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文学与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文学与哲学范文1
刘沈钰:我喜欢轻松快乐地学语文,不是一直读、背、记、抄,而是老师设计一些有趣、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大家学习语文就会兴趣倍增。
毕然:进入五年级了,却时常怀念一二年级的语文课。那时候教一个字,老师能编出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我们,一个词语就带出了一首童谣,非常好玩。有时候,不知不觉的一节课就结束了。这个字、这个词语也记在了心里。这样的语文课又好玩,又有效果。
马以恪:三年级有一回学成语,有一个成语叫“鱼贯而出”,当时不知怎么,老师就带我们开始了成语接龙。大家一个个接,笑声不断,我不仅记住了“鱼贯而出”,还记住了“出生入死、死气沉沉、沉默寡言、言而有信……”后来,每次学成语,我都会不知不觉地试着自己去接龙,好有挑战性,真是太好玩了!
学生的观点,再次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思考。纵观当下一线语文课堂,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课堂,时常出现“谈形式色变”的尴尬。游戏情境识字被视为画蛇添足,课本剧表演被视为幼稚可笑,设置游戏活动被视为花架子……这一切使得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亦步亦趋。于是,不如“一刀切”,干脆一本正经、循规蹈矩地上语文课。似乎这样的语文课,才严谨深刻,才有思维含量,才彰显语文特质。
笔者认为:对于学习的主体――儿童来说,应当将学习形式的趣味性作为教学核心要素之一。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中提出:“教学要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让儿童快乐的活动,才是健康的。在进行较高级的智力活动时,儿童需要外在的刺激来引发兴趣。总之,学习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乐学”主张,与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表达的“寓教于乐”的观点都是一致的。
当然,高年级语文课堂中的“玩”,要充分凸显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玩”,要从文本特点及教学要求出发,有意识地与“创”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对话、补充故事情节、调整叙述结构,鼓励学生运用语言创造性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让学生创改文本内容。比如,笔者执教小语五上《金蝉脱壳》一文,“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依据这一段文字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把这句话中的“仰、扑、抓、抽、出来”等词,试着创改成其他动词,比比谁改得多、改得好。然后,再读课文,对比思考。在这创改读比的过程中,学生挑战了自己的语言思维,领悟、品析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课堂生机勃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创意写作。比如,在学了 跟“谈”有关的成语之后(详见苏教版五下练习五),笔者结合班级的儿童诗教学,让学生围绕“谈”,创意写作儿童诗,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的给“无稽之谈”追本溯源,有的让“夸夸其谈”“信口开河”和“拾人牙慧”聚到了一起,有的侧重“谈”的内容,有的侧重“谈”的样子,还有的写出了一首关于“娓娓而谈”的有故事、有趣味的小诗。
儿童文学与哲学范文2
关键词: 儿童文学 体裁 文本 媒介 批评
近二十年来,不少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儿童文学的本科生课程,尽管至今为止已有多本“教程”类的书,但是儿童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不能局限于这些“教程”,必须与时俱进,这里的“时”主要是指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教学中要纳入各种创作动态和研究前沿的成果,以拓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天地,也增强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现实关注和理论提升。
第一,纳入和辨识儿童文学的新兴文类
儿童文学课程一般都会涉及儿童文学的各类体裁的讲解,主要包括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等,自上世纪末以来,一些新的体裁在兴起并得到了蓬勃发展,比如图画书、幻想小说等,这些都应及时补充进入教学范畴。图画书在西方多个国家被列入“视觉素养”课程的重要内容,它作为图文结合的跨界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图画书的翻译和本土创作日益兴盛,被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作为重要素材引进阅读课堂。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因为幼时基本没有接触过这一儿童文学的类型,所以这是一方需要“扫盲”的领域。他们需要了解优秀的图画书文本,了解图画书基本理论,掌握赏析图画书的方法,并养成在未来的教学中运用这一类文本来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能力。
图画书之外,需要给予关注的另一类重要体裁是幻想小说(fantasy),以往的教材中常把它和童话(fairy tale)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并不相同。新世纪以来,这一包含幻想元素的文类从童话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将幻想小说与童话相区分,有助于更好地辨别二者各自的美学特征,把握幻想类儿童文学的发展态势。如果说图画书的读者群更偏向于幼儿,幻想小说则更多地偏向于少年。随着上世纪末英国幻想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热潮推动,幻想小说愈演愈烈,如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等风靡全球,并催发了各国幻想儿童文学的跟风性创作。幻想小说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大分支,成为儿童和青少年争相阅读的一股风潮。将幻想小说从泛指的“童话”中区分出来,依据幻想小说的美学特征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会有更确切的把握和更丰富的认知。
第二,关注和分析儿童文学的热点文本
儿童文学课程不应是理论知识的空洞灌输,对学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也最具有信服度的是具体可感的文本。教师在选择文本上,首先考虑的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经典往往代表了一种高超的境界、一种值得信赖的价值判断。对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不仅可以用生动充实的案例为理论作注,并可以让学生从中把握到评判的依据,即以经典作品所体现的追求和达到的思想和美学的水准为尺度。但是,高校课堂里儿童文学的文本教学不能唯经典是论,还要不断输进新鲜血液,要关注新出现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实践中的诸多重要阅读现象,关注当下的热点文本,主要包括两大类:近年获奖作品和畅销作品。
