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专业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专业课程范文1
【关键词】课程改革;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城市化发展加速。十六大中提出,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而目前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数量颇低,这对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输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为使学生更快适应建筑行业的需求,中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目前中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今天,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设置的专业通常与高等职业学校相似,把目标定得过宽过高。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会看图,会测量,会施工,会预算……”,而中职学生往往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看起来选了一个“万精油”的专业,似乎就业面很广,但是毕业时专业技术水平不扎实,与实际工作要求相差甚远。
2.教材资源匮乏,有待开发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资源通常仅有教科书。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禁锢于教科书与教师的语言中。而大多数教科书与实际工程有一定的距离,不能体现最先进的专业科学技术,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乏味。
3.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少联系
各个课程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比如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中《建筑识图与构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就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相互联系,《建筑CAD》与《建筑识图与构造》关联,《建筑材料》与各项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相互联系。而学校设置的课程往往“各自为阵”,互无联系;加之许多学生常对知识遗忘较快,前一个学期学习的内容几乎遗忘殆尽。
4.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忽视实践环节
长期以来因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硬件设施的禁锢,学生实践环节很少甚至缺失。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薄弱,毕业后竞争力低下,就业受挫。
二、中职建筑工程专业改革设想
1.以市场为导向,重构教学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应是具备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校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建筑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之后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紧扣“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这几个关键标准,制定与市场接轨的合理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每个专业把培养重点放在一到两个技能上,突出中职学生的优势。让中等职业学校成为“专卖店”,让学生成为“精品”。
2.多渠道呈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可通过影音资料、电脑软件、实物模型、现场讲解等方式多渠道,立体呈现教材。加快信息化教学的脚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鼓励教师多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素养。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3.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科学构筑课程体系
围绕教学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的整合与运用,在新课程中可穿插旧知识点,并加以拓宽、加深,建立相互联系的、“实用”的课程体系,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程中,注重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对未来的规划让学生自由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既注重学生本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拓宽了视野,又利于学生对自我的定位与规划,毕业后有利于突出学生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
4.注重实训环节,不断推进校企合作
实训课是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完美结合的场所,是学生熟练专业技能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岗位要求的保证。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与一线工作环节相一致的实训条件与实训设备。教师在实训内容设计中注意知识点的渗透,突出各个专业的实训特色,注重实训过程的管理,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引进资金,改进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企业双方的资源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参与学生的评价,按照协议接收合格的学生。使学生从思想理念,专业素养等方面切合企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总之社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为之输送大批量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的产出量与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专业课程范文2
一、在发展创新中不忘继承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文化特色
建筑设计教学依然要求设计者在自身所在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中进行构思、创作和构建。建筑设计不仅要对本土文化、社会、艺术做一个完美的呈现,也要对文化、艺术等拥有全新的认识和创新。学习西方建筑风格的做法本身固然也有可取之处,但面对优秀的文化精神,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学习、鉴赏的良好态度。当大量的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开始充斥我们本土的设计市场时,就会产生建筑风格单调、失去特色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失去了建筑造型设计的灵魂和内涵。比如,川西民居是汉族民居建筑流派之一,他们的建筑风格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它讲究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材料多能够就地取用,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整体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符合我国早期人民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然而,近年来一味地盲目模仿西方欧式帝国的建筑风格已经使这种质朴的、传统的建筑理念受到冲击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珍贵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分析,认识到这种做法潜在的危害性,加强重视本民族传统建筑辉煌的成就,并以创新的姿态求得发展,提升、丰富和完善中国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使其在业界获得更加引人瞩目的成就。
二、认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成就的特点
职业高中建筑造型专业课程的引入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筑造型文化传统。一个建筑造型设计人才首先要对自己的家乡故土了如指掌、全面认识。首先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文性。中国传统文化即体现人性的重要地位,它所讲究的人格的健全、人伦的和谐有序,在从古至今的建筑中都有体现。其次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哲理性。孔、孟、老、庄等名流大家,对天、地、人的存在的思索等等,都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要领,我国建筑中“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也展示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再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别突出实用性。我国贵州山寨居民的建筑尤为体现出这一特点,贵州山寨民居,是贵州各族人民取之于自然的乡土材料,通过木匠、石匠、泥瓦匠和普通的庄稼汉日积月累、代代相传逐渐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具有浓郁的山地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又体现出朴实而又独特的中国西部山地民居文化。此外,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文化十分注重建筑的功能,对于空间、尺度的把握相对来说更为精准、严格。传统建筑几乎都能明显呈现出对外观、内部构造、色彩组合等的深沉思考与度量。
