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上呼吸道黏膜发炎

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范文1

――纪小龙教授

人的呼吸系统由传送气体的呼吸道和进行气体交换的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临床上把喉以上的呼吸道称为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喉以下的部位称为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

肺主要由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及其最小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肺泡共同构成,中间是一个大气管,两边分左右支气管,然后再一级一级地分,一共要分23级,就像树枝一样,经过23级分枝,最后到了肺的最后末端就是一个肺泡(见图1、图2)。

肺泡是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气体进入肺泡内,在此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供给各器官氧化过程的所需,各器官组织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等再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肺,然后经呼吸道呼出体外(见图3)。

人每吸一口气约为500毫升,每天吸入的空气在1万升以上,其中可能含有大量微生物、有害粉尘颗粒或毒物,这些可能成为肺部炎症、肿瘤及全身性疾病的原因。

右肺分上、中、下三叶,左肺分上、下两叶。如果肺发生炎症,一个肺叶全部发炎,叫大叶性肺炎;如果肺发炎是沿着支气管一串串的葡萄串,就像一个树枝一样,这叫小叶性肺炎;如果在肺泡之间发炎,就叫做间质性肺炎;病毒引起的肺炎主要是间质性肺炎,比如SARS、A型流感等。

正常人尽管每天呼吸时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质,但都可以被及时清除干净,这是因为呼吸系统具有黏液-纤毛排送系统,保持支气管和肺里面干净无比。我们的支气管内壁就跟小毛刷子似的长满了细细的纤毛,看上去好像麦浪滚滚,那个刷子是沿一个方向从下往上摆动,任何进来的东西黏到这个毛毛上,就会从深部一直传递到咽喉部,然后你就有感觉了,咳嗽一下就吐出去了,这就是痰。这是第一道清洁机制,主要靠这些小毛毛。

第二道清除机制,是肺泡里有打扫卫生的吞噬细胞,它们把肺泡里的垃圾清理以后,垃圾被小刷子又刷到人的喉部咳嗽咳出去了。

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粉尘颗粒、病原微生物等可随空气通过气道进入肺,引起气管、支气管及肺疾病。当气管、支气管感染有了炎症,细支气管黏膜上皮充血、肿胀,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可有坏死、脱落;细支气管炎时杯状细胞增多,黏液分泌增加,黏膜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这时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咳痰量也就明显增加。

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范文2

【摘要】 目的 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的诊疗情况,分析诊断的准确性和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对2012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8例患者通过全面的诊治均已痊愈出院。结论 诊疗方法得当,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诊疗;临床分析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是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病。上呼吸道感染是因细菌、病毒引起的鼻腔、咽或喉部的急性炎症,是冬季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1。病毒引起者占90%以上,还有部分感染是由细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侵犯鼻部和咽部,其多是由多种病毒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以及腺病毒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该病发病急、传染力强,且病情严重时会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惊厥或大脑缺氧等症状。所以,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和积极治疗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了解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发病的特点,我们对本院自2012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8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现总结如下:

1.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12~46岁;患病时间2~10天,平均3.5天。临床表现:轻度患者出现咳嗽、鼻塞、流涕、以及不同程度的发热;检查可见咽喉部充血、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扁桃体肿大等症状;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正常值范围内或稍高。重症患者还会出现腹泻、高热惊厥等症状。

治疗方法:6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轻度患者口服抗感冒类药物(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止咳药以及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抗生素),加强保暖。重度患者应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经脉滴注抗菌药控制感染。

1.2 结果

68例患者中,41例患者在用药后24h后体温降至正常;62例患者在48h内体温恢复正常;剩余的6例患者在5天内体温全部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均已痊愈出院。

