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地域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地域性

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1

关键词:地域文化 变异消亡 风险机理 旅游活动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81-04

一、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及其变迁表现

1.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内涵。旅游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在空间地域上,表现为旅游地居民在该地域生活环境中,长久积淀形成的文化特质的旅游文化圈层,汇聚融合了当地的方言习俗、道德观念、、艺术追求等多种元素共同组成的地方特色文化体系[1]。当然,旅游地地域文化在接受旅游开发者、外来旅游者的同时,也产生了交流与互动的过程[2],其中,“居民”、“开发者”、“游客”等诸多“人”的角色,则成为地域文化圈层体系中最为鲜活的载体形式,并且他们之间的互动影响则构成了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主体。只是当前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并未细分其间哪一类主体的作用强度及作用方式最为直接、最为深刻。

2.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形式。旅游地域文化的变迁,按照影响作用方式,可分为两大类:首先,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存在自身的客观规律,是旅游地文化圈层内各类文化的层次与特质的动态变化,也是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这一自组织系统,对外来文化的扬弃及自身结构的重建。其次,在历经了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政治、经济、外来文化、突发等多种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该地域文化圈层也会在承受外力交互影响作用下,发生了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变异,这就表现为某些文化特质的变异消亡或者变迁发展。但是不管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是由于自身演化还是受制于外力影响因素的变化,旅游地的当地居民及其地域环境,则是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的最直接表现载体,这也是目前从旅游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最多的旅游地当地居民感知课题[3]。但是更加深入研究那些能够影响到当地居民文化价值观以及地域环境变迁的可控因素(旅游开发行为)和不可控因素(外来游客行为),则是寻求当地文化变迁发展与变异消亡的经验与教训、探求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预防变异风险的现实需求。

3.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异消亡的表现。以往有关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古城古镇古村落等文化载体,例如,苏州园林、丽江古城、宏村古村落等等诸多旅游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变迁状态来看[3~4],当地特色的古典园林文化意境、村落村寨文化、特色民族文化逐渐减弱、消亡的现象居多。但有关综合的特色文化圈层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事实上科学合理地把握旅游地的综合的文化圈层、文脉信息,是旅游开发行为能够尽可能遵循旅游地文化圈层自组织系统的运行规律的前提保障,也是旅游开发行为能够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合理创新、延伸旅游资源特色内涵、设计有吸引力的旅游文化产品的理念准则保障。

许多事例说明,旅游开发在给旅游地带来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未能够给当地带来相应的文化繁荣,反而出现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迷失与变异的现象。例如,旅游开发行为,使得当地居民的价值观(特色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之一),从传统民风转变为过度追随市场化的欺客宰客;还使得当地居民因为旅游开发利益分享方式与分享程度矛盾,而与旅游开发商、当地政府之间形成冲突;甚至还使得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不均条件下,宁愿选择劣质经营、破坏环境等不惜损毁自身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环境的短见行为。仅把地域文化特色消亡的责任推脱于旅游地当地居民,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导致旅游地当地居民价值观念劣化、导致特色地域文化负向变异的始作俑者,是旅游开发者在旅游地盲目追逐开发利益的旅游开发行为,此种行为较之当地居民作用于地域文化的行为,更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效率要求,影响力度也更为显著深刻。

二、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风险机理分析

1.旅游开发行为是特色地域文化变异风险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外力因素。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积累时期非常漫长,其自身变异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外力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只是各个不同时期阶段,外力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一。首先,在未进入产业化时代的早先时期,自然环境变化、政治权力与社会动荡、历史沉淀积累等因素对其影响比较显著。其次,当进入产业化市场经济时代后,市场经济追求高效率,时间就是金钱,资本追求高利润等等,使得很多特色地域文化逐渐没落。最后,后来兴起了市场化的旅游开潮,只是,旅游地的开发行为产生了比以往各个阶段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冲击力量。旅游开发行为作为后来居上的外力影响因素,在追逐旅游经营效率与利润效益的过程中,为了简单迎合旅游者需要,而建设粗糙的旅游设施,粗放无序经营,利益分享矛盾日益激烈,致使特色文化意境与本质内涵遭受破坏。

2.旅游开发带来的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异消亡的风险主体。在特色地域文化圈层体系变异风险中,“当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游客”等诸多影响主体的作用强度不一样。其中,旅游地的外地游客是流动群体,虽然他们对旅游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属于多方面的,但毕竟属于频繁更迭的,毕竟不是所有的外来游客都会给旅游地带来消极的、深刻的影响,并且当地居民并不是在所有外来旅游者面前都会丧失自信心。但是进驻旅游地“开发者”,不管是外来的旅游投资开发商,还是当地政府直接作为旅游开发主体,都是展现出具备资本优势、更能适应市场运营规则的强势主体的典型特征。旅游开发主体在旅游地相对稳定持续的旅游经营行为,并未合理分享给当地居民的可观收益,则会对当地普通居民、小经营商户及旅游开发企业的基础旅游从业人员,带来更为深刻的对比反差影响,这要比外来游客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文化干扰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旅游开发行为的受益者,只要建起景区大门、拦起景区围墙,其坐收门票的一天营业额就可以比当地普通民众一年甚至多年的劳作、经营收入还要多很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旅游景区当地居民、商贩的欺客宰客行为,其实是对当地旅游开发行为的低劣效仿。以当地居民为载体的地域文化传统,还是独特且脆弱的,则会在引入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开发经济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展现出以下风险:被引入的旅游开发经济效益,必然会被其负面效应和先前未被正确评估的环境后果、社会后果、文化后果所抵消[5],那么,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的变异消亡则会在所难免。

