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的特性范文1
关键词:人居环境时空特性时代性地域性 弹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关于时・空特性的思考
众所周知,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是在建筑领域,其他如:形式、符号、文化等很多领域中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演进性和差异性。 空间和环境类科学在这方面就体现的更加明晰。这是由研究对象‘空间’ 本身的时空特性所决定的。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时间演进和地域差异的特性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都在其自身的发展框架上展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性。这种时空差异性,以时间演进性差异为主流。地域性差异为次枝和延续,且不断影响和推进着时间性差异的的演进。
同样,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这一课题的前沿,同样具有鲜明的时・空特性。即:人居环境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吴良镛先生曾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对道萨比亚斯的道氏学说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必须指出,道氏的理论主 据西方国家的现象与经验,其对战后第三时间人口稠密、资源进展、发展迅速、经济贫穷的国家,如亚洲发展中国家等,涉及不多。因此,我们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同时,应该积极从中国实际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此外,道氏理论由于体系庞大,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并留有一些机械的线性思维的痕迹,这种认识上的时代局限可能与道氏的早逝有关。”
吴良镛先生提到的这种学术上和实践上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是空间环境类科学发展(建筑、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必然存在的特性。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与时・空演进完全同步的,也不可能是永远滞后或者超前的。所以在空间环境类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或者创作是永久性先进和绝对完美的。只能说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有限空间内是正确和科学的。
一个科学的学科研究,一定要有时间上(时代性)的继承、发展,也要有空间上(地域性)的继承与发展。才可以更好、更准确的解决问题。而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一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并不是很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的一些片面、不合理的、盲目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合理、正确的解决现今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时・空特性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居环境理论理论概况
第一位系统的提出人类聚居概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比亚斯,吴良镛先生对道氏理论特点有精炼的总结:
对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道萨比亚斯所在的那一时・空背景下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指:逐渐加速的城市化革命。
考虑问题的整体观和系统观。道萨比亚斯认为:城市发展问题的错综复杂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人们总是试图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入手考虑我的生活系统。”因此,注意到病状,却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他认为,应该吧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来考虑,否则,就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理解失误的复杂性,从而片面、简单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结果则事与愿违。
3.在建筑与城市科学总,较早的有意识的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入多学科理论方法,从事城市研究。拓宽了城市规划研究范畴。道萨比亚斯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系统的、综合的加以研究。
4.初步建筑里其理论框架。 这一点十分重要,也对学科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系统框架的建立,就如同种下了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是学科发展和延续的种子,当然这颗种子可能结出‘大小’、‘颜色’不相同的新果实,但对整个学科体系和理念的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后继学者能更清晰和明确学科的研究思维和核心理念,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人居环境理论形成过程来看,人类的探索研究并不是总是和时空的演变同步的,这几位先驱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规划领域和人居环境的研究和探索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在时・空演进到的今天也给与我们很多启发和研究价值。所有先进的理论思想,是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客观因素全面、准确的分析的综合结果。是对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敏锐把握。
但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同一大时代背景下,理论和实践在时・空的维度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的。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的产生,由于研究条件和范围的限制,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理论的发展在具有先进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时要综合考虑时・空演进的差异性。
3.研究环境‘时空特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关于‘弹性空间’理论的提出
时间的演进性是客观存在,不可逆转的。但空间的差异性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却因为有时间和人类活动的演进性,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现在空间维度上的多样性和调节性已经因为我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发展和改造遭到了破坏,有些破坏是连锁性的,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和改变。所以保护空间的差异性是研究和建设人居环境所必须遵从的前提。然而空间的多样性(差异性)是要在空间的演进过程中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而空间的演进性的动力主要是是源于时间演进中的人类活动。所以传承和发展时代价值,保护和优化地域特色。 就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
而地域特色本身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特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的消化与沉淀。是每个时代中最优价值、最符合当地人居环境发展的精华的积淀。继承是肯定的,发展也是肯定的。而且在注重地域特色的同时,人居环境的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关于弹性空间和资源可持续问题的考虑。
也就是说,在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尽量不犯不易于修复的错误,给子孙后代留有充足的空间资源和生存资源。这就是弹性空间设置和资源可持续工作的必要性。
弹性空间是指在人居环境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具有可塑性强,可更新再生的,易于生态恢复的空间领域。对这一领域要有意识的保护和‘留空’。以适应人居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空间和生态的再生。
资源可持续这一论题,我们已经早有觉醒,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是需要我们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综合的,系统考虑和分析资源紧张与可持续的问题。
