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旅游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旅游的意义

文化旅游的意义范文1

由此可知,旅游的游玩和休闲也起着正面的意义,它能让我们放松精神上的束缚,进而能从容的思考人生、享受生活,使人在空间上的享受更加广阔,心情的愉悦比功利的追求更浩瀚无边。旅游,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是广义的文化活动。它既是文化的休闲消费,也是文化的创造。但是,同时不可忽视地是旅游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和破坏。自然景物可以在旅游活动中被休闲消费,人文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同样难以逃脱被休闲消费的命运,从而导致了自然和人文两种生态危机的同时出现。[4]在休闲消费社会中,作为传统审美对象的“物”,成为了闪烁的宝石被欣赏,社会中的一切都成为了休闲消费品。旅游被当作时尚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就是聊你去哪里旅游了。休闲消费时代的今天,审美趣味对于很多旅游者来说只是一种虚假趣味,它是欲望驱使的被动要求下进行的活动,不在是审美需求的本能表达,可以说它被贴上了时尚型、符号性、炫耀性的特征。旅游审美的视角开始触及世俗享受和商业大潮,旅游审美的非主流倾向越来越明显。[5]审美目的世俗化,审美标准模糊化,审美趣味符号化,审美意识多元化,[6]已经是旅游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并快速地成为一种与旅游休闲消费行为相适应的审美文化。

在生态旅游上谈审美文化,提倡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旅游,可以改善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助于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知识的认识,保护环境下的文化审美意识。过去,人们是通过宗教来实现某些需要,标志某些人生的转变。今天人们以旅游来实现一切,格雷本认为人们的旅游行为反应了一种全人类普遍存在的消遣、玩乐需要,正是这一需要,促使了人们进行旅游。[7]休闲消费时代,所引起的旅游时尚、旅游热潮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生态旅游的出现,可以提醒和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身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同时也是对开发商的一种约束力,不能过度的开发利用,应该在自然生态环境可利用的情况下使用。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资源保护和永久利用、经济利益应与当地的地区发展平衡,强调参与者行为自律的旅游方式,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永续经营。它是以自然为方向的旅游方式,最终的要求是在与自然保育与游憩发展的审美活动中,通过解说和教育,引导体现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并诱发环境保护旅游方式,秉持着永续发展的精神和环保意识,兼顾了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的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可以从生态环境、当地居民、开发商和游客四方面来说。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就是人类的大家庭,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是当代社会的当下话题,从小事看起,从小事做起。这种环保意识体现地是文化的教育,是美德。就如马克思所说过的: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谓“种的尺度”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在的尺度”是指人对“种的尺度”的认识和掌握。[8]对于旅游地方资源的利用,开发商应对当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计划,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保护当地的文化自然环境做更大的宣传和实施相应的措施。社区居民是当地地方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丰富的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其当地的习俗和日常生活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整个社区环境就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由此可见,生态旅游的开发,更大的关系是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保护意识。只有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开发的活动中去,或建立家庭式的旅馆、餐馆,或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等,才能给游客一种真实、自然的感受,带游客进入真正的文化审美活动中去。也只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观光的讲解和表演,才能真正体现当地本土的独特文化传统,传达出本土的文化意蕴,游客才能真正感受到本土“美”的存在,在自然的审美活动中去感受文化底蕴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两者结合之下,寓教于乐的美育活动(游),满足旅游者认识自然文化、欣赏自然文化、热爱自然文化的精神审美需求的同时,将旅游者引向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认识与行动之中去。旅游者在享受“美”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到“虚静”的净化,情操得到“美”熏陶。这种心灵的放飞,有助于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日益增强,并且会促进自身按照美的规律活动。

