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情况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情况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情况分析

经济情况分析范文1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状况及特点

(一)农业农村经济逐渐升温。元至6月份,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9。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支农政策,减免农业税及附加1064.1万元,停征农业特产税400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资金284.89万元、良种补贴资金298.58万元,全部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67.3万亩,比去年增加4.3万亩,增长6.8。其中,早稻面积29.8万亩,比去年增加2.9万亩,增长11;优质稻面积达25万亩,比去年增加10.6万亩,增长74。种粮大户不断涌现,全县承包50亩以上农田的农户达800余户;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县共发展经济作物20万亩,同比增长4.6,其中棉花、大蒜、苎麻、烤烟、藤茶、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7万亩,增长9.3;养殖业稳步发展。克服了禽流感和生猪五号病等动物疫病的影响,全县共发展生猪84.3万头,发展菜牛9.02万头,发展家禽335.8万羽,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16、6.87和3.2。扶持发展生猪养殖大户831户,菜牛养殖大户274户,家禽养殖大户225户,特种养殖大户110户,渔业养殖大户160户;退耕还林苗木定植任务基本完成。高标准完成植树造林10万亩。共营造生态林5.6万亩,速生丰产林1万亩,高效、优质经济林6000亩;水利建设上新台阶。全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60万元,共完成各类春修扫尾工程450万处;农民收入增加。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66元,增长14.2。

(二)工业生产效益快速增长。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1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7亿元,增长17.6,实现利润188万元,与去年同期比,增盈160万元。实现税金1100万元,同比增长120,上交财政税收881万元,同比增长1.3,占年计划的54.6。民营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6亿元,增长38.7。商贸经济指标有所增长。上半年共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1亿元,比去同增长14,完成税利95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6。建材、冶炼、矿产企业产销形势良好,金荣有色公司、复兴冶炼厂、大地钨业、湘东钨业等冶炼企业产销两旺。

(三)财税金融收入增势强劲。通过强化财税征管,加强收入调度,已全面超额完成了财税过半任务。财政收入累计完成7832.7万元,占年度预算收入14255万元的55,同比增加1806.4万元,增长30,比上年同期增幅高15.6个百分点。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066.6万元,占年初计划的71.9,同比增长5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29.1万元,占年初计划的52.5,同比增长23,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7.7个百分点。从征收部门来看,国税部门完成2755.5万元,地税部门完成1585.6万元,财政部门完成2826.6万元,国土局完成665万元,分别增长54.9、39.4、14.7、2.9。乡镇经常性性收入完成3400.1万元,占年计划的62.3,乡镇企业税收完成1564万元,占年初计划的72,超出“过半”目标22个百分点。从5个县市过半情况看,我县上划中央“两税”收入进度和增幅排名第一,财政总收入进度和增幅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一般预算收入进度和增幅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财政支出稳健。财政支出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支出的到位。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今年“三农”支出比上年同期增加1倍多,高出支出平均增幅69个百分点,其中财政垫支粮食直补资金31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69亿元,增长12.45;各项贷款余额11.53亿元,增长19.54;经营效益提高,实现帐目利润438万元,增长75.9。

(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上半年共签约招商项目91个,合同投资5.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其中竣工项目23个,建设中项目54个, 规划设计中项目14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有12个,湘升电器、周氏织衣、东信棉业二期、天源纺织、云阳水泥、SOD产业等计划投资在1000—3000万元,其中华塑科技投资7300万元,云阳森林公园开发项目投资1亿元。积极实施“以水兴电,以电兴工”,已签订小水电开发协议29个,装机容量4.79万千瓦,协议总投资3.2亿元,已到位资金5000万元,其中大坪、泉垅电站已投产发电;和吕、龙家山、鼓石、黄竹坪、石湾潭、大英、高迎等水电站正在施工。

(五)重点工程建设进度顺利。

洮水水库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库区移民实物调查和土地调查正在进行。金星工业园平地工程基本结束,10kv电力线路已入园,水泥硬化了支道1条,9家企业已经落户园内。新城区开发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于3月12日通过评审,新老城区连接通道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县城燃气工程建设准备工作已初步完成,商业步行城建设已经启动。县城防洪风光带建设已完成20__米分段规划设计图,一中段560米防洪堤已基本完工。106国道茶炎段、界月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区域电网前期规划论证已经完成,正在加紧筹建。虎踞大桥已竣工通车,舲舫河坞大桥正在紧张施工。通乡通村公路项目全面启动,乡村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已动工100公里。

(六)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两个确保目标全面落实。全县累计有7353名下岗职工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累计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534万元,企业解困资金218万元。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化发放,4800多名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100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累计发放企业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9千多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94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17人,援助“4050”人员再就业2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左右;农村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近10万人,年劳务总收入超过7亿元,保持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局势的稳定;企业养老保险进一步规范。上半年,已完成企业社会基金征缴378.8万元,占年任务的65.8,没有发生新的拖欠。离退休人员4843人,每月应发放250.7万元,元至6月份已足额发放到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参保224户9968人,其中全额征缴单位48户20__人,上半年已完成征缴256.3万元,占县任务的56.9。实有离退休人员2455人,其中全额统发的有608人,全年应发361.9万元,元至6月份100发放到位;基本医疗保险运行平稳,现有参保单位219户14123人,已完征缴任务671万元,占全年总任务61,已支付医保费457万元。

