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网络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网络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网络教育

初中生网络教育范文1

关键词:沉迷;网络;原因;教育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教师教学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网络沉迷。沉迷于网络会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健全的初中学生来说沉迷于网络会对他们的诸方面都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如何防止初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呢?笔者认为,要先了解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一、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

1.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伙伴,而家长大多又比较忙,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这样孩子便无事可做,无形中就被逼向了电视,而到了学生年龄再大一些,许多学生便与网络为伍了,而许多家长在刚开始时并不在意,待发现问题时,学生已沉迷于网络。

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父母知识层次都比较高,这其中就不乏网络爱好者,为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看到父母与电脑为伴,他们对于电脑也会充满好奇心。在这种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就相对地容易沉迷于网络。

2.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为学生沉迷于网络提供了可能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上网已经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了,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了。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交友、娱乐、购物、获取咨询等,当然网络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网络信息掺杂,诱惑力大,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

3.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自控能力差,容易沉迷于网络

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再加上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又缺乏一些必要的释放压力的方法,而在网络虚拟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宣泄自己的压力,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喜欢的朋友,虽然这些人无法相见,但是也正是这种优势,他们之间可以直言不讳,无需隐瞒,这样就极易导致初中生沉迷于网络。

4.网络内容对学生充满诱惑

网络传播的内容丰富,但也良莠不齐,有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有影视、音乐、资讯,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图片、引诱性的文字,而初中学生的性意识也逐渐明晰,网络当中富有性的图片、文字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正确的指导,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

二、如何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

学生沉迷于网络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学校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会对他们生理与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又不能因为网络的这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接触网络,毕竟网络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有利的一面,且要做到杜绝网络也是不现实的。那么该怎么对待网络呢?我们应当发挥其有利的一面,而尽量消除其不利因素,这就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做好对学生的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

众所周知,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是这并不是网络本身的原因,而在于使用网络的人的行为。因此,专业计算机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时,也不能忘记对学生进行网络常识的教育,尤其是正确对待网络的教育,在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积极面的同时,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消极面,让学生真正认清网络的面目,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树立起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

2.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重,尤其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后,对于一些富有性的视频、语言、图片比较好奇,虽然学校的网络教室里装了“过滤”软件,但是并不能杜绝学生完全不与这些内容接触。这些内容在网络上是非常流行的,一些内容是内植的程序,当你打开一面窗口或者页面时会自动弹出,可谓是防不胜防。而对于这些内容,许多教师或者是避而不谈、或者是明令禁止(这些内容在许多学校似乎是教育的禁地,一般也很少涉及),但是这样做却禁止不了学生的好奇心。越是禁止,学生越是关注,堵不如疏,教师不防让学生接触一些这样的内容,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质,使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不再对这些内容好奇。另外,还要告知学生这样的一些网页或许会带有病毒,给电脑带来危害。这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网络。

3.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

现在学生在学习时有许多资料都需要从网上查找,因此,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但是在许多学校信息技术课得不到重视,学生所掌握的电脑操作方法大多是自学的,而学生在进行自学时可能会有许多误操作,虽然这些误操作对于电脑没有什么损害,但是对于学生本身却是不利的,因为学生的误操作,也许会让他们进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或者接触到一些对于他们成长不利的内容,而在此时学生如果没有成人的引导,就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初中生网络教育范文2

关键词:网络文化码 农村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历史实践证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也不例外,通过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见便捷,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网络文化的发展,拓展了农村中学生的视野,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维意识的发展,完善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使学生的树立开放精神。

(一)网络文化对促进农村中学生独立意识的积极影响

农村中学生的传统意识较强,在家听从爸妈的教导,在学校听从老师的教导,而自身独立意识则较为薄弱。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上主动地自由地发表言论,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像课堂教学,接触的内容都是教师精心挑选的。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自主地浏览信息,发表看法。可见,在网络文化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自由选择,自由地作出决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积极影响

农村学生的法制意识普遍较为薄弱,虽然目前网络法制仍不健全,但是,网络世界具有自身的法则。在网络中,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大家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中学生参与网络平台,就会不自觉地遵守其规则。经过网络的犀利,学生也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法制意识。道德法制意识对学生今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法律。

(三)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开放精神的积极作用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可以为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的农村中学生提供更多的与社会接触的平台。通过网络,农村中学生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接受外部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弥补农村学生视野狭窄的问题,及时地让学生了解到外部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地心态,对任何事物都以一种开放地精神来迎接、来对待。