这种寓教于乐的生态旅游方式,呼唤在审美大众化下过度旅游休闲消费、破坏环境的人们觉醒,不要停留在肤浅的旅游方式,提倡自我心灵的净化,提升审美高度,如提倡文明社会风尚、生态环境的美化、历史文化的保护。这样旅游在总体上可以提升人民的修养和素质,增强自身审美的能力与修养。在当代社会中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产生和广泛传播,他所提出的“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个著名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是反文化的东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杰教授专门撰文指出:“要为消费文化正名,要弘扬消费文化、反对消费主义、要充分发挥消费文化的作用”。当今中国社会,由于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的影响也随之而至,消费思潮的泛滥和庸俗美学流行,从而促成旅游文化中的种种不良倾向的出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态旅游的商业化问题,过度的把生态旅游化的话,会导致游客的大量的涌入,如果没有足够的自然环境的保育观念和思想的宣传,再加上旅游者欠缺基本的环境保护观念和伦理观念,则无法了解生态旅游真正的精神和意蕴,生态旅游最终会被演化成为大众旅游的一个符号、一个代名词而已。随着生态旅游思想概念的推广,众多拥有丰富资源的第三世界国家、保护资源团体国际性的观光,也陆续的加入生态旅游的队伍中来,鉴于这种热潮的出现。联合国并在宣布国际生态旅游年之后,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世界观光组织共同推进以生态旅游为发展前景的策略,达成保护保育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联合国的参与,是希望全球参与重新检讨生态旅游永续发展,进行经验与技术的交流,以期望改善生态旅游规划、发展与经营的管理方式,并借由正确的行销宣传策略来生态旅游。自此以后,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全球响应的观光发展模式。生态旅游是旅游方式中最广泛的称呼,其实它还有其他的说法,例如生态之旅、绿色观光、环境朝圣、永续旅游、伦理旅游、社会责任性观光等等。说了这么多的称呼,无非表达的含义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倡导真、善、美的存在,对环境的一种“虚静”、“忘我”的享受和愉悦、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升华。人们在旅游的审美过程中的愉悦和享受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这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对自身修养和审美文化的一种提升。在旅游行为的过程中,游客素质、内涵较高者认同生态管理这一思想内涵;也就是说游客会遵守保护区的规定,不会擅自进入禁地,不会采摘植物、不会捕捉小动物或者放生的行为出现,不会随意丢垃圾,愿意随身携带垃圾袋,将垃圾装好,并处理好。旅游活动中,并不是在旅游的地方刻意留下一些东西,例如刻上到此一游等,或者是强求拿走旅游地的一些东西,例如采摘生态区的花草等。也不是让作为审美客体的旅游成为耀眼的明星,成为一种奢侈的文化休闲消费对象。如果那样的话,旅游者的审美趣味只是一种虚假趣味。这种游客的虚假趣味何以让生态旅游正常运行下去,只能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出现。适当的审美需求,正确的审美心理,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游客与游客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注意事项和保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这样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审美意识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由此可知,生态旅游对人们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方面,旅游者出游的动机是在非功利的状态下获得精神享受,体验旅游的愉悦。在旅游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开拓视野,这种旅游的享受,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活动体验。

本文作者:杨文洪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文化旅游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河南省 武术文化 旅游

一、河南省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它以其强劲的市场需求、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业具有消耗低、带动强、惠民广、展形象、传文化等多重功能,无论从扩大消费的现实需要还是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无论是繁荣一方经济还是带动全局发展,无论是助推经济增长还是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完全可以说,旅游业是一个绿色产业、龙头产业、窗口产业、文化产业,不但是增强硬实力的支柱,是扩张软实力的抓手,还是经济发展的一棵长青树。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和旅游资源大省(从区位、市场、资源、现状来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008年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002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7%,旅游总收入1591.96亿元,增长17.73%,相当于全省GDP的8.74%。游客人次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但入境游客仅104.3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数的0.8%。郑州、洛阳的入境游人数分别排在全国的第32、第33位。实际上,河南接待的游客一多半都是短线旅游,这表明河南目前已是旅游大省,但这几项数字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表明河南省还不算旅游强省。河南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与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抢抓机遇,使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在“十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明确提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确立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了旅游业发展的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政府主导下,旅游开发、市场管理、行业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旅游立法、人才队伍等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旅游产业质量稳步提高,旅游业逐渐向良性发展,使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武术作为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是河南省旅游发展的特色品牌,如已拥有的中国郑州少林武术节、郑州世界传统武术节、焦作市国际太极年会等有影响的国际旅游知名品牌。在“十一五”的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到”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融宗教文化、古都文化、祖根文化、武术文化为一体的独特优势,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热线;在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中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其中就有“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任务中也多出提到武术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

