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产品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艺产品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艺产品的重要性

园艺产品的重要性范文1

通信作者:张丽(1984-),女,塔里木大学实验师,硕士。

摘要:《园艺产品加工学》是食品科学专业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主干课程,主要任务是探讨食品资源利用、原辅材料选择、保藏、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上述因素对食品质量、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其单元操作种类繁多,内容相对分散,学生完全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采用思维导图构建课程知识网络,可化繁为简,突出各单元操作在园艺产品加工中的作用,并将各知识点横向联系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归纳总结提炼,从而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奠定基础,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园艺产品加工学;知识网络;教学;食品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Applications of Mind ma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network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Song Li-jun 1,2 Zhang Li *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Tarim University, Xinjiang, Alar, 843300, China)

(2.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Key Laboratory to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Livestock Products in Southern Xinjiang, Tarim University, Alar, 843300, China)

Abstract: Hort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of food science. The main task is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food resources, raw material selection, preservation, the impact of processing, packaging, transportation, and these factors on food quality, shelf life, nutritional value and safety aspects. It is difficult to master because of the various of unit operations and dispersion of contents. In this article, the mind map was used to build the knowledge network of the course on order to simplify the knowledge points,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ts of each unit operation on whole hort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can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actively and initiatively refining summarized,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knowledge flexible application. The effect of teaching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network.

Key words: Mind map; Hort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Knowledge network; Teaching;Food science

我国是农业大国,果蔬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果蔬生产国和果蔬制品加工基地。果蔬加工业是衔接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关键产业,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具有明显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园艺产品加工学》是研究食品加工和保藏的一门科学,是食品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探讨食品资源利用、原辅材料选择、保藏、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上述因素对食品质量、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1,5]。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食品保藏和加工的专业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先进食品加工技术以及工艺,了解不同食品的加工工艺,熟悉食品加工过程。培养开发食品的思路和科学研究能力。

本文就如何在《园艺产品加工学》课程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工具以构建知识网络,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素质的提升,并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1、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学生不能很好的构建知识框架,知识的存储处于零散状态,没有形成知识网络,而对课程所包含的概念、原理、工艺、规律等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解,在知识提取时表现出较大的难度,所以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知[7]。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建立的。每门课程、每个学科都有与之对应的知识网络。不同学生的知识网络存在差异:有些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呈水平或单个排列方式;而有的同学知识系统连贯的、有层次感的立体网状结构。当学生将知识点无序地堆积在头脑中时,知识点越多,学生的头脑就越混乱,不可能顺利地用来解决问题;而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不在于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多,主要是他们能更合理地梳理和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其呈网状结构,从任何一个点切入都能拓展到整个面。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不应只满足于弄清楚每个知识点,而应将它们分类汇总,形成自己的网络体系。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各种工具帮助学生构建课程组知识网络,对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2 利用思维导图合理地构建《园艺产品加工学》知识网络

由于知识网络化的优势和重要性,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搞清楚,更要把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架构到体系当中去。那么,怎样建立知识网络呢?常规方法是从最简单的知识点开始,把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然后进行总结。这种“从无到有”的方式不是虽然可行,但效率相对较低,存在知识点遗忘、整体性差等缺点[4]。

思维导图(Mind Map)由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明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掘人类大脑潜能,实现思维过程的可视化,激发大脑创造力[2]。高等教育的宗旨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思维导图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图形、色彩等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图形思维工具,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发散思维的形成,从而培养和发展创新素质[3]。

图1 为园艺产品加工学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由图1可以看出: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园艺产品加工学》知识网络,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内容以树状结构表示,从而使重点突出,知识的层次更分明,更加便于记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学习的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在单元复习、章节复习、整书复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思维导图,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融入自己的想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归纳知识点,一方面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了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能从不同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中获得关于学生的更多信息,如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有利于老师更深入、更全面了解学生,便于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角度:这种方式不拘泥固定格式、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对知识点进行组织、归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原本枯燥的加工原理、工艺、操作要点等知识点由于加入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往往会变得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更多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6]。

3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园艺产品加工学》内容较多,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将各知识点串联比较,化繁为简,突出各单元操作在加工中的目的和作用,便于学生对操作工艺及要点的整体把握。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系2014届食品科学与工程班学生的《园艺产品加工学》理论课平均成绩为82.7 分,其中90 分以上的占25.0%,不及格学生占3.3%。实践课平均成绩为86.3 分,其中90分以上的占36.7 %,不及格学生占1.7%。作者本课程网上教评成绩均为92.3分,等级为优秀。说明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园艺产品加工学》教学实践中,可显著提高教学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锦屏. 园艺产品加工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 托尼・巴赞. 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 刘智运.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12-15.

