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范文1

关键词:自我组织学习法 专家学习组 固定学习组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别,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的特点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实验和实习;另外,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突出实践环节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我们一致在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学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常用的现行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案例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模块法等。但这次德国学习过程中,学到一种更有效的职业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自我组织学习法,这种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组织学习方法比较有效的是专家组学习方法。

一、专家组学习方法的分组模式

专家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特性情况,通过学生自主组织或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习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承担了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模块)的主要学习任务,将来学生可以作为专家,回到小组中给同组的同学介绍自己学习和学制的学习内容。因此,分组的模式为固定组和专家组两种形式,固定组将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是其学习模块的专家。

在课程教学中,最好有2名教师同时授课,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注意力在不同的教师之间进行转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符合教育的心理。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一个更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最好使用步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程教学与活动。

二、学生的组织流程与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情况,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词,找出本次课程教师准备的内容与学生期望内容的不同之外,调整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前,教师必须做充分的课程教学内容及专业背景方面的知识准备,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也要促进学习小组内容的合作,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起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并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宽容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不要指责学生,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不确定的情况,特别是在学生出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专业准备,给学生更好的专业指导,使学生不要走太多的弯路。

具体的教学组织流程如图1:

图1 专家组的教学组织流程

三、专家组教学法的学习方式

课程中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这个复杂的任务由固定组的成员共同完成,为了完成这个复杂的任务,将其划分不同的小任务,每个任务由一个专家组组成,固定组中的每位同学都是某个学习任务的专家组成员,如图2所示,表示了专家组与固定组的关系。

图2 专家组和固定组的关系

学生首先分为不同的固定组,教师分配教学任务(每次课程多个教学任务),固定组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小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在专家组中完成一个小的学习任务回到固定组之后,与成员一起完成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

流程如下:

在全体同学分配教学任务确定固定组成员接受学习任务专家组完成学习任务回到固定组共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全体同学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因为,学生始终都要与不同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全组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回到组内还需要向同组同学传授所学习到的知识。

教学的组织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先组织专家组还是先组织固定组。

说明:每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模块)。

四、专家组教学方法的组织过程

实例分析:学习情景“设计一个听课记录表”完成本次学习情景需要经过的流程为:专家组讨论交流固定组由专家成员介绍所学习的新内容专家组再次讨论交流固定组再次进行学习内容的交流,两个循环最终完成学习内容。

1.全体同学:头脑风暴法,收集信息,并通过一个组织图(图3)的形式表达出来。

图3头脑风暴法形成的听课记录表应该包含的元素

2.专家组:讨论课程学习的标准。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的卡片上,在专家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带回到自己的固定组。

3.回到固定组:每个专家介绍自己在专家组中讨论与学习的结果,每一个固定组也有一个卡片学习板,每个专家将学习的内容放在卡片板上,以方便同组成员的学习。

专家组第一次讨论交流后,回到固定组,将制定听课表的结构及听课表应该包括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固定组共同学习后完成的听课表,见表1。

表1 项目四:学生的学习情况听课表

序号 听课时必须观察的内容 Yes No

1 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2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兴趣

4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课程教学组织

时间分配合理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1/2,1/3

教学计划是否有,

教学场所的设计选择:教室实验室

课堂媒体:辅助设备

操作工具及耗材

课件:

学习资料

过程记录表:

学生活动:(课堂的社会组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二人协作:

全体讨论:

2.课堂教学的引入及教学目标的符合情况:

引导的时间:是否在5-12分钟之内

是否有电子的纸质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学习任务和是目标讲解是否情况:

学生是否了解所学习任务,理解是否明确

从什么角度去考核学生对学生任务的理解

3.学生的学习任务的明确程度,及作业的情况

课程任务是否由易到难

教学任务的安排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

学习任务是否有前后的衔接,考虑到实施的关联性

课堂教学任务是否任务职业要求

教学任务是否有开放性

任务完成的是小组或个人

家庭上交的形式,完成时间是否明确,

家庭作业是否有参考资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作业的考核标准是否透明

4.学生的情况与兴趣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影响程度,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情况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能积极提问?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5.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评价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的形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是否有完成的评价措施

是否有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案

4.在第二次专家讨论组时,每个专家将自己在固定组中讨论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专家组,补充第一次专家组学习内容的不足之处,完善学习标准的实施与执行。

5.再次回到固定组,每个专家将完成的标准记录在表中,从使每个固定组完成一个学习成果(听课记录表),见表2。

表2项目四:学生的学习情况

序号 听课时必须观察的内容 Yes No

1 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2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兴趣