2008年底,宋璇涛副省长在省旅游局干部职工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位置去认识,用发展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发展。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也是由河南省的经济结构现状决定的,可以说这是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河南省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11月在访问日本期间,他提出“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同时强调:“旅游立省不是摒弃其他产业发展,而是要把旅游产业的发展发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考虑,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来培育、来打造、来发展。”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选择。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在这个时点上更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刺激增长的重大战略;二是加快河南新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促进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河南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009年全省旅游业的奋斗目标是: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达到230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3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16万人次,旅游创汇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最近多次召开河南“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研讨会、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河南“旅游立省”研讨交流会等会议,就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2009年2月19日,河南省与中国港中旅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等河南省众多相关旅游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南省各级领导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是对全省旅游行业整体发展寄予的厚望。

因此,现在我们要借“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之风(2009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中部崛起、中原崛起”之势和河南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之机遇,充分发挥河南省具有巨大潜力的、丰富的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应对多层次市场需求,推动国际国内旅游并举,形成区域内市场竞争格局。因此,开发和整合河南省各地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武术旅游城市群,培育武术旅游产业带,发挥武术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和武术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以加快提升河南省旅游业在国内外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使武术文化旅游成为今后河南省旅游市场增势强劲的旅游产品之一,这是促进河南省整体旅游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另外,合理开发武术旅游资源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2008年底,河南省导游员队伍14000多人,旅游从业人员达110万人),增加收入。因此,加快河南省武术旅游资源开发,发挥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以推动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中原崛起。

二、河南省武术产业发展的整体需要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上长期处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就武术文化而言,河南省是少林和太极两大拳种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武术资源、文化资源和扎实的群众基础。随着我国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产业,在河南省体育产业中最具资源优势,最有发展潜力。近几年河南省武术产业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政策、资金投入、普及推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发展现状还是没有得到极大地改善。

其一,武术技术产业(如武术学校、武术传统拳的表演、武术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武术服饰、散打护具等)的开发速度相对滞后。

其二武术用品产业开发没有得到重视。河南省武术产生较早,发展演变出了内容丰富、拳种与器械纷呈的良好局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等原因,其文化内涵日渐消亡,原文化形态遭到破坏,许多拳种、器械演练、套路都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如河南三大拳派苌家拳,由于坚守“不得在人前卖弄”理念而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而见证河南省武术发展过程的武术器械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们对于河南省武术的辉煌发展只能停留在感性意识上的认识,对于河南省武术博大精深的武学内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传统武学家为武术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继承与发扬只能成为一种简单的表面的行为,而没有从内心深处得到完善。武术遗产以武术传承人为载体,传人在艺在,传人逝艺失。武术技艺在传人与传人之间的传承是动态的,这些传承人就是“活着的遗产”。因此,保护武术文化遗产,首要珍视武术传人和武术传播机构。凡是为武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做出努力,做出贡献的人和机构,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

其三,武术人才产业开发的不够全面。

其四,武术旅游产业的开发缺乏力度。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得以解决。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申请“太极拳”、“少林寺”专利,注册“太极拳”、“少林寺”商标,保护太极拳的知识产权的问题已迫在眉睫。所以,大力开展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发挥河南省的武术资源优势,制定河南省武术产业的发展战略,而且有助于在新形势下,调整武术产业结构,趋利避害,有效地整合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增强规模效益,开拓生存空间,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挑战。2007年5月6号,国家在河南召开《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会上韩雪、洪浩、马剑、郭玉成四位博士就保护武术遗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及保护武术遗产的方法、对策等作了详细论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何青龙指出:做好武术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此,研究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相关问题,为进一步保护河南省武术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提供参考,以有利于河南省武术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延河,傅振磊.试论武术产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3):19-21