三、掌握传承我国建筑文化成就的要点
面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卓越成就,教师需要根据全面、周到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渐渐地灌输传承的意识,培养其传承的能力和技术。这就要求在职业高中建筑造型专业课程中添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可传承特色的要点。首先是建筑精神的传承。中国文化有不同于西方外放美的特殊品质,那就是内涵美。打开中国著名建筑的内部,总会叫人吃惊、赞叹。例如贵州及其周边的建筑,不仅表现出贵州边远民族的精神和性格,而且从贵州民居本身还能看出一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精神。因此贵州民居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中国建筑文化古老悠远和绚丽多姿的风貌,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淳朴简洁、华美精巧兼而有之的审美内涵,这种生动传神的艺术追求所包含的传统精神是十分尊贵的。第二是建筑技艺延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小到优雅别致的亭台轩榭,大到富丽堂皇的宫廷院落、园林庙宇,无一不拥有着令人赞叹的手工艺术之美。第三是对文化形式的继承。在如今重视丰富建筑设计形式的构造、丰富建筑设计审美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的功能性、符号性、艺术性标志也应兼顾强调。第四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实践是真正入门建筑艺术的第一步。理论知识的铺垫做好之后,一定要将学生带入实践中去检验。只有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传统建筑文化之美,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牢记于心并灵活运用。
四、结语
建筑专业课程范文3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智能建筑;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4-02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该专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进一步规范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根据我院在本专业建设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智能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相对于之前陈旧的生活工作理念、规划、建设。现代智能化的生活、工作环境将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市面上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必然拉动智能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智能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一个较大趋势,还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调查绝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而是直接上岗就业,这样往往造成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技术相对较低。在今后发展的10年中,根据市场需求建筑智能化将会继续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将不断增至200万,在建筑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层面广,想要对所需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三年的时间明显不够用。因此,对这门学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目标。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适应建筑电气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行管理、及中小型工程设计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岗位(群)。在通常对智能建筑行业调研的根本上,构成了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即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运行;建筑电气系统维护与改造;建筑电气系统工程组织与实施;建筑电气中小型系统设计。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交叉综合学科,在实际应用教学中不是够全面,主要包含了通讯、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想要在现实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课程时需结合以下几点要求。(1)以能力为主体。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岗位能力分析、参照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来设置所学专业课程,并确定课程所学目标,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依托相关专业活动为背景,对所学的职业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总结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3)构建“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或企业认证标准,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及企业认证标准的技能培养要求,对应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4)以开放性和服务性为原则。高职课程开发需要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地发挥。
2.课程体系构建。为满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基础+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1)职业基础能力的课程开发。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参照2007年6月1日全国的《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职业核心能力体系7个模块,我们根据这些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样既满足“职业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还丰富了学生学习项目。(2)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工作过程与内容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要根据智能建筑行业设有的岗位及其要求以及所具有的相关技术跟管理知识,来确定学习内容,要“以能力为本”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链路如图1所示。
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绘制出建筑电气工程图、分析电路、各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组建等能力。这些都是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安装、调试以及专业维修等有所了解。专业综合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能力;职业扩展能力课程使得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在能力模块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做到细化实验、实训、课时、场所等。由此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更好地从校内到校外、单一到整体、有序地过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
四、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