当今人居环境已经发展成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有机系统。其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综合性的和复杂性的;其问题形成的过程也具有时・空演进性,存在是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差异性。所以,面对综合、复杂、具有时・空特性的问题,我们就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的眼光去探求人居环境发展演进的时代脉搏和发展动向。用综合,有机,系统,弹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付出巨大的实践代价,甚至难以挽回的自然和资源的代价。
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人居环境发展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注重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才可以更准确、更优化的处理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以及更加合理和有机的引导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的特性范文2
【关键词】场独立 场依存 篮球 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98-01
篮球运动普及于世界各国与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没有国家、区域、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也是我国最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现在篮球运动对抗越来越激烈,在篮球比赛过程中,进攻的节奏加快,双方攻守矛盾剧烈,身体对抗加剧,再加上主客场制,导致篮球运动员承载着更大的场上压力与心理负担,这样就对运动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怎样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场依存增强和稳定已成为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关心的问题。本文对场独立和场依存性特征研究,目的在于是否与运动员的个性有关。为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在相关的教学和训练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海大学2011级三个篮球专项班男生,实验1、2、3班人数分别为36人、35人与37人,共计108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期刊网上相关论文,收集整理并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篮球理论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2)实验法。①测量法:棒杠仪测定每个被测试者场依存性指标。测试过程中以水平杠为基准,共测了六次,以及15米间距,每人测6次反应速度,经过统计处理算出误差平均值及标准差。②观察法:通过观察教学比赛,对反映技术水平的投篮命中率、运球过人能力及战术水平的配合成功率、失误率(次数/总控球次数)进行了系统统计。
(3)数理统计法。将搜集到的数据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场独立和场依存性的内涵
明确提出场依存性场独立性个体是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有“认知方式之父”之称的赫尔曼·威特金。场依存性的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性,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他们的认知重构能力较差,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同时在学习中灵活性不够,在遇到新问题时,较难将已有的知识与现有知识灵活的联系起来,采取一个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场独立性刚好相反,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性,分化水平较高,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内在标准,对外界的“场”依赖性较小。同时在学习中,他们能够把当前的任务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且采用一个比较灵活的学习方法。[2]
2.测量与观察法实验结果
根据棒杠仪与反应速度以及通过观察教学比赛测出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看出,实验3班标准差最小,命中率和运球过人成功率与测量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而配合成功率和失误率与测量结果差异不大。于是可假设场依存性与战术水平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为了证明这个假设,对场依存与战术水平进行相关分析。按照场依存性理论,场依存性强的运动员,其场独立性弱,则配合中失误就多。所以选取场依存性测试中的总标准差与失误率作为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场依存性与失误率的相关系数为0.9620;而相关系数R>R0.05(n-2)R>0,说明相关系数R在0.001水平上都具有显著性结果,即场依存性与战术失误率存在着相关性。
3.结果分析
场依存性强的人,其比赛失误就多,原因是由控球以后的心理不稳定及心理紧张造成的。在控球后立即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在短时间内心里实际上是一片空白,易受外界影响,可能会产生将球误传给对方,造成传球失误;在是否控球时,不能立即分析场上形势,不能与队友作出最佳配合,把握不住战机,从而失去进防机会。这种心理现象也反映在人的性格上,就是没有主见,过多地依赖朋友或群体,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同理有主见的运动员所做出的行动与判断刚好相反。那么为何场依存性与反映技术水平的参数关系不大呢?这主要与运动员的训练年限有关系,训练时间长的人,其基本技术水平一般较高,投篮命中率亦较高,反之亦然。
三、结论与建议
明确了场依存性与失误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对选材、教学、训练及比赛都有很大的帮助。选材不仅看成绩,还要看心理素质,测其场依存性的强弱,有助于在比赛关键的时候不会痛失良机;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变能力,增强他们的场独立性,在赛前和训练中作出预防措施,从而在比赛中发挥较好的技战术水平。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的特性范文3
关键词:学群群建设;特色学科;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51-02
21世纪高等院校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学科人才的竞争,学科是院校建设的基础。在当前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形势下,组建学科群成为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优势,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加强学科群建设,通过跨学科平台开展多学科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科结构优化、科研实力提高,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跨学科的学科体系为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群建设是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高等院校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然而地方院校相比部属大学,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研实力和各种内外环境等方面都受到更大的制约,在学科基础、资源禀赋、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在招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竞争力不足。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要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围绕特色专业构建特色学科群,形成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和国家工程中心,提升科研实力;同时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并注重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以特色学科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立足培养“通才”而非“专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因此地方院校在学科群建设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困难与挑战,迫切希望探索有途径来促进学科发展。
一、学科群内涵和组织形式
