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专业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专业建设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
1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标
高等学校实验室承担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1]。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验平台的改建和扩建,使学生能够完成专业课上机,计算机硬件设计类实验和网络、信息安全类实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能促进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构建社会服务平台,学生能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使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配套网络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制度建设,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进入国内领先的专业实验室行列。
2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概况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其专业实验室是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下属的专业实验室之一,承担计算机专业本科生28门课560学时以上的上机和实验教学任务,还可向全院乃至全校范围选修上述课程的其他学生开放[2]。经过几年投资建设,我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已经建成集教学实验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社会服务平台于一体的六大功能实验室:硬件课程实验室,软件课程实验室,网络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iMac创新实验室,Oracle大学教育合作中心实验室(如图1所示)。
图1 功能实验室构成
3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3.1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能够保证200名以上学生同时上机,每个实验室安装教室管理软件,支持200个以上节点同时收听,可以保证整个局域网的同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成以不同功能为主体的功能实验室。
硬件课程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购置了唐都计算机组成原理CM3+实验箱,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IT++实验箱,亿道电子嵌入式ARM实验箱,无线传感器节点实验板,另外由专业课教师自行研制了FPGA实验板。可以承接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3]、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实验等。
软件课程实验室能够保证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图形学、数值计算、编译原理、软件课程设计、语言类课程的上机。每门课程用到的软件是根据课程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要求实现最优配置。
网络实验室购置了锐捷网络实验平台6组,每组支持6个节点,可供一个班学生同时进行网络抓包、网络攻防等计算机网络实验。
信息安全实验室购置了中软吉大信息安全实验平台和西普阳光无线移动网络安全实验平台。可满足计算机本科专业认识实习、密码学应用与实践和网络安全课程设计等本科生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需求。
iMac实验室由35台苹果iMac一体机和35台iTouch构成,针对业界流行的先进网络开发技术,开展面向iOS的实践创新应用训练平台建设,满足计算机专业的生产实习和iOS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高级编程技术、人机交互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验需求。
通过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上机实验课程和各类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的必备环境条件,为计算机专业以及面向全校的基础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基本实验环境,为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在完成基础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计算机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一方面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同时能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亿道电子的嵌入式ARM实验箱作为科技创新平台之一,为本科生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操作系统移植、驱动开发、应用软件设计提供了支撑。异构多核SOC研发平台是基于ARM11和FPGA的开发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多项创新项目,也为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提供了前期训练环境。电脑鼠走迷宫平台源于计算机学会主办的电脑鼠走迷宫比赛,该比赛不论在硬件设计上还是软件算法上对学生都能起到很好的训练。iMac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平台,学生已完成了很多应用软件设计,包括为我校60周年校庆制作的宣传软件,放在苹果商店里供大家下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经过创新平台训练的学生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更具优势。
3.3 社会服务平台建设
Oracle大学教育合作中心实验室是校企合作实验室,为学生搭建面向社会需要的平台,提高学生竞争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Oracle大学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大学里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实践,学习结束通过考试后可取得Java认证。这是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种全新探索,实践表明该模式对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3.4 网络化建设
3.4.1 网络部署
计算机实验室网络部署如图2所示,网络部署范围包括六大功能实验室、中心控制机房和仪器维修室。每个实验室墙上的网口均可以直接连接到校园网,学生通过校园网门户网站连接到互联网,但是学生校园网账号均非国际网站账号,为方便学生在国际网站查阅资料,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开通了光纤宽带网络。为便于管理,在每个实验室内安装切换器。当切换到宽带网段后,实验室的PC机将通过核心交换机连接到中心控制机房的路由器上。采用双WAN口路由器,WAN1为20 M光纤宽带,WAN2为100 M校园网,通常路由器配置为主备模式,均从WAN1口出,如有特殊需要可改为均衡模式。无线方面采用大功率无线信号发射器,所有实验室均能接收到无线信号。整个网络环境实现了集中控制和单独控制的统一。
图2 计算机实验室网络部署图
3.4.2 网络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和排课管理。由实验室教师共同设计完成基于B/S架构的设备管理平台和排课系统平台,用和SQL Server2005实现,部署在服务器上。设备管理平台主要实现对设备的查询、购置添加和报废转移删除操作。排课系统平台可供学生、教师随时查看实验室使用情况,以便安排自己的上机实验时间。系统中将登录用户身份分为3类:学生、教师、管理员。学生教师登录之后均可以查看实验室使用情况,教师可以在系统中指定某个学生进行排课设置,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对排课情况进行最后审核和。该系统节约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排课沟通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5 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计算机实验室有专职实验教师5名,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平均年龄33岁,其中有两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为提高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院制定了《实验室教师考核办法》,明确了实验室教师工作方向,鼓励实验室教师参与教研、教改项目,指导学生创新等,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该实验室承担独立授课的实验课一门,实验室教师负责独立授课实验课的讲授和其他实验课的辅导,同时参与本科生创新项目指导,软件课程设计指导等,参与多项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撰写多本实验指导书,参编多部教材,并正式出版国家级规划实验教材一部。
3.6 制度建设
经过多年的实验教学并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的特点,学院先后建立了各种实验室管理制度,从大的方向分为以实验室为主体的制度和以人为主体的制度(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室制度规范
