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舟山 海鲜 旅游 文化 品牌
一、舟山海鲜饮食文化资源评估
(一)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性。
1.丰富的海鲜资源
舟山地处东海之滨,外侧是浩瀚的东海渔场,而且岛礁众多,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 1395个,约相当于我国海岛总数的20%。境内海域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 365 种,虾类 60种,蟹类 11种,贝类 134 种,海藻类 154 种。
2.独特的海鲜加工方式
舟山传统海鲜菜偏重海鲜的原汁原味、鲜咸合一以及加工方式粗放简易这种地域特点,与舟山先民生存条件也有密切关系。 历史上舟山渔民劳动条件简单,船上劳动强度大,对盐份的摄取就比其他人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日常饮食偏咸的习性。同时为了保存辛苦捕获而来的鱼虾,就采用晾晒、腌制、醉糟等方法进行加工,经过晾晒、腌制、醉糟的鱼类,不易腐变。
(二)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
1.舟山海鲜美食节文化内涵日益丰富,主题鲜明
2007 年第五届中国舟山海鲜美食文化在主题活动上,海鲜美食竞赛纷呈,在配套活动中则通过举办摄影、征文大赛等,充分挖掘海鲜美食文化内涵。游客在品尝原汁原味的舟山海鲜的同时,很好地领略了舟山海洋文化。其 “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主题不仅沉淀了舟山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文化特色,也突显出舟山地域文化水平和务实精神。
2.强大的海鲜产业链保障
舟山海鲜产业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是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全市拥有养殖、不老、储存、加工、销售等企业近千家。2007年1月,舟山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海鲜之都”荣誉称号。
二、舟山海鲜饮食旅游发展问题
1.舟山海鲜菜系品质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舟山海鲜餐饮业只是凭借和依赖舟山海鲜本身的“鲜活、味美”这一简单的概念在做些极为传统、初级的经营运作。没有著名菜品、标准菜系,轻视菜品工艺技术标准和规范程序,忽略海鲜营养、药效价值,往往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甚至以店堂豪华、包装别致等为荣。
2.舟山海鲜饮食旅游资源缺乏完善的文化品牌包装
舟山海鲜美食节从第五届打出了“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宣传口号,但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的包装、宣传等还略显不够。 其一是舟山海鲜品牌的认知体系还未建立,外地游客无法辨别舟山海鲜与其他地方的海鲜。其二是海鲜美食与旅游文化的自然连接尚有一定距离,节后的海鲜品尝与各种旅游文化的结合缺乏延伸。
3.舟山海鲜餐饮市场缺乏创新意识,“个性”张扬不够
舟山海鲜饮食以原汁原味、鲜咸合一为基本特点,如何加入新元素,使舟山海鲜成为不同口味旅游者品尝后难以忘怀的美味佳肴,还有明显不足之处。 目前舟山众多的饭店宾馆海鲜烹制“个性”张扬不够,雷同化明显,各饭店宾馆的招牌海鲜菜肴创新意识不强,形成了尝一家知百家的局面。
三、舟山海鲜饮食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随着海鲜美食旅游者旅游意识的逐渐增强,海鲜美食旅游必然向重体验、重享受的生态休闲美食旅游、海鲜名菜经典美食旅游等发展。如果舟山海鲜饮食文化依然在较大层面上停留在“吃”的功能上,这种地层面的文化必将制约其发展高质量水平的瓶颈之一。为此,必须提升层次,注重挖掘海鲜饮食文化。
(一)继续办好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
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举办至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大提升了舟山海鲜美食文化旅游在华东地区的知名度。今后要继续办好这一节庆活动,借节造势,大力宣传“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旅游形象。可以考虑海鲜美食文化节在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城市举办,如杭州、上海、宁波等地,让这些地区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品尝舟山海鲜,邀请该地区市民参与海鲜大赛评选,扩大舟山海鲜的影响力。也可以考虑参与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城市的旅游节庆活动,作为该市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内容,借此提高舟山海鲜知名度,如今年的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就融入了上海旅游节。
