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交流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交流措施范文1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支持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又提出‘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这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带来了更好的机遇,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郭同志说。
“我省要‘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首先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郭同志说。早在年,我省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他认为,是文化资源大省,具有建设文化强省的良好基础,比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闽都文化等。但文化资源只是潜在优势,要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建设文化强省的现实优势,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为此,年月,省里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年,全省将形成报刊服务、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等10大主导文化产业群。“《意见》出台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十大文化产业群已初具规模。”郭同志说,年,在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产业报告中,我省新闻出版业综合实力排名第十,去年全省新闻出版业销售总值达535亿元,比前年增加114亿元;去年,在全国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我省参评作品在所设置的6项文艺门类中全部获奖,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再次实现了“满堂红”。
“其次,与具有‘五缘’优势,我们要发挥这些独特优势,促进两岸文化交流。”郭同志说,与一水之隔,两岸文化同根同脉。多年来,我省围绕“五缘”优势,推动文化交流合作深入发展。“像妈祖入巡游、谱入台巡展、合作举办晚会、合作拍摄影视剧、举办两岸图书交易会、版权交易博览会等,都很好地推动了文化交流。”他说,我省还与等地区共同主办海峡两岸文博会,去年举行的第三届文博会,共签约项目138个,总金额达98亿多元,两岸合作项目涉及影视、数字内容、演艺等众多领域。类似的文化交流合作不仅搭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增进了两岸同胞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融。
“再次,中央明确表示‘支持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因此,在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时,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敢为人先,在一些领域可以有所突破。”郭同志说,目前,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我省许多政策、措施着眼未来、快人一步,很好地体现了先行先试,推动了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纵深发展。“比如积极引进高校的优质学科专业资源,两地共同创办大学,就是探索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模式。”今年内,大学将动工,一期建设3个学院。其中,海峡学院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由师范大学、世新大学、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共同创办;健康学院则由药大学与科技大学、药理科技大学等联合创办。
“发挥优势,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中央的殷切期望,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郭同志表示,有中央的大力支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的文化产业一定能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总产值将实现翻一番、占GDP的比重达到6%的目标,使之成为我省又一个新兴支柱产业,为发展、海西建设添砖加瓦,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郭同志信心满满地说。
文化交流措施范文2
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务省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外交使节就任仪式”。在这里,日本乃至世界各国都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哆啦A梦”(中国别名“机器猫”、“小叮当”)正式“接受”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文化大使”,承担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高日本对外形象的重任。这也是日本外务省在其2007年11月1日开始的海外安全宣传活动中,起用“给人安心与安全感”的漫画形象铁臂阿童木为“海外安全大使”后所采纳的第二个人气动漫形象。
