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资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资源

科学资源范文1

鉴于我校目前条件,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许多时候我们的实验都要在因陋就简的状况下进行。正因为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条件。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始终有意识地通过寻找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首先,我调动学生收集大量的科学图片(包括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方方面面的),指导他们整理归类,剪贴成册,做好文字标识。在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在图册中找出对应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初步认知人类与环境、人类生存与大自然的关系等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实际操作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提高图书和网络的利用率。与此同时,我也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如,五年级在学习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更深刻地了解了地球运动的规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以前感到很困惑的问题,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天体为什么会东升西落等等。结合图片,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不断变化,对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伴随科学探究的趣味性渐浓,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把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情景拍下来,放在电脑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此增强其自信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我和学生们对学校现有的一些实验用品进行了清理和归纳,对残损的教学用具加以修缮,并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如小电机、铁架台、风向仪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使他们学习得更加积极主动。

第三,小学科学教育还要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视角,关注生活,去发现、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牙膏盒可以做潜望镜,喝过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听诊器,饼干盒可以用来装颗粒状的实验用品糖、盐等。还有饮料吸管、啤酒瓶、铁钉、油桶、泡沫塑料板、螺丝、导线、绳、袋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为了做实验,学生从家里拿来油盐酱醋,甚至是爷爷的老白干,妈妈留用的小花布,自己喜欢的小电动机……每当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很可爱,也很聪明。

在学习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时,没有适合的水槽做实验,学生们就找来装鞋的盒子粘上胶布当水槽,没有玻璃杯,他们就用矿泉水瓶剪掉一半代替。为了上好实验课,学生们还找来了埋在冰雪里的小树叶、小石块、小木块。为收集适用的砖块,同学们自己找来不规则的砖块,用机器打磨,加工到要求的尺寸,磨破了手指。还有的同学发动了家长帮助自己收集器材,有的同学甚至主动去购买。看着那些充满求知欲的学生,真的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我,每当这时,我会很欣慰,也增强了自信心。我想,为了这些学生,我会更加的努力。

第四,为了更好地完成相关实验,我也总会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学习《观察油菜花》一课时,由于没有油菜花可以观察,我就把家里的大白菜根养起来,几天后就长出了新叶,又过了几天,白菜就出现了花蕾,开出了黄色的白菜花,拿到学校让学生观察,学生很感兴趣,观察得非常细致,结合教材能够说出花的构造。课后他们把白菜花放在窗台上,说是很好看,很久都不舍得扔掉。后来白菜花落了,结出了种子,他们亲眼看到了白菜生长过程,欣喜得不得了。在学习植物单元时,我提前一周的时间采集了大量各种各样的树叶标本,整理在活页本上,然后上网查树叶的种类,做好标签。上课的时候我让同学们传阅欣赏,他们很惊讶,特别的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我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做到。

第五,学生家长更是给与我们很大的支持。在学习《蚕》这一单元时,学生家长特意去了养蚕专业户那里要来一些成茧的蚕,学生亲眼看到蚕从茧里出来变成蚕蛾、蚕蛾产卵的过程,简直兴奋极了。因此,科学教育不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现有资源,还要使学生养成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的习惯,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不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我本身的科研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科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以前觉得束手无策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努力也都能迎刃而解。

第六,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六年级《桥的形状和结构》,在讲课之前,我让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或去其他地方的时候,留心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便能够得心应手,很快掌握了桥结构特点的有关知识,并能够根据教材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画出观察过的桥,写出关于桥的短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如,图文并茂地表现对桥的认识。我觉得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还让学生利用了生活中的现有资源,学会了观察和表达。

我校地处郊区,地域的因素给科学试验带来了广阔的教学资源,在科学教学中我会带领学生去田间地头,观察植物的生长;去寻找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亲眼看到它们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的怀抱。如,三年级的《大树和小草》、《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等,我便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学习《蚯蚓》这一课时,同学们自己去挖蚯蚓,通过实验证明了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它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反应,同学们还了解到蚯蚓是庄家的好朋友,他可以松软土地,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等等。