二、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中学生大都处在身心快速成长时期,心智不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在形成过程中,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更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监督环节比较薄弱,学生的家长要么是文化程度偏低,无法认清事情的利弊,要么就是在外打工,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过于自由。再加上网络这一开放式平台,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会渗透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而中学生处在约束力和辨别能力较低的阶段,其思想很容易受到片面信息和负片文化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下,中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沉迷于网络,忽视了现实生活,不喜欢与人交往,很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阻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例如目前一些中学男生过于沉迷游戏,信奉武力,再加上血气方刚,很容易出现使用暴利手段解决问题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还有一些父母在外务工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也与网路暴利文化的传播具有密切关系。此外,网络上的言论大都属于匿名留言,约束性小,再加上中学生涉世未生,认识片面,很容易被网络上的错误言论所误导,导致思想上的偏激,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扭转学生的认识将十分困难。网络的虚拟性还会导致学生原有道德标准的弱化,与现实生活的道德标准相背离,造成学生道德判断的双重性。

三、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看清其利弊的同时,学校应肯定网络文化在培养农村中学生独立思想意识、道德法制意识和开放意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在德育领域,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学校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此外,由于中学生的判断能力较低,首先,老师应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互联网,不断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查阅信息、辅助学习的能力。其次,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有效工具,实现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即时性。最后,教师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应积极使用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事件、新闻等涉及到道德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一方面新鲜的话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桂梅.浅析农村中学的道德教育[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3).

[2]张振宇.当代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1).

初中生网络教育范文3

[关键词] 考试 学制 改革探究

“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没有理念就没有方向。”在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时代,农村传统教育的思路和方式,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更新而发生变化。有些过去有效的教育理念,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看来是不合时宜的教学改革,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的教育构架,现在则需要突破。因此,树立与时代和教学实践相适的新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打破那些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全过程都置于学校整体划一教学体制等陈旧的教育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新的教育实践,就成为农村初中教育的新要求。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学制的僵化

从上世纪九十后代美国学者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学者戈登.德莱顿在所合著的《学习革命》一书中提出“规划以数字化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明日学校”概念、到我国“101网校”的兴起、再到目前的慕课时代,网络教育已经陆续进入学校,为学生快速学习知识、为学校加快人才培养,从技术层面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与数据支撑。但是,现在学校各学科的网络学习(比如101网校)并没有按照最初所设想的能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标加以实现,究其主要原因是:囿于学校学制教学进度整齐划一的僵化限制,弹性学制的缺失,使学生就算是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但只要是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区间内,学生就只能在该时间区域往返重复于无效的题海之中,并由此以所产生的厌烦情绪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的局限

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规定,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无论是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来看,还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来看,农村初中教育的性质都是在支农、富农和为农指导思想下的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理念的误导下,农村初中教育已经陷入为升学考试而教育的怪圈,其最大的弊病就是以牺牲50%学生的陪读时间来保证50%学生升入高中。在这种打着提升农村初中教育水平旗号下的平民教育异化为精英教育的变体,不仅与农村初中教育根本性质相悖,同时也迫使大部分初中生不得不在固定的学制内把时间浪费在无效学习上,而无暇学习与掌握适应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技能知识。

二、问题解决的思路

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初中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教育法的形式从国家层面加以强制实施的一种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义务教育的规定,完成相应的学制学习,于学校是职责,于学生是权益。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教育法的强制性规定,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因学生缀学而流失的初中生中,不乏因家务繁重而不得不与学校相脱离的孩子。在以前教学手段单一的条件下,学校无法帮助这些因家务事而缀学孩子继续完成初中学业,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使农村学校通过弹性学制,以破解生活与学业的两重难题成为了可能。

具体做法笔者建议如下:由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涵括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与考试题库。以初中化学为例,题库在化学各单元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知识测试点的基础上,加入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当学生确实因具体原因,无法每天按时到,在事先向学校提出申请并得到同意后,依托“101网校”等网络教育资源,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在时间充足并且学习任务简单时,加快学习进度;在学习时间紧张并且学习难度较大时,放慢进度,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提出考试申请,经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凡合格者,既取得学校承认的过关成绩,既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再参加学校的统一考试。为保证这部分学生知识掌握的扎实、有效,笔者认为,过关分数应该高一点,以保证知识掌握质量,并且学制时间由现在的三年,最多放宽一年至四年,以防止学生因延宕而最终放弃学习。但为确保学习质量,笔者建议,毕业考试还是以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为宜,当然,这并不影响能力强的学生提前自主学习高一级学校的相关课程。

