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一体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市场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市场一体化

建筑市场一体化范文1

关键词: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一、施工企业现场管理存在问题

(一)建筑市场混乱,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滞后于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市场混乱,缺乏制约措施。在当前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控制措施,一些企业非法转包,越级发包现象严重。挂牌企业充斥市场,层层转包,肢解分包,不能建立合理的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转、分包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渐走低,管理力量逐渐削弱,无证上岗、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还有一些建设单位和非法中介人利用手中的权利,收受贿赂,不顾企业资质,使得一些建筑企业资质与所承接工程等级不符,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不确定因素等等,监理人员对其协调管理困难重重,整治工作落不到实处。

(二)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

建筑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建筑行业的许多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技术能力,这是导致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临时工,未经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就上岗,这使得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事故层出不穷。另外,施工企业不能有效地使用各种人力资源,发挥相关各方面人员积极性,不能通过组织确定分析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不能及时补充急需人员,不能及时开发个人向上进取心和技能。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监理单位及施工企业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三)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

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四)施工质量控制意识淡漠

施工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和核心,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所在,但往往为了抢工期,较多的单位在“重进度、轻质量”的意识和不良倾向,并且在质量检查验收过程中走过场,有的施工完成后根本没有经过自检、专检、交叉检的过程,上报给监理工程师,让监理人员成为了施工单位的专职检查员,更为严重的是当监理人员人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不符合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返工时,施工单位相关人员意见很大,认为监理人员在人为的发难,这们对监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严重的对人身安全进行威协;还有的表现在施工单位在施工操作工艺控制不严、违规作业等,导致众多的工程质量隐患,影响工程的使用质量与寿命。

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即要追求企业利润又要确保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达到目标的实现。针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优化,就是寻找一种方法将施工基础管理与专业管理等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用,从而实现施工企业整体优化,达到最终目标。

二、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的投资效益之策略

(一)科学地进行施工总平面设计合理规划用地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施工总平面设计目的就是对施工场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空间。在施工总平面图上,临时设施、大型机械、材料堆场、物资仓库、构件堆场、消防设施、道路及进出口、加工场地、水电管线、周转使用场地等,都应各得其所,相互关系合理有利于安全和环境保护,便于施工。

(二)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是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制定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充分合理配置现有的施工现场资源,诸如建筑施工材料、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等,使其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施工企业带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合理进行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

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

(四)抓好生产进度,严格按图及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

尽量减少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返工或返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对施工过程耗用的工、料和其他费用认真把关,对增减或更改项目要做好现场签证;对于安全管理人员应把施工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出效益,时刻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加以整改消除;对预算人员,应深入现场,掌握实际施工情况,包括施工进度及工程款拨付情况、材料的购置等,并根据施工进度及有关定额计算好下一阶段的材料、人工、机械设备需用量,为材料购置、人工、机械设备的安排提供依据。

作为施工企业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使用要求的工程项目,才能在预定时间发挥效用。不但可以为施工单位节省资金,而且也为提高施工效益,强化工程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东辉.加强施工现场项目管理[J].山西建筑,2011(04).

建筑市场一体化范文2

“太阳能+建筑”的一体化时代

最初,太阳能与建筑上的结合并不让人满意,如早期建筑物在安装太阳能时,都普遍以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摆放集中安装为主,由于产品的局限和无序的安装,破坏了建筑的承重、防水结构,既影响了建筑的美观,也留下了安全隐患。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太阳能的大力支持,开发商以及消费者对太阳能的日益接受,越来越多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所谓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指将太阳能利用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替代屋顶覆盖层或替代屋顶保温层,既消除了太阳能对建筑物形象的影响,又避免了重复投资,降低了成本。

