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目前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疲软,经济对教育的冲击尤其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是招生难、就业更难[1]。随着经济形式的恶化,中等职业教育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症结”现状和发展态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预期把握[2,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与“症结”

1. 办学机制不活,目标不明确

笔者走访了部分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发现相当部分职校的规模在缩小,学生数变少。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一统之下,走着“普高”的路子,照搬高校的“本本大纲”,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听不进,不愿学,三年文化课等于零,专业技术学的也仅仅是皮毛,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社会不欢迎,进了企业还是被扫地出门,职业教育步履艰难。

2. 专业设置不对路,很难适应市场

目前职校开设专业大多是管理类和金融类,然而市场对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并不青睐,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由于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从而加重了就业的难度,因而绝大部分的初中毕业生选择的是上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即使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他宁可在社会上闲待,也不选择进职校,使得职校生源捉襟见肘,志愿报考者寥寥无几。

3. 管理粗放,办学风气受到影响

由于职校生源严重不足,招进进来的学生水准较低,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教师的管理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更谈不上管理的规范和精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数地方呈现放羊式管理,学风每况愈下。

4. 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

一些地方的职教成了“疗养所”,老弱病的都照顾到职教(没有升学压力),造成职教教师战斗力不强,一些职校盲目追求高学历,引进接收的教师的学历是越来越高,水平却平平,中看不中用。

5. 宣传不到位,认识有待提高

历经数十年,发展的职业教育作用和意义已为人们所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价值观的多元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职教地位仍有待提高。在职教的宣传上也存在一些弊端,在招生的过程中,普职的比例难以协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

1. 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导,依法治教

近年来,各地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机制上给予了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撑,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仍然需要保持和扩充。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关键。论文大全。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大量的懂技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在这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必须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按照职教法的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实施政策倾斜,大力扶持职教发展,为职教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论文大全。

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面对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要克服“等靠要”的观念,要深化教育内部的改革,打破框框条条,建立适应市场的职教体制,走自我发展之路。改革课程体系,打破僵硬的办学模式,学制可长短结合,办学普职结合,以市场定位专业,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课程,以动手操作技能型为主题,以实用为上。要千方百计扩大职教生源,可以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向老少边穷地区要生源,普职联合办学,普通高中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到职教接受技能教育,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城镇三产服务业上作文章,办下岗职工农民工转型技能培训班,向整个社会求生源。要高度重视学生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让工厂农场饭店宾馆事业单位都称为职教学生学习成长的天地。要让职教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实践技能上,各职校都要尽可能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重视学生品性的塑造,这样职教事业才有出路。

3.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职教要发展,师资是保障。职业学校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真正做到贤者上、庸者让,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既看文凭更看水平,既重学历、更重能力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双师型上下功夫,要求相当部分的教师既要有学历文凭,也要有劳动部分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老师带着学生学,为学生做表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 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快就业,早就业创造条件

就业难直接导致招生难,职校只有解决好学生就业环节,才能克服招生困难。职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互通信息,及时向企事业单位推荐输送毕业生。利用互联网举办人才劳动力市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积极鼓励职教生自主创业,树立正确是就业观,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就业的金光大道。论文大全。

5. 重视宣传效应,树立职教良好的形象

要想清除世俗对职教的偏见,还需加大宣传的力度,选择优秀的典型,展示职教的丰硕成果,让社会了解职教,让世人高看职教生,让职校生有登台亮相的机会,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激发在校生刻苦向上的精神,让全社会都来颂扬职教事业,关注职教事业,使职教生源源远流长,使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沙民. 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J]. 职教新观察, 2008, 12.

[2] 陈燕. 浅析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科教文汇,2008,11.

