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对俄贸易背景;会计型应用人才;全球经济一体化;综合能力

1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研究的目的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化的影响,我国自从加入WTO之后,与周边国家之间进行商贸往来更加频繁,也促进了双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急迫。由于宏观市场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多重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如何加强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和道德操守,培养出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成为促进我国对俄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对目前国内会计人才需求的现状进行简略的概述,提出相对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以促进对俄贸易的发展。同时,希望此次研究能真正为企业吸引和培养会计类应用人才带来启示,共同完善对企业内部人才的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大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为获得对外贸易的发展机会,不断提高对人才各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对会计类的应用型人才。会计管理是一项十分严谨的、综合性的工作,它对人才的要求起点较高,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做出调整。因此,本文对促进我国对俄贸易活动的开展,并结合我国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会计人才不断建设自我的建议,这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相关概述

2.1我国对俄贸易背景的概述

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开始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交流,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贸易往来也越来越密切。俄国自古以来就与我国交往密切,加上俄罗斯与我国东北地区在地缘上的特殊性,中俄地方边境贸易关系发展着日益深入。我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关系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在不断地进步,并且,近几年两国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我国与俄国进行商贸往来,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从我国的角度来说,对俄贸易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额,给我国的市场经济带来了新机遇,企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性机会,但另一方面,对俄贸易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2.2我国对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的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企业对于会计人才市场的要求日益严格,尤其是对会计人才的层次、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会计市场对会计人员的定位和培养也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经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从我国会计人才需求的整体来看,企业更倾向于具有综合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加上国家税制改革的迅速推进,给企业升级指引了方向、注入了活力,企业为了适应国家的财税政策改革而对精通税务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十分突出。从我国当前与俄罗斯进行商业贸易来往的趋势看,企业对于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具有较强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综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总而言之,在新形势运作下,会计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才能适应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的会计岗位。

3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3.1要求会计人才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企业对俄进行商品进出口贸易,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对外贸易的大背景下,具备专业知识和素质的会计人员能够为企业的业务往来提供专业的意见。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内部人才的运用和竞争,尤其是在对外进行贸易的环境下,面对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企业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只有充分利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人才,企业在市场浪潮中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3.2要求会计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我国企业对俄进行商品进出口贸易,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对于会计人才不再仅仅是业务水平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看重会计人才内在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对俄进行商贸往来,企业的发展受国际环境、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具有较强心理素质的会计人才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做出专业的处理,同时要求企业的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除了能够严格遵守会计制度和准则之外,更能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最重要的是身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能在利益面前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以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3.3要求会计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我国企业对俄进行商品进出口贸易,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在对外贸易企业人才的体系中,会计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和前提,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和鲜明的职业性质都要求会计人才加强自身修养,正确认识自我以及肩负的职业责任,只有具有健康心理状态的会计人员才能勇于承担风险,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和个人价值。所以,对外贸易的企业要求会计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新事物的领悟和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性质的能力。处于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大背景中,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并且以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对外贸易的机会。

4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的意义

4.1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

我国对俄贸易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人才获得自身发展更好的机遇。会计人才长期处于对外贸易的企业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能够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会计人才能够在实践的会计工作中锻炼自己处理业务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培养自己的市场敏锐力和洞察力,并且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更好地充实自己,对个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2从企业内部发展的角度来说

我国对俄贸易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能够促进企业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以促进企业对外商品的进出口工作,同时企业参与到两国商贸运作中来,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对外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对于企业走向国际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4.3从社会宏观市场环境的角度来说

我国对俄贸易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我国选择具有高业务水平的企业为代表参与到两国的边境贸易活动中,有助于改善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环境,进出口业务的增长能够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能够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从社会宏观的市场环境来说,这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能够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模式,促进我国内部经济实力增强同时能够扩大我国在外交舞台上的影响。

5促进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的有效对策

5.1会计人才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

对俄贸易背景下的会计类应用人才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最基础的是会计人才要掌握专业的有关会计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其次,会计人才要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工作相结合,积极参与专业的会计培训,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最后,要在会计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宝贵的会计工作经验,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素质。

