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计算机数据库;教学研究;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行动导向法是一种新的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主动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识记、运用等,逐渐养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学习协调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等。行动导向法不仅符合新时期教学活动的要求,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应用。本文主要从行动导向法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影响、行动导向法的具体教学实践方法以及行动导向法在计算机数据库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论述。

一、行动导向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新时期对于教学实践活动有了新要求,尤其是职业教育,要求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其中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含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会责任能力等。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行动导向法是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塑造企业型人才为主,以新型的职业行为体系教育代替传统的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教学,在接近社会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但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提高有专门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像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工作或者社会责任心等,真正教育出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

行动导向法在教学实践活动应用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实验法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其实行动导向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就是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需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以及学习活动的中心,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以及协调者,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教学引导以及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完成,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应当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根据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结合学生对于课程学习以及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律,将教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行教学实践的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中,学生应当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还应当培养学生独立组织的能力,进行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一同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三、行动导向法在计算机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实践活动,其实就是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思路结合计算机数据库知识体系设计以及计算机数据库的相关工作以及职业要求等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为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计算机数据库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等。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实践活动中,使用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一般有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两种教学实践方法。在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数据库教学活动中是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两种方法进行相互结合运用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就是根据行动导向法的教学程序,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以及检查评估的计算机数据库教学实践。也就是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中首先引入课题,然后确定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与筛选、进行具体教学实践操作,最后进行教学实践的总结检查,以及教学成果的展示应用等。

(一)计算机数据库教学课题引入

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实践活动时,首先需要进行教学课题的引入,也就是在进行学生学习领域以及学习情境的学习设计之前,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主体也就是教师应当首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一些知识内容等进行设计引入。对于计算机数据库教学来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需要进行课堂计算机数据库知识的设计还有一些教学使用设备、器材以及资料等的准备,还需要对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师生互动交流的设计准备。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教育的任务目标的制定,也就是在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前,学生对于计算机数据库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职业要求都不明白的情况基础下,教师进行教学任务或者目标的设计以实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教学引导,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于教学实践内容不太清楚的情况下由学生进行教学任务以及目标的设计制定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任务中进行学习项目的选择或自行进行确定等,教师可以给学生在进行选择与设定中一定的帮助和建议。学生在进行项目目标的选择与实现过程中可以由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教师提供帮助或者与学生之间自行进行小组结合,相互进行帮助。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性格特征等进行学生之间小组组成的强配以实现相互结合帮助。对于已经分配好的小组应当都有一个学习选题。

(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步骤确定

按照行动导向法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学课题引入之后就是进行教学步骤的确定,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确定时应当充分应用案例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在计算机数据库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案例为主,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思考以及讨论,最后回归到计算机数据库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计算机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内容。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字:创业教育 地方高校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38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12143)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指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以推动知识创新、传授、应用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其主要特征为应用性、地方性。特别是在我国正在推行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探索的背景下,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框架设计更是缺乏深度认识,在学科建设、研究阐释、思想认识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亟需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4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6.78万人,算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叠加,毕业生求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是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较为困难,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河北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另外,在引导高校转型的同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因此,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基础上做好河北省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的一项教育措施,河北高校不断探索已做出不小成绩,相对东部沿海省份,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较晚,且经验不足,尚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有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创业者讲座、举办创业大赛等。学校创业教育举措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随着大家对创业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入,创业教育也渐渐从学校素质教育的边缘走向中间位置,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目前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数量少,种类仅仅停留在创业和就业指导方面,而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少(如创业管理等课程),而目前学生们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期望很高,包括商业知识、创业心理、交流沟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二 )创业教育师资实践经验较少

各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师较少,多数学校都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门教师,其创业教育工作由就业指导中心导师和各学院辅导员负责。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依据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做了分类,分为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务操作四类。可见,创业教育课程应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课程。就目前河北省地方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的现状看来,创业教育缺乏系列课程,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的课程。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大部分地方高校所谓的创业教育实际上是脱离正常教学体系的创业指导或创业培训,只是学生可以选择的“第二课堂”或业余活动。

二 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各学校创业教育的开设目的主要集中在:继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河北省高校探索创业教育模式时,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其他高校的创业模式,在学习先进经的基础上,应结合学校创业教育各方面因素,开展适合本校的创业教育,以应对新形势。