1.保障充分的教师人才队伍。现在就职于本专业的老师大部分出身建筑、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为了满足现在专业教学需求,应采取“外聘内培”的方式,并与企业共同构建“双师”型团队。首先我们可以聘用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其次对于学校的专业教师要通过有效渠道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实践指导,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2.保障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合作条件来保证专业课程的充分有效开展。对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来说,要全面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就要与企业一起创建一个基于工程实际、便于操作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也应参照企业的规模,构建出具有“教学化”功能的紧密型基地,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双方都能享受到利益,学校通过学习在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及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所以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要时刻与企业相结合,正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合理地构建企业、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更新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韩承江,刘峥.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建筑专业课程范文4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普高升温,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人们无望继续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而中等职业院校则为谋生存,招生时又不得不放宽条件,造成了生源质量差,成绩低,就业难的局面。使得中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一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职业教育随之走入了低谷。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如何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如何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是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的依据。为更好解决本人工作的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选择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
我首先对包头市的建筑装饰设计行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我对包头地区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近几年教学工作的梳理,找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学生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根据这些问题,结合本人对包头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现状、用人需求等相关情况的了解,提出了本人构建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方法。
二?包头地区建筑装饰行业现状
受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增长,包头市住宅装饰装修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建筑装饰行业市场分工进一步细化,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市场与住宅装饰专修市场已经区分的十分明显。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岗位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具有岗位明确,职责分明的特点。在人才层次,就业岗位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三?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就业岗位
在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内部,专业部门设置基本如下:业务部、设计部与施工部。
业务部的岗位分为业务经理与业务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开拓市场的能力及进取精神,较好的沟通能力,以及丰富的建筑装饰行业的知识。设计部则由高至低分为设计总监、设计师、绘图员等岗位。施工部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要求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识图能力,熟悉施工流程、技术、结构做法。对文化素质、审美、设计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施工部岗位设置更加明确,分为项目经理、质检员、施工员、材料员等岗位。
从建筑装饰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的能力要求可以看出:设计部的绘图员岗位及施工部的岗位较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生中计算机软件掌握的好的学生能胜任绘图员岗位,通过在绘图员工作岗位上工作经验的积累,还可以逐步走上设计岗位。大部分毕业生能够适应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岗位。在熟悉施工流程、质量控制与规范,了解材料性质后还可以取得项目经理资质,走上项目经理的岗位。
四?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现状
(一)学生现状
生源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由于“普高热”的升温,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甚至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面对的多数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农村、牧区和市郊。入学时年龄较小,综合知识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美术基础深浅不一,甚至为零。
(二)就业现状
受地区环境的限制,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面对的基本是是呼、包二市的小型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用人量小、待遇低。学生毕业时平均年龄较小,社会经历不够丰富,个体不够成熟,工作能力不强。就业后,要在实际工作中经过多年的磨练才能胜任工作。所以,学生对口就业率普遍较低,每年只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能进入建筑装饰行业内,其余三分之二的学生大多改行走上了没有技术含量、能够挣钱的职业:酒店、宾馆服务的岗位。
(三)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除了生源质量、社会各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外,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本身也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与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没有培养出建筑装饰行业上所需要的施工、技能型人才。
1.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包头地区中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大多是由过去工艺美术专业脱胎而来,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不合理,存在以设计为重点、“重艺(绘画)轻专(专业教学)”的倾向。如专业基础课程的《素描》、《色彩》、《速写》、《构成》《装饰画》等课程几乎占去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剩下为数不多的课时才属于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又与大学本科相仿,以设计课程和理论为重点,欠缺施工方面的内容,联系实际的职业技能教学不足;这种课程体系过多地注重了专业基础与文化课的学习,理论性强而缺乏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2. 师资现状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相比,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这就对职业院校的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令人遗憾的是,大多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大学直接到中等职业学校,没有真正从事过设计、施工工作。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为了成为“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们纷纷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试。而目前社会各行业为“双师型”教师准备的职业技能考试,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教师虽通过职业技能考试,拿到了证书,而实践技能仍旧没有相应提高,达不到“双师型”教师应有的素质和水平。要真正提高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是先决条件。