作为国内首家提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理念的企业,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诺瑞特)开辟了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市场,更是不断升级发展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力诺瑞特工程公司总经理亓琨说:“2002年,力诺瑞特分体式太阳能热水中心研发成功后,开始走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的工程推广模式。随后在2004年,新产品技术得到全面突破后需要一个新的推广模式,为此,我们正式提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概念。”他表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对于力诺瑞特来讲,意味着全新定义了目标市场和推广模式,在这种概念的指导下,力诺瑞特在行业内独辟蹊径闯出一条发展新路。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摈弃了太阳能与建筑物简单相加的模式。然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要从概念走向现实,还必须要有核心技术作为支撑,亓琨介绍说:“支撑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概念的核心技术就是分体式承压技术,分体式承压产品的出现全面升级了原有的太阳能产品,让太阳能产品真正可以更方便、更多形式地适应建筑的需求,更让太阳能产品真正进入城市市场。”他提出,分体式承压产品的特点是通过实现集热器与水箱的分离,采用承压式的供水方式让太阳能热水更舒适、更卫生、更安全。

“下乡、进城、出海”同步推进

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12层以下新建住宅中都实现了太阳能的广泛推广,个别城市已经开始在30层以下新建住宅中予以推广太阳能的利用。在亓琨看来,太阳能的推广利用不仅能有效解决人们对生活热水需求,更是利于国家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他以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的应用为例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每户100升热水用量的配置,每年一户可以节约1200度电,减少燃煤消耗300公斤,减少68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力诺瑞特将其太阳能市场瞄准了三大领域,即农场市场、城市市场、国外市场。特别是在当下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新建住宅快速增多的阶段,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在城市市场中更能展现其优势。亓琨表示,坚持“下乡、进城、出海”同步推进,是力诺瑞特发展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的战略定位,其中的城市市场是力诺瑞特的重点市场和优势市场。针对城市市场,他自信地说:“相信凭借着行业领先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理念、产品和技术以及行业唯一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品牌优势,力诺瑞特在城市市场中拥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据了解,力诺瑞特目前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已经实现了多类型多系统的全面生活热水解决方案,其产品不局限于太阳能的民用市场,还更多地涉及到了太阳能的工程应用市场,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工业用热领域。此外,力诺瑞特在全国建成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精品工程已有近2000个,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工程获得高度评价,如获评联合国人居奖的杭州长岛绿园热水工程,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建筑工程综合类项目一等奖的上海建科院工程,成为建设部住宅节能示范小区的宁波维科、水岸心境太阳能工程,获得浙江省优秀安装质量奖的杭州翡翠城工程等。市场广阔,是机遇亦是挑战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达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与紧迫,但也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建筑巨大的市场空间。其中,作为建筑的一大领域,住宅是太阳能热利用的主要市场,太阳能与住宅建筑一体化应用能有效实现节能减排。对此,亓琨直言:“随着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对节能环保的重视、新一轮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各级政府优惠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住宅太阳能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早在2007年,力诺瑞特就成为行业内唯一一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如今在全国各地树立起上千样板工程,成为了真正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专家。谈到力诺瑞特眼下所取得的成绩,亓琨如数家珍,他说:“力诺瑞特已经确立了‘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后期物业管理’的四同步理念,建立了5S体系和众多示范项目:已经和山东、上海、浙江、安徽、海南等2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建立、健全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标准规范;同时协助国家制定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为政府和房地产商、设计院提供了选择和执行依据。”

建筑市场一体化范文3

对于国内众多的太阳能热利用企业,到底能否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中确立自身的优势、谋求市场话语权?对于习惯了热水器制造的企业,又如何快速切入建筑领域找到太阳能融合的突破口?未来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融合又将会有哪些变化?带着上述问题,日前,《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梁俊强。

政策支持逐年加大

在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的目标,在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预计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

对此,梁俊强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我国将建筑节能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推动,从修订《节能能源法》、制定颁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推出《可再生能源法》,国家率先从法律法规等制度入手,分别从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建筑用能系统运行三个角度,推动建筑节能。”

