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前庭康复训练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前庭康复训练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孤独症;前庭失调;感统活动;健康成长
一、“前庭觉失调”的一般表现及典型意义
(1)“前庭觉失调”的一般表现。前庭觉传达视听嗅味等讯息,这些讯息的处理中心在后颈部脑干(大脑中枢神经)前方的前庭神经核。前庭平衡的发展水平与孩子的言语、认知、社交、专注、思维等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存在前庭问题的儿童会出现前庭平衡功能失调,表现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观测距离不准,左右分辨不良,方向感不明。
(2)“前庭觉失调”的典型意义。造成孤独症儿童“前庭觉失调”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先天因素:脑瘫、出生窒息、缺氧性休克等。②神经发育不完全、早产、破腹产(三分之二儿童感统失调)等。③怀孕期间胎位不正产生固有平衡失常。④都市家庭小型化生活造成空间狭小、爬行不足、缺少运动或集体活动等。⑤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娇宠溺爱,造成孩子动作能力欠缺。⑥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二、对“前庭觉失调”的运动学透视
(1)以感统运动矫正“前庭觉失调”的可行性分析。
①通过感统运动加强、改善和丰富孤独症儿童感觉信息和活动频率。在培智学校的孤独症康复训练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感觉统合练习运动刺激儿童的神经系统,并将正确的信息输入到孤独症儿童的大脑,使感觉器官对来自身体内外的刺激的作用作出相应的反映。比如:1)平衡台运动。功能:平衡台运动对前庭系统有较强的刺激,对前庭神经乃至大脑皮质功能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2)滑板运动。功能:滑板运动可以协助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并协助身体姿势的稳定,以及全身肌肉同时收缩。能够维持高度的平衡感。3)圆木柱吊缆运动。功能:圆木柱吊缆运动能刺激孤独症儿童的前庭接受器,让儿童体会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的肌肉反应和前庭感觉输入。
②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孤独症儿童的前庭感觉刺激。对于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区的生理损伤或功能缺损,并不能或者很难进行直接的医治和修复。但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大脑神经活动的机能,都是在丰富的外界感觉刺激作用和肌肉活动中的反馈活动刺激作业下发展的。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孤独症儿童的感觉刺激和大小肌肉群的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受到严重损伤的大脑得到一定的康复。1)获取孤独症儿童信任。指导者在进行指导时,需对孤独症儿童过去的情形有较多的了解,并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孩子慢慢熟悉其环境,才是正确的指导方法。例如:有的孩子对跳蹦床很拒绝,在强迫下大哭大闹,以致更加远离蹦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先让其站在一旁看别人欢乐地跳蹦床。抱着孩子坐在蹦床上——让孩子自己坐在蹦床上——让孩子独自站在蹦床上——指导者抱着孩子跳蹦床——孩子独立跳蹦床——孩子将跳蹦床作为乐趣。2)把握情况,及时调整运动时间。要注意配合孤独症儿童现有的情况,每个孩子的接受运动能力不同,设计指导内容及适当的方法。一个活动以20 分钟~30分钟为佳。3)有针对性选择训练方式。对于有多动现象的孤独症儿童,与其以较小的空间来限制他的活动,不如让他能活动个够来得更有效果。在允许的范围内,更可以将户外和室内的活动连接起来,让孤独症儿童自行体会情境的改变,将有助于能力的重大改善。
(2)以感统训练矫正“前庭觉失调”的策略。
①强化,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孩子最喜欢吃的食物、玩的玩具为主要的目的。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在感觉统合活动中让孩子得到前庭觉的锻炼,利用好强化手段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保证强化物有效性,必须是孩子最喜欢吃或者最喜欢玩的,其次,注意几种强化方式的结合使用。不仅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系统和肢体的发展,还能促进认识能力和技能的恢复和发展,通过训练,可以有效地补偿前庭感觉和身体的缺陷。
②比赛,将前庭觉运动放入到比赛中去,能够使孤独症儿童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了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自信心。还可以通过多种比赛形式,如在感统训练活动中进行的分小组比赛,在家长和老师的呐喊声中,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能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乐趣和团队的精神。
③鼓励,老师的一句鼓励话,最能促进孤独症儿童完成任务。当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得到表扬鼓励的时候,孩子们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性也就会更高昂,就会继续努力去做,又能给其他学生以学习范例。所以,在感统训练活动中教师应多用优美的语言来鼓励孩子,使他们能更好地建立起上感统课的信心,能更好地完成感统训练活动的任务,使之身体及感知的缺欠得到补偿。
三、获得的初步成效及反思
(1)孤独症儿童精神层面改善。①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感统训练活动练习,孤独症儿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的脸上出现了天真的笑容。在别人叫他的时候,能够有所反应。②以前上训练课不配合的孩子,上课铃响后,能够主动和妈妈进入教室,并配合老师的指令。平时,和老师有目光的对视交流。
(2)孤独症儿童运动功能的增强。①改善了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前庭觉的输入信息功能,大小肌肉群得到完善和发展。②孤独症儿童的空间感知觉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③进行视听觉功能的统合,提高了孤独症儿童的追视能力,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前庭康复训练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戒毒;运动康复
一、运动康复戒毒治疗概述
1、运动康复戒毒治疗的概念:
运动康复戒毒治疗是根据戒毒人员的生理特点,以课堂教学为指导、以日常运动训练为重点、以科学监测为依据,合理调控训练强度的一项以有氧运动为主要内容,以发展性训练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治疗体系。
2、开展运动康复戒毒治疗的主要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超负荷原则的延伸,是指在对戒毒人员实施增强某种体能的锻炼方案时应逐渐增加的负担。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当吸毒人员达到康体恢复的基本标准时,就无需继续加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2)超负荷原则。超负荷原则是指在运动康复过程中,吸毒人员的身体或特定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强于不锻炼时。要根据吸毒人员所处的康复阶段、体能水平、健康状况和身体可承担的负荷能力,来恰当的确定锻炼负荷的大小。身体状况不同,在负荷的安排上应有所不同。