3. 实践教学与实训
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的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包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基本都不足,不能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完整的实训装备、环境等必要条件。而且,许多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都无法在校内完成,必须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必然会为企业增加管理负担,增加工作量,甚至会由于个别学生素质低、自律性差等原因会对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社会的企业大多不愿意为学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综观包头地区中职院校的建筑装饰教学: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建筑装饰行业的市场需求、生产需求存在差距;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师资等各方面原因,造成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专业教学仍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用人需求,就必须在正确定位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制订一个科学而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才能改变目前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状况。
五?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一)明确定位就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是市场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适应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后再进行。
课程体系必须针对性强,内容要精选,做到“短小精通”。教学要适应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就不能过分强调学科性、系统性而面面俱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岗位多在施工工程方面,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设计为基础带动施工,以施工为重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认知、审美、识图、实际操作技术能力和灵敏的市场反应能力。其中核心为实际操作技术能力,所以熟悉程序与掌握方法是我们教学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一定的工程施工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施工工程方面初级管理、监理工程等岗位。达到中等职业教育所规定的技能型、应用型职业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重构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以上提到的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就职的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也不例外,就这些问题,我对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的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按照“以设计为基础、施工为重点”的原则重构了课程体系。并以我校2005、2006级建筑装饰班为试点,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经过一年的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体系的重构是这样进行的:
1. 删减部分基础课程,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实行模块教学
首先要克服课程体系中重“艺”轻“专”的倾向。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都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减少部分专业基础课与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缩短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的教学时间。增加建筑装饰施工的内容,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课的教学实行模块教学,结合不同模块的特点分别进行技能训练,这样时间短、效果快、针对性强。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文化课由原来占总课的18%减少到13%;专业基础模块占总课时22%;软件模块占总课时的26%;专业设计模块占总课15%;施工模块总课时的24%。
(1)专业基础模块
我对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调整,以达到尽快进入专业教学的目的。将《结构素描》、《设计色彩》、《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三门课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运用《结构素描》知识进行透视、空间和造型训练;《设计色彩》则融合色彩构成知识,主要讲解色彩知识及色彩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然后直接进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的训练,将教学时间延长为四个学期。
《构成基础》,平面构成只做一般了解,结合建筑装饰专业,精讲立体构成。
《艺术欣赏》课程主要结合图片资料,给学生讲授美学知识,广其视野、开其心智,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的教学时间延长为四个学期,充分提高学生制图、识图的能力。
(2)软件模块
软件模块取消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应用,会在其它软件的教学在运用中逐渐掌握。在原有的《3DMAX》、《Photoshop》、《AutoCAD》三个专业软件的基础上增加《lightScape》和《CorelDRAW》。这样,有关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的内容就比较全面了。
(3)设计模块
设计模块分专题以案例分析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合并原有的《室内设计》、《展示设计》两门设计课程,定名为《室内设计》。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四个专题,分四个学期,通过案例进行直观教学。内容分别为:《住宅空间装饰设计及案例分析》、《餐饮空间装饰设计及案例分析》、《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及案例分析》、《办公空间装饰设计及案例分析》。每一学期进行一个专题的教学,针对性强,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第二、《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与《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的教学与这四个专题的教学是同时进行的,整个贯穿四个学期。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设计理念后,学会运用手绘效果图和施工图表现出自己的设计思路,专业水平得到整体提高。手绘技能训练与案例设计同步进行,使得教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使学生学习起来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设计理论与手绘技能、制图识图能力同时得到了提高。
第三、健全建筑装饰设计知识结构。增加《建筑装饰行业法律法规》和《建筑装饰照明设计》、《建筑风水学》三门课程。《建筑装饰照明设计》以正常教学形式进行。《建筑装饰行业法律法规》和《建筑风水学》都以讲座形式进行,使学生对建筑装饰行业的法律法规和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水有初步的了解,在设计施工中有所依据。
(4)施工模块
施工模块是体现设计意图的关键模块,是与中职院校学生就业联系最紧密的模块,是整个教学的重点。
施工模块是我校目前较薄弱的环节,目前只有《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与《建筑装饰材料》两门课程,需要增加的课程很多。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应增加《建筑装饰概预算》、《建筑装饰成本控制》、《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建筑装饰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监理》等五方面的内容,健全建筑装饰施工环节的内容,教学内容直接面对学生的就业岗位。
2. 强化实践教学
(1)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2)实践教学的实施
a.认知性实习