(二)传承与穿心并举,丰富舟山海鲜菜口味。
一方面,要继续保持舟山传统海鲜菜肴的原汁原味、鲜咸合一的特色,这是增强人们对舟山海鲜菜的认同感和归依意识的基点;而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舟山海鲜菜口味变革的重要性,传统舟山海鲜菜的单一的鲜咸合一的口味已不适应餐饮市场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注意吸纳各地不同风格菜肴的口味,使舟山海鲜菜肴更加丰富。要在保持舟山海鲜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学习其他菜系的优良烹饪经验,以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调整,形成舟山海鲜美食菜系,推向全国乃至国外,真正打响舟山海鲜美食文化旅游精品。在产品研制上,要以旅游饭店和餐饮企业为主体,鼓励厨师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并给以政策上的奖励。
(三)建立舟山海鲜品牌体系,提升舟山海鲜知名度。
目前舟山海鲜餐饮业还基本处在传统、初级的经营运作状态,要做强做大舟山海鲜品牌,必须“以提炼海鲜营养、药效价值为突破口,以提增饮食文化含量为内容,以菜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程序为基础,以建立海鲜菜系体系为核心,以区别于其他同类海鲜餐饮为特征。”
(四)规范海鲜美食经营,提高海鲜美食服务质量。
建立海岛特色的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推行星级服务。突出包括歌舞伴餐等餐饮环境、菜肴质量与菜式菜品、服务程序等要求。制定舟山旅游餐饮管理条例,加大对海鲜餐饮卫生、食品质量、服务水平的管理,严格执行卫生管理条例。
(五)合理规划设置海鲜美食经营档次和经营区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构建由饭店餐饮、专营餐饮、夜排档和酒吧四块组成的海鲜美食餐饮业。饭店餐饮以中高档为主,大众餐饮由专营餐饮供给,夜排档和酒吧为满足休闲游人提供一个优美环境的自由消费空间。着力开发沈家门鲁家峙、东港、嵊泗中心渔港、定海等处滨海海鲜美食长廊。
参考文献:
[1]胡国光.略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源流;传承
一
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巫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和图腾崇拜支配下的重要采集方式、渔猎方式及其成果。巫文化传承到农耕时代,就演变为傩文化。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大湘西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年秋,在澧水下流津市境内的虎爪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打击石器,距今约40万年。这表明40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新晃波州、中方荆坪等多处人类早期遗址考古发掘表明,早在二三万年至十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古沅陵上堡乡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遗址。澧沅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更多了。早在1986年底仅沅陵县境内就发现了十五处之多,《怀化地区先秦文化考古综述》载,早在一万年前左右,该地区就已经有了农业。澧县彭头山遗址和临澧城头山遗址表明,这一带在九千至一万年前,人们就已经修建房屋,集聚而居,从事农业耕作与祭祀活动,留下了稻作与祭祀遗址。距今七千四百多年前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有“太阳与鸾鸟”结合的人面獠牙纹和人面鸟爪、口长象牙的神农氏头像纹。这表明该地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
