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问题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1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小儿身体状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注意小儿所处的生活环境问题,很容易让小儿患有呼吸系统上的疾病。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内的部分器官并没有发育完全,身体的免疫能力有限,患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非常的高。在医院的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哮喘,咳嗽等。通过加强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可以在很大的程度提高护理的质量。为了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更加有效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对目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本文作者通过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120例患者进行了护理,主要方法如下:

一、数据与方案

1.1 基本数据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09:1.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

1.2护理方法

1.2.1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a.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将各种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b.定期对患者的呼吸器官进行清洁,包括对鼻腔和咽喉的处理,清除在呼吸道内的污染物,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C.对于鼻塞的护理,在鼻塞现状严重时,护理工作者应该对鼻腔进行认真的清理,首先要选用麻黄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应该护理的次数,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d.对于咽喉部位的护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位不适,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时刻观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实否发生咽喉充血,水肿的情况,时刻记录患者的状况,当患者感觉咽喉不适时可以适当的给提供些润喉的药物。

1.2.2 适当的控制温度;小儿一旦患得呼吸系统疾病时随即引发的就是高热,温度太高,在个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儿身体的发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者的温度达到了38度以上,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嘱咐患者的家长时一定要提醒家长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乱用。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共同克服这一困难,保证患者对药物的摄取量。

1.2.3 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比如说是患者发生高烧或者抽搐的现象,如果家长和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在对小儿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记录好数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身体状况。

1.2.4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本身对于医院和药物有着恐惧的心理,患者在医院内往往会发生食欲较差的现象。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缺乏一定的水分和营养。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的恢复,家长应该为患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励孩子好好吃饭,防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1.2.5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指导。比如说;如果所患得疾病为肺结核,我们就要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传染病知识教育,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二、结果

本院收集5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中患有小儿肺炎的患者9例,占总人数比例18%,反复咳嗽的患者有6例,占总人数12%,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总人数的48%,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6%。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均痊愈出院。

总结:

小儿身体状况整体表现较差,由于身体免疫企管部并没有发育成熟,患有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异常的高。常见的儿科呼吸疾病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咳嗽等。加强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的治疗现状,为了更好的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量的护理服务,作为从事临床护理的工作人员来说一定要提前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抓住护理的重点,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在短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文强. 浅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处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462

[2]王玮琦.吴伟宏.儿科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化药物应用.2011(16):113-114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24h综合强化护理;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26-03