[2]马慧琴,李优锋.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2,(5):238-239

文化旅游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旅游资料文化信息原则方法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英语论文在形式众多的跨文化交流中,旅游应是其中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异国文化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 而外国游客初步认识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应该是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料:旅游广告、旅游手册、景点介绍等等。这些旅游资料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纷纭复杂而又极具特色,从而对它们的翻译也成为旅游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目前, 我国旅游资料的英译情况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拼写语法错误; 措辞不当; 滥用汉语拼音: 中式英语; 文化信息处理不当等等。笔者曾在一份可在酒店免费获取的旅游手册中发现以下这段景点介绍:

都市里没有的,这里有。桂北居民的吊脚楼建筑外型,白墙素瓦,在绿山碧水间显得十分素雅大

方, 独具风情。都市人看到云雾山庄无不心动不已,这正是他们理想的绿色家园。山庄坐落在冠岩景区风景秀丽的半山腰上, 可远眺漓江, 环视田野,满目尽是休闲美景。

Not in the city , there is here.The Autonomous Region hang foot floor building type be Guilin north resi-dents1white wall plain tiles seem very plain and natural having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lone among green mountain green water.City people see that the Foggy Resort is aroused in interest Invariably , this is exactly their ideal green home. The Foggy Resort is located in the Corwn Cave Scenery Area on half way up the mountain that is a picturesque place , can look far into the distance at Li River , looking around the field , it is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recreation to meet the eye on every side.

应该说原文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令游客产生向往之情。译者显然也努力地遵照原文进行翻译, 可是译文却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不但完全破坏了这个意境,更无法达到其英译的目的———吸引游客。译文的语法杂乱无章,错误百出,第一句话就令人费解,一眼就能看出译者强行用英文按中文的句法进行翻译。而用hang foot building 来翻译吊脚楼更是让人无法想象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建筑物。这份旅游资料的英译文几乎集中了上面提到的问题, 令人不禁对国内旅游资料翻译的质量水平感到担忧。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固然与译者的语言水平不高, 职业道德感不强有关, 例如拼写语法错

误,措辞不当这类问题,如果译者能认真思考与核查都可避免; 另一方面也对译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一些旅游资料的翻译者自身文化修养不够高, 才会在翻译旅游文化的过程中造成文化的误译,毕业论文阻碍了文化的交流。所以,目前提高旅游资料翻译质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旅游资料是一种宣传资料, 其功能就是向读者亦即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 文

化特色,引起他们游览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因此旅游资料属于信息文本,以传达信息为主; 同时,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信息以文化为主,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考古到风土人情,无所不有,极具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翻译旅游资料就是要把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才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重点所在,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给这种文化的转换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达成文化因素是造成旅游资料翻译困难重重的共识下, 对于如何处理旅游资料中大量的文化信息,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文章提出“译者必须以偏向译文、侧重读者的文化为准则”;有的认为应遵循“两条原则: 以中国文化为取向的原则与以译文为重点的原则”; 有的强调译文应能够取得原文在效果上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因此“基本标准应该是:准确,自然,富有美感和突出文化内涵”;有的建议“把重点放在译文上,帮助译文读者理解译文”。

笔者认为, 旅游资料的翻译首先应以读者的文化为主,以译文为重。奈达认为最理想的功能对

等应该是译文的读者可以理解并欣赏译文, 就像原文的读者可以理解和欣赏原文一样。原文的读者和作者通常是在同一文化环境下, 因此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原文。但译文读者却必须跨文化理解原文的内涵,所以译文应该调整其侧重点, 以译者的文化为主。而且旅游资料既然是一种宣传资料,那么更应以能为外国读者所接受为目的。因此译文必须调整信息量,适应读者的文化习惯。

转贴于 虽然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读者的文化为主,以译文为重,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是旅游资料中与其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在读者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中国的旅游宣传资料大都描绘意境, 激发游客的想象力, 令他们充满向往之情,因此用词都比较抽象。如果译文不作任何改变照直翻译,不但令外国游客不知何意,而且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达不到翻译的目的。那么译者应适当地增减文化点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所以采用删减,释义,类比,改译等方法,硕士论文可以调整译文的信息量,帮助读者理解译文。