(3)劳逸结合原则。进行运动康复时,要注意交叉采用大小运动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不仅能够提高锻炼的效果,而且能降低身体受伤的可能。因此,要注意:一是不要连续几天进行高强度运动;二是每周至少安排一次较高强度的运动,让身体尽全力活动;三是充分了解吸毒人员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4)充分恢复原则。吸毒人员的身体机能康复是通过负荷―疲劳―恢复―提高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的。由于超负荷原则要求锻炼者在身体活动时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因此,要想从锻炼中获得最大收益,在进行下一次锻炼前必须注意充分休息。
二、运动康复戒毒治疗的主要训练内容:
1.体能训练。体能是一切人类生命活动和目标行为的动力基础,是人们达到休闲健身、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首要载体。科学的体能训练,对于提高戒毒人员身体素质、增进戒毒人员身体机能、调整心理、改善大脑功能,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天堂河强戒所的实践看,可以考虑从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平衡、柔韧、协调七个方面开展适度训练。
2.养生保健。传统养生体育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他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运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传统养生体育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要求精神传意,不受年龄、性别、时间、气候、场地、器材的条件限制,易学易练,非常适合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开展,尤其是适合大队日常自行组织开展。
3.拓展训练。运动康复中的拓展训练,是指在戒断毒瘾的特定环境中,通过具有较强针对性和互的团体活动,帮助戒毒人员体会团结互助,寻回自尊自信、树立阳光心态的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主张人们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和事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通过真实的模拟和实践去伪存真,由吸毒人员自己逐步形成配合治疗、主动戒毒的意识。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调节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运动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脑功能恢复训练。吸食使戒毒人员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吸毒后,人往往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失眠易怒、性情暴燥、生活毫无规律、昼卧夜出、贪睡懒动、面色黄黑、神情呆滞漠然、身体枯瘦,严重丧失劳动能力。通过对吸毒人员注意力集中、记忆广度、反应力的恢复性训练可以帮助戒毒人员逐步恢复大脑的各项机能,从而恢复正常认知和思维。
三、开展运动康复戒毒治疗的建议
(一)体能训练项目推荐。
1.速度素质:是指戒毒人员快速运动的能力,其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等。包括变速跑训练、原地高抬腿跑、快速反复起跳训练、信号反应训练等。
2.力量素质:是保证戒毒人员完成各种运动的首要素质,对发展速度素质、提高耐力素质和灵敏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负重训练、跳跃训练、徒手掷推、力量撑趴等。
3.耐力素质:是指戒毒人员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包括慢跑、健身大步走、俯卧撑、立定空坐、球类活动等。
4.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对保证动作的协调性,增加动作的幅度以及防止运动损伤均有重要意义。柔韧性练习最常用的是牵张练习,包括冲击性牵张练习和静力性牵张练习。也可以通过瑜伽、太极拳、有氧体操、舞蹈、普拉提等运动项目的训练达到提高身体柔韧性目的。
5.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快速、准确、协调地完成改变身体姿势、运动方向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而灵敏素质是内容复杂的一项综合身体素质,它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戒毒人员的神经功能,帮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包括变向跑训练、移动躲闪训练、触摸训练、花样踢毽等。
6.协调素质:可以反映戒毒人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的能力。它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习惯动作之各种身体练习、反向完成动作、改变已习惯动作速度与节奏、以游戏方式完成复杂动作、采取不习惯组合动作,对已掌握的动作进行更加复杂化练习、利用器械或自然环境做各种较复杂练习、使用信号或条件刺激训练戒毒人员做改变动作之各种练习。
7.平衡素质:是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能够综合反映戒毒人员的中枢神经、前庭分析器、本体感受器及视觉感受器的机能。包括跳投训练、转体行走、单足跳跃等。
(二)建立效果分析机制,加快理论成果成型。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定期对康体测试结果进行总体评估和重点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具体实践,调整工作方法和思路,保证戒毒治疗的效果。在测试的基础上收集大量的戒毒人员身体状况第一手资料,并与专业机构的转接合作,完善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编写《运动康复指导手册》教材,将运动康复的教学与实践长效化的固定下来,用经过验证了的理论有效指导实践。
(三)将运动康复训练向大队有效延伸。
目前,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力不足十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单纯依靠体能测试中心的专职教练进行教学和测试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即使勉强维持,也不能保证质量。对此,强制隔离戒毒所应进行统一的规划,将运动康复训练中的传统养生、拓展训练、脑功能恢复的部分内容交由大队组织进行,部分身体机能的测试也可由大队在日常进行测试,以缓解体能测试中心的工作压力。身体素质的训练和测试、脑功能的测试由于对其内容和强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建议由体能测试中心专职教师进行。
参考文献:
[1]廖建英;陈智平;吸毒人员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21期
前庭康复训练的意义范文3