(七)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完善。

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全部转为民营企业,企业机制更加灵活。全县启动改制企业__家,已完成111家,置换职工身份11881人,支付企业改制成本1.47亿元。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以吸纳民间资金兴修水利的山塘水库经营管理权改革全面铺开,深受农民欢迎,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目前已改制的有4567口,吸引民间资金1000余万元投入农业水利建设;江口、桃坑、枣市、平水、米江等5个乡镇推行了村会计委托工作;引导农民组建杨梅、野猪、养猪、养鱼等各类种养专业协会组织128个。人事人才、教育科技、城市管理等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形势看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步子还不够快。国家在资金投入、国土审批、项目报建等方面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这对全县的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吸引老板投资,加快工业建设就更困难了。同时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还不明显,特色农业基地面积不大,特色种养大户总量不多,农业的比较效益尚未凸显。工业支柱产业的骨干支撑作用并不明显,产业聚集度差、产业链完整性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占有市场份额少。采掘、矿贸、冶炼行业既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又属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企业,产品受市场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差。二是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多。因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税率降低、执行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等,全县财政政策性减收1600多万元。而企业改制财政兜底、工业园建设、新城区开发、洮水水库前期准备等重点工程增支较大,新增支出已显现600余万元,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是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全县招商引资总的形势是:签约的多,实施的少;中小项目多,大项目少;产生社会效益的多,增加财税收入的少;资源开发性的多,带动相关产业的少。从去年到今年,全县累计签约项目达到140个,真正建成投产,实现经济效益,形成地方财力的企业没有几家;工业园入园企业建设进程缓慢,还没有形成建设,企业基本建设大多还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四是县乡财政风险堪忧。全县乡村两级因举借财政周转金,教育、改水、 林业等世行贷款,基金举债达到1.24亿元。乡村财政赤字难以消化。县财政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增幅明显,一般预算收入难以突破,地方可用财力捉襟见肘。改制企业资产难以变现,企业社保资金缺口日益增大,财政支付压力沉重。一旦出现短收,必然入不付出,财政工作如履薄水。五是社会稳定面临的工作量比较大。湘东铁矿破产移交地方、洮水水库移民、商业步行城拆迁、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等面临的困难矛盾增加。同时,计划生育工作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六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广,增收速度不快。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增加,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农村大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步子还不快,增收渠道单一,增收幅度不大。

三、下半年经济工作措施

下半年,要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全年各项经济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一)把握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今年以来,中央就宏观调控采取了新的举措,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加快发展的信心,抓住机遇,积极作为。要全面理解宏观调控决策的重大意义,认真分析宏观调控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好信贷和国债投放量减少、工业用地审批难、冶炼水泥纺织等建设项目受控等因素带来的现实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快我县产业发展,使工业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加快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产品流通营销;加快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深化企业改制工作,确保企业改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创新机制,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步伐。以中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为导向,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引导老板向县内支柱产业、重点工程、高新技术和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项目上投资。灵活运用“以商招商、情感招商、敲门招商、主题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法,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走能人招商之路。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制和办证委托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一个专门班子”,确保招商项目引得进,留得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强化招商引资部门工作责任,实行项目台账制和招商引资情况月报制、年终考核制,严格按县委、县政府制订的招商引资政策予以兑现。

(三)落实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农资质量和价格。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管理,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格政策,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加快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山塘水库的水利民营化改革,力争全县所有山塘水库都进入改制。搞好水利工程扫尾,重点抓好城市防洪二期工程、茶安北支渠道防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是调优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苎麻、藤茶、巴西菇、杨梅、淡水珍珠、野猪等特色种养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四是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引领农民增收的“龙头”。五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有计划的组织剩余劳动力输出。

(四)突出重点,实施“拓城兴旅”战略。根据“湘东商贸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抓好县城的扩容提质。重点加快城市燃气工程、疾病控制中心、百纺安居工程、摩托车市场等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进程,启动影视中心、老年公寓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商业步行城建设进程,规范湘贸、外贸等地段开发建设。抓好犀城大道硬化和连接新老城区的主干道建设。加快县城商贸业发展,促进工业品、建材、摩托车家电、农贸等专业市场繁荣。开发好南宋古城,抓好南岳宫等重点景点建设。启动云阳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他景点、景区的委托经营,引进民间资金把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我县旅游业的“龙头”。

经济情况分析范文2

1-6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我州宏观经济运行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各级财税部门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财政收入持续下降的势头逐步得到扭转,并于6月份恢复了增长,财政支出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财政预算执行正趋于正常。

一、财政收支预算完成情况

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14076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46.2%,比上年同期增收1013万元,增长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069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47.5%,比上年同期增收3447万元,增长4.5%。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803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55.2%,比上年同期增支40265万元,增长19.4%。

全州上划中央两税完成3426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40%,比上年同期减收6074万元,下降15%。上划所得税完成2500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55.4%,比上年同期增收2841万元,增长13%。