学科群绝非简单的学科组合,从其产生的基础和过程上看,学科群是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的产物。在学科群内涵和特点研究方面,徐东(2004)从各学科专业要素角度将学科群分为数理学科群、物理学科群、生理学科群、心理学科群和事理学科群[2];杨兴龙等从目的论角度认为学科群的出现是在新形势下,通过学科互动、技术与手段联合攻关解决单一学科难以攻克的课题;邱澄(2009)认为学科群是相关知识的集合[3]。赵纯善等(1997)总结出高校学科群建设五个方面的特点,他认为学科群可以由国家重大项目驱动几个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也可由重点学科牵头并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抑或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具有一批正在形成的跨系、跨学科的大型研究中心[4]。梁传杰等(2006)将学科群组织形式分为四种并:学院实体型、新组实体型、学术团体型和科研凝聚型[5];赵文华等(1998)按不同的集合方式把学科群划分为:分支学科群(线性学科群)、由相邻或相近学科互动产生的相关学科群,以及跨越学科鸿沟的交叉学科群[6]。总之,学科群指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学科群并不是简单的学科的组合,而是学术上相互渗透,技术上互补增强的多个学科结合而成的学科群体[7]。
二、学科群建设对地方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的单兵作战、单科突进的特点,注重对学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趋势和必然途径。学科群建设对高等院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地方院校更应该立足自身特色专业,积极探索学科群建设途径,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1.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地方院校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一些地方大学由于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创新思维能力较差等问题。而学科群的构建,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同时通过多学科交叉和科研课题的开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越平台和开辟有效途径,这些科研课题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结合密切,有效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就业择业机会。同时在学科建设中,通过各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接触多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在学科交叉渗透中得到启迪,培养创新思维。
2.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学科结构优化和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开展学科群建设是提高学科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因此在当前的大科学大数据时代,应将理科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应用在工科的实践操作中,将二者交叉融合发挥彼此优势,进而构建理工科特色学科群。这有利于学科结构的优化,使学科间彼此渗透融合,这对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地方院校,应该依托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带动边缘学科的发展,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同时学科群建设,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学科群往往形成研究团队,使孤军奋战的学者合作,形成科研凝聚力和合力,发挥团队攻关优势,为大型课题攻关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3.学科群建设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科群的重组,还有利于财力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减少实验室和教研室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学科群构建、设置专业基础课和全校性开放实验室,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地、科技资料做到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资和闲置浪费,充分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和专业资源能够产生强大的合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地方院校特色学科群建设的对策
学科群建设是关系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学科群建设可以形成各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院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立足各高校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如下措施,从学科群建设出发,全面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1.确定学科群的主攻方向和合理组织形式。由于地方院校人力、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决定了地方院校不可能在任何学科都达到高水平,因此学科群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地方院校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要从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入手,打造学科群;在突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同时,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因此要进行合理规划,找出适合自身学科群建设的组织形式。高校在设立学科群的主攻方向时,要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所确立的重点领域,在完成国家和区域重大任务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规划中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整体推进方案的实施,明确要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能力,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因此交通运输和水利工程等学科就可以将此作为主攻方向,进行学科群构建。
2.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供学科发展平台。学科群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科组成的有机整体。学科群的发展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学术团队,具体来说,构建学科群的学术团队重在营造跨学科的知识转换氛围,鼓励以团队方式来进行联合申报课题,协同开展研究攻关,共享创新知识和成果。学科群的发展要紧跟学术前沿,跟随新兴学科发展脚步,这就需要学术团队不断地加强对内和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术团队的开放度,首先,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吸纳先进知识信息,提升学科群创新能力,加强学科群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通过完善制度、沟通交流和人性化关怀等手段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宽容、开放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团队内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发展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凝聚核心竞争力。
具体构建方式,可以通过学术带头人牵头多学科专家教授成立国家工程中心、研究所等科研实体,也可依托国家大型科研课题的攻关,集合不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形成无形的学术团队。
3.科学管理,建立以学科群为核心的高校管理体制。为适应学科群建设要求,首先,地方高校要打破现有院系管理模式,形成以学科群带头人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其次,学科群的组织者应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比方说科研经费分配管理、薪酬绩效评估、科研教学管理等等来调配各种关系,来最终达到学科群内各学科间既有激烈竞争又有协同合作。再次,学科群内引进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学科群建设过程中,学校相当于建设委托人,学科群的带头人相当于建设人,高校委托的委员会则以学科群监理人的身份对学科群建设实施监督和评价。以敦促学科群的建设最终能达到既定的规划目标,取得学科群建设的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德平.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3):67-69.