《实验室工作人员守则》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各项规则,尽心尽责,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4];《学生实验守则》是要求学生在实验时服从管理,合理使用设备,爱护设备,损坏设备要赔偿。《实验室值班人员记录》是责任到人的重要保证。实验室的安全非常重要,为此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严格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教师、学生认真执行,以保证设备的安全。《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和《实验室设备维修制度》是为了加强对设备管理而建立的制度,它要求对每台设备建立技术档案、使用和维修记录。这些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实验室的管理规范整齐、有章可循,推动实验室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4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在学校、学院的大力资助下,在教学实验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网络化平台、教师队伍和制度建设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实验室教师还须不断学习,不断跟进,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室管理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教学与科研环境,建设具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廖勇,琚生根,周刚.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47-149.
[2] 付洪威,杨华,刘云.通信工程实验室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40-142.
计算机专业建设范文2
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已经社会化,尤其internet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近几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对口率低。本文以一个中职一线教师的角度,从师资力量培养、专业培养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实训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不足
(一)“双师型”教师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状况数量和质量都不达标。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发展迅速,而很多计算机老师的知识储备都来自于上学时期所学教材和书籍,知识陈旧,另外计算机的实践性较强,专业教师如果不能走到生产实践中去,动手能力弱,就造成所教的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
(二)培养方向模糊职业教育实质是就业的教育。但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只是为了扩大生源渠道,一味迎合学生从众、求新心理,对专业本身缺乏深入了解,专业论证不够充分,且没有经过调研,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考察条件是否具备,造成专业设置仓促、盲目,专业目标宽泛,不能够做到培养真正具备一技之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欠佳因师资力量缺乏和培养方向模糊,就存在因人开课,因流行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严重失调,培养出来的学生“博而不精”,“似会不会”。
(四)实训条件不足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中职生在众多高职、本科等高材生面前明显处于劣势,如何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保持自己的特色是关键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
(五)教学方法陈旧实训条件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教学方法的实施。现代职教教学方法的内核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和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
(六)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考试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或几乎取自教材,很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看似考试成绩很高,可在这个“人才饱和”的形势下,仍出现了“技工荒”,中级工高级工获得“优秀”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打字员的工作,计算机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仍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
二、针对不足做出的思考
(一)调整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师资队伍建设长期规划,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把教师放到企业实践锻炼,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技能,并具有技术服务能力。也可采用脱产或在职进修、短期培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现代教学技能、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
(二)以就业为导向,拟订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发展方向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准绳,紧贴行业,联系岗位,分析、开设、发展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高水平劳动者。计算机专业也是如此。比如:针对当地中小型企业文秘文员岗位需求,开设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突出计算机日常维护、office办公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针对当地中小型广告公司较发达的情况,开设广告设计专业,突出对图形图象处理和音视频剪辑软件的使用;针对当地建筑行业较为景气的情况,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突出3D和CAD等软件的使用。总之,就是努力培养满足岗位实际需要的人才。
(三)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好的课程体系,是决定专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其课程体系更应紧扣市场和岗位,不断更新发展。且基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逻辑思维较差的情况,更要加大实训课程比重,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课要少而精,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无需开设所有相关课程,中职院校是为培养技能型人才,面面俱到,博而不精会使学生在哪一个行业上都不能胜任。
(四)实训条件改善要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增加微机数量及相关设备来改善上机条件,至少要保证实训课占专业课的一半以上。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吸引社会和企业力量,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紧密结合。
(五)教学方法更新1.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和顾问,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价反馈”整个工作过程。每位中职教师都应明确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明确这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地开展教学工作。2.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中职教育不必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应以“技能培养”为核心,面向应用,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案例和实习课题。
(六)教学评价的改变既然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那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专业技能水平如何,而不能以一张试卷为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评价要以专业技能的考核为主。计算机应用的专业技能考核方法很多,可选取一个以“技能”为主的考核平台作为学生技能考核的标准,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走出教室的机会,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中测试,使学生在技能考核的同时,获得用人单位认可和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以此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教育部.