(绥化学院 体育系,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 要: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小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分析平衡能力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考察: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抗干扰维持平衡能力。大学生是体育活动较为活跃的人群,经过多年的体育锻炼,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在平衡能力方面是否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分别对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的平衡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和聋人大学生经过分组训练后的平衡能力对比研究,研究得出: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平衡能力相差较大,健听大学生的平衡能力显著高于聋人大学生,聋人大学生有进行平衡能力训练的必要。
关键词 :聋人大学生;健听大学生;平衡能力;实验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92-02
基金项目:绥化学院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R1402011)
1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社会对聋人提出了两种深远思想,一种是回归到社会中,与正常人一起交往和生活;另一种是沿袭聋人文化,用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行生活。这两种思想无疑会影响聋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对聋人大学生来说,他们不愿意以残疾人的身份生活,希望能够与健听大学生一样参加所有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虽然有些聋人大学生的成绩较为优异,但是他们在生理或者心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譬如同样在平衡能力方面,聋人大学生也在努力练习,希望与健听大学生处在同一水平。为了更好的展开聋人大学生的体育研究,开展平衡状况调查,在本次研究中,将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分成两组,设计同一平衡试验,对于两组的平衡能力测验结果。
2 聋人人群的研究
聋人是一个失去听力的群体,他们大多也为失语症患者,大部分聋人都在医生的帮助下长期进行康复训练,希望能有助于恢复听力及说话能力,但在运动方面的研究和学习并不很多,也很少有研究报告去探索聋人与健听人在平衡能力方面相比较存在的相关性。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课程原因,聋人大学生也要进行体育课程训练,而体育课程对平衡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专家和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除了内耳受损和前庭受损的聋人会影响平衡感之外,大部分聋人都能够很好的掌握体育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聋人除了听不见之外,其他相较健听人来说并无太大区别,因此提出了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在平衡能力上的针对性的研究。有人认为聋人由于听觉器官不健全,在人体平衡与协调方面反应较弱;也有人认为聋人天生存在运动缺陷,存在平衡感失常的问题。研究表明,很多由于药物中毒致聋的人在失聪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耳朵其他部位的损伤,比如内耳或是前庭受损,而前庭是人体平衡能力的主要表现,如果前庭受损,必然会对自身平衡力产生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继续研究聋人平衡能力,同时希望找出适合聋人大学生平衡能力锻炼的方法。
3 实验与方法
本次实验是对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2014级中的健听大学生与聋人大学生进行平衡能力比较研究,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资料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2014级特殊教育学院中随机抽取120人,其中健听大学生与聋人大学生分别60人,排除其他干扰因素,通过实验获得二者平衡能力差异的第一手相关资料。将健听大学生与聋人大学生随机分成综合训练组、徒步组合对照组三组,在实验之前分别进行平衡指标测试。综合训练组:变速跑步、单摇跳绳、力量训练、灵敏训练;徒步走组:尽量沿直线行走;对照组无特殊训练安排,每周训练4天,每次45分钟,持续12周。在实验开始前和训练12周后各评定一次。
3.1 静态无干扰姿势的维持能力的测试
3.1.1 强化Romberg检查法
该检查法是一种简单的平衡测试,研究对象只需要用采用两足一前一后相接的直立站立方式即可,记录身体平衡的站立时间,当两只脚有一只移动或身体失稳时停止记录时间,根据时间的长短来反映静态无干扰姿势的维持能力强弱,时间越长说明平衡能力越好,时间越短则说明平衡能力越差。
3.1.2 闭眼单脚站立测试
顾名思义,闭眼单脚站立研究是指研究对象闭眼单腿站立,另一只脚采用屈膝状并将小腿轻靠在站立腿的膝盖部位。记录的时间是从研究对象单腿站立的时间开始的,当研究者睁开眼睛(单眼或双眼)或是单脚着地记时停止。通过记录六组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健听大学生与聋人大学生的平衡能力,并与后期训练后的成绩进行对比。时间值越大越能说明静态无干扰姿势维持平衡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弱。
3.2 受干扰状态下,静态姿势的控制能力测试
3.2.1 应力测试法测试
研究对象直立且腰间系一条绳子,然后将滑轮和称重装置连接到后面的绳子,并增加不同的重量,通过绳索向后腰部分别施以不同的研究对象的体重,这是一种用来保持对研究对象计重量比例的大小评估静态直立位置的测试方法。
3.2.2 压力平板测试法
压力平板测试法是测试研究对象在平板上的压力的改变指、重心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测试方法如下:被测试者脱掉鞋子,双脚微分,站在压力板上1分钟,然后按照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尽可能转移自身体重,并且保持这种倾斜15s,记录的平均幅度,面积,独立的变量,主要方向的COP的变化及在一个固定的时间(10-20)的移动频率。
3.3 主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能力测试
3.3.1 闭目原地踏步测试
研究对象站立在一个直径为40cm的圆圈中央,当收到开始的指令之后进行闭目原地踏步,频率最好保持在每分钟120步左右,开始计时。当研究对象一只脚踏出圆圈则计时停止,反复三次试验,取最大时间值,时间值越大越能说明主动过程中维持平衡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弱。
3.3.2 功能前伸试验
将皮尺水平垂直固定平台的一侧,令研究对象双脚平行直立在台前,拳前平举,拳中握一标杆,记录标杆在皮尺起始刻度,两臂向前平伸。当两只脚发生移动或者是离开地面记录停止,计算距离作为判断平衡能力的依据。反复三次试验,取平均值。平均距离越大说明主动过程中维持平衡能力越好,反之则越差。
3.3.3 “起立—走”时间测试
被测试者先是保持坐立姿势,当收到开始命令之后,身体直立站立起来向前走5m,要求必须保持一条直线,也不能借助外界的任何帮助,记录所耗时长,测试三次,取均值,每次测试完休息2min,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测试,根据时间的长短判定被测试者的平衡能力,均值时间越长说明测试者平衡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4 主动运动过程中受干扰时的平衡控制能力测试—平衡木行走
