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1

1.全国地质技能竞赛情况导向分析及意义

1.1全国地质技能竞赛情况分析。

从三届竞赛情况看,每届比赛内容变化不大,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逐届提高。竞赛一般分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地质标本鉴定和地质知识竞赛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考查选手熟练应用基础地质知识和地质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要求参赛队在规定时间里根据已知的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把一张给定的标准1:5万地质图(其中1/3-1/4的地质内容已删去),恢复图幅的原貌,并编写完整的地质报告。此单元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制图能力,更考查学生对基础地质的掌握和应用技能,内容涵盖了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沉积岩岩相学、矿床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等多门学科、课程的知识点,是对地学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第二单元为野外地质技能竞赛,要求参赛队完成一条1:1000的岩性及构造信手剖面图并完成相应分层、重要地质现象、数据的文字描述和记录,并对剖面进行小结。此单元是考查参赛队野外地质观察、仪器使用、现象描述与记录、分析总结及编写报告能力,是对学生地质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第三单元为地质标本鉴定,考查参赛队矿物、岩石、矿石和古生物标本及光片、薄片的鉴定能力及相关仪器的操作能力。要求参赛队成员等准确鉴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古生物化石及多金属矿石手标本和薄片,给出详细而完整的鉴定报告;第四单元为地学知识竞赛,考查参赛队掌握地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迅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竞赛题型和内容可以看出,地质技能竞赛是对地学类本科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检查,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也是对地学教育发展方向的指引,无疑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教师的知识传授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全国技能竞赛的导向分析。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地质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三届竞赛内容和形式设置来看,我国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地学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达到自己动手,会使用先进的野外技术装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1][2]。比赛过程中,无论是地质填图、标本鉴定还是野外剖面测量都强调对具体地质现象、地质问题的分析、解释和解决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可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地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

开展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对于很多在校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依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多数学生把学习定位于理论学习之上,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通过竞赛宣传、选拔、训练和开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在专业中的重要性,重视实践过程中个人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地质实践教学质量。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评,理论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的复杂地质问题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才能解决的,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应用知识,综合素质最终得到很大提高。③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声及动画等形式直观传授给学生,是地学教学手段改革追求的目标;如何将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导型的启发式、联想式教学,是地学教学方法改革追求的目标。通过竞赛活动,有利于加快建立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2.我校地质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地质学专业课程主要涉及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等专业,不同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差异,地质学相关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差别。以地质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设计的地质学相关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遥感地质学》、《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及与油气资源勘查相关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课程。仅从课程设置来看,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等地学专业的课程相当。但课程学时数差别很大,如上述12门地质学专业课程我校地质专业的理论总学时为350学时,而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理论总学时为560学时[3]。此外,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它们(我校实验教学比例约2 ∶1-3 ∶1,中国地质大学平均比例约为1 ∶1-1 ∶1.5)。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相对于211工程大学,我们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反映在比赛过程中表现为学生的地学思维较为刻板,动手能力差,综合对比、研究、联想、创新能力不足。针对这些现状和差距,实施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教学改革措施

3.1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

目前地球科学学院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但面向油气资源勘查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面向固体矿产勘查的地质学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计划等区别不大,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特色不够鲜明,能力不够突出。例如,地质学专业一门必修专业课程《矿床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也修,只不过课程性质变为选修课,而两者的课程总学时数是相同的,甚至选修课的理论学时还多必修课2个理论学时;此外,普通班、基地班、卓越班、石油之光班等专业班级名目繁多,但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并无实质性区别。这些都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模糊,配套体系不完善,自然无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是个性化的人才,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4][5]。对学生的培养不应采用单一模式,而应是个性化的、多模式的。

3.2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现有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仍沿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套路,新时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为地学研究所应用,但由于新教材编写的滞后,地学课程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突破,严重影响地学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应突出专业特点,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及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以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出发点,以新技术、新方法为特色,加强传统地质理论与新技术方法的融合,有效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3.3改变已有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地学教育不但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基本保证。课堂教学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调动学生自主勤奋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位。通过教学模式转变,使学生由过去提不出问题、想不出答案变成提出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把学生的实践课变成教师的实践课。实践过程只是老师在野外讲解,学生在野外记录,完全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完成从单一性到综合性的转变;完成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才教育质量。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工程地质,数值模拟 ,信息化设计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information design is engineering geology of the applic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extension, it means that engineering geolog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engineering design optim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of informatization related summed up and summarize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formation design of the rock mass structure surface of the network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Key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numerical simulation, information design, the rock mass structure surface network s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工程地质学在最近十几年取得了重大技术进步,已经形成了理论与方法的工程地质学体系。尤其是最近几年交通工程的大力发展,工程地质信息化在其中得到广泛应用,边坡工程地质的理论得到深化,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施工一条龙思想逐渐成型,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在这种环境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传统工程地质中,其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为工程建筑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参与设计,更不用谈什么优化设计,以致得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设计与地质严重脱节,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或者工程建造忽略地质条件而使成本过高等问题。