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情复杂、病程长、多种疾病合并等特点,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多处于呼吸系统疾病晚期,患者多伴发发绀、呼吸困难、生命体征不稳定及酸碱平衡紊乱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在短时间内发生呼吸衰竭、病情恶化而导致死亡。故为了进一步加强重症监护室护理效果,不利于基础疾病的治疗,还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死亡率的增加。为进一步加强护理效果,我科在重症监护室实施24h综合强化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为新津县中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患者共132例,纳入与排除标准:(1)明确呼吸系统相关疾病诊断。(2)未合并其他系统、重要脏器病变。(3)未同时患有>2种呼吸系统疾病。(4)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相关内容。利用随机数表法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强化组,常规组67例,男31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5±12.0)岁,病因分布中,COPD 36例,重症肺炎18例,ARDS6例,支气管哮喘4例,支气管扩张2例。强化组65例,男33例,女32例,平均年龄(69.4±13.1)岁,病因分布中,COPD33例,重症肺炎16例,ARDS8例,支气管哮喘5例,支气管扩张2例。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及病因分布等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包括心电监护、输液、呼吸道管理等措施。强化组接受24h综合强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1)病情观察强化护理:基于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变化快,责任护士应密切注意患者24h一般生命体征,尤其加强患者活动、进食、呼吸机治疗后的病情变化,除密切关注一般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患者有无发绀、呼吸困难等表现,观察患者有无咳痰、咳血,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上报主管医生。针对某些疾病的特点如哮喘,一般会在夜间诱发发作,应加强哮喘患者夜间巡护与病情强化护理观察。(2)呼吸道及通气加强护理:大部分重症监护室患者存在排痰困难,咳痰无力等问题,若痰液不及时排除,会加重患者二氧化碳潴留程度,进一步发展成为高碳酸血症。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呼吸道及通气护理,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密切关注呼吸机相关参数,同时加强患者口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定期漱口,避免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使用吸痰器时,严格按照无菌原则,必要时雾化吸入氨溴索、糖皮质激素等化痰、祛痰治疗,护士交接班时应密切关注,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3)饮食强化护理:由于患者多处于卧床状态,胃肠蠕动消化能力较弱,为避免吸入性肺炎,进食应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进食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食物,餐后及时进行口腔卫生护理。(4)改善雾化吸入方式:尽量采取小剂量雾化吸入,并且药物吸入前尽量使药物温度与体温相近,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发生。(5)环境舒适化护理:尽量保持重症监护室内干净、通风通气良好。将室温控制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定期清洁杀菌,清洁方式采取湿化处理,避免扬尘刺激患者呼吸道导致病情加重。杀毒剂不应使用刺激性强的杀毒剂,避免刺激患者呼吸道。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结束后基础疾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血气相关指标及一般生命体征。基础疾病治疗效果采用分级制:治愈,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相关辅助检查等显示正常。显效,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好转,相关辅助检查大部分正常。有效,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好转但未消失,辅助检查显示大致正常。无效,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体征未好转,或出现加重趋势,或患者出现死亡等不良结局,总显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基础疾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强化组治愈13例,显效21例,总显效率为52.3%,明显高于常规组总总显效率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前后血气及生命体征变化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pH值、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见表2,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6210,-0.7688,-0.2940,-0.3733,-0.5997,P>0.05。护理后强化组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常规组,t=12.1555,P

3讨论

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一般年龄大、体质差,并且多处于病情变化快,发展快阶段,如若不加强护理干预,易导致患者进入病危状态。部分患者不能完成日常饮食、起居活动,加之治疗带来的痛苦,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出现会加重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进而加重病情的发展。

由于现代医学发展为生物-医学-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常规护理已不能满足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护理要求,护理不仅要满足治疗需要,还要全方位地进行护理以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实施24h综合强化护理干预模式,从强化24h病情评估、强化呼吸道及通气管理、饮食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强化组基础疾病治疗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3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在各大医院急诊室留院观察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现有的护理模式、服务意识、专科知识水平及护士人力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了解急诊留观患者的现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患者共971例,其中留观3d以上的患者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龄50-94岁,平均(74.80±19.38)岁,其中50-60岁5例(9.26%),61-70岁10例(18.52%),71-80岁20例(37.04%),81岁以上19例(35.19%);留观时间3.04-19.08d,中位留观时间4.54d;疾病类型:呼吸系统17例(31.48%),心血管系统16例(29.63%),神经系统13例(24.07%),其他8例(14.81%);并发症:压疮2例(3.7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工作模式:功能制护理模式;人力资源: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日均累计抢救观察危重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需要负责5.67例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

1.2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结果

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存在问题如下:功能制护理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护士人力不足。

3讨论

3.1存在问题分析

3.1.1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人们生活、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急救护理服务需求在稳步上升。据资料统计显示,85岁以上的患者,每年要在急诊室就诊2次以上,老年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内比例高,并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北京宣武医院的统计资料显示[1],近3年抢救室老年患者比例由59.51%逐渐增长至62.36%。本研究54例患者年龄最大94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74.80±19.38)岁;其中60岁以上患者49例,占留观危重患者的90.74%。由于抢救室功能定位的改变,急救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直沿袭的抢救室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注重危重患者的抢救,忽视了患者的整体性和个体需求,不能满足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

