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期卧床病人呼吸道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期卧床病人呼吸道护理范文1
老年人解剖组织结构逐渐老化,生理代谢机能趋向衰退,视、听能力降低而反应迟钝,容易发生坠跌或被车撞伤,伤情多为严重,疾病和外伤导致老年人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的老人极易并发肺部感染,因此加强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在临床上尤为重要。临床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心理护理 为增强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中要多安慰,不仅要有耐心,坦诚对待病人,巧妙的解释病情及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而且要不厌其烦,以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二、病区环境 为病人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清洁、安全的外部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20℃~22℃,湿度60%~70%。病房地面每日采用高效消毒液喷洒两次;空气用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加强病区管理,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临床上我们采用“湿、翻、叩、流、咳、吸”的方法既湿化呼吸道,正确翻身叩背,引流,有效咳嗽,适时吸痰,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1、湿化呼吸道 长期卧床的老年病人上呼吸道生理湿化功能明显降低,造成器官腔内分泌物稠厚干结,不易排出,引起肺部感染。可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来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利用超声震荡把水分子变为很微小的颗粒,这种小颗粒的水分可被吸入较深的肺部,而且它可停留在上呼吸道中,在使用中可根据医嘱加入药物,效果更佳。
2、正确翻身叩背 每2个时翻身叩背一次,叩背是一种蕴含轻敲与震动的技巧,当在存有分泌物的肺叶处扣击时,可使分泌物黏液引流至细支气管中,以利痰液排出。
3、引流 是应用重力的原理,将肺叶中的分泌物引流出来。在引流的过程中鼓励病人做深呼吸运动,随后教病人做有效的咳嗽,这样可咳出大量的痰液。若病人无法自行咳出时,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吸痰。
4、指导正确的呼吸、咳嗽 咳嗽、吸痰、引流及翻身、叩背都是用来除去肺部分泌物的方法,以维持呼吸道通畅,使肺部能有效地换气。若有可能,病人最好采取坐位,护士应指导病人深呼吸,然后摒住呼吸数秒,在呼吸时咳嗽。
5、适时吸痰 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但吸痰不能做为常规操作,只能在必要时进行,如病人咳嗽无力,呼吸抵制或清醒的患者主诉有憋气感,同时听诊有罗音,氧饱和度和氧分压突然下降时,提倡吸痰。吸痰时应注意:选择外径为气官套管内径1/2的无菌硅胶吸痰管,边吸边向上提,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造成缺氧。如痰液粘稠,由气管内滴入1~2ml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再将其吸出。吸痰应轻柔迅速,同时观察病情,如发生紫钳或心跳过快,血压明显上升,应立即停止,吸痰后听诊肺部,以评介吸痰效果。
四、合理氧疗 当病人换气不足而造成血氧浓度过低时采用氧疗法。在治疗中一般采取持续鼻导管低流量吸氧1.5~2L/min,每日更换氧气管道,湿化瓶,蒸馏水及鼻导管,并在另侧鼻孔插入。在用氧时定时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根据检验结果来调节氧气的流量,低流量吸氧有助于改善病人缺氧状态,高流量给氧易造成二氧化碳潴留。
五、加强基础护理,促进病人舒适 长期卧床病人每日至少要进行一次擦浴,勤更衣,勤翻身,勤换床单,以确保皮肤完整与身体的舒适;病人常因咳嗽,痰多,用口呼吸等,而出现口腔干燥不适的症状,应随时注意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鼻腔,湿润鼻粘膜;对于眼角不能闭合的病人,用凡士林纱条覆盖双眼,必要时给以红霉素眼膏涂抹,保护角膜。
六、合理抗生素 根据痰培养及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长期卧床病人呼吸道护理范文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18-01
急性脑梗死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我们在充分了解脑梗塞的常见并发症基础上采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有针对性的减少脑梗塞发病给我们患者带来的危害。如果护理措施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预防并发症方面的护理对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 心肌梗死及其护理:这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很多脑梗死的病人在急性期,常常伴有心肌缺血的表现,有部分病人,可能发展成为心肌梗死。所以,对脑梗死病人,我们要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如发现有心肌梗死,应对心脑血管病症采取同时治疗、同时护理方案。安排在CCU监护病房,减少探视,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给予低钠、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切忌饱餐。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神志、表情、面色、出汗、尿量、口渴、末梢循环等。如休克病人,采取休克卧位。在应用抗凝剂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严密观察示波器上心电图变化,发生室颤时,尽快配合医师采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无效时,应配合医师置入临时起搏器。
