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1

关键词 科技人员 跨文化交流能力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8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对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在逐渐加深,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合作都以失败告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问题,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强造成了双方合作不顺畅,从而制约了我国与国外的经济科技合作,影响了我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国必须要重视对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的培养。

1 科技人员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具有多层面的涵义,一般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交际目的而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行为层面的交际能力,还包括在情感层面以及认知层面的能力。

1.1 认知层面

科技人员必须要对不同国家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不仅要对其语言进行掌握,还需要对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以及社会语言能力,语法能力主要是指科技人员需要对异国语言的词汇、语法、构词规则等进行掌握,而社会语言能力则是对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科技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别国的语言,还需要能够根据场合的不同正确使用该国语言,合理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把所要表达的内容都通过语言传递给交流对象。在这些交际语言能力中,语法能力是最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而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则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关键。

1.2 情感层面

情感上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指科技人T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认同以及移情能力,科技人员如果想要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一是要具有接受外国文化的思想;二是要能够理解外国人的想法;三是能够准确把握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四是对待外国文化中不理解的事物倾向于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而不是直接排斥,;五是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对自身以及外国友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了;六是既具有与本国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也能够获得外国友人的青睐。情感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要求科技人员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克服本国文化的思维定势,能够站在别国文化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在现实中,科技人员往往就是因为对外国文化缺少系统性的了解,所以造成在交往过程中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定势,只有对这种情况进行转变,充分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尊重,才能够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冲突。

1.3 行为层面

行为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这种层面上科技人员要能够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主动找到不适合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行为方式,并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灵活的应对这种交际障碍,化解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科技人员只有最终从行为方面进行转变,才能够保证交流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在跨文化交流的成功率,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

2 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国内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分析,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天津市的科技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含了科技人员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情况,整个问卷共有20道题,其中认知层面的有10道,情感层面的有4道,行为层面的有6道。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机关部门的科技人员发放了共100份问卷,共收回92份,其中90份为有效问卷。

2.1 认知层面

从认知层面上对天津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研究可知,虽然有75.6%的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的时间都在10年以上,但是从调查可以看出仅仅只有4.4%的科技人员能够熟练对外语进行应用,而剩下的科技人员中大部分都不能熟练掌握外语,这部分人员占到总数的55.6%,这部分科技人员仅限于认识大部分的外语词汇,但是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很差,虽然有些科技人员能够读懂外文文献或者资料,但是却在阅读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很多翻译难题,需要借助翻译软件或者词典才能够完成。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天津市科技人员对外语的认知水平并不高,必然会影响到跨文化交流。

在对跨文化交流情感层面的调查中发现,能够熟练的使用外语来进行进行科研资料查询的人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够对外语进行熟练使用的人员中仅有12%的人能够意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这就可以看出科技人员对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对外国文化在情感层面的认可,所以国内的相关组织必须要加强对科技人员在外语能力方面的培养,让科技人员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善我国科技人员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困境,从而不断增加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2.2 行为层面

从行为层面上对天津市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行为的调查结果看,能够熟练使用外语的4个科技人员经常会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或者是有机会与外国科技人员进行交流,而在能够基本熟练使用外语的科技人员中,仅仅有大约五分之二的科技人员偶尔能够参与到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或者是获得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而对于不能熟练掌握外语的科技人员则很少会获得进行跨国交流的机会。从这可以看出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科技人员在交流中的表现,从而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提升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途径

对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国家相关组织机构必须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不断提升科技人员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改变我国科技人员在跨文化发展中的困境。

3.1 不断拓宽科技人员获取外国文化信息的渠道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所以科技人员如果想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要对外国语言知识以及使用方法进行掌握,特别是要重点掌握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不同的地方,这样才可以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误解的情况,从而为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人员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中要不断拓宽获取外国文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书籍、文献、网络资源以及影像信息等,通过多种方式来更全面的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在这些方式中,科技人员应该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而且这种方法比较便捷,是一种快速积累跨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3.2 要加强对科技人员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培训