第七,我还鼓励学生从电视节目入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如,让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走近科学》等专题栏目,加深学生对自然地了解,通过观看这类节目,许多同学写出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想。

科学资源范文2

一、科学规划网点分布

科学规划网点分布包括两层内容,一是统筹规划网点的地理分布,解决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的现状;二是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改变网点服务功能重叠的情况。通过改变区域重叠和功能重叠的现状,充分利用有限的网点资源,扩大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统筹规划市区银行网点的地理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市区银行的数量众多,在半径500米的商业区内,同一家银行的分支网点可能多达4-5家,银行网点服务区域重叠。形成商业区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现象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由于这些重复分布的网点历史帐户数量基数大,资金自然增长,而银行内部考核一般以开户网点为基准,因此,这些网点的帐面指标较为理想,进而影响了银行对网点地理分布调整的决策。银行应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上,统筹规划,对网点地理分布进行调整,确定每个网点的服务目标区域和市场定位,对服务目标区域重复的网点进行必要的撤并,优化网点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

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随着银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市区大批分理处、储蓄所升格为支行,新支行与原有管辖支行由协作关系变为竞争关系。在考核利益分配机制的驱导下,这些新支行,无论是否具备条件,都向上级部门申请各项业务权限,朝全功能网点的目标发展,形成“家家办国业,个个办信贷”的局面。受到市场容量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分行在批准支行新办业务的同时,不会给这些支行必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升格后支行往往具有某项业务的开办权,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高质服务,又因害怕互挖墙角而不愿意将客户介绍给较大支行,造成潜在客户群体的大量流失。因此,银行应该注意建立片区支行联动机制,防止内部过渡竞争和潜在客户资源浪费,将五个指头的力量集中成一个拳头,在形成合力争夺市场的同时,可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二、科学规划柜面业务

合理规划网点后,提高服务效能的第二步是科学规划柜面业务范围,充分利用现有柜台的服务能力。经过十年以来的建设,银行科技运用水平越来越高,电子渠道越来越广泛,自助存取款机、帐单宝、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产品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但银行柜台排队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不可否认,经济水平提高,银行交易量呈几何级增长是柜台排队的主要起因。笔者认为,银行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办法,发挥柜台的最大服务能力,给客户提供快捷的、专业的服务。

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减少柜面的传统业务工作量。我们经常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边是银行柜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是银行自助设备旁客户寥寥无几。调查发现,排队的客户办理的业务主要是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这些业务都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办理。客户不使用自助设备的主要是对自助设备的功能了解不够,对自助设备存款的使用缺乏经验、安全感和认同感,。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一个途径是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完善自助设备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自助设备使用的引导。例如,大堂经理和网点经济保安主动向客户介绍自助设备功能,辅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分流排队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营业大厅设立“业务指南牌”等,提示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办理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等;通过社区宣传、海报等媒介宣传渠道,提升居民对自助设备功能的认知程度,培养客户使用自助设备的意识,建立自助设备业务品牌形象。

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将服务渠道延伸到客户门口。增设网点和窗口的方法,不仅受到成本的限制,而且始终无法满足客户对银行成倍增长的服务需求。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无所不在,随时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贴身的在线服务。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二个途径是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如何缩短客户对网上银行的认知过程,如何消除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不安全感,是网上银行的营销关键。例如,银行可以在人流量较集中的网点,设立网上银行试用点,由大堂经理辅导客户试用网上银行各项功能;银行可以联系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举行专场推介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全员营销,所有银行人员都知道、使用、体会、宣传和介绍网上银行。

加强柜台业务规划,提高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必须加强柜台业务的规划,有效利用稀缺的、昂贵的柜台资源。首先,银行可通过收取服务费等合理方式,对柜台业务的客户群体进行筛选,给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客户提供幽雅的环境、卓越的服务。第二,根据客户群体的数量和业务种类的特性,动态调整每个柜台的服务范围。对于业务处理较为烦琐、业务技能要求较高,或者新开办、临时性的业务品种设置专门的柜台,配备高素质的业务人员,集约化操作,提高服务效率。对于VIP客户、大宗业务客户等特殊客户群体提供专门的柜台,分流其他柜台压力。第三,柜台业务流程再造,减少中间环节。在业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把握风险原则,适度突破限制,适当放权网点,减少层层审批的中间环节,缩短业务流程。第四,配置专业的、稳定的柜员。每个网点的柜员应相对稳定,至少每个网点的业务骨干相对稳定;柜员的培训一定要到位,具有全面的业务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银行才能在熟悉客户的基础上服务客户。