二、财政预算执行中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一)财政收入持续下降的局面得到扭转,首次恢复到正增长。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州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尤其是对房地产、矿冶等重点支柱行业的影响最为严重,宏观经济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财政收入持续走低,到1季度末收入降幅达到了创纪录的负增长22%。面对复杂多变的财政经济形势,州委、州政府高度关注,于4月中旬接连召开了1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和企业生产经营座谈会,深度分析了当经济形势、财政经济运行走向、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增投资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的提升了全州上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并从政策上资金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给予了及时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关注财政运行,财税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组织收入,进入4月份后财政收入持续下滑的形势有所扭转,5月份保持了趋好的势头,累计降幅进一步收缩,比1季度末减少了17.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持续下滑的趋势已得到有效的扼制,在4月和5月有效工作的基础上,进入6月,各级财税部门,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采取了更加果断有力的措施,突出抓好收入的组织和入库工作,使本月入库数创历史新高,一举恢复到正增长,这一结果来之不易。从收入结构看,非税收入完成情况要明显好于税收收入,对扭转收入持续下滑局面恢复增长作用显著,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538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42.6%,比上年同期下降1.5%,减收972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531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3.4%,比上年同期增长40.6%,增收4419万元。从税种结构看,主体税种,特别是与市场和生产投资关联度大的税种减收较多,其中:营业税减收3236万元,增值税减收1961万元,资源税减收954万元。受国内房地产市场回暖迹象显现和州县党委政府采取的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的鼓舞,我州房屋交易量有所增长,带动了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的快速增长,共计增收3579万元,增长58%。

(二)分级次分地区预算收入执行不平衡。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州各县的影响因产业布局和对市场依存度不同而程度深浅不一,矿冶、房地产等产业占经济比重大的县年受到的影响相应较大,而这些县在全州收入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全州有5个县和州本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比上月增加了1个,比1季度末增加了3个,特别是收入大县县和砚山县的累计增幅分别为18.5%和11.8%,分别增收4794万元和899万元,对止住全州收入下滑势头恢复增长作用巨大,另外丘北县增长了23%、广南县增长了10.1%、西畴县增长了4.8%、州本级增长了7%,对帮助全州收入走出困境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3个县收入仍然比上年同期下降,但下降幅度都有了一定的减缓,其中麻栗坡县下降38.3%、马关县下降13%、富宁县下降0.3%。

(三)财政支出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但增幅呈下降趋势。

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确保增长的政策背景下,依靠省财政厅在资金调度上的大力支持,我州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及早明确和下达年度预算收支指标,加大资金的拨付力度,不断增强财政的保障能力,在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突出支持扩大内需项目、抗灾救灾、涉农惠农、社会保障和扶贫等方面资金需求,财政支出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但受财力增量制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低等原因的影响,财政支出呈现下滑趋势。1-6月全州一般预算支出共计完成248037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55.2%,达到了序时平均进度的要求,增支4026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增幅虽比上月多了2个百分点,但比1季度末少了4.8个百分点,上半年财政支出总体呈现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增幅下降的趋势也很明显。从 支出的经济分类看,财政统发工资支出109778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44.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说明,保工资保运转仍然是我州财政支出的大头,但随着财政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用于改善民生、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资金所占支出比重在不断上升,财政支出结构正不断得以改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长29.9%、增支11637万元,主要是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扩面提标带动了这类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13.4%,增支13102万元,主要是各级政府在公共财政的理念下加大了对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增长18.7%,增支1245万元,主要是各级政府为缓解企业困难,支持企业发展,加大了对企业的扶持和投入;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增长148.2%、增支2422万元,这得益于中央拉动内需实行家电下乡的惠民政策。从分级次的情况看,受财力增量慢的制约,州级支出增长乏力,累计支出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9%,而县级增幅为20.9%,有4个县的增幅超过全州平均水平,2个县增幅更是在25%以上。其中:收入大县县和砚山县支出形势明显好转,分别增长了28.4%和22.9%,共计增支14557万元,占全州一般预算增支额的36%;而相对较为贫困的丘北和广南两个县在上级转移支付补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增势也较为强劲,分别增长了32.5%和22.2%,共计增支12896万元,占全州一般预算增支额的32%。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存在和显现。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企业生产依然困难,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运行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还很脆弱,工业生产和销售还处于较低层次,规模小、效益差,部分工业发展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贡献有限,增收亮点不多,增长的潜力有限;

(二)财政收入增收的后劲不足,持续增长的难度大。我州财政收入增量的大头来源于营业税,而营业税增量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因此,保持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对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意义重大,财政收入增长有相当份额是靠投资派生的一次性收入,如果投资增长的持续性难予保证,不仅直接影响建安营业税的增加,而且影响重点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对将来我州经济发展财政增收造成困难;

(三)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大,公共财政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服务能力差距较大,需要“补课”、“还债”的领域较多,扩大内需建设项目需要地方配套资金量大、兑现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压力大、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和医疗、国企改革、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等急需财政负担的支出项目还非常多,各方面对财政资金的需求旺盛,财政供需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全年财政收支形势预测

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继续存在和显现,财政经济运行中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在全国全省经济正趋好发展的大环境下,特别是有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预计下半我州经济将恢复正常增长,上级政府也将继续倾斜照顾和支持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关注财政工作,财政部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增强,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小金库”清理检查“回头看”和财政资金管理安全检查等工作的开展,将更有利于加强增收节支工作,强化财政资金的安全和绩效管理,在上半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各级财税部门的共同努力,预计可以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全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少于17000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可超过448973万元(不含上级专款和不明确的转移性支付),力争突破48亿元。

五、下半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努力培育县域经济,打牢财政基础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落实好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三七、烟叶、辣椒、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小城镇建设与县域经济的互动,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能力;三是在扎实做好、砚山两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的基础上,以特色为依托,城镇化为载体,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努力培育县域经济,为从根本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打牢基础。

(二)强化征管,确保完成收入任务

一方面是认真落实好西部大开发,非公经济发展、就业和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着力创造和谐税收环境。同时,认真清理和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杜绝税收征管中随意减免现象,重点对社会福利企业等方面的税收减免进行清理和规范,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加大稽查力度,开展行业性专项检查,堵塞漏洞,应收尽收。另一方面是强化非税收入管理,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好政府的非税收入管理职能,贯彻落实好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确保非税收入按时足额入库。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构建公共财政