5.2会计人才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对俄贸易背景下的会计类应用人才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与操守,目前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不少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产生厌烦、排斥等负面情绪,基于种种现象,提升会计人才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强化会计人才的执业意识,以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会计人员的行为,培养会计人才树立正确的三观,时刻关注会计人才的思想动向;其次,要增强会计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谨遵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最后,要灌输会计人才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的工作作风,以向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5.3会计人才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

对俄贸易背景下的会计类应用人才需要不断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会计人才需要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内容,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并且定期接受会计机构继续教育的检阅;其次,会计人员面对开放型的知识信息时代,需要不断进取,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接触和了解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等社会性知识,并且要能够熟料掌握和使用计算机,会运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解决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成为真正信息化时代的会计人才;最后,会计人才需要加强自身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不仅要处理好企业财务业务,更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重要的是磨练会计人才的职业性格,基于此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以满足对俄贸易企业和国家会计市场的需求。

6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日益加深,相互合作、实现共赢是双方达成的共识,也是社会潮流和市场经济推动的必然结果。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问题就成为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复合型的应用会计人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对外贸易和国家对外友好邦交关系的形成,相应地,会计人才参与到企业对外贸易的业务工作中,也有利于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空间。当然,在我国对俄贸易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这要求会计人才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以适应会计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解决好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的问题,从微观角度来说,能够帮助会计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说,能够帮助实现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巩固中国在世界强林中的地位,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建立友好和谐的对外关系。

作者:李腾达 张宇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静成,党文文.企业内部人才需求的探究[J].中国财经学院报刊.

[2]王斌.提高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的举措[J].北京财税学报,2009(11).

[3]杨镇强.关于我国对俄贸易环境的分析和研究[J].2000.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2.210

作为当今的一个发展趋势,“互联网+流通”取得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因此,探讨“互联网+”视角下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开始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1“互联网+”给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1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之前,学生主要依赖纸质版贸易经济教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开始倾向于网络学习。譬如从网上搜寻课件和相关学习资料,传统贸易经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得到凸显。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并与时俱进地补充相应案例。教师有必要协助学生对诸多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出逻辑主线,列出关键知识点。

1.2挤占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能够轻易地从网络搜寻跟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加重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现象。很多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打游戏、看电影。可以说,信息搜寻的便利性加强了学生分享知识、搜寻知识的能力,却挤占了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思考时间,极大地破坏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之贸易经济专业课程内容抽象,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互联网+”视角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特征分析

2.1熟悉互联网技术

以互联网科技为支撑的网络经济发展影响了贸易经济领域的各方面。“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商贸产业发展模式,既重塑了传统流通模式(线上线下模式,如苏宁云商),还创造了新的流通模式(纯线上模式,如聚美优品、一号店等)。“互联网+”还给商贸流通组织带来了深刻变革,导致原有流通组织的重构、消失,以及新的流通组织的诞生等。另外,和传统商业企业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企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提高营利水平和工作效率,一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平台,来对企业采购、库存、销售和财务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为了拓展商品销售渠道和维护客户关系,还需要构建电子商务网站和运用电子支付工具。这意味着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首先需要对互联网技术有深入了解;其次要有很强的应用能力,以满足整个商业经济领域变革的需要。

2.2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放眼国际,通才教育越來越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才能,还应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统专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目前主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通过对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高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不但能够在国内商贸政府部门、商贸流通企业、银行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和政策研究,还能够在国际贸易领域从事贸易与投资。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必须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具有互联网商业变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互联网+”视角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足

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12月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9%。其中,网络零售、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5.3%、7.2%、8.1%、6.5%、2.3%和4.8%[1]。网络零售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上升。这意味着传统零售行业面临困境,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同时具备商贸流通专业理论和才能的复合型人才被大量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只注重对贸易经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移动平台、网络新媒体营销、物联网技术等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传统的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中关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涉及不多。

