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1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2

一、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并存

(一)欧美经济降温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笼罩在衰退的阴影之下。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仅为0.6%,全年GDP增速为2.2%,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新的经济数据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从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部门。

欧洲的金融机构大量持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也遭到重创,使欧洲的信贷活动受到限制。加之美国是欧洲重要的出口市场,美国经济降温,特别是消费需求下滑,使欧洲外部需求减少。去年第四季度,欧盟经济由三季度的0.8%放缓至0.5%。

(二)全球通胀压力没有减弱迹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通胀压力不断加大,2007年11月美国CPI同比上升4.3%,创一年来的最大升幅,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月度CPI同比升幅保持在4%以上,表明高通胀有长期化趋势。

欧洲的通货膨胀形势也日益严峻。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自2007年9月以来CPI涨幅已经连续数月高于欧洲央行2%的警戒线,并在2008年1月份达到3.2%,为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的最高纪录。

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形势也很严峻。俄罗斯通胀率已经从2007年8月的8.6%上升到2008年1月的12.6%。进入2008年后,受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的影响,印度通胀率也再次上涨,到2月份已经达到4.35%。

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通胀压力得不到缓解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之相关的供需不平衡。简单的讲,就是一方面,由于金融资产过度供给和需求不足,导致美国和欧洲经济明显放缓,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和内需增长强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造成初级产品需求旺盛和供给不足,形成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扩张有两个火车头,即建立在资产价格上涨之上的美国经济增长和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之上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

2001年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房地产、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使华尔街的实力空前壮大,获得了巨额会计利润。美国的金融机构利用这次机会实现了一次在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上的大飞跃,从而使金融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与此同时,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刺激了私人消费,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

在美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经历了一次经济快速扩张。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崛起,意味着近30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升级、能源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猛增。与美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资产市场不同,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实体经济,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能力扩张。

客观地讲,究竟这两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哪一个对近年来的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大很难量化。因为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已经非常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超越一些表面的统计数据。但很显然,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和生产能力的扩张,以及基于此之上的经济增长,对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非洲经济增长能够达到数十年来的最快水平,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的广度是空前的,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

(二)近期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及其带来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

美国经济的高增长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高增长都增加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但是从增量部分看,后者无疑大大超过了前者。在经历了制造业转移后,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人均物质消耗绝对量较大,但增量较小。而且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近期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基本稳定。但新兴市场国家则完全不同,经济增长意味着对更多的初级产品需求。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很多国家还处于“重化工化”阶段,所以经济增长必然意味着物质消耗量的提高。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建设新的道路、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对矿产品和能源的需求大幅度提高。

最后,新兴市场国家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初级产品需求,例如亚洲国家居民逐渐改变以谷物为主的饮食习惯,增加了食物中的肉类的比重,这些国家居民的汽车保有量也在增长,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

总的来说,建立在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基础上的美国经济繁荣,并不是近期世界初级产品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而建立在实体经济扩张基础上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则对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

(三)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表现的差异性造成世界经济在降温的阴影下继续受到物价上涨的困扰

虽然美国经济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但是其经济增长的基础毕竟有很大区别,这是为什么出现“脱钩理论”,即世界经济增长与美国“脱钩”,的重要原因。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表明美国经济走势的确和其他国家经济走势并不同步。

当前的美国经济降温始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贷危机,可以被认为是由一场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放缓。到目前为止,这场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和该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次级债相关产品的多少直接相关。欧洲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美国次级债券,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也遭到重创,实体经济降温的幅度也比较大。由于日本金融机构相对保守,在次级债相关产品上的投资不多,所以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要小于欧美国家,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小。而新兴市场国家远离华尔街,受到的影响直到目前还没有明显显现。

很显然,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主要影响了经济增长建立在资产价格上涨之上的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而对于经济增长建立在实体经济增长之上的新兴市场国家直接影响较小。所以目前世界经济“滞”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停滞的风险。2007年中国、印度(财政年度)、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7%、8.7%、8.1%和5.2%,明显高于同期美国、欧盟和日本2.2%、2.9%和2.1%的增长率,很清楚的显示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依然充满了活力。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3