[3] 张松斌. 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 教育探索, 2008, 12.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2

一、现代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全球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日益增长。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正式开始运作,组织的《修订的关于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建议书》明确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与各级各类教育和职业相沟通,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项目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建设一个全民的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的社会中应起着贯彻始终的关键作用。200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经合组织(OECD)各国教育部长会议,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纳入其成员国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目标并要求为年轻人提供通用的、迁移性强的技能,以便适应  转岗及终身学习的需求。2008年6月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以“注重质量的全民教育:学到21世纪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为主题,确立职业和技术教育为四个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建议将职业教育真正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使青年既有就业机会,又有升学机会,促进职业教育深层次发展。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UN)《欧洲2020战略》,更是将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作为实现欧洲经济智能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增长的行动方案,并由此制定了“新技能和就业议程”旗舰计划,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效能,促进劳动力的有效流动与市场参入度。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关注点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发展并举”;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终身教育”或“全民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新世纪以来,我国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2014年,《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产业升级、民生普惠、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未来需继续深化“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夯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分两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动向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状

(一)基于制度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2011年初,教育部将中职与高职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随后召开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此,国家层面的相关制度研究围绕着“如何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陆续展开。2011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专题调研项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和政策安排”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工作迫切要求政府优化制度环境设计,包括统筹建立政府管理系统、法律制度系统、经费投入系统、科研支撑系统、招生考试制度等。对于各项具体制度的构建,则主要从国际借鉴和国内试点两条路径进行探讨。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项保障制度。如通过分析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与各州《学校法》两个法律支撑系统、瑞士新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进入最后的完善阶段;通过对《欧洲资格框架》、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日本职业段位制度等实施背景及特点的解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研究”于2013年正式启动。此外,借鉴德国各州财政与企业雇主投入的双元经费投入系统,我国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办学的资源配置问题迫切需要解答。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和职业教育咨询服务系统对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也使“科研与就业服务支撑系统”的制度设计迫在眉睫。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确立,启动了从理论层面全面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开端。

二是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结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陆续成为全国各个省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试点”。各地区以招生考试制度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针对高职单独招生试点、“3+2”五年一贯制培养、注册入学试点等多元化招考录取制度提出一系列措施。如上海市提出通过改革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和“三校生”考试制度、建立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以及增加技能优良的中职生免试进入高职的渠道等方式改革招生制度,拓宽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渠道;江苏省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启动了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制度,并通过在全省成立19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使高职院校带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发展,形成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湖南省将高职院校对口招生规模从5%上升至20%,积极 落实中职技能竞赛获奖者免试升学政策,倡导优势专业适度扩大五年制招生等。总之,各个省份各种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试点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职教体系构建的进程。然而,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点”上试验,带来了“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课程难度与学生年龄”、“长学制与学业灵活选择”、“资源共享与院校壁垒”等诸多矛盾问题,亟需职教体系内部衔接的统筹设计。

(二)基于内容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制度创新是治标之举;内容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则是治标之道。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容研究成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核心和焦点。

目前,基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衔接主要体现在目标衔接、专业建设衔接和课程衔接三个方面,其改革主要形成了两大趋势:一是以赵志群、姜大源为代表的北方学者,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一体化研究;二是以石伟平、徐国庆为代表的南方学者,探索以项目课程改革为路径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衔接。研究者普遍认为,只有建立课程衔接体系,才可能实现中高职的实质衔接。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课程衔接体系”不是某个地区层面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而是体系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具体到如何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学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衔接是基础。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薄弱,中职的专业设置数量多、分类细,而高职相对中职而言,专业数量不多,口径宽泛。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错位必将导致课程内容设置的大量重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改变“局部试点”的思维惯性,整合相关主体,统一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性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等纵向层次上的专业结构,从而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二是专业教学标准是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是一个适用于同一专业或者同一类专业的普适性的教学要求,其制定将使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教学要求互为衔接,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在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下设置,各级职业院校则可以在顶层设计的标准要求下实施教学。三是课程衔接内容的开发要遵循工作逻辑。所谓工作逻辑是指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细化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并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进而根据能力要求的层次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依据

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直至90年代,运行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才开始逐渐向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转变。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在全社会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职业教育资格制度走过了初步建立期(1993—1996)、逐步完善实践操作期(1997—2006)和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调整并双证衔接发展期(2007—2012)。目前,已进入职业资格框架系统构建和内涵发展阶段。