近年来,住建部、财政部围绕《可再生能源法》推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鼓励和推动地方政府在建筑中统一设计、规划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梁俊强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发展还将加大政策推广力度,从原来有项目示范向城市农村县等区域示范升级过程中,还将进一步扩大示范城市的数量。”

2009年,财政部、住建部联合颁布针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两份文件,一份是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应用,一份则是城市示范实施方案。2011年,两部委再度“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通知”,明确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例占建筑能耗的15%以上。

对此,梁俊强特别强调,太阳能企业在推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过程中,要注意对政策的关注度和把握度,因地制宜积极参与到各个地方政府的规划中,通过发展集中连片项目达到示范效应。近年来,在海南、江苏、浙江、深圳等地方政府强制性要求在12层以下住宅中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均表明了政府的支持力度。

突破传统思维观念

今年,中央提出将在今明两年全国各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这一政策的,再度搅热了国内太阳能光热企业参与建筑一体化发展的热情与动力。力诺瑞特、太阳雨等企业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保障性住房的契机,大力推动建筑一体化应用。

对此,梁俊强表示,“全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肯定是需要大量采用环保的材料、设备,特别是在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应用机会很多,但需要根据各个地方政府的规划,有条件地参与进去。”

不过,当前一些太阳能企业在思路和观念上的问题,引起了梁俊强的担忧,“太阳能企业对于产业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在与建筑融合中,不能只是热水器,而是热水系统。很多企业身上的工业品生产商烙印太重,这会影响到太阳能光热企业在建设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类建筑设计院对于新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的了解、认知度还不够高,也会限制整个产业融合趋势。”

梁俊强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如何从工业品制造商向能源服务方案提供商的思维转变,不能只停留在制造环节,而是要贴近建筑开发商,向方案设计、产品安装、售后服务等一整套流程完善,要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和竞争体系。”

未来发展,太阳能企业一定要“以需求为主导,向从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解决热水供应的角度出发,向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配套服务”。这样,才能够破解当前制约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的瓶颈。

梁俊强则建议,“太阳能企业不一定能全面进入设计、安装领域,但可以通过资本动作,收购一些小的设计单位,组建建筑安装公司。涉足产业最上游,拥有建筑设计院,主动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专业化的施工设计图纸,还可以提供自己的专业建筑安装队伍,提供个性化服务”。

打造太阳能产业龙头

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过程中,梁俊强指出,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太阳能光热行业需要出现几家龙头企业,形成对拥有左右市场发展、定义市场游戏规则的能力,形成产业发展的标杆效应。

建筑市场一体化范文4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建筑业 驱动模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和所有跨国公司一样,国际建筑承包商也正在推行全球化战略,突破传统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和国家边界,将建筑服务延伸到价值链的所有增值环节。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世界主导承包商为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通过跨国承揽工程项目、跨国并购和全球采购等一系列全球化活动在世界范围拓展市场。面对全球经济的这一深刻变化,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跨界外包和海外直接投资等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研究全球经济的思路不得不作相应的改变,因为仅仅从宏观上用贸易投资数据已经不能清晰地解释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理。全球分包网络的形成和海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造成世界经济一系列新的经济结构,Gereffi等人称之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解释这一新的全球经济现象。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当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开展、利益的分配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并在其中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一、中间驱动模式分析

本文选择与研究目标密切相关的5个指标来对国际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模式类型进行分析,这些指标是:动力根源、核心能力、主要产业联系、环节分离形式、主导产业结构。下面分别从这5个方面对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指标之一:动力根源

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往往起支柱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拉动性,对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由于建筑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市场己经成为一个买方市场。作为买方的业主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建筑产品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这些要求将促进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同时驱动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整合。

因此,从建筑业价值链的原始驱动力来判断,该行业价值链是由产业资本驱动的,因为所有国际工程项目都是由力图推动经济发展、建造自主工业东道国政府或其他组织的产业资本投资建设的,这具有明显的生产者驱动特征。