三、科学规划业务系统

银行提供服务必须依托是银行业务系统。科学规划的业务系统,犹如给柜面服务人员提供一套实用、高效的工具。因此,在规划业务系统时,必须以用户为导向。第一,系统设计应遵循稳定的原则。系统的重大改造应慎重,不宜频繁;系统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原有业务系统的模式和前台人员的业务习惯,使其操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缩短前台人员的适应过渡期;尽量通过优化后台处理模式的途径进行系统改造。第二,系统设计应遵循便捷原则。单位和个人客户群体的服务要求不同,管理政策差异,因此,系统设计不能过分强调交易整合,交易应尽可能细分,单位和个人的交易应区别对待,常用交易界面应尽可能简单。过渡的交易整合,可能会导致交易处理复杂化,既不容易技术维护,也不方便业务操作,进而影响柜面服务效率。第三,系统设计应遵循服务原则。客户亲自动手操作的系统(例如:网上银行)必须尊重客户已养成的习惯,按照不熟悉银行业务的角度设计功能,不能按照银行专业人员的思维设计实现方式。柜员使用的系统(例如:柜面系统)应按照一线柜员的业务处理思维进行设计,不能为了技术实现方便、或者实现某些管理需要而牺牲柜台服务效率。例如:系统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需要收集客户信息资料。按照服务原则,“收集客户信息”的功能只能定位是柜面系统的附加功能,在不影响柜面服务的前提下,附带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对于其他信息由业务系统提供专门交易进行处理。

四、科学规划业务产品

科学资源范文3

198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了一系列资源学、资源科学著作,如《自然资源学概论》[3](1988年)、《资源科学论纲》(1994年)、《资源生态经济学》[4](1996年)、《资源科学》[5](1998年)、《自然资源学原理》[6](2000年)、《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0年)等。另有翻译著作阿兰•兰德尔的《资源经济学》[7]等。进入1990年代,有多位学者探讨了广义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问题。1994年,封志明、王勤学在《资源科学论纲》一书中提出两层级结构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8]。资源科学的第一级子学科是综合(理论)资源学和部门(专门)资源学,两者在具体时空的结合是区域资源学。综合资源学包含5个第二级子学科,部门资源学包含8个第二级子学科。2000年,孙鸿烈、石玉林、赵士洞、张巧玲、封志明等在为《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概观性专文《资源科学》中,提出了一个有所改进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9](P37)。这个学科体系也属于两层级结构。第一级子学科除综合资源学、部门自然资源学、区域资源学之外,增设了社会资源(学)。部门自然资源学增加了一个第二级子学科药物资源学。社会资源(学)列出人力资源(学)、资本资源(学)、科技资源(学)、教育资源(学)4个第二级子学科。2001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沈长江著文对资源科学学科体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资源科学的三维网络结构学科体系[10]。第一维纵轴(Y)是资源科学总论,包括资源分类学、资源信息学、资源数学、资源化学、资源生态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经济学、资源工程学等15个分支学科。第二维横轴(X)是资源科学各论,包括气候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疗养地资源学、劳动力资源学、金融资源学、人文文化资源、网络资源、科学知识资源等19个分支学科(有些学科名称不够规范),分属自然资源学、社会经济资源学、知识信息资源学。第三维斜轴(Z)是资源科学区域分论,包括极地资源学、寒带资源学、热带亚热带资源学、赤道带资源学等。区域分论是资源科学中包罗分支学科最多、最为复杂的部分。