(一) 建立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健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对与创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开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拥有众多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我国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却残缺不全。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归属于学校行政部门,如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以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为主要创业教育形式。只有部分高校成立创业学院(虚拟学院)或创业园,负责组织、管理学校的创业教育,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仍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经验不足。

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国家应出台相应文件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社会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企业、企业家等应该在有富余的情况下赞助学生创业项目,积极支持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第一课堂作为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应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到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而非仅仅以校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同时应加大第一课堂对创业教育知识传授的力度,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课堂是学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的平台,高校应积极制造机会,多组织有关创业的课外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挖掘创业潜能。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以获得创业的体验。同时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很多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授曾经有过创业的经历,并担任过或现在仍然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这使得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学科互涉;教育技术;外语教学;外语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2-0019-0005

1 问题的提出

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已成为一门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专业学科(南国农,2005:3-8)。作为教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具有稳定的研究对象、确定的理论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系统。然而,近年来教育技术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其中一种典型的看法,认为教育技术的研究“一厘米深,一英里宽”,具体来说表现为:研究问题过大多,内容充实少;表面议论多,科学方法少;提出原则多,可操作少;提出误区多,解决办法少等等(南国农,2009:5-9)。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育技术就是“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技术”;或者用更简单明确的话来表述:教育技术就是“如何‘教’的技术”(何克抗,2010:39-77)。从这点来说,教育技术是一门教学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上述问题不应出现。然而现状是,由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具有通用性,它不涉及学科内容本身,可用来指导任何学科的教学,虽然一方面其适用性比较广,但同时也因为这个特点,它无法深入解决因各个学科的性质、规律、特点的不同而产生的具体问题,因此出现了“一厘米深,一英里宽”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黄德群,2009:86-94)。从最初在教育技术界对课程整合内涵与模式等的广泛讨论,到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科的广泛铺开,十年的课程整合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参与,产生了一批批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极大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实践。然而,随着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来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显著提升”这一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课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科学理论,二是要有相关学科的创新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即创新的学科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设计),二者缺一不可(何克抗,2010:39-77)。其中第二个条件就涉及到学科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设计的问题。然而实际上,纵观过去十年,我们发现参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大部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各学科的一线教师,而各学科教学论研究人员普遍缺失,这使得课程整合的研究缺乏来自各学科教学、教法及专业理论的支持,也就难以结合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导致“两层皮”的现象大量存在(桑新民等,2011:5-13)。

课程整合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信息技术如果不能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以致实现整合的目标,必然失去其应用的魅力。而在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中,涉及到各学科的许多教学问题,也需要充分结合这些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够结合学科特点而进行的研究,往往只能浅尝辄止。因此深入各个其他学科来研究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技术应用的必要条件,这实际上是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问题。

2 学科互涉

学术界把学科间的融合和交叉现象称为学科互涉。对跨学科和学科互涉现象的整体规律与方法的研究已形成一个方兴未艾的新领域——跨学科互涉研究(Klein,1990)。通过对学科互涉的力度和亲密度的研究,Paxson(1996:79-94)从低到高把互涉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只是工具和仪器的借用,其行为并不会改变原来的学科边界;第二层次是较为深入的互动,有可能会形成明确的借鉴组织;第三层次会逐渐形成一个相交的、往彼此方向发展的理论和问题区域;第四层次则会形成一门整合的新学科。Klein(1990)亦认为,学科互涉的方式有很多,总的来说有两种:搭建桥梁和重构学科。搭建桥梁一般发生在成熟与稳固的学科之间,而且通常有一个应用方向。重构学科则会给学科结构带来变化,它通常体现为对现行知识结构的批评。可以看出,不管是Pakson(1996:79-94)的四个互涉层次,还是Klein(1990)的两种互涉方式,实际上都是当代许多新兴学科诞生的路线图。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层次及两种方式并不一定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由后者取代前者的,而是可以同时并存的。

从作用上看,学科互涉能够弥补学科知识体系的罅隙,从而拓展原有学科的知识谱系,以至于诞生新的学科。具体体现在两点:一是使得原有学科拓宽了自己的边界,填补了由于研究领域的范围局限而导致的知识体系空白;二是使得“贸易区”(两个学科或多个学科在互涉过程形成的混杂区)产生,在一定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充分的情况下,它们通过自身的发展从而形成新的学科边界(欧阳忠明,2010:126—129)。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经历了学科互涉的四个层次,最终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同样,对于近现代外语教学及语言学来说,学科互涉的现象一直就存在。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开创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之后,外语教学研究就不断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其知识边界也随着人们视野的拓宽而变得越来越广。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统计数学等等都先后与之产生互涉,深深地影响了外语教学的学科发展。这些互涉的结果,都已得到前人的系统研究和梳理。同样,随着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外语教学和教育技术之间的互涉对外语教学领域意义重大。技术的进步给外语教学带来了种种变革,使外语教学进入频繁的学科互涉阶段。

