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脑血管疾病,是各种血管源性脑部病变所致的脑功能障碍,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它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生存质量的疾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尤其是中老年人致残的重要疾病。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后进行药物、手术等治疗的同时,就开始康复治疗,平均在45天内完成完全康复。其上下肢功能的恢复大都在3个月内,大多数病人的adl 能达到自理程度,此后再获得较大程度的进步和恢复即不可能。脑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早期康复,连续地进行完全康复,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康复训练进行得越早、越科学、越完善,病人康复的机会就越大,失去早期康复时期,其愈后与结果就可迥然不同。

1 康复原则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天内死亡占多数,以后则多死于并发症。因此发病后除及时有效的药物或手术外,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也十分必要。

早期康复的开始时间从1周至1个月内。有人主张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体征48小时不再进展即可进行。即在不影响病人的抢救措施,康复几乎与药物治疗等同步进行。我们主张除严重脑出血可适当延缓康复外,康复大多应于病后1周内开始进行。

2 康复方法

为了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关节痉挛、肌肉萎缩等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应指导病人与家属作好以下工作:

2.1 良肢位的摆放:

2.1.1平卧位时:肩关节屈45°,外展60°,无内外旋;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位,手心向上;手指及各关节稍屈曲,可受握软毛巾等,注意保持拇指的对指中间位;髋关节伸直,防止内外旋;关节屈曲20-30°(约一拳高),垫以软毛巾或软枕;踝关节于中间位,摆放时顺手托起足跟,防足下垂,不掖被或床尾双足部堆放物品压下双足,足底垫软枕。

2.1.2 健侧卧位时:健手屈曲外展,健肢屈曲,背部垫软枕,患手置于胸前并垫软枕,手心向下肘关节、腕关节伸直位;患肢置于软枕上,伸直或关节屈曲20-30°。

2.1.3 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不可过度侧卧,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屈曲90°位于枕边,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呈迈步或屈曲状,双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循环。

2.2被动运动:病人病情平稳后,除注意良肢摆放,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都应早期开展被动运动。

2.2.1肩关节屈、伸、外展、内旋、外旋等,以病人耐受性为度,昏迷病人最大可达功能位,不能用力过度,幅度由小到大,共2-3分钟,防脱臼。

2.2.2肘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等,用力适宜,频率不可过快,共2-3分钟。

2.2.3腕关节背屈、背伸、环绕等。各方位活动3-4次,不可过分用力,以免骨折。

2.2.4手指各关节的屈伸活动、拇指外展、环绕及其余4指的对指,每次活动时间5分钟左右。

2.2.5髋关节外展位、内收位、内外旋位,以病人忍耐为度,昏迷病人外展15-30°,内收、内旋、外旋均为5°左右,不可用力过猛,速度适当,共2-3分钟,各方位活动2-3次为宜。

2.2.6膝关节外展位、内旋、外旋等,以病人忍耐为度,共2-3分钟。

2.2.7 踝关节跖屈、跖伸、环绕位等,共3分钟,不可用力过大,防止扭伤。

2.2.8 趾关节各趾的屈、伸及环绕活动,共4-5分钟。

3 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主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恢复。

3.1 Bobarth握手:助病人将患手五指分开,健手拇指压在患侧拇指下面,余下4指对应交叉,并尽量向前伸展肘关节,以坚持健手带动患手上举,在30°、60°、90°、120°时,可视病人病情要求病人5-15分钟左右,要求病人手不要晃动,不要憋气或过度用力。

3.2 桥式运动:嘱病人平卧,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足抵于床边,助手压住病人双膝关节,尽量使臀部抬离床面,并保持不摇晃,两膝关节尽量靠拢。做此动作时,抬高高度以病人最大能力为限,嘱病人保持平静呼吸,时间从5秒开始,渐至1-2分钟,每日2-3次,每次5下,这对腰背肌、臂肌、股四头肌均有锻炼意义,有助于防止甩髋、拖步等不良步态。

3.3 床上移行:教会病人健手为着力点,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行。健手握紧床栏,健肢助患肢直立于床面,如桥式运动状,臂部抬离床面时顺势往上或往下移动,即可自行完成床上移动。若健手力量达5级,可教病人以手抓住床边护栏,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下翻身。

3.4按摩:按摩对患侧肢体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并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对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按摩动作应轻柔、缓慢而有规律。

