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相关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相关理论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24-02
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得高等教育必须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来服务于经济建设,而不同的经济环境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形成二者“双赢”局面的必要保障,这也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1]。实际上,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而能否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此二者的关系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战略性的作用,因此,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研究此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三螺旋理论,即将市场视为联系企业、学校和政府的螺旋型力量;区域竞争力理论,即在一个大的区域之内的,属于地区性的并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资源;非均衡增长理论,即由于历史发展、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通过某个区域经济增长能力强,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区域的现象;新经济增长理论,即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技术的发展,揭示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后发优势理论,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知识创新,帮助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从而达到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水平,这说明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2]。这些理论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区域经济和在此背景下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联动关系。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主要都是从特定的国情出发的,虽然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和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
二、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高等教育已逐渐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教育促经济,以经济兴教育是国内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基本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基本理论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即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理论,指的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各方面发挥的作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即收益与能力原则,收益共享与成本分担是该理论的支撑点;非均衡发展理论,即根据区域特点和历史沿革进行功能定位的理论研究;第三职能理论,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教育的三大功能;全息结构理论,即物质、精神、自然与人性相互作用的子系统。该理论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是不可避免的,揭示了两者的互动是最佳的发展条件;教育方针理论,即教育政策理论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等教育应努力开拓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3]。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原来的高等教育水平可能已不能满足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人们往往会积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改善未来的就业能力,这样该地区的人们教育程度就会越来越高。这也会直接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完善和优化。可见,经济水平越高,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也不断提高,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结构,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实用性,使得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地区的经济实体和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这个地方的食品消费等基本消费就相对较少,对于高等教育的支出就多;相反,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的消费主要用于食物等必需品上,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就要少。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消费的情况正相关。
目前,中国的就业面临着一个难题,即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就业市场的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许多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困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根本上影响着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会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样,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就业率就能得到保障;同时,改善高等教育的投资前景,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变得更多样化,从而使得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三)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比较中美经济发展差异可以发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教育制度不同,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体现。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那么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加速。这表明了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某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更需要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弥补资源的不足,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自然资源最好的替代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逐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这块主战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源的基础,而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因此,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可以带动消费增长,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因为高等教育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制约,所以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就有必要迅速提高高校周边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经济与教育的互相促进与发展。
三、国内外理论研究的不同之处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就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而言,国内外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国外理论一般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的,如技术创新等方面。例如,后发优势理论等就是基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而在国内,研究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强调国家的干预和措施;例如,教育方针理论就是以为指导思想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进而找出解决我国相关问题的方法。
此外,国外相关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为根本原则的,而我国的相关理论则融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长,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基础和政策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