3.1.2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老年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发生退化,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抵抗力降低,对疾病和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不同于青年患者;资料显示,急诊老年患者60-70岁的发病例数最多,首位高发疾病为神经系统疾病;71-80岁的发病患者次之,首位高发疾病也是神经系统疾病;81-90岁的发病患者位居第3,首位高发疾病仍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见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十分突出[2]。在本研究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3例,占24.07%,同时兼顾其他系统的疾病。老年患者体质较弱,病情发展迅速,症状不典型,病史复杂,对急性病的反应也存在个体的差异[1],因此对医护人员要求很高,需要掌握各系统疾病的理论知识及专科抢救技能,且老年患者在急诊室的抢救监护时间长,病死率较高,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老龄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53.88%,这将大大增加老年护理和与老年有关的慢性疾病护理的需求[3]。因此,提高急诊室护士对老年患者疾病特点认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1.3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一直以来,由于抢救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重急救轻基础护理,工作主要以抢救为主。面对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护士的工作理念、工作意识仍处于固有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急诊抢救室工作模式中,对于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意识欠缺。而老年危重患者患病时间长,病种多,多为反复发作,抵抗力低下,营养差,反应能力低下等因素都对基础护理要求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不到位引发出的后续护理问题如压疮、继发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带来难度。许春燕的报道显示[4],老年患者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成正比,且以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在本研究中,54例留观3d以上患者出现压疮2例(3.70%);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

3.1.4护士人力不足笔者经过对多家不同等级医院走访显示,各医院抢救室的工作模式基本上是“齐抓共管”,即抢救室当班护士共同接诊新患者,共同护理留观患者。在某种程度上,患者处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状态,尤其是抢救室患者较多时,留观患者的基础护理问题难以顾及更加突出。在走访中还了解到,各医院抢救室每班次每名护士要负责5-1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和观察护理工作。本研究中,本院每班次每名急诊护士平均需要护理5.67例患者,人员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

3.2对策

3.2.1实施责任制护理的工作模式为了提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自2009年5月起本院将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方法运用于抢救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对危重患者施行无缝隙护理:按照病情的轻重、患者的数量分为4个区域,每名低年资护士负责1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包括基础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每名高年资护士负责2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并负责所管辖区域内低年资护士工作的指导与质控,尤其加强对脆弱人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工作的落实。建立各岗位交班本,对有特殊护理问题的患者进行重点交接,以确保患者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经过近2年工作实践证明,这种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可将患者的护理工作责任到人,对落实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提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起到明显作用。

3.2.2加强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老年患者反应性降低,自觉症状轻微,即使病情危重,临床表现也常常不典型,且老年患者病情发展快,容易延误治疗。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自身伦理道德建设的培养,掌握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特点[5]。急救护理在整体医疗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老年患者的护理培训便于急诊护士在实践中与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在改善老年患者留院观察、治疗和出院方面将起到较好的作用。根据张俊梅、霍霞关于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分析调查显示[6],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因以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所以,抢救室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特点相关知识的培训尤为重要。为此,在2009-2010年年度培训中,培训内容上我们安排了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中急性疾病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抢救技能的培训;同时细化基础护理技能方面的内容,针对抢救室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和护理需求组织学习了轴线翻身,以避免因蛮力翻身而造成骨折;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动静脉穿刺后针眼出血时间较长,易引起皮下瘀血,因此要求护士拔针后按压5min以上,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延长按压时间。

3.2.3强化基础护理意识的提高与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培训、强化,更需要落实,只有通过落实才能将意识变为行动,也才能使护士认识到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护士的服务意识,我们提倡主动服务,不要等到患者或家属提要求才去做,并发症的预防做在前,不要等到出现并发症再去弥补;提倡换位思考,“如果你是1位从事护士工作的家属,你将如何护理自己的家人”;针对出现压疮患者造成的后果进行现身说法,使护士体会到基础护理工作欠缺引发后果的利害关系。经过近2年的实践证明,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认识的提高、意识的改变,可以明显提高护士基础护理的主动性。而且,护士在落实基础护理服务行动后所感受到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改善,更有助于工作意识的强化,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由于抢救室患者多,人员流动性大,护理工作量大,而老年危重患者多已丧失自理能力,既怕麻烦别人又不愿主动提出护理要求,护士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在接诊时认真查看患者、仔细交接班,及时发现老年危重患者因反应迟缓而掩盖的症状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主动服务。