三、实施效果分析

时间作为一种初中生掌握知识的天然的维度,其最大的现实性作用就是经由与初中阶段知识相结合,从而担负起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得到学识的培养。若以具体的成果来检验,就是学习成绩。弹性学制的实施,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学校,都提供了扩充学习时间和机会的条件,也因此会产生相应的实施效果。

(一)网络资源被充分利用

计算机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深度交融而产生的网络教育资源,作为在线课程,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课堂教学更为科学的内容。例如,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出来,可以让学生在更容易、更形象地基础上加以理解;对于化学实验课,网络技术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包括实验器具安装过程和实验操作的全部动态过程,直观地化解了学生无法到校参加实验的缺憾。同时,从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来看,有不少课程都是我国教育界名师直接主持的,对这些优质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无论是对提升我国整体教学水平,还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极有裨益的。

(二)在时间维度上保证了因材施教

网络学习及弹性学制的优势就在于这是一种基于中学知识系统所设计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在把课堂学习时间给了学生的同时,把教学内容也给了学生。其灵活的接受教育时间、优质的教育资源,给予了那些本来自身资质不错、但因学习时间窘迫而不得不放弃学习的学生,又重新回到课堂的机会,尽管这个课堂是虚拟的,但是由于将网络知识点与学校考试相结合这一检测手段的运用,从而保证了这部分初中生能够突破传统学制教育的局限,而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延伸而使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机会也随之延伸,得以完成初中学业并赢得继续接受高中、大学学习的机会。而对于无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职业技能的条件。上述这两种教育成果,对于农村教育如何既立足于农村教育的特点与现实困难,又尽可能地使教育公平在农村教育体制中得到有效体现是具有积极启发性意义的。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考试与学制的改革,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教学理念的改革,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对目前农村初中教学中所存在着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究有效途径,以不断提升农村初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生网络教育范文4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中的青少年开始接触使用互联网,WWW站点数为595550个,上网计算机数升至3089万,在我国7950万网民(居世界第二位)中18~35岁的青年占85%。18岁以下的占24%,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按照这个比例,*约有7万青少年有上网经验,这个数字占*市15~35岁青少年总数(25.5万)的27.5%,尽管相对人数较少,但是绝对数字已经足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青少年群体了。

就像电视等媒介普及初期一样,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状况以及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此次调研采取抽样调查、座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调研的目的决定了调研地点需要在使用网络比例较高的地区开展。根据实地调查的可能性,本次调查研究的城区样本为朝阳、南关、宽城、二道、绿园五个城区的6所学校的21个班级。调查对象为我市5个城区小学6年级、初中2年级和高中2年级的278名的中、小学生,其中261名中、小学生接受了本次调查,在这261名学生当中,有181名学生接触过互联网,占调查总人数的69.3%,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人数为80名。我们把使用过互联网并且能够回答有关互联网问题的称为学生网络用户,以下的问题就是针对这181名学生网络用户调查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的。

一、*市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

1、用户性别:在181名学生网络用户中,男生占53.6%,女生占46.4%,相差7.2%。这说明男生、女生在使用互联网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互联网并不是男生的“专利”,男、女之间的比例差距正在逐渐减少。

2、用户比例:调查中发现,在181名学生网络用户中,高中生的比例最高,占40.3%,然后是初中生和小学生,比例分别占32.6%和27.1%。按年级来看,仍然是高中生比例最高,在93名高中生中有73人接触过互联网,比例为78.5%,其次是初中生、小学生。在83名初中生中59人是学生网络用户,在91名小学生中49人是学生网络用户,其比例分别为71.1%、53.8%。从统计数字来看,总的趋势是年级越高,学生网络用户比例越高。

3、父母的文化程度:在181名学生网络用户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只占6.7%,“高中及中专”的占44.4%,“大专”的占23.1%,“大学及大学以上”的占25.8%,这说明父母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子女的上网情况,即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使用网络的比例越高。

4、电脑与互联网资源占有率:在对家庭拥有电脑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网络用户中50.8%的家庭拥有电脑,其中联网的占58.9%。这表明电脑进入普通家庭已是大势所趋。

5、学生网络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被调查的对象中,63.6%的用户从*年和2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这说明被调查的学生网络用户“网龄”并不是太长,上网的中、小学生大多数“网龄”都在2年以下,这是因为我国互联网在近两三年内才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小学生接触互联网时间不长,“网龄”达到3、4年以上的只占15.9%。

6、学生网络用户上网地点:一般集中在四个地方,最多是在网吧,其次是自己家里,第三是父母或他人办公室,最后才是学校。所占比例分别是:46.6%、32.5%、17.8%和3.1%。