4 康复注意事项

4.1每练一个动作,务必做到姿势正确,注意力集中。

4.2每锻炼一处肌肉,应使该肌肉连续多次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完成一定量的工作负荷,并逐步增加。

4.3切勿锻炼过度,避免过度疲劳影响康复过程。

4.4锻炼必须按规定时间进行,不能时断时续。

4.5避免偏重锻炼某部位,忽视锻炼其他部位。

4.6做好康复锻炼记录,并时常加以比较分析。

4.7避免“超保护”现象,让病人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独立做事、独立行动。

4.8卒中病人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表现,情绪波动大,家人要理解,想办法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绪,必要时可配合药物治疗。

5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致残很高的疾病,早期康复治疗是降低急性脑血管疾病致残率的重要方法。国内外资料证实:早期康复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康复疗法,而且早期康复可以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的。因此,早期康复应成为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的重要部分。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包括病理学方面的恢复和功能性恢复两方面。病理学方面恢复一般不超过3个月。因此,我们强调急性期给予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改善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减少神经元损伤。功能性恢复主要依靠大脑的可塑性机制,即大脑功能重;而早期康复可促进脑功能重组,其机制可能是:①早期康复可促进脑组织(尤其缺血半暗带)血流量的恢复,从而挽救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②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部分休眠状态的突触被代偿使用,通过不断给予主被动等训练,使这些突触接近正常功能的新型神经环路网络,实现中枢神经功能的重组;③一个部位的结构受损后,通过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周围组织及对侧半对功能代偿,实现脑功能重组。

因此,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迟缓期,康复训练以促进肌张力恢复为主,主要是采用良肢位摆放、变换,快速进行患肢的被动活动,刷擦和拍打患侧肢体的肌肉,使肌肉和关节运动不断向中枢神经输入本位运动和皮肤感觉的冲动,起易化作用;在痉挛期,以抑制痉挛为主,采用PNF等技术促进分离运动恢复。一般认为Fugl-Meyer评定及ADL 与肢体功能有很强的相关性,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运动功能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地学习和掌握训练技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偏瘫后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了急性脑血管病的整体治疗疗效,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第1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

[2]方定华.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与康复与流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高压氧单人舱;护理;颅脑损伤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87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1.5―75岁。手术治疗的49例,非手术治疗的38例。诊断为脑挫裂伤32例,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的25例,脑出血19例,脑干伤11例。其中气管切开者5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肢体瘫痪、迁延昏迷状态。

2 高压氧及治疗原理

高压氧是指超过了一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吸纯氧。应用高压氧治疗的特殊设备称高压氧舱。我院高压氧使用的是单人舱,其加压介质使用的是氧气,无需使用面罩,患者直接置身于氧气的环境中。对婴幼儿及气管切开的患者尤为适用。

其原理是增高氧分压,血氧含量,提高氧的弥散量和弥散距离。降低脑水肿。促进病灶区域内毛细血管新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有利于昏迷病人清醒。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栓吸收。提高整体功能,增强细胞吞噬能力,减轻再灌注损伤。

3 护理

3.1入舱前护理

3.1.1入舱前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认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3.1.2掌握有无外伤性癫痫、脑脊液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有无多发性骨折等合并伤。尤其注意有无颅内高压,以排除禁忌证,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材。

3.1.3入舱前了解引流管名称,妥善固定各种导管,防止滑脱,保持引流通畅。

3.1.4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用吸痰器吸干净口腔及气管套管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3.1.5有躁动者用约束带将患者四肢制定,对烦躁不安者入舱前使用少量镇静剂,使病人安静,以免进舱后将各种管道拔出或抓坏舱内设备。

3.1.6介绍高压氧治疗中有关注意事项,严禁将打火机、BP机、手机、火柴、电动玩具、各类带电物品、有机溶剂等带入舱内,严禁穿尼龙、化纤衣服及未经防火和防静电处理的化纤制品进舱。单人舱在这方面的要求尤为严格,进舱前严格检查,衣物及被褥必须是纯棉制品。

3.2入舱后的护理

3.2.1升压时速度要均匀,不要过快或过慢,病人无不适情况下,加压时间为20min。

3.2.2操舱时集中精力,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有耳鼓管通气不良、疼痛,应减慢加压或停止加压,待咽鼓管开通,疼痛消失后继续加压。

3.2.3呼吸的观察:包括对呼吸频率及深度观察,如发现患者发绀等呼吸困难现象,立即处理。对气管切开昏迷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现有气道被痰液堵塞,或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意外情况时,要紧急减压,必要时打开紧急减压阀。