现代工程地质较传统的有了很大的变化,前者要求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进行工程地质工作的布置,并完成资料的收集与更新工作。现代工程地质要求工程地质直接参加设计,甚至很多时候工程的设计必须主要围绕着工程地质来进行。工程地质的相关工作在整个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阶段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根据地质条件的不断反馈,来完成工程设计的优化目的。

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是现代工程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的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特征,它包含了两项重要技术,即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与数值模拟,两者不断地发展与成熟,为信息化设计提供了重要保证。

2 工程地质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工程信息化的设计基本思路可以从边坡工程信息化设计的过程来说明,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思路及过程

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十分注重全过程地质与设计的协调、不同工作步骤之间的协调。这种设计思路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两点,即设计过程模拟和稳定性分析。设计过程模拟是整个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的重要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模拟过程就是好比于实际工程的“试验”过程,相当于实际工程的演练。稳定性分析则是应用于设计之前和加入治理工程结构之后,它与设计过程模拟两个部分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设计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部分,预测则是关键部门,工程地质分析是整个预测环节的中心工作,两个部分共同决定了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的重要地位。

3 工程地质化设计的数值模拟技术

最近十几年中,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开展都开始得益于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在从中受益,这包括了工程地质问题中的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都开展于计算机。

数值方法的突出优点众多,其中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较好地考虑复杂边界条件、非均质特性、介质的各向异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介质不连续性等复杂地质条件。它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岩土体工程结构作为整体进行模拟仿真,经过这种模拟的试验阶段来取得一种最佳的方案。

目前,在工程地质学中常用的数值方法主要有:块体理论(biock theory,BT)、有限单元法中的节理单元法(joint eiement,JE)、不连续变形分析(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iysis,DDA)、快、块体弹簧元法(BSM)、速拉格朗日法( fast Lagrangian anaiysis ofcontinue,FLAC)、无网络伽辽金法(eiement free Gaierkin method,EGM)和数值流形法。这几种方法对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方面的特殊问题的解决都十分有效。

4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是以Monte-Carior 为原理,通过较少量结构面资料,按照一定的测量方法,推测岩体空间结构面分布特征。图2 为根据精测线法获取的某公路边坡结构面资料模拟出的岩体空间三维结构面网络图。

图2 某工程岩体三维网络模拟成果

此外,通过网络模拟,还能获取岩体各类几何参数,作为工程设计的参考资料。图3 示出了岩体结构面线密度的分布特征.:

图3 某工程岩体结构面线密度分布特征

通过网络模拟获取的岩土结构面信息,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的相关结构面方面的信息,可以反复不断进行模拟,不断优化设计,修正设计,以求达到最佳。

5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将会得到程度更大的提高,工程地质信息化将为工程地质施工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在整个工程地质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工程地质学 张忠苗主编/2007-02-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工程地质倪宏革,时向东主编/2009-08-01/北京大学出版社

[3] 理正工程地质勘察软件常见疑难问题解答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著/2011-11-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地质实习 环境工程 北戴河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95-01

地质认识实习是地学专业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强化对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野外工作技能的必修课,受到国内外地学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类专业学生一年级学期末进行的野外地质入门实践教学。区内出露有丰富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现象,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具有代表性。目前是国内数十所高校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据点。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要求不同,不同专业在北戴河地质实习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学方式也应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作者结合近几年来北戴河实习教学工作的一些认识,对以地质学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重视强化野外地质现象参数的提取技术的练习,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的工作。因此,在野外实习中需要学会获取的地质参数众多,如:罗盘的使用、剖面图的绘制、打标本等。正确掌握野外地质现象参数的提取技术是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的一个主要目的。以罗盘测量地层产状为例,罗盘是首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是今后工作的基础。室内讲课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但是野外实习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正确使用罗盘,我们在野外实习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实习路线,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的做法是:每组随机抽取1名学生针对同一地层测量产状,让其他同学观察他们操作的过程。对比其他组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说明为什么会测量结果不一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让其他同学也参与讨论。然后针对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逐一讲解,再重新让他们测量一遍,加深印象。此外,可以让这批学生观察和指导组内其他同学的测量。