《楚辞》中的相关内容表明,屈原在被流放沅湘时,溯沅水经沅陵、辰溪到溆浦一带,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巫傩文化,创作了《九歌》、《山鬼》等名作。先秦之时,湘西就已经盛行巫傩文化。后世《楚辞》的注释者们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如《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蛮俗好巫,每词鼓舞,必歌俚辞。”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盛襄子先生在《湖南省苗史述略》中对此作了概括性总结。他指出,“发明农业,奠定中国基础;神道设教,维系中国人心,是三苗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三苗是蚩尤部落遗民,聚居于洞庭及其以西一带。系现今苗瑶黎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盛先生强调指出:“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可见,在远古时,洞庭三苗人皆可巫,始创并盛行着巫傩文化。
湘西一带傩事经书内容也表明,大湘西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出现了巫傩文化,傩文化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傩公傩母是漫天洪水后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始祖,是带领子孙种植水稻进行农耕的农神。他俩的子孙祭祀祖先,祈求他们佑护自己,而逐渐形成巫傩文化。这一带傩文化祭祀的诸神中,多为女神、女祖神、女神兵等等,女性比例大,可见其母系氏族的遗风。这表明傩文化在这一地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已出现并逐渐盛行了。
可见,早在一万年前,大湘西的先民就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为傩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实践基础。七千四百年前,以洪江高庙人为代表的湘西人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三苗时期及至楚秦,荆南沅水一带就已经盛行巫傩之风。
几千年来,傩文化经历着兴盛衰落的演变历程。明清以前,巫傩文化盛行于宫廷、军队、寺院和民间,形成宫廷傩(国家傩、天子傩)、军傩、寺院傩、乡傩和民傩。明清至民国,宫廷傩和军傩逐渐淡化而衰落,中原一带的巫傩也因种种原因而逐渐衰落。与此相反,以沅陵为代表的湘西一带,巫傩文化却处于中兴状态,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傩坛声乐与江西戈阳高腔融合,形成了崭新的辰河高腔。二是傩坛戏剧化、傩戏系列化,形成独特的系列辰河戏。此后,汉戏、阳戏、灯戏、土地戏先后搬上傩坛,使傩坛祭祀与戏剧相结合,形成多种腔调、多种锣鼓点子、多种面具相配套的傩坛声乐、器乐、歌舞、戏剧的傩文化艺术体系。三是傩坛数增加快,从业人员多。明清至民国,由于湘西一带社会生活较为稳定,人口增加较快,经济发展平稳,在“人皆信巫”的环境中,原已盛行的傩事活动就更加频繁了,傩坛数也就迅速增加,原来数村一坛发展为一村数坛,一个乡多达30余坛。傩坛数量的增加,进行傩事活动的巫觋人数及其协助人员也就相应增加,加上傩戏班子的演出人员,傩文化队伍就比较庞大。
之后,湘西人崇信鬼神的观念逐渐淡化,笃信巫傩者越来越少。文化革命期间,傩事活动因其迷信而被批判和禁止、傩事器具和经书被收缴封存,有的甚至被烧毁,傩文化处于历史的低潮。
改革开放之后,傩文化活动才在民间逐渐复兴、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家界等地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傩文化作为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才被社会各界重视,湘西各县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着手恢复傩文化活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怀化市文化局等单位,先后举办了层次和规模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会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湘西一带的傩文化活动。
二
近些年,大湘西傩文化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村民基于巫傩文化信仰自发进行的零星的傩事活动,这同历史上的“民傩”是一致的;二是理论界对大湘西傩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活动。三是政府部门、经济组织或个人等,对傩文化的保护开发、娱乐性节目演出、文物收藏等活动。
村民自发进行的傩事活动是大湘西傩文化活动的第一个层面。其宗旨和目的,归结起来主要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六畜繁盛,人丁兴旺,健康长寿,家和邻睦,国泰民安。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冬季。