1.我国产业体系的结构与特征是建立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面对中国经济结构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结构改革推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与服务相融合,其表征是形成一个技术先进、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系统,是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产业载体。现代产业体系自提出以来,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在此基础上,2013年又对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修订版本,不断明确和细化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的调整标准条件。因此,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做到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职业标准,进而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就此意义而言,现代产业理念和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布局是合理构建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2.国家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是一种工作标准,是基于职业分类及对应职业活动内容而制定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它是从业者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方向的基本依据,也是企业挑选、淘汰、评价从业者的标准法则。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在职业的工作内容、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梯度要求,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确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及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明确的指导。此外,基于现代产业体系而构建的国家职业标准框架与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它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将有利于专业布局的调整、统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规范化,从而真正实现中高职内部衔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其构建是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的动态发展过程,即课程的诸要素,如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在横向上要相互协调与一致,同时,职业教育不同学历层次“启蒙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技术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内容序列化、时间阶段化、效果完整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二维结构”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职业教育一方面植根于教育的理念,即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植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工作标准。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目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同时考虑职业“非定向性”和“定向性”两个纬度。非定向性指以“准职业”为媒,将职业能力、素养与人生理想、信念、价值等有机融合,具有教育的内在规定 性;定向性是指某一特定工作岗位的规范性要求,具有职业的外在规定性。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使命就在于,如何使这二维结构融合成同一过程,使学生在获得职业“定向性”要求的过程中走向“非定向”的全面发展。

2.工作和生活实践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生成逻辑

工作和生活实践是基于工作世界和生活世界本身的经验逻辑,给予个体经验同构化的体验过程,同时,在主体性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和谐内嵌于“人——工作——生活”的关系之中,这与“概念化”、“理论化”的科学世界不同,它使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价值、伦理等体现个人主体精神的意识活动。目前,无论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还是“项目课程”,正是基于工作世界实践逻辑的理念,使“知识从属于活动”,重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二维结构”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要求,以工作实践过程的逻辑可以组织专业领域课程内容,而社会生活实践的逻辑则可以组织基础文化课程内容。前者以典型性“项目”或主动“作业”等形式,按照工作过程复杂程度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序列化,从而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后者通过“主题”和“专题”等形式体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贴近社会的生活实践逻辑,陶冶学生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是一个长期的隐性演进过程。工作和生活实践都是人类生命展开的过程和形式,其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关键是“衔接”——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48-50.

[2]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3]柴葳,高毅哲.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各地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教育规划纲要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1-05-30.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高职英语 英语教师 专业化发展 现状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28-03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得到国内外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则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在经历了萌动阶段和初步发展阶段之后,目前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的研究热点。其研究内容也从外语教师专业素质逐步扩展到教师知识能力、专业发展模式、教师信念等方面。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对“双师型”教育工作者的需求持续增大,因此高职英语老师如何发展也备受关注。“基础+行业”的英语课程模块得到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认可和推广,这也促使高职院校根据需求加大对教师的在岗培训力度和范围,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专业素养和行业知识。因此,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之一。唯有大力加强英语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使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与深度更上一个新层次。

一、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

(一)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背景。一直以来,我国高职英语以提升学习者的英语运用水平为目标,教学改革从未间断,如今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近年所提倡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课程改革模式更是获得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认可。行业英语课程就是把英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未来可能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让高职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的一致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业情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通过选取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中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作为授课内容,在行业情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旨在增强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行业英语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推行,使得高职英语老师不仅要教授英语,而且还要熟悉该行业的基本知识,并且具备将行业知识、专业知识和英语结合起来的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向行业英语教师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而易见。英语授课内容从基础向行业延伸,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掌握并了解更多相关行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引导教师走向行业化和专业化。

(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1975年William H. Bergquist与 Steven R. Philips在《有效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的组成部分》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1977年,两人在《大学教师发展手册》里又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大学教师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教师的个人发展离不开外部制度环境的支持,而且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Foord所提出的教师职业发展五个同心圆理论,强调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校、教师与职业这几个发展关系都是以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为圆心,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教师的职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需要教师独立面对教材、课堂与学生,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工作。但是教师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在与同事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取鼓励和刺激,从而增加自己的职业发展动力;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需要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可以说,教师在追求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让自己、学生、同事等都成为受益者。

由此可以看出,当教师自身职业得到发展,必然可以带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校、教师与职业的关系发展,同时这种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有着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应该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c平台。

二、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现状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推行。社会快速进步,对高职英语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这就迫切需要激发老师对自身职业成长的关注与重视。