四、我国相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研究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并加以完善。
(一)定量分析不足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停留在相对较为表象的定性分析上,缺乏深入的定量分析来研究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收集有说服力的实际数据,进行相关的定量分析和研究。例如,可以收集不同地区的相关数据,研究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明确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比较研究不够
由于历史、地理、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状况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因此,比较不同地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建议研究者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特别是研究有代表性的地区,如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东北地区,以及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北地区等等。比较在这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作用,以及不同经济状况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这对于因地制宜,帮助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三)政策研究不足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在高等教育方面,特定区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经济与教育的共性和相关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和教育政策。因此,研究者应对这些不同的政策进行研究,探讨在特定的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不同地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结语
高等教育并非孤立的生态个体,而是与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4]。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并为区域经济发展奉献力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和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融合国外微观的研究理念和国内的宏观研究理念,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高等教育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毛建青.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主要因素及其协整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高等教育相关理论范文2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模;国民经济总量;教育质量;人均工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22
1引言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分阶段的多次改革。其中,1978―1999年高校实行精英化教育,规模基本保持稳定。1999―2008年,基于缓解当时中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满足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高需求、迎合全球发展高等教育的趋势、为中国今后的发展积累人力资本的考虑,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从此开始了扩招,截至2008年录取人数从108万人增长到599万人,增加五倍有余。2008年,教育部表示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本科生扩招比例,并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到201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公办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今后将保持相对稳定”,至此,中国高校结束了十余年的快速扩招期。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过此前的调整,规模较为稳定,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升至2015年的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依然低于发达国家所处“普及阶段”。因此,中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很大发展空间。2015年,教育部日前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各高校开展“慕课”平台建设,以满足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并弥补高校扩招的弊端。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多个方面,在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过重,处于转型的关键点,思考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发掘高等教育对中国经济产生长期影响的条件,对日后激发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高等教育规模影响经济的理论依据
21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最经典的理论。提出者舒尔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1]。之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
其中,“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为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需要有效解决边际效益递减问题。而因为劳动力获得知识后,可有效提高边际生产力,因此对人力资本(包括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要素)进行投资则是解决该问题十分关键的途径和方法。
22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影响――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产出数量范围内,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的现象,但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规模不经济[2]。而高等教育规模的确定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该理论的要求。具体来说,由于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正外部性特征,为达到其有效的发展规模,不仅需要社会认识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也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管理调控。
而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前明显存在着规模过小导致的不经济,因此初始阶段的扩招,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平均单位成本,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近年的持续快速扩大,讨论究竟我国高等教育是否已经达到规模经济临界点的声音也逐渐变多。
3数据及指标描述
为了能够研究教育规模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计划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和评价,即国民经济总量变化和教育质量变化,其中教育质量的高低指的是个体因接受教育而增加人力资本价值的多少。一方面,国民经济总量一直是我国评价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来说,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社会的人力资本价值,而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了平均到每人身上的人力资本增加值,是提高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关I因素,也是经济能长期增长的基础。
而在具体的指标选择上,讨论教育规模的变化,采用的是中国每年的普通本专科生总招生人数统计量;国民经济总量的指标采用的是中国每年GDP总量数值;在教育质量方面,因为从生产理论上说,工资是反映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价格的直接数据,而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也是人力资本的直观反映,同时为了去除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全国劳动边际产出价格整体上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指标是自行计算的工资比率,即中国全国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刚离校时的平均工资与同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比值,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变化的主要指标。具体的数据来源上,其中每年本专科类高校招生人数、中国GDP总量数值和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均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而应届毕业生短期内平均工资综合了北大、青年政治学院相关机构、麦可思咨询公司提供的报告,但由于统计主体不一致,存在少数年份缺失,或数据不统一的情况,但已经可以获得大致的趋势和走向。