[4] 刘良兵, 彭晓芳, 李先利, 等. 思维导图法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6): 59-59.

[5] 赵玲艳,邓放明. 《果蔬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7:23-24.

园艺产品的重要性范文2

一、土、肥、气、热四大条件适合发展农业

赞比亚位于非洲中南部内陆高原,国土面积75.26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左右(2009年)。东北面与坦桑尼亚接壤,东面与马拉维、莫桑比克相邻,东南面与津巴布韦相邻,南面于纳米比亚相连,西面挨着安哥拉,北面背靠刚果(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1000~1500m之间,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首都卢萨卡,人口200万(2001年估计)。

1 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农业

南部非洲、东部非洲以及沿印度洋非洲国家可谓是农业发展的沃土,赞比亚更是具备农业开发的土、肥、气、热四大条件,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农业,有“农业之国”的美誉。

赞比亚属热带草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均气温为22度,类似中国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全年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沉淀,出产的农作物糖及淀粉含量较高。

赞比亚水储量丰富,地表水资源占南部非洲的25%,地下水资源更是占到东南部非洲的1/3。

赞比亚耕地为沙壤土,土质好,土层厚度平均为40厘米,不积水,渗水透气性都不错。而且,赞比亚农家肥充裕,价格低廉且方便购买。

赞比亚的国土可耕地占到47%,面积多达4320万公顷,且分布均匀。目前,实际耕地面积只占可耕地面积的14%。在坦赞铁路走廊赞比亚一段,沿途广袤的平原之上到处可见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2 赞比亚的农作物种类

赞比亚全国6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和水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花生、葵花、甘蔗等。最近几年扩大了腰果、柑橘、草莓、香蕉、菠萝和芒果等果类种植,并开发大面积花卉和蔬菜种植,用于出口创汇。

目前,全国农作物平均产量玉米为1920公斤/公顷,大豆为1635公斤/公顷,小麦为2130公斤/公顷,水稻则仅为945公斤/公顷。

3 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生产二元结构

根据赞比亚法律,其所有土地均为租用形式,一次租用年限为99年,并可续租99年,承租方可在租赁期结束前转租他人。虽然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土地转让价格节节攀升,但总体来说仍处于极低的水平。

赞比亚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生产二元结构:

一类是少数白人农场主和大型企业经营的规模化、现代化的大型商业农场,产品通过大型配送公司和大型连锁超市销售到全国各地。如赞比亚牛肉公司(ZamBeef)这种大型农工贸高度一体化的本土企业,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产业链。赞比亚牛肉公司在赞比亚各地都发展规模化农场,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终端连锁销售一体化运营模式,获得丰厚利润。在赞比亚,白人农场数量不到全国商业农场的5名,但其出产的粮食产量占到国内市场的50%左右。

另一类则是小农为主的游垦和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仅能维持生存状态的传统农业。

在赞比亚,占地10~20公顷的新型商业农场约12万个,占地20~60公顷的中型农场约2.5万个,占地在60公顷以上的大型农场有740个。

二、赞比亚的特色农业

赞比亚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其农业却很有特色。其特色农业主要是种植花卉、蔬菜和烟草。

1 花卉和蔬菜种植

赞比亚花卉和蔬菜种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国家外汇储备缺乏,经济严重依赖铜产品的出口,产业萧条。为鼓励新兴产业发展,赞比亚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减税、所需设备和材料进口免税等政策,迅速推动了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的生产,产品全部出口欧洲国家,园艺产品成为赞比亚出口创汇的一大产业,并吸纳了众多农民就业。很快地,赞比亚模式(源于津巴布韦模式)就占领了广泛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向外出口高附加值的小玉米、豌豆等园艺产品。

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赞比亚的花卉生产迅速发展起来。首先,小花型和中花型月季切花很快打开市场;随后,开发了露天种植的一枝黄花、金光菊等品种;后来,又引种了帝王花和球根类花卉。

赞比亚的花卉生产主要集中在卢萨卡国际机场附近方圆60公里的范围,采收后可很快运到机场,从而节省了许多中间费用。伴随产业发展,赞比亚出口商协会(ZEGA)应运而生。协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赞比亚的种植者和出口商建立了密切联系。赞比亚借鉴乌干达花协的模式,集中为会员采购物资材料,提供冷链仓储及空运物流等服务,强化了协作关系。

前些年里,赞比亚蔬菜和花卉的出口量一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02—2003年度(7月至次年6月)达1.3万吨,其中蔬菜占60%,花卉占40%。但是,从2003年后,出口逐年递减。2008—2009年总出口量还不到7000吨,蔬菜和花卉平分秋色,比上年度下降25%。花卉出口的高峰只在2003年出现。

