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经常向一个学习很好的人学习,3年来,最大的发现也莫过于:她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充满了兴趣。这种兴趣,使它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这也使她有了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艮劲,所以她能过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强大。这足以体现兴趣的力量之大了。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方法。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时候读书学习,他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的。这就是有些人上课总爱睡觉的缘故了。你可以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以后,愉快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这样就做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不过学习,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兴趣需要别人的赞扬和鼓励。当你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时,你先硬着头皮做这种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并投以很大的热情,争取做得好一点。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自然就更愿意做了,这样也可以培养兴趣。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三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同时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不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可以说,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

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功能。通过语文文字的表达,我们可以实现彼此之间思想交流,语言就是我们每个人思想的升华,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工具性化的过程。从语文学科和基础教育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最底层的根基,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要工具,所以,没有学好语文,其他学科都是空中楼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进行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就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2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绿了大江南北,新的教学理念也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探索未知能力的发展”等等已耳熟能详。然而,如何实现这些能力的发展,用什么方法来促进这些能力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倡导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尝试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一、更新理念改变学习方式

我们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我们认为:

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实质上属于宏观方法论层面的概念,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学习模式,在这个方法论下面,可以构建出许多不同的、具体的学习模式。

2.如果我们将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结构来剖析的话,在以往的学习方式中,其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接收式学习方式”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已经明显地阻碍了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个体要在这复杂的社会中获得终身发展,已经不能单凭接受社会文化这一种学习方式了。

3.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习方式的 “转变”不是一种简单地“替代”,而是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因为不管是研究式学习还是接收式学习,都是学生获得有效学习的必要方式。

二、让探究走进课堂,把自主还给学生

1.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味地接受,把思考还给学生,让探究走进课堂,同时为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的能力。当然,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亲历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转变学生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及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5.追求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理解社会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

三、全员参与、实践、反思、总结、积累

1.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培养一支由业务精、能力强、肯钻研的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

2.实践体验阶段。实验教师在实验班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交流研究体会。实验教师在每一学期结束后,教研员给一线教师提供一个研讨的平台,组织实验教师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特别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取得的成功经验,让实验教师畅所欲言互相取长补短。

4.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每一学年结束,实验教师都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成果展示。

四、成果的汇报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由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师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要与学生共同设计并共同去完成。

(三)教师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一个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而是一个顾问、参谋和引导者,真正做到“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

2.学习方法的研究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法 传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200

1 引言

有一位伟人曾经这么说,“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依赖于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事物在原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小学教育的对象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的接班人。小学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能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加班人。所以提高小学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更多地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在这个方面,小学的教学法还是离不开传统的小学教学的教学思想,但是需要更多的教学法的创新和教学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体制下义务教育水平的提升,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实际上,小学的语文教育是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开放,更加优化和有效。我们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的效率和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来使得小学语文的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可是怎么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我们就具体的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2 创新教学方式,倡导自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如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的课题。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光光是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点,更加关键的一点,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怎么自学,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本领,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寻求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的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小学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目的。古人也有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授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培养出这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终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自学模式的教育,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先向学生介绍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内容,也就是让他们指导他们要学什么。第二步就是要学生进行自学了,基于老师的知道学生们可以依据课后问题和课文的提纲进行自己独立学习,可以先让学生先进行默读课文,然后依次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大概了解到学生最课文的了解程度,然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再返回文章中,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在文中找到问题答案出现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尽量多地去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这个过程完成后,就可以对问题进行继续深化自学,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培养学生在围绕具体的问题大家进行学习交流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行学生和老师,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形式可以多样,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他们都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不断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以上几个环节的自学进行更深一步的升华,也就是时候,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课后问题,对每个问题进行引导式的回答和分析,并且对重点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的回答和解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点拨式的学习启发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寻找答案,互相谈论提炼答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中介结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给出自己的结论。

在最后的环节,作为老师要对整篇课文进行总结和解读,给出学生答案,这个阶段老师是主导,通过黑板板书,老师和学生一起寻找作者的思维方式的轨迹,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使得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同时,老师还可以找一些和课文风格相近的文章,给学生进行自学的练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样要求老师也要选择好要学习的课文和内容,并且提出恰当的学习内容。使这样自学的学习模式得到锻炼和巩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自己更加充实,发展也更加全面,为以后更高级别的学习奠定基础。

3 通过情景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情景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课堂教育的手段,老师和学生可以达到共通过对一个事物或者故事达到一定程度的共鸣。情景教学首先要设计和创造一个学习或者生活的情景然后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入情景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进行恰当的课前的兴趣引,展示学习的目标,交代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出问题,点出有趣的地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用情感来感受课文中的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思想和其他,让他们逐渐进入情境,进入感情中,对学生动以情,晓以理,和作者的思维达到一定程度的共鸣,这样也就很快的理解了作者的初衷了。