4数据分析
在1998―2014年期间,中国高校录取总人数的规模从100万人增长到720万人,同时GDP从8万亿元增长到63万亿元,两者增幅几乎一致(见下表)。但在增长速度上两指标有较明显区别。
具体来说,通过将中国GDP变化和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进行对比发现(见图1与图2),招生人数增长先于GDP总量增长,而如果将招生人数和4年(多数高校的高等教育年限)后的GDP数值做对应,则两者增长速度的一致度更高。数据表明,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规模变化有较大相关性,且后者的变化超前于前者。这初步证明,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进入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劳动力增多,增加了边际产出,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图1招生人数与GDP总量变化趋势
图2招生人数与4年后GDP总量变化趋势
接下来,将招生人数与工资比率进行对比(见图3),完成对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变化相关性的考察。可以发现,随着招生人数的增长,工资比率呈现下降趋势,且在招生规模变化率较大的年份,工资比率的下降速度也较快。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虽然此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迅速,但由于师资质量等方面并未得到大幅提升,使得人均获得的教育投入降低,即教育质量总体呈下降态势。
5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大致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宏观经济与高等教育规模呈正相关,且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增长,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长至2015年的40%,但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为促进经济,我们仍然应当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动力。
图3招生人数与工资比率变化
第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规模呈现负相关,且变化具有较大同步性。这说明,在现有教育投入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人数的做法不可取。应当减缓扩招速度,使高等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相适应。
综上所述发现,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普及率提出了要求,但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会降低教育质量。为了缓解这两方面的矛盾,建议各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普及率的低成本方法,如通过建设网络课程MOOC平台、开设公开课、百姓研修班等,同时,利用网络课程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特点,将一部分选修、通识课程通过学校网络平台,跨学校进行授课和资源共享,快速缓解部分高校某些学科间师资水平不平衡的问题,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建议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关注师资队伍、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防止因扩招带来教育质量进一步稀释。同时,建议各大高校既要加强通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专业领域的学科特长,培养专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部分学科薄弱的情况,应该加强各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杜娟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和教育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陈晓雨,董子静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教育研究,2001(9):14-21
[3]张玲,杨孟坤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2):36-39
[4]R骁,徐浪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东西部之比较[J].经济学家,2001(2):34-38
[5]王晓燕,刘健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与经济振兴[J].大学教育科学,2012(2):81-89
[6]汤敏关于扩招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70
[7]雷洪德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46-52
[8]张宝玲,王斌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十年来发展的思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16-119
[9]李彬彬,杨晓萍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西北五省(区)高校扩招后的分析[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5(1):36-41
高等教育相关理论范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3-0089-05
在大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被时代赋予了鲜明的地理印记或符号,“时空域”螺旋式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呈现趋同性与差异性、同质化与特色化并存的格局。当代高等教育解读离不开必要的地理语境,高等教育维系离不开特定的地理场域,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地理协同。源于高等教育学科与地理学科新近发展、变轨而形成的富含吸引因子的重要交集,高等教育地理学遂成为当代新兴交叉学科。
一、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溯源
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方法论渊源和本体论渊源。前者由地理学科提供研究框架与逻辑进路,以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视角,持续审视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后者则基于高等教育现象与规律,以高等教育学科为核心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与教育学具有较强的拟然性,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存在较高的牵连度,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都可以进一步演绎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如果分支学科已经比较成熟,就能够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捷径。但是,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地理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更准确地说,目前还处于“研究领域”阶段,还未真正上升到“学科”层面),高等教育地理学科不具备上述捷径效应,其研究与建构更加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
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地理分支学科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活动。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许长青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的研究横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等专门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主体论价值和认识论价值。[1]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许甜基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始阶段地域分布的阶段性变迁特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2]以人口地理学为视角,傅凰等从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规模、经费、师资和质量的影响以及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地区(布局)结构的影响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认为高等教育要受人口结构状况的制约,并对人口结构的变动起作用。[3]另外,陈亚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生源进行了分析。[4]李泓泽等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地区高校招生规模、效率的综合评估,发现中国高校招生规模总量、增长率和综合效率均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5]