2 烟草种植

提到赞比亚,人们首先会想到丰富的铜矿资源及其开采。殊不知,烟草也是赞比亚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气候条件是赞比亚发展烟草业的优势之一。赞比亚大部分地区地处土壤肥沃的高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所产烟草质量高且口味浓郁。

赞比亚的烟草种植历史最早可回朔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殖民者曾在东方省小规模地种植烟草。

政府支持是赞比亚烟草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本世纪初,津巴布韦进行,许多农场主为躲避计划而纷纷前往别国寻找新农场,而赞比亚就是接纳他们的邻国之一。与津巴布韦同步进行的,是赞比亚政府推出的向当地和外国农场主出租土地的政策。受益于此,2001~2002年间,赞比亚烟叶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从660万公斤增长至1300万公斤。

同时,赞比亚政府通过农资投入支持项目扶植小农户,向小农户提供种子及肥料购买补贴,减轻农户负担。

赞比亚对于企业化商业农场主也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根据赞比亚发展署的规定,农场头5年的利润分红免税,公司税按收入15%征收(一般公司税率为35%),并可享受免税进口资产设备等优惠。

事实证明,赞比亚政府的支持卓有成效。2000~2005年间,随着大量津巴布韦农场主的进入,赞比亚烟草种植取得快速发展,产量从648万公斤快速上升至4565万公斤,产值从690万美元上升到6048万美元。2006~2007年间,赞比亚烟草种植业发展并不顺利,电力缺乏使生产成本上升,洪水造成减产,致使多家烟草种植农场进入破产清算,2007年产量急剧下降至2638万公斤。近年来,赞比亚烟草种植业有所复苏,2011年产量为4139万公斤,产值达到8696万美元。也就是说,从2000到2011年,11年间烟草总产量增长六倍多。

目前,赞比亚烟草种植面积约4500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央省、东方省、卢萨卡省、南方省和西方省。近年来,铜矿省和西北省的一些地区也有种植。绝大部分的白肋烟草产自东方省,而中央省、卢萨卡省、南方省和西方省则主要生产弗吉尼亚烟草。

三、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赞比亚历届政府均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根本,提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扭转靠天吃饭,粮食紧缺的局面,力争使赞比亚成为本区域粮食和禽类产品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的发展目标,计划从2005—2015年农业的年增长率要达到7~10%,2015年要实现90%以上人口的粮食安全。

1 政府重视农业鼓励投资

赞比亚政府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每年用于农业发展的预算占财政总预算的9%左右。如果加上用于农业行政管理和农村发展方面的预算,拨给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超过了国家预算的10%。在非盟国家2003年的《关于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马普托宣言》中承诺在5年内将国家预算的10%拨给农业和农村发展,赞比亚是实现这个承诺的五分之一非盟成员国之一。

赞比亚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加大,2011年投入农业项目资金约为2.5亿美元,2012年政府预算中对农业项目的投入将达到3.4亿美元。

为了鼓励外资进入农业生产,赞比亚政府还制定了优惠的农业投资政策。根据当前的税法,农业投资者创业头5年可以免交所得税,第6年的新增利润也可免税。用于农业的机械设备,前两年每年可按50%的折旧率计算。对改善农业所投入的资金,在前5年可享受每年按20%的资本折旧率计算。进口农机具、肥料、汽柴油等免除关税和增值税。农场投资者用于平整或清理土地、打井或地质勘探及蓄水等开发成本,可全部从其应纳税收入或利润中扣除。而且,农业所得税仅为15%,不到商业所得税的一半。

2009年,赞比亚政府与Man Ferrost aal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公司将投资4亿美元,在北方省种植麻风树,并提炼生物燃油。

2 政府兴建公共设施

政府设立“灌溉发展基金”,出资兴建水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公路和电力项目,农村道路交通得到改善,通讯网络基本覆盖全部农村地区。目前,已经完成并且已发挥作用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有50多个。如CHINENKE小型农户灌溉系统于2009年建成,位于北方省MBALA地区CHINENKE村,耕地面积约1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约50公顷。政府出资建设灌溉农业区的灌溉基础设施,并负责对灌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受益农户协助政府维护灌溉基础设施,并无偿提供合理的劳力。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产品集散中心和自由贸易区,增强与周边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计划在中央省、卢萨卡省和恩多拉省的建立免疫畜牧区,主供出口,整修实验室,建设15个防疫检查站以及多个喂养中心。

