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产资源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产资源作用

矿产资源作用范文1

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上。2003年,我国部分重要矿产的供需缺口已分别达到:石油0.97亿吨,铁矿石2.6亿吨,锰矿石286万吨,铬铁矿178万吨,铜267万吨,氧化铝561万吨,镍10万吨,钾肥700万吨。矿产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

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各种资源特别是大宗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将进一步增长,我国将面临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矿产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预测到2020年,几种大宗矿产的供需缺口将分别高达:石油3.5亿吨,铁矿石5.13亿吨原矿(折合富矿2.92亿吨),锰矿710万吨成品矿,铬铁矿350万吨,铜308万吨,氧化铝800万吨,镍10万吨,钾肥缺口600万吨。如何尽快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显得非常重要。

出于对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的考虑,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制定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原则。经过近30年的努力攻关,特别是由于最近十多年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废钢的回收率为40%;废旧有色金属的综合回收率为27.70%;铂族和稀散元素几乎全部来源于综合利用;近1/3的硫酸原料也是由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综合回收;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占全行业产值、利税的10%。一些矿山企业对与煤伴生的瓦斯、油页岩、高岭土、高铝粘土进行综合开发,对煤矸石、粉煤灰进行加工利用。个别伴生元素回收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也很有成效。

但是,由于经济、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利用潜力巨大的资源现状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综合利用水平仍然很低,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期,一系列经济政策未得到及时调整,在相当多的地区,乱采滥挖,采富弃贫还相当普遍、相当严重,造成对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浪费。很多矿山自然排放的五废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有的重要多金属矿床,在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尚未获得根本性解决之前,矿山就仓促上马,导致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应该集中在提高回采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上,提高生产消费各环节的资源化程度,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使用,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并缓解资源短缺的现状,实现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有:

1.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审计制度,借鉴国外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实践与政策,研究制定我国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指标体系,明确矿产资源的产权关系,从经济和政策两个方面建立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提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建议。

2.支持和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体系创新。以科技产业为先导,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人才。

3.提高回采率,杜绝在开采过程中的采富弃贫现象。

4.加强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共伴生元素的回收率。

5.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中的有用矿物,提高残矿、矿井围岩和选矿尾矿的回收利用率。

6.循环利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和废弃物。

7.盘活存量资源,加强对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

矿产资源作用范文2

[关键词]矿产资源 拍卖 产品定价

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和可开采量都是既定的。同时从目前情况来看又很难找到经济可行的可再生的替代资源来降低对其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因此,实际上矿产资源产品的价格同时收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供给有限并且总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对矿产资源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两方面因素使得矿产资源产品价格一路走高,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市场配置充分有效的前提。因此,目前对矿产资源产品的价格变动实施进一步市场化配置并全方位考虑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好的服务市场是相当紧迫和重要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有效应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未来的国家经济发展中如何把握好资源的使用限制及开发形式都是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举措。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程和未来总体经济平衡发展以及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的现实需要出发,必须对矿产资源交易市场逐步放开直至完全市场化。

一、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产品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产品的价格并不完全由市场定价,在很多矿产资源产品交易中存在着非市场因素,主要是政府行为的干预(如指导价格、限制价格、内部交易等),因此导致矿产资源产品价格偏离其真正的实际市场价值。在一些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矿产资源产品如煤炭、原油、铁矿石等的价格均低于市场机制完全起作用时的真实价值。使用价格偏低于实际价值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剧了目前矿产资源需求过剩的紧张局面。由于产品价格偏低,直接导致矿产资源产品边际利用效率相对于国外就更低,这也在客观上对低效率的生产企业起到了保护作用,从长期发展来看,对培育国内资源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十分不利的;第二是低价格的矿产资源价格造成了对矿产资源的价值低估,一方面是企业由于低估会产生更多的浪费行为,另一方面引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低水平引进,甚至以劳动密集型生产矿产资源产品,影响开采效率和利用率,从长远角度看对我国矿产资源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引入高效的市场机制,建立从矿产资源开采至产品销售整个过程的市场确认机制,真实对矿产资源价格估价,同时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外部性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矿产资源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价格不合理、市场价格机制被扭曲的问题。