国外学者同样十分关注高校发展与地理因素的互动关系。在高校定位方面,有学者在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卑诗省)高等教育体系地理分布的经济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地理空间不平衡与高校机构类型分布之间具有相关性,高校应当呈现多样性,盲目升格将产生负面影响。[6]在高校招生方面,有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入学的地理学问题,对于区域人口统计特征、社会空间分化、量具选择、扩大入学比例、符合时代与利益相关者的政策等进行探讨,希冀探索一个能够反映多元社会、空间和时间特征的高等教育入学新模式。[7]在高校制度方面,有学者探讨了确立高等教育政策地理学的重要意义,试图揭示高校与其所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联性。[8]在高校教育方面,有学者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与地理多样性的关系,并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由于地区和背景差异而导致学习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9]有学者进一步认为高校和课堂是人文地理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与社会发展基础彼此交织、联系,应当促进高校地理教育学和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的有机结合。[10]在高校经济互动方面,有学者研究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1];还有学者对特定区域的若干高校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2]
就学科建设而言,高等教育地理学尚处于萌芽阶段。据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检索结果发现,国内外均未出版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专著,也没有发表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论文,目前还没有出现全面系统阐述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内外机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高等教育的地理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高等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分析
所谓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括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也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效应。[13]同样,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体现在人―地、高教―区域、理论―实践等对应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呈现多元化、交融性和持续性特征。
一方面,高等教育地理学基于人―地的本质关系,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而高等教育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阶梯。虽然远程教育技术方兴未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风靡全球,但是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是知识分子、高端人才的富集地,也是莘莘学子慕名求学的核心场所,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对于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很强的依附性。同时,高校之“人”对“地”具有明显的反向价值,地理因子完全浸润在高等教育的浓郁氛围中。不仅“地”之物理状态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趋势而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地”之民主、文明、教化程度也将日益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成为人―地互动关系研究的独特领域,具有独立的学科价值。
恩格斯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18]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独立性也同样具有类似的重要性,因为这决定了该学科的独立品质。同时,综合性与倾向性是交叉学科性质的又一特征。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但倾向于社会科学;具有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属性,但倾向于应用科学;具有硬科学与软科学属性,但倾向于软科学;具有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属性,但倾向于交叉学科。可见,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不能认为是对所谓上位学科的学科性质的简单继承甚至混同,这将违背交叉学科的生长规律,扼杀交叉学科的生长空间。当前将交叉学科强行纳入某一学科(例如僵化地将教育经济学纳入教育学科,或者纳入经济学科,试图成为某一学科的子学科)的做法值得商榷。
由于高等教育地理学发轫于实践领域,是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失衡、定位失真、管理失范等诸多问题的现实回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同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体系的创建也是该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建设兼具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的双重任务。另外,如果从研究视角来看,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地理学的层面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二是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研究地理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上述两个研究方向甚至可以视为“高等教育地理学”与“地理高等教育学”的逻辑分野。“从实际的角度看,任何现实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它们并不完全尊重学科的分类。如果将一个现实的综合性的问题削足适履地放在某一个专门性的学科中进行研究和分析,或者过分强调某一学科的专门性,可能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失误。”[19]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学科性质具有多科性、开放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因此,需要在理论凝练与具体实践中予以全面把握。
高等教育相关理论范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1-02
成人高等教育与生俱来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想教育模式,但受普通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影响,它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如何充分发挥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功能,力促其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亟须,这是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有输送学历人才的补偿教育功能,但绝非教育的补充,更非可有可无。成人高等教育是特色教育,更重要的是从业者大学后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这是它贡献社会的强大服务功能。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它能有效缩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新管理知识的传播时间和传播途径,能依照专业属性直接实现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
生源的日渐减少、学费标准的低廉、教育投入的不足、教学师资的短缺、教学内容的陈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失、教育教学方式的滞后、教学质量的滑坡、质量监管手段的缺少、学习平台建设的落伍和社会声誉的低下,这些问题的凸显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迫使成人教育工作者去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强化人才的职业技能素养,培植新常态,发挥新作用,做出新贡献。
三、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因素1.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内因
(1)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计划课程的融通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的一致性。两种教学模式的课程一致是融通的前提,也可以说专业课程融通是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充要条件,离开专业课程融通谈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是空谈,更是无稽之谈,专业课程的融通当然也少不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但专业课程的融通程度完全取决于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可制订相关的指导性专业课程融通标准,指导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