动漫形象与“酷的国家魅力”
“哆啦A梦”是日本两位漫画家用笔名“藤子•F•不二雄”创作的经典漫画形象,于1969年首次作为长篇连载漫画出版,此后被改编成动画片和电影动画,屡屡引发收视热潮,在日本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影响力。
“动漫文化大使”是日本根据前外相麻生太郎提出的“动漫外交”建议而设立的,它不仅是日本近年来希望用动漫产业来促进“软实力”而作出的一次努力,更是日本政府利用动漫、游戏、流行音乐、时装等流行文化来打造日本的国家品牌形象、提高国家魅力、增强世界各国对大和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认同的“文化外交”政策的一次实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影视剧、动漫和电脑游戏等流行文化在亚洲乃至国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02年,美国政治分析专家道格拉斯•麦克格雷在《外交政策》第5/6期上发表《日本国民酷总值》(Gross National Cool)一文,高度评价了动漫、流行音乐、电玩游戏、家电产品、建筑、时装和美食等日本流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指出“国民酷总值(GNC)”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形态,可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一样用作衡量国家实力的一项指标。他还认为,现代日本文化的威力在于它的无国籍性,日本人所特有的不拘泥于传统、海纳百川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吸取各种海外文化,创造出一种完全感觉不到日本要素的新型文化。例如,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具有东方价值观念和面孔的主人公往往生活在西方世界里,他们被设计成唯美的“脱日化”形象:大大的眼睛、金黄的头发、高而尖的鼻子、曲线夸张的身材,这种有意为之的“全球化”设计以及对人物、地域的“文化模糊”处理,使日本动漫能够广泛地为世界各地区的受众理解和接受。日本也正是通过这种文化产品的国际流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化文化大国,使其文化具有了很“酷的国家魅力(National Cool)”。
“酷文化”输出大国
2003年8月,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刊出关于日本大众文化的特辑,指出日本正从一个“制造国日本”向“文化国日本”转变,也就是说日本正从产品制造大国转变为“酷文化”输出大国。2004年6月,《外交论坛》发表题为《日本的软实力:其界限和可能性》的文章,指出“日本虽然经历了十年的经济萧条,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在不断地以文化为基础增强软实力”。作者认为,日本的软实力除了传统文化的禅和空手道等以外,还包括漫画和动画片等流行文化。在亚洲,日本能够成为把现代性和民主主义融合于传统文化的典范,但是由于软实力是一种能够吸引人的国家魅力,日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其文化如何克服其内向性和封闭性,向世界传播信息”。
在日本,“软实力”、“品牌国家”和“国民酷总值”的理论和概念曾激发出各种政策性的讨论,许多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家达成共识:仍然依靠经济实力来维持国家的存在地位已经不太可能,要想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21世纪仍然保持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在经济和政治重要性日益提高的亚洲继续保持日本的领先地位,就必须把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满足感的“文化内容(contents)”的生产作为21世纪振兴日本的重要战略,把它扶植成未来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此,日本政府于2001年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并于2003年组建了由总理大臣挂帅的“知识财产战略本部”。2004年4月,首相官邸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内容专门调查会提出了“软实力时代”日本内容产业(在中国一般指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的五个理念:All Japan,即全国官民共同携手合作,努力解决各项课题;Brand Japan,以创建和提高日本品牌为目标,重视海外市场策略;Cool Japan,以营造日本“酷”的国家形象为目标;Digital Japan,充分对应数码化和宽带网化;以及E-Tech Japan,推动先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日本出现了举国一致共创“内容泡沫”的势态。
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政府的外交领域也出现了积极强化和灵活运用在经济和安全保障两方面都具有益处的文化,努力将海外对日本动漫、影视、游戏和美食等现代日本文化的兴趣转化为政治资本,通过动漫文化促进日本与海外的相互理解与友好、输出日本的国家价值观并实现其文化战略的新型外交活动――“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外交助推文化
尽管“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但在日本,利用文化与外国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是由来已久的。二战以后,1968年日本创设文部省的直属机构文化厅,掌管艺术创作活动的振兴、文化遗产的保护、著作权的保护、日语的改善和普及,国际文化交流的振兴以及宗教行政事务等。在日本文化的推广方面,文化厅与世界各国缔结“国际交流年”,通过在文化、教育和体育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增进日本与对象国的友好关系和相互理解。