平衡木上行走最能表现测试者主动运动过程中受干扰时的平衡能力,测试对象先是站立在简易平衡木上,收到开始指令之后立即行走,记录一次往返平衡木所用的时间,如果在行走过程中脱离了平衡木,则测试结束,同样记录时间。时间以秒为单位,取两位小数,测三次,取最大值。时间值越大越能说明主动过程中受平衡能力越弱,反之则说明强。
4 研究结果与对策
这些测试方法能够较为有效的评估出测试者的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当然在测试过程中需要体育老师及相关体育工作者的全程陪护,保障学生的测试安全。先完成以上四份实验测试,然后对试验对象按照徒步组、综合训练组、对照组的划分进行不同的体育训练,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相关实验测量,测量前后需要统一人员、指标与方法,依照先前的测试原则测量。实验结果指出,聋人大学生的平衡能力普遍弱于健听大学生。
虽然以上的测试方法能够有效的反映出聋人大学生的平衡能力普遍弱于健听大学生这一结果,但是由于实验设施相对比较简陋、试验方法相对比较简单,还不能更加精确指出测试者在静态平衡(无干扰、有干扰)、动态平衡(被动、主动)那个具体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和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借助平衡仪进行更好的数据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针对聋人大学生的平衡能力相对比较弱的特征,应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多采用综合训练组中的训练内容:变速跑步、单摇跳绳、力量训练、灵敏训练,练习每周最少4次,每次时间45分钟左右,经过大约12周训练会有效的促使聋人大学生的平衡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彬,门高丽,王德明。人体平衡功能测试系统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0,6(3):46-50.
(2)金冬梅,燕铁斌。平衡功能临床评定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3)。
(3)翟浩瀚,王玉龙,王玉珍。平衡仪反馈训练法和Babath平衡训练法对偏瘫患者平衡和功能行走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53-755.
(4)范超群。人体平衡能力测试方法和相关指标选取的研究[J]。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12)。
(5)王英华。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7)。
(6)乐建昆。提高听力障碍学生运动平衡能力初步研究[J]。残疾人体育研究——首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4.
(7)Ching-Cheng Chiang,Jinn-Yen Chinag,Ti-Yu Chen。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Balance ability between archers and non-archers[C]。XIXth ISBCongress,2003.63.
(8)刘汉良,尤春景,黄晓琳,等。正常人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152-155.
(9)张薪。人体平衡能力评定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2,22(l):14-18.
前庭康复训练的意义范文4
郑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办,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强化吞咽障碍患儿康复护理干预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康复患儿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练习和鼻饲;研究组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置留胃管时间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吞咽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儿胃管置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吸入性肺炎9.38%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9.13%;研究组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的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患儿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163-02
[作者简介] 杨冬梅(1972.1-),女,河南郑州人,中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幼儿康复。
吞咽障碍患儿的康复护理时间过长,可导致吞咽相关肌群产生萎缩。鼻饲时间过长会使患儿忘记饥饿、饱足与口腔摄食的关系,或者在康复中没有体会到饥饿或饱足感。因此尽早的对患儿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能缩短康复时间,避免咽部肌群发生萎缩,且对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临床效果。该研究主要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康复患儿64例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在该院治疗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康复患儿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9岁,平均(4.6±5.3)岁;住院天数30~60 d;其中颅脑外伤11例,脑炎1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8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10岁,平均(5.6±3.21)岁;住院天数30~60 d;其中颅脑外伤10例,脑炎1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8例。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通过头颅CT和MRI检查,脑脊液检查确诊;通过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存在吞咽障碍,并留置胃管[1];所有入选的患者及家属均为自愿加入该研究,并已签署相关的文件,能够主动配合相关的治疗。
1.3排除标准
生命体征不平稳;吞咽反射不强;脑干受损;分泌物多且需要及时吸痰;有食道方面吞咽困难的病史。
1.4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护士在进行鼻饲喂养时,按照医嘱间歇注食,在鼻饲的过程中,注意食物注入量和速度;喂养后竖抱并轻拍患儿,使胃内空气得以排出;鼻饲时和鼻饲后,帮助患儿取半卧位并抬高床头30°;鼻饲后1 h内不翻动患儿,以减少鼻饲液返流;密切关注患儿发生恶心、呕吐等情况;喂养后,及时为患儿清洁口腔。研究组采取强化康复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4.1嗅觉刺激嗅觉刺激主要是让患儿用鼻吸入有气味的气体,以刺激右侧岛叶皮质重塑,从而改善吞咽功能[2]。护士可用柠檬等刺激性的食物,切成片置于患儿的鼻端进行嗅觉刺激,以刺激腺体的分泌,从而形成吞咽反射。