7、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程度:通过调查显示,学生网络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3天,每天的上网时间小于5个小时。37.6%的用户认为自己的上网时间“正好”,认为“太多了”的用户仅为9.6%,而52.8%的用户认为时间“太少了”,即对上网时间不满足。进一步分析表明,网龄越大的人上网的时间越长。

8、学生网络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站:在调查中,我们请学生网络用户自由填写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站或网址,数目不超过6个。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共列出77个网站或网址。其中,67人次经常使用的网站是“新浪”,64人次经常使用的网站是“搜狐”,54人次经常使用的网站是“网易”,29人次经常使用的网站是“央视国际网站”,23人次经常使用的网站是“雅虎”,19人次经常使用的网站是“炎黄在线”和“首都在线”。经过统计发现,学生网络用户中的大多数使用或网址,此次调查发现仅有1%的学生网络用户提到专门为儿童或青少年开设的门户网站?“毛毛先锋网”,“毛毛先锋网”是提到最多的儿童网站,但列出此网站的也不超过5人次。

9、学生网络用户获得互联网知识的来源:调查发现,31.2%的学生网络用户是从父母、亲戚、同学或朋友那里获得互联网知识的,22.2%的学生网络用户是从电视那里获得互联网知识的,19.8%的学生网络用户是从报纸和杂志那里获得互联网知识的,17.8%的学生网络用户是从电脑书籍那里获得互联网知识的,而依靠学校电脑课程所占的比例最少,仅9.0%。

10、学生网络用户使用互联网的功能:现在的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功能方面并不乐观,26.9%的学生网络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查找信息功能,这在所有的功能中占据首位。虽然网上“最重要的资源肯定是信息”在学生网络用户中一样适用,但是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的状况仍然令人堪忧,聊天和玩游戏分别占22.9%和19.6%。可喜的是,另有8.5%的学生网络用户使用了网络的高级功能--制作个人主页。

11、使用电子邮件(E-mail)情况:互联网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从调查中所搜集的数据看,有62.6%的人拥有自己的“伊妹儿”,使用频率还较高。

12、学生网络用户上网聊天情况:调查发现,聊天室因其轻松、愉快,而吸引了众多的聊天爱好者,经常上网聊天的学生网络用户所占比例最高,占29.4%,偶尔聊天的占37.8%,根本不去聊天的占32.8%。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聊天也能学到一些知识,那就是如何隐藏自己,网上称为“隐身”。9.7%的学生网络用户在BBS上经常发言,偶尔发言或只看不发言的占36.9%,根本不去或很少去的占53.4%。

13、上网的主要困难:调查问卷列出14项“上网的主要困难”请被调查者选择,其选项不限。统计显示:上网最大的困难是“学习太紧张,没时间上网”,其所占的比例最高,为17.1%,其它困难依次为:“没有电脑”、“传输速度太慢”、“经常掉线、占线,不易进入”、“感兴趣的站点或信息太少”、“要找的东西总是找不到”、“费用太高”、“病毒太多”、“电脑不够好”、“老师不赞成使用互联网”、“中文信息太少”、“电脑还没有上网”、“技术上太难”、“对网络不感兴趣”等13项。

14、上网费用的来源:有60%的学生回答是“用自己平时的零用钱”支付网费的,有14.9%的学生网络用户是“向父母索要”的,而剩余的25.1%则选择了“其它”,由统计数据可以隐约感到,上网费用来源的背后,可能存在着某些让人无法预料的问题。

15、使用互联网是否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调查反映:明确表示对学习没有影响的占63.5%,有一些影响的占33.1%,有很大影响的仅占3.4%。应该说明,这是用“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考查互联网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但即使是这样的标准,我们也可以看出,互联网使用并没有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其实,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互联网通常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了解时代潮流等,这也会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16、使用互联网前后的人际关系对比情况:社会上通常的看法是互联网的使用将减少人际交流。但通过本次调查,不敢和社会的这一看法苟同,在调查“使用互联网前后的人际关系”对比情况时,从统计出的结果来看,互联网的使用减少人际交流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相反,53.8%的学生网络用户选择了“增加了朋友和同学间的交往”,选择“减少了人际交流,淡化了人际关系”的仅仅占2.9%,其余的43.3%则选择了“没有变化”。

17、互联网使用与中、小学生的大众媒介接触:在互联网使用是否影响了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使用的调查中显示,接触互联网后,使用传统媒体的次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用的次数比以前减少了很多。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媒介需求。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看出,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已经是一种趋势,用禁止与限制的办法是不行的,我们不但不应该阻止,而且应该为学生提供使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并加以正确引导。