计算机专业建设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计算机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国IT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普遍推行现代化管理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随着IT业的快速发展和IT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但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设备维护与顾客服务、软件开发与硬件维修以及系统配置、监控系统等人才最为短缺。因此加快专业改革,尽快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校计算机专业早在2012年就立项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在2014年又被省教育厅立项为浙江省特色建设项目,下面就以应用型转型为背景介绍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路与做法。
一、应用型转型的背景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4年来,全国高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取得显著成绩,呈现许多亮点。
2012年1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基地建设,调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合力。2013年11月,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又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现代高校依托行业、适应社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研发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走“应用型”道路,强调围绕行业、产业建设专业群,“应用型”既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又体现在学校有能力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提出本科应用型转型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含义。从背景来讲,有两个方面: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背景;从含义来讲,有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科研工作定位于面向行业、产业的应用研究,转型路径定位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转型的基本思路
1.明确办学定位
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
2.走应用型道路,专业结构调整先行
围绕IT行业、信息产业,建设相应专业群。
3.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人才要面向职场,在培养方案中对实践环节(实验、实训、实习等)应予以特别的重视,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4.注重专业核心课改革
必须结合科技发展、行业需求、工程认证等几个方面来调整核心课程、改革授课方式。
5.重视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应用型一是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二是体现在学校有能力为社会和企业的服务,而服务能力的基础就是学科的水平。
6.“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所谓“双师”,更重要是强调能力,强调老师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1.专业建设的基础
几年来,我们一直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申报新专业,建立专业群,注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明确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挂职锻炼或参加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以积累实践经验。本专业设置有4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与市公安局、中国联通等单位联合建立实训基地4个,同时与市内外10多家企业有业务联系。
2.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计算机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高质量实训项目有待加强
(2)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4)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
3.专业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企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重新构建计算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强化实践工程能力,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2)专业建设目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目标:
以IT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企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重组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核心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以IT企业实际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专业人才,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总体框架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形成一套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充分挖掘现有实训基地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争取学校财力和政策支持,新建1个生产性的IT技术创业创新实习基地,1个网络工程实习基地,更新完善相关软硬件设备。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并制定和完善相应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度。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大力加强专职教师的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及实践教学能力,所有专职教师都要参加企业项目实践,鼓励教师承担软件服务外包任务、到企业进修、参加企业和行业技能培训等。
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目标:
针对教学过程建立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健全评价、考评、激励等管理制度,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1)技术服务建设的目标。通过同IT企业的紧密合作,依靠校内高水平教师、学生和学校聘请的IT行业专家,创建IT技术服务中心,承接校内外的IT技术服务任务,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各类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社会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的目标。从技术培训、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实训环境等方面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本地区普及计算机技术做出贡献。其次,以IT技术创业实习基地和网络工程实习基地为基础,创建学生创业中心和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持中心,为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创业和本地中小型IT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四、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培养规模和专业方向设计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改变原来的按专业培养模式变为按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确定三个主要专业方向:软件开发(Java)、网络安全、网页设计等。为深化这一建设方向,计划将“专业内方向细分”与“定向强化”相结合调整课程设置。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专业定位与特色
(1)专业定位: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行政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一线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素质前提下,偏重工程实践及应用,重点是培养实际编程、软硬件维护、行业专门工具软件的使用技巧等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语言表达、专业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知识面、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通专结合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专业建设特色:以专业模式的改革,带动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主要表现为:减少课堂教学的总学时数,加强学科基础内容教学、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优化课程内容,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立创新实验基地和科技竞赛激励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产学相结合,能力与素养并重”的办学理念,采用三级保障措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1)课程设置上采用“大平台,小模块”。“大平台”是通过开设计算机类通用公共课程,如“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既可以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又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提供理论知识储备,使学生更具发展潜力。“小模块”即按照行业企业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应用特定技能”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技术人才。