3.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异风险反作用于旅游开发行为。当然,特色地域文化本身也存在着对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的影响渗透,它以自身变异消亡方式,警示旅游开发者开发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时,真正所能依托的吸引力资源――事实上也是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并且通过影响旅游地游客规模的方式,迫使旅游开发者重新意识到应该尊重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的原真性,否则就无法吸引旅游者来到旅游地旅游,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开发者预期的经济价值了。例如,嵩山景区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过267万的年游客规模;但由于后续旅游开发行为的失控与失误,致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游客下滑的局面,甚至跌落至不到50万人的年游客数量低点,这与同时期周庄古镇、丽江古城等其他地域文化促使旅游业兴旺发展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反差。究其原因,嵩山特色地域文化景观在无序旅游开发和无序经营的干扰作用下,丧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且致使当地旅游开发利润大打折扣,甚至亏损。

三、嵩山文化圈作为特色地域文化的变异风险分析

1.嵩山文化圈的特色地域“标的”文化的自身变异风险。五岳之中的中岳嵩山,作为中国特色的名山旅游,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深一步而言,嵩山特色地域文化圈是围绕中岳嵩山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所形成的特色地域文化,堪称中华文化的缩影。所谓的“嵩山天下奥”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嵩山自然景观的“奥妙无穷”;二是嵩山像一部“博奥精深”的文化史册,嵩山文化圈的特色地域文化的自身传承与变迁轨迹,在全国、全球范围内都应该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标的”意义。只是绝大多数的文化“标的”,在近来的市场经济浪潮中,都萎缩成了历史遗迹、抽象文化记号,其所蕴涵的特色地域文化信息仅仅表现为庞杂浅层的描述性文字,从而丧失了鲜活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凝聚力。即便当前政府作为旅游文化的开发者和营造者在极力打造嵩山文化品牌,但想实现嵩山文化变迁发展尚需时日。

嵩山文化圈包含了“中华文化源泉”文化、“天地之中”建筑文化、封禅祭祀礼制文化、佛教禅宗祖庭文化、儒教理学策源地文化、道教洞天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少林拳法发源地的武术文化、严谨超前的天文科技文化等等 [6],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具有的地域特色“标的”文化。但是尽管嵩山文化圈的特色文化“标的”非常富集,其中诸多文化类型的内涵特质的传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进程,而具有发生自身变异的倾向。究其原因,大多数保持有相对特色的地域文化,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其文化传承与变迁,与当前全球化市场经济文化的强势扩散相比,具有相对的脆弱性与缓慢性。但正因为此种与众不同的弱质文化,又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拓展出了最适宜发挥其文化感召力的领域――文化旅游产业。但是从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浅层浮躁而深度不够的旅游开发理念,则是导致嵩山文化圈的特色地域文化“标的”消亡的主要原因。

2.旅游开发深度不到位,导致特色“标的”文化消亡。在嵩山特色地域文化的旅游开发进程中,仅仅是少林武术文化处于一枝独秀的变迁发展状态;而其他深刻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则处于前者的垄断、遮蔽效应之下。少林寺的武术文化,以其形体化展示的自身特色优势,加上早期电影《少林寺》的影响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持续经营等外力影响因素的适时引导与推广,而成为嵩山文化圈层中最具有旅游吸引力和文化表现力的文化载体。但是,少林武术文化一枝独秀的文化变迁发展态势,并不能掩盖其“禅武结合”力度不够,佛教禅宗主旨内涵缺失的弊端,因为大多少林武僧武术表演节目仍然处于展现武术动作的层次。事实上,少林寺更为核心的文化“标的”价值在于其开创的佛教的新一流派――禅宗,推崇“顿悟”的禅修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直至目前,有关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有形文化展现作品仍然非常少,适合普通文化层次的旅游受众群体理解与接受特点的禅宗节目形式也非常少。

与此同时,少林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态势,相对于嵩山地域其他文化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垄断与屏蔽”优势,挤占了嵩山其他特色文化类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空间。例如,游客们很少有机会了解“嵩阳书院作为儒教中最大流派――程朱理学策源地”的文化“标的”地位,仅仅游览一座院落遗迹、看看三颗将军柏和大唐碑就匆匆离去,游览时间不会超过40分钟。很少游客有机会了解到嵩山是中国帝王推崇“受命于天”的礼制文化而最早选择祭祀的山岳,嵩山作为封禅文化起源地的“标的”意义被文化圣山泰山所取代;也很少人记得可以在嵩山追寻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一反先贤帝王泰山封禅足迹,而唯独选择中岳嵩山封禅的独特文化“标的”;大周封祀坛[7],作为则天女皇在拜谒嵩山后兴建三座祭祀坛之中唯一仅存的历史文化遗迹,几乎处于世人遗忘的角落。也很少了解中岳庙建筑群,是中国诸多道教建筑景观之中,唯一现存的礼制规范最为完整的代表作,同时也见证中国的“天地之中”山岳信仰。游客对于唐代僧一行创制天文历法《大衍历》的地方――会善寺、元代郭守敬创制先进的《授时历》的地方――观星台等天文科学文化遗迹的理解,仅限于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记载。嵩山文化圈的史前、史初人类古文化遗迹,在推进中华文明形成中的核心作用[8],更是鲜为人知。2004年嵩山成功申请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总算是借助于政府推进文化特质资源保护方式,实现了吸引游客注意嵩山见证华夏古陆35亿年来的地质演化,但很少游客能够理解“五代同堂”地质文化“标的”意义。