傩事活动因阳教与阴教的不同而不同。阳教活动主要有还傩愿、安坛、接龙谢土、明香大会、打洞求雨、三十六解(又叫打翻邦或打解)、打保护(又叫度关)、传法度职、招魂、送白虎等等;阴教活动主要有:上刀山、下火海(又名下雪山)、钢针穿喉、筛子端水、九牛推车(如大方桌自转)、金线吊葫芦(如用穿了线的针吊起一升米)等以及现已绝传的赶尸、撒竹叶成鱼、攀云遮日等等。这些阴教活动展示的是巫傩绝技。现在湘西一带做的较多的傩事活动主要是还傩愿。它因意愿不同分为恩傩、寿傩和喜傩等不同形式。还傩愿的时间有长有短,一个昼夜谓之单傩,三个昼夜及其以上谓之夹傩。在现代文明进步条件下,傩文化意识正在现代化中淡化。一般人家几十年只做一次,一个村子一年到头也只那么一户到二三户做一次,大多数乡村多年都不做。
傩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主要是坛。坛是由一名掌坛师为主进行傩事活动的最小单位。一坛,除了度了职的掌坛师外,还有尚未度职的徒弟,少则一人,多则数人。据抽样调查,沅陵县七甲坪镇现有40多坛。全县约有200余坛。每坛以2人计,估计有400余名“老司公”(度了职的掌坛师,土家语叫“梯玛”,苗语叫“闹沙”)和300余名学徒。泸溪县40余坛、桑植县20余坛。其他县市区的傩坛数、掌坛师的人数要少一些。有的县区已无人会做,如鹤城区、武陵源区等。傩坛活动的坛职人员,除了掌坛师、帮坛师之外,还有锣鼓师(或锣鼓手)、傩戏演员和勤杂人员等组成。现在的“老司公”年龄大都在七十岁以上,不少人已经八九十岁。
傩坛敬奉的傩神众多。敬奉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其他神因傩事活动形式不同而不同。如“安坛”祀奉的有放牛童男神、养猪玉女神、除凶化险的五猖神、招财进宝的三霄姐妹神、主人丁兴旺的男女生殖神和兵将神等。“接龙谢土”敬奉的是保五谷丰收的地母龙神。这些神祗,除了主神为雕塑像之外,一般以画像的形式张挂在傩堂正中和左右两壁,是老司公非常珍惜的艺术品。
傩事活动的礼仪、程序大体分为开坛、请神、敬神、祈神、娱神、酬神(谢神)、送神各个环节,各种傩事活动都要占卜问卦,卦象表明主管神同意或默许,才能往下开展活动。由此形成一系列祀神问卜的操作规范。
傩事活动中,老司公一般身穿对胸、长襟、大袖、背绣蟠龙红色天师袍,头戴天师帽,外镶五佛冠。手执的法器主要有:司刀、令牌、水牛角、牌经(即绺旗)等。唱诵的经典教义主要是傩公傩母繁衍人类的创世说,盘古神话,湘西先民农耕劳作史话、反抗压迫的民族史话等。
傩事活动离不开鼓乐。乐器主要有鼓、大锣与小锣各一,大钵、小钵与唢呐各二。由此配器,形成一系列的锣鼓点子。依照傩事程序和老司公唱词的主旨,配以适当的锣鼓点子,适时的燃放鞭炮,使整个傩坛歌舞与锣鼓点子、鞭炮响声协调有序,热闹非凡。
傩戏是湘西一带傩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演傩戏的目的一是娱神,一是娱人。傩戏的种类剧目相当多,尤其是沅陵、泸溪一带的辰河戏,形成“十本”、“八记”、“六袍”、“四印”、“四阁”、“四亭”、“连台四大本”和“四大稀有剧目”的庞大系列。还有阳戏、汉戏、灯戏、土地戏等,其他的剧目主要有姜女戏、龙女戏、搬开山、搬算匠、蛮八郎买猪、教女等等。傩戏表演的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戴面具,傩面具是一个系列,因角色而异,多至四五十个。
湘西一带的傩文化传承演变到现在,就是由以老司公为代表的巫傩从业人员,傩坛、傩神系统、祭祀礼仪、问卜规范、经典教义、傩歌傩舞、傩乐、傩戏、傩面具、傩衣帽、傩法器、傩经、傩神造型(雕塑或雕刻、画像、剪纸)、傩坛布局、傩事程序、傩咒、傩诀、傩符篆、罡步、行为禁忌等要素的有机体系。
这些年来,大湘西一带傩文化活动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政府部门、高校和文化艺术界组织的学术性研讨活动。1991年,怀化市文化局在洪江市的黔城召开了一次全国文艺界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傩文化现场表演采取封闭管理方式,外界鲜为人知。1998年,沅陵县文化局在该县七甲坪镇召开了一次国际傩文化研讨会,会议期间,该镇文化站为这次大会组织了一场三天三夜的夹傩,表演了上刀梯、踩火铧犁、咬烧红的犁头、踩红炭、滚刺床等巫傩绝技。这次研讨会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后,沅陵、泸溪、吉首、麻阳、新晃等县先后举办了多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引起人们对湘西傩文化的高度关注,吸引了一批中青年爱好者跟老司公学习,引起了各地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傩文化,也引起各地旅游开发商、文化经济开发商的关注。
这些年来,傩文化活动最突出的层面,就是随大湘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傩文化保护与开发热潮。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交替的这些年,张家界市旅游开发商们,在挖掘土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傩文化中的傩技、傩戏等搬上了舞台,使傩文化进入了市场。继之,吉首、凤凰、沅陵、麻阳、新晃、怀化、会同等地先后把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上前台,整个大湘西从北至南走上傩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瞿湘周.古老·神秘·豪放——沅陵巫教和傩文化调查纪实[r].泸溪:泸溪民族教育印刷厂(内部印刷),1999.