1.4.2摄食训练①首先应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环境,在患儿进食前用鼓励的话语、轻快的音乐让患儿以愉快的心情进食。②注意在进食时选择合适的,能够坐的患儿尽量以坐姿进食,尚未有坐的能力的患儿,护士扶抱患儿并取30°仰卧位,使其头部前屈,刺激前庭觉、本体觉以维持患儿觉醒状态和躯干的稳定性[3]。对于容易激动的患儿护士应将其抱住并用浴巾包裹喂养,嗜睡的患儿应将其独立,以提高大脑的警觉性并保持清醒的状态进食。③护士按照患儿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的食物应密度和形态均匀,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喂养。口腔期:舌功能异常的患儿,初始时应喂养浓流质,待功能有所改善时喂养稀流质,舌后缩力度减弱的患儿喂养稀流质;咽期:喉上抬不足、咽壁收缩力降低的患儿喂养稀流质,呼吸道闭合不足的患儿喂养弄流质;食管期:环咽段开放不全或功能紊乱的患儿,喂养稀流质。④康复师对患儿的康复训练只是单纯的咽部肌群功能的训练,护士在此基础上对患儿进行鼻饲和经口摄食并用的训练。用棉签分别将准备好的事物分别涂抹在患儿的嘴唇、舌根及咽后壁的吞咽反射区域,加强吞咽反射力度,以促进吞咽有力。护士根据患儿的吞咽动作不断的予以口腔味觉刺激,增强感觉的输入。若患儿出现停止吞咽的动作,护士应停止口腔食物刺激,减少患儿因感觉过度而在下次进食时出现感觉防御。同时,护士通过胃管向患儿注入适量的鼻饲液,并同步进行经口摄食,通过舌体传达的味觉刺激,并不断的输入刺激信息,使患儿的胃产生满足感,并渴望下次进食需求。上述强化康复护理干预2~3次/d。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强化护理干预后胃管留置所需的时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吸入性肺炎:无肺病或支气管炎的病史;无诱因引发呛咳、发绀、气急、咳嗽、发热3 d以上,体温>37 ℃,伴有双肺干、湿啰音;外周血白细胞>11×109/L,肺部CT或胸片表现双肺存在片状阴影[4]。
1.6疗效标准
使用吞咽功能分级标准量表对护理3周的患儿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痊愈,进食正常;明显好转,进食吞咽存在轻度问题,不误咽;好转,勉强进食,不误咽;无效,吞咽功能改善不明显[5]。
1.7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两组患儿胃管置留的时间比较中,研究组患儿胃管置留时间(6.5±2.1),对照组患儿胃管置留时间(14.6±3.2);研究组患儿出现吸入性肺炎3例,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患儿出现9例,发生率为29.13%,研究组患儿的留置胃管时间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
研究组患儿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的96.88%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吞咽障碍是由于中枢系统神经受到损害造成的,主要表现是舌运动的开始时间迟缓和吞咽动作的协调性降低。为了满足患儿的营养和水分需求,在临床上采用鼻饲法进行喂养。进行长期的鼻饲不但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引发疾病的并发症,而且使患儿的吞咽肌群等功能产生萎缩,因此,尽快帮助患儿恢复吞咽功能,缩短留置胃管的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对患儿进行强化康复练习,能有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神经网络重新组成及侧支芽生,并扩大皮质觉察区,同时训练吞咽功能的相关肌群,能增强吞咽反射能力,从而实现患儿经口摄食[6]。
相关研究表明,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达36.0%~77%,吞咽训练对吞咽障碍患者有明确的疗效达73.0%以上,因此改善吞咽功能有效的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7]。该研究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在鼻饲的过程中,帮助患儿取正确,若患儿出现误吸的状况,护士应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对患儿进行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已准备好的吸引器对患儿进行吸痰,能有效减少误吸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研究组患儿胃管置留时间低于对照组,且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护士通过鼻饲和口腔训练的并用,关注患儿的吞咽动作,以促进反射形成,并同步加以嗅觉刺激,促进患儿腺体分泌,从而增强吞咽反射力度[8]。摄食训练不仅根据不同的患儿进行摄食训练,能避免出现误吸,而且能能有效的改善患儿吞咽功能情况,提高吞咽能力,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对患儿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了护理干预后研究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吞咽康复练习,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能力,还可防止咽部吞咽功能肌群的废用性萎缩,有效的缩短了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时间。
根据李良飞等[9]人的研究中,强化护理干预对需要鼻饲患儿的吞咽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研究表明,在进行强化康复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胃管置留时间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吸入性肺炎9.38%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9.13%;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的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进行强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防止患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且患儿吞咽功能恢复的疗效显著,与李良飞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需要鼻饲患儿的吞咽功能恢复起到了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孙艳红.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26):214-215.
[2]万晚珍.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1(29):118-119.
[3]曾海涓,覃艳玲.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33(7):627-629.
[4]阎蕾,关风光,周宁,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研究[J].进展护理研究,2012,14(29):2697-2699.
[5]钦晓英,杜丽萍.吞咽障碍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1,52(12):1141-1142.
[6]杜鹃,董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2,51(3):516-518.