4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课程教学组织

时间分配合理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1/2,1/3

教学计划是否有,

教学场所的设计选择:教室实验室

课堂媒体:辅助设备

操作工具及耗材

课件:

学习资料

过程记录表:

学生活动:(课堂的社会组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二人协作:

全体讨论:

2.课堂教学的引入及教学目标的符合情况:

引导的时间:是否在5~12分钟之内

是否有电子的纸质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学习任务和是目标讲解是否情况:

教师是否询问学生对学生任务的理解情况

从什么角度去考核学生对学生任务的理解

3.学生的学习任务的明确程度,及作业的情况

学习任务是否分阶段,是否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任务

学习任务是否有前后的衔接,考虑到实施的关联性

课堂教学任务是否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教师是否对学生完成学生任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家庭上交的形式,完成时间是否明确。(纸质、电子)

4.学生的情况与兴趣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影响程度,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情况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能积极提问?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能主动寻求帮助?

能否发挥学生之间的指导作用?

5.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评价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的形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是否有完成的评价措施

是否有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案

评价的形式是否可行(分数评价、其它方式)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加粗斜体的部分是通过第二次讨论后修改的部分,通过第二次的专家组讨论和固定组的再学习,使听课表内容更加完善。

6.全体讨论:在固定组中讨论的结果,理论上讲应该一致,但由于各个专家组个人的学习理解不同,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样就需要全体讨论,同共完成一份内容齐全的学习成果(听课记录表)。

注意:听课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否符合关于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模式的要求,学生学习后是否达到了要求。

五、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过程中,自我组织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种,例如先行组织者学习方法、三明治的学习方法等,不同的学习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熟悉各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展高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2]管友桥.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2009,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6

[5]先行组织者,引自维基百科,

?fromTaglist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范文2

1.高职院校建设和管理引入市场营销理论的意义

首先,高职教育营销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应对市场竞争。高职院校目前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只有正确地把握市场竞争和发展态势并及时做出正确且快速的反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次,高职教育营销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的买方市场。在高职院校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高职教育提供的服务和毕业生就业的买方市场格局也在逐步形成。高职院校需要通过相应的营销策略,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住顾客需求并满其需求,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赢得顾客和市场,在竞争中取胜。最后,高职院校发展现状表明其必须开展营销策略。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管理和建设中,还没有形成现代营销的意识。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营销策略的研究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采取营销策略的意义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河南,依靠铁路,服务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办学思想指导下,坚持以高速铁路运输牵引动力、运输车辆、运输牵引力动力供电、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和铁道通信信号类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突出“行业性”特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商,以制造类、医护类、物流类、电子信息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突出“地方性”特色,用专业特色彰显学院特色。在这样一所“铁路行业”特色十分突出的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专业显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特色也不够明显。在学院发展目标中,对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必须通过营销手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找准目标市场,形成专业特色,并且保证学生就业。如今尽管营销人员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专业人才之一,但用人单位在人才筛选过程中逐渐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具体实际的要求,这使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范文3

【关键词】文科专业;高等数学;措施

现代科学发展一体化的趋势,要求文科需学理,理科需学文,否则就不能算打好基础.尤其是数学向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渗透,这就要求学好以上学科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非数学专业的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教育部指定的工科类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内容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它所培养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大学阶段乃至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国许多综合性大学和文科高校相继在文科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因此,文科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受到普遍关注.所以,探讨开设“文科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及对教材、教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推动文科数学的教学,促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形成,现欲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以及同仁们的教学交流,就我们师范院校文科数学的教学提出一些设想和措施.

一、目前文科专业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文科专业学生多数是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较吃力,不知如何是好.对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质量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多数文科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在中学学校的文理分科,使得一些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选择了文科专业,从而轻视或者放弃了数学的学习.因此,在大学中要求文科生学好起点更高的高等数学,无疑是难上加难.二是文科专业没有合适的教材可用.从目前国内发行的二十几种教材来看,多数是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的删减而成,教材内容偏多、偏难.对此文科学生难以学懂,而认为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教材要求相差太远,因此有些学生因难而退,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另外教材中的内容在许多文科专业中的应用不多,给学生以脱离实际,学无所用的感觉,这也降低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三是专职的师资队伍不足.现在有的学校基本上没有专职的文科高等数学教师,文科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是从数学系教师中抽调来上课,虽然都是数学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但对文科数学教法难把握,文理渗透明显不足.而且大部分教师从思想上轻视文科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简单的将文科高等数学的教学认为是理工科高等数学的“简”、“减”而成.