2 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由于急性脑梗死大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老年病人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有呼吸功能减弱,尤其是昏迷病人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肺部感染成为脑梗塞的最主要的致死因素,因病人长期卧床,产生的沉积性肺炎有关,此外,病人使用抗生素不当,造成菌群失调,易感染。对意识清醒者,应鼓励患者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在病情许可时尽早取半坐卧位,对昏迷病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定时协助病人翻身和叩背,帮助痰液的排除。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每4小时 1次。如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管道切口护理。对于意识障碍者,应采用鼻饲饮食,每次200~300毫升,两次之间加喂水1次,以防止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
3 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这种并发症常见于留置导尿管的病人,鼓励病人多饮水,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病人行留置导尿,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加庆大霉素每日2次进行膀胱冲洗,。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4 褥疮的护理措施:脑梗死因病人长期卧床,如果不经常翻身的话,造成局部组织长期缺血、坏死,就形成了褥疮。预防褥疮的最好方法是勤翻身,条件许可,应给病人使用气垫床、气圈。防止压疮发生,首先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 1 h~2 h为病人翻身1次。温水勤擦洗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5 便秘及其护理措施:急性脑梗死病人由于需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大部分病人出现便秘,而便秘病人用力排便可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加重病情。要及早预防便秘,首先让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注意用屏风遮挡,并教会病人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病人及其陪护人员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适当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
参考文献:
[1] 程永霞.小剂量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07, 21(suppl.2):133.
长期卧床病人呼吸道护理范文3
关键词: 脑出血 护理 体会
脑出血是指小动脉、毛细血管破裂等原因引起的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好发于55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生在大脑半球者占80%,在脑干和小脑者占20%。多在长期高血压情况下,导致脑内小动脉或深穿支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脂质透明变性,小动脉瘤或微夹层动脉瘤形成,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血液从血管壁渗出或动脉壁直接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1]。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做好脑出血患者护理,对预防再出血、减少并发症十分重要。现将我中心内科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的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40例,男24例、女16例;发病年龄40岁~78岁,平均60岁;入院时嗜睡、昏睡14例,昏迷12例,神志清楚14例,8例无语言及肢体障碍,32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高血压病史和入院时血压升高36例。
1.2治疗结果 出院时基本痊愈(神志清, 肢体瘫痪恢复) 10例,部分恢复26例,死于脑疝者3例,占7.5%,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占2.5%,总有效率达90%。
2 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2.1.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病人。这是防止进一步出血,抢救患者生命的第一关键因素。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周~6周,减少搬动,每 1~2 小时翻身拍背1次,按摩受压部位。因为长期卧床病人如采取一种卧位2~4h,就很容易形成褥疮,而脑出血昏迷病人则会在20h内发生褥疮[2]。翻身时动作要轻,以免加重出血。昏迷者应保持正确,适当调整床头高度(15°~30°),使颈部平直,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头部过度充血、水肿。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可据情使用镇静剂让其保持安静。处置时动作轻柔,对于躁动者,应加床栏或约束带以防坠床。神志清楚者,加强心理护理以消除患者悲观情绪,建立战胜病魔和筑起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2.1.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呕吐物,遵医嘱及时给予脱水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高热患者应物理降温。(1) 血压一般维持在平时水平,或略高一点为宜。若血压升高、脉搏减慢甚至呕吐,则为颅压升高表现,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防止脑疝发生。(2)意识状态的改变是判断脑部病变的重要指证,是判断脑水肿和颅内压高低的指征之一。脑出血病人在发病初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意识改变,但其病情进展常很迅速,可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出现意识障碍。