(2)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条件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要求的适应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条件要完全满足职业技能培训在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条件要求。在实现了专业课程融通的前提下,既能保证理论课的正常教学,又能满足专业课程对实习、实验、实操的要求。
(3)专业设置与岗位要求的适应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工种设置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两者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要与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完全一致。只有这样,专业才是社会上受欢迎的专业,人才才是社会需求的人才,技能才是社会紧缺的技能。
(4)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融入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要足够支撑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素质要求知识的一致性程度。教材内容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不能短斤少两,更不能用盗版以次充好,在满足专业知识完全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前提下,理论性与实操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可读性与专业性、美观性与实用性、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完美统一却是十分重要的,兼顾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做到既遵循成人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既具有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又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既有严格的理论知识要求,又有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操功能,达到完全符合职业标准的知识融入程度。
2.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外因
(1)“职业资格证书制”。它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
(2)“双证制”。它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允许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分发,学分互认,成人高等教育颁发学历毕业证书,职业技能培训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学历毕业证是从业者系统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证明,而职业资格证是从业者具备足够专业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的证明。
(3)“行业准入制”。它是指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和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一体化国际市场,我国的人事制度逐步从学历证书向职业资格证书过渡,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已做规定的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准进入的制度。“行业准入制”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就业制度迈入常态化、法规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4)“认证体系”。它是指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数据库、职业资格数据库进行网上认证的体系。特殊情况或由政府授权,委派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保部门的某个单位对认证者在网上进行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并出具相关证明。
(5)“双证管理制”。即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的管理体系。双证管理体系是指从业者在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以专业技能和职业标准为核心,以专业课程融通为纽带,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一致,达到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从业者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水平相互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同时持有的体制机制。
四、注重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1)科学拟定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要兼顾理论性,突出实践性,注重应用性,强化实操性,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研发机制,充分吸纳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要求的合理化建议,力促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完全符合职业技能准入标准要求,实现两种教育模式专业课程互相融通,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修改,以满足经济社会对“留得住”“善管理”“精工艺”“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有高深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技能的传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可通过师资培训、内请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建立“金牌师资库”,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质量。
(3)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是重视人才培养的能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技能素养,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实践平台。高校应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强与基层企业与生产单位的联系,让实习实训基地落地行业企业内部,深入生产线、流水线,真正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
(4)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学习培训平台。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习平台建设,建立学习便捷、不限时空、形式灵活、开放自由、轻松愉悦、兴致乐向、反复演练、利于记忆的网上学习和考试平台,方便从业者业余学习,有效避免了工学矛盾。
(5)开展“双向互动,订单培养”服务。高校可以通过联合办学、送教上门、委托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与行业、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专门人才。
(6)加强监管,确保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质量好坏决定成人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管,要把监管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用制度机制、监管队伍和措施手段,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达到职业标准的准入度要求。
(7)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合作联盟,走驱动发展之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已日益凸显,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拓宽思路,完善系列制度建设,建立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体制机制,从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融合的内外因素上下功夫,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联盟,合作办学,订单培养,便于产学研互相促进,教学与需求相互匹配,不断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两种教育模式的专业课程融通作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准入要求相一致,校企合作、计划共订、教师互聘、课程融通、学分互认,证书分发、产学研结合,相互促进,驱动发展,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需要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相互配合,完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共同奋斗,强化成人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共同建造服务型成人高等教育新体系,服务当今经济社会,引领新常态,走驱动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黎璞琛.成人高校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4,(8).