删减: 译者们对于原文中出现的诗词,名人名言,专业术语最感头痛,其实游客们不是来研究国文学或学习专业知识的, 必要时可以把这样的文化点删掉。

例如: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北武周山(又名云冈) 。创建于公元453 年(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 。以后献文、孝文诸帝都在这里续建,历百余年而成。这里有大小洞窟五十多个,各窟佛像共约五万一千余尊。大者高十七米,小者短到数寸。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在中国历史、宗教上,以及东方艺术上, 都具有巨大价值。”Located in Datong ,Shanxi Province , the Yungang Grottos are a complext ofover 50 Buddhist grottos enshrining over 51 , 000 Bud2 dhist statues as large as 17 meters tall or as short as a few inchies.Built for over a hundred years , they are of great historic and artistic value.(黄忠廉, 2002 : 114) 译文删去原文中的详细地点、建造者、艺术特点,虽简单却把主要的事实和数据留下了, 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释义: 对于原文提及的人名, 地名, 历史典故等不容易为读者理解的, 我们可以增加文化点进行解释。

例如:中国的茶分为五大类,红茶、花茶、乌龙茶、绿茶和砖茶。Tea from falls into five major categories , i1e1 , black tea , scented tea. Wulong tea (a tea that is half fermented) , green tea , and brick tea which is otherwise known as tightly pressed tea.(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2001 :181 ,70) 译文对乌龙茶和砖茶稍作解释, 向读者传递了与文化点有关的知识。

类比: 这种手法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己熟悉事物的对比联想,很快能理解原文并记住。比如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解释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可以使医学论文读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接受异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

改译: 改译就是在不影响原文主要意义,不损害原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原文的文体、语序进

行必要的调整,以达到宣传的目的。例如:

四合院———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之一种。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通常分前内两院, 两段之间设“垂花门”。内院是住宅的中心。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北向为倒座,两侧为厢房。大型住房可以由多个院子组成。

Quadrangle , one typ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ing , has been common : mostly in northern China.A typical quadrangle features a pided com-pound with square yards surrounded by halls.The main hall sits in the north and faces south and the least im-portant house the opposite.The wings on both sides connect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o make a complete enclosure in which all windows are open inward rather than outward.Some larger quadrangle can be a complexof courtyards one after another.(黄忠廉, 2002 : 100 ,101)

这是从文化部、中国各使馆赠送外国友人的《中国文化》一书中摘选出来的, 译者用概括、删减、增添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四合院这个极具北方民居特色的建筑,既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又符合读者的语言特色, 应该说是恰当地调整了原文的文化信息。

以上的翻译手法, 是在旅游资料翻译时常用的几种。其实要适当地处理旅游资料的文化信息

不是单纯地按照某一个方法就能做到的, 还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敏锐地抓住原文的精髓, 职称论文灵活地变通手法,务必达到资料翻译的目的,这才能形成文化的有效交流。

参考文献:

[1] 黄忠廉. 变译理论[M]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姚宝荣,韩琪. 旅游资料英译浅淡[J ] . 中国翻译1998 第5 期

[3] 张宁. 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 ] .中国翻译2000 第5 期

文化旅游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文化遗产;区域经济发展;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K928.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2-0073-05

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是人类共同的崇高事业。2005年,国务院文件中正式以“文化遗产”替代“文物”概念,这就深刻说明并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它将我们关注的视域从传统的静态形式引申到动态形式,由原先的“死保”扩展为“死保”与“活保”并重,甚至提倡文化遗产传承下的创新,使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有了深刻认识,从而引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素、类型、空间、时间、性质、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这些都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精神的满足与体验。