在政策层面,日本政府最早提出“文化外交”政策的是福田赳夫首相,他于1977年在马尼拉阐述的“福田主义”三原则使日本以“和平国家”的形象赢得了东南亚国家的谅解和好感。而最早提出“文化立国”口号的则是大平正芳首相。1979年1月,大平正芳就任首相发表施政方针演说,认为日本已经从“经济中心的时代过渡到了重视文化的时代”。大平正芳内阁提出的以自卫队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为前提,经济力量、和平外交、文化创造力和科学技术等非军事手段相配合,为日本在世界上的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的“综合安全保障”构想,于1980年由铃木善幸内阁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并在中曾根康弘内阁时期发展成为对内“科技立国”,对外“立足亚太”、以东盟为主导推动在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日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实现政治大国的发展战略。
竹下登首相也是倡导国际文化交流的先锋。1988年春,竹下访问欧洲各国,在伦敦的演说中发表了“日本为世界做贡献”的“国际协力构想”三大原则:为世界和平而加强合作、扩大政府开发援助、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其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包括:支援外国人学日语,积极应对外国对日本的关注;扩大人员交流;在世界文化遗迹的保存方面提供合作;增设从事文化交流的海外据点,强化实施文化交流的体制;强化传达日本真实面貌的宣传功能。之后,竹下又设置了“国际文化交流恳谈会”,探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具体做法。其中,日本政府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向亚洲地区输出电视节目。例如,以电视连续剧《阿信》(1983年)为代表的日本优秀电视文化,为日本在海外的国家形象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滑坡、在世界上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以及欧洲和美洲经济贸易集团的出现等一系列问题,使日本日益倚重同亚洲各国的经济关系,并把在亚洲发挥主导作用当作实现政治大国的基石。然而,如何平衡日美同盟关系与亚洲邻国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侵略战争的历史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日本与亚洲近邻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如何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对日本的理解、提高日本的国家形象,培养更多的“知日派”和“亲日派”,避免纷争,实现“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就成为新世纪日本外交的重要课题。
研究日本电视剧等流行文化在亚洲地区的消费和受众情况的学者认为,日本流行文化在亚洲地区的输出,与其说是一种商机,不如说是提高日本的国家形象,舒缓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后遗症,向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推广现代日本“人性化”一面的机会。由此,借助动漫、影视、游戏、流行音乐等包容力丰富的流行文化,增进人们对日本的亲近感,让人觉得日本是一个爱好和平、重视文化的有魅力的国家,以此为己任的“文化外交”也就应运而生了。
“打造日本品牌,
推销日本梦想”
2003年3月,日本文化厅发表国际文化交流恳谈会的报告书《关于今后国际文化交流的推动》。4月,国际交流基金发表国际交流研究会的报告书《新时代的外交及国际交流基金的新角色》,均把国际文化交流作为新世纪日本外交的一种重要手段。2004年夏,日本外务省成立了“文化交流部”,强化文化外交。当年12月,小泉纯一郎成立首相个人咨询机构“关于推进文化外交的恳谈会”。2005年7月,“恳谈会”提交了《创造文化交流的和平国家日本》的报告书,提出在世界上积极培养“爱好日本动漫的世代”、通过“创造性地吸收”使日本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创造的据点”、向世界传达日本“尊重和平和共生的精神”,努力成为“架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之间的桥梁”。
2006年4月28日,日本政界著名的漫画迷、前外相麻生太郎在东京秋叶原数码好莱坞大学发表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讲演,提出了以动漫等日本流行文化为主开展外交活动的战略。麻生指出,目前世界各国的外交处于“品牌形象”的竞争中,日本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所爱戴和尊敬的国家,必须提高日本的文化魅力,普通老百姓所创造的“舆论”将大大地影响一国的外交。日本动漫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中极具影响力,可以挑起“打造日本品牌,推销日本梦想”、把现代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这是外务省的官员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的,因此应该把动漫用到日本外交上。他还提出了推广现代日本文化的具体做法:(1)由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一个24小时专门用英语向海外播出日本动画和电视剧的电视频道,以增强海外观众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认识;(2)官民合作,推广日语教育;(3)在东京设立一个面向世界各国年轻漫画家的有权威的漫画诺贝尔奖――“国际漫画奖”,挖掘和培养有前途的漫画人才;(4)任命日本优秀的动漫画家为“动漫文化大使”;(5)实施“文化交流实习生”计划,让当地的学生在日本大使馆或总领事馆从事一段时间的文化交流工作,培养“知日派”。