关于获奖作品,在界,人们会普遍关注每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及其代表作品,而在儿童文学界,同样也要及时关注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获奖情况,如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每两年评审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每年一次的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纪念奖等。2014年安徒生奖的作家奖获得者是日本的上桥菜穗子,她的代表作是幻想小说《兽之奏者》等,插画奖得主是巴西的罗杰・米罗,代表作如图画书《羽毛》等,显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国内也设有多个儿童文学奖项,如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尽管获奖者并不一定代表最高水平,但是一般而言均会有其独到的文学贡献,藉此可了解儿童文学新的发展与成就,而将近年来中外儿童文学获奖者的创作情形作比较,有助于发现差异或差距。热点文本之二是畅销作品。以小说为例,翻译引进的儿童文学畅销作大多集中于如上文提到的英美幻想小说,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小说文类是“恐怖小说”,如英国作家达伦・山的《吸血侠传奇》,美国作家的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等。对于恐怖小说的美学理论和阅读效果需要介绍和讨论,以更好地帮助儿童进行有益的阅读选择。近些年国内的畅销作品主要以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为代表的校园小说,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种畅销的原因及其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养成学生敏锐的判断力。
文本选择要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外国优秀文本,也要对本土创作多加关注,不能因本土创作的艺术质量总体不如外国的上乘而忽略本土。事实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各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水准的重要作品。如在介绍图画书时,教师常会以获得诸多荣誉的西方和日本的优秀图画书为主要个案来精讲,但也要涉及本国的原创图画书,看到其努力,也看到其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涉猎中外的文本对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推进中国儿童文学的雄心。
第三,兼顾儿童文学的多种媒介形态
随着媒介传播的多样性发展,儿童文学也有了新的传播形态。儿童文学的阅读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出版的纸质文本,也延伸到了电子文本,网络儿童文学创作也在迅速发展,如“网络后童话写作”等,阅读对象主要为青少年。网络儿童文学可以随时、更新在个人的博客空间,相对比较自由,但因为没有传统刊物编辑的把关,因此这些网络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往往良莠不齐,有些题材和叙事方式对少儿阅读和审美不一定适宜。因此儿童文学课程要关注这一时代性课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这种网络儿童文学的特质,看到其价值,也要看到其显在或潜在的问题。
此外,儿童电影也是儿童“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将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儿童影片和原著结合讲授,比较原著和改编的异同,给予学生从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的感知,也有助于更好地辨识不同媒介的不同手法以及所能达到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夏洛的网》、《秘密花园》、《仙境之桥》、《草房子》等电影版都拍摄得相当优秀,将小说和善于制造奇观的电影结合观赏和讨论,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图画书改编的动画短片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于图画书作为“静态动画”艺术的特质的了解,发现动画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的配合所能达到的美学效果。另一种倍受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欢迎的媒介是系列动画片,如美国的《猫和老鼠》、《海绵宝宝》系列,日本的《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系列,近些年国内原创的系列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儿童文学课程对于这些热播的动画片也应给予关注和评析,对其内容和表现艺术的特色、成就或不足进行讨论。对于当下多元媒介表现形式中的儿童文学这一课程内容的添加是一种“接地气”的方式。
第四,培养批评性读者和创作者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于泛泛介绍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文本的感性欣赏,应致力于培养“批评性”的儿童文学读者,可介绍研究儿童文学的方法,以指导该课程科研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传授儿童文学美学分析的工具,促使大学课堂里的讨论向专门的学术研究转化,即不仅让批评变得有“据”(原理)可依,而且有“具”(方法)可使。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心理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狂欢理论、读者理论等)可以转换性地使用进儿童文学的研究,根据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作选择和调整。玛丽娅・尼古拉耶娃在《儿童文学的美学方法导论》中指出:“美学分析不仅不会阻挠阅读的乐趣,而且通过对文本多重构成机制的深入考察,还会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她通过具体的分析来演示各种理论工具如何才能得以最好的使用,选取了读者熟悉且容易认知的文本特征来安排章节,讨论了各种文本构成元素的美学问题,包括作者、创作、体裁、内容、构思、场景、人物、叙事、语言、媒介、读者共十一种,涉及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主要层面,并从中挖掘儿童文学美学批评的独特之处。本科生的教学中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地讲授研究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可以结合运用理论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升学生的理论视野和思辨能力。与联系当下儿童文学热点的阅读现象相仿,理论介绍中也应将国际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研究动态及时地介绍,开拓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多维视角。如讲解英国童话《小熊温尼・菩》,可介绍国外两本从哲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专著The Tao of Pooh(《小熊温尼之道》),Winnie the Pooh and Plato(《温尼・菩和柏拉图》)。此二书分别从中国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柏拉图思想来解读这部童话,发现其故事背后的哲学底蕴。再比如,讲解“哈利・波特”小说时,可介绍Harry Potter and Philosophy(《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这种从哲学角度对幻想小说进行的阐释新鲜有趣,且颇有深度。对于这些批评研究方法的介绍,可以给学生方法论的多种启示。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在拓展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视野、提升儿童文学的理论修养之外,还应倡导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课程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可写研究性的小论文,也可鼓励儿童文学的创作。事实上,儿童文学创作也渗透着创作者对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等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与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杰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鼓励儿童文学创作,激发学生对创作儿童文学的热情,不失为培养潜在的生力军的一条渠道。