二、对矿产资源实际开采价值的动态确认

就某一矿产资源而言,其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及区位条件已经决定了其实际的市场价值。但在勘探时确认的矿产资源价值只是用当期市场价格作为标准核算和衡量的。而矿产资源从开采到销售,从开始开发至全部开采完毕,都存在一个时间因素。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矿产资源一方面从数量上随开采而减少,另一方面单位价值量都可能逐渐增加(事实上大多数情况如此)。因此,对矿产资源实际开采价值的确认必须加入动态的价值变动因素来确认。要想更加合理准确的确定矿产资源的真实价值,必须综合考虑如下几方面影响因素:

第一,矿产资源的实际价值中应包含机会成本。在矿产资源所有权转让之后私人开发所投入的资金节省了政府的投入,而政府又可将节省的投入用于其他用途(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第二,矿产资源的品位、丰度与开采条件的不同可能带来的远期收益是不同的,必须根据相应的市场收益对不同的矿产资源进行差别定价,由此形成的矿产资源的差别费用可认为是级差地租的形式(首先要确定某种资源的定价标准),这部分费用差(可为负值)也要计入矿产资源的转让费用中。第三,由于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其可利用总量既定,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减少未来更多更好的利用。从理论上说,随着可利用总量的不断减少,同时根据市场预测需求的不断增大,矿产资源单位价值量按时间序列推移也会不断变大。相对于现值而言,任何的矿产资源都存在一个升值空间,而矿产资源的总价值也是与开采和租用期限高度正相关的一个变量。从动态的角度来估计某矿产资源的真实价值时引入对矿产资源未来的估价是合理而且必要的。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确定矿产资源的总价值,需引入如下的计算公式:

其中,F:某矿产资源的开采总价值

VM:该矿产资源已探明确认的当期市场价值(含标准的生产成本和自然损耗)

C0:国家(政府)投入的开采成本的机会成本

R:级差地租(与生产区位、产品品位有关)

VF:该矿产资源未来的升值估价

其中价值估价VF的计算可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求出的矿产资源价值的线性增长率(斜率)P与时间(年)的乘积近似代替的,即VF=n·P。应注意的是,这里假设矿产资源的市场价值是在某一固定的年限内全部实现的。而在矿产资源的实际开采中这种价值的实现一般都是连续的,假设开采速度是均匀的,因此,可以确定的矿产资源开采总价值应为

三、矿产资源的市场转让——拍卖机制的应用

矿产资源作用范文3

关键词: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矿产资源跨期优化配置机制研究”(11&ZD163)

作者简介:魏晓平,女,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开发与政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4-0041-04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是人类现代文明重要的物质基础,它能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世界上许多资源富裕国凭借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本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得益于矿产资源持续的、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在矿产资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面临着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

矿产资源是可耗竭资源,由于它的有限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其开采利用最终会导致其可采储量为零,从理论上讲,就是达不到持续利用。这就意味着如果将可耗竭的矿产资源作为生产投入是必需的,那么生产和消费就不可能无限期维持下去。于是1970年论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可耗竭资源最优利用及其最优开采路径等问题的讨论,并围绕该议题涌现出数量很多的研究文献,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Solow(1974)[1](P29-45)、Stiglitz(1974)[2](P123-137)和Dasgupta与Heal(1974)[3](P3-28)的3篇巨作。后来许多资源经济学家认为,以Dasgupta-Heal-Solow-Stiglitz(DHSS)为代表的初期研究,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但DHSS后续的研究放松了某些假设,改变了某些约束条件,使得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但是资源的最佳开采利用路径与实际开采路径经常是背离的,且很少有文献对理论和实际的背离给予充分的解释。美国著名地质学家Hubbert于1950年代提出了“石油峰值”论,他认为矿物资源开采呈现钟形曲线的耗竭规律,即在达到峰值之前开采量逐年上升,达到峰值后开采量将呈现递减的趋势。但对于中国化石能源何时达到峰值,峰值是多少,存在诸多争议。理论和实践都在呼唤运用最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当今世界各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特点、规律,并期待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矿产经济理论著作的出现。