同年11月9日,由著名动画影片公司东映株式会社、漫画出版社、丰田汽车公司、富士电视台、东京大学等组成的外务省特设的咨询机构“海外交流审议会”,向外务省提交了一份报告书,提出了任命“动漫文化大使”以及设立“国际漫画奖”的具体措施。日本外务省也在2007财年预算草案中列入了相关奖项和活动的费用,还拨款24亿日元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
2007年6月20日,“海外交流审议会”再次就“对外传播日本文化”向麻生太郎外相提交了建议书,提议为与全球性的“汉语热”相竞争,对抗中国不断新建的孔子学院,未来两三年内应在政府主导下在全球范围内增设日语教育点,除教授日语外还应该介绍动漫、电影、茶道、插花等日本文化,“让他国国民对日本文化感到亲切”。
文化交流措施范文3
关键词:体育文化;闽台;交流;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80-05(257,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57-03
1 两岸体育文化交流成效与局限性
1.1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成效 回顾两岸体育文化的交流进程,从两岸学者论述演说的言语和论著、报刊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个共识,即:认为两岸体育交流是不可逆转的。两岸学者评析两岸体育交流也各具特色:台湾学者主要是从问题的外部入手,逐步进入问题的内部,即以两岸体育交流事件为例,从中追溯两岸同根同宗的渊源,说明为什么两岸体育交流如此受欢迎,发展如此神速,为什么两岸体育交流比其它方面的交流更为可行;大陆学者则主要是从问题内部人手,即从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视角上去剖析两岸体育交流的必然性,可行性。这诸方面的研究已不限于体育学范畴,已构成从体育学、生物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角度、多专题来剖析两岸体育交流的文化现象对两岸关系影响成因的框架。
1.2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研究的局限性 因受社会体制不同、信息不畅、交通阻隔、观测出发点不一等因素影响,两岸学者的研究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内容上,过于偏重对竞技体育交流的研究;对在闽台两地特别是在台湾社会族群中广为流传的更能体现同根同宗的民俗体育交流的研究甚少。对正影响着年青一代成长的两岸学校体育和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两岸社会体育的交流研究更是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调查法,而较少采用必须有行政机构、社会团体支撑的,需要经费支持的实验法;并且研究分析表层化,揭示由于体育交流、文化传承而激发两岸关系互动的研究也尚少。
2 闽台体育文化交流的新思路
统计表明,闽人及后裔占台湾人口的73%,闽台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史缘久、地缘近、文缘深、血缘亲、俗缘同、语缘通、神缘合、商缘广和亲情、乡情、友情浓厚的诸多特点。闽台两地密不可分的自然联系,使闽台社会在两岸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或其它的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2.1体育文化交流结构尚须改变 竞技体育的交流主要由两岸管理层操办,但两岸竞技体育因项目的不同,水平悬殊,有的交流结果反而未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增进友谊”的目的。有台湾学者在总结十多年来两岸竞技体育交流的成效中指出,因台湾竞技体育与大陆有较大差距,促使其交流结果“处处矮人半截,岂是交流本意?”;“如果只是单方面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思考,到最后会发现台湾与大陆之间能够互相截长补短的项目不多,最后恐沦为单向的技术传输。”。两岸竞技体育的交流率先打破了台湾当局在1980年宣布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这是功不可没。但在现阶段,竞技体育的单一性钳制了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和功效度。
所以,必须发挥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体育活动的功能,改进体育文化交流结构。民俗体育系指民间风俗中与体育有关的舞龙、舞狮、划龙舟等。另外,闽台的祭祀活动中采用的舞蹈、竞技和角力来进行祈祷,娱乐神祗,祈求庇护,藉以表示对祖先寺院神灵的虔敬,还有徒步巡礼(赶庙会)步行化缘等都含许多体育因素。这些活动对强身健体、锻炼身心有着直接的作用,并能营造浓烈的祭祀活动气氛,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推崇,代代传承。根据目前两岸现状,就祖国大陆方面,由政府来扶持两岸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体育的交流,发挥闽台同根同宗的民俗文化优势,是非常必要的。
2.2体育文化交流研究要注重实践 笔者认为:两岸,特别是闽台两地,有诸多对口体育交流合作单位,研究机构可与基层单位联手,通过项目设计的形式进行研究与应用。台湾方面,在广大“民意代表”的倡议下,台湾管理层颁布了台湾学者、民众赴大陆学术交流、体育交流经费补助的条文,如:“补助最短行程之往返经济舱机票款及会议期间生活费。”,和“藉助体育院校师生互访等活动”“加强‘奥会模式’教育宣传,建立两岸体育交流秩序”等规定,这些规定对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是非常有利的。