当建筑工程价值链历经原始驱动以后,工程进入发包、承包和分包阶段,各分包商和供应商通过招标、投标的采购活动纷纷嵌入到由总承包商带动的价值链条中,这里面起驱动作用的毫无疑问是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的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领域就是以总承包商为枢纽的贯穿招投标活动的整个采购过程,在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各企业的职能资本,专门从事工程产品服务的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这里的产品指的是建筑构筑物,而服务包括了咨询、项目管理以及金融服务。由此看来,以工程项目为纽带的全球价值链具备采购者驱动的相关特征。

因此,从动力根源指标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同时具备生产和采购者驱动特征。

指标之二:核心能力

从建筑行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的生产、研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将使国家各产业部门的生产、研发能力快速提升。建筑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依赖性特别大,其生产能力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提升,同时生产能力所代表的国家竞争的比较优势容易发挥作用。从产业核心能力角度可以看出建筑业价值链具备生产者驱动特征。

核心能力对应采购者驱动的指标,指的是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的能力。设计能力在建筑全球价值链中的驱动作用是显然的。当前风行全球工程承包领域的EPC总承包模式,即是以设计为龙头的价值链垂直整合总承包驱动模式。2006年国际市场电力建筑行业设计公司全球排名第一的Black & Veatch 公司,其提供的主要的综合服务项目之一就是Design-Build/EPC总承包模式。

就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建筑承包商而言,其市场营销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承包商的市场营销体现在品牌建设、区域市场的选择、进入相关行业的选择以及投标报价等多个方面。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者,即国际承包商,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对国际工程实行总承包模式建设,承包商的竞争策略是通过市场营销分析而确定的,如成本领先策略、延伸服务策略、区域市场选择策略以及联盟策略等等。

因此,从核心能力指标来分析,建筑产业全球价值链兼具生产者和采购者驱动的特点。

指标之三:主要产业联系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中,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环节始终贯穿了投资和贸易两条主线。从主要产业联系分析可以得到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同时具有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的鲜明特征。

从动力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到,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原始动力源于产业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由于国际带资承包的兴起,各承包商的经济活动都增添了投资的色彩,因此投资是国际建筑业的一个主要的产业联系。

由于国际投资是国际建筑产业的一个主要的产业联系,而国际贸易是因国际投资驱动的,相应的,国际贸易也就成为国际建筑业一个主要的产业联系。根据贸易总协定(GATS)关于部门分类,将建筑业的大部分业务归为贸易范畴。每年225家国际建筑承包商营业额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5年国际建筑市场的营业额达到1894.1亿美元。国际建筑承包贸易流向复杂,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并存在一定模式,从时间序列分析有三种模式(如图1所示)。

内圈,过去国际建筑承包的贸易流向模式,主要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同时也从发展中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尚无明显的建筑服务贸易能力。

中圈,现行国际建筑承包商的贸易流向模式,此时不发达国家已开始有建筑服务的贸易能力,但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既向发展中国家又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建筑贸易服务。作为发展中国家,继续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建筑贸易,同时也开始向发达国家提供建筑贸易。不过,这时候主要流向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外圈,未来建筑承包贸易流向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从不发达国家开始流向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流量增多,最后达到三个世界国家建筑贸易基本平衡。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处于建筑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企业在国际建筑投资和贸易的驱动下纷纷嵌入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当中。2010年,预计全球每年将有2000―3000亿美元的国际工程发包额。

从主要产业联系指标可以看出,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同时鲜明地呈现出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特点。

指标之四:环节分离形式

该指标对应的生产者驱动所体现的是海外直接投资的功能。一般来说,建筑承包商是建筑市场卖方的主体,主要以投标的形式承揽工程项目,获得建设管理的业务市场,因此从传统的角度看,其不具备投资的功能。