二、设想与措施

针对文科专业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改善或者解决这些问题,有以下一些设想和措施.

1.提高对开设文科高等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作用、历史和发展,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文科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从总体上来看,开设文科高等数学主要是通过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初步应用,来培养和加强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能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

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各门学科的数量化趋势更促进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文科学生也不例外.文科学生应做到精文知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文科专业人才.因此文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以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吾爱吾师,所以吾爱数学”.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是自信、热情、真诚地投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授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了如指掌,才能得心应手.多渠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地使数学对学生产生吸引,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一个民主、平等、友爱、宽松的气氛必然会让每名学生处于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绪激昂,才易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唤醒.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就能给学生以鼓舞和启迪,学生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因而要让学生喜欢数学,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数学的老师.

3.尝试分层次教学

现如今文科专业也招生理科学生,所谓文科专业文理兼收,这就造成了学生数学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及个性差异增大.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将文科学生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基础A班,这主要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一个是基础B班,这除了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主要针对数学基础较好,对数学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安排和教学时数上也要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分层教学的教学目标,改变以往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实行分层次考核制度,使考试不仅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真实地测量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4.教学原则,理解为主

对于文科学生,我们不是培养“数学研究者”,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式.文科学生往往觉得“高等数学”不可理解,难以接受,许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生感到高等数学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针对文科生,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能将数学语言尽量文学化、艺术化,讲数学让人觉得讲诗一样,定能受到文科专业学生的欢迎.

5.教学内容,适合为宜

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国内很少有完全适用的教材,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学时和教学目标等,适当地选择和增加讲授的内容,但要注意:一是内容选择要适当,对于文科专业的授课,切忌贪多求全,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的需求,选择既能反映高等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又有利于本专业学生领悟数学的重要性及与本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大胆压缩和改造经典内容,尽量避免和淡化演算技巧,集中把基本概念与主要原理叙述清楚.二是习题要适中,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做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师要精选一些能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解的题目,尽量使所选的题目学生能做、愿做,并乐此不疲.也可以自编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知识性与趣味性强的题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和教师都能真正享受每一堂数学课,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采取一些非常规方法让每一堂课都出彩.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指出本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如定积分思想在近似计算上的应用等.

其次,加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教服务于学,启发与学,教学互动,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具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手段.

再次,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统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题教学效率,节约了时间,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好.如何在50分钟内,把多媒体与传统讲授有机结合,这是教师颇费心思的事.需要给学生直观几何图形、较长的定义、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时,使用教师制作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空间几何这一章,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得到了凸显.借助多媒体课件,能直观展示空间直角坐标系、旋转曲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感知截痕法再现二次曲面形成的经过,生动给出如何求空间曲面的投影曲线.在讲授定积分和二重积分的定义时,用动画展示出曲边梯形和曲顶柱体无限细分、无限求和的过程,能唤起学生对事物表象的鲜明的具体的认识.对重点、难点内容及定理的推导还是在黑板上完成,在教师板书时,学生有一个缓冲期,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

7.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所处理的问题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贴近生活实际.这样容易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范文4

>> 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 地方民族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育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对地方高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思考与探索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 浅谈如何加快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考试改革探索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探讨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探索 试论高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 论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应用与价值 应用型高等教育创业团队的探索 浅析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高度信息化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面向基层培养生物科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宋大祥. 21世纪的生命科学和教育[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11, (31):35-37

[3]Jinzhong Jiang, Chaoying Wang, Cuijuan Ren, Yun Li, Yanfen Huang, and Cong Pan. Course system reformation of bio-resource major in Guizhou Normal College,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18: 2255-2260

[4]王傲雪,闫清波,苍晶,等. 深化试验实践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和生物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4,1-4

[5]宋刚, 唐蔷, 陈锐, 纪阳.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28-33

[6]苏智先. 面向21世纪高师生物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 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91, (11):32-35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范文5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围绕其供给端的教育要素结构配置科学、供给效率与效益好、供给质量高等进行有效创新,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四大功能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