中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还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监管机制还不完善。长期以资源低价形成的“低成本竞争”的发展模式已经使得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极为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仍有很多人(包括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可能还会有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所有这些预测,既没有考虑能源资源大规模持续扩张导致的能源危机,也没有考虑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显然对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预测并没有将资源环境作为限制条件。但是这个问题却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关系到后代与其前代是否具有可以分享同样的物质财富的权利,严格地讲,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承载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探索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当前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金华教授等人编著的《矿产经济学》(后文简称“《矿产经济学》”)一书,总结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视角,对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矿产资源价格、供求特征、代际配置、外部性治理、矿业权市场等重点、热点问题展开了经济学分析,并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经济学理论内涵进行了新的探索。笔者认为,其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

一、系统构建了矿产经济学理论[KH*3]分析框架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把以矿产资源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力,展开了一系列经济活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在此背景下矿产资源经济学应运而生。与一般经济学的主题一样,矿产经济学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实,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矿产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进行合理分配。近半个世纪以来,围绕这一任务,许多经济学家和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学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不同版本、不同体系的矿产经济学著作。其研究的问题包括了矿产资源的分布、采选与利用,以矿产为基础的工业规划和发展,矿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矿产对国际、国内经济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研究成果表现出了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为人们如何有效地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指导。

近30年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过度开发矿产资源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反思,其问题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如何保护稀缺的矿产资源,使其能够永续开发利用。面对新的增长模式,作为经济学独特分支学科的矿产经济学,一方面要肩负着传统经济学的重要使命,即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一套能够合理解释并有效指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解释和揭示其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更要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可耗竭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实践上作出新的探索,从而为政府、矿业企业等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提供系统的科学理念、思想方法、工具手段及政策建议等。为此,矿产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一样,既要回答人们在现有的资源赋存条件下,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重要问题;又要回答并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问题,进而塑造完善矿产资源特有的经济世界。《矿产经济学》正是秉承了这样一种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系统构建了矿业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新框架。

《矿产经济学》绪论部分作为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的总领框架,勾勒出了这本新著的总体轮廓和来龙去脉,并从中引出各章节研究的具体问题、线索与思路。其他各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八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矿产资源的需求。从影响矿产资源需求的宏观因素及其特征出发,概括出了矿产资源需求的波次性规律。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矿产资源需求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揭示了矿产资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动态变化、人均矿产资源消费、消费速率变化和矿产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基本规律,为资源总量的宏观预测提供了微观经济学基础。第二,矿产资源的供给。从矿产资源供给的含义与性质、矿产资源供给的技术经济储量分类两个层面介绍了矿产资源供给的特性,并围绕矿产资源供给曲线和矿产资源供给的价格弹性问题,阐述矿产资源供给的生产者行为。特别从矿产资源供给安全、保障程度以及战略储备的角度阐述矿产资源供给的理论特征。第三,矿产品市场与价格。从矿产品市场的概念出发,在介绍矿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国内矿产品的市场格局和矿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我国亟需进一步开展的矿产资源税费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四,矿业权市场。矿业权是矿产资源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章在明确矿业权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业权市场及其基本经济关系,通过对矿业权市场运行机制的阐释,提出了矿业权市场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第五至第七方面是该书的研究重点,也是该书的亮点所在。作者基于前述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矿产资源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了回答。其中,第五,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观,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原则、最优耗竭率确定的基本条件和最优耗竭模型等方面,讨论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问题。同时,还对代际均衡与最优经济增长、不可逆性和资源保护等资源经济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第六,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性与治理。通过运用外部性一般理论,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的外部不经济性、时间外部性、生产外部性角度,阐述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的主要表现及特征,并从外部性对矿产资源价格的影响、外部性的帕累托最优定价以及外部性的利益关系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外部性对矿产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克服外部性的方法手段及其战略选择。第七,矿产资源战略评价。该章首先界定了矿产资源战略评价的内涵与边界,分析了矿产资源战略评价理论、方法及模型,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了矿产资源战略评价的指标体系。第八,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勘探开发利用的经济问题。

以上该书的分析架构确立了矿产经济学的研究边界,丰富了矿产资源的研究内容,完善了矿产经济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了矿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为经济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多角度探讨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主题