一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逐步减少直至退出财政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资,提高公共资源配置能力,确保政权运转和重大项目资金需要;二是财政支出重点向“三农”倾斜,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注重和解决民生问题,认真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广大群众关心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三是财政支出重点向教育、文化、就业和再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四是严格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努力规范和完善津贴补贴制度,落实好国家津贴补贴政策,提高工资透明度。

(四)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加强和规范财政监督管理

正确把握好国家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领会好其深刻内涵,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认真落实“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要求,严格执行《预算法》,强化预算约束,细化和硬化预算管理。继续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二是理顺政府采购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责和业务关系,建立操作规范,方便快捷,便于社会监督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三是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巩固“乡财县管”改革的同时,全面落实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安排到农场,把改革的好处落实到农工身上;五是加快“金财工程”建设进度,集中力量加强财政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的推广,力争今年网络全部联通到县。

(五)继续坚持勤俭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经济情况分析范文3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2.5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15.3亿元,增长3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增长35.1%,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和8.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亿元,增长31.6%;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省外境内实际进资24.9亿元、增长68.1%;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835万美元,增长171%;出口创汇1亿美元,增长127.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增长3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增长20.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3元,增长14.8%。

(二)主攻工业成效显著。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月累计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4亿元,同比增长31.6%。二是园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继续加强。全市十个工业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25.67亿元,同比增长3.4倍;完成利润40338万元,同比增长237.25%;实现税金37786万元,同比增长125.35%;列入全省“十百千亿工程”的金巢经济开发区、抚北工业园区、东乡经济开发区运行状况良好。三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效益综合指数1—5月份达184.18%,同比提高28.6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13.84亿元,同比增长59.8%;实现利税7.73亿元,同比增长58.9%。四是重点企业快速发展。全市30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0亿元,同比增长73.93%,有13户企业增幅在30%以上;实际入库税金12699.4万元,同比增长6.4%。五是重点技改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展顺利。20个重点技改项目已有5个基本完成,8个正在建设。

(三)重点项目进程加快。一是城区重点项目建改进展较快。市中心城区40个重点项目中,已正式开工建设的有24个,其中14个达到或超过计划进度要求。在今年要求完工的19个重点项目中,已有18个开工建设。同时,向莆铁路、抚吉高速、济广高速抚州段前期工作也有了新进展。二是城市经营成绩突出。上半年,中心城区共上市成交土地17宗,面积1411亩,土地经营性收入成交价款9.2亿元。同时,建设规费收入超过6800万元,为重点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三是城市管理效果突出。进一步发挥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功能,逐步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了临川大道、南门路及23条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工程,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路灯亮灯率达到98%以上;强化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保洁,保洁率达100%,垃圾处理率达98%,抚州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投资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上半年,第二产业投资28.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2%,占投资总额的49.1%;第三产业投资29.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1%,占投资总额的50.3%。二是重点建设项目、行业投资持续增加,上半年,制造业投资25.64亿元,增长35.2%。三是房地产业投资增速放缓。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业投资13.67亿元,同比增长31.0%,低于全市投资总额的增幅。

(五)农业经济形势看好。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4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

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是我市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稳定农民收入基数中,其作用至关重要。今年我市按照“山下建优质粮仓”的要求,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重点,稳定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品质,主攻单产,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稳定增产。全市落实粮食生产面积595万亩,比去年略有增加,其中早稻种植面积229万亩,比上年增加3.6万亩,早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早稻总产量达89.44万吨,亩产为391公斤。

2、高效经济作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经济作物看,近几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以南丰蜜桔、食用菌、蚕桑、烤烟、花卉等为主的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已成为种植业增收的主体。今年我市在发展“一村一品”上狠下功夫,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品质和档次,重点抓好南丰蜜桔的开发。据统计,全市新增南丰蜜桔面积15万亩,新增烤烟1万亩,新增白莲1.5万亩,新增桑园0.6万亩,新增花卉苗木1万亩。

3、养殖业生产前降后升。养殖业生产前期受疫情的影响,整体发展速度下降。近期受市场影响,得到有效恢复。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10.87万头,同比下降2.1%;家禽出笼2787.35万只,增长0.9%;肉类总产量达11.41万吨,下降5.7%;生猪存栏122.88万头,下降9.8%;家禽存笼1890.4万只,下降3.7%。但第二季度禽畜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上半年,水产品产量66140吨,同比增加6250吨,增长10.4%;特种水产品产量17321吨,同比增加5371吨,增长44.9%。

4、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五新一好”的总要求,我市新农村建设在抓好去年537个试点村的基础上,今年又有798个自然村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行列,目前全部完成了试点村的规划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三清三改”。生态家园建设成效显著,上半年,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743户。阳光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805人。

(六)市场繁荣活跃。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同比增长16.0%。

今年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张力不断加强并持续释放,推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走高,特别是3—6月份,受肉类及其他食品类价格轮番上涨的推动,CPI逐月攀升走高,上半年抚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103.47%,比上年同期的100.6%扩大了2.9个百分点,涨幅不仅高于年初确定的3%的物价控制目标,而且在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中,与宜春并列第一位。但离5%左右的适度上限还有一定距离。

(七)财政金融稳健发展。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5.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保持了今年以来连续在33%以上的增幅纪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5.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1亿元,增长35.1%,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58%。国税、地税收入增势强劲,“两个比重”得到提高,税收收入完成11.3亿元,增长43.6%,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74.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