实践证明,在文化遗产传承中,受众的主体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了解与展示、提升、保护文化遗产。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吸引力因素的追求也越发集中在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空间,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旅游开发可以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度,延续文化遗产文脉,传承人类文明,而那些不丧失原真性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使旅游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以下简称ICOMOS)在《国际文化旅游(重要文化古迹遗址旅游管理原则和指南)》中指出了旅游和著名古迹遗址以及收藏之间的动态关系,说明开展任何形式保护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良好的管理形式让来访者和所在地居民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同时,出于对历史文化遗迹共同的尊重和对此项资源脆弱性的担忧,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和旅游业必须以合作态度一起工作,共同保护和展现文化遗产。

因此,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机制分析,阐述文化遗产资源在平衡变化幅值内的有效利用是文化遗产价值以及美好旅游体验提升的理想模式,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口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内涵和提升旅游开发境界。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来弘扬民族文化,以文化与创意为概念内涵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其中文化遗产、旅游和博物馆行业被认为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服务方式方面适合于文化创意产业[1]。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这三者之间有着核心目标的统一——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着内在本质的统一——文化资源,有着共同的展示提升路径——通过创意实现服务延伸。文化是文明的最高表现,三者依托的最高境界也是文化,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最大限度的和谐。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动态关系

(一)文化、灵魂、寻踪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具有多重价值,体现着人的劳动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遗产的内在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蕴含着弥足珍贵的文化信息,这是其精神价值的所在;丰厚的文化遗产还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遗产中的合理成分都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积极力量。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文化话语权的均衡性认知的提高,我们将对文化遗产价值有着全面深刻的认知和评估。从这些意义上说,文化遗产对保护既得的生产力是十分有益的。生产力本身需要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更好的发展[2]。以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力量。2008年,ICOMOS了重要报告,其中反映了ICOMOS所代表的学术界对国际遗产保护的思想:文化遗产价值要扎根于文化的历史语境,且极其富有创造力;从对消失文化传统的证据保存到对活着的文化的证据保全;文化遗产作为对历史的关注转向对人类多样性的关注;对非物质文化和“活”的文化的关注;强调可持续的潜力等。文化遗产以公共物品为主的产权属性、文化价值的共享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化遗产以公益性为主,通过人的合理利用实现其价值。教育、科研、经济是整合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方式,文化、灵魂、寻踪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

(二)体验、求知、休闲是旅游开发的核心价值

旅游的本质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旅游业不仅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和服务,还要为旅游者创造体验。基于体验、求知、休闲的美好、唯一、独特、不可复制和值得回忆性,设计独特的旅游经历,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异的心理需求。旅游作为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提供了历经沧桑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社会当代生活的美好体验,这成为旅游开发的核心意义。

文化旅游的意义范文5

论文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而译者则是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进行沟通的桥梁。毫无提问这种跨文化沟通需要跨文化意识,旅游资料翻译尤其知此。但很多旅游资朴的翻译不如人意,由于对外宣传的受众是特珠的群体,要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译者必须以受众为中心,分析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它特.点,以便未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资抖的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目前以为国人提供旅游服务为主,但入世已给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全世界人民都已将是中国旅游业的潜在消费者。全国各地都纷纷打出旅游牌,开发出特色不同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项目,以期在未来的竟争中占据优势。那么在我们的旅游材料对外宣传中,能否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否准确地传达旅游的实质,翻译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主题在国外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形象。为此,我们也应该对旅游材料作一简要分析。旅游材料与日常见到的说明书、企业介绍等说明类文体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作为说明文体的一种特殊类型,旅游材料的翻译是需要文化处理的特殊方式来处理的。

1文化处理

文化处理是一种新的概念,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全面地考虑翻译的原文与译文,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最大可能地达到在文化上的对应,所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首先,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交流。其次,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翻译自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或叫跨文化交际。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缺词项,文化空缺,词义空缺,意念空缺,英语中又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意再生、补充与解释等手段,以此弥补翻译的不足。无论如何,在进行适当的文化处理时,我们应注意—文化传真(facsimile of culture)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

(1)比如,泼水节,如果只译作“WaterSprinkling Festival",在外国游客看来那就是互相泼水的节日,而对该节日的由来、意义、民族都不了解。所以最好译为“WaterSpring Festival—a big festival for the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y one happi-ness by sprinkling water to one another"这样的译文不但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民俗文化,而且迎合了外国游客猎奇的心理,实现了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又如,“叫化鸡”可译为:beggar’s chicken(baked mud-coatedchicken).“白娘子”可译为Lady White,the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White Snake".