(一)缺乏相关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绝大部分的高职英语老师毕业于英语教育方向,他们可以很好地胜任基础英语的授课任务。但是,由于英语教师自身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因此即使使用了行业英语教材,他们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专用名词、常规词汇和行业常规等也并不甚了解,导致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更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拓展,只能局限于教材本身的讲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偏向于语言点的讲解,而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对相关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展开学习。这样的行业英语教学,其实和基础公共英语并无本质区别,虽然是使用本行业英语的教材,但是“换汤不换药”,根本无法体现高职特色,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更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发展空间受限。高职教育顺应社会形势,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胜任与行业相结合的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然而,现实中依然有部分院系领导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好英语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力,对英语教学改革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甚至有个别领导认为高职英语教师只能作为基础课教师,不能列入“双师型”培养范围,因此对本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缺乏明确指引及长远规划。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高职英语课程不仅不受重视,甚至还存在着“英语无用论”的思想和观点。英语教师除了教室,没有其他的实践教学场所,和其他的专业教师也基本没有机会进行专业上的交流、探讨及合作。行业英语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高职英语老师的职业成长空间相对其他学科的老师而言其实空间有限。

(三)高职英语教师的学术地位低。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师普遍存在学术发展受限、科研经历少、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而我国高校外语届的科研则普遍是以学术型的“语言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方向为主,大部分的外语核心期刊把教学研究类的文章排在后面,不重视教学第一线的教育研究。甚至更有些核心刊物要求的老师必须是本科院校的教师或是必须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发表的文章一直都难以登上一类外语类核心刊物。可以说,在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中,高职英语教师的学术地位低,在科研和论著上无法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进行比较。

(四)教学压力大。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薄弱和英语水平严重不均衡的现状,英语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受英语水平限制,大部分高职学生表示在英语课堂上听不懂、说不出,因此无法主动、积极地融入英语课堂的互动活动,很难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造成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尽管高职英语的改革从未停止,然而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却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现实。同时,高职英语的课程内容与本科大学英语没有太大区别,并没有与行业和专业结合,高职英语并没有真正体现“高职特色”。与此同时,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期总课时统计中发现,英语教师的授课课时普遍高于其他课程的任课老师。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公共英语教师平均每学期300教学课时,每周18课时左右。再加上合班与大班的教学,这些都给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和强度。

三、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高职英语教材。尽管每年针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出版的教材层出不穷,种类繁多,但是真正符合高职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的英语教辅材料却少之又少。但如果一味追求与专业和行业相结合,那么选择专业英语教材的难度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又太大,而行业英语教材有的却又与专业英语难以区分。高职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教材、行业英语的教材繁多却水平良莠参差不齐,这些都成为阻碍高职公共英语深化教学改革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二)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是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然而,就当前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而言,高职与本科其实相差无几。也就是说,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偏向于文化方面的选题,虽然强调了教学内容吸引力和文化素养,但是却无法凸显高职特性,缺失了高职教育所强调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三)高职英语教学手段。现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新兴的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也受到推崇。但是,由于高职英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比较有限,加之精力和时间有限,对于翻转课题、微课和慕课的推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PPT为主要教学手段。并且要么制作的幻灯片水平较低,要么就是使用教材教参所提供的统一课件。如此单调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无法彰显高职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与特色,另一方面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难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水平。

四、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如何向专业成功转型,等等。本文就高职英语教师如何向行业英语教师转型的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模式,希望能够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自我发展模式。高职英语老师向专业转型已成为大趋势,而向专业转型首先需要确定老师选择的专业方向。老师可以结合所在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拓展自身专业知识,除了系统研修某一相关专业,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教学资源,旁听本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课,与该专业领域的实践者和从业者进行深入交流,还可以参加各种相关的专业学习培训、学术讲座等,以及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各种方法方式进行自我发展,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从而实现专业化发展。