3.2.4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急诊抢救室是一个抢救的场所,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急、危、重症患者或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7]。患者在这里经过紧急救治后,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就应转出治疗,实际上目前各大医院均没有办到,使急诊抢救室成为抢救病房或简易ICU[8]。抢救室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纯的抢救功能拓展到危重症护理[9]。抢救室的医护人员不仅要负责新就诊患者的抢救工作,还要负责抢救室留观危重患者的观察护理工作。本次调查中,抢救室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抢救室日均接诊及留观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要负责5.67例危重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护士人力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下,本院实施抢救室区域化的责任制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双轨制管理方法,即每例患者有1名低年资护士负责其具体的治疗护理工作,又有1名高年资护士对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落实和特殊问题给予指导和检查,同时实行副护士长24h待班制,24h均有护士长在岗。既保证了对抢救室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工作的指导,又加强了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此种方法还可减少因工作繁忙造成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疏漏。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4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延续性护理; 生存质量

The Effect of Continuing Nursing for QQL of Stable COPD Patients/YE Chun-y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8):093-095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ontinuing nursing for QQL of stable COPD patients.Method:80 stable COP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4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ducation management,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other conventional cares;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lso treated with continuing nursing included home oxygen therapy and respiratory gym,QQL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nursing,CAT of two groups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after 3 monthes and 6 monthes of nursing,CAT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16.1±5.2) scores and (16.6±4.4) scores while CAT of control group were (21.4±6.5) scores and (21.8±6.2) score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PD; Stable period; Continuing nursing; QQL

First-author’s address: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eping,Heping 517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34

COPD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肺疾病,其特征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且肺部对有害气体或者颗粒出现异常炎症反应,是进行性疾病。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是3%,其死亡率位居世界死亡原因第4位,WHO预计COPD将在2020年成为位居第5位的经济负担严重疾病,老年人由于多合并多种内科基础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更高[1]。COPD稳定期患者一般予以对症处理、教育、管理等常规护理干预,但对提高生存质量及降低病死率等效果并不明显。有研究认为,长期家庭氧疗结合呼吸操等延续性护理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并对运动能力、血流动力学及精神状态等产生有益影响[2]。本院纳入50例COPD稳定期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采用COPD评估测试评分(CAT)定期评价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80例。入选标准:符合(2007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COPD诊断标准,且为稳定期者;排除合并其他心脑肝肾血管严重疾病者[3]。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80岁,平均(68.7±6.5)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2~79岁,平均(68.4±6.7)岁。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教育和管理(如戒烟),对有适应证者按需给予支气管舒张药、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症(如化痰)治疗。常规给予护理指导,使用噻托溴铵治疗:噻托溴铵(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批准文号H20100194),以吸入给药方式进行给药治疗,以专用吸入装置吸入,1次/d即可,18 μg/次[4]。护理人员应及时制定患者档案,在取得配合后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过敏史及禁忌史,并告知家属注意预防跌倒坠床。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评估观察,对于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咳嗽及痰液黏稠的患者可进行雾化吸入,从而起到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的功能,以便于患者排除。对于需要吸氧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讲解氧气吸入对该病治疗所起的重要作用。注意防寒保暖,饮食营养清淡,指导患者放松心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包括长期家庭氧疗和呼吸操。家庭氧疗护理:采用鼻导管吸氧,时间10~15 h/d,氧流量设置为1~2 L/min。呼吸操护理:按照《COPD康复治疗指南》宣传片内动作规范,2组/d,15~30 min/组,每个动作连续10~15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动作,如病情较严重者避免下蹲等姿势,应从慢到快,锻炼3个月。以孕妇为中心,提倡稳定期家属进行陪伴照料。加强患者恢复期护理服务,如出院后恢复指导,针对出院后患者的依从性方面加强督促及合理功能性锻炼行护理治疗。针对治疗后肺功能恢复及日常作息进行延续护理措施,做好宣教与COPD知识学习,提高患者认知能力,详细介绍家庭有氧疗及呼吸操的作用、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5-6]。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大部分患者因为长期受疾病影响,对治疗效果产生质疑及抑郁、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通过及时有效地沟通引导给予安慰鼓励,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建立电子档案及知识宣教工作,针对每一位患者建立基本资料档案,以便实施正确有针对性的延续指导,也可减少日后护理工作负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给予现场演示及咨询。随访后对所有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临床护理人员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护理前,护理后3、6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肺功能。

