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范文1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健康的青少年、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性人才,而学校体育则担负着对当代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的任务。那么,青少年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呢?过去人们一说到健康往往只是注意人体的生理健康,而很少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其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人体的健康不仅是指躯体生理上的正常,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

1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就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青少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2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2.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从人的“健康”内涵中扩展和升华出来的现代文明概念,是一种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

2.2心理健康的标准

2.2.1正常的智力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对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意味着在智力上处于正常或超常状态,使自身智力能充分发挥出来。

2.2.2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心胸开阔,豁然大度,热爱生活,乐于进取。

2.2.3有健全的意志

学习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勇于开拓进取,在意志行动中有主见、有恒心,专心致志。

2.2.4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友,善于与人相处,能正确处理互助和竞争的关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

3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受大脑神经系统支配,生理变化影响心理活动,而心理品質也会引起生理的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情绪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积极的情绪会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增强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体育运动是社会性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需要体育运动,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需要体育运动;全日制的大、中、小学学生需要体育运动,

3.1自我开发性影响

在从事体育竞赛活动时,自己给自己定任务,乐于向这个任务挑战,并通过这种挑战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校田径运动会上,战胜对手是目的之一,向自己过去的技术水平或记录挑战,以超过它们也是目的。具体说体育竞赛活动的竞争对象既是他人或别的集体,也是对自己过去的技术水平或记录的挑战。

3.2协同性影响

体育运动既有个人进行的项目,也有集体进行的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每个成员都要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协作。也就是说,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都要分担任务,要抑制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要负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是团结全队共同奋斗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集体竞赛项目中,如:足球或篮球,要求队员洞察和判断对方的意图和动向,本队每个成员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组成阵势,以便向对方进攻,投篮或射门。

3.3促进个体适应能力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人在一生中其生活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能否对变动着的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如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人人都会有些紧张。有人能随遇而安很快适应,有人则拖延很久,甚至焦虑不安、血压上升、心悸、睡眠障碍、出现各类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因素既然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那么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包含了对这两种环境的适应能力。

3.4公开性影响

体育竞技活动是在开放的场所进行的。一般情况下,青少年作为一个参赛者,或者作为一个观众进行声援,或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在观看比赛,或听广播,读体育报道而自乐时,就把自己投射到比赛的运动员身上去,时而为心理上的默契而高兴,时而对优美的技术动作表示欣喜,好像自己将取得胜利一样。在别人面前进行比赛,自己的技术和行为也常受到别人评价,也好像给自己提供了一个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场所。这种评价,不仅评价技术,而且也评价态度、行为甚至整个人品。此外,运动比赛是发挥平时训练成果的场所,受观众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陷入一种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依参赛者的能力、信心,也依观众、会场规模和期待的情况等而有所不同。比赛时,能够充分发挥出实力是颇为必要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大多数被认为是一个意志坚强、情绪稳定的人。

3.5亲和性影响

在比赛场上队员之间的交往,多是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的交往,这是由于表情或身体活动同言语一样具有传达信息的作用。通过表情就可知道他人是喜还是怒,进一步根据对方的动作就可以理解对方的意图。在比赛场上可用表情或身体活动,而不必用语言来互相交往,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默契。由于有这种关系,青少年们在进行比赛时,就可以互相沟通,从而互相影响对方的想法和行为。这样一来,同学之间就会产生亲近感,就可以互相理解了此外,体育运动还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由各种原因产生的精神紧张和不安。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明确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才的意义,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利用体育教育手段来影响他(她)们,以追求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感知体育的真谛,培养学生顽强、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敢于创新进取、敢于胜利、遵守运动规则与道德规范等,从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影响。

4结论

4.1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孤独感、焦虑等。问题不容忽视,应该重视起来。

4.2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自我开发性、公开性、亲和性等影响深远,有着很大的提高作用。

4.3此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耐受力和控制力。

4.4体育锻炼对于生理及心理疲劳的消除、合作精神的培养和竞争意识的形成等都有着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王艳云.对我国体育教学与发展的新思考[J].体育学刊,1997(1):52~54. 