根据专业课程对口的原则,围绕专业教学计划,以参观认识为主。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可应用于《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装饰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等课程。这种实习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段。实习内容是到校内装饰材料陈列室、校外建材市场、校内建筑装饰构造室或企业参观专业教学涉及到的建筑装饰材料、工艺流程、建筑装饰结构、技术流程等。参观过程中由授课教师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或进行必要的演示,对一些可以让学生介入的项目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
b.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在校内建筑装饰实训基地进行,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动手能力。如《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建筑装饰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等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油漆工、抹灰工、木工、水电安装等工种的操作和检测。通过培训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技能标准,并有目标的加强训练,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各工种的初级技术等级上岗证书。全面实现学生毕业时拿到有技术含量的“双证”。
c. 生产性实习
采取依托校外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自己创建实习基地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首先,与行业中有实力、经营管理好、技术设备全、员工素质高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这些被选择的企业成为本专业的挂牌实习基地。对企业而言,接受学生来企业实习,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又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对学校来说,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教学,可以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来讲,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可以缩短工作的适应期,也便于理性的选择岗位。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格局。
与此同时,校内专业教师正在组织成立建筑装饰公司,对内是实训工作室,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践及培训任务,对外为“设计公司”,完全采用公司运作模式。通过开展业务,不仅会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走向社会的练兵场,而且能够搭建专业教研室对内、对外开展教学研究与技术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经过实际的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会使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快速提高,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六?教学方法改革
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出了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删减了不需要的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使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实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1:1;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改变了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色进行改革。
以案例讲解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设计理论,再通过实践环节运用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环节采用在施工现场提出问题,课堂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一个课程结束后均安排一周时间在相关行业中进行实际调查;结合校内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与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建筑专业课程范文5
收稿日期:2012-1
>> 区域性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地方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关于地方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设置 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高校证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保障措施研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 适应“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地方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析 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研究 国内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研究 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与实践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建筑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in local colleges: tak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Xinqiao, WU Xingying
(Department of Municipal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413000, P. R. China)
建筑专业课程范文6
论文摘 要:通过分析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思路:在题目设置上,变“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在内容要求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在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在日常训练中,注意多学科的融合;在设计手段上,处理好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关系;在毕业设计指导方面,采用和设计部门合作的“双师制”。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建筑设计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目前,各高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基本采用按照建筑类型进行训练的模式,题目由易到难,规模由小到大,渐次深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各种常见的建筑类型一一尝试,在对比之下,对于把握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重点非常有效。但是,随着现代生活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建筑类型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单纯依托类型的设计训练方法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如学生思维易受限制,设计手法灵活性、适应性差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设计的训练思路进行调整改进,取长补短,使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化。
第一,在题目的设置上,变现行“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
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将空间设计作为课程设计训练的主线,具体建筑类型作为辅线。从单一空间、复合空间到组合空间,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感知与创造能力;建筑类型作为题目载体,起着辅助的作用。
同时,具体进行题目设置时,应真题、假题结合设置。
真题具有真实的基地环境,便于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找寻设计切入点,获得构思灵感。对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把握空间尺度等也大有裨益。但实际项目往往条件限制较多,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假题的设置往往可根据训练目标“量身定做”,能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但易失之于空泛。因此,应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第二,在内容要求和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