3.旅游开发行为过度,导致特色地域文化的变异。由于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电影拉动嵩山景区游客数量增长刺激,此后一段周期内,嵩山旅游开发行为处于过热、失控状态,嵩山景区内原有的山林、绿地被村庄、居民点逐渐蚕食[9],1990年景区内居民商户的建筑面积2.95万m2,到了2002年景区内居民商户的经营建筑面积增至51万m2,增长了16倍。这一时期,景区内欺客宰客的商业气息浓厚,核心区域的生态环境也出现明显地城市化倾向,核心景区内的人口密度达到2万人/km2,大大高于正常城市人口密度指标。

与此同时,各种过度、无序的旅游开发建设行为蜂拥而上。例如,在此阶段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投资主体,在少林景区内开发建设的占地3.6hm2,建筑面积910m2的“仿古旅游市场”;在中岳庙景区投资500万元,建设一期工程占地1.86 hm2,建筑面积4 781 m2的“中岳封神宫”;以及后来合资建设的“少林游乐宫”、“少林达摩宫”、“少林靶场”等诸多项目[10],后来都陆续以政府另外斥资拆除方式而告终。显然,这些建了又拆的低水平、无意义的旅游开发建设行为,直接改变景区原有的地域文化景观环境,地域文化被低劣的商品文化信息充斥掩盖。

4.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行为,带来特色地域文化的变迁发展。2003年初至2004年,登封市政府投入3.5亿元左右的资金总额,对嵩山核心景区内的私搭乱建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域环境氛围整治工作。政府直接作为的旅游环境氛围营造主体的行为,确实产生了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文化意境的良性变迁效应。

2005年6月,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设计了全球最大的山地实景演出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投资3.5亿元,演出项目投资1.15亿元,2007年4月正式运营,此种适度合理遵循地域文化本底特征的旅游开发行为,为游客提供了一把解读嵩山禅宗文化奥秘的钥匙,为嵩山文化旅游、河南文化旅游增添一张“新名片”。2008年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创意城市文化名片”等殊荣,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文化旅游类)名录”。目前音乐大典二期工程正在建设,计划投资4亿元,六年内完成,计划把音乐大典项目打造成以禅文化为特色,融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与体验性为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继而实施连片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2010年8月,在政府力量的推进下,嵩山成功申请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所打的“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品牌,是对嵩山作为中华文化圣山的地域文化体系的集中梳理。所传递的“天地之中”、“文明源泉”的“标的”文化信息,显然政府保护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行为,为2009年底新成立的港中旅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公共媒体的营销推广平台。2010年,嵩山景区游客量实现290万人次,同比增加25%,收入实现1.8亿元,同比增加40%。嵩山“天地之中”特色地域旅游文化,正在逐渐被旅游受众群体所接纳。

四、防范特色地域文化变异消亡的旅游开发导向与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或变异的影响力度最为深刻。旅游开发者应重新审视所持有的地域文化开发观念,应该在遵循旅游地地域文化变迁轨迹的自身规律特征的基础上,科学严谨的推进地域文化景观与环境营造行为;合理承担自身企业应该对当地社区居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妥善运用市场营销、事件策划等间接开发旅游地文化的诸多手段来影响和引导外来旅游者的行为;并且应该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下,自觉规避旅游开发给旅游地域文化带来的变异风险。

1.引导旅游开发者提升地域文化开发观念,科学审视开发的着力点。旅游地的旅游开发者作为地域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的主体,应该重视科学的文化开发理念,在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策划的着力点时,一定要本着“原真性”的原则来塑造“真实”的“舞台化”场景。这就要求开发者在理解地域文化内涵时,必须把握核心文化内涵。禅宗推崇的“顿悟”,作为佛教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教派,其境界之高一直鲜有得道高僧参透,这就限制了旅游开发者,开发“禅宗祖庭”这一特色文化“标的”的科学着力点。但日前在全球化范围内广为传播的瑜伽“禅修”,则具有广阔的市场受众群体,可见后者抓住了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条件下,人类寻求放松与超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事实上,旅游开发商应该更加深入挖掘禅宗主张的“抛弃尘世功利和喧嚣、在顿悟中感受人生价值”的文化内涵,可以借鉴具体的禅修音乐及禅修动作设计,来帮助游客实现“追求心灵宁静,超脱拜金拜物的物欲权欲”的逃逸心理诉求。

2.建立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敦促旅游开发者承担社会责任。期望旅游地的旅游开发者能够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对旅游地当地居民所应承担起的社会责任,毕竟还是有难度的。除非开发者能够意识到:开发当地特色旅游地域文化产品项目的持久生命力来源于地域文化的本土载体――当地居民。如若当地居民的对抗,会使得旅游地域文化枯竭,文化产品真正成为“伪文化”,失去文化产品的“人文背景”。但是当前由于旅游地当地民众的自我维权能力与意识以及参与当地特色地域文化开发的能力相对有限。至少直到目前为止,当地居民几乎无缘涉及到嵩山特色地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旅游产品的原创设计,其话语权的卑微状态可见一斑。并且,很多嵩山当地居民在嵩山景区地域环境景观治理与拆迁过程中,更是付出了丧失农田、参与景区经营利益合理分成的代价。因而,必须呼吁建立起更为完善规范的公共舆论监督机制,敦促旅游开发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