3.2其他贸易经济实践教学开展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关于贸易经济学的典型实训环节包括:带领学生参观一下企业、组织学生进行无明确目的的市场调研,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案例讨论,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很好的直观感受,学生并没有增加对贸易流通企业运作流程的了解。由学校牵头的校企合作项目多以企业到学校做报告、开讲座的形式展开,并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工作和学习,因此很难真正了解流通领域中企业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开展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锻炼,掌握的理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也很难得到培养。

4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4.1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贸易经济专业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电子商务与贸易现代化研究以及国际贸易实务与流通国际化研究。即认为互联网商业以及国际商务是当今商贸流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注重学生互联网商业和国际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此相依托,在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补充了相关的信息化课程,凸显了学生既懂贸易理论,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其中,引入的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营销学”“互联网基础”“现代商业技术”“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POSMIS”等。

4.2教材和教学环境改革

围绕信息化改造,除了编写《流通产业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习题、参考答案以及参考书目外,还先后编写了《商业技术概论》,以及电子商务丛书《网络企业经营术》《网上技术快易通》,充实了传统贸易经济教学内容。从2000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省级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和电子商务教学实验中心,以此开展实验和模拟教学。还专门组织团队研究相关课程实验软件和互联网应用产品,具体包括网络物流、商业MIS、网络安全等。另外,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在致力于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推广,形成集纸质教材、网络课件、网络环境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5“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5.1设置科学的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既需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又需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才能,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贸易理论课程和贸易实践课程。贸易经济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商业体制,以及商业企业的运行规律等,专业选修课程则讲述贸易经济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商业企业的具体运营模块、流程。贸易经济实践课程主要指与企业等合作展开的实践项目等。注意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的关系,主要突出贸易经济学科属性,关于销售技巧、商务谈判等知识不要过多涉及。注意传统商业和互联网商业内容的合理设置。

5.2结合互联网背景,进行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创新

互联网提供的多样化学习平台,降低了学生对传统课堂的依赖性,这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教师既需要列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还需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梳理出其中的发展主线。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教材、期刊等,还包括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聚焦课堂,贸经专任教师有必要拓宽教学内容。除了书本固有知识,教师还要适当补充多媒体、企业实战案例等教学素材。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解释,再借助互聯网延伸相关案例,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达到对知识点的运用自如,进而提升学习的能动性。

5.3深化校企合作项目,拓宽校外合作渠道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学校应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合作双方应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2],共同促进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要想实现新背景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积极对接当地知名互联网企业,组织学生去考察实践,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并以此为依托展开科学研究,争取为企业研发定制更多个性化产品。同时定期组织师生进驻传统实体企业出谋划策,协助其发展线上商业,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另外,高校还应积极拓宽其他合作渠道,譬如加强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联系,提升学校师生的实战经验和科研水平。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东盟自贸区 外语商务人才 对策

[作者简介]何玲(1969- ),女,安徽蚌埠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外语系(雁山校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广西 桂林 54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英语专业学科网络平台资源库的构建与实施――以听力、口语、口译课程群为例”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桂教高教2013[28]号,项目编号:2013JGB43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13-02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接近6万亿美元GDP总值、约4.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东盟自贸区使广西从一个相对封闭、边远的省区转变成为一个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枢纽。这是一个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

一、中国―东盟背景下商务贸易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素质要求

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语商贸人才的需求呈现了崭新要求。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是目前广西高等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

1.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管广西与东盟各国具有同源性特征,但与东盟各国、各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性。首先,东盟各国是世界上民族众多、民族情况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因此东盟文化具有天生的复杂性。另外,西方宗教和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等长期影响东盟各国,这样就使得东盟各国文化更为复杂。再者,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新加坡、文莱经济发展很快,呈现出国富民强的局面;而越南等国经济发展缓慢,属于经济水平偏下的国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外语商务贸易人才需要以敏锐的眼光了解各国情况,把握商机,拓宽业务,迅速适应贸易市场的变化。因此,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广西商务贸易发展需要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