外语教学属于语言学的下级学科。学科互涉同样是现代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语言学研究一直存在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种倾向。前者试图建立自主语言学,后者力求在不同学科中建立跨学科的联系,以解决种种复杂的语言问题。就目前来讲,后者趋向更明显,规模更大(胡壮麟,2007:403-408)。由于语言本身具备极强的共生性、共融性特点,因此语言学受其他相关学科的影响,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互交叉,相互推动,相互渗透,创建了许多新的学科(张后尘,2008:23-26)。20世纪以来,语言学与许多学科产生互涉,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语言学分支,推动了语言和语言学研究向深层逼近,向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渗透,产生影响整个时代的新兴学科。

因此,无论是教育技术还是外语教学,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互涉行为成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教育技术学已开辟了众多研究方向,但这些方向之间的联系还不是那么紧密。更重要的是,与教育技术产生互涉的有众多学科,而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规律和内容,如外语、语文、数学等学科,其教法和学法是不一样的,这种规律值得研究(张景中,2010:8-13)。因此,在教育技术二级学科下,设立学科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甚至三级学科,是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最终趋势,是学科互涉行为发展的较高阶段。对于教育技术学科而言,有着各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科教育技术的设立,是教育技术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教育技术“三深入”(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使教育技术工作者由过去的“三子”(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变为教育的革新者和排头兵(汪基德、朱书慧,2011:6—13)。

3 学科互涉的两个方式、三个层次

在众多的学科中,外语学科的教育技术研究——外语教育技术已经形成了新学科边界,它有着自身的知识谱系。它在教育技术学中起步最早,效果最明显,应用最广泛,起着不可替代的先锋和示范作用(陈振宜、戴正南,1991:3-5),可视为各学科教育技术研究的突破口。

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两个学科的融合,已经历了两种互涉方式、至少三个层次的互涉运动。

方式一:桥梁的搭建

社会科学领域第一个重要的学科互涉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次运动主要以一种桥梁搭建形式,把大量的方法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到社会科学领域(Klein,1990)。这一时期大量教育技术工具和仪器广泛使用在外语教学的不同场合中,使这个时期具备学科互涉第一层次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在此时正处于起步阶段,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两个领域间发生的第一次互涉时间便始于这一时期。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等经典教学法流派,均以使用教育技术的手段为其特征之一。外语教学中最早普遍地应用教育技术工具和仪器的,是直接法(Direct Method)教学流派。直接法创立于19世纪末,流行于20世纪初的欧洲,并在20年代后引入美国,是一种广泛使用图画、实物、手势、表情等直观手段为特征的教学法流派(何广铿,2011:21,46)。直接法的倡导者们使用幻灯片把教学所需的各种图像绘制在玻璃片上,再投射在教室的屏幕上,学生一边看图像,一边跟着教师说外语。这种应用开创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历史(何高大,2002)。自20世纪30、40年代以来,以广播、电影、电视为主体的视听媒体的广泛使用成为教育技术走向繁荣的标志,教育技术也有了最早的称呼:视听教学。而几乎与此同时,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影响的外语教学界占据主导的教学方法是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情景法(Situational Approach),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教育技术的视听媒体是听说法的特征之一。可以说,教育技术在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作用,便是视听教学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两个领域互涉的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当代的外语教学当中,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工具广泛被借用到外语教学当中。

方式二:学科的重构

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二次学科互涉运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Klein,1990)。而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互涉的第二种方式(Pakson的第二、三层次)的互涉运动亦在此阶段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外语教学领域初步形成了具备教育技术元素的新学科方向,形成了高度活跃的理论和问题区域,丰富了外语教学学科结构,并由此产生了明确的组织。这一时期的互涉运动,对活跃外语教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实践活动。