(2)教学方法上引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形成以“项目为主线,任务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主”教学体系。
以项目统领整个学科体系,教师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每个任务包含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相关知识点的集合形成每门课程。如图所示:2.3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练、做”四位一体,以“做”为主,“学、练”结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期间熟练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组建一个局域网;设计一个小型网站;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一项多媒体形象设计。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根据IT企业工作流程,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需要完成的具体实操内容,进而重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建设要推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就是将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也必须做相应的改革。第一、制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办法,加强过程监督与考评,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建立完善社会需求、质量跟踪、课堂效果三项调研的制度。第三、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责、权、利;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管理制度和考评办法。
(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安排社会需求调研、企业挂职进修、承担社会服务外包项目方式,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以进一步提高其市场拓展能力和专业建设指导水平。在若干年内使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达到80%以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顶岗工作或开发实际应用项目经历,每年在企业工作不少于一个月,鼓励年轻教师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另外还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继续加大“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除了每年组织学生和教师赴实习基地参加实习之外,争取与企业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专业建设的过程,是扩大学校社会服务的过程,也是增强“校企合作”的过程。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加强与本地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利用资源和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服务,坚持“走出去,招进来”的路子,深入市场为计算机应用等服务行业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教师在加强社会服务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声誉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勉.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校人才培养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2(6)
[2]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及十三五规划.中国报告网,2015.6.10
计算机专业建设范文4
关键词:就业需求;专业技能;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下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技术、服务人才。而当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也面临挑战。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应当做好哪些工作,又该如何落实,成为我们每一个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1.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每年在学生就业或顶岗实习期间,我和我的同事往往会在喜悦中留下很多无奈!喜悦是因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高,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就很容易就业;无奈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就业岗位和专业毫无关联――不对口。据我了解,这种现象在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生中都存在。
2.缺少专业的熟练工人
我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而且,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很多都与企业、市场严重脱钩,在学习的三年内也很难做到大面积的校企结合,这就导致对口的熟练工人严重缺乏。
3.人才跟不上就业市场变化
计算机的硬、软件发展非常迅速,计算机的应用也往往建立在新的硬件和软件操作基础之上。许多学校因为经济拮据,设备更新缓慢。教材更是如此,在大纲和教材上,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这就导致计算机硬件、软件、教材跟不上发展需要,人才也跟不上就业市场变化。
4.缺乏高端的技术操作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本身很差,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的提高。所以,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也不可能太高,这就导致高端的技术操作人才严重缺乏。
二、面对实际问题,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解决
1.强技能,重指导――拓宽就业范围
所谓强技能,重指导,即加强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注重就业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专业学习是为就业服务,学生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立足于社会。让学生懂得“今天求知是为了明天谋生创业”。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了解多能,教师要强化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计算机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将训练范围拓宽,以适应广泛就业和再次就业的需要,增加选修课程。
2.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搞好校企联合,结合市场办学,突出重点专业课程。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更应加强就业指导和企业合作,因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本身就十分宽阔,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入学素质,在三年内很难将计算机这一专业学得精、学得透彻。如果能加强校企结合,针对企业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就能进一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3.围绕教材更新开展好校本研究,弥补硬件不足
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速度快,必然带动这一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适合发展的软硬件设施。同时教师应开展好校本研究,随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制定出既符合技术发展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校本资源,弥补硬件不足。
4.进一步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树立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已显得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内容不够合理、教学投入缺乏等等,均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在调整课程设置上还要综合考虑学校的设备投入、专业课的就业前景、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在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配套等情况。
5.通过技能考证促进技能学习
在就业时,企业虽看中技能证书,但企业更注重实际能力。当然他们更欢迎既有职业资格证书又有实际职业能力的人员。我们通过技能考证,让教师重视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中职学校要结合实际,在主要专业方面建立实习基地,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为今后适应工作岗位和顺利求职打下良好基础。为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努力达到相关专业技能水平,取得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证书,以考证促学习,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取得一个证书,就为就业增加一枚砝码。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学好基础计算机理论的同时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围绕就业方向强化专业教学,弥补不足,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好自己想学的知识,学好企业需要的知识。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成为积极的、有目标的过程,通过专业学习迅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会一技之长,为走上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应世根.对中职学校IT类专业领域实施课程置换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33).