2.具备跨国贸易的合作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具有创新精神,它是当代人必备的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天地。同时一个人要想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就要具备团队精神、合作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和谐文明、高效团结的集体。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团队精神在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广西与东盟的来往越来越密切,东盟各国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各国贸易机会很多,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商贸人员要想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就要了解东盟各国家的文化、人文地理、商贸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达到互通有无,在相互尊重与互利中求得发展。因此,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广西商务贸易发展需要具有更强合作能力的外语人才。

3.拥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2009年,为了深入了解东盟自贸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分别在广西的北海、防城港、东兴等地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调查结果表明:北海作为广西和东盟以及欧美的贸易港口之一,需要大量的外语笔译人才。与越南接壤的东兴贸易市场需要能流利表达外语的口译人才。具有较强的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外语人才在这里会大有用武之地。

总之,自贸区的建成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崭新的国际发展空间,也对广西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广西商贸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广西同外界的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对商贸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在努力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求真务实,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贸易外语人才。然而,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商贸外语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广西高校东盟语种的招生面临一定的挑战。广西与东盟在教育、文化、旅游、贸易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与东盟各国接壤的地带,贸易更加频繁,广西与越南边民间无语言交流障碍。地缘优势对于学习东盟语种的广西学生来说相当容易。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与东盟各国不断加强教育合作,据统计,每年仅在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的东盟留学生就达到了5000多人。同时,广西也是派往东盟各国留学生最多的地区。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近两年广西一些高校的小语种(如越南语和泰语)的招生面临困境。

2.广西高校英语商贸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自贸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走访广西高校,笔者发现广西外语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语言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设置不足;教学模式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一定程度上还沿袭英语教育专业的模式;教学方法重点是讲解单词、分析句子、篇章的评析;教学评价标准仍然很传统。同时,由于对时代、形势认识不足,市场需求分析做得不够深入等,教师备课时往往忽略了地方因素和地方特色,制约了外语商贸课程的教学效果。诸如此般,对学生外语商贸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自贸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3.教材以及师资不能适应东盟自贸区对商贸人才发展的需要。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外语商务教学使用的教科书,多是对商务理论知识泛泛而谈,不能体现地处中国―东盟这个大背景下广西商务的特色,没有充分考虑到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教材具体的适用性,从而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广西高校外语商务师资力量薄弱,他们普遍缺乏商务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远远不能适应目前中国一东盟商贸迅猛发展对外语商务教学的需要。

总之,在东盟自贸区背景和当前形势下,广西高校外语教育存在招生困难、培养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力量不足等问题。面对当前的挑战,广西高校应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采取积极的人才培养措施。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广西外语商贸人才培养的对策

广西高校应当继续发挥与东盟各国的地缘优势,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1.创新课程设置。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建设的地域优势,树立既有国际文化视野,又具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外语商贸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以“专业基础课为核心,方向选修课为特色,基础必修课、专业限定选课与任选课有机结合,课内外与校内外互为促进”为原则。开设模块课程,拓展实践类的课程和活动。教学内容强调口笔译技能、语言文化、商贸知识、综合技能四个板块。合理设置涵盖商贸翻译技能、人文素养和商贸知识的教学课程,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桂东南地区的国际商贸活动案例充实课程内容,逐步实现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与教材的相互对接。凸显地方特色,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有机结合,做好职前准备。

2.改革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内外与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改实践活动。虽然高校也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商务方面的课程,如商务外语写作、听力、口语及商务谈判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教学模式非常传统,学生学完后仍然不能很快适应实际贸易工作的需要。高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让学生深入实际的贸易流程,接触贸易各个环节,然后教师根据贸易的实际流程设计教学模式,如东盟商务背景、商务关系建立、商务谈判流程、商务票据范本、商务纠纷协调、商务关系拓展(如下图所示)。教学中可以以广西的竹木衣架为商品,设计一个如何把该商品销售到东盟各国的贸易流程,训练学生的商务能力,把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融入商务的各个环节中,以期培养出立足东盟自贸区,适应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外语商贸人才。