[7]喻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16):3254.
[8]孔庆霞,徐丽华.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15(4):486-487.
前庭康复训练的意义范文5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社会交往技能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行为分析、感统训练、游戏治疗、戏剧疗法、心理干预(包括松弛疗法、三明治疗法、生活疗法、类型疗法等)、音乐治疗、波特奇方法等,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种早期干预方法。
一、行为分析法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而形成的行为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也是目前临床实践领域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主要包括塑造法、锁链法、强化法、消退法以及应用行为分析法等气以锁链法为例,锁链法即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连续行为。由最初入门简单环节开始,综合强化使儿童牢固掌握每一步骤,直到掌握整个目标行为气锁链法在训练自闭症儿童刷牙、穿衣服、系鞋带等生活适用技能方面效果非常显著。同样,以负强化来矫正自闭症儿童吸吮大拇指为例,干预人员可以通过在儿童大拇指涂上辣椒粉,这样儿童再吸吮手指就会产生不舒适感,出现厌恶体验,以后就会降低吸吮大拇指的频率,从而逐步改掉这一不良行为。
行为治疗法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其易操作、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不过各种行为治疗方法大都主张对儿童进行高强度和高密度的训练,许多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是一种独断而专横的操作,将来会使儿童变成一种只会被动反应的机器人。但是,这种高强度高密度针对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动作及常规的习得都是其他治疗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随着行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行为治疗法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如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二、结构化教育法
结构化教育法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的斯考普勒创建的,该法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
结构化教育法提出并倡导在干预过程中考虑、尊重“自闭症文化”。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影响儿童的思维、饮食、着装、工作、休闲、交流等活动的方式,由于这些特异方式的存在,儿童往往会遭受社会或他人较低的评价。结构化教育者认为这具有某种文化的特质,因此“自闭症”在指代一个群体的同时,也揭示着这个群体的所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可预测的某些思维和行为模式。干预者的角色就被定义为“自闭症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翻译者”,因此,他们要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如,自闭症文化就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过分关注于细节、泛化困难、视觉优势、强迫倾向明显等。
系统的结构化教育法通常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视觉结构、空间结构、常规、程序时间表和个人工作系统。
三、地板时光法
顾名思义,地板时光就是坐在地板上和儿童互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儿童通过游戏互动和做事来学习,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立眼神的交流、逻辑思维交流、语言交流以及情感之间的交流。该方法由美国斯坦利・格林斯潘及其工作团队创设,是一套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效果得到研究证明的有效方法。目前,地板时光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使用。
以发展和关怀为取向的地板时光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早期干预与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游戏一样,充满自发性和趣味性,不同之处在于干预人员(包括家长)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还附带促进发展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孩子而言是一个非常主动的游戏伙伴。
四、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
199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文・E・葛斯汀博士根据多年的自闭症儿童临床经验和实践,提出并创立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该方法着眼于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重视社交体系中的静动态系统的变化,同时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灵活借鉴正常儿童人际关系技能发展的模式,系统总结自闭症儿童在人际关系发展上的六大缺陷,表现在: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适能力、陈述性语言、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前瞻和回顾能力。实施步骤:评估;确定儿童适宜的发展目标;与家长及其他干预人员的确认;准备训练环境;规划干预时间;经验分享;建构简单适宜的活动;干预治疗权由治疗师转向家长;互动的控制权转向儿童的伙伴;帮助儿童选择适当的伙伴;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元素;尽可能符合自然生活环境。
五、其他方法
1.药物治疗法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有些药物副作用明显,如治疗精神病常用的Therazine等药易导致血栓的形成,不过还是有一些药物可以减轻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自伤、狂躁、抑郁等症状气因此,家庭教育中只可适当地辅助采用一些药物疗法,但要注意所有的药物必须在精神大夫处方下才能给予,切忌按广告服药,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或出现不良反应。
2.感统训练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斯认为感觉统合是人体将各部分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在艾瑞斯感觉统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前庭、本体感和触觉有刺激作用的活动,来改善儿童的运动协调、语言等功能的方法,即感统训练法。该方法被不少学者所接受并在康复机构中大量使用,在机构老师的引导下,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运用也较为普遍。