本组40例病人中,有11例入院时意识清楚,而入院后40分钟内出现昏迷。如:呼之不应,压眶无反应,呼吸深而大,有鼾声,处于深昏迷状态,提示病情非常严重。(3)瞳孔的变化是判断病情,观察脑疝的主要依据。双侧瞳孔不对称,提示内囊出血;两侧瞳孔忽大忽小或大小不等,提示有脑疝形成;双侧瞳孔缩小提示脑干受损;双侧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提示临终征象[3]。(4)呼吸的观察:应特别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变化,如呼吸突然变慢或停止,是呼吸中枢受压的表现,可能出现脑疝,是非常危险的征兆,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抢救。(5) 对高热患者应物理降温。(6) 呕吐物的观察 脑出血的病人由于颅内压升高多伴有呕吐,呕吐是早期颅内高压的可靠指证之一[4]。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警惕由于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本组1例病人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
2.2基础护理
2.2.1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形成的组织坏死[5]。定时翻身,在褥疮的好发部位,如枕部、肘部、骶尾部、髋部、内外踝垫海绵垫,骶尾部垫气圈,预防褥疮的发生。
2.2.2 口腔护理 每天早晚进行,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对口、咽部清洁擦洗时切勿将棉球掉进咽部,擦洗完毕用无菌导管吸净口腔内积留的清洗液,同时注意口腔黏膜有无溃疡或特殊臭味。有呕吐的应及时清除呕吐物,口唇干裂的可涂甘油,清醒患者可给生理盐水或朵贝液漱口,但要注意防止呛咳。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出血病人多伴有昏迷,头部位置不当常引起窒息,病人应取侧卧位,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反流造成误吸,呕吐物以及咽喉部分泌物要及时吸出[6]。为预防肺炎,应经常翻身叩背。使呼吸道内分泌物引流通畅,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合并呼吸节律或深度改变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以确保呼吸道通畅[7]。
长期卧床病人呼吸道护理范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32-02
为了满足离休干部这一特殊服务对象不断增高的医疗需求[1],我们选择适合的老干部,特别是家庭病房中的老干部,开展吸痰护理工作,并在实践中作了些有益的尝试,在家庭病房这一服务模式下进行了一点服务多样性和实效性的探索。
1 吸痰对象选择及吸痰器的准备
1.1脑卒中后遗症、老年痴呆出现吞咽困难的病人;长期卧床需鼻饲的病人;饮水、进食经常呛咳导致进食困难的病人。
1.2病人需在医院进行了系统的治疗,主要化验指标均正常,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无需再住院治疗,但其它慢性疾病仍需继续进行治疗和护理的病人。
1.3体系医院对口干部病房,对干休所护士和老干部身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给予后期技术支持,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方可实施吸痰操作。
1.4我所使用的吸痰器均为正规医药器材商店购买的电动负压吸引器,使用前均经过检查和测试。吸痰管为总后勤部药材站购进的DRE型可控式医用吸痰管。
2 规范吸痰护理技术操作
2.1根据患者病情和家庭实际情况,我们采用按时吸痰和按需吸痰相结合的方法。通常在夜间每2小时吸一次痰,白天易观察患者病情,一般采用按需吸痰[2]。
2.1.1按时吸痰即传统护理常规要求的1-2小时吸痰1次。但具体到每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一味强调定时吸痰,极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如吸痰不及时可致痰液阻塞使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甚至导致窒息或心律失常。而对于痰液较少的患者,频繁的吸痰会导致气道黏膜损伤、水肿,进而增加细菌侵入下呼吸道的机会。目前,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开始倡导适时吸痰,即按需吸痰。
2.1.2按需吸痰是指根据吸痰指征决定何时吸痰。按需吸痰的指征有:患者咳嗽、呛咳时,对于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咳嗽反射减弱,如出现频繁呛咳多提示有异物刺激,可能是下呼吸道痰液已排至气管,此时是吸痰的最佳时机。听诊痰鸣音,能及时发现气道内的痰液淤积,可作为最佳吸痰指征,因此医护人员应按时听诊患者气管和双侧支气管。Van de Leur等[3]研究了383例机械通气患者后指出,按需吸痰比按时吸痰不良反应少。
2.2通常采用浅部吸痰结合深部吸痰法。
2.2.1浅部吸痰法,即采用边吸边插管的方式,可将浅部分泌物吸除,有效防止将浅部分泌物带入深部的危险,并减少吸痰时间,吸痰管最深到达口咽部下10-15cm处。由于高龄和基础疾病的存在,老年病人气道保护功能减退,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降低,上呼吸道保护性反射减弱,以致排痰困难[4]。患者无力咳嗽,呼吸道分泌物容易潴留在口咽部,需使用浅部吸痰法。
2.2.2深部吸痰法,是吸痰管直插到遇阻力时,往往是已将吸痰管插至气管隆突处。隆突是气管最敏感部位,受到刺激后引起气道强烈刺激反应。遇阻力后上提2cm,吸痰效果理想,痰液吸除彻底,延长了吸痰间隔时间,改善了肌体缺氧,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5]。吸痰时自下而上,先吸气管内的痰,然后再吸口腔或鼻腔内的分泌物。
3 几点体会
3.1吸痰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它能正确有效地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并发症,也是呼吸道管理中最关键的一步[6]。我们护理的患者均为长期卧床,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吞咽反射差,咳嗽反射减弱,以及需要鼻饲的高龄老人。由于无力咳嗽,排痰困难,呼吸道分泌物极容易潴留,如不及时清除,会形成痰液淤积,引发大量细菌繁殖,极易导致肺部感染。通过开展吸痰护理,明显减少了呼吸系统感染率,因呼吸道感染年住院天数减少了50%,从而减轻了医院病床周转的压力,节约了医疗成本,也缓解了住院给家属及子女带来的不便。
3.2开展吸痰护理需要承担一定的医疗风险。