[2]张永梅,吴志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3]马民生,马友忠,任刚.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实践课课程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
计算机专业建设范文5
一、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建设
(一)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建设的必要性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应用及多媒体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精通本专业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与应用技术,能够进行平面图形制作、会展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影视资料编辑、应用软件的编程、开发、调试、技术服务,以及精通软件销售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工作室的建立能够完成这一要求。“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来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运行机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在工作室中,教师与学生地位相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融为一体,通过研究性和合作性学习,进行科技项目的创新与设计。通过工作室中一个项目的完整制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拼搏、相互合作交流等品质,真正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
(二)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型团队建设的可行性工作室的运行涉及到教师、学生和企业等多个群体,学生学与做的大部分时间也在工作室内进行,教师既是课程的讲授者,又是项目的策划者,如果没有科学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教学组织、评估体系,将无法保证创新型团队的形成和发展。遵循的原则有三点。一是统一目标。创新型团队需要有一个共同明确的建设目标,每个成员也必须认可这个目标并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兴趣和动力。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团队的目标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平面设计、网站管理、网络维护、软件编程等,每个团队所制定的目标都应在成员的能力范围内。团队成员还应该有合理的分工(例如,完成网站建设的项目,就需要有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等方面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二是知识结构互补。创新型团队的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专业水平,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决定了整体的运作效果。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是承接项目,一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往往涉及面广任务重,因此,靠一个成员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发挥优势,科学分工,协同作战才能完成。三是稳定发展。保持团队的稳定性是实现既定目标最有力的保障。团队应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和规则,规定入队成员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团队工作的时间。固定的团队成员有利于相互间的配合,有利于高质量成果的产生。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参与工作室项目,共享学习资源,共同研究体验和收获。成员的更新是创新型团队的必然选择,它一方面破坏了团队的稳定性,一方面又给团队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成员的更新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低年级成员的脱离,二是高年级成员的毕业。对于毕业的团队成员应时时关心和支持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担当技术顾问的同时,给团队成员提供行业信息和实践机会。实现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明确创新型团队的培养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导向,是行为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是整个行动过程的指南,目标是否明确、规范、具体、可操作,直接影响后期行为的完成和评价。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基于工作室的教学平台培养创新型团队,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取得的成果为标志,不仅能够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领域、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二,形成团队组织和团队文化。一个大项目和难项目的完成离不开和谐团队的分工合作。首先,团队成员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其次,团队成员要内部和谐,团队成员应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科研项目中充分发挥出团队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再次,团队成员还要具有积极进取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技术成果不是瞬间即成的事情,而是个漫长奋斗的过程;最后,知识结构要合理化,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应通过旁听相关课程、听专家讲座、自发传授经验等方式,完善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第三,建立保障和激励体制。激励就是动力,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制度、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团队成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团队成员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产生高质量的项目成果。对于参与重大项目制作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励制度,例如,进行一些物质奖励;增加学生积分,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参考;减少学生的课程学分;免考部分课程等等,同时也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计划基金”、“优秀创新团队”、“优秀创新个人”等奖项,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让学生摆脱其他繁重的课业负担,进行全身心的投入。第四,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优秀团队的发展不仅需要团队自身的创新文化氛围,还需要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团队文化与高校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工作室应该营造一种坦诚、开放、平等、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成员的工作热忱,激发成员的创作动力,满足成员的归属感。
二、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型团队的主要作用
(一)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创新能力“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工作室”制下,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整个制作过程,直接体验到专业知识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质量。通过项目,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并用”,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人是教师,教师承担项目的指导工作,确定团队的研究领域,明确团队成员的合理分工,主持项目的立项和研究等。这些要求教师既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又要有精湛的学术成就。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责任意识,才能带领好团队,保证工作室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扩大学生就业就业机会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实践平台是工作室制。近年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几率较低,高校应给在校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储备和实习实训。一个成功的创业案例离不开好的项目,也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团队。创新型工作室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塑造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团队成员在工作室中既能学会与人沟通,在困难面前寻求帮助,又能学会乐于助人,理解和尊重他人。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创作,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这些为学生日后的创业就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四)开展社团科研活动,提问科技创新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涵盖面广、涉及的专业门类多,因此很难让一个队员在有限的专业领域内完成一个项目的制作。只有通过社团活动,在自由、和谐、民主、宽泛的学术氛围中,相互交流、比较参考、批判创新、寻找真理,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素质,增强团队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产生高质量的项目成果。据统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团队获奖占了约80%的比例。当前,单位举办的学科竞赛中,设立的团队比赛项目越来越多,这也表明了团队合作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三、总结