[2]徐东.论学科向学科群演化的必然规律[J].现代大学教育,2004,(6):12-13.
[3]邱澄.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筑优势学科群[M].中国教育报,2009-10-04(10-13).
[4]赵纯善,冯冠平,邓春.浅谈高校学科群建设[M].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15.
[5]梁传杰,胡江华.论学科群的组织形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2):83-84.
科学研究的特性范文4
关键词:视错觉艺术;图形创意;教学;价值
常言道“眼见为实”。然而,有些情况下,眼睛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其实是人的视觉错觉在作怪。人们通常把与物体的形状和色彩有关的错觉称为视错觉。具体而言,视错觉是一种人类所共有的特殊的视觉感受,是在外界刺激物的作用下,知觉判断的视觉经验或思维推理与所观察到的事物特征之间产生了视觉误差。而对于这种特殊的视觉现象早就被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发现并将其作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艺术手段,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皆取得了奇妙而富有震撼力的视觉效果。人们在欣赏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时,往往会由外在的视觉引力,迅速转为一种内心的主动探索,这就是视错觉的魅力。这点与图形创意所寻求的“打眼入心”的传播效果不谋而合。正如国际著名的视觉大师福田繁雄所说:“我的作品,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作品的创作核心,都是围绕着以视觉感官的问题为前提来进行思考。”由此可见,它对今天的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一、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层面
创造性思维是学习图形创意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因素。它是学生今后进行设计与创作所必备的能力之一。长期以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沿用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固有的图形形式本身出发进行思考与表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开辟独特的设计蹊径,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对这门课保持长久的新鲜感。
视错觉艺术以其生动有趣的视觉语言和自身极大的视觉刺激性,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视觉方式,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将这一视觉原理引入到图形创作中,让学生懂得图形创意的表现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外在形象表现。另外,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潜力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如何来挖掘这些潜力。就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而言,关键就在于善于变换不同的视角,产生新的发现。这种不断变换视角来观察世界的方法是培养创意思维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扩展创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对图形创意设计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图形创意教学中,要引导给学生只有破除思维枷锁,改变创作视角,才能创造出不同寻常、引人注目的视觉形象。
二、从图形本身的视觉传播效应层面
视错觉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现象,将其用于图形创意中不仅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吸引观者的视线,使作品更具生命活力和独特的存在价值。
人的视觉过程是视觉生理活动与相应心理经验联系起来互相起作用的,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完全是一种积极探索。“它是有高度选择性的,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因此,我们在观看一个物象时,并不是把视点平均投向画面的每一部分,而是“有选择性的”集中于某一点。这种集中来自主观选择时的兴趣。由此可见,具有刺激性和趣味性的视错觉艺术,正是以其主动出击的视觉形式,为它们成为视觉选择的重点提供了机会,从而增强了观者视觉生理和心理的刺激程度,同时也为在纷繁芜杂的图片信息海洋中实现快速有效地传播创造了前提和条件。例如福田繁雄在1975年京王百货举行个展的宣传海报,巧妙地利用图底反转的错觉原理令作品中图形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产生了奇特的心理效应。这种将现实与幻想、主观和客观有机地统一,以营造视觉冲突,深化传达内涵的图形形象,自然会在众多平淡的图形作品中出奇制胜,最终体现出视错觉图形魔术般的视觉魅力和传播效应。
三、从图形空间设计观的突破层面
空间是设计领域的永恒课题,人类在最初描绘物象时,就有了在二维平面上反映三维立体物象的意识。而在现代绘画和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些画家和设计家却抛弃了古人留下的透视方面的遗产,又回到当初对透视没有正确看法的迷惘状态,进而形成了多维空间的构形方法。
视错觉图形作为一种多维空间形式的典型代表,打破了空间维度的界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有限转化成无限,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混维空间形态。这种混维空间的设计观念给图形创意带来了更多的启发与灵感。欧洲“视觉诗人”派的代表人物――招贴设计大师冈特•兰堡曾经尝试使用空间视错觉手法进行创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福田繁雄相似,兰堡的艺术观也是视觉功能至上。戏剧表演《Hamle tmaschine》招贴中,悬空一本书,书的封面上有一只手,而这只手又同时拿着这本书,亦真亦幻,整个作品传达了知识本身的力量是无穷的深刻内涵。当我们在观看时,视角会不断地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进而看到一种真实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非现实状态的空间结构,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奇妙感,产生视觉悖论,从而构成一个趣味无穷的幻觉图形世界。对此,在教学中通过大量此类优秀图形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体会与理解这种全新的空间设计观念所带来的视觉震撼,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创意思路。
结语
总之,图形创意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够将其与今后的专业设计很好地进行衔接。因此,在讲授内容的同时,更要注意上升到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引导层面,使学生懂得从人的视觉与心理角度出发去创造新奇而丰富的视觉图形世界,从而加深对图形语言创作观念与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
版社,1983.
[2]王松.谈视觉创意大师福田繁雄的设计,新疆教育学院
学报[J].2004.