科技人员想要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只有在意识上对外国文化认可和理解,才能够不断提升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从而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从外国文化的角度上对整个交流过程进行思考,[脱本国语言文化的思维定势。提高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二是加强对与本国文化出入比较大的外国文化的认识;三是能够从理性层面上对外国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四是能够从外国人的思想角度来对文化进行思考。这些跨文化意识的养成都需要对科技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通过专门的培训体系来帮助科技人员建立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培养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能够在对外交往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冲突,解决我国的科技跨文化交流困境。

3.3 不断加强科技人员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践

科研人员不论对外语掌握的是否熟练,在刚开始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必然会由于紧张而出现一定的纰漏,也就是说跨文化交流对于所有的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个从紧张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在适应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与外国人的交流,就能够不断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所以对于相关的组织机构来说,在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的跨文化交流培训的同时,还需要多为科研人员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帮助科研人员加强心理建设,超越本国文化心理模式的局限性,让科研人员在每一次的跨文化交流中都能够在心理、情感以及观念等方面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同,然后引导科研人员对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心理变化进行调控,帮助科研人员在心理上实现与外国文化的互通。科研人员在心理调节过程中,要将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并与其他科技人员进行交流,从而找到与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相符的应对策略。另外,相关的组织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科研人员到外国进行深造培训,将科研人员放在外国文化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培养其对跨国文化的适应能力。

本文由2015天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资金支持,系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国际科技交流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合同编号:15ZLZLZF009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2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都离不开对外宣传工作。作为国家外宣工作组成部分的地方外宣工作,既肩负着对外宣传中国的使命,又担当着树立地方形象,推动地方开放的重任。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不只表现在产品和企业层面,而且表现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因此,城市要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利用更多资源,克服边缘化带来的种种不利,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这不仅是一种主动参与竞争的战术选择,更是一种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考量。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是实施“突破菏泽”战略,加快菏泽发展的需要。突破菏泽,实现“三三一一”目标是省委的要求,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全市干部群众发愤图强、埋头苦干,但是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外宣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进程,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参与这一进程,以更快更健康的方式接近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需要。对外宣传工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过程中,只有最大程度地把菏泽的发展情况、投资环境、各种优势、人文环境,包括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宣传出去、推介出去,千方百计提升菏泽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招商引资中赢得主动,在扩大开放中取得丰硕成果。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不仅有提升形象、推动开放的作

用,对内也有凝聚人心,更新观念,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外宣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全局,统一思想,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外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全市对外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央、省确立的外宣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市工作大局,服务于“突破菏泽”战略和全市招商引资确立的任务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努力树立和提升我市形象,提高知名度,扩大我市在海内外的影响,为全市开放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根据地方发展和地方外宣工作的实际,坚持市外就是外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的原则;坚持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主的原则;坚持内外有别、讲究策略、注重实效的原则。同时,外宣工作还要注意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动权,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

全市对外宣传工作要围绕让世界了解菏泽,让菏泽走向世界,树立菏泽良好形象,扩大菏泽对外影响,促进菏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总目标,进一步健全机构,创新机制,理顺关系,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全市统筹协调、部门密切协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外宣格局。

切实加大“突破菏泽”战略的对外宣传。要突出宣传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的战略和重要举措,着重宣传我市围绕“突破菏泽”战略确立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加快发展、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一系列重要措施;重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实施“突破菏泽”战略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我市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菏泽全面发展的情况。

突出做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对外宣传。进一步加大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情况的对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我市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大好形势。抓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着重宣传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宣传我市加快发展六大产业的情况,宣传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高质量搞好园区建设的举措和成效,宣传抓好大项目建设的做法和典型。大力宣传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局面,宣传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进展。宣传我市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进,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对外合作优势突出,特别是人民勤劳朴实,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的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展示走向新世纪的菏泽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风采和美好前景。同时,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培育我市对外宣传新的舆论引导增长点。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宣工作,进一步提升菏泽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我市“四乡”优势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对外宣传中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到海内外举办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推介菏泽特色文化,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精品项目。搞好旅游宣传,让国内外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文化活动中更多地了解菏泽。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市场的竞争,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尽快成立菏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积极配合国际舆论斗争开展对外宣传。要注意发挥地方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的独特资源和角色优势,对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党和国家形象、民族尊严等重大问题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造谣攻击,结合菏泽实际,运用生动的事实做好正面宣传,切实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际形象。

