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的差异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的差异性范文1
关键词: 语言 习语差异 根源 英汉交流
1.自然环境的差异
1.1地理环境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由此形成了大量与渔业、海洋相关的习语。中国幅员辽阔,农耕业发达,所以汉语习语多与农业有关。英语有asmute as a fish,汉语有“噤若寒蝉”;英语有to drink like a fish,汉语有“牛饮”,“蝉”和“牛”是中国农耕社会重要的象征物。英国人用as close/dumb as an oyster表达“守口如瓶”,用at sea表示“茫然、不知所措”,用on the rocks表示“触礁,濒临毁灭”。形容一个人花钱无节制、铺张浪费,英国人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中国人说“挥金如土”。中国有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生出的老鼠会打洞”“力大如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等。
1.2气候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以《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来赞颂西风。诗中,雪莱将西风或秋风塑造为摧枯拉朽、去陈出新的形象,这反映出英国独特的气候特征。英国位于西半球、北温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呈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自大西洋拂面而来的西风,温暖而怡人,恰如中国的东风,每年给英国带来丰富的降雨量,由此孕育了许多与“雨”有关的习语:Rainy days:艰难岁月;It rains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To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
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早期,大多数伦敦居民将煤炭作为日常家用燃料,排放出了大量的浓烟,加之英国潮湿的气候,整个伦敦市陷入了浓烟弥漫的境地,这样的大雾天气由此得名“London Fog”(伦敦雾),英国也随之被称为“the Big Smoke”(雾都)。与烟雾有关的习语有:In a fog:困惑不解;Do not have the foggiest/ faintest idea:全然不知;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有因必有果。
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英汉习语的修辞意象也大相径庭。当表示新事物大量出现时,中国人说“雨后春笋”,因为中国南方潮湿的春季滋润着大地,许多竹笋遍地生长;而英国人会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原因在于在英国蘑菇是很常见的植物。又如英国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得黑莓俯拾皆是,故而有习语as plenty as blackberries,表达“多不计数”的意思。对于“多不计数”,中国人常会用“多如牛毛”,因为中国南方降水量多,土壤肥沃,人们用“牛”来耕田。
2.的差异
作为人类文明的特殊形式,宗教是人类对神秘世界和精神事物的哲学认知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形成了自身的和心理。英汉习语借鉴两国人民各自的,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文化。
英国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即便今天,我们也能看到基督教信仰在英国文化上烙下的深深印记。英国人相信“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英国人喜欢说my god (我的天啊),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go to hell(给我滚,下地狱去吧)。受《圣经》洗礼,他们借“Juda’s Kiss”(犹大之吻)来指责那些道貌岸然、背信弃义的人,用“Job’s Comfort”暗指弄巧成拙的安慰。受佛教影响,汉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等。
3.历史典故的差异
历史造就了今天,人们吸取历史的智慧,习语与历史典故息息相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需要探索其文化与历史典故的渊源。
英语习语多与《圣经》、《伊索寓言》或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有关: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伊索寓言》);A dog in the manner:占着茅坑不拉屎(同上);Sounding brass:光打雷不下雨(《圣经》);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同上);Achilles’heel:致命弱点,要害(古希腊神话);The Trojan Horse:从内部瓦解敌人(同上)。
以下汉语习语来自中国古代寓言、典籍和神话传说,形象生动,发人深省,颇具教育意义: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孟子・公孙丑上》);
邯郸学步:比喻过度模仿他人,不但没学到什么本事,反而丢失了自我(《庄子・秋水》);
夜郎自大:夜郎自大(《史记・西南夷列传》);
精卫填海:永恒志定、坚韧无畏(精卫是神话人物,出自先秦时代《山海经》);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也萧何败萧何、既生瑜何生亮、鸿门宴(《史记)。
4.风俗和习惯的差异
社会实践是习语形成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习语映照着社会文化。一方面,英国人以玉米、谷类、麦类和牛奶为主食,饭桌上常见面包、蛋糕等甜点及牛奶,故有earn one’s bread(谋生),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理论出认知),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鱼米之乡)。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所以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生米煮成熟饭”,等等。另一方面,英国人视“狗”为亲朋,“狗”在英国文化里是中性词。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lazy dog(懒汉),a dog’s life(穷困潦倒的生活),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但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用于鄙视或谴责。譬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看门狗、走狗、狗头军师等。
5.结语
英汉习语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在地理环境、气候、、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上的不同。习语是了解文化的窗口,学习英汉习语差异,能加深英汉交流,深化人民友谊。文化博大精深,习语不断丰富发展,笔者希望英语学习者能活到老学到老。
参考文献:
[1]Aesop & Fritz Kredel.Aesop’s Fables[M].Grosset & Dunlap;Deluxe Co,1947.