科学研究的特性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the core task of college education. However,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applied talents have been the short-board of all applied universities, which reflect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urgently need the relevant 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especially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uses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inductive method, takes five universities such as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by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vestigates 372 students' course satisfaction,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evaluation etc..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there are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begin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the practice platform, and constructs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applied ability.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满意度;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应用能力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course satisfaction;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teachers;applic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51-03
0 引言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本科院校实践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应用能力欠缺成为了应用本科院校的一个短板,严重制约着应用本科院校的发展,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随着高校开始逐步往应用方向转型,使得各个地方高校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高校之间的竞争,如何凸显应用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成为思考的重点。对此,结合应用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紧紧围绕“应用能力”这个主线,就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调查研究。
1 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1.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为深入研究应用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择黑龙江科技大学等在内的5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5所学校内的共372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72份,有效回收360份,有效回收率96.8%,符合调查问卷要求。同时,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从验证性实验课程开设情况、实践参与程度、教师实践能力评价、实践条件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问题设计。本次调查结果全部录入SPSS19.0软件M行统计和分析。
1.2 调查结果
1.2.1 课程设置
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讲,实验性教学是提高操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对于实验教学来讲,通常包含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其中验证性实验教学侧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验证,而探究性实验教学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本文以“验证性实验课程占试验教学的比例”进行调查,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
通过上述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验证性实验课程设置方面的比例较高,其中学生认为验证性课程比例超过30%的比例超过87%。而如此高比例的课程比例,只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种验证,而不利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应用能力配以昂方面收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增强探究性等激发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势在必行。
1.2.2 实践参与方式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参与实践的深度不同,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层次分为观摩、跟班、顶岗和项目合作四个层次。而通过调查可以得到如图2结果。
通过图2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的实践活动主要以观摩和跟班为主,而对顶岗和项目合作等对学生实践能力影响比较重要的则相对较少。由此通过上述的分析看出,目前上述几所中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深度还不够,还需要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狠下功夫。
1.2.3 教师实践能力评价
对应用本科院校来讲,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关键还是在于师资队伍。一个具有娴熟操作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的教师能找到学生学生中的需要传授的知识点,并及时跟上企业技术变革的步伐。而通过对上述几所高校的调查中,情况不容乐观,具体结果见图3所示。
通过图3看出,毕业学生对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选择强或者较强的比例在65%,而认为一般的在35%;教师在用操作能力方面,选择强和较强的比例为48%,而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2%。由此根据上述数据看出,毕业生对教师在专业实践技能水平方面的评价不高,还需要加大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1.2.4 实践条件
实践条件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好坏将直接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通过上述的调查得到,接近70%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实验设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超过30%的学生认为设备不齐全或者设备相对落后。同时2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通过这组数据看出,目前上述几所高校在实践条件方面还有待加强。
2 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安排和设置对学生应用能力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应用操作技能、协调与沟通等。因此,进一步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成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包括上述五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还奉行“厚基础”,典型的思路就是主张教授的理论知识不仅要有深入,同时还必须要全面。由此,正是在这个思路的主张下,导致很多专业在学时安排方面基础课程占50%以上,专业课程占30%,而通过上述的调查也恰好验证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方面的安排。
以某学校自动化专业为例,在统计中发现该专业理论教学学时占了整体学时的71.6%,专业课、实验课等的总学时则占整个学时的13.6%。可以想象,对于该自动化专业的实验课比例会更低。由此可以说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培养的思路方面还是延续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思路,从而不能真正地体现出自己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谈“特色”了。因此,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成为目前的重点。
2.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