三、拓展外宣渠道、整合外宣资源,不断提高我市对外宣传工作的水平

1、依靠中央、省媒体优势,借助海外媒体力量,切

实搞好对外新闻宣传。要加强与中外报纸、广播、电视、

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络,建立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及时为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努力提高我市在境内外媒体的报道数量和质量。要善于借用外力为我宣传,通过开设专版、交流稿件、互换节目、合作拍片、购买时段、租(建)频道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我市信息在境内外的有效落地率。有计划有重点地邀请中央、省和海外媒体记者来菏泽采访。设立稿件反馈奖励制度,凡在中央、省及涉外重要媒体发表我市稿件、影视作品,并有反馈的,给予最高相当于稿酬的奖励,以鼓励各方面宣传菏泽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我市对外新闻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市直各新闻单位要在做好市内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阵地等优势,积极承担对外宣传任务。各新闻单位主要领导要拿出相当的精力抓外宣工作,要成立专门的对外部室,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要落实一定数量的外宣任务。市直各部门、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和招商引资任务,加大对外联络,相继开展对外宣传工作。

2、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要高度重视互联版权所有

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继续按照“积极发展,

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大力推进互联网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各涉外部门的网站要尽快开设英、日、韩等外文版,在招商引资中发挥作用。各主要网站要密切配合,联手宣传,做到优势互补,形成网上正面宣传菏泽的舆论强势。依法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支持各主要网站整合资源,强强联合,做大做强,打造宣传菏泽的网络巨舰,提升我市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对商业网站要加强联系、沟通,及时指导,发挥其在互联网宣传中的积极作用。

3、做好重点对象国家及港澳台的宣传工作。重点加

强与我市交往频繁、经贸合作潜力巨大的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的对外宣传。充分借助港澳国际交往广泛的优势,借用港澳台媒体的力量对外介绍菏泽,扩大我市在海外的影响。积极推动菏泽与港澳台之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促进招商引资,扩大区域合作。

4、加强和规范新闻工作,提高对外新闻宣传的

时效性和权威性。要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

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加强新闻工作的意

见》(菏办发〔2004〕35号)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完善新闻制度,建立市政府、市直部门和县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工作机制。由于政府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具体操作中还要建立与市主要领导、媒体、者、受众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新闻工作要掌握政策,注重策划,规范管理。要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业务培训,提高新闻的效果。市直各类媒体、互联网站、驻菏新闻单位担负着新闻的重任,要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拿出重要版面和重要时段,以维护政府新闻的权威性。

5、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品制作、发行工作。要进一

步强化外宣品制作的精品意识,认真总结对外宣传品制

作、发行工作的经验和差距,努力制作更多的适合海内外受众的外宣精品。要继续加强因公出国和赴港澳台团组携带外宣品的管理,做好外宣品的对外发送工作。积极探索外宣品市场销售和海外发行渠道,使更多的外宣品走向海内外。市委外宣办要加强对全市外宣品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审批登记制度。外宣印刷品要采取国际标准,要有统一书号。

要组织好菏泽市对外传播奖(政府奖)评比工作,进

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6、切实做好重大涉外经贸、文化活动的对外宣传。

要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招商引资说明会等重大活动,借助重大活动的“聚焦效应”扩大影响,充分利用这些重要活动舞台,精心组织实施对外宣传,掀起集中对外宣传菏泽的强大声势。要从重大活动的前期舆论宣传、宣传品制作着手,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宣传方案,组织新闻媒体做好活动各个阶段的宣传报道,努力推动活动的圆满举行并取得好成效。我市在境外举办的经贸文化活动要有外宣部门参与,以动员当地媒体做好必要的舆论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领导,努力构建大外宣工作格局