1.3 评估标准 采用CAT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包括咳嗽、咳痰、胸闷、上楼、家务活动、睡眠、外出信心及乏力,总分40分,得分越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7]。肺功能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PEF)。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两组护理前CAT评分大体一致,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和6个月的CAT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肺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各肺功能评估指标大体一致,经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PaO2、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FEV1、PEF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的重要慢性病,急性发作后尽管临床症状缓解,但是肺部功能持续下降,加之大多数患者为老年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多不乐观,容易反复发作,并发各种心肺疾病,且容易发生抑郁、惊恐等精神症状疾病,死亡率较高[8-10]。COPD起病比较缓慢、病程漫长,以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和食欲下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气道阻塞及气流受限是COPD患者最主要的病生理变化,可引发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也能引发全身不良效应,加剧活动受限,严重降低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等 [11-12]。延续性护理是一种开放性护理方式,将护理从院内延续至患者出院。延续性护理方式完善了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建立护患互动,并促进了护患关系,有助有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13]。

本研究采用的延续性护理方式为家庭氧疗结合呼吸操。家庭氧疗可有效提高肺泡及PaO2,提高组织的供氧能力,降低或稳定肺动脉压,降低红细胞及血液黏稠度,从而减轻呼吸困难症状[14]。呼吸操则通过运动训练中的呼吸练习及体质锻炼提高人体摄氧能力。在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中,虽有采用长期家庭氧疗或呼吸操护理的相关报道,但一般为单独应用。有研究表明,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中重度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运动能力[15]。因此,进一步探讨家庭氧疗结合呼吸操延续性护理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纳入80例COPD稳定期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和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和6个月的CAT评分(16.1±5.2)分和(16.6±4.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4±6.5)分和(21.8±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在延续性护理中笔者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情绪延续护理,经研究表明,情绪的波动对治疗有一定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40岁以上人群该疾病的发病率可达到9%~10%,该疾病的病症可呈进行性发展,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劳动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其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9]。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常常会伴有活动性气喘、呼吸困难及咳嗽胸闷,这使得患者常会出现如郁闷、烦躁、痛苦等不良情绪,患者心理会产生对治疗的排斥情绪,直接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大大降低,为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非常重要[20]。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关措施,以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针对这一现象,首先要从自己的情绪管理出发,要以开朗、友好、耐心的态度去影响患者,细心详细地解答患者的每一个问题。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患者传递正能量,排除患者不良负面情绪,积极建立信心面对治疗、相信治疗、接受治疗。通过笔者调查分析,大部分患者出现恐惧心理是由于其本身及家属对相关病症不了解或者存在理解误区,导致患者不信任,护理人员根据该情况要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向患者和家属宣传正确的医学常识,并教授其常用、简单的护理方法,防止因护理不当导致病情恶化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家庭氧疗结合呼吸操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生存治疗,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中医杂志,2012,53(1):80-84.

[2]陈敏,赖天文,吴东,等.家庭氧疗配合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34-63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4]蔡睿,侯刚,王秋月,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对生存质量的评估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11,31(11):847-849.

[5]施劲东,何静,胡芸文,等.上海闵行地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病毒感染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6):667-672.

[6] Turgut T,Ilhan N,Deveci F,et al.Glutathione and nitrite levels in induced sputum at COPD patients and healthy smokers[J].J Thorac Dis,2014,6(6):765-771.

[7]方东萍,刘英,朱秀兰,等.“六字诀呼吸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13-815.

[8]过艳芳.长期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25-26.

[9]武东兴,景德莲,王桂云,等.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6-127.

[10]叶苑.长期家庭氧疗联合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3):125-127.

[11]余艳,崔焱,刘玉环,等.延续性护理对COPD稳定期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78-81.

[12]张彩虹,郭洪花,蔡小霞,等.运动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5):477-480.