3.音乐治疗法
前庭康复训练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语言训练 个案分析
一、引言
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引起的发展。其特征表现为:语言发展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行为异常等,其中语言发展障碍是他们的最大障碍,语言能力低下使他们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缺乏与他人语言沟通的能力,内心世界无法与他人表白,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也严重影响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使其适应主流社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具体表现为:少语、不会主动与人交谈、社会语言甚少或无,听不懂老师的指令,喜欢重复别人的话(鹦鹉学舌),分不清“你、我、他”,重复刻板或模仿语言,无意识的模仿能力很强,语言音调单一平白,或出现“自我中心语言”――表现为自言自语、自顾自地尖叫,有时姿势语言和手势语言也受损。
二、个案简介
东东(化名),男,四岁半,入学半年。经过观察,发现东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语言发展障碍
东东平时很少说话,只有当他想要某个东西或想做某件事时,才会发出“嗯嗯”或“咪”的声音。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鹦鹉学舌”式的机械重复语言很常见,发音模糊不清。他不会把语言作为与人交流的工具,只是模仿别人的语言,而且对话时不会正视对方,不会主动与人交流。
2.行为异常
东东平时总喜欢歪着头,斜着眼睛看别人。只喜欢吃番茄味的薯片。他对拼图很感兴趣,被打乱的拼图很快就能将其恢复原状。喜欢听有节奏的音乐,还会伴着音乐手舞足蹈。
3.社会交往障碍
东东刚来的时候拒绝任何人的抚摸和拥抱,缺乏与他人建立情感的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一种与他人交往的意识,不会与玩伴建立友谊,更不会参与集体游戏。
三、测评与分析
为了准确具体地了解东东的现有语言水平和制定行之有效的训练目标和计划,我们从模仿、语言的认知理解、语言的认知表达、社会交往这四个方面对他的语言水平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评,并对测评结果作出了如下分析。
1.语言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理解,表达与交往方面障碍。(1)对指令基本不会应答或作出反应,要在反复提示下才能完成。比如,听到叫名字没有反应,要在反复提示下才能完成“起立”、“坐下”等一步指令。(2)语言理解能力差,对单一动作的指令要在提示下完成,两个以上动作的指令不能完成。比如,“先拍手,后跺脚”等两部指令,东东就不能完成。(3)自我表达与交往方面的内容基本不会完成。比如东东每次看到其他同伴在玩拼图时,会一直看着拼图并发出“嗯,嗯”的声音,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想加入一起玩拼图。
2.该生视听觉功能正常,发音器官功能完善。该生喜欢听有节奏的音乐,能模仿别人的语言。
3.该生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感阶段,具备语言发展的潜能和基础。
四、训练方法及过程
1.训练时间
2009年11月-2010年1月
2.训练地点
南京某儿童潜能发展中心孤独症语训班
3.训练目标
根据东东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四个阶段的训练计划。
第一阶段:模仿发音(2009年11月16日―2009年11月30日),每天一节课(30分钟)。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任何学习都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也不例外,所以将模仿作为语言训练的第一步。
(1)模仿老师发出一些自己已经会发出的简单声音。因为训练的初期孩子对陌生的环境会有反抗的情绪,训练内容太难,时间太长会造成孩子厌学,逃避的心理。训练初期,建立情感,稳定情绪最重要。这周主要让东东模仿他经常会发出的一些声音,如:“嗯”,“咪”,“哟”,“咦”。东东每次听到老师发这些他熟悉的声音,他就会很高兴并且自己也会把声音发得更大,好像是和老师比音量。
(2)接下来,慢慢地让东东模仿他不熟悉的声音,如:a,o,e等元音。因为元音是最容易发声的,它不需要太多的嘴形舌位的配合,元音在发声过程中其气流也不受阻碍很容易成音。通过这周的训练,东东会发出a,o,e等元音,ba,ma组合音。
(3)当孩子能完成元音的发音练习后,便可以开始向更高级的语言发展了。比如叠音,叠音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生活中很多的语音都是通过叠音来丰富的(动物叫声,汽车鸣笛,“爸爸”、“妈妈”等人称代词)。这周主要教东东发叠音,因为东东在上周已经学会发ba,ma组合音,加上东东有模仿语言的行为。东东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叠音,刚开始,东东只会发单音,叠音发不连贯。这时,老师先教东东把单音拉长,当东东学会把单音拉长时,再慢慢地加一个音,把单音变成叠音。通过这周的训练,东东会发出“爸爸”、“妈妈”、“嘟嘟”、“汪汪”等叠音。
第二阶段:语言的认知理解(2009年12月1日-2009年12月16日)每天两节课,每节课30分钟。
当孩子有讲话能力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引导孩子对语言进行赏析了。因为语言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而交流的第一步是要先理解语言的含义,也就是常说的要明白所说的话的意思。只有当我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我们才能根据这句话做出相应的回应。这周主要训练东东对一些简单指令的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反应。首先教东东对叫自己名字时有反应。刚开始,老师叫东东名字时,他左顾右看。这时,老师用手固定住东东的身体和头部,让东东和老师有眼神接触。当东东正确完成时便给他奖励喜欢吃的番茄味薯片。慢慢加入语音,如:当叫东东名字时,老师迅速回答“哎”,刚开始东东会模仿“东东,哎”。这时老师在他发出“东东”之前迅速捂住东东的嘴巴,这样东东就只能发出“哎”,然后奖励。经过反复训练,东东在听到叫名字时,会回答“哎”。通过这两周的训练,东东对一些简单的指令也能作出正确的反应。比如:起立,坐下,拍手,跺脚,指五官。
第三阶段:语言表达(2009年12月17日―2009年12月30日)每天两节课,每节30分钟。
我们只有建立在对语言的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将自己的意思很好地表达出来,并且让别人能够理解我们和我们交流。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实物强化法