3.2.4根据舱内温度高低及病人的感觉,控制制冷设备。

3.2.5治疗结束减压时,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以免引起各种并发症。

3.3出舱后的护理: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检查各种引流管道是否处于功能状态,并保持各种导管通畅。气管切开痰液分泌较多的患者应立即给予吸痰及清理口腔分泌物。舱内用紫外线照射60min。

3.4心理护理:颅脑损伤所致的躯体功能障碍导致了患者的心理障碍。病人及病属对封闭式的高压舱会产生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伤患关系,宣传高压氧的治病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倾听患者及家属的主诉及疑问,给予耐心解答教会捏鼻鼓气的方法或饮水吞咽以调节中耳腔内外压力平衡。

3.5饮食护理: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应用适当蛋白质,常吃蛋清、瘦肉、鱼类和豆类,以供给人体所需氨基酸。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等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上沉积,防止动脉硬化。食盐每同6克以下。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4 康复锻炼

脑损伤的功能障碍包括意识障碍和运动障碍等。早期实施康复治疗措施,以提高脑损伤患者的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争取早日康复。

5.1脑损伤是造成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植物状态甚至脑死亡瞄。因此要多与患者进行语言方面的交流,并通过一些简单动作的反复操作来进行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训练。然后再进行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5.2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注意卧床期问的良肢摆放,做关节活动训练。随着病情的恢复,由在床上做翻身、起坐、平衡训练逐渐过渡到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3

我科自2011年1月~2014年6月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32例,其中头皮损伤12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7例、脑内血肿5例。其中男22人,年龄18~69岁;女10人,年龄22~65岁。

2 颅脑损伤观察

对颅脑损伤伤员的观察要提高警惕,有时病情变化时间很短,只有对颅脑损伤的机制及预后掌握熟练的护士,才能够通过细致观察及精心呵护,赢得抢救先机。所以,无论伤情轻重,急救时都应建立观察记录单,观察及记录的间隔时间,根据病情每15min~1h一次,稳定后适当延长,观察项目如下。

2.1 意识状态 意识的障碍,其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和病情的程度。根据患者对语言的反映和生理的反射变化,意识越深,表示病情越重,意识变浅,表示病情有所好转。

2.2 生命的体征 检测呼吸、脉搏、血压、观察患者意识。(1)体温:机体早期损伤后,会出现应激性的发热;如果损伤部位累积间脑或者脑干,会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紊乱,进而出现体温的异常;伤后数日后出现感染也会出现发热。(2)脉搏、呼吸、血压:密切观察脉搏的快慢和强弱、呼吸的节律、深度以及血压和脉压的变化。当伤后出现血压上升,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慢,应考虑颅内压增高,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的发生;当闭合性脑损伤呈现休克征状时,应检查有无迟发性脾破裂、或内脏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等现象发生。

2.3 神经系统病征 神经系统病征具有定位意义。如出现双侧瞳孔均出现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常提示颅脑损伤临终前的征兆,应要做好抢救准备;如果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一侧瞳孔扩大,应考虑同侧颅内存在血肿的可能,应积极的进行相应处理。锥体束征是需要观察的重要神经系统病症,了解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结合有没有感觉障碍和病理反射进行综合的分析。

2.4 其它 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等颅内血压增高表现或脑疝先兆。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和进食无关,呈喷射性。有颅前凹骨折病人常会将血性脑脊液吞下,初期的呕吐物可混有陈旧血液,应该与胸腹部挫伤引起的肺或消化道出血相鉴别。重型颅脑损伤偶尔会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呕吐物呈咖啡色,有腥臭。

3 颅脑损伤的护理

护理的目的是为减轻颅脑组织的损伤,恢复脑功能创造最优良的条件,预防以及积极处理并发症,以确保为生命争取最完全的康复。

3.1 现场急救 注重现场急救的作用,及时有效的急救,可以为窒息、大出血、休克等危急病症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 意识清楚者取斜坡卧位,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昏迷病人取侧卧位,以免呕吐物、分泌物误吸。

3.2.2 清除呼吸道异物 颅脑损伤的病人通常伴有意识的障碍,不能有效地排出呼吸道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的异物。因此,护士应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和咽部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定时吸痰。

3.2.3 开放气道 对深度昏迷的患者,应放置口咽通气道或抬起下颌,保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短期不能清醒,必要时应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减弱并潮气量不足不能维持正常血氧者,应及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2.4 加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 应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湿化气道,避免呼吸道分泌物黏稠,有利于排痰。