为吸引农业领域投资,政府重点开发了位于北方省Serenje的Nansanga农垦区,区内道路、电力和水利工程已经完成。2010年,赞比亚政府将对位于卢阿普拉省Kawambwa的Luena农垦区进行类似开发,农垦区以种植甘蔗为主。

为吸引外商投资农业,赞比亚政府投入近1000万美元建设了15.5万公顷耕地的NANSANGA农业区项目。

3 免税与补贴

赞比亚政府免除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增值税(税率17.5%),还对农业用电和柴油等生产能源给予补贴。

政府将原“化肥支持政策”改为“农民投入扶持计划”,受益农民每人将得到50公斤化肥4袋,10公斤种子1袋,受益人数预计达到53.4万人。此外,政府拨专款用于粮食收购。

赞比亚政府特别重视中小农户,对小农户购买化肥提供50%的补贴,鼓励小农户发展壮大为大中型农场。

4 推广农技服务

园艺产品的重要性范文3

轻工产品的感官评价的研究起于20世纪40年代初,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一套感官评价的方法,相应的学术著作也相继面世,到现在,全球关于感官评价已经有诸多的研究成果。通过感官评价,测量、分析产品经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等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以及评价产品的美感、外形、包装、环保、回收等各个方面。现代轻工产品的生产、技术、科学等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技术、方法、工艺不断出现,更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感官评价方法对之进行判断。本文主要目的就是阐述如何建立感官评价方法,通过建立一套感官评价的方法对轻工产品的感官品质进行评价,并且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得到最优化的感官评价指标。

1.感官评价简述

1.1感官评价的发展

感官评价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管理者品评,是最为原始简单的评价手段;其后是逐渐建立专业的感官评价组织,感官评价逐渐标准化,一些轻工产品企业通过培训建立专业的感官品评组织,并且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品评结果分析,最后依据分析来对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决策进行指导;最后是理性的分析与理化分析相结合,辅助仪器测量,这种方法更为科学准确,对产品设计的多项指标进行了较为系统有据的分析。

1.2感官评价技术如何运用到轻工产品中

随着感官评价方法的不断发展完善,现在感官评价技术在轻工产品的生产中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对产品的研制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我国应用感官评价的产品有生鲜产品,如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等,香水、烟酒茶、园艺产品等,相关的感官评价方法的学术著作也在不断面世,对我国感官评价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感官评价的研究相对我国成熟,并且运用范围更加宽广,在20世纪的60、7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得到飞速发展。

2.感官评价方法的建立

2.1感官评价方法综述

对轻工产品进行感官评价,一般顺序是确定评价目的、决定样品数、决定选用评价方法、选定评价人数、进行感官评价、收集分析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判断、对结果可行性进行研究、出具评价报告。

一般而言,感官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点识别法、两点嗜好法、三点比较法、三点嗜好法、顺序法、选择法、评分法等。两点识别法是对给定的样品进行选择比较,比如改变某一种配方,选择口感较好地一种;两点嗜好法是对两种样品进行比较,选择更好的一种;三点比较法是对两种样品进行三点一组,选择其中感觉不同的一组,减少由于判断不准确造成的误差;三点嗜好法是在三点比较法的基础上选出较为喜爱的一方;顺序法是对样品的强弱等进行排序记录;选择法的样品数量必须大于三种,然后选择出最好的一个样品;评分法是对所有样品进行打分,分数高的为质量上乘的。

在具体对轻工产品进行感官评价中,需要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适当的感官评价方法,一般而言,感官评价方法主要分为识别差异的方法、决定顺序的方法、特性的综合评价方法等几种。在对食品进行感官评价(以肉类香精为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疲劳效应、顺序效应、记号效应、位置效应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一定程序影响感官评价的进行,因此,为了让感官评价结果真实能够提供依据,在进行感官评价中就需要注意规避相应的问题。在进行感官评价中,选择身体健康、有经验的评价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将制备好的轻工产品装在特定的容器中,每次评价的样品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能够避免产生评审疲劳。

并且评价员要尽量提高自己的评判能力,在评判之后,对样品进行泛比法或者成对比较法,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判断出样品的优劣。

2.2感官评价举例

对轻工产品进行感官评价,有一系列科学系统流程,下面阐述对轻工产品质量优劣评价参数感官评价方法的运用。

首先根据情况选定评价人员,然后选择需要的评分法,如描述评分法,对产品进行评价。对产品的外形、设计、美观、价值、触觉、味觉、听觉、气味、包装、环保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对评价出的各项指标进行统一评分求和,计算出综合的分数。然后对综合处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出轻工产品的优劣。

3.结语

感官评价作为一种古老的质量检验方法,通过对轻工产品的感官的多项指标等进行综合的鉴别评价,选择出优质的产品,成为产品生产的依据。在感官评价中,综合了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本文浅要谈及感官评价的发展和对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的方法,为轻工产品的生产研发提供了辅助。

参考文献

[1] 朱红,黄一真,张弘. 食品感官分析入门. 轻工业出版社,1990.