3.创新评价方式。调查表明:目前商务外语的课程评价大多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这就意味学生修读商务课程的目标就是为了通过课程考试。对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启示我们,外语商贸人才的培养应当采取以下评价手段: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毕业生对教学评估的建议。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成为高校对外语商务人才评价的主要参照标准。东盟自贸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其自己的评价标准,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践训练等要紧密围绕该标准进行,使之成为广西高校商务人才培养评价的指南。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的师资构成比例是专职教师、专任教师、短聘教师各占1/3。自有教师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石,因此,独立学院的管理者首先要加强自有师资队伍建设,给青年教师提供发展、进修、培训的机会。积极培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商务、涉外会计以及外语、营销等紧缺人才,建设一支能熟练运用自由贸易规划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外语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加大与东盟、欧美等国家高校、企业、学术团体的交流力度,把更多国外专家“引进来”。还要重点培养、引进高级人才,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强化企业作为人才资源开发主阵地的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大拉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合作的前沿阵地,只有增强自身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意识和竞争能力,才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更大作用。广西的高校更要担负起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大胆改革教学,创新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2]秦艳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背景下广西旅游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国贸专业;教学模式;现状;缺陷;改善

一、高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教学方式的目前情况

自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后,高等职业学校国贸专业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针对基本知识传授,高职老师在课程安排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使整个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这门专业的兴趣。另外,随着教材系统的变化,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学习全部结束之后,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一般都会设计相应的工作实践课程,指引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中,共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贸专业的学习背景、提升基本工作技能,然而现在仍旧存在小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在某个岗位试用期过长等问题。

二、高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教学通常局限于基本理论的讲解和探讨。一般因为对外经济贸易的国际法律比较多,内容比较冗长,尤其一些专业名词的使用使得学生对一些法律记忆错乱,同时学生不能体会到国际贸易的本质,难以理解并记住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一旦高等职业学校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就难以掌握相关基本业务的处理,也不能及时正确地处理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一些突发状况和常见问题。由此可见,单单凭借教材基本专业知识和按照相关教学要求进行课程安排和学习,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相关的操作方式和技巧,最终造成专业理论偏离实际操作。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只能简单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难以达到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目的。

然而国际贸易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于相关的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实践相脱轨,仍然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导致学生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工作标准,在实务处理时很容易被一些经济假象所蒙蔽,造成一些额外损失,进而导致学生质疑自身能力以及基本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教学问题,为了保证与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教学方法的变化相吻合,同时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开展实践活动,摒弃以前以基本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迅速适应工作的要求。

事实上国内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手段简单、难以投入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只关注基本专业知识的讲解,教材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少具体的实例说明,学生难以掌握贸易处理时的具体情况。

2.大部分学生实际操作经验比较少,同时大部分公司拒绝接受毫无操作经验的学生,学生难以感受到国际贸易行业的魅力,也就不愿意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3.大部分的高等职业学校缺少相关的实践场所,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的讲解比较生硬,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难以掌握基本专业理论,更不用说实践经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安排和学习时缺乏沟通,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好。

所以绝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是不完善的。在一定意义上国际贸易主要对国家间商品劳务贸易过程进行探讨,其涉及的理论范围比较广、实践标准比较高、背景比较复杂,是跨众多领域的一门专业,涵盖了金融、法律、经济交易等众多内容。由此可见,要想学好国际贸易学科,掌握贸易专业技能,不能仅仅凭借简单的理论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然而要实现这个教育目的,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1)学校与社会单位合作,安排学生到该单位进行工作实习;

(2)构建简单的贸易场景,促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际。然而因为关系到企业机密等一些问题,学生到实际企业实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专业课程安排应当跟上时展的脚步,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另外构建贸易场景,将基本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统一,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感受到国际贸易的魅力以及获得相关的实践经历,这个方法可以被高等职业学校所采用。