二、*市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认知的不足、家庭引导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守旧和学生自护意识的缺乏,青少年还无法摆脱网络的消极影响,因上网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逐渐增多。

(一)社会因素。1、互联网基础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程度不够。在回答“互联网通常被人们称为第几媒体”的问题中,被调查的181名学生网络用户中只有22.1%的学生答案是正确的(即互联网是第四媒体),正确率是很低的。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网络宣传还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加以正确引导,社会、学校、家庭并没有系统、全面、规范地宣传电脑的基础知识,这是造成中、小学生对互联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基本原因之一。2、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少,网上内容陈旧,信息良莠不齐。黄色网站、网上黑色信息等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摧残。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青少年缺少相应的法律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

(二)家庭因素。1、经济困难型。在调查中发现有49.2%的学生家庭没有电脑,近一步统计发现,这些学生家庭多数是月收入在1000元至*元之间的工薪阶层。2、漠不关心型。学生家长们关心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课外活动并不看重,家长不知道子女上网的达到18.9%。3、完全限制型。大多数家长通过不同的方式管理或限制青少年使用网络,“完全限制”在调查“父母对你的上网态度”中占了15.7%。

(三)学校因素。1、学校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的学习太紧张,没有充足的时间接触互联网,限制了网络知识的普及。2、老师并不赞成学生使用互联网,调查问卷还反映学生上网的主要困难中有5.9%的学生答案是“老师不赞成使用互联网”。3、中、小学开设微机课的很少,微机配备也不是很齐全,同时微机室没有完全对学生开放。由于费用相对较高,现在学校微机室连接互联网的很少。据调查统计,在回答“获得互联网知识的来源”中,学校在几种途径中占的比例最低,仅为9%。4、目前相关的中小学信息网的主要功能集中在“行政管理、对外宣传、新闻传送、教师备课”等方面是,而极大地忽视了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中小学教育网站在国内几乎还是空白。

(四)个人因素。1、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受到强烈冲击。青少年因其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加上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理和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最终导致政治观念淡化。2、网络道德意识出现弱化现象。青少年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会毫无防备地受到身心侵害。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并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3、青少年群体对高超计算机技术的追求、对“知识英雄”的过度崇拜,会导致忽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现象。

三、做好*市青少年网络教育工作的建议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体现出来的种种弊端,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社会、家庭、学校应该加强对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增强青少年的学习功效。

(一)重视社会教育功能。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信息透明度。社会各界都应该认识到宣传互联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加强网络教育。2、积极建立能够满足青少年各方面需求的网站,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引导青少年用好网络。3、加强立法工作。有效预防青少年遭受网络犯罪的侵害,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二)注意家庭教育引导。1、父母应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有利于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助。2、培养孩子养成广泛的兴趣,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3、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伙伴的友谊之中,引导孩子学会交往,是避免虚拟时空诱惑最重要的保障。

(三)转变学校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有力冲击和挑战。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标准,重点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并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其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充分发挥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初中生网络教育范文5

2005年12月18日,四川15岁的网瘾少年向84岁的奶奶要上网费未果后,用枕头将老人活活捂死。[1]

…………

这类由于少年网瘾而导致的悲剧还有很多。

我国首次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在当今中国青少年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其中,在13~17岁的未成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达17.1%,18~23岁的青年网民里有13.7%的人上网成瘾;在初中和高职学生中,网瘾现象最为严重,其比例分别达23.2%和20.5%。一位网瘾心理医生说:“临床发现,在初中阶段开始沉溺网络游戏的比例较大。”[2]216

另外,总医院网瘾咨询中心主任陶然通过对2000例患者的分析发现,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大多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也存在问题。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初中生网瘾的高发与亲子关系有何关系?对我们防治网瘾有何启示?

一、为什么网瘾的高发期恰值初中阶段,而这也正是亲子关系的危机期?

初中阶段网瘾高发与这一阶段个体的心理特征密切关联。初中阶段相当于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这一时期,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对各种事物能初步地批判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思维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由于思维处于逻辑抽象的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容易接受生动形象化的事物;由于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受骗上当。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意志比较薄弱,因此,随着接触计算机机会的不断增多、网络基础知识的初步具备,无奇不有、变幻莫测、生动形象的网络游戏对他们充满了诱惑力。一旦上瘾,他们往往难以自控。

这一时期也是亲子关系的危机期。少年处于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过渡阶段,是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舍弃对父母的依赖,开始独立自主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评价,对父母的言行和价值观提出要求。他们常怀疑和反抗父母,坚持己见。而父母由于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传统观念影响和缺少心理、教育科学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对儿童的心理定势,仍像对待儿童一样对待少年,导致孩子不断地反抗父母。因此少年期是难于教育、父母最操心的时期,被称为“亲子关系的危机期”。 家长如不能恰当处理亲子关系,少年的网瘾及其它偏差行为的产生就很难避免与矫正。

二、为什么网瘾偏偏找上我们中国的初中生?

