁定了风险,也使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减少牵制和顾虑因素。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已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经济所受影响也逐步显现,从这场危机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显得尤为必要:

第一,拟定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个项应对预案,建立完善国际金融危机检测及应对工作机制

就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检测无力也是其发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加强对国际金融形势演变的监测,重视与其他主要央行的沟通,加强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密切关注国内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及时制定完善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努力减少危机对我国经济的造成的损失,同时也避免同类危机在中国发生。

第二,加强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的监测,改进房地产金融服务

房价持续上涨,楼市过热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次贷危机之于中国同样意味深远。对于中国来说,楼市过热也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楼市也不例外。部分中国购房者依然沉浸在房价只会升不会降的幻想中,对逐渐上升的利率水平却视而不见;一些金融机构在高额的利润率面前迷失了自己,无视风险的存在;一些银行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的资质审核形同虚设,这些无疑是危险的信号。需要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监测机制,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简化和规范住房贷款制度,理顺住房消费贷款政策;引导商业银行科学评估房地产业的风险,在完善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支持房地产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促进房地产信贷市场平稳运行。

第三,必须不断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在当前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风险不断积聚的形势下,中国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占比过大,一旦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坏账,损失将极为惨重。各银行机构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尽快收回有可能出现风险的房地产贷款,尤其是资质、实力较弱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降低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例,“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中”,以分散风险。

第四,慎重对待金融创新

美国许多金融创新使得以前得不到贷款的人获得资金,这是好的一面,房地产按揭贷款证券化就是一个好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这一次次贷危机的出现而全面否定它,要学习、借鉴美国金融创新中好的方面,找到适合中国自己的金融创新,还要加强对金融创新中金融衍生物的研究、监管和适当利用。

第五,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慎选海外投资

自2007年8月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加深,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调整,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遭遇了市场系统性风险,遭受了一定的损失,这就要求中国金融机构在选择海外投资时必须考虑至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做好资产的长期配置;(2)要从经济周期的评判、国家或地区风险的评判、目标市场成熟度的评判来选择目标市场; (3)合理预测目标市场的预期收益和风险;(4)充分考虑汇率风险,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资本运作情况合理界定投资者的风向偏好,争取把海外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第六,加强外汇管理,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我国金融体系

此次危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再加上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或投资或投机使得国际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20000亿美元。中国必须要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管理,完善针对资金不同流入渠道的管理措施,防范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对我国经济造成大的冲击。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启示

第一,应进一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房贷程序,严格市场准入

据统计,2005年7月到2007年2月,上海中资银行房贷不良率达到0. 95%,3年间,猛增10倍。由此个例可见,银行很大程度上不能足额收回支持证券的贷款本息,如果不能收回或全部收回的话,必然使持有证券者利益受损,这就为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敲响了警钟。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房地产价格上扬时,银行往往让大量无偿还能力的客户获得了贷款,忽视了房价逆转时可能产生的违约风险,为次贷危机埋下了祸根。

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在房价高速上涨过程中,出现银行业忽视贷款申请条件,给予按揭贷款的现象,在房价上涨时,这些现象的风险容易被掩盖,然而房价一旦发生逆转,隐藏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使得银行业面临大量的不良资产。对贷款条件的审核应该进一步规范,比如对按揭购房人的资质审查,还款能力,不能还款后的处理程序等。各商业银行在房贷市场上的竞争,有可能会进一步弱化银行放贷的风险控制能力,如何通过改善银行间的外部竞争机制和内部考核机制,以强化贷款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落实,是金融监管部门要着手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对个人贷款买房的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和考核,杜绝风险的发生。

第二,应强化发行机构和受托机构信息披露不实的责任

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贷资产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及时与否,对于能否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信贷资产证券投资中,投资人通常只能以发行机构和受托机构披露的相关信息作为投资与否的参考依据,如果发行机构和受托机构向投资人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就会导致其投资判断的失误,造成投资损失。目前很多评估机构提供的信息、数据过于宏观、笼统,充其量只是一个综合性的情况报表,这使投资人很难通过具体的个贷来鉴别,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需要更严格的监管及更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法律永远是权利维护的最后一道屏障,让法律制裁的权威性给金融机构打下预防针,用高悬于其头顶的严厉之剑,逼迫它们加强内部控制,披露真实有效的信息。只有披露的信息完整、准确、真实,投资人才能据此作出理性的判断,监管机构才能实行有效的监管。