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呈现了新一轮化石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加速增长趋势。矿产资源的日渐稀缺与旺盛的社会需求矛盾不断升级,巨大的利益推动导致中国乃至全球性的矿产资源市场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不断。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促使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实现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具备以下重要条件:把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和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实现科学认知,加强资源管理创新。从当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来看,人们对如何创造和完善这些条件的认识正在形成。《矿产经济学》围绕这些目的与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展开了多角度的探讨,构成了该书的亮点。

首先,《矿产经济学》运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求分析方法,分析了矿产资源需求与供给这两个基本问题,探讨了矿产品市场与价格问题,重点论述了矿业权要素市场,为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中,该书既充分讨论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各种机制的相互联系及作用机理,又引证了丰富翔实的数据对所述原理和观点提供强有力的实证支持,对经济系统内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特别是对矿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体制改革和矿业权市场及其管理创新的论述,使读者有畅快淋漓和耳目一新之感。

在后续的内容安排中,《矿产经济学》主要从宏观上对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展开进一步讨论,并强调发挥非市场机制尤其是政府“看得见的手”作用的重要性。该书还根据帕累托效率的改进和成本收益分析、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等问题的论述,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观视角,阐述了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代际均衡与最优经济增长以及不可逆性与资源保护的理论问题。当然,理论描述的原理是理想世界的状态,在现实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人们的行动并非能够完全遵循矿产资源最优配置的意图展开。该书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性与治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在矿产资源战略评价这一章中,作者站在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运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分析构建了矿产资源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机制。这些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如何从市场的外部着手,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三、针对性展开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思考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既具有普遍性规律,也具有明显的国家和地域特征。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众多,矿产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低,且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长期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政府为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的资源环境挑战,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并把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但是这些规划、部署的落实和实施,需要各行各业尤其是矿产资源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和掌握矿产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自觉按照经济规律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律办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矿产经济学》的出版适逢其时。该书在阐述矿产经济学原理、规律和观点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对当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直言不讳,提出的对策措施有针对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慧支持。

从矿产资源的自然物理属性及其所体现的经济价值而言,人们通常将矿产资源划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几大主要类别。受到成矿规律和区位地域因素的影响,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共性之外,还有其特有的个性,因此必须对其在开发利用中所呈现出的具体技术、经济、管理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对策,真正起到分类指导的作用。作者基于以上考虑,特别在《矿产经济学》最后设置三章,分别讨论了中国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中的技术经济与管理问题,运用大量的实证资料,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经济作用、发展现状与趋势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不同类别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如何建立安全的保障机制,分别提出战略措施与对策思考。比如:针对供需缺口大的战略性能源矿产应如何建立能源供应的安全预警机制及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如何促进石油进口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的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针对我国金属矿产人均占有量少、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品位低、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战略储备,拓展境外市场,提升科技发展和实施矿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与对策思考;针对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次价低,资源根基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现实,在如何加大勘探资金投入、增加后备矿源,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完善节约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机制等具体措施、政策建议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思考对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永续性,促进矿产资源安全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对政府部门和矿业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矿产经济学》是一部对矿产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前沿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著作。该书明确了矿产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构建了现代矿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实现了矿产经济学研究的综合创新,为矿产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该书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矿产资源技术、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掌握矿产经济问题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手段,了解当前国内外矿产经济发展趋势也提供了学习的素材和工具。从表述形式上看,该书主线清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数据翔实、引证深入浅出,使得该书具有较好的学术性及可读性。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关注,从而有助于推进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更加深入,为中国矿业发展和矿产资源经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Solow,R.M.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4,(128).

矿产资源作用范文4

我国幅员辽阔,在广阔的领土上矿产资源是极为丰富地,对矿产资源的利用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发展中主要目标,只有使矿产资源充分发挥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新环境下,科学调整矿产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范围,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矿产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其主要方向有以下几点。

1.1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进行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以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带动规划管理的科学化。

1.2为更好地发挥规划的作用,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规划成果进行管理,以数字化管理代替传统数据管理方式。

1.3矿产资源规划是矿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的规划信息与其他矿政管理信息难以有机的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交换、共享,充分发挥规划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宏观指导作用。

1.4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网络技术结合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业务工作开发矿产资源规划管理软件,利用局域网和远程通讯网,建立统一规范的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网络体系。