对外宣传工作是全党的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市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提高开放水平、加快发展速度的角度,切实把对外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关心、支持、研究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与我市开放程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保证和物质条件。要形成由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对外宣传办公室具体负责,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对外宣传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部门特别是新闻、外事、外经贸、涉台、旅游等部门要把对外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出访招商团组应结合工作任务,利用各种机会做好外宣工作。各企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要主动把对外宣传融入各项对外交往合作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利用教育交流渠道开展对外宣传,加强对学生外宣意识和知识本领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菏泽走向世界的对外宣传员。重视和支持民间对外宣传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宣传。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要加强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区对外宣传工作的指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干部队伍建设,注意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的优秀人才选配充实到外宣队伍中来。要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外宣干部。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外宣干部队伍。版权所有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就扣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语言学习及国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语言交流的关键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这里的内涵就是指这种语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谚语中有“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汉语是用最简洁的四个单词“殊途同归”来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英语中这个习语的意思来源于西方人对他们文化根基一古罗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个习语的确切含义。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通过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递着异文化圈中的异文化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异域文化,并按照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积极地对之扬弃,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这便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

其一,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人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人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人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宽广,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过程,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而也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还乐于接触、学习其它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表面的细节,在日常生活、商业交往、国际事务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往来,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由: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

(1)实用性原则:指文化导人要注重与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2)阶段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3)适合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人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循序渐进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文化教学应注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4

1、科学技术的新阶段:

识记隋唐时期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表现,对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历法、医学等各方面成就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思考和认识雕版印刷术、火药应用、测量子午线、编写《唐本草》等成就的世界地位;

2、诗歌的黄金时代:

总结唐诗的总体特点、风格;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大致的演变历史和文学特征;找准唐诗在历史上的位置:承前启后,风格众多,技艺高超

3、多姿多彩的艺术:

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莫高窟、绘画、书法和乐舞等艺术成就形成多姿多彩特点的原因、表现,并注意一些代表人物或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重点和难点精析

1、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①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②《大衍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法的成熟;首次测量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③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千金方》《唐本草》等重要著作的问世。

④唐长安城和隋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表明古代建筑技术相当成熟。

⑤以上这些科技成就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2、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特点和世界地位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地位: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3、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

①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

②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他们比士族子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③唐朝科举制度的推动

④唐朝学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

⑤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⑥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

知识拓展

关于科技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认识

1.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

2.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历代文化成就都是对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又为后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发明的大量产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天文历法的进步,有利于农事活动;医学事业的发达,保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号称“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师生探究

例1、唐诗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

A、封建经济繁荣B、科举考试的实行

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D、南北文化的交流

解析此题答案为A。注意题干的要求“最主要”的原因。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经济是基础。

例2、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更增添了鲜明的多民族色彩,这主要是由于

A、汉族文化为各少数民族效法吸收

B、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点

C、各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D、继承了历代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解析此题答案为C。中华文化具有多民族色彩,是在各族人民交往密切的基础上,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

例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手工业技艺水平高,并且融入了外来风格。下列唐朝手工业融入了外来风格的是

①丝织品吸收了大食织法和图案风格②冶铸业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等工艺③造船业能造成使用推进器的战舰④制瓷业采纳了波斯的烧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解析此题答案为D。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①错误,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④错误,制瓷业没有吸收外来工艺。

例4、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解析此题属于概括、归纳型问答题。第一、二问要求对唐文化繁荣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努力进行归纳、总结。第三问要求提炼出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参考答案

(1)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客观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周秦以来历史文化的积累,也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上海世博会;跨文化传播;价值;策略