2.3体育文化交流通道尚须便捷化 首先需简化两岸互访审批程序,这一点需由负责口岸的大陆机构精心研究;其次可加强两岸单纯的体育文化交流的计划性,提前把交流内容、时间、地点、人员、经费落到实处;第三,要重视两岸共同的民俗文化节日的民俗体育活动,现阶段政府有必要介入加以引导,列入两岸体育交流的议事日程;第四,由于厦门――金门“小三通”的运载能力已得到加强,可以利用这一渠道和契机,在金门或厦门建立可共享的体育基地,使之成为大陆与台湾常年的体育交流的实体。第五,可以动员在闽的台资企业机构参预西岸的体育活动,使台资企业同时推进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成为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中介力量。
2.4体育文化要凸显中华文化的传承 同志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由此批准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今天,全面弘扬中华文化的“纽带”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反对分裂祖国、分裂民族的各种图谋,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实践评析
3.1闽台体育交流实践概述 从列表中不难发现:闽台活动项目比例约为3:1,人数比例约为1.5:10。可见目前闽台体育交流项目仍以大陆区域活动为主,闽方赴台人数仅是台方赴大陆人数的15%;对闽台体育文化的交流,闽台领导层都频频介入,管理层有意进一步推动两岸体育的交流合作;闽台体育交流涉及社会体育、民族(民俗)传统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的学术交流,涵盖面广;闽台文化交流的参与人数在逐渐扩展;以闽台体育交流为契机,搭建闽台行政高层领导者之间以及领导者与基层的沟通平台,也是闽台体育交流水到渠成的自然景观之一。
3.2闽台体育交流结果评析
3.2.1形似意合、互动共鸣 由福建省厦门市游泳协会与金门县“四季晨游泳协会”联合发起,每年正月初五在厦门举行的“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成为海峡两岸共迎新春佳节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金门行政机构负
责人李炷烽是台湾方面此项活动的发起者之一,也是参与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为了表达金门民众的肺腑之言,2004年引用了宋诗“春江水暖鸭先知”典故,题写“海峡水暖,两岸先知”,意韵深长。2005年题写“金厦海峡水暖,两岸乡亲同心”,2006年题写“金厦一脉,两门同心”。
3.2.2涉项宽泛、层见叠出经过两年来闽台两地体育的交流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相似或相同的交流项目屡屡再现,形成相对固定的,有可持续开展的长效交流项目。如:可容纳上千人的,社会各界踊跃参加的,在闽台两地易于开展的海上长泳活动;吸引大量参观者的,两岸共同的民俗节日的龙舟竞渡;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祭祀大典;中华武术文化的交流研讨;各种群众性的球类邀请赛;闽台两地分别主办的每年的马拉松比赛;专门的体育学术研讨会等。
3.2.3沟通管道、潜心打造闽台体育文化交流的管道因赴台或赴大陆的目的地的不同而不同。从台湾赴大陆有二条管道。第一是通过台湾地区的金门、马祖直达福建省的厦门、泉州、这是一条最为便捷的,也是目前体育团队流通量最大的通道,深受闽台民众的欢迎。但可经此通道往返的台湾民众,其身份深受严格限制。但,“小三通”管道仍有其极高的实效性、经济性和可拓展性。即使将来实现了“大三通”,这一条双向“小三通”通道将继续发挥情系中华,联结闽台的最为直接、最为便捷的链接效能。第二是是通过第三地辗转至大陆,通常是取道台湾――香港(澳门)――大陆往返,这是一条耗时耗钱耗精力,且是台湾当局目前仍顽固坚持使用的一条人为设障的主要通道,令两岸人民怨声载道、口诛笔划。
大陆赴台的惟一管道是以上谈到的第二条管道。即: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往返。管道被台湾当局人为地改直为曲,从交通上影响了闽台两地的体育文化交流。但,这毕竟是目前两岸交流的正式通道。要发挥体育文化交流的特殊效能,为拓展闽台“小三通”,打通两岸“大三通”,直至两岸全面通行尽力尽职。
3.2.4传承文化、勤于实践从民俗文化视角上看,台湾社会直到今天仍然保留源于福建的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特色,现在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其祖庙绝大部分都在福建。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已深深地根植于台湾的传统社会,成为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这种建立在对中华民族道德思想认同基础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壤中的俗缘,和与生俱来的血缘一样,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切断的。文化的传承与族群的原籍属性、原籍传统文化传宗接代和新一代人的信仰理念有关。闽台同宗同源无可厚非,原籍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仍在持续,但,文化的传承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接才得以持续。50年来的两岸军事对峙,口岸封闭,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这是海峡两岸口岸开启时,文化交流所急需填补的空缺。
3.2.5情感交流、共铸同心 体育的交流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包含了扩散、交流、传承和发展的多重意义。闽台体育的交流,首先是双方有共同的意愿,期望通过共同熟悉的体育项目进行交往,约定交流时间、地点、形式;其次是通过交流,了解对方,消除隔阂。承办交流项目的一方,热情好客,闽台语言方言相通,特别是说起闽南语,聊起祖籍地,备感亲切难于忘怀;体育交流过程,双方身体力行,全力以赴,既争拔头筹,又不忘相互鼓励,形成浓烈的竞争与互助的氛围,竞赛都是定位在亲情互助的基础上;体育活动空闲之余,主办方组织参访、游览祖国名胜古迹或祖国宝岛锦绣山水,共同追忆同宗同源同文的历史遗迹,感慨无限;体育交流接近尾声,双方忙于交换联系方式,称呼、地址、电话、单位,约定下次的交流,并介绍更多的同行加入,提出交流的改进意见等等。双方都意识到:“心通,什么都通。”体育文化交流是亲缘沟通,是情感交流,是促进两岸团结统一的催化剂。