(一)优化结构是基础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是对现有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一是改革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外部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域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使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和硕士的层次结构比例科学合理并与社会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为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所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学术型和创新性等不同层次、多元并举的发展性人才;从科类结构上让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人文学科之间比例适宜,使高等教育在理性发展的同时既适应当前改造自然和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引领人类反思自身和社会发展;在布局和形式结构上充分考虑要素禀赋公平与效率区域社会需求等实际,做到主次突出、优先发展与后发促进有机结合,又形成多元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举办的多元贯通的立交桥式高等教育系统。二是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内部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使高等教育内部系统各要素资源配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尽可能匹配,以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同时强化各要素与系统内外部环境之间协调运行、提升办学绩效和形成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激励模式,以实现其系统内各项权力的分配、资源要素的配置优化在遵循其内部发展规律的同时让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二)提升效率效益是关键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使高等教育的资源消耗尽量少而教育产出成果尽量多,使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教育投资内部效率都达到最大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尽可能实现以相对较少的教育资源投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产出数量相对合理、质量过硬的人力资本和科研成果,从系统内和源头上减少无效供给产品的出现。因此,要改革当前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评价模式,引导高等教育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将政府投入的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强调通过资源的配置优化组合、管理机制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实现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提供的服务对社会经济产生持续的回报和贡献;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投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于促进就业、提高劳动生产力等经济方面的效益,研究高等教育在公民素质提升及社会和谐方面的广泛社会效益,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个人及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要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提高高等教育对市场和社会的适应反应性和引领性;强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制度设计,规范高等教育各种权力分配和运行机制,构建各利益群体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相互认同的文化理论和共同遵循的大学制度。从制度机制上促进高等教育效率和效益的有效发挥和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提高质量是核心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通过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最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不仅是改革本身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高等教育质量其本质是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高效性、人文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纵向过程来看,包括教育投入质量的控制、过程质量的监控和产出质量的评价和反馈;从横向范围来看,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从内在教育活动来看,包括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目标是个多元、立体全方位的系统,它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更是一种理念的践行、行动的实践和理性的选择。因此,要提升高等教育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高等教育应逐步树立从静止封闭、通用标准化的质量控制到动态开放、区域需求适应性、特色个性化的质量监控转变;应建立从计划的、内部供给主导和生产导向的质量管理向面向市场、外部供给主导和消费导向的质量体系。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目标的内生性、自主型和理性的原则。树立高等教育质量物质要素(资本投入、场所和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是质量的基础,制度要素(制度文化及理念体系)是质量的保证,过程要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是质量的关键的意识,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质量控制管理评价体制、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健全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质量控制系统。

(四)强化创新是灵魂

要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优化、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用创新的思维构建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体系、精神和思想相对理性自由的教育创新氛围,以教育的创新提供创新的教育,以创新的教育提供创新的人才,以创新的人才产生创新的成果,以创新的成果推动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创新;因此,要回归大学本质,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政府与大学间放、管、服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内部权力运行机制、深化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通过创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战略、以改革释放办学活力、以法治理性思维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开放共享的思维,加快推进创新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调动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构建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基础上的创新氛围,营造一个宽容和谐的创新环境,给予创新人才以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研究,以对现实社会进行理性批判、对学术问题进行刨根问底、以发挥人的创新潜能,推动高深知识生产和创新原动力的产生。

二、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框架

高等教育与其他社会组织结构不完全等同。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知识生产、精神理念和制度机制与政治社会组织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具有相对于组织化社会自我确认特性而言的批判性、相对于重视功利的社会习性而言的创造性与传授知识的超脱性、相对于社会分工专门定势而言的包容性特征。这些特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对高等教育的哲学认识论、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高等教育自治与政府治理的角力、组织系统结构和制度变革等维度方面的变革。