4 总结

小学教育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的起步。对整个人的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育的质量将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义务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对于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本文就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法的一些创新的探索,希望能够为同行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12):8-9.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4

一、移情生趣——培养学生自学兴趣是搞好语文课堂预习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又称兴致,是指人对事物喜好的倾向和关切的情绪,即人们对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强烈主观意愿。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保持强烈的好奇和意愿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达到快速而深入地进入认识活动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对预习对象的浓厚兴趣对于有效开展课堂预习活动具有非常重的意义。情景感染、角色扮演等移情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预习内容以及预习活动的兴趣。

1.情景感染。在中学语文课堂预习中,情景感染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媒介,把预习内容隐含的情景信息通过直观的方式、方法渲染出来,以达到增强学生对预习内容的主观体验,使学生的主观情绪与预习内容相一致,提高学生对预习对象的兴趣。比如,在安排学生开展对《荷塘月色》一课的课堂预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荷塘月色》配景音乐多媒体朗诵课件(没有多媒体的可以使用录音机等设施),让学生体验到该文的清丽与诗美。当学生为这样一种清丽与诗美所感染和感动时,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品读预习内容,藉此达到移情生趣、事半功倍的预习效果。

2.角色扮演。中学生渴望成长,对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开展课堂预习中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预习内容设定不同角色,由组员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如在组织《雷雨》一文的课堂预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从而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二、躬身先行——教师深入研究预习对象是指导课堂预习的重要环节

“欲若知之,必先行之”,人们若要掌控一件事情,必须先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长期以来,有些中学语文教师主观地认为,语文课的课堂预习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学,教师不必进行过多干预。这种观念实际上不正确,教师在学生开展课堂预习工作中,不但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干预,而且应做到先行一步。

1.教师研究预习对象是选择合适预习方法的前提。语文课堂的预习方法很多,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指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都要建立在教师对预习对象进行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通过深入研究预习对象的内容、内涵等来选取恰当的预习方法,去指导学生搞好预习。同时,通过教师对预习对象的“预习”,还能帮助教师准确研判学生在预习中可能出现的疑惑和问题,以此增强备课和教学的针对性。

2.教师研究预习对象是适当干预学生预习行为的基础。语文课堂预习绝不等于让学生上自习,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否则课堂预习很可能出现秩序混乱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堂预习之前,深入研究预习对象,对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和内容给以重点预习指导。一旦学生对这些内容出现争论等情况,要及时加以引导和解答,确保预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举一反三——评估和反馈是提升语文课堂预习效率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往往难以对特定对象保持持久的兴趣,特别是对语文课堂预习这一教学环节更是如此。仅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还不能完全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还必须把预习效果评估和反馈作为进一步提升语文预习效率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及时的督导、检查,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确保预习成效。

1.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品读效果”。主要考察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流利,感情把握是否准确等。对在“品读”中表达生动、语言流畅和声情并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同时,对预习检查中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批评,并强调改进方向及进一步检查要求。

2.要检查学生预习的“有形成果”。所谓预习的“有形成果”,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预习过程中,在课本上留下的各种标注。这项工作可以由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监督检查来完成。对每个小组中预习态度认真、预习效果明显的学生,教师可以定期把他们预习的“有形成果”进行复印,做成“预习成果墙报”进行集中展示,强化预习习惯引导。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 措施 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实施之际,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班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如我班一部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较弱,针对他们,就要注重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于是,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我还让他们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辅导中,对优生则提高要求,拓展其思维,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二、现代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较低年级的学生如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代表,他们会对事物的外观、颜色和直观比较感兴趣,而抽象思维的扩展和事物的外观、直观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发展抽象思维时不妨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电教教学方式是一种表现多变、多样的手段,它可以很好的把事物转变为抽象。小学生总是对颜色鲜艳的、外观逼真的、动作连续的感到好奇,而幻灯片、录像录音只要一播放就能第一时间吸引小学生的目光,所以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可以让小学生的学习生字能力从以前的六到八个增加到十二个到十四个,不仅使授课的时间大大缩短,还使老师的课堂效率明显提升,从而增加了课堂练习时间和课后休息时间,激发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幻灯片教学方式可以形象的显示出物体形态,如果在加上鲜艳的色彩,就更加利于小学生记忆,从而轻松克服了教学难点,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阅读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导和培养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学生激动之情油然而生。引导学生在提示语中寻找情感。文中的有些语句。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学生感情阅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涵的情感,然后练读,这样就能读出一定的韵味,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文章体裁决定了不同的感情基调。如写景、状物类文章可以读得抒情、优美一些,语速稍快一些;记事写人文章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记叙好人好事的可读得欢快些,反映黑暗一面的则读得稍慢、低沉些。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要有计划进行重点阅读训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