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3.14亿元,比年初增加22.25亿元,增长6.9%。其中储蓄存款256亿元,比年初增加11.6亿元,增长4.8%;贷款余额达179.87亿元,比年初增加13.34亿元。

(八)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上半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835万美元,同比增长171%,出口创汇1亿美元,增长127.9%。一是引进项目质量有所提高。引进了一批大的、好的工业项目落户,上半年引进工业项目数量和进资额,分别占全市引进项目和进资额的80.2%、83.9%,其中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省外境内工业项目50个,实际进资24.9亿元。二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今年引进的项目中,来自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的项目占全部项目的57.3%。

(九)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围绕实现“四个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和年初确定的23件民生实事,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就业再就业形势继续趋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万人,完成省下达年目标的90.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参保人数27.6万人,参保率达38.3%,超额完成了省下达参保率33%的目标。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展顺利,3.2万平方米(含0.8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的首期工程于5月底进行了首次公开摇号,共有168户城区低收入家庭领到了经济适用住房购买通知单。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今年以来国家相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多次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些将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的特别国债将使下半年进一步收紧银根的可能性加大。从7月1日起,大幅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人民币快速升值将影响纺织企业的出口和效益。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原材料能源涨价将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2、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发展后劲不明确。缺乏旗舰型、税源型的龙头企业,工业的主导作用和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1—5月份,我市工业增加值的增幅虽然在全省名列第四,但比重只占全省的4.2%,如按人口面积比较,我市应占全省比重的8—9%;从上半年的数字分析,县(区)工业经济运行优于市本级工业,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纺织、机械加工、化工、食品、医药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其它产业;目前我市部分县(区)工业增长主要由于新引进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增长带动,这些企业依赖税收政策,发展前景存在很大变数。

3、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全年农民增收任务仍然艰巨,由于季节因素,农民增收的大头在下半年,农民能否真正实现增收,目前断言还为时过早,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畜牧养殖疫情难以预料,上半年部分主要畜牧产品出现减产,下半年畜牧产业发展趋势受病害和价格双重影响;二是农作物病虫害潜在威胁不可小视。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薄弱,抗灾能力差,受天气、病虫害因素影响大,靠天吃饭的状况使粮食增产仍有压力。三是农资价格和石油价格上涨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受原材料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及农机用油价格也水涨船高,已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粮食直补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继而挫伤农民的种田特别是种粮的积极性,最终将影响农民增收。

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过快,困难群体生活压力加大。今年以来,我市食品价格普遍上涨,粮食、肉、蛋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压力加大,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上涨和粮、油、肉等食品的价格快速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要远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此外,医疗、教育支出负担仍很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年快速递增,增加了居民的支出,对低收入户来说压力更大。

三、几点建议

1、适时调度,确保各项指标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由于总量基础小,我市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增幅,在全省排位前移,但总量和人均水平仍居全省后列。如上半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速排全省第2位,总量排第9位,人均居最后一位。

2、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加快园区建设与发展。要扎实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项目承接能力,破解园区用工、用地、融资等难题。同时,要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如期开工,顺利投产。

经济情况分析范文4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投资力度;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05-02

2010年,潮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总体态势: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

2010年,我市经济延续了上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一季度GDF增长12.4%,基本与上年持平;上半年增速达到13%,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至13.6%。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F)559.2亿元,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出3.8和1.9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第10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各市中位居中上游(见下表)。

二、主要特点:经济发展呈现“3个协调”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1.消费市场较为活跃。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效应的继续显现,我市消费品市场增势良好。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亿元,增长18.4%。此外,大型商业企业增势强劲,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3.3亿元,增长47.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29.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增长12.2%。工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9.3亿元,增长15.1%,占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3%提高到54.3%,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5.7%。此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共完成农村投资66.5亿元,增长59.7%,占全市投资比重近4成,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3.进出口较快恢复增长。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步复苏,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促使我市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38.2亿美元,增长37.2%,增速居粤东各市首位。

(二)现代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协调发展

1.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4亿元,增长10.1%,占全市GDF比重达17.4%。资本市场理性回落,去年以来,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适度收紧流动性,对流动性非常敏感的金融业及房地产业增幅回落,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增长4%、下降4.4%,增幅同比回落10.5个和23.7个百分点。

2.先进制造业扎实推进。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20%。其中,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7%。先进制造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亿元,增长35.4%,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93.3%。

3.高技术产业稳步提升。2010年,我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10.1%。作为我市高技术产业主导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增长14.2%。此外,高技术产业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亿元,增长26.7%,利润总额2.7亿元,增长101.3%。

4.优势传统工业快速增长。全市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95.2亿元,增长20.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8%。随着优势传统工业生产的复苏,企业效益也明显好转。1-11月优势传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4.4亿元,增长21.7%,利润总额14.4亿元,增长31.7%。

5.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主要行业均实现增长,共完成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4%。其中陶瓷工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增长20.2%,对规模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3%。此外,不锈钢制品和服装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速均超2成。

(三)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协调发展

1.财税收入增速较快,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我市经济的加快发展促进了财政、税收收入增加。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增长27.4%。各项税收总收入60.8亿元,增长22.6%。与此同时,财政加大民生保障支出力度,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11亿元、6.9亿元、5.6亿元和5.3亿元,四个行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过半,分别增长11.4%、26.7%、34.8%和21.2%。