4 小结
文化交流措施范文4
一、钢琴教育跨文化体现主客体的思维过于严重
在音乐的交流与发展中,钢琴教育属于最热门的一种乐器,可以说钢琴教育涉及各个层次。钢琴教育不仅可以在音乐课堂中看见,还可以在高校音乐基础性学科中看到。在金国常见钢琴教育的熏陶,人们在学习钢琴音乐的时候逐渐形成西方学习音乐的思维,而其他的钢琴音质则成为客体。在钢琴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西方钢琴教学的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逐渐形成以西方教育方式为主的教育主体,以非西方的钢琴文化教育为客体,这就是人们所说单向文化传播即主体-客体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归根结底就是西方文化思想。这样一种文化思想,主体性地位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其他的学习内容则成为钢琴学的客体。这种单向的文化传播方式过于重视主体性在其中的作用,将主体作为整个文化传播的主导。由此可见,现如今的钢琴文化传播主客体思维性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不利于跨文化的传播。在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主客体思维模式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将技术作为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思想,促使钢琴教育一直都秉承着技术教育为主,理论指导为辅的教育模式。教师在钢琴教育中重视钢琴技巧的训练,认为依赖练习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将西方钢琴教育的技巧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将西方钢琴教育作为教学判断标准,漏掉作品中具有原创物质。从现如今这种教学见效果就可以看出钢琴教育已技巧性为主的教育模式,导致复制模仿的现象表现非常严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有创新,这就是目前我国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的沼泽地。
二、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有效途径
从目前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就可以了解到,钢琴教育的跨文化并不令人满意,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难以产生出创造性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寻找到钢琴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经过仔细的分析,钢琴跨文化传播的发展途径应当以主体间性的模式。采用主体间性能够充分将钢琴跨文化教育体现出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间性,是从哲学的角度发展过来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要不断的交流与交往。在跨文化变化传播中,应当要遵循主体间性的原则,转变主客体思维,将主体间性的思维渗入于其中,进而形成双方之间共同交往的一种模式。在跨文化传播模式中,需要在互动中增强交流,并将他者作为交流的基础,充分体现文化层面上的共同性,但是也要理解我者与他者之间的差异。如,由琵琶曲改编的萧鼓梅花三弄,含有浓郁的中国风。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应用中国审美标准进行评判,促使钢琴音乐中蕴含浓厚的文化内涵与意境。从实际应用的转狂就可以了解到,主体间性其实就是双向的文化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文化交流互动。在跨文化中,交流互动是最好的一种传播方式。双方之间在能够以平等的姿态来审视对方,进而能够建立一种新型的交流模式。由此可见,在钢琴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增强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摒弃以西方为代表的音乐文化真谛。对于跨文化传播而言,平等的交往活动是传播的有效方法。部分学生由于在主客体思维教育模式下,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西方文化,导致将西方行为作为主体,并不能理解其他的钢琴教育行为。在平等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将中国独具风格的钢琴音乐与非西方音乐混合在一起,就可以达到纠正音乐偏见的主体价值观,这样就可以促使存在文化差异的音乐进行互补在实际交流的基础上将文化理念渗入于其中,就能够预防钢琴教育中的狭隘性与有限性。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当形成平等互惠的形式,接受各自存在的文化差异,并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出属于自己发展的特点。
三、结语
文化交流措施范文5
【关键词】英语;跨文化;教学;对策