3.加强政府对旅游文化开发与经营秩序的监督与惩戒力度。在旅游文化开发行为之中,可能会衍生出滥用宗教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内的负面形式。例如,曲意迎合崇洋媚俗、附会承奉低级趣味,使得当地地域文化丧失自豪感;或者自毁诚信来诱骗游客购买劣货假货;更有甚者有很多景区宗教场所利用游客敬神畏神的心理,而强拉游客拜佛纳贡、占卜算命,功德香价格不菲等等。2009年嵩山风景区还出现当地居民假冒僧人有组织有预谋地算命骗钱行为,严重损害嵩山特色地域文化,后来警方力量介入终结此事。政府各部门以及各类宗教事务管理协会部门,应当认真审视当前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景区及文化场所的经营开发行为,加大对其监督与惩戒力度,才能防范特色地域文化的变异。

总之,科学规范、合情合理的旅游地域特色文化的开发行为,能够使得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圈层在经受强大的外力干扰下,仍然保持兼容并蓄、吸纳与传承的强大生命力;并且能够使得旅游地的特色地域文化与外来旅游者的关系转变为“铁打的营盘”与“流水的兵”的渲染与受感染的关系,这就真正实现了旅游地域文化的持久吸引力。也就是说,旅游地以开放姿态与引导价值取向方式,来防范旅游地文化风险实为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杨俭波,乔纪纲.动因与机制――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理论的研究[J].热带地理,2003,(1):75-79.

[2]龚胜生,何小芊.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3]文红,唐彪.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

[4]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3).

[5]布莱恩・阿切尔,科利斯・库铂.旅游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G]//全球旅游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3 .

[6]郭黛.“天地之中”的嵩山历史建筑群[J].中国文化遗产,2009,(3):10-21.

[7]老松.嵩山――中华文化圣山之七:女皇封禅[EB/OL].,2011-02-17.

[8]周昆叔,张松林,等.论嵩山文化圈[J].中原文物,2005,(1):12-22.

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民生活的消费收入,而在后物质主义的思想潮流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因此更愿意摆脱长久居住的生活场所而向具有特殊旅游资源的地区参观活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的作用下,旅游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与旅游资源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发展,而在逐利的市场空间中,旅游产业的集聚式发展模式很容易因为特色的缺失导致竞争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旅游产业特色的强调,也就是说对品牌概念的输入。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能够从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出发,特别是要依据品牌设计中的问题以及品牌设计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展开设计活动。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原则

文化是一种抽象性的事物,有着感染人吸引人的魅力,旅游文化直抵旅游者的灵魂深处,影响旅游者的审美以及旅游者价值观。旅游文化是对地区旅游活动的一种非物质化的反映,它作为一种模型化的概念体系深嵌在旅游资源之中。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时一定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有地域性

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地区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越性,而要保证优越性就需要在设计中能够和地区的旅游资源结合,使品牌在设计中很好的发挥出对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效果。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地域性是从上来宣传旅游文化产生的背景,从地域性上来看,旅游文化的产生受到规制,而与此同时因为对旅游文化地域性的强调,就将地域的标签打在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

(二)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具备创新性

旅游文化产业在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较小,因为与此相关的同行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要保证在竞争中的绝对优势就需要能够使自己的产业品牌设计具备创新性,创新性是从旅游文化资源中发掘的,立足于资源,从形式上来开拓,创新意味着融入到更多的时尚因素,并不必然是对传统的排斥。具备创新性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在设计中要能够极具内涵化的将旅游文化表现出来。

(三)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从旅游文化的现状来分析的,首先在旅游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包含很多部分,而这些部分多数不存在交集的情况,分布在不同的领域,但是在抽象的文化层面上共同组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因此在品牌的设计中要能够综合这些类型的文化,尽可能的将这些文化表现出来。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的设计要具备将历史的文化与当代的旅游文化集合在一个品牌之下,从多种维度来思考综合性。

二、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问题

一些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在同质化的旅游资源市场中因为缺少对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因此使得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真正的利用效果却不是很好。在旅游市场中需要对这些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并树立品牌,然而在品牌设计却遇见一些问题。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观念淡薄

品牌设计应用于经济市场中的产品交易较多,而很少出现在旅游文化产业,因为旅游文化在开发市场时主要是凭借地区资源的独特性,独特性已经为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市场打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正是这种思考方式将地区旅游发展限制在故步自封的境地,区域旅游资源未能及时的跟进市场发展的动态,因此很难做好对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更不用说对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关注。

(二)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资源整合度不高

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中需要尽量的融入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能够将旅游文化资源放在同一个品牌设计中宣传,从而加强资源的影响力,在资源宣传的协同效应下,能够发挥出整体性的效果。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中资源整合度并不是很高,主要方面是对地区的旅游资源整体规划上不健全,在资源的整合中更不能将优势凸显出来,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设计中也不能做到特色。

(三)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理念冲突

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理念冲突是从设计创新的元素与实际生活中的行动方案之间的出入而言的。一些地区在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中因为对时尚的观念引入,因此会着重对这些理念的宣传,然而在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中往往因为对其过分的推崇导致了在资源上的浪费。理念上的冲突还表现在理念之间的矛盾。一些地区的旅游文化从历史资源而来,带有浓厚的历史味,而要在现代社会中流行就必然要和现代人的心理相结合,因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逻辑冲突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导致品牌设计的不成功。

三、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策略

旅游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意味着旅游开发具有较大的潜力,而要真正的发挥出旅游资源的优势还需要能够有效的进行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设计。立足于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问题,着眼于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预期效果,其优化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立足于地区旅游资源,增强地域性色彩

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需要有物质载体和空间环境,而地区的旅游资源就是其品牌设计的基础。地域性的旅游资源一般都具备有较强的区域文化,凭借其独特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旅游文化产品品牌设计在发展中立足于地区旅游资源,优化整合资源优势,创新创造出具有品牌感染力的形象。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是从大众的眼光中来说的,而其旅游资源基础受众来源则是小范围的群众,因此在立足于地域特色的文化中要能够结合地区的人文历史,使用地区的语言能够简洁的将品牌设计内涵表示出来。