儿童文学与哲学范文3
摘要: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育功能。本文以普及美育知识、提高美学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完美情感为四大理论层面,形成"四轮定位"的理论框架,对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论述。对于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儿童文学;学前教育;美育功能;美学知识;美学修养;审美心理;完美情感
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教育。作为教育中基础的基础,学前教育更要认真贯彻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因此美育自然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美育”,是指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育教育”。即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美育对于改造人性,改造社会,造就全面发展人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均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而儿童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中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发挥着独特的重要功能。为此,笔者结合个人几年来学前教育的研究与理性思考,对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这一重要命题,发表若干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普及美学知识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首先是它普及美学知识的功能。
美学作为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即从哲学高度与深度来研究艺术。
而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之一种,属于“语言艺术范畴”。儿童文学又包括童话、童谣、儿歌、儿童故事、儿童戏剧等等,是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表演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因此,可以说儿童文学与学前教育是互相对应,互相匹配的。
儿童文学首先可以在儿童中普及美学知识,即以具有浅显易读、适应儿童心理需求、内容与形式生动活泼,并溶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炉的特点,是向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首先以普及美学知识为基础与前提。
这些美学知识主要有:什么是美、美的特征、美的作用、如何审美、审美理想、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享受等等,都是美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入美学大门的金钥匙。例如学习儿歌,就会懂得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音乐美、形象美等许多美学知识。又如阅读儿童剧剧本,也可以懂得戏剧艺术的动作美、冲突美、情境美等许多美学知识。
二、提高美学修养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还体现在它的提高美学修养功能上面。
儿童文学以其独有的审美特征,提高少年儿童的美学修养。
其一是文学的广阔性审美特征。儿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最大的容量和自由。文学还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联想力、想象力、注意力、判断力、情感力等各种美学修养。
其二是文学的思想性审美特征。儿童文学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心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美学修养。例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可以使儿童们培养起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的思想感情,从而奠定最基本的美学修养的根基。
其三是文学的结构性审美特征。文学具有鲜明的结构美,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所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1]儿童文学的结构美也是十分鲜明的,例如许多儿歌都是偶句一段(或两句,或四句),句式多半是“三、三、七”或“五五”、“七七”等,具有格律美与音乐美。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美学修养。
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
美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2]
儿童文学可以极大地培养起儿童们的艺术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创造力等各种审美心理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以联想、想象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四、培养完美情感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以培养儿童的完美情感为重点与亮点。
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因素的统一体。然而这诸多的心理因素究竟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堆积,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具体而言,在审美的心理活动中,主要是一种情感活动,既以注意与感知为基础,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中表现理性,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而巩固下来。”[3]
情感作为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要素之一,不仅是人所特有的,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与民族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又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革命导师列宁才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