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范文2

一、体育运动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

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而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不可忽视。

体育运动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1.认知行为。当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无法超越的任务之后,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提高,即从任务中找到了成就感,从而增强了自信心。例如,对于早晨没有跑步锻炼习惯的人来说,晨跑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克服身体以及心理的惰性之后,就养成了早起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决定了它可以作为一种社交方式,增进人与社会外界的了解与互动。人们以体育运动为媒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交流,能有效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具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

3.注意转移。慢跑、游泳等传统项目,以及一些新兴的户外运动都能使参与者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忧虑、抑郁的思维会得到有效的转移,使其从烦恼、压抑的情感体验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1.家庭体育的概念

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

2.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青少年完善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建立,家庭功能的丧失则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的产生。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一方面,家庭体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意义。

(1)提供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神经系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家庭体育运动有效进行,为家庭成员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有助于积极调整心态。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其注意力从枯燥的学习活动和日常琐事中分离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在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尽情地释放消极情绪,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家庭体育运动中一些项目具有艰苦、激烈、对抗以及竞争的特点,青少年在参与运动的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4)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来看,有人与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三种,家庭体育也具备这样的参与形式,这体现了家庭体育运动参与者的交往性。

三、开展家庭体育的若干建议

1.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必须带头主动建立起正确的家庭健康观念,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视为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

2.营造家庭体育氛围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例如,家长定期收看体育新闻,了解体育时事;给孩子讲一些体育故事,带孩子到运动场所,体验锻炼的氛围等。通过有意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孩子会感到体育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体育,爱上体育,从而自愿参与体育。

3.进行必要的体育投资

家长应安排合理的、必要的家庭体育投资。例如,购买健身器材,进行体育旅游;带孩子去看比赛,购买体育服装。必要的体育投资有利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可促进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式。

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范文3

从这些冰冷的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严重性,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固然有教育体制、学业压力等许多客观方面的原因,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孩子在中小学这段时间心理成长非常关键,在大环境无法从根本改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好家长和老师的工作,从培养孩子阳光的心理着手,增强孩子心理韧性,减少悲剧的发生。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实际,对下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动形成服务体系。党委政府应明确重青工作的主体牵头单位,将预青考核继续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明确各具体群体的工作兜底部门,督促各级各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切实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并在人员和经费支持上相应予以倾斜,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宣传推广、项目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次,要将心理服务体系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常态预防、重点筛查、心理辅导、观察回访的闭环工作格局,确保在校学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让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在校青少年的心中,让有困惑的青少年能够主动找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答疑释惑和健康教育等服务。

二是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对于专职心理老师的配备,设计科学合理的专职心理老师考评办法,以专职心理老师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寓教于乐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确保专职心理老师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加强对其他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及时调整、干预教师的心理状态,确保教师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科教师学习掌握基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知识和方法,不在日常教学中无意识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加强社会观护工作队伍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一方面广泛招募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观护工作志愿者,另一方面加强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细化工作规范,逐步满足工作需求。未来探索向职业化道路迈进,争取发展形成团干部+职业观护员+专兼职青少年社工+社会观护志愿者的工作格局,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范文4

高尔夫这项运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经过研究者的观察发现这一项运动能够从有利的方向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因此,国家和学校逐渐的将高尔夫这一项运动作为一个发展的重点,通过提倡青少年学习高尔夫,可以有效的减少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从中获得良好的礼仪训练,增强自己的学识,同时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一、高尔夫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之所以高尔夫能夠吸引众多的青少年,就是因为高尔夫这一项运动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并且还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成长。