(二)分析消费者心理,明确定位旅游文化品牌设计形象

旅游文化品牌设计最终的消费对向是来自各个地方的消费者,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消费者进行分析,从这些消费者的实际心理出发,塑造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设计形象。旅游文化品牌设计形象强调创新性,但是这种创新不能脱离消费者的生活,在艺术的表达与现实的接受能力上要能够有一种权衡。[5]在定位旅游文化品牌设计形象中要能够融入更多的符合消费者心理趋向的元素。就旅游资源而言,消费者在欣赏时可能侧重点不同,因此对旅游资源价值提取上也有不一致。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要考虑到这种分层的现象。

(三)借用多种传播手段,加强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推广

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之后需要能够扩大受众群体,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感知其存在,而在互联网社会之中,利用视频影像的方式来推广旅游品牌已经成为了普遍的形式。利用影像的方式将旅游资源直接的立体化的展现给了受众。受众在观赏影像的同时也接受到了地区旅游文化的再教育。而在新媒体时代,单纯依靠影像的方式已经达不到营销扩展的效果,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的推广中需要打好组合拳,使用多种方式来传播扩散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同时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的设计要注重带给消费者以视觉体验,使消费者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3

关键词: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文化产业的保护、创新和发展依然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现代化的目的是谋求人类的发展。发展不仅是纯粹的经济增长,Marshall Sallins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在各方面的繁荣,即文化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因此,在特色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对传统地域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研究课题。Graeme Aplin认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人们需要与场所、时间保持联系,以便地理地、历史地定位目前的生活,而遗产则具有提供时间感、空间感的特质,在此意义上,遗产使人之为人;另一方面,遗产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化定位,它使个体与社区、国家联系在一起,为局内人及局外人营造一种族群身份的象征”[2]。俞孔坚认为,现代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对乡土文化保护可以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继而对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3]。文化产品的特色是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特色即意味着多样性,UNESCO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中说,“文化的多样性带给人类的福祉正如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注意到人类以往所有经验、智慧和实践的精华”[1]对于一个地方城镇的建设发展来说,只有继承和发展地域性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地方城镇更具特色,才能使居民具有文化归属感和幸福感,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二、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李孟竹2014年通过对马栏村的研究,提出地域性文化保o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乡村原整体风貌渐遭破坏、传统民居保护亟需开展、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较为落后、产业发展不健全[4]。段威也提出,“空心化”现象、“破旧立新”的商业开发和村民无序地“自发更新”,是城镇化过程中地域性文化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5]。归纳起来,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层面重经济建设而轻文化保护,缺乏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保护主体不明确,政府、居民、企业责任不清晰;保护对象过于笼统,没能对传统地域性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保护方法上,只注重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没能有效地与特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做到地域性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针对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现状问题,对其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但在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建设现象严重,传统文化破坏严重,居民缺乏应有的文化归属和幸福感。那么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要高度重视,科学合理地将地域性传统文化符号融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之中,从建筑、自然景观规划,到本土人文生活习惯等的全方位统筹都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

2.开发旅游文化产业链,盘活地区文化经济

地域性传统文化形成于这一地域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地域性文化保护应与城市产业转型相结合,找到将传统特色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之中去的有效路径。如今,许多地方通过开发整合自身地域及人文资源,大力借助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使原本沉寂的地方经济变得蓬勃活跃起来。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产业链,与以往单纯的旅游业有着本质的不同,涉及范围领域十分广泛,从衣食住行到文化体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的经济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合理有效地整合地域性特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塑造特色文化产品,树立地域性文化品牌,必将成为地域性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

3.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构建良性市场竞争

地域性文化保护除了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保护外,还应该包括投资、运营等相关民间企业的有效介入。政府做好保护对象的认定、保护政策的制定,做好顶层设计,在具体运营中要利用市场导向,刺激民间企业资本的介入,构建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推进传统地域性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4.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在地域性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当地居民和投资、运营企业除承担保护主体责任外,同时他们也是利益相关者,企业注重开发特色产业,将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居民提升文化保护意识,在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从业中做到自觉保护和传承,只有多方联动,构建区域文化保护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区域传统文化可持续性保护。

参考文献:

[1]UNESCO,张玉国.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16-17.

[2]Graeme Aplin. Heritage-Identification,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M]. USA :OxfordUniversityPress, 2002:16.

[3]俞孔坚.回到土地[M].北京:三联书局,2015:274-277.

[4]李孟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析-以北京门头沟马栏村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01):21-25.

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景区;公共卫生间;地域性;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78-02

地域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推进文化进步的切入点,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个重要工程。而受全球化和现代主义风格的冲击,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的公共卫生间呈现出“千卫一色”、“千卫一面”的趋向。大多数的公共卫生间并未被纳入旅游景区整体规划设计中,其建设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

一、国内外旅游景区公共卫生间的研究现状

目前,公共卫生间问题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并相应开展了有关的学术研究。在第四届世界厕所峰会上,来自中、美、俄、英、德等15 个国家的400余位代表针对“公共卫生间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公共卫生间建设管理与社会经济回报”、“改善公共卫生间环境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关系”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很多发达国家,如:法国设有电脑公共卫生间、发行公共卫生间报纸;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全国公共卫生间日”;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定期评选“最有名公共卫生间”;印度推出旅游新景点公共卫生间博物馆等。他们重视公共卫生间文化,专设对高技术智能公共卫生间的研究,从另一个层面把公共卫生间从简单的排泄场所升华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国外厕所文化的研究,为我国结合民族文化建设, 改善如厕环境提供了有益参考。只是现今大部分文献只注重科技创新的研究而缺乏对文化特色的深层探究。