高等教育相关理论范文5
关键词: 西部高等教育 区域合作与发展 特点
21世纪是数据时代,伴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与渐趋普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在这种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教育格局必然受到波及与影响。打破旧有的教育格局,加快各地区教育区域合作的步伐,以应对数据时代的来临,并适应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势必成为各教育层次共同应对的现实问题。在各种教育层面中,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环节中最高级的阶段,在教育区域合作方面更应该及时做出应对,同时也为其他层面的教育区域合作化提供参考范例。如何加强高等教育之间的区域合作?教育区域合作应该遵循哪些思路与运行模式?如何从国家发展战略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教育发展与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具体到西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相较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远远不及,因此,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加强教育的区域合作尤其显得重要。相较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具有不少劣势,如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不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等等,如何克服这些负面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展西部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以有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乃至于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然而,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现有的成果大多集中于探讨国际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经验方面,而对本国教育区域现状关注不多。在这样的研究局面下,李化树教授的学术专著《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的出版尤为及时。
《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全书共分七部分,该书的研究总体框架是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的发展模式与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同时结合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切实推进提供决策参考。从这一角度而言,该著的学术定位似乎是决策报告。然而,从全书的框架构建、行文措辞、观点推导等都无不彰显出李教授宽泛的治学视野、严谨的研究态度与深厚的学术功力。窃以为该著主要具有如下特色:
一、体系缜密,思路明晰
全书主体共分为七部分:在绪论中作者首先提出推进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必要性,其后就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这一课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耙梳,最后是研究思路的具体说明。在研究思路部分,作者指出:“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功能主义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集聚溢出效应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为观照,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坚持历史意识与问题意识相结合,深刻揭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的基本动因,深入剖析中外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成功实践案例,对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提出构想,并就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支持体系及实施策略提出设想。”作者在广泛查阅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具体案例实证分析,以分析法立论,以比较法从横向静态与纵向动态两角度进行切入,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研究思路清晰顺畅。在该著主体正文部分五章中,作者先以两章篇幅深入剖析了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动因,接着从比较角度对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美国CIC大学联盟的构建、长三角高等教育区的联动发展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第四章模式构建研究是正文的中心,同时也是该书最具参考价值的部分。作者从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基本原则、模式架构、功能、支持系统四方面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
二、立论紧扣时政,体现了作者高度自觉的参政议政意识
《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的学术定位既是学术专著,又是为构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的研究报告。这就决定了该书在阐述理论的同时必须针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有的放矢,结合西部区域具体实践进行论述,这样理论才不至于空洞浮华。在全书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及积极建言的参政议政意识。如在“多元驱动”一节中,作者从科教驱动、文化驱动、经济驱动、生态驱动四方面论述了区域合作的多种形式。而每一方面的论述均围绕西部地区发展现状而展开。如在“科教驱动模式”一节中,作者结合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在这四个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中,已经具备科教驱动模式的基本条件,因此目前的战略发展是“通过优先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构建一批现代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区。”(第144页);在“文化驱动模式”一节中,由于新疆地区文化发展的独特性,作者提出打造成都、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区域文化中心,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体区域文化发展的观点。在“经济驱动模式”中,作者提出以川渝经济区与关天经济区为龙头引领西部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划。在“生态驱动模式”一节,作者结合西部西部地区荒漠化与草地退化问题的日趋严重,提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要秉持生态发展新思想的环境意识等。以上所论,均是立足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具体实施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彰显了作者关注社会民生的学者情怀及高度自觉的参政议政意识。
三、资料翔实可靠,论见新颖独特
我们注意到,该著中作者在论述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动因时,使用了大量列表进行数据统计。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西部地区教育人口的发展分布情况、自然资源储量基本情况、民生投入及财政投入情况、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高校教职工基本情况、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普通高校本科学科分布点、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总体概况、人力资源市场专业供求对比分析、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普通高校办学条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等以列表形式表现,并在数据翔实的基础上展开辨析。这样的写作思路,一方面增强了材料的直观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使得文中的观点推导有理有据,凿凿可信。如作者在列表统计西部各省区高等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后得出陕西、四川、重庆、广西教师资源综合素质普遍高于其他省区这一结论,并由该结论进一步得出“西部教师总量仍然是相对不足”的观点,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失衡,优质教师资源相对集中于少数发达城市,因此有必要通过区域合作与交流改善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又如作者在根据西部各高校专业目录统计整理出《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本科学科分布点》。数据统计工作是一项极其繁重而单调的劳动,一般学者往往视其为“畏途”,即很少舍得在数据采集上花费大量功夫,而热衷于从理论高度立论。实践证明:没有扎实数据支持的理论大多只是泛泛空谈而已。正因为该著在数据采集、资料辑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才使得作者所提见解既富有针对性又极显理论的深度与厚度。此外,在实践上也具有可操作性。