1.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医院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占医院门诊量的一半以上。患者多是由于受凉,淋雨,以及过度劳累造成的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发于秋冬两季季节交替之时。开始病毒主要侵袭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鼻腔和咽黏膜有明显充血和水肿,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核细胞浸润,继而纤毛上皮细胞损伤,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及形成浅表溃疡,有较多浆液和黏液分泌,以后基底细胞增生,恢复期有上皮再生,伴细菌继发感染时,黏膜下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脓性分泌物2。对于该病的治疗,一般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患者在疾病初期,常常仅表现出一种或几种较轻的临床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引起细菌感染后,易导致气管和肺部炎症等并发症。由于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进行治疗,所以多用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应注意结合实际症状或体征进行细致分析。一般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仅出现局部较轻微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喷嚏、流涕、咽部不适或咽痛等症状。重症患者会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皮疹。体征检查可见扁桃体肿大,咽部有充血现象,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之有痛觉。对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时应注意:(1)体温达到39℃以上,但扁桃体肿大不明显且咽部无明显充血现象。(2)患者咽部常出现晶莹的点状小点,可能为咽部淋巴滤泡增生形成的。(3)血白细胞计数在正常值范围内或偏低。一般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过程为2~4天,常会出现反复,但多在7天之内恢复正常体温。一旦发热超过4天时,应仔细检查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如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及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既有细菌也有病毒,一般90%以上由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非但无效,还可引起菌群失调,有利于病菌繁殖。而仅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临床医生需熟悉经验疗法,并了解当前有关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细菌药敏资料,才能合理应用抗生素。如患者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以及有关并发症如中耳炎、淋巴结炎等可选用抗生素治疗。而对单病毒感染者通常采用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又因其病程有自限性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则不需要用抗生素。抗生素联用时,也常出现不当之处。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为轻、中度感染,很少出现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因此,一般没有联合用药指征。刘金英等3调查发现,许多咽炎、扁桃体炎等病例联用了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若为细菌感染,通常病原菌对两类药物均敏感, 而前者的快速抑菌作用使病原菌迅速进入静止期,削弱了后者的繁殖期快速杀菌作用, 即前者拮抗后者的作用;作用机制相同的不同类药物联用。部分病例联用了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这两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均为细菌核糖体 50s亚基,联用可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降低疗效。

对于有咳嗽、痰多等临床症状的患者,不能只依靠抗生素,应联合使用镇咳祛痰药。咳嗽属于清除和保护呼吸道的反射性防御机制,频繁的咳嗽、刺激性咳嗽和干咳,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影响休息和睡眠,应予以适当止咳。当气管和支气管受到刺激,甚至引起发炎,则分泌物增加,上皮细胞的纤毛无力全部扇走,则形成痰液,通过咳嗽反射咳出,故促进排痰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使用镇咳祛痰剂时一定要结合病情合理使用,对痰少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给予咳必清等中枢止咳剂,这类镇咳剂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干咳;而是应该选用羧甲司坦,盐酸溴已新等使痰中酸性黏多糖纤维分解断裂,黏蛋白分解,使痰液黏度下降,痰液稀释易于咯出的祛痰药。

参考文献

[1] 杨立明 官德元. 内科学[M].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范文3

对“急支”的初解

Case:宝宝小乖快1岁了,妈妈产后因奶水不足而采用了混合喂养,小乖的身高体重都在正常值的最低限,体质比较弱。爸妈想:女孩嘛,娇小可人也不错。可是近两个月来,小乖经常咳咳,每次都要持续近一周。开始是干咳,后来有痰了,有时还伴有低热,最高体温达37.5℃左右。血常规化验基本正常。但最后一次胸片报告,肺部纹理重一些。医生听诊后,发现肺里有痰鸣音,有变化,不是很稳定。小乖有时一咳嗽,甚至会把吃的奶吐出来。而且由于咳嗽,连带睡眠也不好。两个月下来,小乖的体重基本停滞不前。小乖的爸爸妈妈急坏了,赶忙到儿科诊疗室,听医生们说个究竟。

医生诊断:

根据小乖爸妈介绍的情况以及详细诊断,医生确诊小乖为急性支气管炎。小乖的父母对这一结论感到意外,因为小乖两个月来一直咳嗽,怎么还是“急性”的呢?医生耐心地解释:任何疾病,诊断都有明确的标准。尽管小乖两个月来一直咳嗽,却是间断性的;而且每次干咳后又上痰;此外,如果是支气管炎,那么气管也会同时发炎。因此,结合辅助检查,可以确诊小乖患的是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小昵称:

简称:急支

中医称:外感咳嗽

宝宝“急支”易发年龄&季节:

易发年龄:多见于1岁以下的宝宝,尤以6个月以下的宝宝为多见。

易发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冬、春季较多见。

“急支”演绎4类症状

1 咳嗽:

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炎症殃及气管、支气管黏膜时,则出现咳嗽(干咳)和咳痰。患病初期宝宝为单声干咳,或咳出少量黏液痰,以后随病情发展咳嗽加剧,痰呈黏液浓痰。婴幼儿不会吐痰,大多吞下。一般咳嗽持续7~10天,有时可迁延2~3周,甚至减轻后又复发,如果延误病情,还会引起肺炎。

2 体温:

可高可低,但多为低热,也有宝宝体温可以达到38℃~39℃,会持续数天,多者或持续2~3周。

3 不同阶段的对应症状:

年长儿症状:全身症状较轻,但多见头痛、疲乏、食欲不振。

婴幼儿症状: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4 其他症状:

咽部多有充血,肺部呼吸音粗,或有干罗音、湿罗音。其性质及部位常有变化。

宝宝患“急支”why?

急支是由感染引起的,是由物理一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常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支的病因总结如下:

1 感染

引起上呼吸道炎症的病毒或细菌都可能成为支气管炎的病原体。常见病毒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风疹病毒等。细菌以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最多见。

2 基础疾病

婴幼儿时期的某些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缺钙、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以及慢性鼻炎、咽炎等,皆可成为本病的多发因素,都可能造成宝宝免疫功能低下。

3 物理-化学因素

过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如氨气、氯气、二氧化硫)的吸入,特别要指出的是被动吸烟,如二手烟、三手烟(附着在吸烟者的口腔、体表或衣物等处)的吸入,都可引起宝宝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4 过敏因素

如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等的吸入,还有钩虫、蛔虫的幼虫在肺内移行,或对细菌蛋白质过敏,都会引起气管-支气管的过敏反应,亦可导致急支。

“急支”为何专攻婴幼儿?

对于相同的发病因素,为什么急支专门青睐婴幼儿而不太“光临”大孩子或成人呢々仔细分析发现,主要还是与婴幼儿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这是婴幼儿急支高发的内在因素。

1 婴幼儿鼻和鼻腔相对短小,无鼻毛,后鼻道狭窄,鼻窦不发达,上呼吸道的调节温度和清除异物作用较差。

2 婴幼儿鼻咽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故容易受感染。并向下蔓延。

3 婴幼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气管又呈漏斗状,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使炎症容易扩散。

4 婴幼儿气管-支气管黏膜血运丰富,黏液腺分泌不足,黏膜比较干燥,黏膜纤毛运动差,不能很好地排除微生物及黏液,所以容易发炎。

正因为如此,有的婴幼儿患急支症状会特别严重,甚至发生喘憋或呼吸困难。

中医症对4类“急支”

急支确诊后要尽快展开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包括应用中医和护理治疗两类方法,要互相配合。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说法。急支中医称为外感咳嗽。治疗急支,关键是治咳和治痰。可结合临床进行辨证施治。

1 风寒咳嗽:

以突然咳嗽、咳声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伴头痛、怕冷却不发热、舌苔白、脉不稳。适合用疏风、散寒、止咳的方法治疗。

处方:杏苏散

2 风热咳嗽:

咳嗽不爽,痰以黄黏稠为主,咽红口干,鼻塞,流黄涕,或伴发热有汗,舌苔微黄白,脉跳快。适合用疏风散热、宣肺止咳的方法治疗。

处方:“桑菊饮”加减

中成药:清肺丸小儿止嗽金丹

3 燥热咳嗽:

干咳无痰,或少痰而黏,不易咳出,咽干喉痒,便干,舌头呈红色,无舌苔,脉跳快。适合用清肺润燥、止咳化痰的方法治疗。

处方:桑杏汤

中成药:二母宁嗽丸养阴清肺丸

4 实热喘咳:

除风热咳嗽症状外,患儿发热较高,同时伴有喘憋。适合用宣肺化痰,降逆平喘的方法治疗。

处方:麻杏右甘汤

中成药:肺闭宁喘逐平小儿麻甘颗粒

中医食疗“急支”