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景区公共卫生间的建设问题主要表现为:外表装饰文化与景观效果差、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缺乏对使用者心理需求的研究;只以豪、大为美、只能满足基本的功能性需要;科技环保方面大有改观,但地域性民族文化的体现很少,有技术含量、无文化含量。

二、少数民族旅游景区公共卫生间融入地域性民族文化创新研究

(一)人性化设计

公共卫生间附加了许多外在属性的文化范畴。从“人性化设计”需求和民族文化形态、标志、色彩、材质、照明、科技、生态等方面去设计分析,并根据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意境的创造、环境协调、功能空间的塑造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在景区整体布局方面要恰当、方便游客,选择最佳位置进行合理安排,选址时,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景区公共卫生间的布局图和游人流线图构成了公共卫生间与景区的对应关系,景区公共卫生间的清洁程度直接影响到游客的身心健康,使得游人们对旅游公共卫生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通常游客主要通过视、听、嗅、触等来感知身边环境。这个过程中,各种认知意象、民族文化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是由感觉转化为知觉再转化为情感的一个过程。设计要人性化,就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等需求。

(二)现代科技结合地域性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的公共卫生间的设计应该适应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旅游景区公共卫生间从属于旅游景区,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景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公共卫生间在功能上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在造型艺术上新颖美观,使之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的现代景观建筑。整体设计有一定的识别性和民族文化,结合风景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四方面分析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如果旅游景区的公共卫生间的设计脱离了地域文化,会导致设计失去个性,同时各地区的地域风情、气候特征等有所不同,对景区公共卫生间的需求也不相同。每个风景领域都有各自的历史,自然就会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它存留在景观建筑之中,形成当地的独特民族文化。使其人造的公共卫生间融入自然的风景中,增添现代文化气息,结合地域特征、文化气息、历史传统等因素去传承,积极地融汇各种科学技术,推动设计理念去创新,深入了解景区地域文化特点,设计出展示民族文化的公共卫生间,体现出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公共卫生间,从地方传统文化中挖掘寻找失去的民族特性。

三、公共卫生间展现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意义

旅游景区公共卫生间虽小,却关系每一位游客,体现着景区的质量。它是景区旅游质量的保证,也是景区文明卫生的一个窗口,它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和享受旅游美好心情的公共设施。旅游景区公共卫生间是景区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它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在特定的少数民族景区,旅游公共卫生间应外观多样,所选区域应该隐而不露,与景区文化和景观相协调。

随着科技的进步,它还是先进技术的体现。建设和发展现代的旅游厕所,有助于景区生态环境的营造。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少数民族旅游景区中的公共卫生间的期待与需求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文化、使用者心理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反映出一个社会、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思量本土文化独特的巨大魅力,结合地域的人文与自然特征,汲取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打破传统公共卫生间“火柴盒”式的外观造型和古板单一的颜色,根据当地文化特点突出本景区特性,将民族地域风格巧妙地融进公共卫生间的建设中,做到“一厕一景”、“一景一厕”,让公共卫生间成为一道独特的公园景观。公共卫生间不仅是人们的新陈代谢之地,还应融入一些民族文化,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展示和人文关怀的平台。公共卫生间是独特的载体,它具有双重性,是物质和精神的产物,也是技术和艺术的创作。以独特的公共卫生间群体构成,反应社会风情、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演变等,显示它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尊重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的整体布局和肌理,深入到景区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元素,研究地域文化的新载体,寻找地域文化的美学定位、新的表达,从做小处见概貌,使中国的旅游文化自强自立于世界旅游文化之中,充分展现地域民族文化的意义。

四、结语

总之,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少数民族旅游景区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不仅仅要满足物质功能的需求,随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精神需求的改变,要赋予公共卫生间更多的文化、情感要素,更要注重与环境相统一,创新发展民族文化魅力,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朱莉·霍兰.厕所的文明史[M].许世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子韦,柴晓利.公厕设计通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周连春.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程雪松.争论私密性——作为公共艺术的公共卫生间设计研究[J].北京:建筑学报,2006.

[5]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6]张在元.空间的人性与地域性[J].北京:世界建筑,2001(1):18-22.

[7]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北京:民族研究,2000(4).

[8]王霄.中国的厕所文化和社会进步农村网[J/OL].cn,2005-11-11.

[9]Victor Margolin.Culture is Everywhere[M].London Prestel Publishing,2002.

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5

一个城市的价值定位,应首先确定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一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一群客体所共有的特性形成某一概念。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该概念的特征,”是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城市文化特征应该考虑两项基本内容:时间和空间,即历史性和地域性。无论精神特征,还是社会特征,或者制度特征,基本脱不出这二者的范畴。时间性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其内涵历史性则涵盖每一时间段的文化创造。每段文化创造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不同。一般说来,早期历史文化决定该城市文化的特征,最具有文化价值,常常成为城市文化的标签。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地理空间,其内涵地域性体现在独特的自然地域风光和该地域的独特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域核心作用。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探讨原生文化,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城市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但其实质首先不是文化,是一种商业行为。一般来说,是近现代工业化之后逐渐兴起的以经营为主的商业活动,其后,为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的文化形态。当它借助于城市文化时,就成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特征首先是基商业性,其次才是文化性。因此,城市旅游文化是一种衍生文化,其定位应是城市特色文化下的商业文化。