[2] 张宪荣,陈麦,张营. 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慧敏,陈湘宁. 规范化食品品评试验的运作与设计. 北京农学院学报,1998,13(4).

[4] 李永锋,朱丽萍.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包装工程,2008.

园艺产品的重要性范文4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

总体上,国外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历史从物流的概念产生时就已经开始,它起源于美国、发展在日本、成熟在欧洲。物流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可将其分为以下4个阶段:

1.物流理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1901年~1949年)

概念上,1901年J.F.Growll在美国政府报告“工业委员会关于农产品配送的报告” 中揭开了人们认识物流的序幕。1916年,L.H.H.Weld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中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正式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所包含的种种经济活动。这一时期的理论发展主要停留在对物流概念的认识上,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物流仅仅被看成是作为市场营销的附属功能。实践上,二战期间,美国将物流理论运用于军事后勤活动中,推动了战后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企业界对物流的引入。组织上,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merican SocietyofTraf ficLogistics),通过该组织,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资格认定,为美国物流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美国是第一阶段从事物流研究的主要国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物流概念的初步认识上,认为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将其作为附属功能定位,并未对物流概念进行系统化的延伸。

2.物流理论形成与实践初步推广阶段(1950年~1978年)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纷纷开展对物流的系统研究,对物流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1961年,E.Smykny和D.Bowersox等合著了《物流的管理》一书,第一次从系统的角度论述了物流总成本分析的概念。1962年,Peter・Druke在“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中也强调了应当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19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National Coun 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是世界上第一个物流专业组织。1956年,物流首次被引入日本,称为“物的流通”。组织方面,日本于1970年成立了两个最大的物流学术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会” 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日本企业重视提高物流服务的水平,逐步开展了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配送活动,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水平。欧共体的物流研究与日本同时起步,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英、德、法等国家。建立在美国物流理念基础上,欧共体物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很快,这一阶段被理论界称为工厂物流(1950年~1960年)和综合物流(1960年~1978年)阶段。

总之,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实践的初步发展阶段,并未提升到标准化的系统物流管理范围内,主要在物流的各种职能和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和发展,如:运输、包装、搬运、装卸等。

3.物流管理理论的成熟阶段(1978年~1985年)

这几年是物流飞速发展的阶段,产生了物流管理的系统化思想。一体化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1984年G.Sharman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物流的再认识” 一文,指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物流在企业规划和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1985年,W.D.Harries和J.R.Stock也发表了《市场营销与物流的重组―历史与未来的展望》,从历史经验证明了市场营销与物流活动的相关性,首次提出了营销与物流的一体化概念,该文的发表推动了物流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开展。

1983年,日本开始了以大型量贩式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物流企业发展到5万多家,从业人员约105万人,货运量达到34亿吨,开始在全国乃至国外开展物流业务,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工商齐办的现代化物流一体化网络系统。欧共体的物流在这一阶段为了追求物流系统的集成化和一体化,开始应用了物流供应链的概念,发展联盟型和合作型的物流新体系,通过改变原来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提高物流效率。

总之,这一阶段是物流管理理论的成熟阶段,通过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内部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各个部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流管理理论体系。

4.物流实践的信息化、国际化阶段(1985年至今)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远距离交易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加,物流开始了全球化运行的新阶段,供应链条延伸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物流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即条形码、卫星定位系统(GPS)和无线电射频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完成了从资产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的转变。

总之,国际上的物流研究是循序渐进的,研究的重点从物流的概念、物流的重要性、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开始,到研究运筹学及其他优化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技术,使物流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再到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价值链及相关技术等。目前更多的研究则是物流联盟、精益物流、第四方物流等问题,可以说对物流的研究是在不断发展和深入的。

二、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国外农产品物流是随着物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物流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但农产品的自然特性(储存期短、易腐烂变质等)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同一般的物流相比有一些特殊性,在物流发展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物流概念起源于农业领域,发展却在工业领域

在物流理念的启蒙阶段,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工业经济刚刚起步,卖方市场占主导,流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在物流理念刚刚启蒙的发达国家,人们已经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工业品成本降低上,农业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提高产量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一些发达国家虽然也形成了一些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但规模相对较小,且各种设施和管理水平落后。因此,虽然物流的概念起源于农业领域,但发展却在工业领域。