通过这种野外技能训练,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实习要点,又掌握了野外地质现象描述的基本技术,增强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之后的每条地质路线中,我们都强调这些基本技能的练习,并进行考核,这样至实习结束后,学生都能准确熟练的描述野外地质现象。

2.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存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问题

北戴河地处渤海之滨,位于燕山山脉的东段。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出露,第四纪地貌非常发育,其中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风化作用、岩溶地貌,波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以及不同地貌所反映的古环境变迁是环境类学生进行不同层次野外实习的良好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介绍这种现象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及进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燕山大学北坡的古风化壳观察点,除了对风化壳剖面垂向上地层、岩性及侵入岩脉的描述和观测外,我们启发学生讨论:风化作用的利弊?风化作用带来哪些环境方面的问题?如何避免风化现象的加剧?该点的风化作用带给我们哪些气候变化的信息?利用一些有影响的实例进行现场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海岸带是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最大的区域,在山东堡等海滨路线中,除了认识波浪的侵蚀作用,对地形地貌的改造外,我们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强度的增加对海洋环境质量有什么影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备课时收集的海洋环境质量报告等数据资料进行水质、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引导。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实习区的地学资源,让学生既牢固掌握了基础地质知识,又扩大了专业知识面。

3.引导学生利用将今论古和时空演化的观念思考不同地质作用,初步建立地质思维。

将今论古和时空演化观是地球科学重要的思想,也是我们环境科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一年级的实习中我们就加强对学生进行将今论古和时空演化的地质思维锻炼。比如在鸡冠山波痕观察点,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的引导问题,通过波痕形态推测当时的海洋环境、水流方向及大小。在海滨路线中,针对海蚀阶地观察时,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小东山与鹰角亭的对应阶地是哪里?海蚀阶地与河流阶地的对应关系,以及陆地抬升的演化过程中不同路线中地层地貌的记录标记有哪些?这种地表地质作用是否受控于内部地质作用――垂直运动?现在的板块构造运动又是处于什么状态?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4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岸海洋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8%,其水体部分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占整个海洋水体的0.5%,却拥有全球初级生产量的1/4,提供90%的世界渔获量,为60%的世界人口的栖息地,目前全世界人口超过160万的大城市中约有2/3分布于这一地区,海岸海洋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

海岸海洋科学的兴盛与1994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密切相关,公约对沿海国的12海里领海、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原则等规定,使海洋权益及管辖范围发生巨大变化,推动了沿海国对“海洋领土”的关注,全球涉及海洋划界的有370处。基于与资源开发的需要,推动海岸与大陆架浅海逐渐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新热点,因此海洋是由两个主要环境组成:即海岸海洋与深洋。

海岸海洋(Coastal Ocean)定义是1994年UNESCO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在比利时列日大学召开的国际海岸海洋科技会议(1st COASTS of IOC)上正式提出,明确了海岸海洋的范围包括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与大陆隆,含整个海陆过渡带。会议正式出版的“The Sea”系列第十卷“Global Coastal Ocean”,成为国际海洋学界正式确定海岸海洋的里程碑。国际地理学家联合会(IGU)1996年发表“海洋地理”正式将全球海洋区分为Coastal Ocean(海岸海洋)与Deep Ocean(深海海洋)两部分。

20世纪初,经典文献将海岸定义为沿海滨分布的狭窄陆地;20世纪中期,海岸工程实践明确了现代海岸带是包括沿海陆地及水下岸坡的“两栖地带”:上界止于风暴潮、激浪作用于沿海陆地的上限,下界始于水深相当于1/3~1/2当地波长处;至90年代,形成包括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隆,涵盖整个海陆过渡带的海岸海洋(Coastal Ocean)。经历了20世纪两次科学认识上的飞跃,加深了对海岸海洋环境特点的认识与资源环境的利用,发展形成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应用基础型新学科。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地质勘察是勘察工程建筑物的地质条件的地质研究勘察工作。工程地质工程所要勘察的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物理地质现象等方面。在对工程地质条件认真有序地勘察后,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建筑设计的结构和建造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因素作用的方式、特质和影响范围等等,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保证建筑物安全稳定应该施与何样的防护措施、如何正常使用提供依据。职业道德体现在工程勘察的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二十多年的勘探工作经历中,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显露出的若干问题也成为丰富职业生涯的一笔宝贵财富。地质工作是服务于全社会的基础性的工作,在全社会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规范职业操守,构建职业道德规范的框架并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认真履行职业守则、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今天工作中要秉承的理念,并要贯穿于整个工作的过程中。