3.2.1家庭病房需要医护人员不间断的上门服务,耗时费力,医疗风险大。干休所医护人员少,医疗保障对象多,日常门、急诊都应接不暇,正常补休难以得到落实[7]。家庭护理能力参差不齐,护理工作是家庭病房工作的重点,由于专业护士少,家庭护理的大部分工作须交给身为非专业护理人员的家属或保姆完成。因此,针对家庭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3.2.2卫生所医护人员要每天到老干部家里巡诊,发现问题并给予技术指导。体系医院要专门抽调专门的技术力量负责干休所家庭病房的查房、会诊、转诊等工作,遇上紧急情况,医院可派出专家组赶赴现场抢救,为干休所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 闰燕丽,王贵臣.干休所建立家庭病房模式的初步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2007,5(4):81-82.
[2] 吴金球,李春玲,范建群,马 慧.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2,12(2):62-64.
[3] Van de Leur JP,Zwaveling JH,Loef BG,et al.Endotracheal Suctioning Versus Minimmlly Invasive Airway Suctioning in Intubated Patients: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Intensive Care Med,2003,29(3):426-432.
[4] 刘剑梅,韦宇宁,王自秀,等.老年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护理杂志,2011,10(4):21-23.
[5] 张巧妮,程青虹,王子迎[J].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966-968.
长期卧床病人呼吸道护理范文5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环境改变。(2)知识缺乏。(3)对手术的安全和疼痛畏惧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主诉恐惧感减轻或消失。(2)尽快适应环境。(3)病人能采取有效应付恐惧的方法。
护理措施:(1)热情接待病人,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空气新鲜的住院环境。(2)为病人提供主诉恐惧原因的机会,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减轻恐惧。(3)为病人讲述疾病有关知识。(4)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麻醉方法、手术简单过程,增强手术的信心。(5)分散注意力,减轻病人对恐惧的感受性。
2.疼痛: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与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有关。(2)与惯性渗出物刺激有关。(3)与手术创伤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主诉疼痛减轻或消失。(2)病人能述说疼痛原因。
护理措施:(1)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并教授病人应付技巧。(2)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胃肠分泌,减少对肠壁的刺激。(3)协助病人变换舒服,如半卧位,使身体放松,并使惯性渗出物局限,减轻疼痛。(4)遵医嘱使用止痛剂,以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
3.体液不足: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与长期禁食有关。(2)与呕吐引流液丢失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2)病人的血清、电解质、血红蛋白等在正常范围内。(3)病人尿量、色在正常范围内。(4)病人术后粘膜湿润,皮肤弹性好。
护理措施:(1)记录皮肤弹性和粘膜情况。(2)记录尿比重及颜色。(3)记录呕吐物、引流液数量、颜色。(4)监测生命体征,判断血容量有无不足。(5)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6)禁食期间补充液体,定时抽血查血生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清理呼吸道无效: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与术后伤口疼痛、害怕咳嗽有关。(2)与麻醉、手术创伤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能有效地咳出呼吸道分泌物。(2)病人呼吸道通畅。(3)病人的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护理措施:(1)耐心讲解咳出呼吸道分泌物的重要性。(2)鼓励病人有效咳嗽痰,协助病人用手按压伤口或用腹带包扎,以免伤口裂开。(3)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天2~3次,以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稀释痰液,便于咳出。
5.舒适的改变:与腹胀、引流管不通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感受到舒适多了。(2)腹胀在减轻或缓解。
护理措施:(1)评估、记录腹胀的程度。(2)插胃管将胃内容物及液体引出体外,减轻腹胀(3)保持有效析负压吸引。(4)若腹部手术后造成的梗阻,可采用腹部热水袋热敷,肌肉注射解痉药物。(5)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是否有排气,排便,如有则拔出胃管,流质饮食。
6.口腔粘膜的改变: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与疾病本身长期禁食有关。(2)胃肠减压。
长期卧床病人呼吸道护理范文6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护理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突发性神经病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可能与感染有关和免疫机制参与的急性(或亚急性)特发性多发性神经病[1],以青壮年多见。6年来我科共收治患者36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201~200806共收治综合征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1.4∶1, 年龄30~60岁。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运动障碍,以远端为重近端为轻,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弱或消失,呈进行性加重。重者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呼吸肌和吞咽肌麻痹,尿潴留等症状。腰穿脑脊液蛋白高,细胞正常。