[2]Bonnefoy.Y.Greek and Egyptian Mythologi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3]Boyce J.Holy Bible: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M].London:HarperCollins UK,2001.
[4]Kluckhohn Clyde.Mirror for Man[M].New York,Toronto:Whittlesey House,1949.
[5]Lotman J,etl.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J].New Literary,1978.
[6]Shelley P B.Ode to the west wind[M].Michigan:Novello,Ewer & Co,2007.
[7]Tylor,E.B.Primitive Culture.New York:J.P.Putnam’s Sons,1920[1871].
[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罗贯中.三国演义[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6.
[10]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文化的差异性范文2
关键词:玩家需求;文化根源;差异性;
一、 国内游戏与玩家现状
2011年艺恩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自2009年后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玩家的规模逐渐放缓,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就是玩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变化;其二是游戏产品的同质化,缺乏新意,无法留住玩家,其三,玩家的规模达到一定限度后,难以有大规模的变化。在这三点中,玩家因素居主要位置。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所提出人类需求的五大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玩家的需求一般分为情感体验需求、幻想体验需求以及交流等方面的需求。除了这些普适的玩家需求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下的玩家文化需求。为数不少的游戏产品遭遇“水土不服”的事实就说明了这点。例如:前两年在北美和欧洲深受热捧的《无尽的任务》,在国内却败走麦城,这与该游戏设计没有切合中国玩家的兴趣爱好不无关系。从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来看,细分市场成为必然,作为游戏设计公司,在策划与设计游戏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玩家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才能有的放矢,确保游戏产品顺利投放市场。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探析国内玩家的需求特点,试图按图索骥,为国内游戏设计研究提供些许佐证和参考。
二、 引起差异性的文化根源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作为文化素养核心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影响深远长久。分析某一区域玩家的差异性,离不开对其所在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据艺恩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当今国内参与游戏人数在2011年已经达到3亿之多,另还有大量的潜在资源。这样大的游戏市场,让国内游戏企业深刻认识到立足于本土,做适合本土玩家娱乐的原创游戏的重要性。如何设计出受人欢迎的原创游戏,对国内玩家需求的深入了解势必需要回到事物的本源去寻求路径。
1. 关于独立性
在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提到中西文化差异性时,指出中西有别,西方国家是俄狄浦斯式的弑父文化,促使新生代与老一代的决裂,来寻求新一代的生命完全的成长,所以新生代是独立于父母的,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而中国文化却有极大的不同,中国文化推崇孝道,鼓励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的顺从和孝道,而在年轻一代尚未成年时,老一代则有抚养下一代的义务,这种被誉为中华美德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对个体独立性的抑制,老一代与年轻一代实质存在互为工具的关系,有句俗话“养儿防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意图。这种把他人作为工具的观念,无形扼杀了个体独立性的形成,从而形成了国内多数年轻人自我独立能力发展缓慢的现状。年轻一代的个性极易在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自我独立的意识中被抹杀。所以,国内年轻人普遍具有“成年少年化”的特征,该特征显著表现为,缺乏安全感,没有健全的心理承受能力,忍耐力低下,控制力缺乏等等。所以当一款对玩家控制力要求极高的游戏投放国内市场,会出现冷遇也显得事出必然了。例如《Run escape》这款在欧洲受到热捧的教育类冒险游戏,因游戏中要求玩家能够独立、持久地完成一项任务,它需要玩家具极大的耐性和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但这样一款对独立性要求极强的游戏,在国内却没有得到玩家的认可,细究其背后的原因,跟国内玩家有差异性的独立性不无关联,玩家没有兴趣和耐心去参与与其成长文化完全迥异的游戏。他们更热衷于能够不通过漫长的积累而实现目的的娱乐形式。
2. 面子文化