全球粮食价格为什么在2007至2008年大幅飙升?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全球粮食供给、全球粮食需求、计价货币和期货市场投资炒作这四个层面来展开分析。而本文则试图剖析本轮全球粮价上涨中的美国因素。笔者的主要结论是,美国政府应对次贷危机的相关举措、美国资本在全球粮食期货市场上的呼风唤雨、美国政府为降低对进口原油依赖程度而实施的生物能源战略,是推动本轮全球粮价上涨的根本性因素。当然,由全球变暖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粮食种植方面的技术进步减缓、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进入饮食结构的集中调整期,这些原因在全球粮价上涨中扮演的角色同样非常重要,但不在本文论述之范围。

美元贬值导致全球粮食价格飙升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受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影响,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就一直处于缓慢贬值趋势。由于美国居民长期以来借债消费,以及布什政府上台之后的穷兵黩武政策导致财政赤字连年递增,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第4季度,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率上升到6.8%。规模如此之大的国际收支失衡显然是无法持续的,而美国政府选择了通过美元贬值以及敦促贸易伙伴国实施货币升值的策略来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从2005年7月起,中国政府实施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上升值之路。

次贷危机的爆发重创了美国经济,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均显著下滑,美国GDP增速从2007年第2季度和第3季度的3.8%与4.9%,下滑到2007年第4季度和2008年第1季度的0.6%。如果剔除存货增加的影响,美国经济在2008年第1季度实际上已陷入负增长。此外,次贷危机也造成美国金融市场上出现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为缓解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负面冲击,美联储在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这8个月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325个基点,从5.25%降至2%。此外,美联储还通过多种创新机制向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提供短期贴现贷款。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美国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然而,考虑到通货膨胀压力,欧元区和中国并未选择跟随美联储降息的策略,这就导致美元与欧元、人民币之间的利差不断拉大,造成美元相对于欧元、人民币加速贬值的局面。从2007年初至今,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超过15%,美元相对于人民币贬值约为14%。

由于美元是全球粮食交易最重要的计价货币,即使粮食的供需缺口不发生显著变化,仅美元贬值本身就足以推动全球粮价上涨。而在本轮全球粮价上涨过程中,频发的自然灾害、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改变、各国开展生物能源工程而降低了粮食供给等方面,已经造成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在此前提下,美元加速贬值更是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事实上,美元贬值及其推动的全球粮价上涨,与其说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结果,不如说是美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应对次贷危机的手段。第一,美元贬值有助于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扩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改善经常账户逆差。事实上,到2007年第4季度,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已经由两年前的6.8%降至4.9%。第二,美元贬值及其推动的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价格飙升,给其他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而这些国家为应对通胀,不得不上调基准利率(例如中国),或者至少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例如欧元区),这就使得美元与欧元、人民币的利差得以长期保持,进而导致美元对欧元、人民币的持续弱势格局。换句话说,通过美元贬值和输出通胀,美国成功地让其他国家分担了次贷危机的调整负担。

期货市场投机炒作是全球粮价上升的重要因素

全球粮食交易有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两个市场。这两个市场的价格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现货市场的价格上涨会引发交易者对未来供求持续紧张的担忧,从而推动期货市场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交易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了供求双方对未来市场行情的博弈,反映了价格的中长期走势,因此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动可通过倒逼机制引发现货市场的价格变动。而在本轮粮食价格上涨过程中,明显具有期货市场价格上涨推动现货市场价格上涨的特征。例如,2008年3月30日,全球大米期货价格在一日之内上升30%,这加剧了全球消费者对米价上升的担忧,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大米抢购热潮,从而推动了大米现货价格的上涨。而现货价格的上涨改变了大米市场的基本面,可能推动期货价格进一步上涨,如此就形成了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价格竞相上涨的轮动之势。

那么全球粮食期货价格为什么会突然上涨呢?根本原因之一,次贷危机爆发造成全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一片低迷,为赚取超额利润,全球范围内的短期流动资本都看中了全球粮食市场,集中进入并炒作谋利。当然,投机资金并不会创造市场趋势,它们只是在全球粮食市场因为实际因素出现供需缺口和价格上涨压力之后,来顺应并放大该趋势。各方面证据表明,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投机性资本均将粮食市场视为房地产市场的替代品进行炒作。大规模的拥有高财务杠杆的投机性资本进入期货市场,自然会推动全球粮食期货价格上涨,并通过倒逼机制推动现货价格上涨。这不但恶化了全球范围内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也可能继房地产价格泡沫之后,造成全球粮食市场出现新的价格泡沫。