(二)跨学科合作教学模式。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若想向专业化发展,转型为行业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与专业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教学,共同承担行业英语的教学任务。各种针对合作教学的研究表明,跨学科的合作教学有助于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相互学习的过程。如果高职英语教师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教学,那么英语教师可以直接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及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中获益,从而更快地提升自身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模式。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与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以鼓励甚至是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目的就是为了让专业教师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不断积累工作经历和经验,从而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到相关专业背景的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从而扩展自身的专业领域和专业知识,促进行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企业顶岗实践是高职英语教师拓展自身专业知识、提升高职英语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要求老师除了能够熟练使用传统的教学技术,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就对高职外语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推广,高职外语老师不仅要了解各N教学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的使用,还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掌握各种信息资源,并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微课视频,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五)增强教学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教师最为有效的自我发展途径之一,然而这也是高职英语老师最为薄弱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以研究者的角度看待教学理论和实践,学会反思和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高职外语老师应该做到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职英语老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影响力。

(六)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高职英语教学工作和高职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为高职外语老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帮助外语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包括提高学历、在职培训、企业顶岗、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同时,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与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校方也应该积极促进个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与支持。

总之,实现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可以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还可以实现教师的个人目标。从校方角度看来,教师的发展可以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从教师的个人角度来看,在实现教师个人目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因此,重视和加强高职英语老师的专业成长,不论是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都是有利无弊的。

【参考文献】

[1]黄金花,苏碧英.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讨[J].科技资讯,2014(19)

[2]高小姣.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发展现状研究述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3]刘黛琳,卢丽红.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2012(4)

[4]董金伟.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5]李晓荣.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2(14)

[6]凌春风.基于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4(1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桂职院(2013)125号122212)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困难;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近年来,地区财政以教育惠民为抓手和载体,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在严格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的同时,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一、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

塔城地区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地委、行署关于推进教育强区的战略部署,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想方设法落实政策,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力保障教育民生,努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2013年预算内教育支出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基本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得到进一步更新,教育面貌发生了全面的变化。

(一)确保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

塔城地区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安排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落实好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政策。完善地方教育附加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办学,丰富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支持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教育支出已成为我地区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为我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不断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围绕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主要支持教育项目建设及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程、职业教育发展等工程。

(三)积极落实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

全国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为确保按期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出台了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10%教育资金的政策。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关系到塔城地区农村和城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地区各级财政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计提教育资金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实施办法》的规定已全额拨付到位。

(四)努力做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支出工作

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主要用于基层“双语”幼儿园建设、新建校舍工程、各县(市)校舍的抗震加固工程、教育“两基”复验检查工程,薄弱学校办公教学设备购置及教职工社会保障支出等教育相关支出,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支出提高了我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基础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法规,巩固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努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二、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按照“文化教育发展年”工作部署,以教育惠民为抓手和载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一)围绕教育发展目标,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塔城地区财政工作会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认真落实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年”总体部署,根据自治区核定全疆财政收入增幅22%的奋斗目标,如果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需超过22%的增长目标,则在上年17.72亿元的基础上增幅必须超过22%,全地区必须达到21.71亿元的财政教育投入。要求预算安排未达到标准的县(市)必须调整支出预算,努力做好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目标。

(二)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教育资金监督管理,减少资金闲置、重复、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义务教育标准化、信息化发展,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传道授业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确保教育资金高效运行

一是进一步规范教育专项资金使用行为,推进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树立绩效管理理念,财政教育经费要从单纯增加投入到注重资金使用有效,从单纯对单位或项目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平台和体系建设,整合公共资源,发挥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优势效能。三是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把加强资金管理放到突出位置,保教育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四)为确保完成教育投入的各项增长目标

各级财政加强征收管理,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以确保各项教育项目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同时加大教育资金整合力度,如将援建资金用于支持教育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解决突出问题。重点支持实施高中阶段业务教育工程、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发展等工程。

(五)进一步强化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首先,在一些符合条件的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中,按照现代财政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财政教育资金绩效管理的有效机制。其次,根据财政绩效评价的通用原则,建立一套科学、简单、适用的教育资金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实施财政教育资金的绩效管理,进一步增强了财务管理意识,提高了财政教育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贫困生资助等教育项目资金分担比例上,按照分级分担的原则,充分做好项目资金分担部分落实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金需求不断加大与财政收入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自治区核定全疆财政收入增幅22%的奋斗目标,地区在上年一般预算收入25.79亿元基础上达到22%的增幅目标31.47亿元需增加5.68亿元收入。5.68亿元的增收收入中,其中交通专项、水利专项、人才发展专项需以专项上解形式上缴自治区1亿元,剩余4.68亿元,用来满足教育、科技、农业法定支出增长需求任务艰巨。如果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需超过22%的增长目标,则在上年17.72亿元的基础上增幅必须超过22%,也就是必须达到21.71亿元,增加投入近4亿元,又占去当年财力增收收入4亿元,目前可用的增收财力只有6800万元,远远无法满足科技、农业的法定增长,如果科技投入比例要达到生产总值的1.8%,初步测算需在上年1.31亿元的基础上增加6亿元资金投入量。今年又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年,这一大的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的需求量无法满足。除此以外,新增财力中还必须拿出一部分用于保障新增人员工资的发放,对塔城地区财政来说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各县(市)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经费投入不一致