语言是不仅是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积淀,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等,语言是人类从自然界学结的产物,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因此,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包括传承性、区域性、时间性等,语言交流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将语言的各种特性纳入考虑范围,将语言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模式之中,保证教学质量,英语跨文化教学同样受到地区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差异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麻烦,除此之外,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性,更增加了英语跨文化学习的难度。
1 跨文化交流简介
1.1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
交流实质上是人类表达个人思想的方式,交流的对象包括了个人、团体、国家等,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但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本民族的信仰、文化、风俗等。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语种人们之间的交流,任何不同背景的人们对本群体均有一定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造成与其他群体的沟通障碍,而这种背景并不是严格局限在文化、语言之上,甚至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因此,任何个体之间的交流都属于跨文化交流,本文所研究的跨文化交流是国家层次的差异。
1.2 跨文化交流意识
跨文化交流建立在跨文化交流意识之上,跨文化交流意识是指交流者可以从目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进行沟通,需要交流者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语言基础以及灵活的思维方式。跨文化交流意识可以帮助交流者消除文化壁垒,提高交流效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文化辨识阶段、文化冲突阶段、文化渗透阶段以及文化体验阶段。(1)文化辨识阶段,该阶段的学习者可以从文化表面特征辨识不同的文化,大多数人处于这一阶段,比如看到富士山的纪念品就想到了日本;(2)文化冲突阶段,该阶段是大多数语言学习者所处的阶段,学习者已经可以从细节辨识文化差异性,比如英国与美国的交流方式的区别,学习者可以察觉到目的语言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并对部分文化差异产生排异性;(3)文化渗透阶段,学习者通过文化学习理解目的语言文化,并从认知水平接受文化差异;(4)文化体验阶段,文化体验要求语言学习者长期生活在目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向本地人学习处理事务的方式与方法,从感情层次接受文化差异。
2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流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身份,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体现了对个体与族群的自我界定,带有强烈的民族印记。文化身份包括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认同的基础是自我承诺(commitment)与确认(identification),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基于历史和现实,自我身份的接受与认同除了发生在原族群中,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对异质文化的感受与认同。在此过程中,文化建构以动态形式塑造了文化认同的多层属性,最主要表现为历时性和共时性构建的特征。
2.1 文化身份的历时性
文化身份的建构伴随着历史的变迁、政治与经济解构重组的动态过程而来,是历史记忆与现实映射的碰撞与融合。历史记忆作为一种沉淀渗透在文化认同的恒定层面,是族群文化的历时映射,并高度制约着文化建构的走向;现实映射作为一种动态存在,既维系又冲击着历史记忆。在文化的对抗与冲突中,当异质文化无法借助政治经济地位对本族文化形成强势霸权,历史记忆则会在该文化的身份认同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当政治与经济的霸权地位足以使异质文化凌驾于本族文化时,本族文化就会出现失语现象,此时,在异质文化的剧烈碰撞下就会导致本族文化历史记忆的退化甚至消失,进而形成文化身份的结构性变异。
2.2 文化身份的共时性
社会语境的差异导致文化身份认同呈现差异,表现在性别特征、阶级特征、国别特征和种族特征等方面。其中,种族或民族性身份认同是最为普遍的形式,面对异质文化时可以有助于确立自我地位和区别特征。文化身份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在异质文化的对抗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国别和民族层面的语境。而在跨文化语境中,如果过分强调文化身份的同质建构而忽视文化间差异,则容易形成文化沙文主义,以文化的同质身份抹杀身份差异。
3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作用
3.1 交流能力提升
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意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避免用语失误、文化内涵提升、提高文化敏感度等。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以词汇、语言以及语法的研究为主,忽视了地区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导致交流中出现误解,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语言准确性,避免交流用语失误,除此之外,充分掌握目标用语的特性之后,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区英语的敏感度。例如“Thank you fir spending time with me on island”“It is my responsibility.”英国人会认为这种回答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意思,准确的用语应该是“It is pleasure.”