参考文献:
[1]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p429;
[2]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69;
儿童文学与哲学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 内涵 作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儿童文学作为优秀文化,被引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能丰富小学语文的课程资源,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符合如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应用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儿童文学的内涵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年龄特征、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以儿童为阅读对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学应充满儿童趣味和儿童情感。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不能够集中思想,尤其是对于枯燥乏味的文字。因此,儿童文学应插入较多具有趣味性的图画,要在符合文学特点的同时赋予其足够的童趣;第二,儿童文学应切合儿童的特点。儿童年龄尚幼,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儿童文学应使儿童看得懂和喜欢看,除语言应浅显易懂外,内容也不应该过多;第三,儿童文学应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任务,儿童的身心发展应符合其年龄特征,阅读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能够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因此要求儿童文学应为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第四,儿童文学应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事物都具备自身的规律,并且规律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是不能被改变的,只能被利用。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一)丰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丰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一。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便是儿童作品。教师通过对优秀儿童作品的讲授,帮助学生丰富和积累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对优秀儿童作品的学习,记住许多难以记住的字、词、句、古诗等。儿童文学富有童趣,且语言大多规范简洁,因此易被小学生记住。此外,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的学习,还能认识和分析不同的文学体裁,学习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动脑动笔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其享受文学带来的精神韵味。因此,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二。如今,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形成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一现象已经被社会和教育界广泛认识到,引起家长、教师、学校甚至全社会的深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必须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阶段的儿童获取认知和满足其好奇心最主要的途径是语文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发现新奇的事物,并解决心中的困惑,还可以通过对课本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激发其探索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儿童文学作品是为满足儿童阅读而创作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是基于儿童的角度进行的,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为目的。总的来说,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在为儿童带去欢愉和引导儿童积极向上的同时,培养儿童健全的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陶冶儿童的文学素养
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三。儿童文学不仅丰富学生课堂内的阅读,还丰富学生课外的阅读,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儿童文学是反映生活的文学,是一种具体的、概括的和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是创作者以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为基础,通过生命和情感的加温,将创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儿童文学进行赏析时,应尽量鼓励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判断创作者所描述的现象和表达的情感,并对自身的观点进行阐述。如《小王子》这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自我见解的阐述,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见解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该作品是作者以孩子的眼光透视成人的空虚、愚妄和盲目,是作者以浅显的语言写出人类随风流浪的命运和孤独寂寞,是作者以自身温馨、真挚的情感表达出对真善美和讴歌和向往。儿童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学会欣赏、判断和品味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是重大的。儿童文学不仅对儿童的影响巨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影响也重大,使教师从中获取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多阅读儿童文学,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特征等,使其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学习,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给学生快乐的童年,保护学生的童心和想象力,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如今,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珊,鲁俊.简析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探寻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密切联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5:188.