3.2.5 预防伤后感染 使用抗生素来防治呼吸道的感染。

3.3 降低颅内血压、预防脑水肿

3.3.1 常规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昏迷病人取侧卧位,便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3.3.2 有效给氧 持续或间断给氧,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3.3.3 饮食与补液 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5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得少于600ml。控制输液速度,防止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重脑水肿。

3.4 抗休克 凡出现休克征象者,如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尽快开放两条静脉通路给药,一条给予升压药;一条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并做好输血的准备,必要时输给全血,纠正休克。昏迷病人要保留尿管。

3.6 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3.6.1 头部引流护理 (1)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观察伤口敷料的清洁度和完整性,不可随意调节引流袋放置的高度。(2)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打折、脱落、受压,发现引流不畅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3)搬动有留置引流管的患者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入颅引起颅内感染。(4)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3.6.2 脑室引流护理 (1)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打折、脱落、受压。适当限制患者的头部活动的范围。活动或者翻身时要避免牵拉引流管。(2)观察液面波动的情况和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记录24h引流量。注意引流袋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液面可随患者呼吸、脉搏而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如每日引流量超过500ml,应及时通知医生。(3)引流袋入口应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如需抬高床头时,应调节引流袋的悬挂高度。(4)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严格无菌操作。(5)脑室引流3~4d后应拔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给予夹闭引流管24~48h,若患者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可拔管。

3.7 康复护理

3.7.1 恢复期患者应给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给予按摩,每日2~3次。

3.7.2 根据病情可配合使用针灸、理疗等。

3.7.3 康复训练过程持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地完成康复计划。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呼吸道畅通; 冬眠疗法;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651.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196-0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1例(我院2007年7月-2011年7月),男14例、女7例,年龄8-78岁,21例均有脑挫裂伤,颅内出血1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5例,其中,14例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8例行气管切开术,11例病情稳定行后期康复治疗,8例痊愈出院,死亡2例。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病人床头抬高15°-30°为宜。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意识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的可靠指标之一,意识障碍是最常见的变化,同时注意意识障碍的程度。瞳孔是反映病情变化的窗口。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的敏感程度及两侧两侧缘是否整齐,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生命体征即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在监护仪上可直观监测,一般15-30分钟观察记录1次,发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对于急需手术患者,需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慢性疾病。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加重原有疾病,如高血压、血糖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2.2 保持呼吸道畅通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不能自行排除口咽及气管分泌物,对于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患者,要定时湿化气管,及时吸痰,配合雾化吸入,每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操作动作必须轻柔,尽量减少刺激。必要时使用呼吸机。严格无菌操作,防肺内感染。没插管的患者取侧卧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以防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和肺梗死。病人清醒后应鼓励其深呼吸、咳嗽,并更换、扣背,以利痰液咳出。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控制在32℃-34℃,湿度控制在40%-60%。

2.3 躁动病人使用护具 颅脑损伤患者因脑水肿、脑缺氧、颅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躁动,病人由清醒状态进入昏迷时也可出现躁动。使用适当的保护具以防自坠床发生。注意不能随便使用镇静剂,以免延误病情。

2.4 观察患者全身情况 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末梢循环差,又有躁动,提示病人出现休克、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或烦躁不安症状,可能为颅内增高或脑疝先兆,应配合医生抢救。

2.5 加强基础护理 口腔、眼部护理。预防并发症。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防止因便秘导致活加重颅内出血。留置导尿的患者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每日会阴护理两次,每日更换尿袋,定时膀胱清洗,定时训练膀胱。高热的患者体温高达39.5℃以上,且持续不退。常采用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两种方法,多以物理降温为主,如:调节室温、减少被盖,以利于散热;头置冰帽或冰袋,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灌肠等。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安痛定、地塞米松或正确使用冬眠疗法,使患者体温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降低脑耗氧量,改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缺血的耐受力,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配合采用物理降温,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但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不适过低,否则易引起心律失常、低血压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冬眠低温疗程一般3-5d,若高压低于100mmHg时应停止冬眠。加强营养,对昏迷病人一般禁食不超过72小时,72小时后可鼻饲高营养液,能进食高营养液,能进食者应鼓励患者尽量多食各种高营养成分的食物,但饮食应适量。加强消化道护理,早期预防胃出血。