生物能源是全球粮价飙升的罪魁祸首

美国是全球原油的最大进口国。保障对进口原油的价格与可获得性控制,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掀起旷日持久战争的根本原因。为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美国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生物能源战略,该战略得到了欧盟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效仿。2000年全球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产量仅为180亿升和10亿升,到2006年则上升到380亿升和60亿升。2006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占全国玉米产量的20%。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生物能源的生产在最近一段时间消费了约1亿吨谷物,其中玉米9500万吨,占全球玉米消费总量的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虽然生物燃料仍然只占全球液态燃料供应的1.5%,它们却占了2006―2007年主要粮食作物消费增量的近一半,主要原因是美国用玉米生产乙醇。

美国将更多的玉米用于生产乙醇,这自然会推高玉米价格。一旦玉米价格上涨,农民将把更多的耕地面积用于生产玉米,导致其他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减少,从而又推高了其他粮食作物的价格。玉米还是养猪的主要饲料,玉米价格上升,是推动肉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之一。粮食是最重要的消费品之一,粮食价格上涨会推高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粮食也是很多工业品的原材料,因此粮食价格上涨也会推高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粮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粮食价格的上涨容易引发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而一旦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之后,工人就会要求提高工资,从而形成“工资―物价”的恶性螺旋,造成通胀水平的不断上升。归根结底,发端于美国并风行全球的生物能源战略,确实是本轮全球粮价上涨乃至全球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

粮食战争?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4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图景;贷款信用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在那里,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等,贷款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在过去几年,为刺激房贷,贷款公司提供了优惠利率、零首付(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甚至头年不付利息等优惠措施,使一向自信的美国市民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贷款公司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为分散风险,他们找到知名投行,推出了CDO(债务抵押债券),让购买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在有利可图的低利率环境下,低风险的高级CDO很快卖了个满堂彩。对冲基金在全球利率最低的银行借钱后大举买入风险较高的普通CDO(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仅利差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对冲基金还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数倍的贷款,追着买投行的普通CDO。投行再把CDO投保创造出CDS(信用违约交换)以降低风险。CDS也卖火了。投行在CDS基础上又创造一个CDS基金(“三毛”基金),把先前赚到的一笔作为基金,放大数倍(例如10倍)地首发。这时,人们认为,买入1元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三毛”卖疯了。于是,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许多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由于这批产品在OTC市场交易,法律上也未规定需要向监管者报告,无人知晓它们究竟卖了多大规模,这样就形成了2001年末以来,从贷款买房者到贷款公司、各大投行、各个银行、对冲基金,人人都赚的情形。美国房地产一路飙升,根本没有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

与之相伴的是,美国的利率不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同时,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这使那些收入根本不高的购房者还贷负担大为加重。房价下跌也使得他们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于是又出现了2006年底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保险公司和银行相继巨额亏损报告,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纵观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松变紧的政策调控环境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经历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仅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30年固定按揭房贷利率从2000年底的8.1%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这使得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这类创新产品滋生并占总按揭贷款的比例迅速上升。市场的火暴使富人们更加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等贷款提供商降低贷款信用门槛是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简报”网站编辑罗伯特·瓦拉赫在形容次贷危机爆发根源时这样说:“只要你还喘气儿,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就敢想方设法借给你钱。信用不好?没问题!无力偿还月供?也没问题!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无须证明文件就可抵押贷款的时代。”即使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为防止吓退次贷借款人,华尔街变本加厉疯狂放贷,甚至仅依据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就可放贷,次贷款额还可以大于总房价。降低放贷门槛,必然导致回收资金的风险升高。

部分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过度证券化转移风险是导致危机的表象原因。在低息环境下,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的投资回报空间,不仅使放贷机构在股市上一倒手就将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还吸引了美国以及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投资者。被无限放大的证券化规模究竟多大可谓深不见底,使得危机爆发时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当前,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与美国如出一辙。美国次贷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如果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我国金融业的管理和监管,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爆发,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第一,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我国许多的居民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银行系统也曾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银行推出了“双周供”,可使借贷人缩短还款期,少交利息,很受炒房户欢迎。又如“循环贷”,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这样,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产生以房养房的现象,更受“炒房户”追捧。虽然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继而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如,深圳一居民用首付购得一套房,又用这套房抵押购得第二套房首付,再租出第一套房来交付两套房每月所贷房款额。一旦银行对房贷和利率进行调整,就会产生违约,所以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应高度重视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的意义。对新兴的金融产品,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相对应的监管和调控手段。