随着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建筑市场逐渐形成买方市场的格局。在国际项目招标活动中,业主对承包方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关注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和实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承包商的融资的能力,即承包商带资承包的实力。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催生了建筑承包商的投资、融资功能,而且该功能从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承包商国际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之一,据专家初步估算,带资承包项目约占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65%。为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由建设总承包模式演变出多种具备投资、融资功能的承包模式,如国际流行的BOT (Build-Operate-Transfer)、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以及PFI (Private-Finance-Initiation),这些建设模式都具备很强的海外直接投资功能。

我国承包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逐渐在培育自身的海外投资功能。2006年5月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以BOT方式承揽了老挝南立1-2水电站工程(100MW),这是该公司在境外以BOT方式承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显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建筑承包商正积极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由此催生了建筑承包商的海外投资功能。

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环节分离形式体现在工程项目外包网络方面。

外包是作为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最大的特征,所有的采购活动都是通过业务外包来实现的。从国际建筑业的主流总承包建设模式来看,分包(外包)活动更是普遍存在,国际承包商将其核心能力以外的业务分包给其他专业承包商以及劳务分包商,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总包、分包的长期合作,培育一批庞大的分包商队伍,形成广阔的外包网络合作渠道。在分包过程中的采购活动包括了设计全球招标采购、设备全球招标采购以及施工单位的招标采购等等。因此,建筑业全球价值链具备采购者驱动的外包网络的特点。

从环节分离形式来判断,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也同时具备两种驱动特征。

指标之五:主导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结构包括生产者驱动的垂直一体化和采购者驱动的水平一体化两种形式。国际建筑产业结构主要从其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组合形式来判断,全球化背景下,出于降低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减少管理界面、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增强学习效应等方面的考虑,建筑承包商普遍倾向于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垂直一体化的整合,这符合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专业企业的逻辑联系。这样就导致了国际建筑市场以总承包为主的垂直一体化整合的承包模式。同时,在国际建筑市场也存在水平一体化的价值链整合形式,比如在国际投标活动中被许多国际承包商所采用的联合体投标模式就体现了水平一体化整合形式。但是,总体来看,国际建筑行业价值链在水平一体化整合之后,即联合体投标中标后,仍然通过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来具体开展工程的分包建设和管理。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国际建筑业的主导产业结构是属于垂直与水平一体化的混合类型,但更倾向于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因此,从该指标判断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侧重于生产者驱动模式。

综合以上建筑业全球价值链驱动因素5个指标的分析,国际建筑工程产业链应该是兼具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两种特征的全球价值链,是介于生产和采购驱动之间的中间混合驱动模式,而且更偏向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如图2所示。

不同驱动类型的价值链条有着不同的游戏规则,虽然建筑业全球价值链的驱动类型属于中间驱动类型,但是在不同阶段往往是某一种驱动占主导,而另一种驱动起着辅助作用,因此准确理解价值链一定阶段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准确把握该驱动类型下价值链条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产业资本为原动力的阶段,价值链条上各环节的活动应该更加强调建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建筑产品的不断更新以及通过产业的垂直一体化来强化项目管理和学习效应;而以商业资本为原动力阶段的全球价值链条则要强调市场营销、拓展合作渠道,采取延伸服务以及联盟等策略,将施工环节分离,同时加强信息等软环境的建设。

由此看来,如果全球经济背景下产业参与的是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那么以增强核心技术能力为中心的策略是合乎全球竞争规则的正确路径;同样,那些参与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就更应强调销售渠道的扩展,以获取范围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明晰建筑业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的类型,对那些正在或即将“走出去”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国际化升级的不同规模的承包商,依据价值链驱动类型的分析而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战略战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本研究是国家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5-R1-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48):37~70.

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Chains: An Analytic Framework.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3(1):335~337.

Dicken, P., Kelly, P. Olds, K, and Yeung, H. W.-C. Chains and Networks, Territories and Scales: Toward 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Global Economy.Global Networks,2001,1(2):410~419.

Kaplinsky R. Globalisation and Unequalisa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7(2):21.