2.6 引流管的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一般有多根引流管,掌握不同引流管的性质、作用,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保持引流通畅,如需外出检查治疗,应为患者夹闭引流管,陪同患者前往,防止逆行感染。拔管后主意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发生,以免引起颅内感染。严格床头交接班。

2.7 预防压疮发生 患者意识不清,瘫痪和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应每1-2小时翻身一次,特别注意压疮好发部位,要经常按摩,保持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平整,避免尿液、汗液的刺激。

2.8 康复训练 患者因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和肢体功能障碍,并发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应使患者肢体保持功能位,护士需实施患者肢体的被动训练。病情稳定后,一般24-48小时即可进行肢体被动运动。逐步进行主动功能练习,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允许条件下接受OT、PT、语言、听力等专业训练。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5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在CT应用于临床以前,内科保守治疗的死亡率高达70%~80%。自从应用微创清除术后,通过精心护理,死亡率明显降低,一般可降至20%以下,致残率也明显减少,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46~70岁,平均61岁。有明确高血压史者18例,入院时血压均明显增高为(160~230)/(90~120)mmHg,平均血压195/105mmHg。就诊时间为发病后2h~3d。发病距手术时间<6h(为超早期),1例脑疝已形成,6~8h 21例,6~24h 13例,48hg2后1例为脑室铸型出血。术前神志清楚6例,嗜睡14例,昏睡9例,浅昏迷8例,深昏迷(脑疝形成)2例,无明显瘫痪4例,瘫痪肢体肌力O级12例,1级8例,2级9例,3级4例,4级2例。

2 治疗方法

采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YL-型一次使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穿刺针和配套的针型血肿粉碎器,经头颅CT三维立体定位确定血肿穿刺点和穿刺耙点后,常用2%利多卡因5ml作皮下、肌肉和骨膜下浸润麻醉,在手术电动的驱动下将直径3mm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针快速进入血肿中心,先对液态、半固态的血肿进行抽吸和血肿冲洗液冲洗排出,再利用针型血肿粉碎器将血块液化剂均匀全防卫地喷送到精密凝血块的各个部分,使血块快速溶解液化成流体排出颅外,并保留穿刺的硬通道,以便反复冲洗,液化,生理盐水等量置换清除血肿,每6~8h 1次,直到血肿清除满意为止。一般3~5d拔针。术中、术后如遇再出血予2%的肾上腺素经针型血肿粉碎器注入止血。

3 护理要点

3.1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根据不同治疗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案。(1)术前,该时期主要通过向病人及家属讲解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理。治疗知识,手术的重要性,使病人了解该病的治疗要点,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及护士长。(2)术中,主要关心体贴病人,使之放松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手术治疗。(3)术后,主要向病人及家属强化该病治疗方案及药物使用方法,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内容及处理措施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4)康复期,主要强调语言及肢体的功能锻炼,制定具体的锻炼方案,督导病人完成。

3.2 针对性的护理: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方法。术前、术中要详细观察并记录症状。意识。病人剃全头,侧卧位(患侧朝上),头部与床面平行,有烦躁者应加约束带,专人固定头部。术后护理:嘱病人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躁动不安者应加约束带,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如出现抽搐、偏瘫、头痛、恶心、呕吐应及时报告医生。引流管的护理:引流袋放置的高度与头位在同一水平线或低于头颅位置,利于血肿腔内的残留积血不断流出。保证引流管通畅,对减轻脑组织压迫和恢复脑功能有重要意义。若引流不畅,应及时处理,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和颜色,术后引流液若为暗红色则为陈旧性积血,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应考虑有无再出血,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做好开颅止血的准备。引流袋、引流管要严格无菌处理。引流伤口处的纱布要保持干燥,一旦污染要及时更换。改变病人头位或搬动时要夹住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倒流人颅内,引起颅内感染。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无杂物,每日室内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新鲜,预防颅内感染。伤口的护理:密切观察伤口局部的变化,头皮组织有特殊的结构帽状腱膜,在外伤情况下易造成帽状下血肿形成。如果术后穿刺部位有波动感应及时处理,防止血肿蔓延。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脑梗塞; 护理; 糖尿病; 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70-01

随着我国脑梗塞、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攀升,护理工作者对此方面的工作也非常的重视,而对于脑梗塞合并糖尿病病患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护理,也是我们护理人员正在积极对此方面问题进行不同方向的护理研究。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护理实践,结合3年来对71例脑梗塞合并糖尿病的具体护理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