[13]刘琳,贾宏博,王致洁,等.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75-76.

[14]肖义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3-4.

[15]玲.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2):158-159.

[16]文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72-73.

[17]庄茹娟,赵波.肺康复有氧运动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2-14.

[18]王少玲,符始艳,周家仪,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延续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58-760.

[19]李佳梅,成守珍,张朝晖,等.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03-606.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初级保健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142-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为特征,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气促或呼吸困难。目前COPD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四位,并且有逐年增加之势[1]。因发病率与人群中吸烟者的比例相关,吸烟是COPD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所以戒烟治疗就成为干预的优先之选。尽早戒烟可以改善预后并减轻症状,专业人员的建议可有效地改变吸烟习惯,且此类心理社会学干预如果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则结果更佳。研究显示,COPD对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三方面的生活质量都有影响。如身体锻炼、呼吸、咳嗽技巧,放松以及骨盆肌力训练已被证实可提高患者活动耐受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轻中度COPD患者,活动增加还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呼吸功能。可见,如果能帮助患者监测并计划他们的日常活动,可提高体力,减少呼吸困难并极大地提高其生活质量。初级护理保健系统的功能是筛查、诊断、治疗并对效果进行评估,以延缓COPD恶化,达到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体力及社会活动能力的目的。该系统也同时提供戒烟方案。在COPD临床护理指南中,患者教育是一重要方面。传统的治疗模式中,COPD患者只能从医师处得到必要的检查和疾病恶化时的处理方案。然而,因就诊时间有限,医师对患者病情变化的了解程度也受限。提供的建议往往局限药物方面。而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与治疗方案、健康教育及定期体检密切相关,其中,专业护理人员的作用尤其关键。但是目前尚无这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除初级健康保健护理外,系统化的自我护理教育方案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戒烟率以及对COPD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0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所有疑似COPD患者110例。研究期限为10个月,以每位患者就诊之日起算。纳入标准:测定使用支扩药后的肺活量,采用GOLD标准确诊为轻度、中度、重度及极重度的COPD患者。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失智症及酒精或滥用患者。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患者不在排除之列。110例就诊者中,62例确诊为COPD。向患者提供关于本研究的书面资料,确保其充分理解,并告知其可在研究的任何阶段自由退出后,52例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患者以性别和COPD的严重程度配对,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女26例,平均年龄68岁;男26例,平均年龄6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7岁,实验组平均年龄66岁。两组间合并症如肿瘤、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相似。两组性别和COPD的严重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

1.2 方法步骤

研究期间,安排实验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赴呼吸科门诊就诊2次,接受常规治疗,第1次由护士行肺活量检查,第2次由医师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就诊后填写相关问卷,两次就诊间隔3~5个月。间隔期内,实验组的患者还需另外来门诊接受两次自我护理健康教育。每次1 h,由同一名COPD专业护理护士负责培训并回答所有的咨询。实验组患者接受的教育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为重点,使其掌握应对个性化需求及疾病变化的能力。教育采用启发性的谈话来进行,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年龄、理解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有少许差异。但均包括以下方面:①讲解呼吸道的解剖与生理,以及COPD的影响。②测试肺活量,向患者阐释结果及影响。③优化药物治疗策略及吸入技术,向患者解释用药的原因、方式及时机。④指导咳嗽技巧以延缓感染及病情恶化。⑤按阶段变化模型指导患者戒烟,基于开放式问题来诱导患者思考他们的吸烟习惯并鼓励他们戒除。⑥指导患者如何应对COPD急性恶化。⑦在运动前后,分别测试血氧饱和度。⑧评价并指导安静及运动时的呼吸及放松技巧。运动期间及其后动态监测氧饱和度,令患者体验呼吸技巧对氧饱和度的影响。⑨关于日常活动及锻炼身体的谈话。⑩对于极重度COPD患者,强化饮食及营养补充方面的指导。■ 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咨询支持。■ 感染预防咨询。■ 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指导患者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节用药,并使之明了就诊时机。