一、广义资源科学的学科结构

借鉴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已有研究成果,我们提出广义资源科学体系结构的尝试性建构方案(表2)。广义资源科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含边缘分支学科),按照数学自然科学属性、哲学社会科学属性的强弱差异,相对地区分为五个群组。从左至右,即从第Ⅰ群组到第Ⅴ群组,数学自然科学属性依次减弱,哲学社会科学属性依次增强。第Ⅰ群组学科的绝大多数是具有鲜明哲学社会科学属性的边缘分支学科,如资源数学、资源力学、资源物理学、资源化学、资源地球科学、环境资源学、资源开发工艺学、遥感遥测资源学、仿生资源学、资源勘查学、资源系统论、资源控制论、资源信息论、环境资源学等。它们是资源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勘查学、仿生学、工艺学等)、系统科学(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主要学科门类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边缘学科。资源遥感遥测学,旨在研究自然资源考察中使用的遥感遥测手段。仿生资源学,侧重研究通过仿生学途径获取资源的机理和方法。环境资源学是介于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任务是研究自然环境资源的构成、分类、特征、功能、调查、评价、开发、管理等。在交叉科学中,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都是拥有众多分支学科的学科门类,两者有着特殊的交融关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在“经济学”学科门类中设有二级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代码020106),在“法学”学科门类中设有二级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代码030108)。由于人才培养方面这种整合式的制度安排,使作为知识体系的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在中国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环境资源学[11]与资源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相融合,形成环境资源地理学、环境资源评价学、环境资源管理学、环境资源生态学、环境资源工程学、环境水土资源学[12]、环境资源经济学、环境资源开发史等边缘分支学科。第Ⅱ群组主要是依据自然资源的类型而划分出来的一组学科,可统称为自然资源学,主要有矿产资源学、水资源学(淡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湿地资源学、山地资源学、草地资源学、林地资源学、沙漠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气候资源学、海洋资源学、空间资源学[13]、人工物料资源学、能量资源学以及热带资源学、温带资源学、寒带资源学、极地资源学等。湿地资源学、山地资源学、草地资源学、林地资源学等单设学科,原因在于湿地、山地、草地、林地等地段性资源包含多种单项自然资源,可能既包含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又包含气候资源和植物、动物等生物资源,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是矿产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热带资源学、温带资源学、寒带资源学、极地资源学则是按照地域气候特征分立出来的几门学科,分别研究热带、温带、寒带和南极、北极的资源特征、分布、开发利用等问题。如果将地球之外的天体也置于研究视野,这一群组还可以包含月球资源学、火星资源学、太阳资源学等学科。第Ⅲ群组由一系列“中性”学科或接近“中性”的学科构成,包括资源计量学、资源评价学、资源管理学、资源规划学、资源运筹学、资源系统工程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工程学、信息资源学、区域资源学、全球资源学等。普通资源学是资源科学的一门核心基础学科,其任务是探讨有关资源、资源科学的各种一般性、普遍性、共同性问题。普通资源学尽管以普通自然资源学作为基础和主体,但也包含着普通人文资源学的内容。随着普通资源学的逐步成熟,将来有可能从中分化出资源科学史、资源科学学等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资源计量学、资源运筹学、资源系统工程学具有一定的数学自然科学属性,但弱于第Ⅰ群组,因此暂列入第Ⅲ群组。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工程学、信息资源学、区域资源学、全球资源学等列入这一群组,主要是因为它们既涉及自然资源,又涉及人文资源,两方面难分伯仲,既不宜归入自然资源学,也不宜归入人文资源学。例如,资源地理学既包含资源自然地理学,又包含资源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学既研究自然信息,又研究人文信息;全球资源学既涉及自然资源,又涉及人文资源。第Ⅳ群组主要是依据人文资源的类型而划分出来的一组分支学科,可统称为人文资源学,包括财力资源学(资本资源学)、人力资源学、智力资源学、社会文化资源学、精神动力资源学、政治资源学、行政资源学、外交资源学、司法资源学、科学技术资源学、教育资源学、艺术资源学、体育资源学、人际关系资源学、旅游资源学、军事资源学等。前几门学科分别以各个基本类型的人文资源作为研究对象,而后几门学科则分别以各个社会活动领域的资源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政治资源、科学技术资源、教育资源等活动性或事业性资源,都包含着多种单项人文资源。因此,财力资源学、人力资源学、智力资源学、社会文化资源学等学科的任何一门,都无法取代对政治资源、科学技术资源、教育资源等的专门研究。旅游资源学、军事资源学等学科,虽然必须广泛涉及物质资源(建筑物、武器装备等),但始终保持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因而将它们归属于第Ⅳ群组。旅游资源学是这个群组中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一门学科。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中,目前可以检索到1994年以来以“旅游资源学”作为书名主题词的专著、教材36部[14]。第Ⅴ群组学科,大多属于资源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边缘学科,如资源哲学、资源伦理学、资源政治学、资源法学、资源文化学、资源社会学、资源开发史、资源经济学、资源投资学、资源市场学等。例如,资源哲学是介于资源科学与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有关资源、资源科学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如资源概念的内涵和本质、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资源的无限与有限、资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资源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等。资源经济学是介于资源科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基本使命是探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学问题,如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方案、资源再生增殖能力的保护措施等。在既往的发展历程中,资源经济学与归属于自然资源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已经形成或有望形成矿产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经济学、生物资源经济学、气候资源经济学、海洋资源经济学等二级分支学科。就体系结构而言,广义资源科学与狭义资源科学(自然资源科学)的差别,就在于后者不包含第Ⅴ群组,亦即第Ⅰ、Ⅱ、Ⅲ、Ⅳ群组的集合是狭义资源科学,狭义资源科学再添加上第Ⅴ群组,就是广义资源科学。但两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差别,即第Ⅱ、Ⅲ、Ⅳ群组学科在狭义资源科学中以狭义资源(自然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在广义资源科学中则以广义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之和)作为研究对象。例如,资源政治学在狭义资源科学中,其任务是研究自然资源与政治活动的关系;在广义资源科学中,它的任务是研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政治活动的关系。