(一)变革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

有学者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演变历史和过程,并把这种以社会服务为宗旨的价值观概况为高等教育的适应论。并认为这种适应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强调作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工具性的哲学基础所遵循的是外部逻辑和实践理性,这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破坏和损失。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有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已不能完全解释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必须探寻或变革高等教育哲学合理性基础。因此,一是须对当前国家干预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政治论以制度的形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合理性基础进行反思,分析其对高等教育生态的冲击和影响,逐步形成把公平理念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范、把效率理念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把协同理念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和把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终级追求的意识,从而为确立新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奠定基础。二是要从高等教育发展、操作层面的研究逐步转向价值、认识层面的思考,即思考视角由高等教育如何发展的层面向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是好的?什么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的价值层面转变,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脱离西方认识论影响来思考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基础。三是针对当前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过度膨胀并产生许多问题这一事实,结合高等教育产生及其四大功能的形成,逐步变革政治论主导的哲学基础,寻求认识论与政治论两种哲学观的平衡同时,促使高等教育本体价值得到彰显、高深学问探索得以深入、人的理智训练和闲逸的好奇精神得以滋养。四是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其本身也是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的过程、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功能、人力资本理论所证明的人的知识和能力是社会财富根本源泉、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现实基础,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论哲学依据,以更加明晰高等教育四大职能,通过系统内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提升效率、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从而在发挥高等教育职能的同时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变革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和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和生产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资源,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提升知识生产和管理的效率,从而实现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科研、教学及以学术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和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因此,一要转变观念,确实把知识作为高等教育组织系统内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资本,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升高等教育活力的关键。使系统内知识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以拓展、创新,以适应社会变化和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同时促进知识的增值。二是构建高等教育知识共享联盟战略,打破知识的国界、域界和组织边界,在知识学习、储备、共享和转移的基础上通过联盟战略推动知识整合创造和技术创新,促使高等教育系统组织结构由封闭、内向走向开放并具有高度弹性和竞争优势。三是根据知识生产的历史性、动态发展性要求,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科学研究的全球化、知识生产者群体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需求方的剧增等变化变革知识生产方式,构建适应知识生产由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变、由单干模式向合作互动模式转变、由单纯的知识提供模式向消费创造模式转变的创新管理模式,以丰富和激励高等教育系统内知识生产类别和模式,扩大知识资本来源供给渠道。

(三)变革高等教育自治与政府统制的角力

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我国高等教育自始就缺乏自治的传统,当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高等教育面临着来自政府、公众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挑战导致高等教育处于失衡的发展状态。因此,一是政府要从直接的指令性计划管理、政府主导模式的划桨者角色转为通过简政放权实现宏观调控和监督的掌舵者,赋予高等教育足够的自主权而不再将其看作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和工具,实现政府从错位越位和缺位到履行好管办评放管服职能的转变,以发挥高等教育主体创新作用。二是以公共正义、高等教育的自治、开放和竞争为前提,搭建高等教育、政府与市场的协同联动平台,发挥学术和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寻求高等教育内部权力与外部政府公共权力在价值取向上趋于平衡和相互制衡以共同达成善治目标。三是探索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框架内的教育董事会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以董事会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以章程和法治形式规范高等教育与政府协调运行的组织框架、体制、决策程序和强化监督评估机制。

(四)优化和变革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对高等教育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优化,不仅能激发系统办学活力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能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因此,一要借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扩大教育领域办学自主权,改革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实行管办评分离,推进分类管理和建设。二要变革办学体制和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多元合作、纵横贯通的契约化联盟办学体制。同时探索建立统筹配置、利益共享分配的投资吸纳体制,以缓解教育投资主体单一导致的投资规模不足的问题。三是变革管理评价监督机制, 以章程和法治形式规范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和决策程序,完善优化学术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和强化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使高等教育的改革运行做到有章可偱、有据可依。四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从国家层面改革现行的单位管理和事业编制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转变,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优化岗位聘用、激励的薪酬制度,对系统内不同系列人员的聘用、晋升、考核评价和管理实施精细化分类管理,以凝聚改革动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向

要解决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有效供给不足的痼疾顽症,只有通过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本体功能,提升系统内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本投入、教育创新和知识生产等要素效率,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才能以有效的、精准的、创新的教育供给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体系重构:在优化变革中强化顶层设计

1. 构建主体多元、职责明确和统筹协调的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受高等教育理念、时代变迁、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因此,一是要围绕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不够科学、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供需错位等现象,构建一种从重权力到重责任、重审批到重监督、重管理到重服务、重数量到重质量、重管理到重治理等全新体制。二是政府要转变管理职能和角色。要逐步实现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命令到协商、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的转变,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引导高校、社会和市场既要立足高等教育的全局和长远,又要回应现实关切和要呼应外部社会诉求,切实规范管办评和推进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三是构建权力分配合理、制度设计科学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权责明确的统筹协调管理体制。配置分配好国家与地方、政府与大学、政府间的管理职能权限,处理好高等教育系统内以及高校内部党的领导与行政、学术与行政的关系,界定各自职责权限。建立基于规则和教育法治、社会参与并独立于服务提供者的监管机制,强化政府依照法律规则与程序对高等教育的监管。

2. 建立供需均衡、服务高效和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是关于谁有权举办教育机构以及教育机构如何办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其中,谁有举办权是办学体制的核心。即办学体制要解决由谁举办学校的问题,包括谁投资、谁管理、怎么办等方面。因此从办学本身来讲,办学体制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对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投资体制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首先,要调整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多个主体所具有的办学权利结构,即政府从垄断的办学权、教育供给权利架构中部分退出,将办学权利在社会主体间进行相对平等分配,让高等教育的经营权回归高校以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引入非政府社会办学力量,对现行公立高等教育进行分层办学、办类管理、分类发展和评估指导,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制度环境公平、激励机制健全和经费投入及融资渠道多样的办学格局。再次,遵循学术和市场逻辑,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配置,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市场化和多元配置进程,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确立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提升高等教育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构建有效的高等教育组织和制度架构。