[2]周明阜,等.沅湘傩辞汇览[m].香港: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
[3]金承乾.沅陵傩歌唱本40册(收藏)[g].沅陵.
[4]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沅湘傩文化之旅[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5]贵州民院民族研究所,等.傩戏论文选[c].贵阳:贵族民族出版社,1987.
[6]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景德镇 陶瓷文化 旅游 可行性
本文系景德镇市201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序号77。
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陶瓷”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瓷都,郭沫若在1965年曾赋诗“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来形容景德镇在陶瓷方面创造的卓越成就。
一、辉煌历程中的隐患:资源消耗与手工业之短
据《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有史可查的陶瓷制造历史应从汉代开始,唐初在两位陶瓷工艺精湛的制瓷名人陶玉和霍仲初的推动下,景德镇陶瓷开始向区外和宫廷延伸,名声鹊起,宋真宗景德镇年间即1004年至1007年之间,印有“景德年制”底款的瓷器进贡皇室,因瓷器色泽光致茂美,日渐为各地瓷窑效仿,世人并将昌南镇生产的瓷器称为“景德镇瓷器”,至此,昌南镇之名日渐衰微,景德镇之名日渐鹊起。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基础上开始运用钴料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后,再喷洒一层透明釉,从而烧制出名扬至今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至明朝时,景德镇在瓷器烧制、成型等工艺上有了系列创新,相继出现了五彩、青花斗彩等装饰技法,特别是印有“永乐”年号的瓷器开启了官窑瓷器时代,到了清朝时期,景德镇陶瓷业达到巅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集天下名窑之精髓,品质精、造型多、色彩丰,所造瓷器皆是极品。
然而,景德镇的辉煌历程背后有两个隐患,一是资源消耗,精美陶瓷与景德镇所产的优质制瓷原料有很大关系,高岭土和瓷石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二者均为原材料,属于矿石资源,自景德镇生产陶瓷,并逐步扩大规模以来,景德镇辖区及周边的九江、上饶等地的瓷土资源开采已达到一千多年,诸多知名瓷土产地现在都已经面临枯竭,陶瓷业的原材料消耗是十分惊人的,同时陶瓷是火的工艺,火是需要燃料的,古代主要依靠柴木,景德镇虽然植被茂密但在瓷器高产之时,其周边树木也曾经被砍伐殆尽,今天,以电、煤、气为代表的能源解决了柴木不足的难题,但能源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以江西省为例,全省用电量各地市排名中,景德镇排在南昌之后,位居第二,而景德镇只是一个一市一县二区的三线小城而已。其次是手工业之短,景德镇陶瓷业辉煌历史是建立在手工业为主的农业时代,并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一套固定纯熟的制瓷流程,而到了今天的大工业时代,机器、电气、信息主导世界,规模化、批量化、技术化的陶瓷产品引领市场,这往往需要创新和变革,而景德镇制瓷业过多地保留了手工业的特质,在大工业化时代处处表现出滞后性,除了在“传统性”上抓住特色保留一份竞争力外,其他方面均与当今的时代步伐不一致。
二、不对称性:难得的旅游宝藏与不温不火的旅游市场
“景德镇”本身就是一张显著的旅游招牌,她蕴含着千年古镇之遗风,盛世中华之名誉,因为陶瓷,世界称呼中国为“China”,“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镇通过陶瓷这个载体向世人诉说了千百年,世人谈起景德镇就知道此地是世界的瓷都,景德镇的专一性令人敬佩,因为在中国还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如此专注于一项工艺达1000多年,除了景德镇。经过千年沉淀,景德镇围绕陶瓷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旅游宝库,比如极具特色的地域陶瓷文化,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丰富的陶瓷技艺文化,醇厚的陶瓷习俗文化,系统的陶瓷制度文化,璀璨的陶瓷名人文化等等,在众多旅游宝藏中,尤其以古窑民俗博览区、瑶里风景区、御窑厂、龙珠阁、浮梁古县衙为著,如此宝藏又深入世人之心,这对旅游业而言是非常难得的。然而,景德镇并不是一座知名旅游城市,也不是一座陶瓷味道特浓的旅游景点,景德镇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是滞后的,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圣地,但景德镇无法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甚至无法吸引中国人的目光,景德镇的游客大多还是近邻,比如江西省境内的各兄弟县市,还有江西省的周边省份,稍微远一点的省份就很少到景德镇来旅游了,在景德镇,除了传统的旅游旺季,比如国庆节、春节和学生流为主的寒暑假外,其他时间,景德镇的很多景区都难得有几个游客,即使是旅游旺季,来景德镇旅游的游客也就呆一天,无法形成旅游效应,旅游市场不景气成为一种习惯,如此不温不火的旅游市场与宝贵的旅游资源形成鲜明对比。
三、陶瓷文化旅游:优势整合与绿色发展
景德镇相对滞后的旅游业对于景德镇而言未必都是坏事,相反,如果抓住关键点,大可把旅游业做大做强,打个翻身仗,如何打好这场翻身仗,这就需要对景德镇旅游业发展进行仔细研究和有效规划,找到一条适合景德镇发展的旅游线路,而陶瓷文化旅游是一个不错选项。为何如此说呢,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现代旅游业主要是抓特色,即与众不同,景德镇有这个特色,这就是陶瓷,但是,仅有“陶瓷”这个特色还不够,过去我们一直有这个特色,为何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不理想,原因是缺乏营销计划,一味地吃老本,靠辉煌历史来发展旅游,这在当今旅游市场是行不通的,更何况景德镇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畅,信息堵塞,经济落后,景德镇除了陶瓷以外,再无他物,更是无法吸引大量游客的目光,这时就需要我们对景德镇“陶瓷”类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引入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营销模式,稳扎稳打,不急功近利,全面而有序地把景德镇的旅游业发展起来,景德镇的优势旅游资源很多,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均属于上佳,这就需要找到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这就是陶瓷,因此打造景德镇的陶瓷特色旅游应该是首选;二是景德镇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应借鉴其他地方旅游发展的得失,紧跟国家发展的大趋势,走一条能够走得好、走得通且走得远的旅游路子,其中绿色发展是其要义,纵观各地旅游发展得失,一提到发展旅游,就兴师动众,开山挖河,景区建了一大片,结果跟其他地方的景区一样,劳民伤财不说,还破坏了环境,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犯了大忌,因此国家提出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大力提倡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保护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尽量给游客提供便利,陶瓷文化旅游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景德镇相对滞后的旅游业很好地保护了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古迹,给游客带来一定的神秘性,陶瓷文化旅游也比较有效地把景德镇的特色宣传出去,同时在旅游发展上看也是可持续的,符合绿色发展之路,也比较配合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理念,因此,在景德镇整体旅游不理想的现状下,陶瓷文化旅游健康发展有望改变这一局面。