第二,做好国内按揭贷款巨大风险的管理。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在于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进行了住房按揭贷款。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要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要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2007年下半年,央行与银监会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该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通过市场准入的提高,区分房地产的投资与消费,提高房地产投资者的门槛。这两个文件公布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很大变化,不少房地产市场投资者开始退出市场,快速扩张的银行信贷开始减缓。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5

次贷危机;公允价值;正视;原因

[中图分类号]F233;F8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16-02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

随着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地球之后,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进行了重新思考。利用公允价值是利用当下的一种客观信息去计量某种商品,它是一种变化的计量方式,而垄断的形成,则会使某种商品价格变化频繁。次贷危机使得人们重新产生了对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思考。

二、我国实行公允价值的原因

1.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真实反映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清偿债务时需要专一的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运通中,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这种计量属性,具有实践基础。

2.公允价值定义中的“公平交易”是指双方在互相了解的,自由的,不受各方之间任何关系影响的基础上商定条框二形成的交易,公平交易为其确定的价值的公允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公允价值体现了交易双方的自愿性。

3.公允价值表现为多种形式:可实现净值,重置成本,市场价值,评估价值等。

4.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三、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公允价值

1.公允价值测定并非以牺牲信息可靠性为代价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心质量的两个重要特征,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追求相关性。在考虑选择何种计量属性时必须要考察其计量环境。所谓的计量环境是指在币值稳定环境还是币值波动环境在币值稳定环境下,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是要保证计量结果的可靠性。

而公允价值一定程度上降低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币值波动环境之下,计量结果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虚假与不真实。只要能充分利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估价模型,是能够得到及相关有可靠、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因此可能性是相对的,历史成本不也总是可靠的。总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波动较大,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是十分必要的。

2.活跃市场并不是公允价值测定的充分条件

不少人在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他们认为,公允价值应用需要活跃的市场,中国缺乏活跃市场,因此难以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只要求公平交易市场,并不一定要求活跃市场,事实上,公允价值对市场环境的要求并不高。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难看出: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与公平交易相联系的,即从外部条件看,只要有公平交易,就有公平价值。活跃市场可以存在公平交易,但存在公平交易的市场不一定个是活跃市场(因为它可能不满足活跃市场的第二条件),更不一定是市场经济抑或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公平交易市场的要求低于活跃市场的要求。

3.利润操作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为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这一缺陷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公允价值使用值和公允价值所处的制度环境造成的。估计、假设、判断是会计所固有的,不能因为有人利用估计、假设、判断进行利润操纵就否定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和利润操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公允价值只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但不是其根本原因。

4.运用公允价值不一定会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有人认为将公允价值引入现行会计准则将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其实不然,美国20世纪80年生的金融危机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1980―1994年,大约1300家资产总额超过6210亿美元的而储蓄与贷款机构倒闭。这些机构主要是由于遭受巨大的利率风险而倒闭的,因为它们80%以上的贷款是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而资金则主要来源于短期存款。当这些机构接受的存款利率从1978年的7%上升至1972年的11%时,它们的资金成本已经已经超过抵押贷款的平均回报率。若按公允价值地贷款和存款计量,这些机构已经资不抵债1180亿美元;但若按历史成本计量,这些机构的财务报表仍然体现出较强的而资本实力和支付能力。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深可教训之一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粉饰太平,掩盖了这些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延误了监督部门的拯救时机,结果付出了巨额的社会成本。”而美国发生的这次次贷危机,促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越来越热衷于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从这个方面上来说,引入公允价值,及时度量企业价值变动及其影响,将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和监管部门增强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积极开展风险控制、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创新措施,提高产品的多样性,有利于繁荣我国的金融市场。

[1]谢诗芬.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辨析[M].财丛理论,2001(1):10-14.

[2]魏明海,龚凯诵.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9-73.