计算机专业建设范文6
关键词: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生人数约50万,每年毕业10多万人,但是真正能够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人数却不足50%,软件企业找人难与计算机专业学生找工作难的“怪现象”一直是困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杨芙清院士在计算机事业50年庆典上谈到软件人才培养时指出,“软件人才培养偏重学科型,面向产业、适应企业需求,实际工程能力强的人才缺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强调必须“面向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大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是当前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实施“质量工程”和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现状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明确指出,计算机专业实习可以有多种形式: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这些环节都是希望通过实习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它们各有特点,各校实施中也各具特色。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两方面的问题:(1)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环节很难有效开展;(2)面对大量的学生,学校的师资和场地等条件不能应付,更难实现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从而造成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出现困难。
应运而生的国内“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大量出现,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依托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产业化、数字化和国际化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为园区内的软件企业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平台。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中国苏州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安博教育集团”,正在建设的“天津软件园区”。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事部 科技部 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07〕16号)精神,针对院校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现状,以探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为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联合安博教育集团,举办了“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高峰论坛暨‘IT实训推广工程’2008年会”。为了贯彻副总理在南京主持召开的服务外包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加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人才培养与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滨海高新区、天津市教委定于2009年3月28日在天津联合举办了“2009中国天津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可见,从教育部到市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04版培养计划执行和08版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的“毕业实习”环节的实施,与众多“软件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民航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特别是“海航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部分合作。但是由于学生到校外实习一般费用较高、实习点分散,而社会企事业和民航单位还担心泄露机密、干扰正常工作等原因不愿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同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对实习时间、实习岗位和接收学生人数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学生只能观摩不能操作。这些问题与目前学校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冲突,突出表现在:(1)毕业实习经费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大面积学生校外实习实训;(2)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管理难度大,无法运作。因此,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与实训”问题一直没有寻找到一个具有长效性和良好管理机制的“校外实习”和“校企合作”模式。
为此,立足学校实验教学环境,引进民航信息部门、社会和IT企业的项目与人力资源,通过实习实训教师的强化培养,建立校内计算机实习实训基地,对于切实保证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运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思路是:围绕民航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产业需求,特别是滨海新区软件人才的需求,学习国内“软件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入社会和民航信息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以校内“实训课程+实训项目”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立项+专业认证培训”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区,依托天津软件园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或者联合实验室,搭建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公共平台。
图1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基本架构
3.1 “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与实践
2003年以来,针对计算机专业04版培养计划在第七学期开设12周(6学分)的毕业实习环节,依据“计算机专业教指委”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建设规范与《专业认证》等指导精神,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与执行现状,在探索“传统学科知识+前沿知识+工作场所知识”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了以实训课程为核心、有利于市场计算机紧缺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并在我院03级、04级和05级三届本科生中不断实践与改进,形成了目前(如表1所示)相对稳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体系。
表1计算机专业目前毕业实习内容构成
序号 实习环节 实习方向 开课名称 时间 考核方式
1 实习方向分组实训课程 网络技术方向 基于JavaEE的项目开发 第1~6周 结课考试
软件开发技术方向 基于.Net的Web应用程序开发
硬件技术方向 嵌入式系统开发
虚拟现实技术方向 V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GIS开发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方向 基于Matlab的语音图像特征分析
2 讲座 民航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
(聘请民航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校外IT企业专家授课)
3 实训项目开发 由各实习方向教师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实训项目的开发 第6~12周 综合考核
4 启动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选题 第15~16周
毕业设计任务确定 第17~18周
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主要包括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采用集中实训与分散项目开发、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组织形式。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为后续的毕业设计综合实践环节(表1中虚线框部分)奠定了良好的项目实践基础,计算机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在软件开发主流需求方向.Net和Java两个方面的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其中,连续三年外聘“海航信”项目主管为本科生开设“民航信息系统与项目管理”课程,有效促进了本专业学生对民航的了解,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大部分优秀学生都进入“海航信”工作,并成为骨干。为保证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所制定的《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二级学院实验实习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3.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建设、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组织、计算机专业认证等方式,拓展学生专