参考文献
[1]浮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浮梁县志.方志出版社出版.1999.1
[2]景德镇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5辑.1998年
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4
1.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影视英语课堂为例
2.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
4.影视节目名称的法律保护路径探析
5.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
6.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
7.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8.从韩剧旅游热论中国影视旅游的深度开发
9.“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与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加入WTO,中国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学思考
10.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无锡影视主题公园为例
11.影视旅游者动机细分及其形成机制——新西兰霍比特村案例
12.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
13.影视湘西:想象共同体及其与湘西旅游的共生发展
14.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
15.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
16.论影视作品的法律关系
17.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8.《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
19.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影响及问题
20.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
21.论影视翻译课程的技术路径
22.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23.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
24.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25.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运用
26.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27.影视大数据:影视互动体验与量化认知的根本
28.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
29.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30.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为例
31.影视主题公园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32.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33.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34.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35.影视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6.影视史学的思考
37.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8.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
39.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
40.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
41.影视营销对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实证分析——以张家界借力《阿凡达》营销为例
42.影视字幕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43.基于影视旅游动机的城市居民出游意向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44.影视的传播与文学的接受
45.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
46.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47.服饰是影视艺术无声的语言
48.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
49.中国影视贸易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模型研究
50.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
51.“韩流”给我国影视旅游的启示
52.旅游景区影视营销模式研究
53.影视教学法在初级阶段日语语体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54.体育影视作品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55.大电影产业链的完善之路——长影集团影视资源衍生价值开发与影视文化拓展
56.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
57.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契合研究
58.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59.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
60.论中国影视文化安全——基于韩剧与国产影视剧比较的视角
61.全球价值链视阈下我国影视产业升级策略探究
62.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理论的案例分析
63.简论中、美、日三国当代动画影视风格差异
64.论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
65.影视文化及其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66.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铁岭龙泉山庄旅游者实证分析
67.文学与影视:双重视域中的纠结与互动
6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69.从影视本体研究看文学与影视联姻的必然
70.体育影视价值解读
71.影视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与镇北堡影视城为个案
72.从改编到生成:寻找文学与影视的平衡
73.关于严歌苓作品影视改编的思考
74.影视文化三论(上)
75.对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76.日语高年级听说课中影视教材的导入
77.重视影视教育 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78.论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79.论影视旅游及其“资源—产品”转化