[3]黄昌勇,周密,黄冰.会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2):91-92.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范文6

关键词:温州金融改革 动因分析 体制问题 民间借贷危机

2012年3月28日,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正式破冰。国务院批准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该方案的十二项具体改革内容中,“四大金融改革目标”均有触及,本轮温州金融改革无论对民间金融还是中国经济来说,都是一次不容错失的机会。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文主要从根源溯及和直接原因两方面对温州金融改革展开分析。

一.根源溯及——温州悖论

此番温州再提金融综合试验区,从根源上说,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不匹配的必然结果。

(一)温州经济发展

先看温州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温州模式和草根经济。温州模式是指浙江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同样是以沿海中小企业为主,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广东模式三者有很大不同:广东模式注重利用外资;苏南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温州模式又被形象称作“小狗经济”①,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和专业化协作,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无为”者的角色。草根经济是温州发展的另一大特色,完全由中小型私人企业组成。温州草根经济的特点是快、省、赶、急功近利、不重规则却又热气腾腾。

上述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如敢为人先、对市场嗅觉灵敏、有闯荡天下的开拓精神。温州过去是计划经济社会中一个被忽略的小城,没有多少国企投资和产业经营,这也给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试验者提供了大好机会。

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温州模式本身存在致命问题,由于其采取的是低价薄利的方式,在迅速打开市场的同时,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着全球生产能力的过剩,“温州模式”面临瓶颈。在实业利润日趋微薄的背景下,大企业容易进行产业升级或转型,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无路可走、进入新领域风险又极大,面临困境。其次,温州草根经济的特色决定了温州商人的急功近利和贪婪投机。

近十几年来温州资本投资领域的演变体现了温州人喜欢赚快钱的商业文化,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温州的PE做不大。因为PE的投资周期一般要三四年,上市了才能获得回报,以温州人的个性,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因而偏重投机。

实业利润微薄,绝大多数民企产业升级无路可走,进入新领域风险极大,随着产能过剩以及私人资本充裕,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放眼国内,只要是利润丰厚的部门,都是“国”字当头,几无民营资本立足之地。 因此,温州经济发展方面的弊端主要源于经济体制——有丰厚利润的行业都是被权力之手垄断,民营经济生存空间狭小。

(二)金融改革进程的一波三折

温州金融改革进程②

纵观温州三十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博弈,角力者仍是民间力量与官方金融制度及其背后的管制力量,民间自下而上的金融改革之路举步维艰。当代扭曲的金融管制阻塞了民间金融自我演进之路。

经济发展过程的快、省、赶与滞后的金融改革进程造成了“温州悖论”——民间资本多而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而融资难。因此,温州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的不匹配是此番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直接推手——民间借贷危机

2011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危机及“跑路潮”,给温州中小企业带来不小冲击。

民间借贷利率高企,让放贷人获得巨额收益,同时吸引更多资金蜂拥而入。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而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小企业生存环境不乐观,半数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而资金富余的上市公司也开始把钱投向民间借贷领域,金钱本身成为最后的游戏筹码。

接下来对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逻辑路径进行推导:实业利润微薄,制造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延续数年的宽松货币政策,中小企业逐利扩张,进入陌生领域、房地产市场;而政策转向,随着银根缩紧,银行抽资或不续贷,中小企业为填补资金漏洞,被迫转向民间高利贷;然而,新产业尚未创收,实业利润难抵民间高息,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一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结果如下:

第一,恶性循环,借贷危机升级。温州银监局的资料显示,2012年2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4%,已8个月呈上升态势,达到了十年来的历史高位③。

第二,温州中小企业出现“订单荒”。据温州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2月温州外贸出口514亿美元,同比减少3087%,环比减少更高达7205%。

第三,温州民间信用面临崩溃。“这种信用危机,几年都恢复不了。”我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温州苍南县“方兴钱庄”创办者方培林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利贷危机”倒逼改革,成为此番温州金融改革的直接推手。

综上所述,民间借贷危机直接推动了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出台,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的不匹配则是本轮温州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出台,在实践中我们需将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以此推动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注解:

① 由经济学家钟朋荣概括提出,参考《钟朋荣集》

② 资料来源:温州金融网

③ 数据来源:温州统计局官网

参考文献:

[1] 《到底如何看待民间借贷》茅于轼.《企业家》2011年第11期

[2] 《金融管制导致温州金融危机》 秋风 《经济研究信息》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