1.3 评判标准

采用两套问卷进行数据采集,一为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另一套是笔者自编的问卷。SGRQ是评估呼吸系统症状对患者整体健康、日常生活及主观舒适度影响的工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症状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以5分制来评估;第二部分包括呼吸困难对运动能力、社会功能及心理的影响,患者只需回答“是或否“。报告分四部分:症状、呼吸困难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呼吸困难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综合评价。每部分均按一定的权重计0~100分,分值越高,健康状况越差。第二套问卷包括患者资料,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经历、对COPD的认知度、以及吸烟习惯。患者对COPD知识的掌握用一个问题来测定:“你认为你对COPD 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答案从“充分掌握”到“毫无了解”,分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组自觉症状(自觉咳嗽、咳痰、喘息及呼吸困难症状)、日常活动(如自理、清除积雪及身体锻炼)、心理社会以及生活质量等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P = 0.033、P = 0.019、P = 0.005)。

2.2 两组吸烟患者比较

实验组中有16例吸烟者,其中6例(37.5%)在研究期间戒烟。对照组中的14例吸烟者无一例停止吸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8)。

2.3 两组对COPD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COPD知识的掌握度有提高,对照组患者无明显进步。见表3。

3 讨论

常规治疗不能有效地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戒烟率。为了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系统的自我护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2]。本研究同样印证了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戒烟率。另有研究显示,患者对护士咨询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医师[3]。患者参与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也能提高他们的满意度[4]。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COPD患者势必增多,初级健康保健系统的作用也会进一步提高。为使患者改变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有必要进行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探寻最有效的早期筛查、治疗及护理措施,并培养更多精通COPD护理及患者教育的护士来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执行中来。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教育可显著地改善其生活质量、吸烟习惯和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实验组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减轻、体力及心理社会健康程度明显提高。实验组16例吸烟者中6例成功戒烟,而对照组无一例戒烟。实验组患者采用药物和科学的咳嗽及呼吸技术来应对气短、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的能力,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至为关键。很多研究均提示只有50%的患者在病情恶化时会咨询医师。可见,提高患者对病情变化的认知非常重要,可使其及时就医,接受必要的治疗。笔者认为,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归功于系统化、个性化治疗方案基础上的自我护理教育[2,5]。先前的研究证明在教育干预后[6],患者吸入技术、自我护理能力均得到提高,疾病恶化率下降。另一项研究中,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合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教育,可降低COPD患者再住院率、急诊、病假次数和夜间症状。生活质量提高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患者与护士间建立的信任。慢性病患者缺乏治疗依从性众所周知。而健康护理护士尊重患者的选择,并与之坦诚沟通,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疾病管理能力。本研究显示对于吸烟患者,肺活量测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启发式的谈话向患者讲解吸烟对肺组织的损伤后,再结合肺活量下降这一指标,吸烟者会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感觉气短的原因,并强化其戒烟的动机。实验组中约1/3的吸烟患者停止吸烟即为明证,原因主要在于教育患者并对患者关切及时的回应[7]。正如本研究所示,接受系统的自我护理教育的患者应对疾病能力增强,生活质量也大大地提高了[8]。不足之处是参加本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吸烟习惯无明显差异,然而拒绝参加本研究的10例患者(脱落组)中吸烟者占30%,60%的患者为中度COPD,参与者中仅36.5%的患者为中度COPD。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那些已经戒烟的患者很可能已经掌握了控制疾病进展的知识,而中度COPD患者因症状较轻,参与研究的动力不足。另一项可能造成结果偏倚的因素有,患者的美化结果以及对照组患者带有的失望情绪。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随访期仅10个月,未来多中心、更长期限的随访结果是否与此相似,尚属未知。

[参考文献]

[1] Gulsvik A. The global burden and impact of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Monaldi Arch Chest Dis,2001,56:261-264.

[2] 陈文彬,程德云.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39.

[3] Venning P,Durie A,Roland M,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cost effectivenes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nurse practitioners in primary care [J]. Br Med J,2000,320:1048-1053.

[4] Wiggington Cecil D,Killeen I. Control,compliance,and satisfaction in the family practice encounter [J]. Clin Res Methods,1997,29:653-657.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 (1):8-17.