80.浅析影视翻译目的
81.基于价值链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82.色彩在影视动画中的审美意义
83.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以江苏广电总台为例
84.影视为出版造势——对影视图书出版的研究分析
85.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十四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86.试论舟山海岛的影视旅游
87.当代影视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性转向——兼论视觉文化传播理论的现状与发展
88.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89.影视的网络化传播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90.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
91.影视文化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92.国产影视作品的译制与国际传播
93.浅论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
94.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95.西方影视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影视翻译:屏幕上的语言转换》介评
96.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
97.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98.从韩流看“影视表象”与“旅游地形象”的构筑
99.基于影视艺术的教学资源建设新模式——网络影视课件学
100.影视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及行为意向研究——以澳门为例
101.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102.论影视语言的特性
103.中国影视业在亚洲影视业新格局中的文化定位及其历史使命
104.翻译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翻译
105.中国影视行业如何形成世界级竞争力
106.“复仇”的“原型、仪式、跨文化性”——从《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谈文学经典的传播现象
107.探析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108.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109.论影视旅游产业机制与发展策略
110.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
111.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
112.浙江影视旅游的发展与营销策略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113.从韩国影视旅游的成功谈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
114.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趋势与对策
115.我国影视城的旅游开发研究
116.影视发热 旅游升温——谈影视与旅游的产业联姻
117.论搭建我国影视产业保险体系的策略——以好莱坞影视保险体系为蓝本
118.对外汉语影视课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5
【论文摘要】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新疆旅游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又为新疆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 新疆地处偏远其优美之处极少为外界熟知;并且国际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英语教育发展滞后,新疆旅游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面临重重阻力. 鉴于此,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并以文化导入为核心探讨旅游英语“教”与 “学”,为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1 语言、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
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不仅生涩,呆板,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旅游英语教学的要求。
文化是旅游的魂,它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一切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若失去了文化的特色,那么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育有责任承担起弘扬和传承新疆本土文化尤其是旅游文化的使命,为新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2 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岳福曹的《模因论视角下审视新疆旅游文化的对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材料为例》(2010)一文论述了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新疆本土旅游文化导入的现状,然而新疆国际旅游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以及旅游英语教学如何应对国际旅游发展的研究和探讨并不多。为此,本文对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现状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2.1 旅游英语“教” 之现状
本文以塔里木大学旅游英语教学为例,针对其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了调查:目前主要以唐飞和陈丽主编的《旅游英语》教材为主,同时以杨忠桥和李欣等编著的《新疆旅游导游辞》为辅助教材,但是这两本教材对新疆旅游文化涉及很少。
其次,就授课情况讲,大多老师的英语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以词汇,句型和翻译为主的语言授课模式,对英语文化和新疆旅游文化的讲解并不系统,造成学生对英语文化和新疆本土文化的学习仍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
同时,岳福曹的《模因论视角下审视新疆旅游文化的对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材料为例》一文对新疆高校包括新疆大学旅游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旅游学院、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等七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语导游教程(第二版)》和《导游英语情景口语》中有关新疆景点,文化和旅游的文字介绍甚为廖廖,试想这样的教材如何能满足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育的要求,新疆旅游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又将何去何从?