儿童文学与哲学范文5
关键字: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儿童文学作品是基与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需求而创作的文学。周作人先生曾说: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儿童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以儿童对新知识的掌握规律来规划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以故事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渗入儿童的心灵之中,为儿童的成长注入有益的养分。因此儿童文学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有着各个层面的共同性。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部分,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
1、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儿童化,要深入结合童话故事、诗歌、寓言故事、科普知识进行教学,以上都是儿童文学的范畴。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小学阶段文学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纵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占据着语文教材的大半部分,如儿歌《小小的船》、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科学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小说《最后的一课》….,儿童文学所包含的所有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都有涵括。【1】这些儿童文学作品针对着儿童成长发展所需要的方方面面,教师在针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应根据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所体现的教育价值来设计合理的教学引导方法。针对儿童文学教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生硬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用生动形影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在领悟故事内容的同时有所成长、有所收获。以教材《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不要以急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心态来规划教学步骤,如辨认生词、掌握句型、理解语义等,而是应采用结合图像或者多媒体挂件的形式绘声绘色的向学生讲述故事内容,然后在学生领悟文章大体内容的时候,让学生进行重点内容的复述,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故事主旨,并在活动开展中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完成生词、生句、语法的讲解,体会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方式。同时,在教学活动组织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学和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和故事内容演练,在这种生动的教学互动中,不用教师刻意指引,学生便明白故事所蕴含的主旨思想:不能以片面、局限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也不能与局部来代替全局。从而使得教学目的水到渠成,这种寓教于乐的儿童文学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会达到让学生长久记忆的课堂教学效果。
2、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除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也是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得法与课内,得意与课外,根据语文知识学习的一般性规律来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大量有益课外知识的积累,可以增长儿童的知识掌握范围,丰富儿童的语言知识库,使其开阔视野,进而促进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读儿童诗歌,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和谐之美;读英雄故事,能开拓儿童的胸襟,促进其树立远大的个人抱负;读儿童小说,可以使其更全面的熟悉运用语言知识,在阅读中积累个人生活经验;读科普知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锻炼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读童话和语言故事,能发展儿童的想象思维能力,在乐趣中能初步的领悟生活的真谛,进而领悟到一定的人生哲学道理…
二、儿童文学对小学生能力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认知作用
所谓认知作用,即是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帮助儿童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社会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初步认识社会是儿童充分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儿童文学作品几乎囊括生活知识的方方面面,其包含的丰富社会知识是儿童了解和融入社会生活实践的有益指导素材。有些儿童文学作品甚至影响人一生的价值观。高尔基在童年时代阅读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对其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忆及这段学习过程中,他深刻的讲到:“每一本书就像我生命成长的一个小小阶梯,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我读的书愈多,书籍中的知识便是我与世界愈接近,生活在我眼前变得愈加多彩与美丽。”【2】这段话深刻说明了儿童文学作品对其儿童成长认识阶段所起到的重要启发和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认知和感受世界。