2.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奠定了农产品物流技术发展的基础

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各国政府加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投资兴建农产品批发市场,降低农户分散经营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各种仓储保管和装卸搬运设施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另外,各国农业生产者通过建立各种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改善农民的福利水平,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各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着眼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各项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强,为物流技术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保鲜等技术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了物质和资金保障。

3.供应链条的完善是物流系统一体化的保障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农产品从大规模的农场直接运达到超市、零售店、酒店和港口等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农产品物流开始专注于系统化的供应链管理上。整个链条形成一体化的系统,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以经济利益为诱导,产学研结合。通过加强包装、加工、保鲜、冷冻等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来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所得,进而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整个链条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4.信息为物流技术标准化和交易虚拟化提供了载体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产品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贸易量随之增加。各国为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确立和监测手段的改进受到重视,于是标准化概念开始被各国广泛采用。为适应国际化发展,信息作为传播的媒介得到了广泛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信息化成为各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产品物流也开始从单一的实物形态进入虚拟交易的时代,物流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延伸,合同物流、虚拟交易开始被引入物流领域。

总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不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也有差别。因此不能单纯从时间上对农产品物流的国外状况进行划分,应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农产品物流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盟)政府对物流发展重视程度高,不同物流环节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中所起的作用开始降低。不发达国家,包括肯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和一些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主要是以小农户为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低,物流发展刚刚起步。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下面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情况。

1.美国的农产品物流

从运行的实际效果看,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高效和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但美国并未对农产品物流的概念从大物流的概念框架下划分出来,农产品物流系统包含于整个的大物流体系之中。据统计,美国90%的农场主平均拥有土地在1万亩以上,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明显,不同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别在不同的州进行生产,目前已经形成了固定且高效的流通网络。每个大型的农场都有专门的储存、包装、分拣的设备和工厂。美国约有60%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超市到达消费者的;另外40%是通过批发市场或者贸易的方式直接销售到零售商和贸易商。美国10%左右小规模的农场主中(种植面积一般在50亩左右),一部分是种植有机产品(目前主要以有机蔬菜和水果为主),这需要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另一部分是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户由于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所以借助协会(Assosiation)和合作组织(Corporation)的帮助进入流通领域。

另外,美国农产品物流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将其发达的农业信息流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共享为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2.日本的农产品物流

日本的农产品物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都相当完善和发达。物流从业主体主要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单个企业为主导的形式。一方面,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物流中发挥积极作用。农协将农民生产的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担当了生产者与批发商之间的产地中介;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统一行政体系设置,使每一环节都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负责具体的事务。

3.欧盟的农产品物流

欧盟的农业生产规模没有美国大,农场主倾向于市场化经营,建立了垂直合作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超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超市购买生鲜食品,这一比例在法国为68%、荷兰为72%、英国为80%。批发市场的作用明显下降,只是向小型的零售商和公司及部分餐饮机构提供生鲜食品。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关注的不断提高,食品供应链的一体化整合进程进一步加快。欧盟的食品行业在向着超市化和品牌连锁经营发展的同时,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在信息化方面,荷兰已经建立电子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协调联运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成保鲜中心,花卉和园艺中心的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广大客户提供服务。

4.中国台湾省和韩国的农产品物流

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台湾省,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物流设施先进程度不高,但对物流技术改进非常重视,批发市场在整个流通中的作用比较重要。其中,台湾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已经比较完善,物流技术(蔬菜、水果等的保鲜、储存等)处于国际先进行列,20%左右的农产品运用先进的运输设备, 由农民协会或产销班直接供应连锁超市和量贩店系统。

韩国处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阶段,可乐洞市场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成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市场的开办主体是政府,其中中央政府占40%,地方政府占60%,这种政府主导型市场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管理先进,法制健全,为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目前政府加大对批发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市场的经营环境和状况。

四、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的启示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因此在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的时候应该考虑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既不可盲目乐观好高骛远,也不能过于悲观错失良机,这是总体原则。为此,谈谈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1.按照我国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发挥产品比较优势提高流通效率

我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可以供应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春夏季节,北方是主要产区,北方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秋季进行收获。到了冬季,北方气温下降,土地进入修整和养护期,南方成为主要农作物产地。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园艺产品具有优势。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农产品物流的特色,充分发挥各地农产品比较优势,利用季节和气候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产品在适当地区种植,既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能够提高效率,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避免重复种植引起的产品恶性竞争、价格下降,从而有效保障农民利益。

2.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借鉴不同国家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经验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对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地区,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物流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对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建议目前在加强农产品流通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同时,以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为宗旨,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扶持。

3.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巩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中的重要地位