2.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5.4%,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利润总额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增长59.8%。其中,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5.7%,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6373元,增长13%。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7%,比上年上涨2.7%,实现全年CPI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

三、问题与建议:扩内需,提层次,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

(一)问题分析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需环境仍不稳定。目前我市企业出口订单主要以小单、短单为主,而且全球出口环境仍不稳定,加上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较大,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仍很多,这对外向度较高的我市经济来说,具有较大影响。

2.投资总量偏小,增速较慢,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2010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投资总量居全省各市末位,增速居全省各市倒数第2位。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重点项目未能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全市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亿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90%。二是城镇投资下降。全年完成城镇投资98亿元,下降5.9%,严重影响我市投资的发展。三是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全年共完成投资59亿元,大幅下降26.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9.3%下降为32.3%。

3.工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5家,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市第11位。去年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04万元,约为全省平均水平4成,在全省各市中处于末位。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占批发零售业比重仅为19.4%,比 重低于全省水平约17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商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总体实力不强。

4.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辐射性、带动性还不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高技术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受到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困扰,总体产业层次不高。

(二)建议

因此,建议我市下一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的引进落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公路建设、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城乡投资全面协调发展。

2.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外贸出口增长。要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促进优势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研发能力,加强品牌、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各种洽谈会、展销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3.加快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扶持一批企业走上市融资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4.加快产业转移承接步伐,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现代产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为我市现代产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利用后发优势,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我市下一轮经济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层次。

经济情况分析范文5

(2006年4月2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县发改局、县统计局、县经贸局的领导从各自的业务角度作了很好的发言,对我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作为县城所在地,我们xx镇工业经济工作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工业发展“12345”工程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我镇当前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工业经济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在去年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今年我镇工业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一是工业产值总量再创新高。第一季度,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98004万元,同比增长10.8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27499万元,同比增长23.19%。

二是销售产值增长较快,产销衔接良好。第一季度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7767万元,同比增长14.01%,产销率整体接衡,产品销售率达100%,销售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0%,企业效益和利润进一步提高。

三是主导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第一季度,我镇六大主导行业共实现产值59782万元,同比增长18.35%,其中:原创:我镇塑制品、服装、机械、礼品、电子通讯配件、皮革制品这六大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5997万元、6213万元、3896万元、29079万、5623万元、897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34%、40.15%、13.22%、13.21%、17.96%和1.65%。

四是园区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我镇服饰工业园区已投产的22家企业中,有16家企业都是规模以上企业,第一季度完成工业总值1856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3%。目前,已落实用地指标的另外23家企业,正积极筹建,争取早日进场。

(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进展。今年以来,我镇以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树立县外就是外的思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的新突破,确保完成县下达各项指标。1—3月份,共完成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11%,实际到位内资620万元,完成22.96%。同时,推出包括国贸大酒店、中央公园、物流中心等一批服务业、社会公益事业及基础设施项目,招商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工业性投资比重加大。今年1—3月份,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2万元,同比增长9.85%,特别是工业性投资完成增长速度加快,1—3月份累计完成4573万元,完成14.29%,同比增长6.32%。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今年1—3月份,全镇完成财政收入10670万元,比上年增长20.70%,完成工商税收6720万元,同比增长7.25%;其中国税完成收入2380万元,同比增长11.42%,地税完成收入4340万元,同比增长5.08%。

(五)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今年1—3月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8040万元,比年初增加17311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9077万元,比年初减少699万元,银行存款余额270265万元,比年初增加11617万元,银行贷款余额185892元,比年初减少3480万元。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问题

当前,我镇经济增长速度态势良好,但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不尽如意,产品单一等矛盾较为突出,并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相互交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重压力。一是信贷趋紧的压力。截止3月末,全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9077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99万元;金融机构倾向大用户和在建项目,大量收缩流动资金贷款,而且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重。二是企业成本增加的压力。主要是基础产品原材料涨价,国际石油价格大幅飘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高,金融机构扩大浮动利率范围,公路、铁路货运成本大幅度上涨,劳动力紧缺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变小。

(二)土地资源依旧成为经济发展硬瓶颈。由于受土地问题的制约,企业发展空间和后劲受阻,导致部分企业不敢上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无法得到有效的更新、增效。土地供需矛盾还使我镇招商引资工作的难度增加,限制了一些外地企业的流入,也使本地的一部分企业流出,影响了我镇工业增长的潜力。

(三)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一是体现在后劲不足上,由于近年受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我镇一些重点工业项目推进总体滞后,影响了新的增长点快速形成,亮点不多。二是体现在重点支撑上,虽然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政策扶持下,我镇企业规模已逐步壮大,但整体规模还偏小,规模以上企业少,仍存在“低、小、散、乱”的状况。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单一矛盾仍较为突出。

(四)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由于历史欠债太多,加之我镇和县财政分成体制及土地出让、规费分成比例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和开发建设负担过重,财政支出压力仍然很大,制约着我镇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及措施

第一、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树立县外就是外的思想。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形成招商引资强大合力。明确招商引资重点,突出招大项目、好项目。继续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要抓住与瑞安、温州及周边地区产业接轨的有利时机,甘当配角,发挥优势。注重引进符合我镇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能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的项目,引进出口创汇、进口替代的项目,引进农业、服务业、社会公益事业及基础设施项目。认真组织项目,建好项目档案库,做好项目的规划、论证、包装和推介工作。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宣传工作,突出亮点,选好切入点,充分打好交通、区位、政策、文化、环境五张优势牌。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要加快建立解决工业经济问题的协调机制,推行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积极主动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全程服务和延伸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提高项目的兑现率和落地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依法从严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营造安全、文明、法治的投资环境,创造安商、养商、亲商的良好氛围。