3.2 文化内涵提升
英语跨文化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各种文化,为中外交流搭建桥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语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于文化。教师应该将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文化与语言教学进行整合,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课文进行展开,教师备课时多收集一些国外的书籍、资料、影音等。文化内涵同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会更强。
4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缺陷与对策
目前,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问题与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学生学习观念、学习途径、思维模式差异以及教师教学模式:(1)学习观念,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继续沿用高中英语学习模式,将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界定为四、六级考试,并未将英语文化学习纳入知识范畴,导致英语跨文化教学十分被动;(2)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兴趣较大,但学习途径十分有限,只能通过电影、文学作品等了解英语文化,而且了解的内容也十分局限,包括历史、风俗、重大节日等,对文化了解有限;(3)思维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趋向综合性思维方式,西方人趋向于分析性思维模式。(4)教学模式,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模式发展缓慢,英语教学模式缺乏应有的扩展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4.1 激发学生积极性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本质上属于交流工具,但语言习惯的背后却是一个种族的文化,英语的教学必须结合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的教学作用,将文化作为语言教育的载体,使英语文化渗透进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2 构建新型跨文化教学模式
多种文化交融本来就是全球一体化的特点之一,我们不应该完全舍弃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那样就不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会导致教学模式混乱,英语教学研究者应该在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将具有英语文化背景的元素加入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表达能力,也能够通过英语来推广英语文化,真正的实现了英语的本土化。
4.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英语跨文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积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英语教师应该保持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让英语跨文化教学渗透进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英语教师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染学生,为学生展现英语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逐渐接受了英语总的外来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大都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很多高校开设了英文原著阅读的课程,除此之外,热播的英美电视剧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目前,我国现有的英语教材大多采用欧美文化背景,具备较好的文化背景。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刘桂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4]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02:17-26.
[5]李楠.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双向导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于斌.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吉林大学,2007.
文化交流措施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传播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
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