二、资源科学的当前发展对策

科学资源范文4

关键词:媒体资源; 优化; 情境教学; 知识学习; 探究;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95-00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魅力已经被所有的老师所认可,我们科学老师尤其感觉她的重要性,因为,几乎每一节科学课都要用到媒体资源。40分钟的科学课堂,老师们已经习惯于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机整合,这样不仅能节省知识讲解的时间,而且能做到短时高效地观察、发现,有利于学生发现实验现象,形成正确的结论。

一、巧用媒体资源,优化科学课堂的情境教学

去年的10月9日10日两天,在镇江市实验学校举行了镇江市科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我作为评委全程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中有一个内容是:根据抽签决定的课题上一个25分钟的科学课。这对于科学老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老师要能根据本节课的目标选择内容,突出重点,探究什么?怎样探究?课堂上突出的亮点是什么?

所有的老师都用了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其中的一位老师可谓“别有用心”,设计非常巧妙。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这节课已经是下午的第三节课了,学生上了一天的课,快到放学时间了,还有积极性吗?前面上的绝大多数老师是通过故事引入,无外乎“天圆地方学说”,“浑天说”等古代人对地球的了解等等。而这位老师在一上课就让学生讨论自己学校平面图形的形状,学生有说长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不等。老师没有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将该校的平面图展现给学生,这是老师事先在网络上收集到的资源。图像非常清晰,形状一目了然,学生看到的是自己学校的形状,立即对本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巧用媒体资源,优化科学课堂的知识学习

老师在教学中有意带领学生浏览了“小学科学网”、“做中学”等几个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网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资料,避免了老师强迫学生接受知识的现象。对于那些原本知识储备就比较丰富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充实更高层的知识,而对于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了解最基本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既是一个引导者、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一个活动者,和学生一起把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拿来为教学所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养成了遇到问题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尝试着先自己解决的好习惯。

六年级的科学教材中第二个单元是《我们的地球》。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先从教学资源中下载了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地表形态、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火山喷发的影像资料等,帮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地球。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信息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学生产生了想了解更多有关地球知识的欲望,他们从网络资源中了解到: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地震之前有怎样的预兆,怎样有效避免带来的灾害等等。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交流、讨论的。老师及时组织了一个实验“暗盒里有什么”,帮助学生建立猜想、推理、论证的科学思想。