治疗急支可以配合一些食疗验方。所谓药食同源,土方也能治病。

1 苏陈萝卜饮

紫苏9g、陈皮9g、白萝卜片12g,用水500ml煎成250ml,加红糖1汤匙、姜汁少许,趁热温服。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专治风寒咳嗽。

2 双果汤

苹果、梨各200g,去皮切块;干橘皮25g;白糖、水适量共煮。吃果饮汁,每日1剂。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专治风热咳嗽。

3 梨荠川贝羹

将1个梨、数枚荸荠去皮切碎,与川贝粉6g、蜂蜜适量拌匀蒸熟,分3次服用。梨甘微酸寒。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之功;荸荠甘寒而滑。能清热滑肠,化痰消积;配合润肺化痰的川贝,治疗燥热咳嗽有效。

4 清肺定喘膏

川贝、生石膏、橘红各30g,雪梨6个,前胡12g、杏仁15g、甘草9g、冬瓜条100g,冰糖适量。

先将石膏、前胡、杏仁、甘草用清水两碗半煎取药汁一碗备用;加入碎冬瓜条、川贝、橘红、雪梨、冰糖,隔水蒸1小时,使成黏稠膏状即可。每次服1汤匙,每日4次。治疗实热喘咳效果较好。

小贴士:中医4法

中医4个独特的治疗方法:按摩、指针(手指按压穴位)、拔罐和中药外贴。如果这些中医方法配合给急支宝宝使用,效果更好。

“急支”宝宝护理秘笈

息有急支的宝宝需要父母精心护理。归纳护理方法如下,供年轻父母们参考,以便更加“专业”地呵护宝宝。

常规Nurse:

1 宝宝年龄越小,越需要好好休息,最好卧床,少下地活动,以减少能量消耗,加快身体恢复。

2 保持家庭环境良好。宝宝所处居室要温暖、通风、采光良好,并且空气中要有一定湿度,防止过分干燥。严格禁止被动吸烟。

3 宝宝须经常调换卧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

4 翻身拍背很重要。宝宝咳嗽、咳痰时,表明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为促进分泌物顺利排出,可用雾化吸入剂帮助祛痰,每日2~3次,每次5~20分钟。如果是婴幼儿,则应该频繁拍背翻身。一般每1―2小时一次。   营养Nurse:

1 要多喂水。宝宝患急支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水分蒸发较大,缺水后痰更稠,不容易咳出,应注意给患儿多喂水。可用糖水或糖盐水补充,也可用米汤、蛋汤补给。饮食以半流质为主,以便增加体内水分,满足机体需要。

2 要营养充分、平衡。宝宝患急支时营养物质消耗较大,加之发热及病毒、细菌影响胃肠功能,消化吸收不良,因而宝宝体内营养缺乏是不容忽视的。对此,要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给予宝宝清淡、营养充分、均衡易吸收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如稀饭、煮透的面条、鸡蛋羹、新鲜蔬菜泥和水果汁泥等。

其他Nurse:

1 有时需用适量的吐根糖浆。婴幼儿每次2―15滴,年长儿每次1―2ml,每日4―6次,可使痰液易于咳出。

2 10%氯化铵溶液也有同样作用,其剂量为每次0.1ml~0.2ml/kg,或者用棕胺合剂。因咳嗽频繁妨碍休息时,可给镇咳药,但应避免给药过量以致抑制分泌物的咳出。

3 喘息重者可以参考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处理。

4 发热要以物理降温为主,较大儿童高热时才考虑药物降温。

如何将“急支”拒之门外

针对急支4种病因,可相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预防感染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做好宝宝的呵护工作。针对流感病毒、风疹病毒、肺炎球菌和百日咳杆菌等常见痛源,酌情做好流感疫苗、麻风腮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肺炎球菌疫苗以及白百破疫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的预防接种。

2 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婴幼儿时期的某些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缺钙、过敏反应以及慢性鼻炎、咽炎等。对于轻度贫血的宝宝,可以先调理饮食,进行食补,适当多吃一些蛋黄、瘦肉、动物肝脏和动物血制品。积极治疗钩虫、蛔虫等肠道寄生虫病。