2系统建设原则

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对其利用方位和方式进行合理化的管理,是资源利用工作方面的重点内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新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是保证矿产资源得到科学应用的重要措施,因此对系统进行设计和间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系统对矿产资源利用进行规划的科学性。下面本文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进行了总结,面对数量庞大的数据,系统的建设应以下原则为依据进行实施。

2.1从总体效益出发。

总体利益指的就是矿产资源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利益,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保证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为目的,实现国家信息资源和矿产资源应用协调发展,应从全局角度进行考虑,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国家矿产资源和信息资源能相互配合,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2.2从实际角度出发。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这都要求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矿产资源分布、数量等实际情况,并对当地生产发展度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和需求程度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强调信息系统应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系统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应用环境,保证系统在先进性方面能够符合当地矿产资源应用程度的变化。

2.3从统一性角度出发。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软件环境应与国家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保持一致。以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为主导,同时也考虑业务管理流程的优化和重组。

3系统总体设计

矿产产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手段,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有效调整矿产行业不合理的发展方向,对科学利用资源进行全面社会建设至关重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以矿产数据的分析和决策为主要工作形势,对矿产资源的应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该系统是通过现代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依据矿产资源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化管理,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现代化的目的。下面本文将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设计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数据库设计。

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涉及的数据来源广泛,数量巨大,数据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总量控制、优化布局、结构调整以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确定的鼓励、限制、禁止勘查开发的矿区和矿种等内容和元数据。系统将数据分成规划分区库、规划基础信息库、基础地质库和基础地理库等四大空间数据子库和规划指标库、规划元数据库等两个属性数据子库和规划文本文件子库。

3.2系统功能

3.2.1数据处理。

系统管理员根据规划成果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生成规划图件表现、规划指标表表现和总体规划等文本的表现供用户浏览和分析使用。为规划空间布局审查生成所必需的底图,即提供用户严格按照审查条件生成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规划图以及矿产资源开采与保护规划图。

3.2.2规划审查。

系统提供人工录人或从探矿权库和采矿权库中自动读取两种方式建立包括项目申请范围坐标值在内的申请项目属性表。系统自动在规划审查底图上圈出待审项目的范围,并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反馈空间布局审查结果供审查人员判别。系统从库中调人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生态环境等准人条件指标供审查人员参考。

3.2.3查询统计。

国家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包括两部分,一是在规划数据库所包含的各级规划成果中,用户可以多种方式快捷地查到所需要的图件和规划指标,并可对图形要素完成缓冲区查询。二是查询已审查的探矿权项目和采矿权项目并在图件上定位显示。

3.2.4数据输出。

可将用户查询统计结果和规划审查结果打印输出。

3.2.5系统维护。

包括系统环境设置、数据字典库管理、投影变换、量测工具、数据备份等。此外,应用ARC工MS技术开发了规划成果的网上与查询功能。

4结束语

矿产资源作用范文5

1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地质矿产资源是由地壳在长期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矿产的类型与不同的地质作用有关,一个国家的地质矿产资源丰度(单位面积内的矿产资源蕴藏量,标志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贫富程度),一方面与地质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能够提供的疆域空间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在同等的有利的地质矿产条件下,地质矿产资源的丰度随着疆域的扩大而增加。在我国,矿产资源是农业与工业的生产原料,也是大多数一次能源的来源,为国家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间的矛盾随之愈发突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地质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增长迅速,不仅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探储量增长速度以及矿产资源的产量。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储备量整体水平呈迅速下降的趋势,而相当一部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地质矿产资源,其进口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警戒水平。

2地质矿产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地质矿产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来看,既具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多种地质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却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多样,但矿产资源丰度参差不齐,地质矿产资源的质量差别较大,富矿少贫矿多;大型与超大矿床数量少,而中小型矿床较多;单矿种的矿床较少,而共生矿床较多。另外,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浪费与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2地质矿产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出现的原因

首先,开发方式较为粗放,开发技术水平较低。一方面,由于部分矿产企业无法在资金与规模上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往往是将获得更多的利益作为经营开发的思路,片面追求利益的情况下,也就忽视了合理开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环境构成了严重的损害。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采设备与技术水平上仍然不高,使得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往往只对那些容易开采的矿床、富矿进行开采,造成严重的资源破坏与浪费,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也导致了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偏低。