三、高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改善

根据上文的系统分析,高等职业学校国贸专业教学模式的改善首先应引入动态知识传授,再慢慢发展为技能专项培训以及工作模拟培训,最终将学生职业发展与实践学习相统一,实现向社会输入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1.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动态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具有不具体性,高职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安排时,必须保证知识的简单易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解释专业知识,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促进学生意识到这门专业的学习意义。所以高职教师需要针对不同课程安排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整理相

关的教学资料,同时进行课程流程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对这门专业的兴趣,接着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例如,在财政学的课程安排方面,高职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与具体对外贸易实例相联系。一般各国的对外贸易以稳定的全球经济趋势为前提条件,5年前的经济危机对国内经济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高职教师可以以当时经济危机对相关公司的影响程度为切入点,进而引入相关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另外,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该专业中的双语课程相对难掌握。针对这方面,高职老师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创造出相关的贸易现场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对外贸易中口语表达以及书面交流的作用。

2.技能专项培训的重点教学

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之后,高职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技能专项培训,提高学生处理国际贸易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专业技能指的是在掌握课程基本知识之后,能够更深层次了解理论本质以及掌握一些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基础和主要元素之一。例如,国际贸易专业中的外贸实务学,虽然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贸易交流方法、凭证记载标准、简单凭证核查,同时对工作抱有严谨的态度,就能够掌握这门课程。然而从课程学习的最高要求而言,这门课程一方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另外一方面又帮助学生从基本岗位做起,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降低国际贸易带来的威胁,这方面从某种程度可表现出职业修养。由此可见,高职教师必须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职业修养的完善,在进行这方面课程设计时,创造不同的贸易场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挑战,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另外,高职教师应当将经济交流方法和客户维系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改正、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3.模拟岗位实践的分块教学

国贸专业的课程种类繁多,同时任何一门的理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融合相关课程的理论,为之后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奠定基础。所以,高职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方向,采取分块教学的模式,创造不同情况的贸易场景,设计各种贸易突发状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讨论和研究,共同给出最佳解决方案,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如,21世纪以来国家贸易阻碍现象越来越多。贸易阻碍通常包括经济贸易要求、经济法律、国际汇率等各类理论知识,另外由于国内产业改革以及科技水平增强,我国贸易阻碍表现出新特点。高职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题――怎样面对21世纪的国际贸易障碍。由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各组进行讨论研究给出合适的处理方案。接着每一组选出解说者对该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相关说明,在全班范围内互相探讨,从而帮助学生悟出相关的道理。工作模拟训练的分块教学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由于经济贸易处理过程中,各个部门的每个人不可能单独工作,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才能有效地处理好贸易纠纷等经济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长时间的分块训练后,工作实践的能力和信心都相应提高了。

4.学生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

职业规划一般指个人对以后职业发展的期望和安排,其内容不仅包括了专业技能的逐步提高,而且还包含了对潜在心理的鼓励作用。职业发展课程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果学生可以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求学过程中得到这方面的启发,那么在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将能够从容地面对工作挑战,解决工作问题,逐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一般职业发展应当与学生的个性以及目标设定相结合,只有保证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个人兴趣相适应,才能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力,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高职教师需要在课程安排前以及开展时,协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保证学生工作实践准备工作的充分性。另外,学院可以通过聘请一些专业学者参加职业发展教育,对当下全球经济情况、企业内部提升制度、人才发展方向等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解说,同时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解决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高等职业学校需要与一些工作机构保持联系,构建稳定的发展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实践经历,在学习中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另外针对专业技能较好和职业修养较高的学生,合作机构应当优先聘用,实现学校与合作机构双赢的局面。

高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改善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注重传统理论传授与个性追求的统一,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基础,能够迅速地熟悉工作的性质与要求,从而投入工作之中,为之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爱祥,俞林.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5(2).

[2]高自非.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刍议[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0(3).

[3].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煤炭高等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范文5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 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三)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

二、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一)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

(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三)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总结: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参考文献:

[1]李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商业经济》2010年第3期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