(2)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在来源、神性、意蕴、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中国龙取象广博,形态神奇,主要象征和谐、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取象窄狭,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魔怪、邪恶与祸祟。可见,中华文化里的龙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和喻义,由此我们处理此类文化意象词语的翻译时必须注意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要兼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下面以山西晋祠博物馆部分景点旅游资料翻译为例进行浅析:

(1)文化信息缺损。

① "Jinci Temple is one of the mostimportant protection units of cultural re一ics in China. w(原文照录)对这一翻译笔者提出的供参考译文是:

linci Temple was called TangshuyuMemorial Temple at first. It was built tocommemorate the first duke of Tang State-Tang Shuyu. He made the agriculturefruitful at that time by using the JinRiver. People lived a happy life for morethan 800 years. To commemorate thewise duke, a memorial temple was built atthe most beautiful place of the Tang State,which was called TangShuyu MemorialTemple. And the memorial temple wasrenamed the state King Jin’s MemorialTemple. And Jinci Memorial Temple is itsshort form.

根据2006年11月3日所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Temple”一词在英文中是与宗教相关的。但晋祠并非和尚、尼姑、道士等的寺庙。晋祠被修建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所以译成"Jin Memorial Temple"要更好些,就像包公祠被译成“The Memorial Temple of BaoZheng"。如果我们就译成“Jinci temple",外国游客可能将会产生误解,误导他们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因为他们看到或听导游说的都是“Temple",但他们亲眼所看到的与寺庙并无太大关系。这放置于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景点前的介绍难道不会影响它在国外游客心中的印象吗?这毕竟是一个很显眼的“窗口”位置。

② Many poets and writers have elo-quently described the beauty of the NeverAging Spring. For example}w written byLi Bai in the Tane Dvnastv.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Sui Dynastyall visited 7inci Temple.

"written by Li Bai in the TangDynasty.”

Sui Dynasty…

虽然唐朝和隋朝我们大多数人都大致知道,但是有的外国游客甚至从来不知那是个什么阳的朝代,是什么时候,这也属于文化缺损,所以我们加注时间会起到一目了然易于理解的作用。如:Tang Dynasty(618-907AD) and Sui Dy-nasty(518-618AD),看到时间,游客能推断出在一千多年前晋祠就是如此的宏伟漂亮,并为之深深吸引。

(2)冗余信息。

比如:①"the water of the Never AgingSpring is as clear as crystal and just asprecious"written by Li Bai in the TangDynasty. (Appendix 2)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是写下了这样美妙的诗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② "The mysterious power of the landhas given birth to many beautiful plantsso that the cypress is too ancient to tellits age and strength clearlyo" (Appendix2)(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有卜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赞美它。)

文化旅游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旅游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75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Exploration in Tourism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FANG Mei

(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 A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urism translation purposes, and not just to introduce foreign visitors to China's domestic tourist attractions,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played the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current glob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t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For translators, on one hand, we need to have the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awareness, recogniz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you should create a similar cultural construction, seek cultural level on the other, as far as possible eliminate cultural intervention and cultural barriers in order to truly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conversion between primitiv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Key words tourism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al information

0 前言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游客。可以说,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则是旅游的根与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旅游景观,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就必须切实做好旅游翻译工作。从本质上看,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翻译,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 翻译与跨文化意识

从概念层面分析,翻译是指在保持语句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或者说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为比较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在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中,对于翻译做出了非常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翻译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所谓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几乎能够囊括世间的一切,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存在差异,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以及风土人情等,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差异。但是,无论文化如何复杂,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度之间,文化的传递都是能够有效进行的,所谓的跨文化交际,就是指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关研究认为,可以将跨文化意识进行层次的划分,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对于语言翻译人员而言,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翻译语句,从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去对待自身好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在翻译过程中,尝试创新,能够更加合理地展示和宣传本国文化。不仅如此,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把握汉英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确保翻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 旅游翻译的文化复杂性