2、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以艺术的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儿童,其余一般性的教科书不同,用文学和艺术之美来感召孩子的心灵。不仅使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得以提升,更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知能力,使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得到教育。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中篇小说《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因其文中成功了塑造了先进少年铁木儿的典型形象,在苏联内部一时间掀起了一场“铁木儿运动”,成千上万的儿童争相模仿和学做铁木儿,可见儿童文学其中的榜样教育力量是巨大的,艺术形象具有感化孩子心灵的力量,对于少年儿童的思想、性格、意志、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02)
儿童文学与哲学范文6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音乐;相互影响
文学与音乐都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具有密切联系,并且,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具有共性特征,儿童音乐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而儿童文学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二者相互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深入促进了整个时代教育的发展,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融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相互影响不仅能够促进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发展,而且对儿童成长有着深刻意义。
一、儿童音乐的文学性
(一)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音色、旋律、音调、曲式、和声等要素上。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形成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和音色上。首先,儿童音乐的音色需要音乐创作者用心选择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音色,以便给儿童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例如,儿童音乐可以采用童声演唱或运用沉闷鼓声模仿打雷来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儿童音乐的节奏主要包括速度、节拍等要素,而儿童音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多采用中速和快速的节奏,来适应儿童的情感体验。最后,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体现音乐思想的主要载体。儿童音乐中的旋律丰富多彩,不同的旋律会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因此,儿童音乐的旋律主要采用符合儿童成长特点以及儿童心理规律的旋律。
(二)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
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主要包括直观模仿、稚拙风格、幻想思维这三个方面。首先,直观模仿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和直接行动思维,不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主要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主要依靠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儿童音乐经常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声音,进而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稚拙风格主要指儿童文学语言的稚气和笨拙,稚拙风格不仅形式朴素,而且能够表达单纯的心理内涵,再现儿童的思维本性。因此,儿童音乐多呈现欢愉和谐的音乐语言。最后,幻想思维,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需要通过想象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断幻想并创作新的事物和画面。因此,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具有幻想思维,并且,这种幻想思维正是儿童的童心和快乐天性的呈现。
(三)儿童音乐的典型性
首先,很多儿童音乐都取材于儿童文学作品,充分运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情感来创作具有感染力的儿童音乐。具体来说,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童话故事,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古诗。例如,音乐《小红帽》就是取材于儿童经常听的小红帽的故事,将小红帽的故事进行音乐加工,采用适合儿童吟唱的方式。管弦乐《龟兔赛跑》取材于龟兔赛跑这一童话故事,儿童已经十分熟悉故事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管弦乐《龟兔赛跑》的时候就能够深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而歌曲《咏鹅》取材于古诗《咏鹅》,用音乐形式表达了看到水中鹅嬉戏的惊喜。其次,部分儿童音乐以儿童文学为标题,并从儿童文学中汲取音乐创作素材。例如,德彪西创作的《儿童乐园》钢琴曲组的标题则采用《雪花飞舞》《小牧童》《洋娃娃小夜曲》等文学标题。
(四)儿童音乐的叙述性
儿童音乐经常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感情,侧重文学要素的描绘,以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效果。而且,儿童音乐中的文学要素描绘集中在景物描绘,将景物和音乐主题相融合,突出音乐作品的内涵。而儿童音乐的叙述性表现手法主要有摹声、象征和情调描写这三种。首先,摹声主要模仿自然界的鸟鸣、风声、雷鸣等,通过声音来构建景物。例如,贝多芬《黎明》这一音乐作品中通过模仿流水和鸟鸣来构建清新的早晨景象。其次,象征主要通过音色、音区与和声的变化来象征事物,以增强事物空间的层次性。例如,德彪西在《大海》这一音乐作品中采用定音弱奏来象征平静的大海。最后,情调描写表达意境。儿童音乐的情调描写主要通过声音、旋律等构建意境画面,进而表达音乐情感。
二、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一)儿童文学的音色