Feenstra,R. International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4):111~112.

建筑市场一体化范文5

【关键词】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构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要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寻找更加适配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案,积极推进全过程化管理进程,配合综合监管标准以及市场服务要求,从企业长远发展布局和战略布局出发,建构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维持综合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筑企业推进一体化管理进程,要秉持共同、连续的管理原则,确保企业内部相关要素和子系统都能呈现出较为和谐的管理状态,并且为不同管理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互补服务,发挥一体化管控机制和运行维护体系的应用优势,规避风险因素,实现精细化任务内容的布局处理,从而一定程度上优化组织管理结构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的意义

(1)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利用统筹管理和控制的活动应用模式,确保资源配置、管理评审、预防措施等工作都能协同落实,减少组织之间因协调性不足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2)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控制能大大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借助综合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管理应用机制,就能维持复合型管理体系的平衡,提升建筑企业人才管理的综合效果。(3)一体化管理模式还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借助协同管控模式就能提升组织结构、智能分配管理的效率,为资源共享提供支持,避免重复性工作频次对整体效率产生的影响[1]。综上所述,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搭建协同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的构建内容

2.1管理对象

2.1.1质量管理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根本,是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管理的关键阶段。利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规范施工项目管理过程,确保项目质量符合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求,匹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一般而言,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要充分秉持PDCA管理原则,将科学管理的原理应用在施工项目的每一项管理任务内容中,形成质量管理的闭环模式(图1)。值得一提的是,在动态PDCA循环结构体系中,满足要求就是质量管理的“起点”、持续改进才是质量管理一直追求的“目标”。2.1.2环境管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城市环境质量和空气污染问题如何合理化地解决成为城市可持续建设的重要议题,建筑企业要充分践行规范管理要求,提升企业环境管控水平,坚持预防管理原则,保证相关要素监督管控的合理性,不仅能有效控制污染物还能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与此同时,在环境管理结构中,要保证相关要素的规范性,按照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落实工作内容:(1)制定环境管理的方针。(2)制定实施性规划,综合审定环境因素、法律要求、目标和指标。(3)监督实施过程,要建立机构职责、培训交流、文件和文件控制、运行控制以及应急准备响应。(4)监测和评价,落实不合格的纠正以及预防措施,并记录、审核。(5)评审并改进。2.1.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在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组织安全生产责任机制作为关键,确保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维持综合管理工作的实际水平,减少不安全行为和人为失误对企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配合安全思想教育指导和安全态度教育指导激发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2基础框架

在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中,要想保证相关要素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就要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为关键要素,对各自体系的异同点予以分析,保证管理模型的统一性。2.2.1体系共同点(1)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基本原理相同,其核心内容都是借助管理学原理建立动态循环管理框架,从而秉持持续性改进的组织领导处理模式达到共同的目标。(2)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手段、操作要点保持一致,利用系统方法都能实现协同化管理体系,并且结合PDCA循环思想,就能有效识别质量因素、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配合控制模式、监控机制和评估工作,有效提升管理内容的实效性价值。(3)三者均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原则,都是要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员工共同参与,从而建立完整的过程管理方案,保证每个过程控制点落实的规范性,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案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保障。2.2.2体系不同点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针对的目标以及具体对象存在不同。例如,质量管理体系侧重产品过程控制,要求建立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管理模式,而对应的环境管理体系则更加关注资源的配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注的是企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降低和规避,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和利害关系者的要求[2]。另一方面,控制工作切入点存在不同,如表1所示。表1控制切入点序号名称子程序1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2环境管理体系从环境因素分析入手,落实建立、运行、控制、改进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危险源识别入手,落实建立、控制、改进。