加快发展外贸经济。积极实施经济增长的外贸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和兑现各项出口政策。大力促进外贸结构调整,继续保持以皮革为主打产品的外贸出口良好势头,鼓励发展服饰、塑包、汽配、商务礼品等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企业承接出口加工业务,扶持发展外贸加工重点企业。力争实现我镇外贸出口增长12%以上。

第二、以工业项目推进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经济是我镇经济工作的重心,要以“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千方百计加快工业项目推进。要树立强烈的项目意识,以重要项目推进牵动我镇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实行项目推进“两挂两联一分解”制度,全面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健全重要项目定期汇总、分析制度,及时准确掌握项目进度。继续抓好工业项目供地率和进场率,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今年要重点抓好乔治白休闲服饰、显峰汽配、高翔电子、鸣峰礼品、一鸣牛奶、华厦实业等29个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全镇工业性投资3.2亿元、去年供地的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100%及今年供地的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率90%的县定目标。

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化园区产业布局。调整完善服饰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积极引进规模大、产品优、品牌响、效益好的企业。同时,盘活存量,搞活“预期”,做好土地集约使用和园区扩容文章。要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服饰园区主出入口市政道路和园区供水、供电、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形象。要加快入园企业建设。已落实用地指标的23家企业要全部进场;在建的10家企业要加快建设进度,早日投产;已投产的22家企业要通过强管理、上水平,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园区管理和服务。完善园区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园区企业联谊会积极作用。另外,积极做好城南塑编企业厂房改造规划,积极做好城西企业外迁工业小区规划调整工作。

千方百计加速企业自主创新。要把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产业提升步伐,改造提升塑编、服饰、商务礼品等传统产业,扶持培育电子通讯、汽摩配、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开发、研制,引进新产品、新技术,争取10个列入省、市级科研项目。强化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打造品牌,原创:培育名牌,创出更多的国家和省、市级名产品、名商标。提高企业家素质,继续办好MBA第二期研修班,积极举办多层次的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班和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专题讲座。

第三、以繁荣市场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以繁荣市场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要素市场。启动平阳羊毛综合市场四期扩建,做好前宕农贸市场建设前期准备和城南菜市场改建方案,盘活城西农贸市场,完善平阳电子通讯市场,协助筹建中国轻工商贸城,积极争取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落户昆阳。市场建设一定要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去开拓,小心翼翼去呵护。

经济情况分析范文6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延续了2010年的高速增长,但增速从下半年开始呈现出缓慢回落的态势。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步,服务于高端用户的高档机床供不应求。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速,进口再创历史高位,而国产低端产品需求明显减少。国际市场继续呈现不同程度复苏,我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机床工具产品平稳上升。

1~12月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进出口统计

自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定义规模以上企业由年度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2000万元以上,统计范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2011年12月机床工具行业统计企业个数为4385家,比2010年年末减少2000多家。本文所涉及2011年数据均在4385家企业范围内。

1、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国统局数据显示:1~12月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06.5亿元,同比增长32.1%;产品销售产值6424.9亿元,同比增长31.1%产品销售率达到97.3%,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利润445.8亿元,同比增速为28.0%产值利润率为6.7%,与上年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本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4,7%。

具体到小行业,金切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2.9亿元,同比增长23.1%。金切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5.1%和20.6%;成形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7.3亿,同比增长36.0%。成形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比同期增长0.9%和13.0%。

2、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情况

2011年,机床工具产品累计进口202.9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其中金属加工机床进口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6%。

机床工具产品出口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24.2亿美元,同比增长30.3%。

3、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及市场占有率

2011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产值达282.7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其中金切机床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6.2%;成形机床85.2亿美元,同比增长37.4%: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达390.9亿美元,同比增长32.9%。

金属加工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按金额计)为66.1%,较2010年降低0.8个百分点;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为56.6%,较2010年降低0.1个百分点。

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生产、进口及出口总体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市场需求高端化的趋势加速,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点:

1、产销增速高位运行,增速放缓

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产值继续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产量突破100万台。中国仍将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年机床工具行业呈现高位运行、高开低走、趋势放缓的走势。在五月份增速达到最高、6月份单月产值达到634.9亿元后,增速开始缓慢下行,在8月份跌破了连续保持23个月的单月增幅高于30%的纪录后,9月份到达谷底。进入四季度,虽然出现了预期的机床工具行业一般规律的反弹,三个月产值连续攀升,且10、11两个月的月度增速又回归至30%以上,12月份当月产值达到全年最高682亿元,但受市场需求影响,反弹力度不足,12月份月度产值同比增速则再次跌回至2609%。

机床工具大行业中,增速最高是机床附件小行业,铸造机械和成形机床增速次之,金切机床增速最低。

从七个小行业重点联系企业(部分)的新增订单统计数据看,其走势更为严峻。一是市场需求信息减少;二是低档产品订单下降幅度较大;三是重型、大型机床产品订单明显下滑,其中大型机床产品尤为突出;四是一些企业已完成的订单,用户也不急于提货,甚至明确要求延迟交货;五是数控系统供应商订单在10月份以后下滑明显,库存增加,同时也出现用户延缓提货的现象。

2、产品结构调整明显进步

2011年,一大批机床工具行业科技进步成果进入应用领域,同时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内外动力的推动下,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明显进步,一批中高档机床工具服务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重点领域,甚至还为国外高端用户提供了成套装备。如:济南二机床有限公司在美国福特公司压力机生产线招标项目中,一举中标,将为其提供两条世界最先进的压力机生产线,总价值10亿元。