第三,改善信用评级机制,增强信用评定的可信度

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不具备“精英”级别计算能力的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其内部一些高风险次贷产品的信用评级人员,甚至直接参与评级费用的商讨。我国应引以为戒,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采用科学的评级方法,提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注重培养和建立一支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我国信用评级制度,要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法律并未禁止“次级债”进入市场,只是希望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给这些次一级的债券贴上“我有风险”的标签,以警示投资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种工作都马虎不得,更不能任由评级机构利欲熏心地置投资人权益于不顾。说到底,评级机构也是普通的市场主体,过度的恶性竞争也会让它们失去自我,为了避免信用评估机构之间恶性竞争给评估结果准确性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机构准入机制,信用评估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必须做得更扎实一些。从法律角度完善相关信用评级制度,可以加强法律风险监管,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降低投资者的流动性风险,降低产品的风险溢,提高投资产品的竞争力。

第四,应谨慎的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宏观调控政策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

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1)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成为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许多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之一。(2)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地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加息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3)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

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其危害,并运用理论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现象、危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实质就是当代新经济危机,最后介绍了我国如何应对此次危机。

【论文关键词】理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先是在1992年爆发了英镑危机,然后是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本轮金融风暴是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什么是次贷危?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投资银行又利用其“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通过创新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由此,最初一元钱的贷款通过创新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最终酿成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的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

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10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美国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金融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如果美国政府能够及早对华尔街进行审查和监管,“两房”、雷曼兄弟、美林、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或许就不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掉。“次贷危机”这只“美国蝴蝶”扇动翅膀所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向全球蔓延,向实体经济蔓延,并最终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二、运用理论揭示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实质

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新时代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主要针对十九世纪的实体经济生产相对过剩危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资本的贪婪本性所导致,而且经济危机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重复出现,无法避免。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与生俱来,是一种制度病、基因病。经济危机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由于资本对利润永不知足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又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大的企业产能实际上是趋于下降,于是产品卖不出去,资本周转中断,企业只能被迫闲置生产力,于是经济危机爆发了。但是经济危机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根本矛盾,于是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一次新的危机开始酝酿,并最终爆发。近一百多年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被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关于实体经济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理论与当下的金融危机又有何联系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经济兴起,同时货币资金投机不断出现。世界经济开始金融化,金融开始世界化,虚拟资本大量出现。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已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美元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形成主导地位,这使得美国只要通过发外债、印钞票,尤其是人为地使美元贬值,就会导致其他国家所持有的美元和美国债券大幅缩水,就可以实现全球财富向美国的转移。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5%,却消耗全球30%的资源;而实际上,美国国内债务和国际债务总和早已超过60万亿美元,为美国GDP的4倍。无疑,美国是在利用其美元地位透支全世界。为了攫取更多财富,美国及华尔街“发明”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使得金融泡沫越吹越大,当世界实体经济发展无法支撑这么大的泡沫时,金融危机爆发。因此,此次发端于美国并向世界蔓延的金融危机,更加证实了的科学性,金融危机不过是金融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经济危机特殊表现,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理论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具体到我国,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人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具体到行业,纺织行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汽车行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表现低迷。

转贴于

船舶行业也深受其害。由于金融危机,世界船舶融资的形势也日益严峻,欧洲许多银行都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预订船舶但未获融资的比例明显上升。就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所受损失相对较严重。如广东近期有2万至3万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玩具加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对欧盟和大洋洲的出口受到影响较小,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略有增长。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另外,此次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此次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四、我国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3

关键词:次贷危机成因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始于2007年初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走软,逐渐演变成美国次级债危机,致使数家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受到巨大损伤,面临危机甚至倒闭。下面就来介绍这一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起因。