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学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对学生应用技能培养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各个高校也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本文调查的五所应用本科院校都比较重视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基地建设,甚至和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企业输送人才。同时在校内基地建设方面,实验设备管理处每年都会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新型的实验仪器设备,从而不断更新实验设备仪器。但是,从调查的结果看出,即将毕业的学生认为学校实验设备比较落后,同时接近27%的学生认为实践效果不佳。通过这组数据暴露出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目前上述5所高校在实践保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
2.3 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前提,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换句话说,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体系实现的又一个重要的保障。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对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但是,通过调查结果看出,认为专业教师具备应用操作技能的比例不超过50%,说明接近一般的老师还缺乏与企业挂钩的应用操作能力,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成为空谈,也严重影响对学生应用操作技能的提升。
3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应用本科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进行改进,并紧紧围绕如何凸显和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作为重点。
3.1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应用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如何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并对各项技能进行熟练的操作,要达到这个目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关键。因此,首先要处理好实践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其次,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应尽量安排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实验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加大实训课程比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为尽快让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明白未来的专业方向,可安排学生到与其专业相关的企业参与实习或实训,从而为未来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并建立对岗位和专业工作的初步认识。
3.2 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要推进应用本科的发展,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队伍是重点。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新进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通过加大新进教师企业一线意识的培训,从而树立教师企业意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和参与相关专业的合作开发,以此不断让教师接触企业实际需求,并了解企业最新的前沿技术,从而向学生传递最为前沿和实际的专业技术,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现有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的背景下,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从而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指导。
3.3 搭建实践平台
除上述的措施和方法以外,还应该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从而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知识教学与理论实践的有效连接。如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突出实验、实习等比重,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该基础上,借助挑战杯、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等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与创业园区、社会实践平台、对口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拉近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要。最后,尝试探索建立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众创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能力锻炼平台。
3.4 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要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还必须要有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考核。而对于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应把握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而从教学内容评价角度,可分为能力评价和素质评价。具体评价框架见图4所示。
由此,通过该评价框架,逐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的训练,从而凸显应用本科院校在应用方面的特色。
4 应用效果及实践中应把握的要点
通过上述的构建,并将其应用到黑龙江科技大学12级毕业生之中,确定一定效果。经对部分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中,对现有教学体系的教学满意度有较大的提升,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较大提高。由此可以说明该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
但是,在应用和实施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几个要点:一是要时刻围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个主题,所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改善;二是必须保持实践教学体系的动态性,即企I的需求是时刻在变化,因此在制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时候,必须强调与企业需求接轨,这样才能更好凸显该评价体系的实用性。
总之,对应用本科院校来讲,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探索和构建,才能达成符合自身发展的统一标准,为实现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兆云.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100-103.
[2]王荣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102-106.
[3]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39-142.
[4]赵艳林,王文.“四位一体、全程互动”:地方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质量内涵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05):73-76,81.