1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一般问题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更大。

1.2 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

一种情况是地质师对其它专业不理解,这需要加强跨专业的学习。另一类现象是设计施工等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质却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设计人员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有的设计人员对地质专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为是包打天下,不结合地质条件设计不当;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质规律,野蛮施工,严重破坏地质体的自然结构,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1.3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没有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还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报告,明天就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地质条件不清楚,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或由于地质问题造成承包商巨额索赔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1.4 规程规范的问题

规程规范的问题较多,甚至产生了一些混乱。水利系统与水电系统的勘测设计阶段不一致,规程规范也有区别。历经十多年的编写报批,1999年才颁布的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在勘测程序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经颁布实施就难以把握。更为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并不完全适合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而建设部的一些工程勘察监督机构则以此为依据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实施质量检查,使勘测单位不得不准备满足两种规范的两套地质报告分别对付审查和检查。规程规范的修订和出台周期太长,完全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水利与水电分家之后,对于工程地质这个专业来说其工作性质是一样的,但却存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勘测程序,这种情况还要继续下去,需要寻求解决或协调方案。

1.5 人才问题

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质分析成果,出自于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有人说二、三年就可以培养出地质专家,实属无知。要培养出一个具有工程地质分析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地质师,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实践,自身的敬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渗透,是决不可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地质师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培养优秀地质师的难度可以说远远超过培养博士、研究员和教授的难度。

社会的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对地质师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最好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勘测队伍要走向市场,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

1.6 技术管理问题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技术管理是主要环节之一。近年来一些单位提交的勘测设计报告中的地质章节不是地质师写的,报告的编制人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或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1.7 其它问题

前期工作投入不够,有些地方部门长期拖欠勘测经费;体制问题,市场竞争不规范,非水利水电勘测单位从事水利水电勘测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的差异;勘测工作经费仍然按落后的实物工作量计算,造成多勘探多争钱,地质分析多出力多赔本的事实上的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勘测技术的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勘测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

责任分清楚了,落实到要有人来抓,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该谁提?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此,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其实,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这是不难理解的。

3 结束语

当前,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斗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顺应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都要认真关注,并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尤其是近些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现象,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的结论性错误,这些都是值得工程地质工作人员关注并探讨解决方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第3期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岩土力学;工程;应力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司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而工程地质学与岩土力学是将岩土作为建筑物的地基材料或介质来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土的工程性质及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和强度问题,为设计与施工提供土的工程性质指标与评论方法,土的工程问题的分析计算原理,是土木工程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

一、岩土力学的发展过程

18世纪以前,许多土力学问题只凭借经验解决。

1773-1776年,法国库仑(Coulomb )根据试验,提山了土的抗剪强度和土压力和滑动土锲理论,土力学进入古典理论时期1857年,朗肯(Rankine)从塑性应力场出发建立了新的土压力理论。

1885年,法国辛纳斯克求得半无限空间弹性体在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全部6个应力分量和3个形变分量的理论解,为以后计算地基变形建立了理论基础。

达西(Darcy,1856年)通过水在砂中的渗流试验,建立达西公式,为以后研究渗流和固结理论打下了基础。

1922年瑞典费伦纽斯( Fclkmins)在处理铁路滑坡问题时,提出了土坡稳定分析力法。

1925年,美国土力学家太沙基的"土力学"出版,土力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使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为了总结和交流世界各国的理论和经验,1936年国际土力学基础工程学会成立,之后何4年召开一次国际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会议,推动了这门学科在世界范围的发展。

1956年进入近代土力学时期。这是以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德尔举行的粘土抗剪强度学术会议以及英国正在开展的土应力一应变性质研究工作为时代的标志

在以后的时间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促使土力学在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室内和现场的试验设备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