批发市场目前仍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应在批发市场规范化之后再考虑逐步加强超市化和连锁经营化。在借鉴韩国批发市场发展经验的同时,应注意在建立各种专业型和综合性物流中心过程中,根据各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制定建设规划,明确投资主体,切不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既浪费了资源,又不符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4.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基础研究

先进国家目前已经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定性和定量地运用运筹学和线性规划等理论统筹管理。而我国目前还处于政策和理论的定性分析阶段,供应链各环节的技术数量控制和管理还以经验为主。这一方面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更广泛关注。

5.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日本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将分散的小农尽可能的集中起来,是解决小农户大市场问题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农民仍主要以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因此,提高组织化程度一直是政策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但考虑现实存在的难度,我们在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进程中,切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而应结合我国实际,先在一定地区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经验。

6.物流人才的缺乏始终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农产品物流人才尤其稀缺,现阶段应该在职业教育方面下功夫,结合国外的各种资格认证制度进行物流人才资格的确定。

园艺产品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高等农业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1]。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印证,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在当今社会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在农业、食品、生化制药、环境保护等[2]。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农业类人才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等农业院校“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应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训练学生将微生物学知识与具体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农业类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3]。因此,如何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深化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很多高校对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教改后的实验教学有了很多方面的提升,如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有了更高、更新要求。这样,一方面满足现代科技社会对高级农业科技人才需求,为社会输入生物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这就需要更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更高科研素养,也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的基本素质。但仍然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针对现行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不足,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从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

1农业类微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综观农业类高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课程基本由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块内容组成,是农学、药学、植物保护、环境、食品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应用性较强等特点,如在食用菌生产、酸菜、酱油、米酒制作等食品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1对实验教学环节重视度不足

目前,很多院校依然存在着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长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深入学生以及教师等人群中,学生对于实验课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很好的做好预习工作,对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就依据实验指导书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达不到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的目的。如在“酵母菌大小的测定”实验中,如果对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原理掌握得不够透彻,那么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酵母菌测定及计算。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还停留获得分数上,完成实验操作步骤就是完成了实验内容;而对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的分析及与实践应用的关系,还处于一知半解的模糊状态。在实验过程中草草抄写了实验报告,看似完成了学习任务,实则是流于形式。学生主动意识不强,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已成为微生物学实验的常态。

1.2实验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农业类院校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大多比较传统,其实验教学内容跟以往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并没有将前沿的微生物学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实验内容包含大部分的基础实验和少量的综合性实验,而基础实验内容多数是验证性的,如: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法、放线菌及蓝细菌的形态观察、酒精发酵及乳酸发酵实验等;综合性实验如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而教学过程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前让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在实验课中对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演示,而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教师巡回查看实验进程;实验结束后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在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实验课程的前半个小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后学生依据原有的实验步骤,一步步对实验原理进行验证,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实际生产实践很难关联起来。与理论课相比,实验课程所具有滞后性及实验结果已知的两大特性,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受到一定的限制。

1.3考核方法简单化

大多数院校将微生物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其考核过程较为模糊,实验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被精确的量化考核,评定不够公平、全面。实验课总成绩的考核一般包含两部分,一是实验报告考核,二是平时成绩。显然,作为一门实践操作课程来说,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合理的。这种成绩评定方法会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忽视实验过程的操作及技术的掌握,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课程中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部分学生会抱着敷衍态度对待实验,不关心实验具体怎么操作,甚至有的学生不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抄袭他人数据或者编造数据。这都不利于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现代化人才。