科学研究的特性范文6
一、西药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意义中西药的结合,应包括两大方面,就是要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同时对西药也要进行“中药特性”的研究,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每类药均能按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各择其优,进而互相靠拢并使之结合,促进具有中国特点(中医药特点)的新医药学的建立。
1.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这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因此,若将黄连都用来提取黄连素,则中医将无黄连可用。这种以中药的消亡为结果的中药现代科学研究,是难于达到中西药的结合的。即使叫做结合,那也是失去了中药特征的结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在于没有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有效化合物,再进行中药特性和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研究。如能开展此项研究,则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将能为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使用,从而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
2.使西药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西药的优点。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然而西医却一概用抗痨药物。西医这种对机体疾病部位不加区分而选用药物,是因为西药无归经之说所致。如果西药的此种“归经”特性被研究确定后,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再如抑菌消炎药的抗生素和磺胺药,都是针对致病菌而起作用的,凡为细菌感染性疾患均可考虑使用,而对机体状况、病变部位、病情等考虑较少,但按中医观点,不仅要考虑到病源,更要考虑到机体状况,从而选用相应特性和功效的药物。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临床实践已证明,磺胺类和抗菌素类药物对急性期效果较佳,慢性期效果不佳。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药物具苦寒之性味。但现在尚未深入研究它们的中药性味,而仍是同一药物施治于不同的证。这从中医药理论讲,是违反用药规律的,因此,难能更好地发挥这些西药的功效。如能对磺胺类、抗生素类的性味进行研究,确定其属性,那么,现在这种不分证地使用的情况就会改变。从而可以保留西药之优,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3.丰富和发展中药学中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加,这好理解。现在中药(包括草药)大约有5000种(中药大辞典收载5767种),而现在常用的西药的品种比这更多,如果能对这些西药按中药特性分别归类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其成为“中药”,显然可以大大丰富和发展中药学。所谓中药学质量的提高,就是经过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弄清其成分及各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经过药理和临床研究,确定各成分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也包括单味药(即混合物形式)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从而总结中药的特性及功效和使用规律的现代科学内容。这可包括两方面内容,就寒热性而言,在物质上,究竟哪些物质结构呈现寒性作用,哪些物质结构呈现热性作用;在生物活性上,究竟哪些现代观点的生物活性表示寒性这一特性,哪些生物活性表示热性这一特性。这样就可以从现代科学水平上,阐述中药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而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4.促进中西药结合,进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基于如上三点,有可能为促进中西药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发现的有效化合物,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西药的归属分类,也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和探索中药的现代科学规律,即物质和生物活性方面的规律,从而促进中西药的结合。以药效为基础,又能反过来说明疾病的发病本质,从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例如,中医所称的热证,一般是用寒性药物治疗,若药物的作用机理弄清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证的本质。西医的热症,是指体温高于37℃而言;而中医的热证,不仅包括高于37℃的体温,还包括体温并不高于37℃的热证,在中医的热证中,一般用寒凉性药物,但对那些假热真寒证,却要应用甘温药,即谓甘温有时能祛大热。这样,如果对不同类型热证(或热症)所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搞清楚了,那么,也就可以把中医和西医关于热证(症)的概念得以划分或统一,进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
二、西药是否具备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能对这个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说,还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
1.物质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即由相应化合物构成,这两类药物的化合物具有以下的同一性:(1)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2)就成分而言,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3)中药和西药都有中国产的和外国产的。如西药所使用的大黄,就是以中国产的为优,但很多现在使用的西药为国外首先研制出并生产的;中药的番红花、西洋参等都是由国外进口的,而绝大多数传统中药却是国产的。
2.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其应用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用来治疗或预防人体的疾病,这是生物活性同一性的基础。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讲;所谓生物活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状况的影响能力。治疗疾病,就是使异常状况转变为正常。只是由于中药和西药是处于不同的医药学体系中,才具有用不同术语所表示的生物活性。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药学知识的积累,现在逐渐在取得共同的表示方法。例如,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又如,很多补益类中药具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就说明,这类中药与西药的免疫增强剂具有此方面的共同生物活性。作为西药,虽然现在尚未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系统研究。