二、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内涵解读

城市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多数城市并不像专家学者所论述的那样,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可观瞻性,都具有规模意义,都具有被外界所关注的价值。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黑河、满洲里、苏州、蓬莱,等等。这些城市被关注的内容或特色,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城市文化内涵不可能涵盖社会、自然、人文的所有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往往选择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文化特色及积淀的部分代表城市文化。如古城、古园林、古建筑、古都,等等,以及自然方面独步全国的特色,如桂林、阳朔、昆明、五大连池,等等。当然,也有超大型城市具备各种典型综合城市文化特征,如北京、上海等。只是这样的城市是少数,不代表广泛性城市文化意义。

解读城市文化内涵应该从城市特征入手,而不能从广义城市文化概念开始。否则,将陷入概念繁琐的陷阱之中,无法有效认识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内涵。城市旅游文化既然是衍生文化,其文化内涵自然要追踪溯源,探寻该城市旅游文化产生的本源,这是根本性的。另外,某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外界所关注的内容直接相关。通过外界的关注,某种可能不受当地人重视、没有纳入本地城市文化的文化,而被作为城市旅游文化的内涵受到重视,成为地方城市文化的内容。但无论怎样解读,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具备商业开发价值这一根本性特征。

三、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关系

从上面关于城市文化和城市旅游文化特征及内涵分析中,可以明确二者的关系。城市文化为母,城市旅游文化为子,或城市文化为源,城市旅游文化为流。当然,母子关系或源流关系,并不完全代表双方一致。历史各个阶段的文化创造之“源”并不能全都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如中原地区众多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其普遍性而没有纳入城市文化标志性内容之中。而“流”有时也例外地选择“源”之中非城市文化的内容作为开发内涵,反客为主,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内涵,逆向丰富城市文化的内容。如丽江纳西古乐就是在外界关注之下,成为丽江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黑河知青文化,也是在大量知青回第二故乡的潮流推动下,成为黑河大力开发建设的城市文化。

四、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

功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另一种是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一种是主动性质,一种是被动性质。这两种性质的功能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非常重视城市的文化功能。“他形象地将城市比喻为,‘容器、传播者和流传者’。其论据是,城市的出现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以及手书草字等这类永久性的记录方式的发生时期吻合,还与数的抽象概念以及口语词汇同期出现,也就是说,城市凭借象征性的书写符号,‘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贮存作用’;‘一个城市的级别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功能发挥的程度’。他把‘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

实际上,芒福德的城市文化功能理论自身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文化贮存”、“文化创造和发展”具有城市文化的主动性质。但芒福德的功能理论虽然强调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却没有把城市文化的主动性完全包含在其理论要素中。城市文化的规范性和导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阶段性作用。城市文化功能主要以主动性为主,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有利作用的重要基石。城市建设核心思想的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的制订、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城市建设的方向、规范人的品德、提高人的素质等,皆有赖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兼具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主动与其他区域城市文化进行交流,是在发挥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与来访的城市进行文化交流,则是以被动方式传播和交流文化。而规范性和导向,贯穿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每个阶段,在技术、建筑方式、建筑规划、管理模式、人文内涵、生活方式等方面,通过城市文化主动性的规范和导向,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基本框架,并基本上左右着城市文化的走向

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主要体现于城市的内在文化建设。当然,真正意义的功能的被动性质,主要是某种事物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在城市文化中,实际上,这种功能主要由城市旅游文化来承担。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体现的主要是被动性质。大量消费者到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体验异域文化,他们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基本上是城市旅游文化,即城市精选出来供旅游消费者消费的城市文化。这些文化从各种不同意义上满足消费者复杂、各具个性的需求。所以,城市旅游文化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外向文化建设。

五、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在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适应各自不同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群体,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功能,达到相应的效益。关于城市文化建设,学术界的研究和设计成果极多,但大多偏重于总体设计与规划,以及全方位文化思考。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情况,王立曾经做过详细综述。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如若摊子铺得过大,考虑过于全面,则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对于这类城市,应根据城市历史和自然的特征,适度开发与当地民俗相表里的文化内容,尽量避免受现代文化影响而与大多城市相雷同。以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导向。例如,黑龙江省黑河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秉持黑河城市建立发展过程所独有的历史文化痕迹,包括民族文化(以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主)、俄罗斯文化(俄罗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关内大量人口移居黑河)、中俄商业贸易文化(黑河城市兴起之源)、知青文化。

以“民族”、“移民”为主线,打造黑河城市建设,组织人力研究黑河城市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概括出黑河城市文化的内涵,设计黑河城市文化的象征标记,推进黑河特色城市文化发展。作为有特色的城市,自然要大力发展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加快城市与外部世界接轨,加强城市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要根植于城市文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自然因素,以价值开发为基础,从城市文化中衍生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价值开发是城市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如黑河城市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应以俄罗斯、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根基,以观光、避暑、冰雪自然地理特征为纽带,借助于五大连池和俄罗斯阿穆尔州航天城的独特资源,形成以黑河为中心的旅游文化辐射区,南走中国广大内地,北走俄罗斯阿穆尔、远东、俄罗斯欧洲腹地,极具价值开发的旅游文化圈。

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6

本文分析了旅游文化观研究的内容、内涵、结构和实际意义,通过对旅游文化观(包括主体观、环境观、时间观、区域观、效应观、实践观)的具体阐述,认识旅游文化观的发展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