其次,对地质矿产资源缺乏管理。在对地质矿产资源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相关单位与人员对矿产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片面的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并未考虑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义。在矿产资源的管理中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无法有序的进行相应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漏洞与混乱,并且这些问题在不及时处理的情况下不断地恶化。另外,我国还缺乏较为健全完善的地质矿产资源的管理体制,这对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有着较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种管理体制上的的问题,导致在矿产资源的管理中,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无法有效及时的采用明确的执法手段,给工作带来困难。

3加强地质矿产开发管理的策略

3.1增强开发行政的严格性,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

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矿产资源管理变得更加有秩序。现阶段地质矿产资源的相关法律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矿产资源法》比较全面的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规范,为地质矿产行业整顿工作的进行,以及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管理长期以来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方式与水平相对落后,地质矿产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实现在地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促进管理的合理有效性,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从思想与管理方式上得到转变,从实际中做好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

3.2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规范化

根据市场经济以及地质勘察的规律,对矿业权进行科学的设置。这里的矿业权必须与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开发规划和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相符合,禁止出现勘查阶段的化整为零,以及大矿小开的局面。同时,已进入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企业与单位,应具有较强的人才队伍与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以及相应的资质与业绩。确保矿业权的个数与种类和企业或者单位的注册资金和资信能力相符合,并对勘查项目的投入标准予以提高,对探矿权延续条件严格的规范,当探矿权每延续一次,勘察面积应随之缩减,并且地质勘查工作需要达到更高的勘查阶段。禁止任何的资源圈占行为,当取得1年内探矿权而不开展实质性的地质勘察工作的,或者取得2年内探矿权而不开展正规的矿山建设,或者矿山的建设达不到开发方案设计规模和安全技术要求的,将不再对这类矿业权人办理新的探矿权与采矿权,并暂停这类矿业权人参与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资格,同时给予相关的处罚。严格的对地质矿产资源勘查进行调控与准入,形成政府指导的,市场调解与组织自发约束的调节机制。

3.3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水平

现阶段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粗放,并且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与回收率都相对较低,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水平造成的。因此,针对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水平较低这一问题,矿业企业应积极的转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改变粗放开发模式,引进并使用先进的开发设备与开发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解决因技术水平限制而无法开采的贫矿与共生矿床带来的矿产资源开发困难。同时,国家应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回收利用的重视力度,给予地质矿产开发更多的技术投入与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减少资源浪费,加大资源的回收利用,创造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4对保护区、建设项目占压重要矿产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保护区、建设项目占压重要矿产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对矿产资源压覆审批制度予以严格的执行,要求规定除了国家与省级的重大工程以外,进行的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与工业项目的建设均不能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矿产资源进行覆盖。对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地质公园与森林公园中所覆盖的重大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获得报批后对保护范围进行调整。而在新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地质公园与森林公园的建设中,需要对地质矿产资源进行覆盖的,必须得到同级的国土资源部门的意见,尽量减少对矿产资源以覆盖。

3.5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与环境保护

首先,探矿权人与勘查单位对地质进行勘查时,必须始终坚持环境保护意识,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在进行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前,开采企业应严格的遵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要求,在将矿产资源储量与开发利用方案获得审批后,认真的的落实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并将报告上报到环境保护部分进行审批只有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得审批后,方可办理采矿许可证进行采矿。而在采矿期间,应落实好各项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对环境保护进行阶段性的验收。另外,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应严格做好对地质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与审批程序,在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期间、矿山的建设与开采期间进行相应的环境监督检查,积极监督探矿权人与勘查单位做好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未按要求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或者环境保护未达到要求的限期进行整改。监督企业做好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实现地质矿产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控制。

3.6鼓励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实现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的整合

鼓励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进一步实现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的整合。通过宏观调控、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三者的结合,来进一步的推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对具有优势的矿业企业进行鼓励。实现其与周边矿业企业的合作与整合,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开发的集约化程度。对专业矿业企业、各类型资源型企业进行鼓励,加强与省内勘查单位的合作,对省外与省内的地质矿产资源进行联合经营与勘查开发,同时给予国有勘察单位与国有企业的合作,逐步实现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的一体化。