网瘾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网瘾最为严重的是初中学生。据了解,西方上网成瘾的主要是退休人员和40岁以上的家庭妇女。为什么网瘾偏偏会找上我们中国的初中生?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说,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个缺失: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的缺失、同伴的缺失。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三个方面的缺失。这个分析结合初中阶段亲子关系危机期来看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一)亲子关系危机期游戏活动的缺失

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我国初中生缺乏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据有关调查,教育部对初中生作业时间有所规定,而实际上无论是平日还是周末,中小学生作业时间超标比例均超过一半,尤其是初中生的超标比例非常大。[3]家长为了孩子得高分、上好学校,还额外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哪有时间去参加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能给少年带来欢乐,能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它是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个性的手段,是培养个人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学校”。游戏与少年同样有天然的亲和力。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指出:“富于娱乐性的闲暇不仅在当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长期的作用。”[4]他还说,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由于我们的一些学校和家长没有为孩子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孩子天真活泼、爱玩的天性自幼受到严重的压抑。网络游戏能给他们带来轻松、快乐、刺激和成就感,必然引起他们强烈兴趣。陶然说,因网络游戏而染上网瘾的孩子几乎占到前来就诊患者的90%以上。

(二)亲子关系危机期伙伴的缺失

我国城市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相对封闭的单元楼房、冰冷的防盗门不利于孩子的交往。一些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还有一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结果缺少知心朋友。

伙伴对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童年时代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世界,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初中生比小学生对友谊具有更深的渴望,他们强烈希望自己得到朋友们的承认和尊重。友谊往往是初中生行为的内驱力量。当初中生与父母平等交往的需求难以满足时,他们自然要将交往的目标转向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伙伴。伙伴是处理初中生亲子分离焦虑的重要而现实的过渡性客体;当他们无法找到这个客体时,网络就成了代替品,在网络里他们可以营造自己的人际空间。

(三)亲子关系危机期父爱的缺失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11岁),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父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则比母亲更为显著。这是因为:(1)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家庭中父亲一般比母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地位高,接触社会广,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父亲的意见举足轻重。(2)据我们多年研究发现,母亲对初中生教养态度的问题比父亲严重。母亲的不安、干涉、溺爱,普遍存在的唠叨,使强烈要求独立的少年极为反感。孩子对母亲教养态度的评价普遍低于父亲。(3)初中生随着社会性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关注的、要求的已从吃、喝、玩和学习课本知识转向社会的存在、发展和人生的意义等方面,当母亲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时,其必然转向父亲。国外有关研究也认为,从儿童期过渡到少年期,孩子家庭互动的侧重点已从母亲一人身上逐渐转移到双亲。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职业的榜样、参谋或余暇时间的伙伴。父亲具有母亲所不能代替的优势,如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进取精神,开朗、宽厚、喜欢交往等,是影响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是影响孩子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态度系统的榜样。

可是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受我国传统的家庭分工格局和“男主外女主内”角色观念的影响,人们习惯地认为,男人的主要职责是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而女人则主要应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职。第二,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男性承担的压力较大,或工作太忙,或外出打工,从而放弃或放松对子女的教养。第三,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导致许多父亲失去了教育子女的权利。如:有不少父亲以为“严父”就是对子女严厉,平时不管孩子,而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就严加训斥,甚至打骂。这会导致孩子对父亲畏惧,与父亲疏远或对立,父子关系紧张。

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使得父子关系疏离,这给孩子的个性发展、社会化带来了重大隐患。当面临网络的诱惑时,孩子个性、心理品质存在的弱点与问题往往会把他们推向火坑。

陶然说:通过对已收治的近2000例网瘾患者的统计分析,患者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伤害,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父爱的缺失,占87%;排名第二的是父母教养方式兼有溺爱和控制。[2]1

三、亲子关系危机期容易出现网瘾的亲子关系类型

(一)奢望型

奢望型的父母把自己的愿望或意志投射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视子女的天赋能力与性向,希望子女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或标准去做。