3. 构建纵横贯通、互惠多赢和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高等教育系统运行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8]。在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一是通过内部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增强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灵活性、合理配置学术和行政权利和引入市场机制。外部通过政策调整、资源配置竞争、合理构建政府、社会与高等教育关系并推动高等教育适应引领社会发展,以构建互惠多赢的系统内部和外部动力机制。二是构建协同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财政政策、投资、学术、人才和科技等资源配置的创新和决定性作用,从而使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学术资源和知识生产等要素自由合理流动,以矫正原有依靠政府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方式。三是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内外动态协调机制,科学分配高等教育内部权力,建立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和外部政府、企业和市场等共同参与协调的工作机制,推动不同利益主体间权力配置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四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标准分层分类和动态调整、评价方法科学多元和评价结果准确运用的绩效评估机制,以便对高等教育运行进行科学评估及时调整。

(二)回归本位:在引领和服务中追寻教育真谛

1. 回归人才培养基础本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智力支撑

人力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的智力供给要素,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因此,高等教育供给侧的关键要回归到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上来。因此,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美国教育家马可霍普金斯说:理想的学院是一根木头,一头是教师,一头是学生。所以要充分尊重教师、促进其专业发展和热情,让教师以一种无比虔诚的态度和神圣的使命去看待育人工作,并将培养理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遵循发展和需求相统一的培养动机。让高等教育追求在知识探索基础上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精神或智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又能促进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需求。三是重塑教学的价值和效用。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能力为中心、能力以创新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教学价值取向。

2. 坚守科学研究创新本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源

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产生新知识和新思想,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和提升社会各要素效率。没有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和人类理性就得不到长足的进步。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和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一要确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驱动理念。即高等教育要在秉承为知识而知识和为学术而学术同时兼顾为社会需求而科研和国家需要的科研取向。使探索高深学问与服务社会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二要围绕知识生产方式的跨学科协同性、集体性和生产主体多样性等特点创新科学研究模式,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强化多主体协同互动研究、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以动态和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科研创新。三要变革科研评价和管理模式。科学研究是一种复杂而独特的智力活动,评价要尊重科研人员劳动特点、采取同行评议兼顾应用价值及效果、形成以成果和贡献为核心的分类考核科研绩效评价政策。科研管理逐步形成淡化学科中心、遵循独立自由的科学研究精神、形成自由、理性、开放和协同的科研创新管理体制。

3. 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本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承担社会责任

我国高等教育受中国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和美国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影响,同时又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集散地,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社会服务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因此,一要理性审视和强化社会服务职责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衍生职能,又是其重要本体职能。高等教育作为环境和遗产的产物,其人才培养的本体功能最终须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与环境发生关系并得到体现。二要遵循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转变办学模式,构筑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对接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办学机制,通过多元合作、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联动,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三要构建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完善的技术应用转移及社会服务体系和构建校企联合共同体,形成高等教育既是高深知识的生产地,又能胜任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器职能,还能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心职能。四要健全社会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主导、社会组织评价参与、高等教育自我评价为基础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高等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激励机制和高等教育系统内人员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

(三)要素升级:在改革中提升供给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

1.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模式

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一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即对系统内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成才成长,要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处处做到尊重人才和确保人尽其才。二要构建以育人为本、以教育人为本、以人的成长为本的高等教育系统人员管理模式。对学生要充分发展其潜质、以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要确实尊重其职业和知识创造的特殊要求,逐步以合同制、自由职业管理模式改变现行的事业编制管理模式,以加速人才流动性。三是创新优化高等教育系统内学术科研及管理评价模式、完善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晋升及工作激励机制、体面的工作保障等机制,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2. 构建统筹兼顾的高等教育资本投入优化配置机制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其投资的社会收益率极高并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撑。因此,一要探索构建高等教育投入新机制,建立以基本办学经费和内涵建设经费为主的经常性投入机制、以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为导向的专项统筹投入机制、以提高等教育育项目支出效益为目标的综合监督评估机制。二要丰富投入渠道和改善投入结构。逐步改变现有单一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局面,形成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捐赠及混合所有制等多元主体投入机制;不断丰富和改善高等教育所有制结构,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扩大有效供给。三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通过不断提高系统内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丰富在职教育及培训形式,不断改善人力资本增量和存量。四是健全投入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对高等教育人、财、物等投入及资源配置与使用情况的管理及监督,构建投入效益监测、评价和分析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构建自由科学的高等教育创新氛围