2.3基本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1)组织领导部门开展综合控制决策的制定工作,并落实相关文件。(2)成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领导组和工作组。(3)分层落实相关培训。(4)结合国家法律法规,集中收集相关方、社会、员工的基本诉求,结合企业文化、管理现状等相关内容和要求制定一体化管理方针。(5)识别对应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过程、环境因素、安全风险因素。(6)结合管理方针指定目标和具体量化指标。(7)完成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职能分配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8)依据具体目标制定管理方案并策划编制一体化管理文件,及时分布的同时配置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等。(9)落实内部审核机制,并跟踪评审,及时评价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和管理效率。(10)落实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3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在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运作模式中,要完善相关工作细则,就要整合相关内容,以保证能实现企业发展的综合管理要求。

3.1策划环节

对于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工作而言,要结合整体管控标准落实具体工作,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要结合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标准,构建一体化管理策划内容,保证管理体系总要求的科学性。3.1.1规范和标准要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充分考量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建构管理体系并形成相关文件。3.1.2具体管理内容(1)总经理要负责体系策划的制定,并保证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为各个过程的有效运作管理提供支持。与此同时,人事管理部门要负责制定编制手册和程序性文件,为公司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标准化管理提供支持。(2)能维持管理体系的持续性改进处理,结合法律法规、公司要求等落实综合管理指标,依据目标分解规定目标实现的方法,配合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就能维持管理实效性工作水平[3]。(3)企业要定期对管理体系的功能予以评估,结合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过程监视以及客户信息反馈等环节,有效了解目前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相应措施,从而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4)在确定一体化管理总体部署要求的基础上,要组织全体员工和相关方落实相应的培训工作,并明确管理重要性,配合具体要求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建筑企业行业特点,并且遵循管理方针制定综合管控体系。

3.2实施阶段

建筑企业在开展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控方针的过程中,要将满足各方需求作为关键,确保实施内容和具体情况都能贴合实际标准,维持整体管理水平。也就是说,要对质量控制内容、环境控制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工作细则予以监督,保证体系有效性和规范性,维持实践管理的综合水平[4]。3.2.1策划产品实现建筑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要明确施工活动运行开展的基本准则,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体系需求等落实相应工作。并且,在每项工程项目开始前,工程管理部门要结合具体要求和标准组织相关人员策划产品实现的具体过程,制定完整的质量控制措施。最关键的是,要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和资源管理方案,并且维持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2.2控制文件要结合建筑企业一体化管理实施阶段性要求和目标,确定文件体系构成和文件管理要求,依据企业类型、规模和基本发展特点,制定完整的管理文件体系,在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减少环境隐患因素,并且满足员工对健康安全的具体要求。3.2.3采购过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原材料采购工作也非常关键,采购工作中不仅要对产品和资料进行集中管理,也要对工程分包等一系列内容展开系统化监督。(1)要对材料进行合格文件的查验,尤其是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明。(2)要进行进场检验管理,利用外观检验工作对规格、品种以及数量等进行集中校对。(3)要依据工程项目规定完成抽样管理工作,集中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和检验对比[5]。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要严格控制分包方的服务质量和行为检查水平,确保一体化管理方针也能对分包企业予以监管,避免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受到影响。

3.3验证阶段

要结合策划内容保证具体验证工作细则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建筑企业要结合监视工作、测量分析工作和改进监督管理工作环节保证工程项目能匹配实际质量标准,并且发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效性优势作用,确定控制要点和预防措施的合理化。(1)要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进行校准和实时性鉴定,保证监视测量工作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提高调整控制的水平,并且要监视和测量校准状态。(2)针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工作,建筑企业要提高对不合格品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完整的控制机制,并且匹配整改要求,及时管控相关工作细则,明确评审处置的具体职责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管理过程要采取对应的控制措施,及时消除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并实现跟踪验证,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6]。

3.4改进阶段

要依据建筑企业综合管理标准确保一体化管理内容的规范性,利用识别改进方法、范围、途径以及管理目标等方式,结合建筑企业不同部门和工作方针完善相关工作,依据时间间隔评价组织管理体系的适宜水平,秉持持续性改良的方针政策,提高实施效果,也为建筑企业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企业常规化管理中,要积极开展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方针,打造一体化管控机制,维持综合管理效果,保证建筑企业多元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为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开锋.试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228-229.