一、引言

1851年英国政府耗用了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在海德公园附近建成了一座梦幻般的水晶宫殿,里面陈列了当时令人瞩目的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之后160天,这座宫殿共吸引了630万人次前来参观这个盛大的展览。这就是被后人公认为标志着工业时代到来的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158年后的今天,上海正积极地为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而紧张筹备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如今的世博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展现人类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一个世界超级沟通盛会,预计将会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参展并吸引7000万参观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个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从1851年到今天的40多届世博会上,人们带着各自先进的展品和美好的愿望从世界各地汇聚到同一个地方进行交流,支撑着这个盛大聚会的原动力就是人类对于沟通的渴望。在持续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在交流中互相认知,在沟通中取得理解,在理解中求得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存。世界各国独特的文化汇聚于此,进行交流、沟通与协作,极大促进了全人类的跨文化交流,彰显了世博会的真正价值。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迥然差异,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沟壑。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曾经这样感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了。”这就直接反映了当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更好地推动人们互相沟通理解、实现和平共处呢?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平台。

二、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

(一)世博会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补充。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对外交流就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通;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古老的文明传播到了周边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了西方,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尤其是通讯和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沟通和协作,跨文化传播在广度、深度和密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人们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日益加深。各类专著、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等都标志着我们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内涵、规律、意义及其影响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博会是一次盛大的全球展览会,它用一个主题将几千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二)世博会具有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价值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里,传统世博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是,越是全球化就越发凸显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世博会具有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价值,这也是世博会作为一个传统会展能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不难想象,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社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展示各自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样的独特体验是无法用网络和屏幕来替代的。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它跨越了文化之间的鸿沟,用共同的理念和主题以引起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鸣,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其独特的跨文化传播的巨大优势。世博会给了普通人一个独特的机会去亲身体验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更好的沟通与合作。鉴于此,我们要利用全球聚焦中国这个历史机遇向世界准确地介绍中国,尤其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把这个传统告知世界,在互相尊重、交流和沟通中实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三)世博会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和展现民族文化的价值

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打造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难得的机遇。相关数据表明:“凡是举办过这两大活动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都大大受益于此。”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改善国家形象、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平台。众所周知,日本正是凭借多次举办世博会和奥运会使得国家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复苏,大批日本企业也借此走向了世界舞台。同时,世博会推动了日本重新确立其民族文化,也成为其确立大国地位的巨大动力。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设想未来城市生活的平台。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塑造并传达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文化,塑造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勇气、自强不息的志气、厚德载物的大气”,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世博会促进跨文化传播的规律

现代世博会蕴涵了丰富的展览、表演和互动等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型活动的鲜明特征:

1.文化性。一百多年来,世博会已经由最初展示先进工业产品演变为展示各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成果的综合舞台,而世博会的核心价值直未变,这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才是真正支撑起世博会的核心要素”l6j。历届世博会都有大量的文化活动,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预计总量更是达到2万场左右。举办期间,世博会将是全球文化活动的中心,各种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经过交流、摩擦、沟通与渗透,最终达到理解、交融和共存。归根结底,世博会传播的核心内容还是文化。

2.长效性。世博会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盛会。奥运会虽能吸引全世界人民目光的集中关注,但举办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时间较短。世博会的举办时间则长达半年之久,目标是“吸引7000万人次的中外观众,平均每天参观者的人数高达40万左右,其影响力和辐射面是空前巨大的”。与此同时,还会有大量来自全世界的记者参与新闻报道,我们更应该利用这个媒体集中且长期关注的时刻,围绕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世博背景、世博理念、世博人物等不同角度挖掘上海和中国的文化,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国家形象。

3.参与性。世博会与奥运会的最大区别莫过于奥运会是以观众被动观看比赛为核心,而世博会是以主动参与为核心的。参观者身临其境,切身体验,亲身感受。传播学的理论表明,人际传播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其他媒体形式,而世博会正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亲身体验的人际传播形式来发挥其巨大影响力的。现代世博会重在参与、互动和交流,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让参观者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增强了人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意识和积极性。

四、利用上海世博会有效推进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理念是:“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理念与我国提倡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往战略一脉相承。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推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呢?