1.促进青少年锻炼身体

高尔夫这项运动是在户外,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吸收新鲜的空气,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同时现在的青少年因为身边遍布电子类的产品,因此常常造成视力下降,身体缺乏运动而容易生病。高尔夫这项运动由于本身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坚持锻炼,娱乐身心。相比于其他的球类运动,高尔夫就比较轻松了,青少年通过其中的几个动作能够锻炼自己身体的协调性,还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青少年通过进行高尔夫球的练习,不仅增强了自己心理的承受能力,还能够有效的走出不良的心理,能够阳光的生活,健康的成长。

2.帮助青少年舍弃不良爱好

因为如今的电子游戏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一大阻碍,很多人因为长时间的沉迷游戏,反而讨厌读书。并且由于长时间缺乏锻炼,眼睛和身体素质都大幅度的降低。高尔夫的英文全称是“GOLF”,将其进行详细的拆解就是指geren绿色,xygen氧气,hght阳光,frinds友谊。这四个词就诠释了高尔夫这项运动最本质的目的。青少年通过在户外的高尔夫能够和自然更加亲密的接触,同时还可以减少电子产品对身体的危害。

3.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怀。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其它国家,高尔夫这项运动都被视为是非常高雅的运动,因为整体的运动风格都类似于绅士的表演,无论是从内心还是形体的表现都能够展现出这项运动的不同之处。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告诉发展的时期,因此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感觉到莫名的暴躁。归其原因,可能是所处的环境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还有可能是此时他们已经对于一些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感到敏感。高尔夫这项运动并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同时是需要参与者平心静气的进行练习,因此就可以有效的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

4.促进青少年独立性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高尔夫这项运动是单人的,所以避免了很多团队的合作。青少年在进行练习的时候因为始终都是一个人在想办法达到目标,因此就会自己不断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青少年面对自己眼前的18个洞,首先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过程是需要自己去思和体验的。就像在生活中,会遇到不一样的失败和成功。

二、青少年打高尔夫从中收获的启示

1.从高尔夫礼仪看青少年自身修养

高尔夫这项运动并不仅仅是教会青少年如何击球,重要的是在一点一滴中教会他们怎样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培养好的习惯。

首先教会青少年要守时。因为在高尔夫这样运动中,非常的看重时间,甚至在真正比赛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因为时间问题而被直接取消掉比赛的资格。在平时的生活中,一旦和朋友约好打高尔夫就千万不要迟到,因为这是对朋友的不礼貌,甚至会被别人划为不喜欢的一类。其次就是教会青少年要懂得站在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无论是在比赛还是在练习的时候,都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这样击球者才能够安静下来练习。因此旁边的人要能够保持安静,将自己身上的电子产品静音或者关闭,这是对队友最起码的尊重。当然,作为绅士运动,在训练的时候青少年一定要注意保护草坪,尽可能避免去踩踏,否则就会造成场地的破坏。这是想要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从高尔夫精髓看青少年思想素质

高尔夫竞赛是不需要裁判的,因为本身这个项目就是具有非常强的自律性的,考验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因此参赛的每一个人都要做到实事求是,能够站在身边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在比赛过程中做好友好谦让。这是高尔夫的精髓,同时也是培养青少年的自律能力的关键。

3.从高尔夫技巧看青少年学习能力

高尔夫虽然不需要非常激烈的运动,但是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需要青少年用心去学的。如何将球击到洞中是需要技巧的。因此,青少年要能够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用心的去打球,将高尔夫的技巧真正的学会。培养自己的气质,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 流动青少年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形形的亲子课程和培训班越来越受到追捧和欢迎,这也说明了父母采用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家庭教养方式就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直接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观念看法和行为表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问题,因为只有家长和孩子之间信息沟通顺畅,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而稳固的亲自关系。但是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家庭中,亲子沟通不畅的现象普遍存在[1]。

自从召开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赚钱,他们的子女也跟着父母来到城市居住和上学,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即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到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并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这些从农村初来到城市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正处于初中阶段的流动青少年,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沟通状况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

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雷雳等,2002)[2]。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六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的流动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有效被试204名。

2.2工具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由我国学者岳冬梅在参考瑞典学者C.Perris等人在1980年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和修订[3],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共58道题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共57道题。