如:和丰县因财政收入水平增长较快,而县域教育设施已较完善。又如:裕民县财政收入基数偏小,不能完成教育增长要求。各类学校教学辅助用房、体育场地等办学条件指标,还需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教育债务包袱还十分沉重。

(三)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落实,规模较小的学校公用经费用于一个学校的运转还有一定困难,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教学和运转需要

如:托里县阿合别斗乡新林村小学有学生70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因学校经常停电共购置3台价值5000元发电机,每年下达的公用经费用于支付取暖费、电费已严重不足。

(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基本建设、个人部分及归还债务支出

上级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并未考虑上述支出,原来由预算外资金解决,但随着学校收费的取消,失去了收入来源,支出也就失去了资金保障。那么在地、县级两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加重财政负担。

(五)乡镇学校财务力量配备不足

普遍存在乡镇学校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短缺的现象,由于人员配备不齐。

四、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上级财政加大适当提高公用经费标准,适当加大对偏远、贫困乡村学生数较少学校的投入力度。

2.建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大力整合财政资金根据项目管理要求按照重点投入、示范投入、规范投入的原则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融合在一起实施。切实解决重复建设、分散投资、规模偏小等问题,以调整促发展,进一步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办学效益及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就是从职业生涯的理论出发, 帮助学生根据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个性差异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更好地发挥潜能,实现职业目标的一项教育活动。它不仅包括对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 同时包括为达成职业目标进行的能力和技术的培训、教育、实践等活动。2007年以来,政府、高校、社会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协同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在国内高校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整体推进的时间短、学生人数多,队伍总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目前高校在推进职业发展教育方面仍存在较多亟待完善之处。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国内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现状,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开设的普遍性不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必须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学时数达到38个学时。但是实际情况是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差异较大,课程开设的普遍性远远不够。一些学校以讲座替代,并未达到要求的标准。以重庆高校为例,全市63所高校,1/4的高校由于师资和经费原因并未纳入必修课,部分新办院校尚未开课。1/3的学校没有保证学时数,1/2的高校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内容仍停留在“如何笔试”和“如何面试”等实用、有针对性、见效快的“应试指导”层面。还未形成一套覆盖到1~4年级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也仅限于讲座、课堂教育等形式,没有跟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业、专业进行有效融合,不重视帮助学生分析市场行情、走势和分析职业发展动态和前景,不注重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社会实际合理定位,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教学实施的实践性不够。目前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涉及的实践环节的内容较少,更多是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与实际相结合不紧密。从重庆高校开展的情况看,一些本科院校虽然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但参与的人数还不够多,覆盖面还不够广,独立院校和一些高职院校尚未启动。学校层面组织的社会实践,更多是流于形式,没有很好与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选择相结合。

4.教育过程的针对性不强。目前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由于师资的不足和大学生数量猛增等原因,职业发展指导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特别对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 缺乏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 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一对一辅导、职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职业指导不够系统科学,缺乏针对性。

5.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在国外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人员都具有专业化水平。例如:美国高校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并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具有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等特点,完全能满足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要求。而国内高校从事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由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通道不畅等原因,整体素质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就重庆而言,虽然开展了GCDF、TTT等系列培训,但是全市100万左右的在校生,20万左右的毕业生,真正经过系统化专业培训,能够持证上岗的教师人数不足300人,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职业咨询都是由就业部门的人员兼任,专业队伍与学生1:1000的比例,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现实需要。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改进思路与对策