[2]瞿焱.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的构建及运用[D].浙江大学,2019.

[3]阎永风.建筑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D].西南交通大学,2016.

[4]吴丹,王荣璟.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四标准”“三体系”一体化管理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0(04):172-177,192.

[5]闫立飞.以“五个一体化”构建建筑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8(15):236-237.

建筑市场一体化范文6

(一)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建筑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合力铸造新时期“建筑”品牌,倾力打造省“建筑强市”努力实现全市建筑业做大做强做优。

(二)目标任务:建筑业施工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递增15%以上,实现税收、利润年递增15%进入省“建筑强市”行列。

二、进一步做大建筑业

(一)主要目标:施工产值超30亿元企业2家,施工产值超20亿元企业8家。

(二)工作措施:改革企业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向设计施工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国内国际一体化、行业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大市场战略,运用技术品牌拓市场、合作兼并拓市场、地区推介拓市场、资本运作拓市场等多种形式,努力建设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的市场领域。

(三)奖励办法:

1.对获得房建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获得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

2.对由外地建筑企业迁入我市进行注册的年施工产值超3亿元的一级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同时全方位为企业搞好服务工作,积极协助企业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对新注册的外地企业,第一年免缴安全监督管理费,第二、第三年减半收取安全监督管理费。

3.对施工产值首次突破20亿元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施工产值首次突破30亿元的企业奖励10万元;对施工产值首次突破50亿元的企业奖励50万元;年度外经营业额首次突破1000万美元的企业奖励人民币3万元。>

三、进一步做强建筑业

(一)主要目标:2015年。省级以上优质工程100项,创国家级工法8项,省级工法20项,建立省级技术中心2-3家。

(二)工作措施:坚持“经营建筑”理念。加快产业结构、承包方式转变;实施品牌兴业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能力。

(三)奖励办法:

1.企业获鲁班奖的每项工程奖励50万元。企业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每项工程奖励40万元;企业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的每项工程奖励10万元。企业获省优质杯奖工程的每项工程奖励5万元。

2.对获得国家级工法的每项奖励5万元。对获得国家二级工法的每项奖励1万元。企业获得与工程建设相关、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发明专利,每项奖励10万元。

3.对获得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企业必须在足额交纳各项规费后年终兑现,以上奖项。奖励金由市住建委、市财政各承担50%

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严格行业管理。制定建筑业发展专项规划。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制定和完善规范业主行为、招标投标行为和质量安全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材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及配套政策。

(二)广泛宣传推介。市住建委、市建筑业协会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我市建筑业品牌宣传专项资金。特别是加强对建筑整体品牌和重点建筑企业的推介宣传,使建筑品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金字招牌。建筑业行业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在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积极举办建筑业推介会,搞好宣传服务,打响建筑业品牌。

(三)鼓励企业开拓外埠市场。市财政对由市住建委代征的建筑企业所得税超额部分予以奖励。以近3年平均代征上缴税额为基数每年递增8%作为核定本年度应缴代征所得税的指标。由市财政按超收地方留存部分的60%返回给建筑业行业主管部门,由建筑业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奖励给贡献大的企业。

(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政府将建筑业人才培养列入人才扶持计划。重点开展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大建筑业高级人才资助力度,加大建造师报考、培训力度,要把从事建筑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培训计划,统筹考虑专项培训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4000人次建筑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享受市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

(五)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投入。鼓励建筑企业购买大型机械设备。并由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奖励办法。

(六)加强银企合作。各类商业银行应积极支持建筑业的发展。不断扩大银行授信额度和优化企业借贷方式;政府支持、鼓励并积极引导建筑企业构筑建筑业融资平台,切实抓好融资平台的日常运营和规范管理,通过信贷、担保、投资等手段,解决建筑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