1.2 结果 营养神经、调节免疫、激素等对症治疗,均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意识清醒,四肢进行性瘫痪,长期卧床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常因呼吸、咳痰和翻身困难而心情烦躁、紧张、周身困乏不适,担心瘫痪的肢体不能恢复正常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病人,此时病人思想波动较大,很容易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护士应关心体贴病人,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生与愈后,向患者介绍治好这类疾病的典型事例,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精心护理,准确到位,多与病人沟通,耐心倾听患者倾诉,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积极与家属沟通[2],家庭成员是患者最亲密、最依赖的人,调动家属参与护理,让其了解病情,共同制定护理计划,能够使患者得到一个较好的外在环境,同时也可避免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误解。
2.2 病情观察 当呼吸肌受累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和严重缺氧,甚至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故呼吸麻痹和心脏骤停是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如发现呼吸费力、呼吸浅慢、咳嗽无力,吞咽困难时应备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设备,随时准备好抢救,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
2.3 气管切开的护理 严密观察病人呼吸的深度、次数变化,如有呼吸困难和不畅,应立即检查套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套管有无自气管内脱出,并进行适当处理。套管内壁应每日至少早晚清洗煮沸消毒一次,管口覆盖湿纱布,以保证吸入的空气有一定的湿度,纱布定期更换。保持室温在22℃~24℃,湿度在55%~65%,用含氯消毒液拖地3次/d,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2次/d,15~30min/次。每2h翻身拍背吸痰1次,吸痰动作轻柔,接触患者前洗手,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每一次吸痰更换吸痰管,如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可每次吸痰前向气管内滴入a糜蛋白酶和生理盐水5~10滴,以利痰液的稀释和抽吸。
2.4 预防压疮 病人长期卧床,无自理能力,因此在护理时应做到五勤,即勤翻身、勤擦洗、 勤按摩、 勤整理、勤更换。翻身扣背1次/2h,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经常按摩受压处皮肤,骨隆处垫软枕或橡皮圈,以减轻局部受压。保持床整、干燥、清洁、无渣屑,出汗多时及时擦洗,更换干净衣裤。注意合理进食,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喂食中注意速度及温度适中,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保证足够营养和水分又可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每天热水泡脚、温水擦浴促进机体血液循环,预防压疮。
2.5 健康指导 患者长期卧床,肢体运动障碍,易产生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防止挛缩,用夹板防止足下垂和畸形,穿长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后遗症。指导病人积极锻炼患肢,对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鼓励,及时督促、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根据病情在床上被动运动床上主动运动床边活动下床活动的次序进行,做到强度适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被动活动的幅度由小到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按摩应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活动时需要有人陪护,防止受伤,配合针灸、理疗等,一旦肌力恢复,鼓励病人加强主动运动的锻炼,不断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方面的恢复,鼓励进行生活自理活动,以适应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需要。
2.6 支持对症护理 患者卧床时间长及大量激素应用容易产生肺部感染,定时翻身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尿潴留患者留置尿管者,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尿道口消毒2次/d,定时更换集尿袋,集尿袋低于床沿,加强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3],一般2~3h1次,便于膀胱保持一定的容量、防止其挛缩,根据情况逐渐延长时间至3~4h1次,周期性地使膀胱充盈及排空,可保证膀胱有充足的血流量,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与重建,尽早拔除导尿管。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经常按摩下腹部,预防便秘。
3 讨论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疾病,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预后一般较好,因为周围神经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呼吸肌麻痹是主要死因,因此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全面专业有效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