传统的设计课程的内容要求多是以最终成果要求的形式出现,基本上就是最终正图的版块内容,于是设计课程成绩就基本依据成图所传达的设计水平来进行判定。这直接导致学生重视设计结果,而忽视设计过程,往往设计周期内几番推倒重来,设计变成“撞运气”,运气好抓住灵感就发挥好,运气差没想法就一塌糊涂,非常不利于设计方法的掌握。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将设计过程掌控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方案。过程的控制需要具体体现在每一阶段的详细要求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各阶段应解决的问题、理解步步深入的重要性,并将各阶段的表现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设计过程,逐渐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达到“掌控全局”和“把握个体”的效果。
在大的方面,发挥群体的带动、激励作用,通过设计组、讨论组掌控整个设计的进度。将全班划分为若干设计或讨论小组,引导小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评,发挥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发、激励作用,带动整个小组深化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置专门的、开放的讨论空间,以满足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化方案的不同要求。指导教师聆听、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方向并作出评价,使讨论避开弯路、沿着可发展的方向进行。
在细节方面,教师要适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标准细化到个人。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在自身水平上获得提高并多加鼓励,更利于学生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设计内容和主题选择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映现实,引发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鼓励其从点滴细节尝试解决之道,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一名合格的建筑师,不仅要有处理建筑功能与形体的能力,也要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感。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设计指导中,好的设计离不开对现实中人的处境、行为的研究与关注。欧洲一个教授来国内游访,有感于天桥下露宿的打工者,遂于归国后拟出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设计适用于此类人群的轻便、易装拆的临时建筑。这启示我们,基于现实思考进行的设计训练才真正体现了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第三,需要加强快速构思能力的训练。
一个设计周期内,虽然有进度的控制与要求,但学生往往感觉“前松后紧”:入手慢,进度滞后,后期深化时间紧张、不够用,最后熬夜、拖图,又影响到下一个设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以训练快速构思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快速建筑设计(快题)不可或缺,是建筑设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贯穿在课程设计中。快题训练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便于快速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第四、融会各专业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所用。
如果说低年级阶段的建筑设计主要强调功能合理、形式美观,满足“适用、美观”的话,随着年级渐高,“坚固”也将成为设计要求的一部分,即,我们要将建筑结构、构造、材料等纳入设计范围,关注到可操作的细节,使设计深度更进一步,为业务实践及就业铺平道路。
低碳、节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反映在建筑行业就是对节能建筑的倡导。建筑的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反映在建造过程中的节地、节材,更重要的是为使用过程中的低炭、节能提供支持、打下基础。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虽然不可能有很具体的体现,但却需要建立概念、综合考虑。这就需要很多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作支撑,甚至是一种从技术出发的全新的设计思路。
同时,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的施行,也为建筑学专业课程训练指引了方向。与建筑师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训练应该引入、贯穿到设计课程之中。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看似理论的课程,也要激发起学生们的思考,听闻历史,思之当下,由此及彼,探究不同历史文化下的建筑反映对于今时今日的建筑设计的启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也要有仰望星空、思虑文化的眼界与胸怀。
第五、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设计课程的影响。
身处数字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电脑和网络带来的便利,建筑设计领域也毫不例外。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绘制图纸、计算日照和节能等指标、建立三维模型等,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基本已取代传统的手绘、手算方式。
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并在设计课程中运用,进行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这也是在为设计院实习和就业作准备工作。计算机绘图的准确、直观与高效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前期尤其是一草阶段的构思最好手绘表达,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手绘手段,灵活、方便,表达起来速度快,利于激发、捕捉灵感,适合于充满变数的前期构思阶段;计算机手段,严谨、准确、快捷、高效,适合于基本定稿的后期绘图阶段。学生往往易沉浸于计算机的各种便利,忽略手绘表达的必要性,这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手绘草图进行构思是掌握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绝不可忽视。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把双刃剑,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设计的不同阶段,区别对待,合理引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六、毕业设计指导“双师制”。
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往往是紧随设计院业务实践之后的,为了增加实践机会,许多学生愿意选择一边在设计院继续实习,一边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局面下,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减少,毕业设计的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大部分学校持谨慎态度,造成“毕业设计”和“提前就业”之间的矛盾。学生出于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会千方百计来应对,甚至“舍弃”毕业设计,即只求及格、顺利毕业,而选择“提前就业”。
为应对这种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与其“堵”,不如“导”。既然学生愿意选择设计院的环境来完成毕业设计,那就把实践部门的优势发挥出来,学校可以聘请设计院中具有一定职称或资历的建筑师(如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担任相应学生的第二指导老师,配合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学校通过开题报告、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检查、毕业答辩等不同阶段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进度控制和成果检验。
这种双师制的模式非常适合于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建筑学专业。它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环境的优势,使毕业设计系统、规范、有序,同时立足现实可行性,深入、全面。
以上种种思考,都是基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特殊性而引发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希望能够对广大建筑学专业师生有所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促进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