(一)增加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世博会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包容,也有差异、误解和冲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其他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相反,文化上的误解则会造成一切交往的障碍。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被外来文化征服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是那种文化的俘虏,反而会认为自己拥有了那种文化,这就是文化强大的渗透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一书中说:“中国不会构成冷战时期苏联的那种挑战,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利而削弱别国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

这个学说就是思想观念,就是文化。可见,思想与文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凝聚和推进作用,而世博会就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论坛、文艺表演活动准确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阐释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把传统文化转变为国家竞争力。

(二)增强文化差异意识,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协助各国做好参展工作

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人口、地理等各不相同,导致了每个国家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说风俗习惯、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宗教法律以及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但是,文化具有独特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尊重、相互补充。如果每个民族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评判标准等去进行对外交往,那么对异质文化就会产生不自觉的排斥。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克服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既要消除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恐惧感,也要消除对异质文化的抗拒性,认同其他文化存在的价值。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舞台上,我们要面对有史以来最为多元的文化和观众,我们对于他们应该给予高度信任,同时也要增强自信,消除文化距离和文化震惊,正确理解参展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高效、准确地协助他们做好参展工作,这对于办好一届世博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对外文化交往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正如赵启正在2006年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所言:2004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图书版权多达4068种,而输出的只有14种;从英国进口的有2030种,输出的只有l6种。电影方面,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的影片多达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出口的影片可以说屈指可数。在服装、动漫、电视剧等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赤字”问题。《圣经》中黄金法则“treatothe~thewayyouwanttobefeated.”不仅基督徒熟悉,而且几乎是传遍了全世界。而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理念,比西方人的这个黄金法则要早几百年,却未能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这些事实和数据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不够的,与文化的内涵是不成正比的,我们还没有能够真正激活中华文化,没有诠释好我们的优秀文化。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来增强中华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定期在国外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华文化展、论坛、文化节、文化年等系列活动;要增加媒体对文化活动的关注,给予更广泛的宣传和报道,推动一些优秀的文化艺术能广泛传播。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精彩绝伦的文艺表演,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同样是这样一个舞台,届时会有更多的文化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巨大魅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中华文化的演绎力、创新力和表现力。

(四)跨越文化差异。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

举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要涉及到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配合和协调,譬如世博会场馆设计方案的全球征集、志愿者的全球招募与培训等,这些都需要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密切的配合。世博会是一场国际盛会,我们只有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加强与国外文化机构的合作,了解海外观众的文化需求,敢于开放、勇于合作,才能吸引到优质的国际资源,才能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举办一次成功的世博会。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6

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和加拿大蒙特爱立森大学Jeff Martin博士主持,中心议题为“促进世界高等音乐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院长Gary McPherson分别致辞,二位均希望通过探讨跨文化、跨机构合作交流的可行性和策略,共同实现通过音乐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美好愿景。

会议共分为六个单元进行,期间包括主题演讲和自由发言。第一、二单元发言的嘉宾主要是国内知名音乐学院代表,他们分别谈及了其所在院校目前的对外交流合作情况,并就国内音乐院校与世界其他地区音乐教育机构建立联系的可能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展望。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在题为《开放包容 兼收并蓄——探索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合作之路》的发言中对天津音乐学院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做了简要的介绍,比如:2010年12月的国际学术周、2011年7月的解读巴洛克音乐周、2012年8月天津国际爵士音乐节等。他强调,加强国内外合作是大势所趋,只有具有开阔的视野,才能看清世界、认清自我。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指出传统与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继承传统文化是手段、发展是过程、创新是宗旨、提高是目的。我们要努力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努力在创新中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得以传承和光大。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在《国际高等音乐教育机构间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的发言中首先讲了国际高等音乐教育机构间合作的形式与目的,之后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近年来的对外交流活动,比如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CCOM国际室内乐音乐节等。他认为,加强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每一个音乐教育机构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应该为全球高等音乐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培养更多的国际性人才。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白陆平的发言题目是《立足民族音乐教育基础,践履国际视野办学理念——西安音乐学院合作办学经验琐谈》。他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以及近年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认为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逐步夸大的文化需求,将使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

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在《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途径》中提到,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社会政治环境优势,星海音乐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途径。此外,星海音乐学院还采用短期合作交流形式,与世界知名音乐院校、专业团体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为在校生的学习与就业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渠道。