李化树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丰硕,是享誉国内教育界的知名专家。他之前出版的诸多著述,如《教育强国:目标、方针与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公平与均衡――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与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美国实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现代德育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聚焦博洛尼亚进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在学界均有较高评价。《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一书是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我们期待其后续成果的不断问世,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研究这一富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化树.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高等教育相关理论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 经济增长 灰色相对关联度
以往对两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有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这些方法的计算需要大量的数据,且各指标数据间需呈线性关系,否则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极易出现偏差。考虑到掌握的内蒙古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发展各指标统计数据的质量,本文选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中的灰色相对关联度方法。这种算法对样本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高,不考虑数据分布情况,计算量也不大,更重要的是适合本文两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灰色相对关联度方法是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之一,具体算法为:设序列X0, 长度相同,初值都不是零,序列X′0,X′i分别为X0,Xi的初值象,那么X′0与X′i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即为X0与Xi的灰色相对关联度,记为roi。
本文从内蒙古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额、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及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三指标出发,利用灰色相对关联度算法对内蒙古经济增长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1~2010)、《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2010)
根据灰色相对关联度的算法,本文用序列X0表示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GDP),序列X1表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额,序列X2表示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序列X3表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序列X4表示内蒙古财政收入,如下:
X0=1539.12,1713.81,1940.94,2388.38,3041.07,3905.03,
4944.25,6423.18,8496.20,9740.25)
X1 =(65400,83466.7,117099.3,147800.8,200606.5,
220054.2,254088.6,351074.9,454772.0,573697.3)
X2=(303,418,507,661,824,954,1047,1170,1296,1432)
X3 =(8856,9340,9583,12153,14793,16189,19101,
19483,20946,22327)
X4 =(1106808,1173825,1329097,1627213,2382753,
3350925,5945874,8354915,11072700,13777018)
对各数列进行初值象处理即可得标准化数据数列,结果如下:
X′0=(1.0000,1.113499922,1.261071262,1.551782837,
1.975849836,2.537183585,3.212387598,4.173280836,5.520167368,6.328453922)
X′1=(1.0000,1.276249235,1.790509174,2.259951070,
3.067377676,3.364743119,3.885146789,5.368117737,6.953700306,8.772129969)
X′2=(1.0000,1.379537954,1.673267327,2.181518152,
2.719471947,3.148514851,3.455445545,3.861386139,4.277227723,4.726072607)
X′3=(1.0000,1.054652213,1.082091238,1.372289973,
1.670392954,1.828026197,2.156842818,2.199977416,2.365176152,2.521115628)
X′4=(1.0000,1.060549797,1.200837905,1.470185434,
2.152815122,3.027557625,5.372091636,7.548657942,10.004
174166,12.447522967)
根据灰色相对关联度计算方法,计算S′0,S′1,S′1-S′0,S′2,S′2-S′0,S′3,S′3-S′0,得:
可得代表经济增长情况的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代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额、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以及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三指标的相对关联度r01,r02,r03分别为:
经测算,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额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约为0.98,其与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约为0.89,其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约为0.81,上述值均接近1,根据灰色关联度理论可知,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额、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以及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三指标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其中r01>r02>r03,这说明经济增长情况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关联度更大。
从理论层面分析,教育要发展,经济是先导。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必然增加,其连锁反应是教育规模扩大,教育质量提高,学生数和教师数也随之增加。从更深层次来看,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无疑会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最终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代表经济增长情况的内蒙古财政收入与代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额、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以及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三指标的相对关联度,分别为:
经过测算,内蒙古财政收入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额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约为0.93,其与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约为0.76,其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约为0.70,上述值均接近1,可以说内蒙古财政收入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额、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以及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从理论层面来看,财政也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投入,财政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高等教育投入水平的高低。
上述结果说明:一方面,在校大学生越多,未来投入社会生产的人力资本就可能越多,潜在的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就越多。公共经济学中教育投入的外溢性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越多,教育的扩展性就越大,对经济的贡献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内蒙古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可以扩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最终提高潜在劳动者的素质。综上所述,内蒙古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刘思峰,郭天榜.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