随着20世纪中期以后计算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广泛使用,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话题: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以下简称CALL)。CALL是关于计算机在语言教与学中的研究或学习(Levy,1997),目前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贾国栋,2007:1)。而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CALL进入了TELL(Technology Enhanced Language Learning,技术改良的语言教学)阶段,即从辅助语言学习提升至支持语言学习的层次。

从教学研究上看,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媒体和技术的研究,早已在外语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同,且相关的研究非常活跃。外语教学同时可视为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如果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AILA,下同)于1964年举行的首次大会作为应用语言学学科建立的起点,则很容易看出教育技术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一直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1964年A!LA首次大会上,计算机支持的“自动翻译”便成为大会的两大议题之一。现在AILA有25个固定的科学委员会,其中便包含语言技术与语言学习、语言与媒体(桂诗春,2010:163—169)。另外,外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亦可从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AAAL,下同)的年度议题中得到体现。AAAL2002年大会共设18个议题,其中就包括了“语言与媒体”、“语言与技术”两大主题(Schmitt,2008)。另外,在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19世纪末开始产生了语料库语言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英国学者Quirk等人将英语用法普查语料(Survey of English Usage)在八十年代初转换成计算机版本,这成为现代语料库语言学诞生的标志。现代语料库语言学它已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固定的方向。为了推进语料库研究的发展,国外还成立了TELRI(跨欧洲语言资源基础建设学会)和ELRA(欧洲语言资源学会)等专门学会,而中国亦成立了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

在国内,两个领域间更有影响的学术团体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于1991年,而该专业委员会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全国高校外语院系电教资料协作组,1993年起改用现名,可见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在时间比其上级主管团体还要久远。目前全国有百余所外语高校和外语院系教育技术机构成为外语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到2011年为止共举办了十七次年会,是中国外语教育技术领域中倍受关注、活跃度高、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体。

专业性学术刊物是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载体。在国内,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外语电化教学》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专业学术刊物(陈红,2006)。该期刊创办30年来,已累计出版了近140余期,发表的文章2000多篇。外语教育技术领域的其他相关研究文献,也频繁刊登在其他刊物中。目前国内出版的教育技术学术期刊中,《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两份核心刊物最能代表当前的研究现状,而某一领域文章数量的多少能直观的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冷热。笔者对以上两份期刊于2006至2010年共5年内发表的所有涉及教育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文章进行分类,按语文(或汉语)、数学、外语、其他(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音乐、历史等,不含计算机和信技术)等四大类进行数量上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教育技术中的外语教学类研究文章从数量上明显要比其他学科的多,这反应了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互涉中形成的理论和问题区域具有高活跃度。

4 外语教育技术:一门整合的新学科

长期的学科互涉活动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从而诞生新兴的互涉学科。然而,对于一门学科的建构及其知识谱系的生成来说,仅仅依靠学科互涉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知识还没有学科化和专业化,因而还没有取得知识形态的合法性,还不能构成具有制度化结构特征的现代科学(徐耀魁,2003,转引自梅琼林等,2011:137—141)。我国外语教育技术(外语电化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81年中国高校外语电教协会的成立及《外语电化教学》杂志的创刊(彭石玉,1999:3002)。而“外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称号则最早来源于陈振宜、戴正南(1991:33)于1991年发表于《外语电化教学》杂志上的“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可以说,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这三十年,仅停留在教育技术和外语教学这两个学科的互涉之中,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或散见于各类学术刊物,或已成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和教育技术学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分支领域,外语教育技术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和归类,尚不能成为一个严密而有逻辑的体系,因此这个领域的知识还没有学科化和专业化。

然而最近几年,外语教育技术有加速迈向学科化和专业化的趋向。在国内一些高校中,外语教育技术这一研究方向正受到外语专业的重视,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相继开设了外语教育技术学课程。《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刊物把“外语教育技术”作为常设栏目之一,相关研究论文日趋增多,有代表性的论文,如胡加圣(2010),初步论证了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认为外语教育技术是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论,是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及前文的论证,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和外语教学两个领域之间的互涉,将进入到第四个层次,即形成一门整合的新学科——外语教育技术。它成为一门具有制度化结构特征的现代科学,是学科互涉规律的必然结果,亦是外语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两个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它与两个上级学科的关系如图2所示。

在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范畴中,CALL/TELL占据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在外语教学领域早已是一个常态化的研究方向,它最能代表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两个领域之间的互涉研究,已形成稳定的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取得了众多的成果。此外,关于外语教学媒体、教学语料库的研究亦是外语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外语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在参考教育技术学研究框架的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以下框架作为进一步梳理外语教育技术知识体系的主要脉络,希望能引起同行的讨论:

·外语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外语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

·外语教学中的各种媒体与技术

(1)外语视听媒体

(2)CIA研究

(3)CALL与TELL研究

(4)语料库与外语教学

·外语语言技能教学中的教育技术:听、说、读、写、译五大主题

·外语语言知识教学中的教育技术:语音、词汇、语法三大主题

·外语教学其他目标中的教育技术: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三大主题

·外语教育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

·外语教育技术支持的语言测试与评价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范文4

    定性研究在23年间呈下降趋势,定量研究呈上升趋势;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运用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显上升.其中以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较为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方法并用和多范式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论文四种研究方法分布Hannafin在分析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时指出,"三种主要力量影响了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即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传统、创新推广研究特性以及学术界对研究的态度".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行为科学研究传统,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为新兴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我们的分析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主体.只是在近一些年,其他研究方法开始逐步增多,这说明心理学研究传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稍有减弱,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完全移植和照搬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善,其他研究方法逐渐被教育技术学研究主体所接受."最近,发现和证明知识的不同范式的概念,成为许多学科的主要讨论焦点."在我们的分析中,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占主流,这一点似乎与美国实证主义研究传统相背.这也许是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形式具有特殊性,它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同时,这一结论也印证了Barbara B. Seels和Rita C.Richey的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变化的观点,"从学术的角度看,这些变化的范式包括了向接受定性研究方法的转移,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观点的转移.教学技术也感受到了许多相同的影响".

    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题目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从对美国23年来2975篇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教育技术学研究目标角度来看,解释性研究占绝大多数,而且在近几年,其数量在总体上略微有所下降;而理论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开发性研究与评价性研究基本上变化不大,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角度来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23年来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主体;定性研究在23年间呈下降趋势,定量研究呈上升趋势;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运用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显上升;教育技术学研究多范式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问题 资源

[作者简介]梁玉珍(1979- ),女,河南新乡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河南 洛阳 471022)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6-02

高校公共课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加强大学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开设高质量的公共课。但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规模的增大,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等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于课程需要,在教学实施中产生了一些普遍问题,导致公共课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以师范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基于资源的教学设计,以期能对高校公共课教学有所启示。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日趋完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各师范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目的是对在校师范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规范教育,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整体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虽然该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为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资源的限制,导致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

1.学生多,教师少。师范院校公共课面对的是全校师范生,学生班级、人数多,有限的教师资源显得力不从心。“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般由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承担,这些教师除了公共课的教学,又要承担繁重的专业教学任务。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师范专业人数众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学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班级好几十个,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2.内容多,课时少。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般占用一个学期,36个学时或54个学时。该课程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庞杂,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方方面面。而且,新软件、新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随着增加和更新,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教学。

3.理论多,实践少。“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施涉及大量的操作性实验。各师范院校虽然都在加强硬件建设,但现有教学设备投入仍然不足。面向全体师范生同时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设备和实验用房的紧张局面就可想而知了。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操作性、验证性项目的实验很多,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因此实验效果也较为有限,不尽如人意。

4.评价单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为了培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教师,能够很好地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合理选用教学媒体,可以有效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整体教学设计水平,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对于该公共课的评价,采用的方式一般是笔试、论文,或者电子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教育技术水平,也起不到教学导向的作用,更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基于资源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学习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按照学习资源所涉及的人与物的关系,可以将学习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人;非人力资源主要指由教育信息、学习媒体以及学习场所构成的资源①。

1.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同伴、学习小组等都是学习的人力资源。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在所有的人力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根据学校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方案:第一,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把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分别开设在春、秋两个学期,合理分配每学期的开班数。这样做,不仅使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缓解了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第二,师范院校可以制定适合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模块固定下来,根据各任课教师的研究方向、擅长的领域不同,分给每个教师不同的教学模块。在上该公共课时,可以实行每个班级不固定教师,固定模块的内容由固定的教师担任。这样做,既可以减轻教师们的备课任务,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采取小组负责制,开发利用同伴、学习小组资源。由于授课班级人数往往较多,把学生划分成小组,学生自愿和推荐的方法相结合,采取小组负责制。学习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小组内部的成员要分工有序。当然,这需要师生共同明确组长、组员的职责、任务及相关奖励制度。