中国人讲“面子”,所谓“面子”是给别人留面子,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交往文化。换言之,就是生活在以他人的评价为标准的场景中,在意他人的看法,所做的事让他人满意了,给了对方“面子”,得到认可,于是自己也有了“面子”。这种“面子”观念在游戏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国内存在这样的公司,专门帮人打外挂升级和买卖虚拟装备。这些公司的存在迎合了国内不少玩家的虚荣心,为了能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得到很高级别和装备,从而提高在游戏中的声誉,所以不少玩家不惜用重金买下极其昂贵的虚拟装备,这对于很多玩家来说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国内游戏市场的特色也尽显无余。国内游戏公司对国人这样的特点捕捉得非常到位,所以在游戏中营销策略花样翻新,为实现部分玩家希翼通过走捷径的方式,不惜打破游戏的平衡原则,大卖特卖道具等等,从而满足个别玩家的面子观念,留住了部分玩家。
三、结语
文化的差异性范文3
当拿到《文化生产力:一种社会文明驱动源流的个人观》(方伟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上多少有点吃惊,因为作者方伟显然选择了一个极富理论挑战性的主题来研究。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拥有成功的机遇。方伟在这部专著中体现出可贵的理论研究的胆识和学术钻研的风范,他勇于踏入理论的“雷区”,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把一些深思熟虑而新鲜别致的思想观点呈现给了读者。客观地说,虽然这些思想观点的成熟与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术论证与理论实践的检验,但是,其仍然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鲜的可能世界,提供了触发许多思考的新的生长点。
《文化生产力》作为第一部专门而系统地研究“文化生产力”主题的著作,提出了许多与传统理论有着相当不同的创新观点。一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生产力的“本体说”;二是融政治、哲学、文化、经济、社会、艺术为一体,对文化生产力的渊源、发展、特征和作用进行了独到的言说;三是从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双重领域来创建文化生产力体系,不仅从理论层面详实、系统地阐明了观点,而且,具体、实际地阐释了文化生产力的创造功能和运作路径,为人认识和辨析文化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引发的极易误读的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更加理性的解释路向和实践指南。其实,物质与精神是一对与人类相伴相生的矛盾,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最大困境,也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黑格尔提出的物质文明的进步相应伴随着精神消退的命题,更增加了人们对此问题的无奈和焦虑。由于在理论上人们长久地习惯于把附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从生产力的范畴排除在外,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文化对物质生产的直接参与和贡献也比较微弱,所以我国学术界多年来很少有人关注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随着近年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放大、凸显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从“文化力作用”的讨论到中央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发展“文化生产力”,社会对文化生产力的理论关注日益密切起来。但是,在目前,很多观点还是倾向于把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对等起来看,即虽然发现了文化生产力自身作用,但依然未能摆脱物质制约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理论框架。《文化生产力》的作者,却以敏锐的理性眼光认清了文化生产力所具有的价值奥义,经过一定量的学术思考和经验整理对其进行了比较精辟的阐释和定性,把文化作为要素在生产力中的位置高扬到本体地位的高度――这是该书最大的发现和核心价值所在,是作者对物质与文化的关系在新的社会文明语境下进行的创造性整合。这正像作者以为的,物质与属于精神范畴的文化不是简单、明确地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明条件下相互融合、互为一体而共同发生作用的。特别是在当下第三次社会生产力变革中,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已不是简单的对等并行,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相互渗透、交融并最终成为一个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为了增加理论的厚度和力度,作者对这一关键性理论以详实、充分的论据和论证进行了丝丝入扣的梳理和剖析。
与此同时,作者在解析文化作为生产力对物质文明所具有的巨大意义的时候,并没有忘记文化所承担的另一面的人类使命。作者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满怀人道主义情怀,客观而热切地提醒人们,在积极认识文化作为生产力推动物质经济发展之际,更应该时刻警惕由于过度看重文化物质世界的作用,而使文化自身生产完全放弃救赎人类精神和心灵的可能,最终彻底蜕变为物质经济的同谋,物化为“攫取金钱的手段”,“走到社会人性的另一面,悖逆于社会文明未来发展的预知”。文化真正的合理走向,应该是在成为社会发展驱动力的基础之上,“能够为社会人性、社会生活找到或创造出更加无拘无束、谐和大同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论及文化生产力时,作者始终把人放置在第一位,认为文化的属性和本质,必然是要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倘若能够对社会人性的未来发展作出积极的反应,并能预先提供起未来发展的条件和走向,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最高表现。