1.4实验课学时少,实验室空间及建设经费有限

根据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完成通常需要2个课时,个别实验需要3个课时。由于学时限制,很多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实验菌种的培养、试剂的配置及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调试)都是由实验员完成,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当中,大多数学生只是进行实验指导书中的部分步骤,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有些实验项目需要连续培养菌种三到五天,才能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中间的培养时间则是被其他课程占用。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计数及纯化,学生在培养基上接菌后,需要培养72小时,而后学生对培养皿中的菌落数及种类进行观察计数。有些学生对于前面的实验内容处于遗忘状态,不能及时对实验现象进行连续观察,菌种长得过快或过老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或者干脆不来观察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抄袭别人。另外,很多高校生源扩招,而实验室建设空间有限,导致每个实验室课程排的较满,在每个实验室同时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人数就多达30人,仪器设备人均数较少,一个小组最多只能分配到一台小型仪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对仪器的不熟悉或者操作不规范都可能导致仪器出现故障,那么,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就要几组共用一台仪器,实验进度就不能按计划进行。而对于比较大型贵重的仪器设备,一个实验室只有一台,这就需要轮流使用,这一方面会影响实验进程,另一方面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亲自操作,失去了掌握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的机会。长此以往,在实验过程中,积极主动,喜欢做实验的同学非常自信,越来越愿意进行实验操作;而其他的学生,有的写实验报告,有的聊天打游戏,等待实验结果。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明显降低,失去了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一个学期,实验教室基本处于满课状态,学生几乎不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重视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目前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的主要原因是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没有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身传统的实验教学思想观念,并向学生及时传递微生物实验教学重要性。高校应提倡教师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并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4]。同时,教师也应适当地将微生物学最新的研究进展融入到实验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强调实验预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实验预习要提出一定的要求,并完成实验预习报告,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实验所用的试剂、药品、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避免对实验内容的不理解或者机械性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对实验操作过程予以考核点评,从而引起学生重视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创新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验证,更主要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一方面拓宽验证性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前期实验准备工作当中,例如实验用菌种的培养、药品试剂配置、培养基的配备、仪器调试等[5]。这样,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框架有系统性的了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霉菌的制片及常见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中,实验用菌种青霉、黄曲霉及根霉的活化、培养,染色剂的配制,显微镜调试完全有学生参与完成,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微生物操作的四大关键技术,还能让学生更加了解霉菌培养的温度、时间以及在培养过程中霉菌形态颜色的变化。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另一方面,适当增开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指导老师提供实验题目或者根据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的开展与微生物相关的研究课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以团队形式,根据实验课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审核通过后,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和提交分析报告,最后由指导教师给予评价[6]。在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对学生加以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做好数据分析及整理,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如常见食品腐烂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学生自行制备培养基、接种、培养、分离、纯化及鉴定,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得到应用,综合应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这都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2.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微生物理论知识信息量大、内容抽象、具有微观性,由于这种特殊性,学生很难将理论和实验操作联系起来。因此,想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网络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对于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内容则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技术呈现出以往只能凭空想象的操作过程,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已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抽象实验过程,通过生成Flas或视频教学,使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视化,这对于知识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7]。比如霉菌的形态观察、放线菌的菌丝生长方式等较难理解的知识以及所涉及的关键操作步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从而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效果都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对于一些普通设备无法满足而又十分重要的微生物实验课程,虚拟仿真技术就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势,如细菌革兰氏染色、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及菌种保藏等实验项目。该技术以动画形式展示实验过程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提供虚拟仿真的实验操作流程;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反复多次的尝试直到掌握实验技能为止。该技术与线下实验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4完善考核方法

高校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那么对实验过程的考核就尤为重要了。在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并对实验预习报告进行抽查点评。在实验过程中,适当进行现场操作的考核和相关问题的提问来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并把考核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在期末考试的试卷命题过程中,尽量能体现对实验环节知识点的考核[8]。或者让学生随机抽取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现场操作,考察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进行评分,最终确定学生的成绩。这一考核方式的完善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一大改革,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

2.5增加实验课学时,重视实验室建设

教改后的微生物实验课程总学时有所增加,但目前的实验学时对于实验大纲要求的内容仍然不能满足,只有加大实验学时,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药品试剂的配备以及科研实验的基础研究方法。如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中,如何进行培养基配制、灭菌,怎么对菌种进行处理,接种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实验有整体把握,明白实验过程的前因后果,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实验学时,学生能合理地安排时间,更好地对菌种培养中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做出科学的讨论。微生物实验普遍存在教室空间不足,同时上课人数较多,实验仪器设备很难做到较好的维护和管理。又因为本科实验经费较少,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实验,因此建议学增加本科实验室经费,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使得学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人人都有机会熟悉实验室仪器,掌握更多实验方法,具备现代社会对科技人才的技术要求[9]。同时,加大对实验室开放力度并予以规范,使得实验室开放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专长得以发挥,专业技能得以培养,思维意识得以创新。

3小结

通过分析农学类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力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但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较多,学生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对实验课程理解及掌握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验证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实验教学改革相对于理论教学改革难度较大。因此,实验教学改革要因地制宜,按照专业及实验技能培养的层次,根据兴趣需求,指导老师及时给予引导,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这都需要实验指导老师及实验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丰富自身水平,拓宽实验思路,加快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更好的服务于实验教学,培养更多的“厚基础,宽口径”高水平专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晓冉,侯少男,谢巧红,等.本科“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改革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2):44-49.

[2]刘晓红,曾驰,缪礼鸿.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94-8396.

[3]莫言玲,王丽霞,杜丽娜.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0(22).

[4]齐桐.高校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9):150.

[5]温尚昆.大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1):66-68.

[6]王玉萍,张俊莲,杨红羽.农学类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5,38(1):102-105.

[7]韩立荣,王勇,李永强,等.农林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2019(4).

[8]马锋锋,赵炜.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