3.7对矿山环境恢复加大治理力度

各个地区应严格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采区制定相应的矿山恢复措施,包括石油、天然气、岩盐和天然碱抽采区;铝矿、铝土矿、铁矿、水泥灰岩剥采区;以及煤炭塌陷区等,通过治理责任的深入明确,严格落实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同时,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落到实处,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投产的矿业企业均必须缴纳足够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矿山环境恢复的治理方案,落实责任。对于已缺少矿权的矿山环境治理,则由政府作为主要投资者,通过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现对矿山的治理与恢复。

矿产资源作用范文6

关键词: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找矿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057

近年,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逐步逼近瓶颈期,各项有关矿产资源开源节流的国策一一颁布,可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推广对矿产开发促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地质找矿之间的联系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研究的核心课题,这一点也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1 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中主要的问题及成因

(1)综合利用率低下,企业效益不高,资源浪费过大。我国青海省的矿产资源无比丰富,地下蕴藏着诸多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当前,开发这些矿产资源尚处于初期阶段。另外,青海矿山众多,且绝大部分是中小型矿场,开采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由此造成的矿产资源回采率不高和选矿回收率与采矿贫化率过低的问题可谓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开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

(2)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青海省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自然环境无比脆弱,治理环境的条件先天不足。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很容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几乎是不可逆的,而开采过程又可能引起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因此,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

2 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有效对策

(1)地方政府资金的稳定投入与正确引导。青海省在短期内无法忽略省内矿产资本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的事实。地方政府应该持续增大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基础建设投入,并充分借鉴国内外风险勘察激励政策,制定一系列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相关的勘察补贴制度,以此为前期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承担风险。除此以外,可有效利用国家推行的“基金衔接”机制,统筹扶持国内企业到青海省从事相关的风险勘察与开发,并充分落实财政资金,可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进行勘察作业,由地方政府不断引导与拉动民间资金进入行业。

(2)继续深化机制改革和简政放权。自“十”以来,国务院已经明确对各省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予以简政放权,并进一步确立政府与行业市场之间的关系要更为紧密。矿产资源开发行业显然不仅限于依靠市场作用,政府作用不容忽视,二者关系应该是相互协调的、相互统一的和相互补充的,通过简政放权来刺激行业市场发展张力,促进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工作实现“放得下、接的住、管得好和促发展”的有序循环进程。基于国家颁布的《V产资源法》,对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行业行为要细化、要规范,建立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机制,制定相关的矿产权出让、转让管理办法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税收政策。另外,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还要依托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地方国有勘察设计单位深化改革,将其引入到有序的商业化发展轨道。

(3)规划地质找矿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开源节流是今年国家针对全社会提出的一项建议性国策,地质找矿在此方面也能充分得以体现。地质找矿在部署具体业务工作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此点不仅限于青海省,全国范围内都应协调与规划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找矿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确保矿产资源开采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首先,调整省内对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规划方案,勒令禁止或限制部分开采地区;其次,强化相关的政策保障制度,按照市场形势提出与之相应的要求,完善各项补偿政策和“三率”跟踪监测制度;第三,已探明蕴藏矿产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域应适当施行生态补偿办法,由此辅助矿产资源开发产业的快速转型。

(4)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并应用科技指导地质找矿工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则是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的新突破口。青海地质找矿应将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置于一种核心地位,提升理论与技术水平,以此为地质找矿工作找到良好支撑和引领作用点。首先,围绕省内重点成矿区域和矿山密集带展开基础调研工作,地方勘察设计单位、科学研究所与开采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用”,重点对地质找矿一线工作涉及到的核心技术进行充分优化,并做出示范样板,以此作为地质找矿的依据。同时,要高度认识到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客观规律性,基于传统技术优势可借鉴国内外其他先进理论或工艺技术,在专业上不断推成出新,加快对国外优秀勘察设备的引入,通过应用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工法和新的设备构建更为完善的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行业管理机制。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矿产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青海省又是国内重要的资源型大省,矿产资源开采于省内经济发展可谓支柱产业。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基本已经形成,在促进青海省乃至全国工农产业发展方面至为关键。本文从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全国矿产资源开采与利用的特点,分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之间的联系,并剖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提出三点有关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有效对策,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促进业界人士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韩海青,苏讯.建立完善土地和矿产资源集约集约利用新机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03):04-06.