《文化生产力》的长处,还在于做到了“理”与“术”、“知”与“行”的结合,能够把“形而上”的言说合理而细微地嵌入到“形而下”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在构思之前,对当下现实语境和理论发展是熟稔于心的,有着非常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文化和经济紧密地纠缠着、碰撞着,二者的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模糊性和亲密性,这种关系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也根本动摇了以往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纯精神”的“神圣”地位。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此观察、分析和判断之后,发现了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显在”和“潜在”地对经济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敏感地捕捉到由此引发的许多社会新兴的文体现象需要新的理论去阐释和引导,文化本身需要重新确认和定位。因而,《文化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书籍,而是在文化生产力本体论的基础上,联系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实际,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并结合大量的实践研究心得,对文化生产力在具体的物质经济生产中所呈现出的具体模式和流程进行了详尽、实用的表述,即使《文化生产力》摆脱了沉闷冗长的纯理性言说,又规避了仅仅停留在技术实践层面的尴尬。所以,这本书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现实的纯理论冥想,而是一本以实践为依托并面向生活、把理论融入实践的书。它既散发着理论探究的幽光,又弥漫着现实生活的气息和对生命的感悟。
文化的差异性范文4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所有语言的习语能够最佳诠释其语言的特点,与此同时,习语的翻译又是最有难度的,因此在翻译中应该注意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以利于我们对不同背景下习语的理解及认识。
一、直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这种方法更多用于习语在修辞、语法、言语以及语意上相同的情况下。其要表达的意思易于被读者推出来。例如:
1. 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 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不过几年,就彻底失败了。
习语 “armed to the teeth”形象生动, 二战结束之后这个习语就用直译法翻译成了“武装到牙齿”,如果翻译成全副武装,语气色彩就会差一些了。
2. But I hated Sakamoto, and I had a feeling he would surely 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 但是我恨坂本,并预感到他肯定会领着咱们去见祖先。
如果我们把“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直接翻译成“...他肯定会领着咱们去死”,虽然也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但是却少了原文的幽默诙谐意味,读来让人兴趣索然。
二、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就是没经过再现原文句子成分及修辞而表达原文的意思及意旨的方法,它仅仅适用于不能或都没有必要用直译法,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恰当的同意习语。例如:
1. Do no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不必担心太早。
如果直接译成“到了桥边才过桥”就有些模糊。因此应该采用意译法。
2.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如果逐字翻译为“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了吗?”这样理解起来就有难度,大家会不知所云。
有些时候意译法确实能够更好地表达原文内涵,但同时原文化及修辞的丢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意译法一般很少用。例如:我们不能把“a chilly day in spring”译为“早春二月,乍寒还暖”,同样不能把“each had been married to another”译为“使君有妇,罗敷有夫”,而是分别译为“初春一个寒冷的日子”及“有夫之妇,有妇之夫”。
三、增加法
1.意译注释。这些方法主要是用来翻译一些人名和地名。例如:American was too strong to be opposed head-on; to do that was to tilt at the windmills那时,美国太强太大难以与其正面抗衡,那样做无异于堂吉诃德挥长茅,驱羸驴,向风车冲击。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里的一个著名人物,因此这个句子就不难理解了,并且整体上显得生动,准确。
2.增加解释词。为了避免过多的注释而造成冗长,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在合适的地方加一些词语,以使语言完整。但是这些添加不是任意的,而是符合一定的规则的,例如:The staff member folded like an accordion.这个工作人员就像合拢起来的手风琴似的—不吭声了。再如: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黄鼠狼给鸡拜年