三、巧用媒体资源,优化科学课堂的实验探究

我们都知道,科学讲究的是实验的严密性,是数据的准确性。但是有的时候受到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实验的效果并不明显,不足以说明问题,老师们也常常为此苦恼。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媒体资源,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样的现象,缩短实验的时间,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效果一目了然。

五年级科学教材《简单电路》一课中,要让学生认识怎样的电路是联通电路,难点是画简单电路图。学生平时不怎么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对电路也不了解,教学这部分内容有难度。集体备课时有老师提出了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将可能的连接方法事先做好,存放在课件包中,学生在白板上连接简单电路图。如果方法是正确的,小灯泡就亮了,说明电路是联通的,反之则出现了短路现象,小灯泡就不亮。学生直观感受到要想小灯泡亮,必须让导线的一端连接着电池的正极,一端连接着负极,形成联通电路才行,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电路图也不成问题了。

四、巧用媒体资源,优化科学课堂的师生合作

如果能巧妙运用媒体资源,老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现象,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火山与地震》一课时,老师一开始就以一段火山喷发的录像展示给学生,引入火山形成的原因。学生被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注意力集中,主观上愿意探究。如果换作是老师的一段文字式的讲解,肯定不如直观的影像资料的效果好。

其次,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整个《火山与地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学生收集资料、汇报交流的基础上,以课件形式展示了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以及最终形成火山喷发的原因。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中,清楚地明白了有关火山的科学知识。再以科学实验模拟火山的喷发,这样给学生的感受非常强烈。而如果只是做一个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话,不能足以说明火山形成的内部原因,学生也仅仅是对实验的现象感兴趣,肯定是放出去收不回来的。

科学资源范文5

一、亲近大自然,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知识、探寻疑难的原动力。适时适当地提问能激起幼儿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兴致勃勃的学习”的境界。我们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设计一些系统的观察活动,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你瞧:秋天到了,校园里的草坪上到处飞满了各式各样的树叶,有大的,有小的;有黄的,有绿的,还有红的……煞是好看。每次带孩子们在校园里散步时,这些漂亮的树叶常常是孩子们追逐的对象,他们一会儿追着树叶跑,一会儿蹲下来仔细观察树叶,更多的孩子会在转了一圈后,手里偷偷地抓着一大把形状各异的树叶。“你看,我找到的这片树叶怎么是一半黄一半咖啡色的啊?”“为什么有的树叶大,有的树叶小呢?”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有的还三三两聚在一起争论着。于是,我给他们找来了篓子,有大有小。渐渐的,孩子们在热烈地讨论后又开始进行分组活动,你瞧:有的在找比较大的树叶,有的更喜欢找小树叶;有的找到的都是一种颜色,但也有孩子在努力寻找着各种颜色的树叶;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自行动,还不时地嘀咕着什么……

就这样,在轻松的散步活动中,我和孩子们都得到了不同的意外收获。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带领幼儿观察大自然,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探索奥秘。在如此自然、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观察周围事物,收获更多的自主探索的快乐。

二、多角度探索,提高探索能力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拥有丰富物产的农村,到处都是探究材料:种子、秸秆、一个脚印、一块石子……均可作为幼儿的操作材料。在科学活动的时候,我们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一一提供给幼儿,别样的探究材料让孩子兴趣大增,他们的兴趣点也随着材料不断地深化。如在科学活动《发芽了》中,我让幼儿亲自种植,每天让幼儿自己给种子浇水,并观察种子发芽―小芽慢慢长大―长出嫩绿的叶子―大叶子的过程。在这种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丰富了对植物生长过程的了解和认识。