从相关数据可见,近几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的数控化率无论以数量还是金额计算,均在不断提升,2011年产量数控化率比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产值数控化率,比上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国内金属加工机床产值增速也大大高于产量增速,金属加工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15.3%,其中成形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35.9%。

3、进口又攀新高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口增速高企不下,同比增长29.3%,月度进口额依然处于高位,但月度同比增速逐步趋缓。

金切机床是机床工具各类进口产品中的绝对主力,达到105.4亿美元,同比增长40.0%;成形机床进口27.0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增长较快,进口额已超过数控装置,跃居第二位。1~12月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6%。其中数控机床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加工中心、磨床,特种加工机床、车床位居各类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前四位。金属加工机床主要来源地前四位的是日本、德国、台湾地区和美国,占进口总额的79.5%。

4、市场需求加速升级,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未见提高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转方式。因此,用户行业的结构升级与转型成为推动机床工具市场需求向高端化发展的动力。受到高居不下的进口压力,2011年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为66.1%,与上年相比降低0.8个百分点。

2011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增速高达40.6%,高于我国同类机床产值增速11.2个百分点。来自德国和日本的进口额在总量中占2/3,推高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平均单价同比上涨33.2%。反映出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速,用户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也反映出国产中高端产品在技术水平、产业化、适应市场能力、整体服务等诸多方面仍不能满足这一变化的要求。

5、出口稳定增长

1~12月机床工具产品继续保持稳定增速,出口额达到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出口额创多年以来同期最高。尽管我行业已有一些高档产品出口到海外,但是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的格局没有改观。按产品类别看,排在前两位的是切削刀具和磨料磨具。从出口增速看,夹具附件增速最快。

从出口企业性质看,私人企业、外企和国企出口金额占比分别为44.9%,26.8%和15.6%,三者增速分别为39.4%、30.6%和6.4%。数控装置、机床夹具、机床零部件的出口主力军是外商独资企业,其占比均超过40%以上。其他产品,如金切和成形机床、刀具、磨料磨具、木工机床等出口主力军均为私人企业,其占比均超过40%以上,其中成形机床占比达到60.1%。

2011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市场中,无论是美、日、德等传统市场还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出口去向前10名排序如下:美国、印度、巴西、日本、德国、俄罗斯联邦、印度尼西亚、香港、泰国、韩国。其中,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发展很快。

关注问题积极应对

由于我国前期4万亿拉动内需产生了一定的提前消费、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出现的政治动荡、美国为解决债务问题而采取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全球通胀压力增大,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变化等诸因素影响,使得我国机床工具市场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增长后,在2011年5、6月份新增订单开始大幅回落,增速趋缓态势已经形成。与此同时,以下问题也须引起高度关注:

1、投资增长过快喜忧参半

201 1年全年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2214.5亿元,同比增长54.7%:其中设备工具购置额同比增长54.0%。

在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50余家行业企业的调研中,也反映出近两年各企业厂房扩建、设备购置投入巨大、产能扩张过猛的情况。投资额的快速增加,保证了机床工具行业的工艺装备的先进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活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但也会造成产能过大、重复建设等问题,最终难免形成市场无序竞争,资源浪费。

2、必须持续加强产品结构调整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在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高端产品还是以进口为主。2011年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金属加工机床金额较上年分别增长50.3%和40.0%。二是中档产品的产业化也亟待加强。从我国台湾和韩国进口的加工中心金额较上年分别增长23.7%和24.3%,与我国数控金切机床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反映出我们尚未有效减少中档机床的大量涌入。三是功能部件瓶颈现象尚未明显改观。2011年我国功能部件发展速度与进口的功能部件增长速度也基本相当,反映出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还是依赖国外进口,其基本格局虽有改进,但未发生根本变化。

3、进出口大幅度逆差不容忽视

机床工具行业一直是进出口逆差行业,2011年进出口逆差进一步拉大,达到历史之最,其原因在于:一是进口大幅增加。虽然出口产品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增速仍低于进口增速,且出口基数也低于进口,故进出口逆差进一步加大。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仍然存在问题。我国出口金额最大的前两位产品是工具刀具和磨具磨料(二者出口金额占比达到44.5%),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是低价的低端产品和原料型出口。进出口价格的差异也无助于逆差的缩小。展望201 2年迎接挑战

2012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将面临以下六方面挑战,一是主要用户行业发展放缓,内需拉动难以乐观;二是生产原料价格继续上行,效益增长难度增大;三是汇率上浮压力持续,对外贸易优势受到削弱;四是全球经济复杂多变,进入新的不确定性阶段;五是银行贷款有所松动,资金紧张不会根本改变;六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内资企业压力明显增大。正确判断形势,充分准备,积极应对,努力拼搏,是保持机床工具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务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已打下良好基础。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助推了企业自主创新、高端产品研发和中高端产品产业化进程:近10年的高速发展,企业工艺装备条件有很大改善:《机床工具行业“十二五”期间工作要点(试行)》明确了机床工具行业由大变强的努力方向,指明了“十二五”期间行业的重点任务及采取的主要措施。确立的三大标志性目标是:在为重点行业核心制造领域提供装备和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高档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中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形成若干世界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工作要点”已在企业中取得了广泛共识。为此,全行业要努力做到资源、精力,目标等三方面的集中,分阶段逐步实现“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

预计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