3.翻译转移。根据意思流畅的需要,原词汇可以由具有相同内涵的不同词所代替,在汉语和英语中它们一些相对稳定的生动表达应该在翻译中被保留,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具有相应意思的形象比喻去代替原文,例如: (1)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2)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总之,文化语境的存在给习语翻译确实带来一定难度,处理不当会给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便。译者不仅要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还要把握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译者在处理习语翻译时,应根据语境灵活地采用具体翻译策略,使得译入语读者明白原语习语在语域中的内涵,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从而真实传达原语信息,达到翻译文化转换的目的,实现最大限度的等值。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9
[3]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文化的差异性范文5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可译性 不可译性 翻译方法
【Abstract】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China and America has formed their own special food culture. So,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ng Chinese dish names with traditional and romantic meaning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Chinese food culture.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lity of Chinese dish names from the aspect of different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advice for fu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so as to widely spread Chinese food culture.
【Key words】Difference of food culture;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translation method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饮食文化也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传播,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美食译院》和《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跟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的作品的出现,也体现了对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因此,在面临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的时候,如何将中餐菜名翻译得准确和优美,是使中国饮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关键。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源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其差异除了体现在中美食物的不同以及烹饪方式的差别上,还体现在中美饮食观念上。
1.情感VS.实用。对中国人来说,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跟吃的息息相关。无论是小孩出生、庆祝生日、举行婚礼还是老人去世,中国人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来表达庆祝之情或者是怀念之情。无论任何场合,中国人总是赋予了饮食无限的情感意义。亲戚朋友一起聚餐,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升华。在美国人看来,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类补充营养的方式。美国人崇尚快餐主义,并不像中国人会花很多时间准备食物和品尝美食,对他们而言,饮食更注重的是实用性,而并未赋予饮食太多的情感意义。
2.复杂VS.简单。中国人十分注重饮食本身,愿意花时间精心准备丰盛的食物,一般除了酒水、小吃、甜点、米饭和面条,还会准备十道主菜,每一道菜都包含复杂的准备工序,准备的食物越丰盛,就越能表示主人的友好和好客之情,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在美国,跟中国比起来要简单很多,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超过六道主菜。美国人一般聚餐,都是每一位客人带一道菜跟大家分享。对他们而言,聚餐的意义是为了交流分享,而不在于事物本身。因此,美国人的聚餐一般都比较简单。
3.精致VS.营养。从古至今,中国发展了菜系。每一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色菜肴。从食材的选择、烹饪、食物搭配以及环境的布置,都体现了各大菜系的精致和心意。相比而言,比起菜肴的味道,美国人更注重的是营养。他们始终坚持认为饮食只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只有平衡食物的营养,才会最有利于人的健康。
三、中餐菜名的翻译