回顾分析自2009年~2012年4月这3年多时间内,我院收治的71例脑梗塞合并糖尿病病患的护理资料。其中:男39例,女32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332±1.41)岁。糖尿病史平均(4.21±1.12)年;DMⅠ型3例,DMⅡ型68例;因脑梗塞偏瘫9例;四肢麻木20例;高血脂;33例;高血压;21例。

2护理

2.1基础护理:脑梗塞合并DM的病患因其免疫功能多有减退迹象,会有抵抗力差,易发感染、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的特点,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需加强基础性护理,以预防病患发生感染为重点工作之一。

2.1.1皮肤护理:有偏瘫等症的脑梗塞合并DM的病人,其易发皮肤疖、痈、褥疮或糖尿病足。护理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病患皮肤干燥、清洁;对长期卧床者,应予气垫床,并定时翻身;定时温水擦洗、按摩受压部位,动作轻柔,避免擦伤皮肤,3~5min/次,1~2次/d;保持被褥干燥。

2.1.2呼吸道护理:对出现昏迷的病患,护理过程中,及时吸氧;需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有痰者需协助排痰或吸痰;定时翻身并给予轻柔按摩,1次/2~4h;早、晚各做口腔护理1次。

2.1.3二便护理:由于DM患者本身就易并发尿路感染,故此,我们在护理中,要使病患多饮水,以促进其勤小便,起到膀胱的内源性冲洗。对于尿潴留者,应及时导尿。对行导尿管者,需保持导尿管道无压、折,且通畅,并每日定时冲洗。由于严重脑梗塞病患,多长期卧床、缺乏有效活动,其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可适当服用缓泻剂;嘱病患排便时,避免过于用力,以避免其血压骤升,而出现其他意外。

2.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首先,脑梗塞合并DM,应密切观察其神志、肢体活动、瞳孔等情况;并易发生血压变化等。故此,我们应对血压、血糖、脉搏等项进行实时监测。一定发生突然变化时,必须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并采取紧急、有效措施。

2.3饮食护理:脑梗塞合并DM,在饮食上的护理,重点在于控制其饮食,这也是DM的基本治疗手段,以控制其血糖、血脂。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应给予病患以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饮食总热量中:碳水化合物占55%左右,蛋白质占15%左右,脂肪占30%左右。同时,需避免膳食中出现动物内脏、脂肪以及各种甜食等。可给予少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食用油类;多给予高膳食纤维饮食,如新鲜蔬菜等。这样,可有效控制血糖,且利于通便。对于有吞咽困难或昏迷病患,可预留置胃管;在其进食时,床头给予微抬高,以利于进食[1]。

2.4用药护理:脑梗塞合并DM,用药护理重点在于对病患的血糖控制。因此,抽取胰岛素时,一定要剂量准确,按时注射;对病患注射后,要求病人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进餐。同时,对于行胰岛素注射者,其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避免长时间同一部位注射,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对于那些可以口服降糖药物者,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其服药剂量、时间以及方法。定时检查患者的血糖,密切监测其血糖变化。

2.5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病患,我们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情绪、思想与行为的变化。由于病患多年龄偏大,且病程较长,同时,由于此类病情恢复相对较慢,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这往往就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失望、焦躁、悲观的情绪,甚至轻生的想法。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学识、个性、等,采取不同方式与病患及其亲属进行多方交流与沟通,对病患采取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安慰等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工作,并详细地把DM、脑梗塞及其相关的知识进行解,使其正确认知、了解该类疾病及自身的病情,及时引导、培养病患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全面提高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消除其失望、焦躁、恐惧等心理。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家属,做好对病患的照顾工作,并通过亲情的力量,帮助并培养病患产生积极的心态来配合治疗[2]。

2.6康复护理:通过有效、正确的康复训练,不但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降低血糖,有利于胰岛素用量的减少。病人在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及早给予相应的锻炼;每日定时为病患进行按摩;进行被动伸屈瘫痪肢体2~3次,35min/次,锻炼以少量活动、小幅活动为主,逐渐增量;活动关节由大至小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功能锻炼,可避免或减少其患肢废用性萎缩,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3讨论

对本研究71例脑梗塞合并DM病患,我们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本组病人的肢体及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对病患的心理有了很好的疏导,提高了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并通过护理人员的有效宣传教育与相关指导,使其正确认识到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并对饮食、运动锻炼、用药也有更深刻的认知。因此,有效、科学的护理方法,不但可延缓脑梗塞的发展,还大大地促进病情恢复,提高病患的未来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