2.1 所谓“旅游翻译”

旅游业也称旅游产业,是指凭借相应的旅游资源和设置,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因此,旅游翻译可以说是包括万象的,是一种专业性的翻译,是专门针对旅游行业的翻译,与一般的语言翻译相比,旅游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特点更加全面、更加突出,也更加典型。

2.2 文化复杂性

在旅游翻译中,涉及的内容众多,不仅包括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了一些隐性的旅游资源,如社会体系、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可以说处处渗透着文化的影子。旅游翻译的文化复杂性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复杂性。一是语用差异,翻译的首要工作,是实现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何兆熊教授发表的《语用学概要》中,明确指出,要想切实做好跨文化交际,交际双方不仅需要使用相同的语言,还必须具备一些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这里的背景知识,指的就是语用知识。翻译人员应该熟悉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句法差异一起语法结构差异,按照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二是语境差异,语境包括了言内语境和言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指语篇的上下文、产生时间、地点,参与者的心理情感等,后者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旅游翻译要想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对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用差异和语境差异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在对一些地名和景点进行翻译时,通常都是采用音译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景点,直接音译往往无法体现相应的文化内涵,给游客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语境,采用保留文化形象及内涵的翻译方式。如苏州的“拙政园”,如果直接翻译为Zhuozheng Garden,则无法体现其内涵,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显然要好的多,因为拙政园的得名来自《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对其历史背景进行解释,实现文化的传播。

(2)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在旅游景观和相关资料中,通常都包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知识,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知识对于汉语背景下的人们而言,自然无需过多的解释。但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而言,受自身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各不相同的,而如果将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等放在另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则很可能会出现文化缺省的情况,影响人们的理解。对此,旅游翻译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交流。例如,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六月指的是我国阴历六月,因此并不能直接翻译为“June”;同时,“毕竟”两字是为了对后面“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强调,如果直接翻译,外国游客可能会感到无法理解。因此,结合西湖的景观,在对诗文进行翻译时,应该翻译为“After all it is the West Lake in summer hot ,Displaying scenes other seasons have got.”这样,能够将诗中的寓意更好地向游客传达。

3 旅游翻译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

3.1 创建相似的文化建构

在典故、谚语中,通常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而言,字面的翻译往往会感到难以理解。对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与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联系,学习者应该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对当前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同化和索引,赋予其某种意义。对于旅游翻译人员而言,应该努力寻找目的语中具有相同含义的表达,创建出与之相似的文化建构,使得目的语的读者可以结合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原语进行理解。

3.2 考虑语句中的文化内涵

对于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如果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起来自然毫无障碍,但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则其中的文化信息必然会流失,影响其理解的准确性。因此, 翻译人员应该站在原语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对资料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考虑缺失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信息的缺失,确保文章表达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3 寻求文化层面的对等

从目前来看,针对翻译对等性的研究虽然并不少,但是多数情况下,都是停留在语言和功能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实际上,对等可以分为词汇、句子、篇章以及文化四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文化层面的对等,是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组织,以实现对于文化因素的有效传达,也可以称为翻译的文化再建构。

3.4 消除文化干预和文化障碍

由于社会文化、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文化干预和文化障碍,这些因素在不同的程度上,导致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而对于翻译人员而言,应该在承认翻译障碍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翻译障碍对于文化交流的影响,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展开。

4 结语

总而言之,与一般的语言翻译相比,旅游翻译更加复杂,不仅要求翻译者对原语文化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根据原语文化,利用有效手段准确传达其中存在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对于文化信息的理解,需要进行表达性过滤,从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认知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语用翻译视域下旅游汉英翻译的人文环境研究”(项目编号:14C0540)

参考文献

[1] 王芳.浅析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J].文教资料,2010(12):37-38.

[2] 于红.旅游翻译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521-523.

[3] 王晓璐,王豫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点资料翻译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

[4] 郭聪,顾雅青.基于跨文化视角的杭州旅游景点翻译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