中餐菜名不仅仅是中国饮食产业的交流工具,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工具。鉴于中美在饮食文化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为了中国饮食在美国更好的传播,中餐菜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1.中餐菜名的可译性。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每一个国家之间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当然也体现在语言层面。正因为有这种相似性,所以两种语言之间必然能够相互转换,这就是可译性。菜名,饮食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之间的菜名必然也具有这种相似性,因此中餐菜名和其他菜名之间的共通性让中餐菜名具有可译性。
2.中餐菜名的不可译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区文化差别,从而造成了语言的差异,此外,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显著差异导致了理论层面上语言的不可译现象。这种不可译主要体现在文化和语言层面上。中餐菜名是中国饮食文化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传达了中国菜肴的特征和烹饪技巧,也蕴含了浓厚的中国饮食文化。因此,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中餐菜名又具有不可译性。
3.不可译的中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1)音译法。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地域、文化以及语言差异,使得中餐菜名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译的,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译现象是可以使用必要的语言手段和翻译技巧来避免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音译法。音译能够避免直译或者意译带来的误解,是一种以原语言发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许多中餐菜名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目标词汇,因而音译在菜名的翻译中十分常用,特别是翻译用地名、人名或地方语来命名的中国菜时,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往往可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比如:“麻婆豆腐”(ma po toufu)“东坡肉”(dongpo pork)“馄饨”(wonton)等。
(2)意译法。对于含有典故的中餐菜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目的语表达形式时,一般采用意译法,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来翻译。比如,“芙蓉鸡片”译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就准确地将菜名翻译出来,还对菜的原材料做了简单的介绍,让读者能够明确地了解到“芙蓉鸡片”的原料和内涵,此意译的翻译方法直观而且通俗易懂。
(3)直译加注法。直译法是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方式,但简单的直译往往容易引起外国读者对中餐菜名的误解,从而达不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对于本身含有典故,直译无法体现其食材和做法的,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比如,“锅贴”,翻译为“Pan-Fried Dumplings”。
四、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不断发展传播过程中又吸收了新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餐菜名的准确优美翻译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要翻译好中餐菜名,必须要熟知中国菜系,了解中餐菜名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还必须要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找到中餐菜名与西方菜名的异同点,尽量让菜名的翻译越来越规范和标准化,从而准确地传达中餐菜名所赋予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考虑中美饮食文化观念的不同,进而使中国美食闻名世界。
参考文献:
[1]刘闯.浅析中餐菜名英译的不可译性及解决[J].校园英语,2012,(7).
[2]侯雪菲.从英汉烹饪词汇语义差异看中式菜名英译[D].黑龙江大学,2009.
[3]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4]王才英.试论中国菜名的相对不可译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7).
[5]宋梅,陈丹.中式菜单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
文化的差异性范文6
关键词: 商标 文化差异 翻译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两个不同民族的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实用文体的翻译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商标,虽然看起来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是其构成及翻译不仅摆脱不了各自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反映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商标的文化属性