二、岩土力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岩土力学与工程发展到今天是经过很多人努力、辛勤探索的结果。限于主、客观条件,还有不少不理想,不完整的结论需要后人去努力解决并不断创新。但革新必须有理有据,不宜为标新立异而随心所欲。

例如在土动力学性质试验中过去已建立起一套用等幅常频的循环荷载的试验方法,并对不同烈度的地震提出了不同的振幅和循环次数,使其界定明确、唯一。但近年来有些作者提出用地震加速度波形作试验的所谓任意波方法,混淆了应力和加速度波形的区别,以及任意波界定的多值性和随意性,更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结果实质上并没有改进原有方法,反而导致混乱。用一、两条地震记录试验的结果也没有普适性。

尤其荒唐的例子是,不读文献或读了不提及,把60年代前已解决了的课题,作为新项目;有的未全面掌握数学物理原理,片面地搬用几个公式证明出与事实完全不符的结果;还有的连流体连续方程都不知道竟称发现了普遍的渗流定理,等等,都是没有或不愿了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创新的结果应该比已有的更科学、严密、合理和实用。

三、岩土力学研究新方法

这里所讨论的新方法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方法而言的,所谓传统的方法则是指在确定性假定的基础上,用固体力学或散体力学的原理,用解析解或数值解求解岩土工程问题的经典数学力学方法。采用不属于传统的数学力学方法研究岩土工程问题的各种方法总称为新方法。其实这些新方法所涉及的领域是千差万别的,涉及的知识而也相当宽,跨越许多其他学科,这些方法之间也很难相互做比较分析,实际上是一类研究方法群落的总称。

这些新方法虽各有特点,但与传统方法最基本的区别都是从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随机性、模糊性、关联性等特性出发,建立相应的评价或计算的准则,有的方法不考虑实际的物理过程,根据实测数据按一定的准则建立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定量联系,也有根据系统论的原理求解复杂系统的工程判别问题。

这些新方法都是从其他学科领域中借鉴过来的,但在用来解决岩土工程问题时,很容易过分强调了这些不确定性、随机性、模糊性、关联性等非传统特性,因而很容易忽略岩土的基本特性,脱离传统岩土力学基本原则的制约,甚至有时可能会失去研究岩土工程问题的正确方向。

其实,岩土力学的许多理论都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过来的,这种借鉴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Terzaghi建立的一维固结理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处理借鉴与发展的关系。

一维固结理论的微分方程的建构,借鉴于热传导方程,开创了土的固结理论这个新的土力学研究领域。土的固结过程与热传导过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类物理过程,但在处理的数学方法上却可以从中借鉴。当时,Terzaghi是在长期深入研究了饱和土体变形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应力原理之后,才能借鉴热传导理论来创建固结理论的。如果没有对土的性质的深刻认识,没有处理软土沉降与时间关系的工程实践问题,是不可能发展固结理论的。

如果说一维固结理论还属于传统的方法,那么Vanmarcke提出的随机场方法和相关距离的概念则是概率方法与土的特性的完美结合,是岩土力学中的新方法研究的一个范例。过去人们习惯于用随机变量的传统概念研究岩土特性指标的随机性,在可靠度分析时却遇到了一些基本概念上的困难。而Vanmarcke在研究了岩土性质指标的空间特性以后,将随机场理论引入岩土力学,将岩土这类天然材料的概率特性与人工材料的概率特性正确地区别开来,从而为岩土力学中的概率方法研究开辟了正确的方向。

四、岩土力学新方法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岩土力学新方法是从其他学科中借鉴过来的,在用于解决岩土工程的疑难问题时,就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岩土力学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岩土工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是否背离岩土力学的基本原理。

考虑这些基本原则是为了岩土力学中新方法的研究更健康地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或解决得不怎么好的工程技术问题:(1)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岩土工程的意义;(2)研究的假定是否背离岩土力学的基本原理;(3)研究的方法是否符合岩土工程的原则。

五、结语

研究新方法的侧重是研究将其应用到岩土力学的条件和解决岩土力学问题的方法,重点一般不在新方法本身的研究,但在尊重新方法的基本理论和运算规则的基础上,在应用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认识和有所发展,有的时候可能需要适当的改造,以适应岩土力学的特点。因此研究新方法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过程,取得可以发表的成果是不容易的。在研究新方法的时候,正因为其"新",更应该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