首先,儿童音乐会运用拟声词,进而呈现出音乐美的特征,并且,拟声词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听觉刺激,营造动态描绘、夸张印象等效果。而儿童音乐的拟声词主要分为模仿人的声音、模仿动物的声音、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这三种。其中模仿人的声音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效果,例如,龙吟虎啸、牙牙学语等都能够体现特定的语言环境。模仿动物的声音,例如,公鸡的声音:咯咯,蟋蟀的声音:啾唧,青蛙的叫声:呱呱,这些动物叫声能够用声音来代替动物,增强文学描述的形象性。描写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呼呼,雨声:滴沥,雷声:轰隆隆等,自然声音能够加强儿童对自然界事物的形象了解。其次,儿童文学中也会出现摹声,用某种乐器的声音来代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进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文学作品运用乐器来描写汽笛声、号角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节奏
儿童文学的节奏主要包括两拍、三拍或四拍,其中,两拍的节奏特点呈现为强—弱。例如,《小星星》的每一小节都有两个节拍,并且节拍呈现出强—弱的特点,适合儿童吟唱。三拍的儿童音乐都具有柔和、优美的旋律,能够抒绪,呈现出强—弱—弱的特点,儿童能够跟随节拍去想象自然界中的律动,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四拍的音乐作品呈现出强—弱———强—弱的特点,能够让儿童在音乐中体会到节奏强弱的变化。而儿童音乐中的节拍相当于儿童文学中的音顿,作者通过声音的停顿来展示故事情节,并突出故事叙述的音乐性。另外,儿童文学通过押韵来增强节奏感,尤其是儿童诗歌或儿童歌谣通常采用押韵的方式突出节奏,增强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三)儿童文学的旋律
儿童文学的旋律大多采用鲜明的故事主题来体现,大部分儿童文学的主题都是对善良、勤劳、诚实等高贵品德的赞颂以及对自私、贪婪等丑恶思想的批判,进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般来说,大多数儿童故事都是讲述正义一方与丑恶一方的搏斗,并在叙述的过程中突出正义方的善良和丑恶方的邪恶。最后,大多数儿童文学故事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旋律。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儿童故事都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融合
(一)儿童剧
儿童剧是戏剧的一种,专门给儿童观看,而戏剧本身便是一种综合艺术,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能够通过声音、形象和色彩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和欣赏需求。并且,儿童剧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采用适合儿童的表演方式,受到儿童的喜爱,而儿童剧的文学和音乐整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儿童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出,既有音乐,也有故事情节;其次,儿童剧的语言节奏感十分强烈,强调押韵,是文学与音乐的整合;最后,儿童剧本具有表演性和可读性,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剧表演过程中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展现来进行欣赏,也可以对儿童剧本进行文学阅读欣赏。
(二)儿童动漫
儿童动漫的形式活泼新颖,动漫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儿童动漫受到儿童的欢迎。并且,儿童动漫具有文学成分和音乐成分,通过文学来讲述故事,表达感情。通过音乐来营造逼真的现场氛围,进而引起儿童的共鸣。具体来说,儿童动漫主要根据儿童文学故事改编,文学性明显,而儿童动漫中的音乐主要包括声乐和语气,音乐能够补充画面效果,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进而优化动漫效果。
四、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相互影响
(一)儿童音乐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首先,儿童音乐能够对儿童文学进行再创造。音乐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深入感受儿童文学故事情节中的美好,增强儿童的审美体验。运用音乐创作的方式对儿童文学进行再创造,让儿童将文学故事唱出来,能够加强儿童对音乐和文学故事的感悟,深入了解文学故事情节,让儿童用心灵倾听儿童文学的内涵,加强儿童对故事情感和音乐情感的把握。其次,儿童音乐能够提高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学与艺术具有天然的关系,很多音乐家都喜欢文学,向往诗歌。而且,很多文学家也都会与音乐结缘。音乐能够丰富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拓宽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想象,使儿童文学创作者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另外,音乐能够使儿童文学创作者充分认识世界,增加其灵魂的深度,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创作,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哲学高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音乐的影响
首先,儿童文学会影响儿童音乐创作的结构和思维。文学思潮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达形式,儿童音乐创作者可以运用儿童文学的题目来设置音乐标题,也可以选用儿童文学故事来创作儿童音乐作品,将音乐与文学相融合,在丰富儿童音乐审美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儿童音乐的文学性,增强儿童音乐的文化价值。另外,儿童文学会影响儿童音乐的创作结构,很多儿童音乐创作者都采用叙事性结构来进行创作,用音乐形式呈现故事情节和冲突,增强儿童音乐的叙事性。其次,儿童文学对儿童音乐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儿童音乐创作者树立儿童本位观念,让儿童音乐创作者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情感,进而促进儿童音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朝霞.浅议当代中国儿童歌曲发展特点[J].科技信息,2009(19).
[2]方婷.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J].皖西学院学报,2011(3).
[3]滕文海.试论血脉相连的音乐与文学[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