实物强化法利用了正强化原理,所谓正强化原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或刺激的作用下,某一正确行为发生后,立即有目的地给予行为者以正强化物。那么,以后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将会提高。我给东东指定的训练内容是:(一)想要某种东西和想做某件事时要说:“要。”开始时我先问他:“东东,想要薯片吗?”他也重复我说的话:“东东,想要薯片吗?”并且发出“嗯,咪”声。然后我没给他薯片,重新问他:“东东,想要薯片吗?‘要’”这次,我在发指令时,添加回答“要”并且把音量增大,让东东把注意力集中在“要”上。当东东发出“要”时就给他薯片。经过反复的训练后,他能正确回答“要”。(二)上课开始时能够跟老师说:“X老师,你好。”开始时,我先向他问好:“东东,你好。”他也重复我的话说:“东东,你好。”然后我用手指着他说:“东东,你要说‘黄老师,你好。’”他试着重复了一遍,好像理解了我的意思。经过反复训练后,他的记忆中有了“黄老师,你好”的印象,但是他还不会与老师对视,总是斜着眼睛看其他地方,头也像拨浪鼓似的摇来摇去,然后我再强调跟老师问好时眼睛要看着老师,只靠口头提醒他很难做到,于是我用薯片强化他,让他看到薯片时并问他:“想不想要?”他非常清楚地回答:“要。”然后就用薯片强化他,使他向老师问好的时候要与老师对视。当然,他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眼睛和头,我就用双手托住他的脸,强迫性地使他看着老师并说:“黄老师,你好。”做得正确就给予口头鼓励:“做得棒!”同时奖励一块薯片。开始的时候他当然是为了想吃薯片才努力,但是经过反复训练后,他逐渐习惯了见到老师要问好,并且知道跟老师问好时应该与老师对视。
(2)游戏引导法
玩,是孩子生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不论是正常的孩子还是有缺陷的孩子,他们最渴望的就是每天除了玩,什么都不用做。所以,游戏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玩的机会。游戏可以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教师有目的性的语言交往训练,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语言交往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理解,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东东开始不会参与集体性的游戏。于是我与东东玩“躲猫猫”、“开汽车”游戏。东东对这样的游戏特别感兴趣,边玩边大声嬉戏,还会偶尔叫出“嘟嘟”、“妈妈”等,非常高兴。
(3)运动训练法
孤独症儿童要想进行语言训练,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是不可少的,特别是那些安静的、懒惰型的孤独症就更需要了。运动中能增加肺活量,促进儿童发音器官的成长,这是进行语言训练所需要的身体物质基础。运动训练法是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发展的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生活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训练活动。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是针对那些在前庭觉、本体觉、听觉、视觉及触觉上有问题的孩子进行的大脑功能训练。运用一些专门的器械要求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地完成协调的动作。例如,通过拍球、抛接球等活动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同时感觉统合训练还可以矫治儿童自闭症、多动症、语言发展障碍及智力发育迟缓等特殊问题。我们的体育课有一项活动是拍皮球,我发现东东只是喜欢拿着球绕着操场跑圈,有时会抱着球坐在篮球架下看别的孩子拍球。开始我以为他是不会玩抛接球才抱着球乱跑,我与他玩过之后才发现他会,只是不会与人交流表达愿望。于是我又在两人抛接球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位老师,规则变难了(东东―我―老师―东东)。我要求东东抛给我时眼睛要看着我,仔细听我说“抛给老师”,反复玩了几次东东就会说“抛给老师”。东东做得非常好,玩得也很开心。
感觉统合训练法就是用语言或行动鼓励孤独症儿童逐步克服他们在平常教育训练中能力不足,训练形式枯燥等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感到愉快。进一步有效地化解他们因做不到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并帮助他们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和自然的情绪。
第四阶段:社会交往(2010年1月1日―2010年1月17日)每天两节课,每节30分钟。
(1)音乐陶冶法
音乐对陶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快、舒缓的音乐有的儿童会拍手说儿歌、会唱几句歌词、会简单的舞蹈动作。在音乐的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为进行语言训练奠定基础。东东喜欢听儿歌,有时边听还边摆动身体。我教给他一首《小手拍拍》的儿歌: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把手伸出来,把手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哪里,用手指出来,用手指出来。东东学得很快,跟着我反复唱了几遍就能把大意唱出来,同时还能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经过几次训练,东东只要看我做动作就能把儿歌唱出来。
五、个案训练的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东东基本上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测试结果表明东东的语言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1.发音方面,能正确清晰地模仿发音并且不需要提示,能洪亮地叫出“爸爸”、“妈妈”。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单音和叠音,如:“要”,“嘟嘟”。
2.语言理解能力方面,听到叫名字时有反应。从只能看懂老师的手势指令到逐渐学习听懂语言指令,鹦鹉学舌的现象也慢慢减少。能完成一步指令,如:“起立”,“跺脚”。两部或两部以上指令要在提示下完成,如:“先拍手,后跺脚”。
3.语言表达与交往方面,从最初的无视他人转变为能主动向老师问好的表现。如:上课前能主动说:“黄老师,你好!”在想玩拼图时,能说“要”。能参与集体游戏活动,喜欢和老师唱儿歌,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
六、结语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在有爱心、耐心的前提下一定要有信心。在训练之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训练目标和计划,起点要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避免使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训练师在训练过程中要设法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和孩子建立成友情、亲情,这样孩子才能更愿意配合训练。训练内容应该多样性、灵活性,避免死板、枯燥,应该激发孩子的兴趣。
看到东东所取得的进步我感到十分安慰,同时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我不仅要关心和爱护孤独症儿童,而且要对特教工作尽职尽责,因为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长期的、艰苦的。有点进步很困难,退步却很容易,放松训练就会使他们归回原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帮助他们从“自我的小世界”里走出来,迈入新的环境中,融入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霞,叶蓉.感觉统合训练[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3]赵莎莎.浅谈自闭症儿童语言交往能力训练[J]中山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