在美国,有一种次级按揭,就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之所以有这种贷款,是因为当时贷款公司比较看好美国的经济,他们认为美国的房价还会不断上涨。因此这种贷款的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可以还款的证明。由于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极高,贷款公司贷出这些贷款后,为了降低风险就与投资银行合作开发了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并把这些证券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将那些次级贷款包装成债务抵押债券CDO,并把这些CDO分成高级CDO和普通CDO出售给对冲基金,结果高级CDO热卖。对冲基金尝到了高级CDO的好处后就向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购买普通的CDO。银行把CDO卖给了对冲基金后发现这是一个获利巨大的投资品种,为了再在这个项目上取得更大的收益,银行也买入了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继续把普通的CDO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继续购买普通CDO。这时候投资银行又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创造出了CDS,即信用违约交换,也就是给CDO向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也来承担风险。而CDS又一次大卖。之后投资银行又发行了一种基金,专门购买CDS,并把之前赚得的钱作为保证金投入。由于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这种基金也吸引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来购买。至此,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该类的金融投资机构都卷入了这场次贷危机。

在整个次级贷款的利益链条中,只要美国房地产市场保持繁荣,房价持续上升,链条中的各个主体就都可以享受到由于房价上升带来的好处。但随着美联储不断地加息和房地产市场不断走向萧条,次级贷款者还款的压力逐渐加大,贷款人违约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开始断裂。贷款的风险也随着这个链条蔓延开来,由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转移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2007年7月,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濒临瓦解;2007年8月,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宣布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面临25%的损失;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也宣布暂时停止旗下三只对冲基金的赎回,全球的大部分股指暴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在其他国家蔓延。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致使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上的各利益主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次级贷款者由于负担不了日益提高的还款额而不得不被银行收回住房,无家可归。其次,次级贷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贷款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而购买了大量经过包装的次级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也因为抵押债券市场的缩水,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人要求提前还款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股票因为这一原因连续下挫,亚洲股市甚至出现了17年来的最差记录。

2.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同样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主要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的。

第一,进出口贸易。世界经济的放缓将导致外部需求的减少,而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再加上美元不断的贬值,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7%;而若汇率升值的幅度为2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10.5%。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大幅减小,也减轻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程度。

第二,金融市场。对银行也来说,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直接损失较小,而且都是一次性的。工行,中行和建行等银行在次级抵押债券上的投资只占其总资产的1%不到,所受的冲击不大。虽然如此但投资者对于金融业的投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而对于不断上扬的股市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国外股市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心理影响进一步加大。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信心下滑,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自身内部也存在技术调整的要求。当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动荡时,中国不但未能幸免,甚至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信心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局部紧缩。但是由于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强,市场有进一步加息的预期。而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在加速贬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进一步扩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因此次贷危机可能导致流入中国的资金不减反增。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像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金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目标市场。未来中国面临短期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一方面将加剧国内已经过剩的流动性,促使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另一方面,如果一旦美国次贷危机提前好转,短期资本很可能迅速流出,这将在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致命的打击。

参考文献:

[1]刘鑫: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2008(6)

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4

[关键词] 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 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货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垮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暴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避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罗熹:美国次债危机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 [J].求是,2009,5

[2]王球娥 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5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这次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论文,请各位有经验的读者给我提提意见,谢谢合作!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1.起源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如欧美国家严重,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开始节俭,营业场所也开始降价呢?

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6

【关键词】西方次贷危机中国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6月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货币会议上发言时指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原因。此后英国经济史专家Niall Ferguson等人也发表过类似言论,他们认为,亚洲巨额外汇储备所代表的“金融失衡”是导致本次危机的主要根源。其理由是,亚洲一直在借出资金,而美国和欧洲则借入资金。于是,亚洲的过剩储蓄推动了西方消费者和企业杠杆比率的提高,也为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提供了资金。

细读伯南克等人的讲话,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从字面上可以梳理出两种表述。第一种为“(中国)净储蓄供给增长——美国房地产繁荣——次贷危机”,第二种为“(中国)净储蓄货币流压力——全球长期低利率——资产价格高——接收货币流国家(美国)资本账户赤字”。鉴于两种表述基本意思一致,为了简单起见,这里合并为一条逻辑线索,即“(中国)净储蓄供给增长压力——全球长期低利率——资产价格高(房地产繁荣、次贷危机)——美国资本账户赤字”。这一逻辑线索中涉及了四个结点,前一个结点均被解释为后一个结点的原因。那么,伯南克的逻辑到底有多少合理性?中国的净储蓄供给增长到底是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呢?笔者现对这四个结点的成因做以下简要说明:

结点一:中国净储蓄供给增长

首先,供给增长和需求有关,中国净储蓄供给的增长和美国对净储蓄的需求有关。美国一直以来资本账户和贸易账户双赤字,需要通过发债等手段引入资本,弥补资本缺口。中国的净资本也正是通过购买美国债券等方式弥补美国的资本缺口,满足美国的需求。所以说中国净储蓄供给增长的起因首先是美国的需求。第二,中国净储蓄显著增长也和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有关。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潜在的金融危机风险,普遍提高了外储量,而美元又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币种。换句话说,如果美元不是国际储备货币,中国也不会储备美元。当然,中国长期的双顺差也是净储蓄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实际上,因为美元贬值,中国的净储蓄是会受损失的。对中国这样的大量持有美元资产的债权国家而言,随着美元贬值,中国对美国的实际债权在下降,出口企业辛苦换来的美元,随着美元币值下降,购买力也在下降。也就是说,中国净储蓄供给增长越多,中国自己的损失也就越大的。

结点二:全球长期低利率

说起全球长期低利率环境的原因,首先也要提到美国。美国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为释放互联网络泡沫,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2000年5月的6.5%经过13次降息,下调到2003年6月的1%,并维持了一年之久,是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美联储有部分全球央行的功能,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就会传导到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需要紧缩的货币政策,但迫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又不得不接受它的扩张政策。所以说中国是在被动接受全球长期低利率的大环境。其次,美元过度发行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也是低利率的原因之一。美国通过大量注入流动性,可以起到稀释其债务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美国的债权国中国是受损失的。第三,全球长期低利率是与经济周期相匹配的。美国经济1995-2001出现网泡沫,并导致全球经济在2001至2003年陷入中等程度衰退。既然全球低利率成因有多种,美国也难推其责,把中国净储蓄货币流压力作为低利率的原因并没有多少说服力。实际上,低利率会最终会引起美元贬值,中国出口等方面会因此受损。正如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中国支持强势美元。

结点三:资产价格高、房地产繁荣

首先,美国本身的低利率政策是其资产价格升高的直接原因。数据显示,美国30年固定抵押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降至2003年的5.6%,1年可调利息抵押贷款利率从2001年的7.0%降至3.8%。得益于利率的降低,美国房价上涨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购房者的偿付压力。2000-2004年,美国中位房价上升了33%,但购房者每月所需偿付贷款额却从846美元升至876美元,上升幅度不过3.5%,所以说低利率是支撑美国高房价、高销售量的主要因素。其次,资产价格高也源于美国鼓励房地产发展。网络泡沫后,美国把房地产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出多项鼓励房地产政策。第三,美国自己的次贷业繁荣推高了房地产价格。次贷业的发展使原本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以抵押贷款的方式购买住房,于是房地产需求增多,房价走高。如以下表格所示,2001-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标准不断降低,房价也随着购房者非理性需求的增加而上涨。

资料来源:IMF,转引自《次贷风波启示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结点四:美国资本账户赤字

美国资本账户赤字首先也是美国借债消费导致的。美国本身太倚重于消费,从全世界,包括中国借钱消费——这又回到了以上逻辑的第一个结点——中国净储蓄的增长。实际上,美国借债后高消费也会带来美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导致全球资本愿意流向美国。美国货币经济学界知名的安娜·施瓦茨女士就曾指出,造成美国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国内储蓄率太低,消费支出太高,这一问题所引起的直接结果是美国经常账赤字在最近几年快速增加,而庞大的赤字又需要大量外国资本的弥补,结果是美国的资本账户顺差大幅度增长,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美国就难免陷入一场金融危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首先,伯南克“次贷危机责任在中国”的逻辑中的四个结点,即“中国净储蓄供给增长压力”、“全球长期低利率”、“资产价格高”、“美国资本账户赤字”之间具有循环的因果关系,最后一个结点——“美国资本账户赤字”也是导致第一个结点——“中国净储蓄供给增长”的原因之一。所以,断开以上逻辑线条,把中国的储蓄解释成美国危机的源头是不合理的、不具有说服力的。其次,四个结点中的每个结点都由多个原因促成,单纯把前一个结点解释为后一个结点的原因也太过偏颇。如果一定要给这个循环找到一个起点,那就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目前全球货币体系仍以美元为中心,在这样的体系下,美元有不断贬值的倾向。如果美国仍然不断制造逆差,不断印刷多余的美元发行到全球,“全球不平衡”就无法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