高等教育具有独立自治、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属性,而这需要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氛围来实现和表征。所以,构建高等教育创新氛围一要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尊重学术科研的独立自由性,培育和创新大学文化,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强化教学主体功能,拓展和提升大学文化,处理好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关系。二是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系统,既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业,它不仅要求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性,更要具有开放性,为保持其长久的繁荣和活力,要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各方面的制度创新。三要推进综合改革与系统创新。高等教育是一个结构和运作程序复杂的动态组织系统,要实现有效供给必须从高等教育体系整体出发,在外部要构建与社会各系统间的新型关系,在内部要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理顺、调整其治理结构和组织关系,从而推动其整体系统创新。四要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及知识生产核心,通过资源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由政府主导下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联盟,形成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及文化传承等不同需求的创新模式。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范文6

关键词:学术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发展趋势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学术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学术研究是高等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弘扬文化知识、传递人文正能量、辐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学术研究将成为宏观发展的核心内容。透过学术研究视角,树立高校教学管理新理念,制定和研究多样性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将推动高等教育摆脱校园限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经济建设发展的中心地带,促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中坚力量。

一、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术管理体系

1.西方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管理体系,给予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性启示。西方高等教育管理起步比较早,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并且衍生出众多的管理理论流派。西方高等教育成功地将企业管理学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体制中,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形成了独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1]。中国高等教育则相对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专门探索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理论体系匮乏,研究水平比较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到位,不能满足实际教育中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需求。科学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其创新思路,挖掘其先进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的契合点,将有利于加快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的进程。

2.遵循学术规律,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理性链接中西方管理理论。理论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精神产物,是特定环境的时代反映。西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与西方的社会文化相吻合,故能够直接应用到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2]。但是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于中国国情,拥有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环境,秉承客观批判和科学借鉴的态度。不论什么学科理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学习者理性地分析和判断。本质上来说,借鉴理论的过程也是一种理性学习的过程,借鉴不是理论发展的结束,而是理论传播、发展和深化的起点,是理论发展成为经典理论的必经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西方管理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大胆摒弃其劣势因素,理性而客观地融合中西方理论,反复地研究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偏颇性的理论,借用新的理论弥补其带有缺陷的理论,进而架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二、深化学术理念,构建成熟学术管理新机制,体现教育教学管理宏观改革特色

1.多侧面、多途径探索教育管理理论,架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学术管理网络。教育教学宏观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国际教育领域内有关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纷繁复杂,需要多途径、多角度展开分析。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的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导航灯,正确而科学的管理理论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消极错误的管理理论则很容易误导教育的发展,阻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该彰显规律性,从整体上诠释高等教育的真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学科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此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该是一个整体,不仅涉及管理层面的理论,还涉及管理学的发展史等。只有具有清晰脉络的管理理论,才能称得上成熟的管理理论,才是完善的管理教学体系,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大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突破,成就高等教育管理的奇迹。

2.优化学术研究权力,形成秩序性学术范畴研究体系,达成学术管理共识。管理学理念是管理理论架构和发展的指南,树立学术理念是学术研究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南。突破传统管理的限制,从学术管理的视角出发,力争架构有序的学术范畴研究体系,不断形成完善的学术管理理论是高校教学管理宏观发展的必要保障。学术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完善的教学管理理论离不开学术管理的支撑,学术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走上成熟的标志[4]。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管理上,很少聚焦在学术管理层面,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科研的发展。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新方向,大胆朝着学术管理方向创新迈进,实现教育教学学术管理的改革,建设独特的学科建设体系是教育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向。

3.创造科学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成果,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学术改革层次。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一直倾向于政策层面和知识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完美诠释了文化教学和知识教学的管理过程,但是缺乏学术研究管理方面的建设。可以说,学术探究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缺陷,是阻碍高等教育建设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纵观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理论性突出的理论成果偏多,但是与实践结合,能够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不多,甚至出现一些生搬硬套教育理论的科学成果,致使高等教育的特色未能凸现出来,还减慢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前进的步伐。深入研究科学性和实践性强的学术研究成果,是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学术改革层次的关键所在。