2.2 旅游英语“学”之现状
本文以塔里木大学旅游英语教育为例, 对现有56名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及其学习效果等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总数为56份,收回50份,回收率达98以上。
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就学生在学习旅游英语过程中涉及新疆旅游景点内容的多少来讲,持“少”与“极少” 观点的人数总计34,占总人数比重的68%,这表明现有的旅游英语教材中涉及新疆旅游景点内容并不多,与岳福曹的《模因论视角下审视新疆旅游文化的对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材料为例》的调查结果一致,从而证明了目前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新疆旅游文化不足。
其次,就平时阅读旅游书籍和资料时,是否注重新疆旅游资料内容的学习,持“多”的人数总计32,占总人数比重的64%;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新疆旅游文化的学习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同时,就是否增加新疆旅游景点和文化以及是否增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问题进行统计,持“应该”态度的占多数,这表明学生对英语文化,特别是新疆文化导入的期待超过了对内地景点的支持,也表明了学生对新疆文化和英语文化的重视。
就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调查结果看,持“满意”态度的学生比重为100%,但这并不能表明旅游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方面作用显著。
除此之外,就学生在旅游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来看,持“一般”观点的学生占多数,这说明学生虽对旅游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但是旅游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从旅游英语“教”与“学”之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其一,现行旅游英语教材不合理,存在诸多弊端;其二,教师自身教学素质影响旅游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强,从而导致旅游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旅游文化传播不力。
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77-01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业以及其中的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涉及博物馆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行销学等各个方面。虽然国内和国外博物馆文化产业起步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资金短缺,并且国内外各博物馆同行也在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次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做了许多尝试。博物馆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随之出现的对资金筹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馆的运作呈现出独立化的趋势。在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称为“博物馆实业”,而对市场研究人员而言,已成为“博物馆商务”。
一、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人们很早便意识到这样博物馆资金短缺,并有此引发为博物馆商店的设立。一个多世纪之前,欧洲博物馆便开设有商店,博物馆商业活动似乎起始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物馆营销也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词”2博物馆的商业活动起始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馆餐馆在大英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31967-1977年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托马斯・霍温意识到“博物馆的参观者同时也是消费者”4从而各大博物馆开始设立商店。同时伴随这些商店的设立,也成立和博物馆商店的相关组织,其中以欧洲和美国为主。1955年创立的美国的博物馆商店协会(Museum Store ASSociation),为美国及全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组织连锁的经营渠道,既向公众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又促进一博物馆间的产业开发和文化交流.而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商店作为博物馆营销和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着重对博物馆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和博物馆商店的经营模式和博物馆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论文中写到“无论是博物馆界还是旅游界,很多学者均致力于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研究上。Bruner通过研究证实了二者拥有社会教育、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处。”Ted Silberberg的论文中也论述到:认为博物馆和旅游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双方都带来发展机会.真正的博物馆商店是介于礼品店与博物馆展示的混合体,它是构成博物馆整体的一部分,并在财务与教育上协助博物馆达成既定的目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ICOM专业伦理规章》中提到:“博物馆商店应与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标相符合,且必须维持收藏品的品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把其作为博物馆经营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最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来论述。如:在经营部分――张桂元《浅议博物馆的经营策略》、骆士泉《论博物馆的营销策略》、张继东《谈谈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在作为博物馆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杜凯《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研究》、张敏《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文化产业部分――游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张艺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元宝祥《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直接针对博物馆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馆商品开发的现状、解决方式,商品的研发、营销、销售或是介绍外国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产业》、杨静《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吴思思《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对博物馆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学、市场学、行为学等。如:张敏《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趋势和影响》、刘雅丽《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良渚博物馆纪念产品涉及与研究》。
二、结束语
对博物馆商店的现状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和经济领域,主要是针对商店研究现状、困境的解决方式、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等。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总结,同时也能为将来商店的积累经验、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安来顺.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1(01).
[2]葛埔.国外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复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