四、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厂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凑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似乎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足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在提出的过程中要注意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和层次性。太难会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太容易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不动脑筋,思维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掌握问题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既非唾手可得,也非可望而不可及。提问的层次性则要求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适合全体学生又要顾及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力求达到素质教育关于“合格+特长”的要求。

五、情感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想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亲情和热爱,从而“爱屋及乌”,对老师所授学科产生兴趣。教师要“身正为范”,洒给学生一片爱生真情,带给学生一缕情感清风,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在与学生交往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得体的仪表,甜蜜的微笑,亲切的语言,火热的师爱,震撼他们的心灵情感,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使他们认为你是一位最好的语文教师,是一位有知识,情感丰富的师长,是一位值得信赖和学习的榜样,从而唤起学生对你和语文学科的热爱,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多地注意学生的各个层次和情感状态,尽可能多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长处,使他们都有表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环境,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有意识地让那些字写得好的学生示范板书,让朗读好的学生示范诵读,让思维好的学生示范想象、解答问题。更要创造机会让相对差的学生上台锻炼,展示其长处,增强其信心,消除其自卑。这样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活跃了学习情感,提高了综合素质。使其思想境界,情感世界得以升华,从而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语文教学法则来。

参考文献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6

一、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之课堂情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作为施教的主体,不仅关心的是学生识字的接受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上课堂情境的创设。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药引,能够潜意识里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情境创设即“情感”与“环境”两方面内容的交融。“情感”与“环境”交融的课堂情境,良好的运用,可以大大地提高整节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情境创设的原则

1、以新异性为特点的形式

设置情境时,要考虑到事物的变化与新异的特点。能够使学生在事物的变化与新异基础上,获得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产生观察情境与描绘情境的热情。这种主动式的认知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式的灌输教学带来的枯燥、沉闷的格局,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汪清泉,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

2、以启发为目的的方法

开展智力、训练语言是情境教学的目的。方法上可以采用这些形式,例如: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巧设一些小的“障碍”、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等,能够有效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3、实践性语言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中,以语文教学的目的为出发点,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识字、去学习、去接受新的事物。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使用实践性的语言,通过这种实践性语言的运用是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使处于儿童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课堂情境创设的方法

1、借助多媒体,使图画情境再现

图画内容是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当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图画设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强烈的视觉感官效应,能够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受到刺激,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愉悦心情。

例如,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看》,通过多媒体播放公园里盛开的画面。不仅使学生看到美丽的,使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盛开的公园里的感受。还能学习到不畏严寒而绽放美丽的品格。在这过程中,学生识字可以通过对比的而各种颜色,让学生认识“黄的、白的……”等字的认识,并能了解字的含义。

2、教师诵读,引入情境

教师富含感情的诵读,营造出具有情感的氛围,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文课文有激越、深沉、婉约、绵延等,老师在诵读文章时,领会作者的情感,设置不同的情感基调。对于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有力、高亢的音调和语调来感染作为听众的学生;对于绵延、婉转、深沉的,教师就可以采用柔和、低转的音调并通过舒缓语速来感染学生,这就是文章定情,因文传情。

同时,教师在诵读时,还可以将学生需要认识的字标记出来,通过教师的诵读,学生可以学会生字的拼音,对照着书本识字。

二、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之识字方法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写作与沟通的基础。识字是阅读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广泛的阅读需要学生认识大量的字;而写作,也需要学生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进行组词造句;沟通的前提也需要学生大量的识字,才能够让沟通成为可能。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识字,其识字方法更成了重中之重。同时,通过有趣的识字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

1、识字方法之象形法

识字象形法即图画识字法。这种方法就是来自于祖先的造字法。中国古代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而其中的象形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造字方法。也有利于学生识字时理解。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通过象形字联系到现在的简体字“日”。能够使学生快速的学会并理解。

2、识字方法之猜字谜

猜字谜,不仅吸引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还能开展学生的思维。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识字方法。

例如:“王老头,白老头,两人同坐一块大石头”,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学会了新字“全”“碧”,同时巩固了以前学习的字“人”、“王”和“白”、“石”,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达到了两全其美。

猜字谜的识字方法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3.识字方法之比较法

汉字中有许多相似的形似字。也就是小学生所说的“怎么长得一样的字?”。当然这是小学生对于不认识的理解。而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种“长得一样的字”进行识字教学,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比较,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汉字字形的理解。

例如,“日”和“目”,“日”就是太阳,太阳只有一个,所以口的中间只有一横;“目”是眼睛,眼睛每个人都有两只,所以口的中间有两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