3 防止吸入理化和过敏物质,预防宝宝吸入的物质有很多,例如: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花粉、真菌孢子等,甚至还有过冷的空气等等。

4 药物预防在上感或流感流行期间,为预防宝宝感染病毒引起急支发病,可以试用如下药物:

(1)服用清热解毒、扶正护阴的汤剂或中成药。

(2)服用金刚烷胺、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干扰素滴鼻等。

(3)遵从医嘱,必要时使用神经氰酸酶抑制剂一奥司他韦(达菲)预防。

TIPS:呵护宝宝如“种树”

1 宝宝呼吸系统像一棵倒长的“小树”,口鼻――树根;咽喉、气管――树干;支气管、小气管――树枝的分叉;而肺泡则是千万片树叶。

2 树干的上半部即喉部以上。为上呼吸道,得病会打喷嚏、流鼻涕、咽痛、扁桃腺肿大、声音嘶哑等,就是常说的感冒、鼻炎、咽炎、扁桃腺炎和喉炎等。树干下半部即喉部、气管以下,为下呼吸道,得病会咳嗽、咳痰、喘息、胸痛等,会得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胸腆炎等等。

3 整棵小树都病了,即呼吸系统上下一起病,一般可见:热、咳、痰、喘四大主症。也就是发热、咳嗽、咳痰和喘息等症状。肺炎是呼吸系统疾病最重的一种。会出现上述症状。由于“树种”的不同、树上的“虫子”不同,还有“虫害”轻重不同,与此相应,宝宝呼吸系统疾病的状况、体征和疗效也会不同。

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范文4

宝宝耳朵的结构特点

人的眼、耳、鼻、咽、喉这五官是互相连通的,耳朵位于头面部两侧,借助耳咽管与其他四个器官相通。宝宝由于发育不完全,与成人有很大差别,咽鼓管比成人较短、平、宽。因为宝宝的头小,耳朵位置较低,所以分泌物很容易流进耳咽管引起发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耳炎。

耳咽管负责调节中耳气压,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还负责清除中耳内的分泌物,它的功能正常与否,将直接影响中耳的功能。

中耳炎是如何发生的

宝宝患中耳炎较成人更为多见,应该说是宝宝的常见疾病。

由于宝宝的解剖、生理、病理、营养、免疫以及代谢等方面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各项功能发育尚不健全,所以很容易受外界细菌和病毒的侵袭,引起感染。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出现鼻炎、咽炎、喉炎等并发症,进而就会引起耳咽管发炎或阻塞,导致中耳炎。

如何保护宝宝的耳朵?

1 注意保持宝宝耳廓和外耳道的清洁和干燥。在给宝宝洗头、洗澡时,家长要尽量避免外耳道进水,或在每次洗澡后,用婴儿专用细棉棒,轻轻将耳廓和耳朵擦拭干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可以预防中耳炎,还可以避免宝宝患耳廓或耳朵湿疹等病呢!

2 不要随意给宝宝挖耳屎(医学名词:耵聍)。宝宝外耳道有耵聍腺,正常情况下每天都在不断地分泌耵聍,随着宝宝的吞咽和咀嚼运动,多数都可随时自行排出,无需特殊处理。如果人为地经常给宝宝挖耳屎,特别是用较锐利的硬棒、机械钳等,不但容易损伤宝宝外耳道的皮肤,而且还容易损伤耵聍腺,从而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

3 发现宝宝耳屎较多怎么办?如果发现宝宝耳屎较多,可以将宝宝头部固定,轻轻挖出耳屎。这样可以预防宝宝突然反抗,造成耳道损伤,甚至捅破耳膜。如果宝宝的耳屎较多且硬,取出困难,应该到专科医院,请医生取出。

如何预防中耳炎

1 对于婴儿来讲,很少到户外活动,接触外人也很少,因此不常发生感染性疾病。家长主要是注意喂养方式,因为这个时期宝宝的呼吸和吞咽功能不健全,给宝宝喂奶或喂水时,要尽量避免呛咳或漾奶,否则都有可能呛入耳咽管,引起中耳炎。另外,不要让婴儿躺着吃奶或喝水,因为由于的关系,奶水也很容易流进耳咽管,引起感染。