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所需专门人才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的一项困难工作。2004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在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的建设:“计算机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成立以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学校科技立项数目达到了102项,参与科技立项的人数达到215人,接近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的40%,表2数据清楚表明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科技立项的增长速度。目前课外科技立项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在校本科生从入校开始的一项重要任务,“基地”也逐渐成为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断打造计算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2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参与校级科技立项与分布情况
年度 项目数 参加人数
2003 5 5
2004 1 1
2005 4 3
2006 23 20
2007 15 47
2008 43 108
2009 11 31
合计 102 215
(说明:其中2009年只是第一批立项数据)
(2) 计算机专业认证与培训体系的建设:计算机学院通过市场调研,积极引入社会培训优质资源开办了思科网络学院,将“思科网络技术CCNA培训”引入课外实训,在加强学生网络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地增强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专业有近100名学生通过培训并参加了认证考试,04级的刘蔓同学因CCNA和CCNP成绩优异被华为录用。目前计算机学院还在进一步考察并逐步引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00年5月26日启动的一项面向全国的普及型实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ITAT教育工程)等社会公信度较高的专业高级认证培训体系。希望为在校学生的社会专业技能培训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
(3) 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的组织:2006年以来,由计算机学院承办的“校内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在为全校本科生提供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竞赛基础平台的同时,还为每年下半年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提供了人才选拔和储备,近三年我校在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获得包括2次最佳组织奖在内的优异成绩75人次,接近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的15%(如表3所示),其中2008年囊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组所有一等奖,进一步巩固了在天津市位居前茅的地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竞赛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表3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近三年参加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获奖人次
年度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创新成果软件技术类(“华苑杯”、“高新杯”) 第九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年一次) 最佳组织奖 合计(人次)
2006 5 5 13 0 / 1 24
2007 1 6 10 7 8 0 32
2008 5 5 4 4 / 1 19
总计 75
3.3实习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计算机专业实习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计算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由学院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专业负责人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和专业建设的要求负责实习规划、实习方案与相关管理办法的制订,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实验中心与学生队负责相关实习工作的组织落实,教务科负责实习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与组织协调。
(1) 教学组织:实习小组组长由专业方向负责人担任,实习小组成员由各方向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学院综合实验室。实习项目的教学大纲由各专业方向负责人与授课教师共同研究确定,学生校内实习题目由实习小组教师负责拟定。
(2) 师资队伍的建设:从03级首次试行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环节以来,计算机学院先后组织.net技术方向、Java方向和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负责人到苏州实训基地和相关专业方向进行专门培训,并通过教师岗位聘任工作量的补贴等方式积极鼓励所有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指导,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实训课程授课教师与实训项目指导教师队伍,他们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
4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思考
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目前在国内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几乎没有,仅有一些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或高职计算机专业建立了以校外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体系,我们在建设与实践过程中获得以下一些思考:
(1) 实习实训环境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平台建设的基础。目前计算机学院综合实验室拥有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和应用4个子实验室,学校投资近1000多万,基本上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基础与实训课程的实验要求,但是专门用于专业实习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还不完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主要以学生在宿舍(个别学生在实验室室)自己开展为主,很难真正满足实习实训质量
要求。为此,还需要学校在大力发展特种专业的同时,统筹发展对学校所有专业都有支撑作用的计算机专业。
(2) 实训教师的持续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是平台建设的核心。近年来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践教学”等不良学术风气对教师实施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影响很大,多数本科生往往接受不到经验丰富和成果突出老师的项目指导,多数致力于学生科技项目指导的教师没能得到足够的政策与精神支持,这种“不正常现象”也需要学校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下大力气纠正并给予政策引导。
(3) 校外资源引进与实习实训管理体制机制是平台建设的难点。校内实习实训教学资源的不足,只能依靠行业与社会资源的引入来补充,目前我们正在加强与天津市软件园区和“海航信”的深度合作,不断完善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培训机制。但是学校关于《实验实习费管理规定》、《本科学生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和《本科生校外实习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体系中涉及实验实习教学与经费管理方面的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校企联合办学”等实习实训教学发展的要求,尽快实施体制与机制改革、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势在必行。
5结束语
本文针对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实训这一制约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的瓶颈问题,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搭建,一方面,探索新形势下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解决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问题;另一方面,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实战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通过民航与社会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入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解决校内教学资源与实训项目不足的问题,期待更多的领导和老师进一步深入关注本科在校生的实践环节,为切实落实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效果提供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蒋宗礼,杨波,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2] 袁驷. 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11-13.
[3] 马小军,王育坚.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浅析[J]. 计算机教育,2009(2):9-11.
[4] 蔡敬民,董强,余国江. 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78.
[5] 王向红,肖雄. 重视学习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95-96.
[6] 李焰. 论培养IT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26-27.
[7] 汪卫星. 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