2.2.2亲子沟通量表

由我国学者安伯新等人参照1980年外国学者Barnes和Olson编制的亲自沟通量表修订而成[4]。该量表有两个维度,20道题目,其中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另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问题性。

2.2.3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5],全量表由8个分量表构成: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2.3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

3.1流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1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偏爱(F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情感温暖(M1)、母亲过分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M5)11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3.1.2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亲子沟通的开放性(O)和问题性(P)2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3.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沟通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只有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性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心理健康20.8%的变异量,结果见表3。

4.讨论

4.1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经常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正面肯定和客观评价,有利于孩子客观地认识和接纳自己,这样的孩子心理和谐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比较高。父母如果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宠溺或者严厉批评,则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他们不能在社交环境中清晰地给自己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是骄傲的小公主、小皇帝,就是永远听从别人意见的没有自己思想的奴仆,这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社会交往,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结果显示,亲子沟通的质量越高,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在亲子沟通质量高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并且对孩子的问题和想法给予积极关注,与他们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和观点。拥有平等、和谐、有效的亲子沟通环境的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所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4.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发现,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亲子沟通中的问题越多、沟通不畅,会影响和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良流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感情;反之,孩子会将很多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和不满憋在心里,影响到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沟通,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亲自沟通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

6.建议

教养方式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亲子沟通状况,对流动青少年的家长来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在生活中要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再次,社会和学校也应该给予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些必要帮助,针对流动儿童心理上的特点,给予他们需要的个性化的教育与服务,对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一些关于正确教养方式的知识。

亲子沟通对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应重视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学会倾听,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们成为朋友,及时发现和并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

参考文献:

[1]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沟通与亲子关系[J].教育研究.2001,6,49-53.

[3]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4]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范文6

【关键词】培养;教育;青少年;健康心理;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健康心理素质,能使人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选向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健康的心理,就会产生不良的性格,虽具有一定的能力,也不可能为社会服务。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重视分数,忽视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的现象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分数,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否则,很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而人格缺陷的人只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

一、家庭、学校、社会都要重视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首先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规范,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合格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传统教育也历来主张学生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国学经典启蒙书《三字经》概括为:“首孝弟,次见闻”。现代教育方针和传统教育都把培养健全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为家长,不仅要过问孩子的成绩,更要多关心孩子的人格形成;作为社会,评价和选择人才不要仅看学历,更要看重人格品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影响人格养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除先天遗传、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三大重要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都要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民族强;青少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把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做份内大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互动。家庭要重视人生启蒙教育;学校要做好培养引导;社会要为青少年人格发展创造积极环境,防止消极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把关爱青少年成长作为一种共同的责任,家校携手,社会共建,形成合力。这样一定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青年。

二、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要方法科学

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要注意方法科学。方法科学就是要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在整体上有层次性,在个体上有针对性。

就整体上的层次性讲,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有不同。教育的内容要适合青少年各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智力等情况。针对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点、身心特征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次地进行教育。儿童及小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启蒙期,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在关爱中进行教育灌输,让其在温馨的环境中感受到爱,懂得爱,养成开朗的阳光型性格。这一时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教育以灌输为主,即用具体、直观、形象的事例来引导他们分善恶,辨是非,明方向,知行为。中学时期,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主要的方式应在尊重其独立性中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分清对错,认识到什么是弘扬的、禁止的、倡导的、反对的,自觉地选择正确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大学时期的学生独立人格基本形成,普遍对社会有了自已的看法。他们对是非、好坏的判断,不仅看理论是如何说的,更要看实际是如何行的,但是其人生观还不稳定,对自己又多缺乏正确认识,忽而心志过高,忽而情绪低落,此时期的人格培养重在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社会,正确对待顺境,乐观对待逆境,有效的教育不是停留在道理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帮助他们对现实存在的正确分析和认识上,引导他们完善和坚定其正确的人生观。

三、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要有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