首先,何谓商标?商标是商品的标志,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使自己生产销售的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而使用的一种显著标志。它是商品显著特征的浓缩,是商品文化的核心部分。商标的命名者和接受者站在传播的两头,形式上传递的是商品信息,实质上传递的是文化信息,商标是以文字形式标识商品的一种符号,是产品形象的代表、质量的承诺,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体现。由于商标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折射出有关国家与民族的文化、风俗、政治、宗教等,因此,译好商标名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蕴,又要符合消费心理,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使译名符合民族的语言特点、、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价值。
3.商标翻译的基本特点
文字在商标中的运用,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标识符号的“注解”,更蕴涵了某种商业信息,乃至文化信息。从一种商标词到另一种商标词的翻译,其特点大致如下:
(1)符合商标本身特性
许多商标名称与产品本身的特征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故而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商品的特性,对商品进行多方位的了解,以此作为精确商标词翻译的前提。例如:Rejoice原意为“快乐”,进入中国市场后,被译为“飘柔”,该译词既突出了洗发产品的特质和功能,又保留了原有音节。因此,要想十分自然而又精确地把握英汉商标词的对应翻译,紧扣商品特性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2)紧抓象征意义,促人联想
一些商标词的英语读音与汉语联想词汇读音近似,也有词义上的关联,那么翻译时,就要敏锐地将二者音义词结合在一起予以链接。如:英文商标Blue Bird(轿车名),出自比利时作家Maurice Materlinek的童话剧,剧中Blue Bird象征幸福。而汉译“蓝鸟”,激发了中国消费者的美好联想,“蓝”意为“青”,“蓝鸟”即“青鸟”。有些人很快就会联想到唐朝李商隐的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乃蓬莱仙境的使者。象征意义的翻译法,其良好效果可见一斑。
(3)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针对音译商标,只有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上口易记,才能引发消费者的共鸣,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音译后的中文商标,应酌情删减。如:美国啤酒Budweiser译为“百德威斯”,显然没有“百威”来得简洁、醒目,而且“百威”让人觉得喝了此酒,会精神百倍,威力无穷。眼镜品牌Bausch&Lomb译为“博士伦”兼顾音和意,仿佛戴上就像博士一样知识渊博,使产品更具卖点。
4.商标翻译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商标翻译,除了技巧,还必须充分考虑彼此的文化现象。商标翻译本身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商标译者都应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避免因文化冲突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在性别、年龄、词语本身的文化联想等方面的差异很大。鉴于此,有关商标的翻译无疑还要考虑彼此双向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这是确保做好商标词翻译的必要前提。因此,在翻译商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商标词的翻译必须符合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心理
当商标词需要被翻译为关系国本土文字时,译者要深入了解对方民族的文化习俗、喜好弃恶,不然商业活动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可能招致贻人笑柄的尴尬。例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许多出口商品的商标或图案喜欢用凤凰作标记。名牌产品上海凤凰自行车的商标直译为Phoenix,在汉文化中凤凰给人以“吉祥、如意、高贵”的联想。而在西文化中,Phoenix意蕴“再生”,以此为商标势必使人产生“死而复生”、“死里逃生”的不良联想。因此,各国商家在商标的翻译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到不同环境文化中动、植物名称的不同寓意,做适当处理,又如:尽管孔雀在汉语言文化中是象征“美丽、青春”的吉祥动物,国产“孔雀”彩电的出口商标名却没有直译为英语的“Peacock”,而是换用了一个汉语词义完全不同的词“Anaras”。这是由于在西方文化中孔雀指邪恶的化身,不会给人带来美和青春的联想,被冠以如此贬义词的书写商品岂能吸引购买者?
洋货在进军中国市场时,也要充分细察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掌握商战信息。“Pizza Hut”(意大利金字餐饮招牌)为开拓中国餐饮市场,先期做了细致的市场调查,以顺利进入中国,但“待胜客”是其中文译名,颇让人费解,这多少影响了它的营业状况,“Pizza Hut”要是直接译作“比萨饼屋”,那就确切了,使人一目了然。中国人去该连锁店品尝比萨时,既尝到美味,又自然而然想到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折射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光芒,使食客领略来自比萨故乡的文化魅力。