旅游文化;经济环境;服务

一、国内外旅游文化观研究的概况、范畴和实际意义

1、概况和范畴1978年由美国人类学家丹尼森•纳什提出”旅游文化”概念。20世纪70年代国外旅游文化观研究集中在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其特点多以旅游者为中心,以跨文化交际为媒介。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旅游文化观研究也步入正轨,虽各自观点不同,但有其共同的特点,并达成共识,即旅游文化应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范畴,由主体、客体、介体三方面构成,反映其新奇性、地域性、综合性。旅游文化观研究从90年代起不断走向成熟,内容上不断丰富,层次上有新的提高,着重旅游文化效应、实践应用及对经济影响的探讨。旅游文化观研究的内容一般取决于研究对象(见图1)。

2、实际意义旅游文化观研究有益于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业的灵魂,能增加旅游景观的吸引力,激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深入体验体验心理与体验行为,以提升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对从业者来说通过主打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旅游文化服务,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并带动其他行业,例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的发展。[1]通过旅游文化活动,促进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形成,加强了各地区、国内、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旅游文化观的内涵和结构

旅游文化观是传统文化和旅游活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其内涵包括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企业文化和景观文化等观念,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观念。物质层面包括产品、景观、建筑、工具、饮食、服饰等,精神层面是指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旅游文化观结构由图2可见。图表中有些还可进一步具体化为旅游文化行为,例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服务方式等。旅游文化产品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例如照片、音像、诗词、景观艺术、宣传品、传说等。旅游文化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使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有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和漂移,使个体性和大众性相结合。

三、旅游文化观的具体展现

1、主体观主体观包括下列因素:一是旅游者对旅游文化的创造,包括旅游体验文化、审美、求知、交往、情感等。二是旅游文化的主体地位在于满足其文化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必须更新旅游观念,把优秀的旅游文化融入其中,充分认识到文化性是旅游的第一属性。三是旅游者的旅游文化创造行为是在旅游体验过程中,特别是在消费中产生和完成。通过企业的旅游文化创新,树立形象、开拓客源、吸引旅游者。并通过政府的积极介入,调节旅游需求、控制游客流量、规范旅游活动。规范旅游活动要通过规章、制度、法规、条例的制定来实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例如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图5)

2、环境观环境观包括下列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优美的环境是旅游活动的魅力所在,优质的服务也需要建立在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之上,自然环境也影响景观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并通过宣传加以升华,才能突出地方特色。二是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风气造就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旅游体验文化,例如中国人属于稳健型的而欧美人则是进取、冒险型的,因而体验也各不相同。社会的变迁、发展也对旅游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三是经济环境。分为软环境及硬环境,软环境指当地的人文状况及社会管理,包括政治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硬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教育和科技力量等。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综合性发展,使旅游服务文化不断的多样化,为旅游体验提供多姿多彩的体验形式,丰富了旅游体验文化内容。并随着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使人们更关注旅游质量,强调个性化的旅游。四是文化环境。一种文化显示一个地区的特征。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使旅游者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在高素质服务者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下,使旅游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五是政治环境。政治的稳定、政策的保障和导向作用(例如假日制度的实施、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等)为增加闲暇时间,刺激旅游需求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1]

3、时间观按时间顺序来看,旅游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中之前为古代旅游文化,二次大战之前为近代旅游文化,之后为现代旅游文化。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古代以求知、求学、求仕、宗教旅行为主,近代主要以观光、度假、探险、考察为主,现代旅游文化以旅游学习、传播科技、文化交流、发展经济为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

4、效应观效应观包括下列因素:一是经济及社会效应。旅游文化打破了目的地社会的封闭,使居民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二是环境效应。对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利用要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2]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人的文化素养,使人在旅游中自觉的保护环境。因此,应大力提倡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实现经济效应和生态环境的“双赢”。三是空间效应。旅游文化以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加以区分,按文化特征可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区,按旅游资源、产品、设施的集中程度可分为不同类型的旅游城市,旅游文化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以提高城市的差异性。同时可推出核心旅游产品,扩展旅游景区,以实现文化的交融、扩散和传播。

5、实践观无论是主体观、环境观、时间观、区域观、效应观,都是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分析。以物质为基础,以精神为依托,均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是景区规划和开发。先解决主题定位,正确定位景区旅游主题。在人文景观开发中,一般从三方面着手,其一采用修复方法,以尊重历史,同时创造历史。其二引入外来文化以丰富人文景观。其三利用神话故事、传说的结合物化成具体的景点。二是景区特色文化建设及内涵的提升。通过景区、景点的组合,以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提升酒店文化服务。提倡服务创新,将常规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提供多样化的特殊需求。四是创新旅行社企业文化。主要是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树立服务诚信的经营理念,创品牌效应。五是重视旅游纪念品设计。要打造纪念品的知名品牌,纪念品要有文化内涵、求新、求异,注重地方性、民族性、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等。

四、旅游文化观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旅游文化是一种宏观的、综合性的、开放型的文化。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世界上许多旅游发达的国家都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旨在将文化、旅游培育成国家的战略产业。通过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扩大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走开放合作的道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旅游文化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有质的飞跃,提供了现代经济发展契机,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带动建筑、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拉动内部需求与扩大旅游产品的生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繁荣和科学文化发展。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拓宽了旅游市场,提升经济效益。[3]旅游服务是经济行为,更是文化行为,旅游者需要的产品主要是文化性的产品,对企业要大打旅游文化牌,使经济效益提升。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要培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才。要创造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旅游文化。[4]

总之,要不断探索旅游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新形态,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p18-20,90-92,107-108.

[2]卜伟.浅谈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商贸,2010,(04):124-125.

[3]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J].今日海南,2010,(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