该单元发言的还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玉林、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志豪、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臧艺兵以及四川音乐学院绵阳音乐学院院长雍敦全等。

第三、四单元的发言主要着眼于国际视野,旨在聆听国外音乐院校或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情况。期间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泰国、巴西等近十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其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院长Gary McPherson的发言题目为《以在专业、理论、政治等方面加强音乐专业的方式促进国际合作》。McPherson以提问的形式开篇,从近十年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方式、信息共享、教学方法等角度入手,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为使我们的学科建设更加强大,全球化合作是必经之路;第二,我们要加大对专业主义的投资,避免的产生;第三,通过管理选择来增强公平性;第四,相比于“竞争”,我们更强调“合作”与“认同”。

美国音乐学学会主席Anne W. Robertson在其题为《美国音乐学学会与跨机构研究合作》的演讲中谈到,为资助美国学生来中国进行调研,美国音乐学学会于2007年设立了Harold Powers资助基金。此外,三个由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亦日趋兴旺,它们为中美之间的学者交流及学术意见交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会员单位包括美国音乐学学会、音乐理论学会、民族音乐学会。Anne W. Robertson在总结中诚挚邀请各位中国学者及音乐教育机构加入美国的各大音乐研究学会,因为正是通过这种跨文化跨学会间的工作情谊,世界范围内的沟通与合作才能更加顺畅。

澳大利亚昆士兰音乐学院研究中心主任Huib Schippers在题为《双向交通:实现文化和研究合作的可能》的发言中首先谈及了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并指出澳中两国从200年前的以短期“商业利益”为驱动力的“单向交通”已经逐步发展到如今的以“跨文化合作”为主要动力的“双向交通”——音乐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Schippers还对昆士兰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高校的合作问题展开了细致的分析:预计2020年之前实现20—40名本科生的互换、12—20名研究生的互换、3—4个联合调研项目和访问学者的定期委派以及每年举办一个大型活动来庆祝两国可持续性的文化交流合作。

在这两个单元中发言的国际学者还有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外事办主任Liane Henschke、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弦乐部主任Mark Messenger、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国际关系部副主任Lertsiri Bovornkitti和西方音乐系主任Krit Vikornvongvanich、西伦敦大学伦敦音乐考试学院院长John Howard以及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协会主席Alan Salzenstein等。

第五单元依旧是国际学者所做的报告,他们进一步阐述了其所在机构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区音乐教育机构合作的可能性。其中,美国密西根大学学术事务副教务长Lester Monts在题为《谈密西根大学与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交流项目》的发言中说到,21世纪美国的高等教育承载了“适应、推动、发展”全球多样化趋势的使命,正是在这样一种使命的驱动之下,密西根大学先后同中国、加纳、南非、巴西、印度等国建立了合作项目。从Monts的发言中我们获悉,以密西根大学为代表的世界多所高等院校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旨在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全球高等音乐院校的跨文化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密西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Joseph Lam的题目是《音乐会节目说明何时能有助于音乐跨越文化和国家的界限》。在跨文化演出中,一份有价值的“节目说明”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结合当地文化,以当地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对音乐或演出的背景进行解释说明;第二,应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第三,尽量避免由翻译或口头转述时产生的误解。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如何使跨文化演出的效果达到最佳、如何使“节目说明”真正做到跨文化跨国界,是我们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剑桥大学教育系副教授Pamela Burnard在《探索音乐创造力、实践及教学方法:观念的改变》的发言中由“政策与主动性”、“趋势与改变”和“创造性与文化”三个方面切入,谈及了所谓音乐“创造力”、“实践”和“教学法”其实分别是对音乐的“识别”、“再评估”和“再定义”的过程。Burnard还提到,为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迫切需要:第一,重新评估创新实践;第二,在高等教育中达成有关创造力培养的共识;第三,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第四,做出能够形成深远影响力的教学设计。

此外,欧洲音乐学院协会执行长Jeremy Cox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副教授Gabriel Solis也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