(2)商标词的翻译必须尊重、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形成自身民俗、民风的过程中,既有人类的共性,又有其个性。有关商品词的翻译就要十分留意这些个性中的特殊“禁忌”,尊重他国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即所谓“入乡随俗,进国问禁”。否则,商贸活动必受影响。我国的出口商品中,不少商标是以动植物名称命名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动植物有不同的联想意义。熊猫是中国的国宝,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自己产品的出口商标。这些产品在东西方许多国家都受到重视,但在伊斯兰国家便卖不出去,因为伊斯兰国家传统上禁吃猪肉,而熊猫长得像猪,焉能不受冷落。荷花在中国是纯洁、高雅的象征,但如果要把产品销往日本就不能使用“荷花(Lotus)”这个商标,亦不能采用荷花之类的图案。因为在日本,荷花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同样,西方产品如若其商标词有悖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或有伤中国人的自尊,那么该产品也会被我们拒之门外。
(3)商标词的翻译必须符合受众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心理
在我国,带“鸡”的商标词不少,常见的如“金鸡”、“雄鸡”等,翻译该类型商标词,不能把它们直接译作“cock”,因为这个词在英美国家有暗指人体某生殖器官的意思。如若这么直译,会有损商品形象,给人一种粗俗、缺乏教养的印象。比如中国的金鸡闹钟,译名“Golden Cock”就损害了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同是金鸡牌的鞋油,译者把“Cock”换成了“Rooster”,“Golden Rooster”形象威武挺拔,就很能吸引国外顾客。该情形也出现在美国名牌服饰“PlayBoy”这一品牌身上,它被译为“花花公子”时,虽然有商业卖弄的目的,但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相抵触。
宁波的著名服品牌“雅戈尔”,它的英文商标名称为相同发音的英文字母组合“Youngor”。而这个发音易使得人们联想到单词younger(更年轻),表达出了穿“雅戈尔”就更年轻的内涵。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芳名,但若按音译为“奈姬”或是“娜基”之类,很多中国的消费者便会十分费解,不知其意。因此,翻译时模仿其音节,并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损的特点,将它音译成了耐克,既有坚固耐穿的含义,又方便中国消费者理解,而且与原意胜利女神不谋而合。马戏牌扑克牌被音译成Maxipuke也是符合翻译技巧和原则的,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汉语拼音牌名正好是两个英义词“Maxi”(very large or particularly big特大的)和“puke”(vomit呕吐物,催吐剂:令人作呕的人或物)的集合。人们玩扑克无疑多为娱乐,起名马戏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理想的名字,可英语国家的消费者对此译名却只能是望而却步:它不仅不能给人快乐,反而令人感到恶心。
(4)了解受众国语言的引申义和文化内涵
海尔公司的英文商标“Haler”,和“海尔”的中文拼音写是一样的,而且“Haler”的发音与英文单词“higher”(更高)的发音相同,意在表达“海尔”的产品将会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中国出口白象牌电池,其商标翻译为“White Elephant”。看起来简单明了,然而,产品在美国无人问津。原来英语中“White Elephant”是指“无用而累赘的东西”。“7-up”牌汽水汉译为“七喜”,既迎合了中国消费者图吉利的心理,又符合英语中的联想“ups and downs”(习语)中“up”为好运的意思。
(5)了解跨文化用语意义的迁移
我国著名的杭州西湖藕粉是出名的滋养品,历史上曾作为“贡粉”每年进献给皇帝,但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主要原因就是英译“藕粉”Lotus Root Starch中的“粉”的用意已经改变,暗含“长胖”或“增肥”的意思,而许多西方人都怕发胖,这就不奇怪为什么英美顾客,特别是女性顾客对藕粉望而却步了。又如“大鹏”牌卷笔刀的译名为“ROC Sharpners”,大鹏是汉民族神话中的一种最大的鸟,汉语中有“鲲鹏展翅,鹏程万里”之说,但ROC三个大字母同时是“中华民国”的英语缩写,势必也会造成误解或产生不应有的联想,既不利塑造我国出口商品的形象,又不利于维护国家尊严。
5.结语
商标词的翻译,尽管言语简洁,但翻译时包含着许多翻译的玄机。译得好,译得到位,无疑会增添许多商贸契机。同时,如若把商品视为传播文化的载体,那么,在商标词的翻译中,既要保留原词的精华,又要善于揣摩消费者的商标心理,更要兼顾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风俗等现象。这就要求在翻译的时候,运用语言、营销及美学方面的综合知识,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使译标在商战中独领,引导消费,促进消费。一种好的商品,加上一个动听上口的名字,无异于锦上添花,好的商标翻译体现了翻译技术与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给产品包装增添了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商标汉英翻译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翻译,2003,(6).
[2]彭石玉.英汉商标词的跨文化传通[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3]朱凡.英汉商标词翻译研究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2002,(4).
[4]蒋磊.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J].上海科技翻译,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