我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六省市中小学生的调查,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进到前15名。[3]许多孩子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经常遭受指责,在集体中感到自卑,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在网络游戏中,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获得虚拟奖励,满足成就感,许多孩子说这是他们迷上网络的主要原因。据陶然介绍,网瘾青少年中,有82.4%的人因遭遇过重大挫折或学业困境,产生挫败感。

(二)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主张、意见都是无条件接受,对孩子过分喜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子女的意愿、要求。这种态度容易使子女的人格受阻,情绪发展出现障碍,缺乏自我控制力,以自我为中心,与周围不协调,社会参与能力不够,缺乏忍耐力,追求某些强烈刺激,易染上网瘾。

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天津市某中学一初二男生小明,家长对他这个独子溺爱有加。他从小就没有洗脸、刷牙、洗澡的卫生习惯,直到上初中二年级了,还懒得去洗脸。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出去玩。十年来每天放学都比别的同学晚回家半小时或一小时。晚上8点多了,还迟迟不写作业。生活、学习都很散漫,与同学关系不协调。像这样散漫任性、无意志力的孩子到初中时迷上网络,父母教育很困难。亲子关系测验表明,小明迷恋上网是家庭从小溺爱造成的结果。

(三)严厉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管教子女。这种管教态度,会使孩子与父母情感上疏远,感到在家里是微不足道或毫无希望,于是容易去网上寻求快乐、温暖与满足。

据陶然介绍,网瘾青少年中,有55.7%的人遭受过父母的暴力和体罚。2006年6月26日《天津教育报》就曾报道,15岁的女生小艾说:“父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法,使我从小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和抵触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更是极度藐视。我讨厌我爸我妈,现在我长大了,他们别想再管我。”于是她经常逃课,和男孩子一起去上网。

(四)离异家庭的不良亲子关系

夫妻离异后,许多父母自身的消极情绪和不良的教养方式,形成了不良的亲子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把孩子推给祖辈,放任不管;百般溺爱,百依百顺;期望过高,过于严厉。其后果往往使孩子情绪异常,个性偏常发展,自卑、孤僻、偏激、敌对、暴躁,有的甚至变得愤世嫉俗。他们最容易玩电脑游戏成瘾,因为从中可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恼,从游戏的梦幻中得到认同,获得某种心理满足。

例如,2006年2月26日《天津日报》报道,16岁少年大江说:“10年前,我爹妈离婚了,我跟我妈和继父一起生活,小学阶段还好,可随着年龄大起来,我总觉得与爸妈之间有一堵高墙,遇到什么事情,从内心里不想和继父沟通,后来就发展到抵触。他们督促我好好学习,我偏逃学旷课。就在这时候,空虚的我迷上了网络游戏。每当在网络里杀人时,我就感到格外满足。后来,我的学习已经跟不上了,干脆就不上学了,索性也不再回家。没钱花了就跟哥几个约好,带上刀去抢,于是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少年网瘾高发期是突发的吗?和少年期前的亲子关系有何关系?

少年网瘾高发期并非只是和少年期亲子关系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少年期亲子关系危机是少年期以前亲子关系的反映。婴幼儿阶段是建构人的最初心理结构模式的关键时期,双亲是子女的最早参照群体,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少年期种种不良人格特征都是在幼年时期开始形成的;到了少年期,幼年时期开始形成的不良人格与独立自主的发展相结合,少年就可能导致越轨行为。

美国白宫家庭及少儿管教问题法律顾问詹姆森•多布森博士曾说:“一旦父母对孩子的早期失去了控制,以后的冲突便会变得更加难以收拾。如果你现在不能让一个5岁的孩子收拾好他的玩具,到了他的青春时期,即他一生中最易反抗的时期,他很可能会不愿意接受你对他的任何控制,孩子的青春时期凝聚或综合了所有以前对他管教的结果和已形成的品行。明白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所有在头12年内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都有可能在青春期间进一步恶化与爆发出来。因此,取出隐藏在孩子身上这颗定时炸弹的最合适时间是在12岁以前。”[5]所以,预防孩子网瘾,必须从孩子成长的早期就要重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设。

五、防治孩子网瘾,家长应从何做起?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功能,扬长避短

由于担心孩子染上网瘾,许多家长对孩子上网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网瘾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上网更是持反对意见,甚至有的家长禁止孩子以任何形式接触网络。

家长应清楚,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根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及文化环境都将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公民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规定孩子必须从3岁开始学习操作电脑,我国教育部也规定中小学必须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既然不能阻挡信息社会的进程,我们就应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指导孩子去学习驾驭它、超越它,而不是武断地禁止孩子上网。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孩子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使网络发挥对孩子成才的积极作用。