2 对于幼儿,首先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腔、口腔、咽喉和气管等器官的感染。这些是引起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因。要让宝宝保持正确的饮食习惯,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随着气候交替变化,应及时增减衣物。

3 要积极防治传染性疾病。麻疹、流脑、乙脑、腮腺炎等都可能导致宝宝中耳炎,造成听力下降。因此,要按时接种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积极防治各种急性传染病。

4 如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应特别注意保持宝宝的口腔、鼻腔和咽部的清洁,以防细菌蔓延,感染到中耳。同时应及时治疗,尽快康复。如果引起鼻炎,出现鼻塞、鼻涕较多时,不要用力擤鼻,这很容易将鼻涕挤压到耳咽管内,使炎症扩散,继发中耳炎。

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范文5

首先,鼻是人体呼吸道的入口。从生理功能来说,鼻腔是吸入空气的调节器和过滤器。它是具有多功能的调节器,对吸入的空气起净化、调温、湿润的作用。人一旦患有鼻炎,鼻腔的这种生理性调节保护功能必然会削弱,因此极易罹患呼吸道和其他系统的疾病。

其次,鼻咽部是五官重要的交通要道,一旦有病,就可能危及四方。鼻腔发炎,累及咽腔,易引起咽炎,向下可连累喉部,发生喉炎;炎症向上蔓延,还可引起眼病和中耳炎。此外,分布在鼻黏膜上分辨气味的嗅觉神经是从大脑引申出来的第一对脑神经(也称为嗅神经),这对神经距离大脑很近。鼻黏膜发炎,很容易通过嗅神经引起大脑皮层的病理性反射。若不及时治疗,鼻炎还可引起鼻甲肥大、鼻息肉及副鼻窦炎,导致头痛、头胀、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鼻炎发作的诱因局部诱因

温度下降,鼻腔局部受冷,血管收缩,白细胞减少,易致病原体乘虚而入。

空气过度干燥,鼻腔的清洁作用减弱,病原体易停留致病。

口咽部的慢性炎症也是诱因。

长期吸烟也会导致鼻炎发作。

全身诱因

全身抵抗力减弱,疲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

全身消耗性疾病,精神紧张等。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鼻炎

注意环境卫生

最好能每周以热水清洗枕头、被褥,避免落尘和霉菌的滋生。

打扫时应尽量戴上口罩。

避免过度刺激的味道,如蚊香、烧香、油漆、清洁剂等。

家中应避免饲养宠物,如猫、狗、鸟、兔等。

避免吸烟及处在二手烟或污浊的空气中。

可以用食醋熏蒸的方法,消除室内的细菌,保持空气清洁。

谨防用药不当

使用滴鼻液时注意药液的渗透压、pH值,浓度应适宜,不可长期大量、不加选择地滥用滴鼻液。

按专科医师的指导,正确使用滴鼻液,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或加重原有鼻炎的病变程度。

注意身体保暖

睡觉时注意房间的温度要适中,宁可偏热,不可太冷。

要注意身体的保暖,特别是脚的保暖。

早晨起床时应立即加衣服,起床后可以用洗脸的温热毛巾轻捂口鼻呼吸数分钟。

洗澡或洗发后,应尽快擦干身体及吹干头发,把衣服穿好。

冷天早晨出门或驾乘机动车、蹬脚踏车,可戴上口罩,保持口鼻的温暖湿润,减少干冷空气的刺激。

避免生冷食品

多吃新鲜的食物或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如鱼、牛乳、蛋、大豆、肉等及谷类食物,但过敏者例外。

梨、西瓜、番茄、椰子、香瓜、橘子、哈密瓜、大白菜、白萝卜、冷饮、香烟及各种酒类尽量少接触。

避免吃巧克力、核桃、鱼干及人工加味、加工食品。

杜绝用手挖鼻的习惯

平时擤鼻涕,要逐个鼻孔擤,用力不要太猛,以免气流将鼻内分泌物压入空腔鼻窦,发生鼻窦、中耳腔内感染。

加强锻炼

在工作之余,应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如跑步、游泳、爬山、打拳,能加强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增强肺活量。