三、开发研究队伍学术潜能,提升专业学术水平,实现教育管理突破性进展

1.增强研究队伍建设,全面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管理研究人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已俨然成为一个巨型的教育网络,高校管理活动的学科性和综合性不断深入,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强管理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深化能力学习,拓宽素质培养,优化服务环境,为提升管理研究人员的综合素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术研究体系的架构和提升关键在于研究队伍人员学术能力的提高。学术改革要求管理研究人员具备跨学科和深层次的知识,能够对高校教学管理做出理论层面的探究和思考,提升对深层次管理理论的认知和总结,能够探索隐藏在教育管理现象背后的管理规律。高校的管理研究队伍还要具备丰富的实战性的管理经验和学术研究经验,能够准确确定管理内容和定位学术研究方向,能够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有理论性的感悟[5]。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要具备常规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热情。既懂理论又具备实战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层次以及学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同时还能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提升。

2.实现教育管理研究队伍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学术意识强的队伍。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管理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目前,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人员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性的教育研究人员以及高等教育的一线教育者[6]。管理研究队伍最显著的特点是非专业性,理论知识缺乏,但是却具备一定的实战管理经验,而年轻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实战经验不足,教条主义色彩浓厚,难以应对实践管理活动中的突况。深化研究队伍的管理,完善研究队伍的建设,营造积极的管理环境,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研究管理人员,不断提升研究队伍建设的规范性,深化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将学术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管理定位为高校发展的未来趋势。在学术研究的引导下,在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下,创建一支具有完整知识结构、具备钻研创新意识、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队伍,使其能够真正担当起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的职能。

3.努力创造条件,让管理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课题研究项目。管理研究队伍的建设,以及研究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创设条件,为管理研究人员参与实践管理活动和学术课题研究提供平台,使其在实战性的管理和学术活动中感受教育管理的细节,理解学术课题研究的环节[7]。在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够自觉检验管理理论,并能积极修正和不断完善教育理论,这不仅有利于研究人员深刻意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还能促使研究人员通过教学实践创新探索出新的研究理论,从而强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顺利开展。

四、实现学术研究实践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融合,提升实践管理服务水平

1.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理论在实践中的功能性作用。管理理论源于高等教育管理教学实践,然而又高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只有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相吻合,才能真正起到理论的作用,实现理论的价值,体现理论的高度。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是对教学管理实践的恰当解释,是实践活动规律的总结。在未来以学术为重心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需要不断凸显学术理论的价值。根据学术活动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术的重要影响力,以及学术研究的科学内容,全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理论,重新定位学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从抽象和具体的角度分别尝试不同的理论指导机制,促使学术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发挥教育引导的功能[8]。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对实践活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要正确认知和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在遵循科学理论规律的基础上,总结科学正确的学术理论,充分发挥学术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功能性作用。

2.创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和作用机制,提炼实战经验,弥补理论空缺。学术理论与科研实践活动的结合是学术研究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宏观改革的新趋势,但是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科学性融合需要稳定的平台以及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创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机制,促使理论结合实践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架构理论与实践相互连接的桥梁。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要想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必须顺利解决各种形式的中介问题。实践活动能够总结多种形式的实践经验,弥补教育管理理论的漏洞,实现理论修补作用。理论与实践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二者的紧密结合能够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提升实践的可指导性[9]。完善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机制是建构一系列实践性理论的关键,能够引起研究者对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和谐发展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

3.强化管理者运用学术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引导管理者自觉实践理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理论体系的完善,但缺乏将理论合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和素质,这限制了教育管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理论产生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如果不能自动应用到实践中,就需要实践活动的主体自觉地学习和应用教学管理理论。可以说,理论能否与实践结合,既要考虑理论的指导价值,也要关注管理者的作用。高素质的管理者具有充分的实践意识,能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提升管理者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将学术理论付诸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管理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理论的运用者,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积极引导管理者的自觉实践意识,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宏观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教育工程,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大胆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同时,又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最终实现中国教育式的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体系。学术研究视角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就是要实现学术理论的构建,以及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学术视角为出发点,创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齐晓宇,姚洁.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89-92.

[2]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2):56-60.

[3]方芹.适应形势发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34-36.

[4]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12(9):34-37.

[5]张娟,孙亮.强化创新,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质量[J].高教探索,2012(12):41-43.

[6]徐祖广.论社会主义高校实现形式多样化[J].北京大学教育研究,2011(1):35-38.

[7]刘海波,徐志军.关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研究[J].江苏高教,2012(1):90-92.

[8]贾俊莉.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管理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