(二)深刻认识孩子上网成瘾的家庭原因,建设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

治疗青少年网瘾的专家陶宏开说,“敌视父母”是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的共同特征之一。不少网瘾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有个孩子说“真想杀死他们(父母)”,其父母说“恨不得把孩子一棍子打死”。要知道,孩子上网成瘾的根源主要是长期不良亲子关系积累的效应。对染上网瘾的孩子,家长采取追堵打骂的方法,只能更加激化亲子矛盾,不利于网瘾的戒除。所以,无论家长如何焦虑,都不能一味责怪孩子,而要深刻反省自己的教养态度,从改善亲子关系着手,营造一个温暖、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里强调三个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前提

欲改善亲子关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家长检讨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家长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决定其有什么样的教养态度、行为,什么样的教养态度、行为决定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儿童观、亲子观与教育观)必须与时俱进。如亲子观方面,许多家长思想深处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没有把孩子看成是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这必然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反抗行为。

2.调准亲子沟通频道方能走进孩子心灵

初中生染上网瘾,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亲子间沟通不畅、不当。许多染上网瘾的孩子与家长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习惯以教训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因此,要使亲子沟通有效,家长首先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要真正把孩子看成家中平等的一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习沟通技巧,鼓励孩子真实表达自己的心理情绪,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真心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与孩子一起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家长才能走进孩子心灵,孩子才会将家长视为“知己”“盟友”,接受父母的引导,绕过无数急流暗礁驶向彼岸。

3.对孩子戒除网瘾要忍耐再忍耐方能成功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在戒除网瘾过程中出现反复,就急躁发火,灰心丧气。少年网瘾是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戒除它需要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又反复的过程。从生理学说,只有对机体不只一次地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戒除孩子网瘾行为已不是“塑造”,而是“改造”,要破坏其原有的动力定型,形成新的动力定型,这会更加艰难;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也是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要转变也很难,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父母遭遇情绪“疾风暴雨”式的少年,亲子双方都情绪难控,更易产生亲子矛盾。家长更应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因此,家长教育染上网瘾的孩子,要忍耐再忍耐,持之以恒,绝不放弃,这样才能成功。

同时,要看到,虽然少年期亲子间存在着矛盾,但Stainberg、Allen及Land的研究发现,青少年仍认为父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父母依旧是爱、支持、保护和安慰的来源。父母只要坚持建设性地解决亲子冲突,孩子会因此深受感动而积极改正自己缺点的。

(三)弥补亲子间的“数字鸿沟”,争取社区、学校的支持

据调查,经常上网的孩子中,约65%的家长是“网盲”,不掌握最基本的网络知识,根本无法掌握孩子使用网络的动向,更谈不上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了。家长要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胜任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之责,就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学习网络知识,主动弥补横跨在亲子两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家长还应主动与社区、学校进行沟通,争取支持,呼吁加强对社区网吧、学校网络教室的管理。只有社区、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加强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

参考文献:

[1] 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9.

[2] 银子.真情的虐待[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3] 钟和.是谁制造了“童年恐慌”――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亟待关注[J].家庭教育导读,2006,(3): 60―62.

[4] 曼蒂,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

初中生网络教育范文6

1、健全教科研组织,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

要使教科研工作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首先必须要有健全的组织。学校已基本形成由教科室带头,以课题组为主体的教科研网络。本学期,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科研网络的建设,健全教科研组织,以形成完整的教科研体系。同时,教科室在各课题组中培养了一批对教科研比较热心且有一定造诣的先行者,成立了以谢柏林为组长的语文课题组、以眭春新为组长的数学课题组、以刘童为组长的英语课题组、以史秋花为组长的理化生课题组、以洪云俊为组长的政史地课题组。加强了对教科研骨干的培训工作,使教科研积极分子占全校专任教师的80%以上,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中心的教科研队伍。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因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尤为必要。本学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解读新课程》,并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讨论学习的心得体会,每位教师写了2万多字的读书笔记。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系统学习和讨论,从整体上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为深化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3、加强课题管理,规范教科研课题管理体系。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主体,是教科研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学校科研层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向前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学期,学校加强了对已有课题(《江苏省oeh多媒体网络教育实验研究》、《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初中生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的成因与策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研究》、《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管理与研究,重视教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时进行总结。同时将课题《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进行了通迅结题。

4、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教学领域,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就必须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用现代化的教学法手段来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密度。本学期,组织新教师参加每周二晚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第三期培训,组织了骨干教师参加了市进修学校组织的第一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和考核,同时检查了电教设备的使用情况。使学科使用各项设备的课时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