秋天的农村常常会被早晨的雾气增添更多的湿度,软软的泥土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足迹,孩子们常常会被这些大大小小的脚印所吸引:“这是谁的脚印呢?”“对啊,这是谁的呢?”“那看看这个脚印是什么样的呢?”“大大的!”“长长的!”……“应该是爸爸的吧!”孩子们马上下了结论,“真的吗?那等爸爸来接你们的时候,请爸爸看一看,比一比吧。”“好的!”小小的脚印留给了孩子们一个神秘的悬念。孩子们观察的兴趣也逐渐高涨了起来,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了。“快看,这里还有一个圆圆的脚印呢。”“这是小狗的吧。”“好像是小猫的。”……“那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脚印的资料吧,看看小猫、小狗的脚印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们欣然答应。一个小小的活动中让我们有了新的感悟:在抓住教育的契机,给予孩子帮助的同时,为孩子留下思考的余地。这同样会给科学探索活动增色不少。

农村的自然资源丰富,到处都是游戏材料。幼儿在与这些日常可见的材料、多变的自然环境互动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的特征、作用。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幼儿才能调动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知识经验。将自然资源渗透到探索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

三、营造自主氛围,养成探究习惯

爱因斯坦说:“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因此,为幼儿创设探索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探索,直接进行体验、感知,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

首先,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过去,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怎样保持课堂纪律,怎样教会幼儿,虽然教学活动中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准确,但幼儿始终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比较低。而现在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怎样使课堂氛围和谐,怎样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感到宽松、自由。所以,教师不必提出过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儿探索的活动中多观察,多给幼儿一些挑战和鼓励,并进行适时的点拨。幼儿的探索欲望常常是靠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诱发的。比如科学区的镜子孩子们已经冷落了一段时间了,一天思怡过去拿着照了照,觉得没什么好玩的,就放下了。我提醒她:“你可以到太阳下玩一玩。”过了一会,我发现一群幼儿手里拿着镜子在阳光下把反射的太阳光照到墙壁和天花板上,热闹极了。

其次,准备丰富的探索材料。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投放的材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质量。在投放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且把握好操作材料和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使材料的投放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比如幼儿自制降落伞,我不单单提供布和线,还在材料上有变化,添加树枝,塑料袋剪成的方块,轻重不一的下坠物,如树叶、石块等,这样,当孩子们把自制的降落伞往上抛时,就发现有的降落伞还没有张开就很快掉下来等,孩子们自己找原因,自己讨论修正。

科学资源范文6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重视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感知组织开展教学工作,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也能够提高教学生动形象效果。例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食物科学搭配的方法原则。一日三餐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家庭生活中一日三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如何搭配的,再对照教材中科学搭配食物的原则与要求,通过对比分析自己家庭在饮食结构、食物搭配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各自生活中的食物搭配是否科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开展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直观感知效果,也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生活。在开展分析研究之后,学生对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笔者指导学生拟定科学搭配食物的计划方案,回去向父母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科学饮食水平,这就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使科学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二、运用校内基地资源提高教学成效

当前,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都建立起了校内实习基地,有植物角、动物角、花圃、科技角等等,在校园内为学生全方位开展学习、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与这些校内实习基地的功能联系最为紧密,教师要将教学活动搬出教室,带领学生开展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校内基地资源的利用中提高理解效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例如《我们来养蚕》这一系列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观察桑蚕、了解蚕的生长周期与变化结果,笔者在校内生物角和学生开展了养蚕实验活动。在专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学生全程参与养蚕活动,每天有专门的小组去观察记录,最终形成有关养蚕的观察报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细致观察后对蚕的生长过程具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校内基地资源是科学学科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掘,还要鼓励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共同完善大家的学习园地,使基地能够为科学学科的拓展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三、运用课外专题活动提高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将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专题活动,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有益处。例如在《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教学之后,笔者和学生认真分析当前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从水污染、空气污染、农药残留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课后以食品安全为主题,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走访亲朋好友,了解本地区在食物安全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社会各界开展了哪些工作等等。学生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对本地区食物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对粮食、蔬菜农药残留,地沟油、病死猪肉、病死家禽等方面具有较大危害性的因素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结合自身调查研究情况创作出了调研报告,提出了专门建议,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效,也加快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步伐。

四、运用家庭便利条件巩固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