[6] 葛福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 31(20):145-147.

[7] 黄素玲,曾淑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2-113.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5年9月-2016年5月未实施一体化管理收治的AECOPD患者150例作为普通组,于2016年6月-2017年2月实施一体化管理收治AECO-PD患者150例作为干预组。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4];本研究已取得患者本人同意,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干预组男105例,女45例,年龄54~75(62.8±3.1)岁;病程4~11(6.5±1.2)年;疾病类型:慢性肺气肿65例,慢性支气管炎56例,支气管哮喘29例。普通组男107例,女43例,年龄51~73(62.4±3.0)岁;病程3~10(6.2±1.4)年;疾病类型:慢性肺气肿67例,慢性支气管炎55例,支气管哮喘28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1.2.1干预组:患者接受一体化管理模式,包括:(1)科室成立一体化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根据科室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及业务能力合理划分一线责任护士、二线责任护士与一线医师,本次研究对象为AECOPD患者,由二线责任护士负责管理患者入院管理—出院后随访,实施责任包干制度。护士应针对入院患者积极评估,了解其病情现状及沟通能力、学历水平、对疾病知识认知能力等,针对性为患者加强健康指导宣教,提出管理诊断,AECOPD患者主要存在的管理问题包括:心理焦虑、呼吸困难、生活质量较差等,护士针对管理问题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管理计划。(2)首先加强健康教育:护士应利用多种方式为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包括发放宣传手册、组织同类型疾病患者观看疾病知识视频、利用PPT等多媒体方式为患者加强宣教,鼓励患者积极提问,针对性解释,告知疾病日常生活中管理注意事项。(3)饮食指导:护士应与家属保持联系,告知家属为患者提供高蛋白质、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食水果,预防便秘发生。(4)生活管理:护士应为AECOPD患者提供生活协助,鼓励患者保持良好休息,指导患者戒烟限酒。(5)心理干预:护士应评估患者内心焦虑表现,及时告知其治疗进展,为患者解释发病原因及复发可能性,告知药理作用,治疗前后均需仔细解释,取得患者配合,鼓励患者与其他同类型疾病患者保持交流,提高治疗信心。(6)呼吸道管理:护士应为患者提供氧疗管理,遵医嘱为患者提供低流量持续吸氧,做好湿化液更换工作,维持较好室内环境,保持病房内温湿度适宜,积极巡视,观察患者呼吸困难表现,遵医嘱选择适宜吸氧方式。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包括为患者演示缩唇呼吸方法,告知患者呼吸时,经鼻吸气,后缩起双唇,缓慢呼出,坚持深吸缓呼原则,指导患者每天练习2次,每次10min。(7)出院后由二线责任护士负责随访管理,随访时间为0.5年。1.2.2普通组:患者接受疾病一般管理流程,包括入院后积极查体,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包括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等,登记一般资料,向家属了解患者日常生活、饮食、运动习惯等,遵医嘱积极用药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呼吸表现,提供吸氧管理。遵医嘱使用药物做雾化吸入治疗,为患者解释疾病发展过程及后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护士联合家属为患者提供生活管理,加强护患沟通,提供用药指导。

1.3观察指标

(1)根据《实用肺脏病学》制定疗效评估标准[5],显效:患者呼吸困难表现、咳嗽、气喘、排痰等均消失,肺部湿啰音减少,患者出院;有效:患者呼吸困难表现得到有效缓解,其他临床症状均减轻;无效:患者排痰量较多,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科室采用国际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6]于出院前1d为患者评估,观察内容包括精神状态、日常活动能力、自理行为及家庭角色等,每项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较好。(3)科室自制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于出院前1d由护士负责发放与回收,问卷内容包括管理服务态度、用药指导、饮食原则及运动干预等,指标包括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总例数×100%,问卷各条目评定者信度值为0.8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敏感地反映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6.00%高于普通组的5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81,P<0.01)。见表1。

2.2满意度

干预组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9.33%高于普通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89,P<0.01)。见表2。

2.3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组患者经管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