但在临床使用中,已发现一些西药表现为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例如服用阿托品后,呈现颜面红赤、口干、口渴等,而这些表现是中药热性功效的一个方面,可见,在这方面来讲,阿托品表现为中药特性的热性,又如考的松,这是激素类西药,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3.中医具有研究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悠久历史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药,本来并不是中国产的,它们在传入我国之前,即使作为药用,因其不具备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也只是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或民间药来使用。但在传入中国后,由中国的中医药人员加以使用和研究,逐渐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使它们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最后成为中药,有的并成为常用中药;例如番红花主产南欧及伊朗等地,乳香产在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苏合香主产土耳其西南部,没药主产红海及阿拉伯半岛,西洋参主产美国及加拿大等地。西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是按西医药体系来使用的,而现在它们早已是常用中药了。就是在近年,这类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如水飞蓟,为菊科植Silybummarianum(L.)Gaertn的瘦果,原产南欧及北非.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国外报道,它可治疗肝炎,并进行了化学、药理、临床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确可治疗肝炎。我国将其引种后(主在华北、西北等地),不仅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等研究,同时进行了西医药学体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证明,确实对肝炎病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的研究,经临床使用和总结,归纳出了它的一些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的功效。如“性味:苦、凉;功用:清热解毒、具保肝、利胆、保脑、抗X线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25).这样它就成了中药,可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了。总观之,过去既已把一些按西医药理论体系使用的西药,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西药,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单体化合物,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其“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表征的功效。
三、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我国古代及现代对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功效的研究来看,其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是:对药物进行表观考察、临床效用观察及逻辑思考,进而加以总结和归纳。那么,对现代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也应遵从此种方法和途径,具体如下:1.表现特性的考察研究中药的表观特性,如气味、颜色、质地、性状等,基本是通过直观的考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如颜色,就是人们肉眼所见之颜色:质地,就是手触、牙咬所感受的具体情况;性状究属固体、液体,是一目了然的;嗅味是用鼻嗅感知的。就是中药较突出的特性——味,在古代,开始也是由口尝而确定的。即使在近代,仍有人在实地进行中药味的考察。据报道,有人将近300种常用中药进行口尝,结果,其味与文献记载相一致者占78.6%。当然也有部分中药难辨其味者,是后来根据临床功效按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的,如有的能解表、归肺经,往往将其味归纳为辛等。如上方法,对西药的表观特性研究,也是适用的,即通过实地考察,或闻、或看、或触摸、或推导,从而赋与西药以相应的中药特性。这部分工作,对西药来讲,还是较易进行的,因为其中很多在文献上已有记载了。如黄连素,黄色结晶,味极苦,水溶度较小,这实际已使其中药表观特性具备了。
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就中药的重要特性一一性味而言,就是这样进行的。例如秦艽,《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是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可见,作者倾向于此药为寒性。再如雄黄,《本草经疏》云:“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对于西药,己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与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3.临床研究设想如下:给同一病人,按两套医药学体系进行诊断,随采用一套医药学体系进行治疗,而后再按不同医药学体系进行交叉总结归纳。如先由中医作出诊断,并开具所应采用的药物,但并不让病人服用,然后再由西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且让病人服用所开给的药物,然后根据服用西药后的功效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这些西药的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例如黄连素这个西药,在西医药学体系中,主要用作抑菌消炎药,治疗胃肠炎等,近年又了解它具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的作用等。胃肠炎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胃肠炎,从中医药学体系来分析,急性胃肠炎系属于湿热证,用苦寒燥湿药治疗为宜,而黄连素正是对此病证疗效好,因此可以从中医药学体系认为黄连素具苦寒之性味,其功效为具清热燥湿作用。这是初步的结果分析。如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黄连素确是如此,那么它对慢性胃肠炎就不宜使用,因为慢性胃肠炎是久病,久病易虚,虚易成寒,寒性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配方中属另一情况).事实上,临床上也证明,黄连素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效果并不好。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还可从它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方面作进一步分析归纳。机体内氧化作用是机体产生能量的重要生化反应,氧耗量降低,说明氧化作用减弱,能量产生减少。机体能量产主的减少,从机体来讲,应表现为寒证;从药物采讲,则表现为寒凉性。血压升高,往往属于阳亢,阳属热,故能降低阳亢型高血压的药物,应为寒凉性。如果对黄连素再进行更多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总结、归纳,使得它具备中药的特性和功效,那么就可在中医药体系中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