2.非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高校在加强硬件资源建设的同时,开放实验室资源。硬件设施环境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物质保证。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人均教学设备的低拥有率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依据“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及实验室建设是当务之急。此外,还要科学合理地调度使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扩大学校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和范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利用率。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网络资源库和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可以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网站,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或者借助于已有的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如浙江师范大学张剑平教授开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内容非常丰富,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最后,利用免费的工具软件协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个人博客、QQ、论坛等免费的工具软件实施网上教学、批改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反馈,使“教”与“学”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提高。

3.把人力和非人力资源有效结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丰富,有限的课时难以完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在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把人力和非人力资源有效组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还让学生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学生助手、发挥人人主体的主题式教学,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采取小组负责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在此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当然,高校公共课教学的问题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应该努力的方向。面向全体师范生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组合,需要从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改善,这样才能达到该课程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目标。

[注释]

①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6.

[参考文献]

[1]刘引红,彭敏军.三步式构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体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6).

[2]倪聃.混合学习在国家精品课程中应用的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范文6

论文关键词:教育影视;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1教育影视方向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地位

根据AECT94定义: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归属问题,国内外教育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此,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在不同学校也被归属在了不同的学院:像东北师大归属在传媒学院,陕西师大归属在新闻传播学院,西南大学归属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南京师大归属在的教育学院。而教育技术学实力比较强的学校基本成立了单独的教育技术学院,像北京师大和华南师大的教育与信息学院,西北师大的教育技术学院。总体上讲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从AECT的94定义可以看出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学的物质载体,离开了媒体就不存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计算机和互联网以及影视是当今教育技术的主要媒体。因此,教育影视方向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2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普遍是为“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和信息技术学课程教师、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电教)机构、电视台、远程教育网站等高级应用人才”。笔者认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尤其是我校教育技术学作为非师范类专业,教育影视方向的培养目标应从数字时代的大环境下定位为:培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符合数字时代需要的教育影视类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主要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电教)机构、教育电视台、远程教育网站、企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部门以及影视公司等。实用和复合是其最大的特点。

3课程体系设置和改革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影视方向与专门的影视学院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在于,专门的影视学院专业分工较细,像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录音系等,培养的是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教育影视方向主要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制作与教育类相关的影视节目,要求掌握多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必不可少,主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电视系统、教育测量与评价。而影视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本质是传播,因此也需要相应的艺术学和传播学课程:音乐基础、美术基础、摄影摄像、电视编辑、教育电视节目编制、导演基础、视听语言、影视文学写作、传播学概论等。在前期摄录和后期编辑数字化的今天,与技术相关的课程已经成为影视制作的工具和物质基础,离开了数字技术的掌握就不存在数字艺术的创作。因此,像数码平面设计、数字音频处理、非线性编辑、影视后期合成等课程是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影视方向人才的培养具有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特点。

因此,在大学课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教育影视方向的课程设置应当在修好教育和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加大文学修养、影视艺术理论和影视技术的课时,减少和压缩一些与本方向关系不大的课程,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为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转贴于

4培养模式改革

4.1加强内外部交流。提高师资质量

目前在影视教育方面我校主要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教育技术学两个专业,教育影视方向的教师应当加强与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师的交流,提高传播理论和新闻实务方面的教学能力,甚至可以相互聘请老师上课,加强交流。而在艺术教学方面,可以凭借本校艺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开好美术音乐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本方向的教师应当确立好各自具体的研究方向,例如前期的影视文学写作、中期的摄影摄像和导演、后期的编辑、特效和合成等等。在学校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外出学习提高,或为既能上讲台讲授学术理论又能进实验室进行技术指导和场外拍摄指导的“双师型”教师。

4-2科学安排课程开设时间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本科生的课程安排方面采用了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美术音乐课程和教育影视方向的其他一些课程甚至从大三才开始学习,这就引发了课程学习时间的短暂与能力的提高需要较长时间之间的矛盾,技艺结合类的课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好的,像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除了学习摄像机操作技术和软件操作外,更重要的是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掌握镜头的组合运用以表情达意。而进人大四的学生由于实习和就业已经无心再进行创作。实际上学生进行技术和理论的学习并进行创作的时间仅为一年,无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因此,一些课程例如数码平面设计、摄影摄像、美术音乐、非线性编辑等技艺结合的课程应当提前开设,使学生有较长时间练习以达到技术的熟练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进入高年级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