提倡冷水洗脸和冷水浴,能提高人体对寒冷的耐受力,提高人体对不良条件的适应能力,并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及全身其他慢性疾患。

避免过度疲劳或熬夜,尽量睡眠充足,以保持旺盛之体力。

家庭中草药预防

受凉后,可及早服用生姜红糖水以驱除“寒邪”。

感冒流行期间可服用、薄荷、苏叶、白茅根等配成的中药,以减少发病机会。

对发病者做好隔离工作。

污染的室内,可用白醋熏蒸空气消毒。

保持心情愉快

情绪上应适度地调适,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

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范文6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辅佐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抗感染、平喘、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83.3 %。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

【关键词】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毛细支气管炎 辅佐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重症者以喘憋发作、气急、呼吸困难为特征。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辅佐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为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儿科门诊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16例;<6月8例,6~12月16例,13~24月6例;病程3~5 d,<3 d 19例,3~5 d 11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6月9例,6~12月17例,13~24月4例;病程2~4 d,<3 d 18例,3~5 d 12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1]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均表现有急性发病,突然发作性喘憋,发病前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发作时烦躁不安,呼吸、心率增快,有鼻翼扇动、吸气三凹征,发热明显;可有高热,但多在38 ℃以下或不发热;两肺听诊有广泛哮鸣音,不喘时可听到中、细湿音或捻发音。X线检查:显现支气管周围炎征象,或有肺纹理粗厚。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口服。服用方法:

2.2 对照组:予抗感染、吸氧、补液等治疗并辅以降温、止咳、平喘等常规治疗。

2.3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等级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相关内容,观察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情况。痊愈: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客观指标(体温、咳嗽、胸片,下同)恢复正常,治疗后总积分减少90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客观指标接近正常,治疗后总积分减少70 %~89 %。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好转,客观指标有所改善,治疗后总积分减少30 %~69 %。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变化,治疗后总积分减少不足30 %。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例,占 6.67 %;显效18例,占60.00 %;有效9例,占30.00 %;无效1例,占3.33 %;总有效率96.70 %。对照组痊愈1例,占3.33 %;显效10例,占33.30 %;有效14,占46.70 %;无效5例,占16.70 %;总有效率83.3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4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婴幼儿不会咯痰,多经咽部吞下。症状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发热38~39℃,偶达40℃,多2~3日即退。感觉疲劳,影响睡眠食欲,甚至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年长儿再诉头痛及胸痛。咳嗽一般延续7~10天,有时迁延2~3周,或反复发作。如不经适当治疗可引起肺炎,白细胞正常或稍低,升高者可能有继发细菌感染。身体健壮的小儿少见并发症,但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慢性鼻咽炎、佝偻病等儿中,不但易患支气管炎,且易并发肺炎、中耳炎、喉炎及副鼻窦炎。

近年来,人们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后引起一系列气道免疫反应,从而引起气道收缩性狭窄、黏膜水肿和管腔内脱落细胞的阻塞,进而引发喘憋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但是,这种免疫机制的研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西医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并无确切的对因治疗方案,多数采取对症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寒外侵、痰热壅肺、肺失宣降所致,故治宜宣肺化饮、清热化痰。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由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板蓝根、知母、麦冬等17味中药材组成。方中麻黄、苦杏仁宣肺平喘,使外邪从上而解;石膏清泻里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鱼腥草化痰排痰;板蓝根解毒利咽;知母、麦冬滋阴润肺、生津利咽。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宣肺平喘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指出,麻黄总碱及麻黄碱对支气管有扩张及抗组胺作用,麻黄有抗病原体的作用,其挥发油对数十种细菌及流感病毒素有抑制作用,加强排痰,而发挥强力祛痰作用;苦杏仁可抑制延髓中的咳嗽中枢,同时药液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镇咳作用显著而持久,从而发挥镇咳作用。组方中的鱼腥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能抑制病毒和细菌生长,减少菌体蛋白质的合成,破坏细菌微结构,从而发挥抗感染作用,与知母、麦冬此类养阴之品共奏抗菌消炎、退热止咳、祛痰平喘、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之疗效。观察表明,治疗组应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在缓解临床主要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作为辅佐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药物,其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