1.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大学职业发展教育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开足课程,保证学时,规定学分,从基本教学要求上得到保证。二是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学科优势和行业特点等因素,采取与企业联合开发等形式, 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和教材,同时注重与专业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的融合, 突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前瞻性、 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学校、社会机构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形成立体的教学资源库。

2.改革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改革现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理论讲授、分析讨论、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理论讲授环节重点讲解经典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研究状况等,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教育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分析讨论环节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教育性的案例及相关材料,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视频分享、活动训练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在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和启发,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合理调整就业预期。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假期和实习期,根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寻找相应的实习岗位,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职业,了解社会,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从而不断修正自己职业发展规划。

3.加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培训。通过举办专业资格认证培训,专题化业务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从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培训对象从就业部门人员向二级院系的专业教师延展,扩大专业教师的总体规模。二是促进高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扩大职业指导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鼓励高校的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增加职业体验,深度认知职业,及时了解职业发展的最新进展。三是构建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的发展通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队伍在职称评聘, 薪酬待遇以及职业发展方面的鼓励政策,确保从业人员能够留得住,干得好,保持队伍的持续稳定。

4.实施全程化和个性化职业指导。从大一开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引导重点,通过实施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制定出有序合理的学习计划, 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职业目标奠定基础。同时,要积极开展职业测评,重点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设立专门的咨询室,配备专业人员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及时解决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参考文献】

[1]蒋建荣,詹启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7

[2]刘建新等.《大学生生涯辅导》.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年1月第1版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52-01

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山西省交通学校,曾被誉为“山西交通的黄埔军校”,为山西的交通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的学历教育政策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很大冲击,本科生的扩招,大专生的不设线,似乎预示着中职教育就要走向没落,中职教育即将遭遇滑铁卢。山西交通技师学院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部分,正面临着严峻地考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良好,直至大学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人数和质量急速下滑,纠其原由不外乎有二:第一、国家政策的导向。学历对于立业之重要不言而喻,学历教育的扩招让原本挤不过独木桥的学子看到了挤过去的机会,于是他们放弃了职业教育。第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出现问题,不能从“给你一技之长”的角度培养技能人才,学校出来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就业,出口不畅导致进口不旺,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偏重于理论人才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偏重于操作人才的培养。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前身是山西省交通学校,是山西交通行业人才的摇篮。学校公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的人才技能过硬,到目前为止,是学校的主力专业之一,从专业发展来看,公路专业的发展过程值得人们借鉴。骨干教师多年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除了在校钻研教学,他们还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赴企业一线学习调研,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工作中直接就可以上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能成为业务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汽车专业作为目前学校的龙头专业,也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为了向职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经验,学校曾派两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学习,同时还和上海大众,广汽本田等国内一线汽车制造商联合办学,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始终与最新前沿技术保持着着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几乎没有压力。

与两个老牌的骨干专业相比,其它的新兴专业发展似乎就没那么顺利了。以计算机专业为例,1998年开始成立,得利于国家计算机及网络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该专业发展极为迅速,专业人数一度占据了学校的半壁江山,但风光的背后却隐藏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出路偏窄等问题,2007年之后,这些因素最终变成了阻碍专业发展的瓶颈。纵观全国的中职教育,凡是发展遇到阻碍的,几乎都是有着同样的问题。好在最近几年,学校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想尽一切办法来进行补救,比如新专业的开发,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力度,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增加定单培养,稳定了就业方向;新的政策出台使得专业发展更加有保障。

2007年以来,国家的政策也开始向中职教育倾斜。先是对城镇户口的学生每年补助1500元,吸引了一部分城镇户口的学生;从2012年开始,山西省对所有中职教育的学生免除学费,有了政策上强有力的支持,中职教育正迎来新的转机。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办好职业教育,让国家的政策为职业教育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碳。

今年本人有幸参观了闻名全国的山东蓝翔技工学校,看到的场景让人心感震撼,学校的规模大是一方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办学方式,他们的很多专业正是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生产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规模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向,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条件搞规模化办学,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的硬件条件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时候,如何能用办学方式的转变来达到最终培养人才的目的,我想蓝翔技校的方法给了我们一种借鉴,我们可以整合学校的现有资源,把它们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从市场的需求入手,有针对性培养专业的人才,不求博学,但求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